第一篇: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并将其作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予以强调。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发展党内民主的根本要求,是对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指明了方向。各级党组织要从思想观念、制度创新、素质提升和内在动力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和实现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党员主体意识,维护党员主体权益,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在推进和谐机关建设中更好的发挥广大党员的主力军、突击队和“领头雁”作用。
一、注重教育引导,解决认识误区
从现实来看,造成轻视、忽视党员主体地位问题和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根子还是在思想认识上,必须有效解决一些党员的思想认识问题。
1、改进教育方式,摆脱思想误区
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和铁路改革的逐步深化,党员个人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内涵增变,以个人利益为价值取向的心态日趋凸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消极方面的影响,不断地反映到党员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生活中,“党员工作上吃苦头、经济上没甜头、政治上没奔头、党员没当头”的思想在一些党员头脑中滋长蔓延,致使个别党员党性意识淡化,先进作用不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党员教育管理时,还机械地沿袭过去那种把党员当作党的工作对象、开展工作的工具,只强调党员义务,不讲党员权利,就很难开展工作,甚至还会出现管理愈严愈强、效果愈小愈差的反向落差。这显然是有悖于改革开放形势、有悖于铁路和谐发展需要、有悖于党员思想实际的,同时还会让党员在心理上产生“党内工作是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的事,而党员只是处于让干什么干什么的从属地位”的错误认识。
2、加强正面引导,增强党员意识
为此,各级党组织要在党员中深入开展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教育活动,一方面要加强对党员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又要在党员管理工作中渗透服务功能,做到既监督党员履行义务,又为党员提供各种不同形式的服务和帮助,促进新形势下党员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使全体党员深刻认识到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基本要求,自觉培养党员的主体意识。尤其是要使各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成为一种党性觉悟和自觉行动。
二、注重制度创新,保障党员权益
要不断建立和完善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为核心、以保障党员权利为基础的党内民主新制度、新机制,激发和调动广大党员参与党内重大决策和管理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认真负责的精神。
1、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为党内民主建设夯实基础
要进一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逐步探索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常任制,并吸取民主管理的优良经验,建立党员代表提案、评议制度和党员代表定期收集普通党员意见、建议的联系制度等,通过党员代表的“中转站”作用,沟通党组织和普通党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它的“最大好处”,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所指出的,“代表由于是常任的,要向选举他们的选举单位负责,就便于经常地集中下级组织的、党员群众的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和经验,他们在代表大会上,就有了更大的代表性,而且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也可以按照适当的方式,监督党的机关工作。”“它的效果,是几年开会一次和每次重新选举代表的原有制度所难达到的。”
2、积极推进党务公开,为党内民主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近年来,我们逐步尝试党务公开,推行了《党费收缴、使用、管理情况季度通报制度》、《党员发展公示制度》、等,有效调动了广大党员参与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党务公开势在必行,要不断扩大公开范围,重点开展责任公开、制度公开、活动公开、考核公开,内容主要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党组织履行职责和党组织经常性工作等;要建立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坚持党委的重要决策事前向党员征求意见;要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利用信息平台、公告栏、会议等形式对党内重大问题、重要活动、重要会议精神通报、廉政述职报告、评先创优通报、警示通报、阶段性工作通报、采纳党员建议和意见落实情况通报、党组织变动情况通报、党员评议通报等;要进一步改革党内选举制度,逐步扩大党内直接选举的范围,推行候选人提名公开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等,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广大党员更多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
3、建立健全党员权益保护机制,为党内民主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要严格落实《党章》、《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和《党内监督条例》的规定,切实尊重和保护党员的民主权利,保障党员的信息知情权、言论自由权、表决建议权、批评监督权、选举和被选举权、申辩申诉权、求助和控诉权等,加强党员对党委会及其领导班子的有效监督,加强党员代表与广大党员的广泛联系,加强对代表的监督,增强党员代表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进一步推动各级党组织民主化、制度化运作水平。
三、注重素质提高,强化主体作用
党员的能力素质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基本前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必须加强党员各方面的教育培训,授之于渔,促进党员综合素质提升。
1、适应党员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引导党员成长进步
党员是先进群体,一方面具有共同远大的革命抱负,在理想上追求真理、在思想上追求进步、在事业上追求奋斗和实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党员作为自然人,在追求最高理想的同时,也具有个性化追求,有各自的优势、兴趣和爱好,有差异的脾气、秉性和愿望,有不同的阅历、素养和特长,他们有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更有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各级党组织要关注党员个性化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正确引导党员的价值观,把实现个人
愿景与企业发展愿景结合起来,达到和谐统一。
2、适应党员政治生活的需求,增强党员参政议政能力
作为执政党的党员,政治意识、组织观念比较强烈,对问题的看法比较敏锐并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必须紧贴时代主题和党的中心工作,全面落实“政策业务党员先学、重大事项党员先知、重大决策党员先议、工作落实党员先行”的“四先工作法”,在保障党员正确行使权利的同时,提高党员尤其是普通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从事党务工作的能力,使党员在党内生活和工作中拥有更高的参政议事水平和更强的能力,发挥出应有作用。
3、适应党员求知求进的需求,全面提升党员队伍素质
一方面,党组织要刻不容缓地抓好对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党员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切实转变观念。另一方面,随着铁路改革的不断深化,不仅使每个党员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同样,也将获得许多机遇和挑战。因此,广大党员要注重主观上的自我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缺点,增强自我净化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还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丰富知识结构,提高职业技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员在群众心目中更有威信,更有感召力,也使党更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注重基础工作,激发内在动力
党员是推进党的建设的真正动力,基层党组织是党员力量的凝聚者和引导者,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是激发党员内在动力的源头。
1、下沉工作重心,增强党组织亲和力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要求党建工作的重心必须下沉,高度重视做好经常性、基层性工作。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建立党员在生产经营主战场发挥模范作用的长效机制,在党的建设中积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对立统一规律所讲的事物内因与外因和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的规律,在强化党员外在约束的同时,注重研究党员的需求,在激发党员发挥作用的内在动力上下工夫,为党员提供真诚的服务,拉近了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摆正和密切了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党组织的亲和力和党员对组织的依附感,调动了党员的积极性。
2、完善基层组织功能,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员之家”,党员的主体地位要靠基层党组织去落实,党员的权利义务要靠基层党组织去保障。我们通过在党支部开展建设“党员之家”活动,进一步明确“党员之家”的服务功能,搭建对党员的政治尊重、事业激励、学习创新、生活关爱的平台,以“家”的氛围凝聚党员、以“家”的观念关爱党员、以“家”的温馨激励党员、以“家”的形式来唤起党员自觉、主动地履行党员职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达到固党员之基、暖党员之心、聚党员之力、凝党员之魂目的,强化党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报效心理,从而不断激发了党员的主人翁意识。
第二篇: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
党务公开的四个基本程序
制定目录实施公开
收集反馈归档管理
党务公开工作基本保障制度
例行公开制度依申请公开制度 监督检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
党务公开常见六种形式
固定专栏公开形式
文件公开形式
会议公开形式
互联网络公开形式
电子屏公开形式
单位自办报刊公开形式
党务公开四道程序
公开事项提出
公开内容审核
公开形式和范围确定
公开意见收集反馈
党务公开工作检查验收标准
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否健全 公开内容是否全面真实 公开时间是否及时到位 公开程序是否规范严谨 公开形式是否便捷可行 公开制度是否健全完备 公开效果是否群众认可
党务公开要坚持七个结合 与重点工作相结合与强化干部作风建设相结合 与解决党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与落实党建日常工作相结合与推进政务村务企务公开相结合 与争两先创五好当先锋活动相结合与公共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相结合党务公开的效果体现
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得到保障。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党员干部作风得到有效转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促进了党员干部廉洁自律。促进了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
第三篇: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发挥党员主体作用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发挥党员主体作用
价值中国推荐 2008-04-21 14:32:00 《求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基本原则,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发展党内民主的根本所在。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必须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入手,遵循党内民主建设的内在规律,建立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党内民主机制。
一、正确认识“党员主体地位”的含义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本质体现。“党员主体地位”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阐明了党员在党的事业中的地位作用。党员主体地位是相对于整个党的事业而言的。在党的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进程中,党员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行为主体,是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能动实践者。围绕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开展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都是党员主体的实践活动。党员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作用的发挥,对整个党的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阐释了党员在党内关系中的正确定位。党员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党员是党内生活的主体。全体党员不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功劳大小,在党内的地位一律平等,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二是党员是党内权力的主体。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权力来源于党员,他们与党员之间形成权力的委托和受托关系,党内权力运行必须接受党员主体的监督。
揭示了党的政治制度和组织制度构建和运行的内在依据。从党内政治制度看,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内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和领导制度,是党员主体地位的最集中体现,也是党内民主的最高制度形式。从党的组织制度看,党的组织结构是党员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载体,党的组织体系是否按照党内民主制度组织起来,是否真正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运行,是判断党员主体作用能否有效发挥的重要尺度。从党内运行机制看,健全充分体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党内民主机制,是构建科学的党内政治制度的基础,也是保证党的组织体系有效运转的根本所在。
二、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要求
胡锦涛同志指出: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就是尊重党员在党的事业中当家作主的地位,尊重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民主权利,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党员在党的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思想的提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们党对党员地位作用认识的深化,1
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党的先进性建设才有不竭的源泉。党的先进性是由党员的先进性表现出来的。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行为主体,只有细胞健康,党的整个肌体才会健康,党的事业才会富有生机和活力;先进性建设是党员主体的实践活动,只有使党员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党的事业的主人,才能真正关心党的前途命运,真心维护党的威信和形象,自觉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实践证明,抓住了党员主体这个根本,促使党员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增强党员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有了强大而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党内民主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内民主的核心和精髓,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夯实党员主体地位;党内民主是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形式,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必须以党内民主制度作保障。从当前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要求看,发展党内民主必须把基点放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增强党员主体意识,充分保障党员的主体权利上。实践证明,抓住党员主体这个根本,最大限度地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党内民主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全面推进。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要求牢固树立“党员主体”的思想,尊重党员的智慧和首创精神,始终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实践中探索积累的经验,作为推动党的各方面建设改革创新的源泉。实践证明,抓住党员主体这个根本,在党内形成解放思想、畅所欲言、生动活泼、开拓创新、和谐融洽、团结奋进的局面,就能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发展党内民主,健全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党内民主机制
党员主体地位要在党内民主制度中体现,在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中得到实现。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必须按照十七大的要求,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健全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的党内民主机制。
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完善体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制度体系。科学民主的党内制度体系是实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制度保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必须抓住党内民主制度建设这个关键环节。要完善党员主体参与机制,通过健全党务公开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使党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党内事务中来;完善
党员主体授权机制,通过改革党内选举制度,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理顺党内权力授受关系,使党内权力真正来自于党员的委托并接受党员的监督;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试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从党的根本制度上保证党员主体地位的落实。
健全权利保障制度,增强党员的民主意识和主体素质。党员权利的实现和保障是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标志。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必须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放在突出位置。党章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明确规定了党员享有的各项权利,涉及民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方面,这为党员权利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完善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各项措施,增强制度体系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使各项权利保障制度严格执行到位。要把健全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同加强党员的主体意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党员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党员主体素质和参与能力,激发党员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到党内生活、党的建设和各项事务的管理中来。
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实现形式,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条件。党员参与党内事务、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途径是党内基层民主实践。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必须把重心放在基层,积极探索加强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有效形式。要疏通党内民主渠道,拓宽党内民主途径,丰富党内民主形式,在党内营造敞开思想、各抒己见,敢讲真话、敢讲心里话的氛围;要多层次、多角度地创设基层党员参与和管理党内事务的载体,完善基层党组织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为党员发挥主体作用搭建平台;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增强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广大党员对党的事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积极探索扩大基层党内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把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与基层党的工作、党的建设的具体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党员的主体地位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切实得到尊重和落实。
(执笔:唐晓清)
第四篇:为何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尊敬的党支部:
强调“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发展党内民主的体现和要求。党的十八大强调,要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
所谓党员的主体地位就是指广大党员通过行使党章规定的各项权利,履行党员应尽的各种义务,在党内生活中能够以自己的意愿作出判断,并按照这一意见作出自己的选择。
承认党员的主体地位,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前提。民主最基本的含义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党内民主也就意味着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使党员能够对党内事务作主。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
从现实看,我们党的党内民主发展还不够,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党员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党员的民主权利保障还不够。随着党员文化素质和民主意识的增强,必须进一步发挥党员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切实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民主讨论的政治氛围、民主监督的制度环境,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提供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要不断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的上传下达,保障党员的知情权。要完善党员意见表达机制,让普通党员有说话的机会和渠道,保障党员的表达权。要积极倡导和鼓励党员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在广开言路的基础上集中广大党员的智慧,在民主讨论中达成共识。要创新党内监督机制,保障党员的监督权。
汇报人:xiexiebang
二〇一四年六月十三日
第五篇: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充分发展党内民主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充分发展党内民主
作者:孙俐俐 日期:2010-12-
5[摘 要]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与发展党内民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发展党内民主,必须紧紧围绕“党员主体”这个核心,夯实党员主体地位这个基石。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必须以发展党内民主为载体,以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作保障。[关键词] 党员主体地位 党内民主
党的十七大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体现了坚持和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精神。坚持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是以人为本在党内生活中的集中体现。这是党建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创新,为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明确了基本原则和努力方向。
一、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的关系
党员主体地位,就是指党员在党内关系中处于主人翁的位置,在党内生活中拥有当家作主的资格。党员是党内权力的源泉,党员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代表,直接或间接地选择党的领导成员;党员是党内事务的决定者,党内的一切事务,归根到底应由党员直接或间接地作出决定;党员是党的行为的主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广大党员带领群众去执行。党内民主,就是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全体党员一律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和管理党内事务的制度。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与党内民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党员是党的主人翁,是党的权力主体,在党内生活中,要由党员当家作主;而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实质就是党员在党的事业中的主体地位。离开党员主体地位,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党内民主。坚持和落实党员主体地位,就能够持续地积聚和发挥广大党员发展党内民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良性的制度性变迁的推动力,为党的民主体制发展提供制度供给。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这是党内民主的本质与核心,同时也是党员主体地位的本质与核心。离开了这个本质与核心,党员的主体地位就无从谈起,党自身也将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反之,党内民主内含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党内民主就是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体现了党员民主权利和党内民主制度的统一。可见,党内民主是党员主体地位的基础,党内民主的发育与完善直接决定党员主体地位的落实。只有确立党内民主,党员在党内才拥有基本的民主权利;只有发展完善党内民主,党员民主权利才有更大实践空间。党员实践民主权利的过程,就是党员与组织互动的过程。发展党内民主,必须紧紧围绕“党员主体”这个核心,夯实党员主体地位这个基石。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必须以发展党内民主为载体,以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作保障。
二、当前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党员主体意识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现代文明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长期以来党员缺乏自我,视自己为工具的传统,党员主体意识仍然薄弱:一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党员长期受“听党的话,跟党走”等“服从”式教育,在党内生活中只知道履行义务的责任,不懂得行使权利的意识。二是一些党员缺乏参与意识,特别是非公经济中的党员及下岗失业类流动党员,在改革过程中承受了改革的成本,改革的成果却很少惠及到他们,对新时期出现的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不理解,心理上有失落,有失望,理想信念产生动摇,对党的认同感降低。对党内政治生活不热忱、不主动、不关心、被动参加。三是新时期党员构成发生变化,价值观发生变化,尤其是80后入党的年轻党员,自我意识强烈,集体主义思想淡漠,参与党内生活热情不高;市场经济下的利益驱动,很多党员入党动机不纯,党性观念还比较淡漠,自觉履行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为党奋斗的思想没有树立起来。
第二,党员主体地位的权利保障不力。从知情权上看,党员的建议权、倡议权、参与权与讨论权利,上情下达的渠道还很不畅通,党员这一权力的行使受到很大限制;从参与权来看,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程度远远不够。调查显示,在参与党内决策上,由于在党内地位的不同,党组织负责人和普通党员存在明显差异;一些领导班子内部,存在着“暗箱操作”和“幕后行为”,使党员群众参与行为程序性走过场,这些极大地损害了党员参与的热情和动力。由于广大党员民主参与行为缺失,使权力过份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极易造成个人专断局面。这就破坏了党内民主,导致了专制主义;从选举权来看,党员主体不能充分自由行使自由选举权。在人事选拔上“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有些职务名义上是由选举产生,而实际上是少数人内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代表们在选举中只有权利同意某些人当选,没有权利另选别人。这样的形式主义选举方式,党员根本不可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根本体现不了党员自由选举的意志;从监督权上看,党员民主监督权利难以行使。在现实的党内生活中,党章赋予党员的民主监督权利流于形式,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党内民主与集中的失衡,党内各级组织权力过份高度集中在少数人甚至一个人手里,党内监督也主要是自上而下地保证党的各级组织决策的贯彻执行,自下而上的监督制约极其有限,这是党内腐败现象不断滋生并难以遏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党员主体地位缺乏制度保障。一是在党的领导制度上权力过份集中。实行一元化领导,向来是我们党动员党内资源和社会力量的有效方式,但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领导的个人权威,不可避免地在党内滋生了家长制作风,以至于形成了下属对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二是在党的组织制度上片面强调“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长期以来,我们在党的建设过程中,一般仅仅把党员视为党的建设的客体,片面强调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领导和管理,忽视党员作为党的建设的主体的一面,漠视了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管理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党员在党的事业中的主体地位;三是在党内民主制度上党员权利虚置,如党员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党务公开制度、罢免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等现行的一些党内民主的基本制度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党员主体权利虚置的问题,如在干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等活动中,很多党员走过场式的浅层次参与。又如在党的决策上,存在忽视党员以多种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党的决策的权利;四是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的滞后。现行党内监督制度没有为保障和发挥党员监督作用提供必要的条件,党内监督制度体系上存在以上级监督为主的体制性缺陷,来自党员主体的监督对权力受托者几乎不起作用。
三、实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基本对策
提高党员的民主素质是实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前提和基础。党员民主素质是指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民主意识、民主精神、民主作风、民主方法等方面。提高党员民主素质的措施,其一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教育党员。民主理论的力量在于能从本质上唤起和培养人们的民主意识,使人们认识民主的本质,民主的力量和民主发展的规律;从而自觉地进行民主实践。二是要肃清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对党内民主生活的影响。消除家长制思想,强化集体领导的思想;要破除特权思想,强化党员的平等意识;改变人治的传统观念,确立依法治党的思想,通过对封建思想的破除,使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真正树立起有利于发展党内民主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民主观。
制度上保障党员各项权利的落实是实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关键。第一要落实好党员的选举权。选举是民主的根基,是党员主体地位实现的核心问题,要针对党内选举制度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一是逐步扩大党内直选范围。积极探索“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新的党内选举方式,实现由党员直选产生党的基层支部委员会、总支委员会,并将直接选举范围逐步扩大到党的基层委员会及其书记、副书记;二是要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把组织提名、党员提名与党员自我提名结合起来,逐步改变现在单一的提名方式。三是要适当扩大差额选举比例。四是要规范尊重和体现选举人意志的选举程序。组织候选人与选举人见面,由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说,便于党员群众从中择优。选举要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保证选举人在不受任何干扰和影响的情况下选举;其五选举程序要制度化。要完善党内选举法规,制定一些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和细则,从而使任何一个层面的党内选举都能有规可循,通过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进程来约束和提升党员主体的参与意识。第二要落实好党员的知情权。知情权是党员主体应享有的最起码,最基本的权利。要健全党务公开制度,使之成为党员了解掌握党内工作情况的主渠道。一是要科学界定党务公开的内容。各级党组织凡作出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决议,均应该面向社会公开。二是要进一步丰富公开形式。扩大党务公开的覆盖面。三是要进一步规范公开程序。具体措施包括党内重要事项通报制、党内重要事项研讨、党代表或党员听证制、党员意见征集制,包括适当扩大各级党的代表大会会议文件征求意见稿的征求范围等。第三要落实党员的监督权。党员是党内监督的主体,保障并落实党员的监督权应当在落实和完善制度上下功夫。一是要建立健全党员监督制度。合理拓宽党员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渠道,制定具体严密、操作性强的制度,增强党员监督的成效。二是健全完善党内询问和质询制度。要制定相关的配套实施办法,不断扩大询问、质询的主体范围,并为党内询问、质询权的行使提供保障,提高党内询问和质询制度的效力。三是要
完善舆论监督机制。要通过健全法规,规范舆论监督行为,使广大党员更有效地掌握和利用舆论监督这一武器,行使自己的监督权,有利于党员主体地位的体现。第四要落实和保障党员的参与权。即党员直接或间接参与决定党内事务的权利。一是要积极探索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党代表作用的新途径。建立党代表例会制度、党代表监督评议制度、党代表活动日制度、党代表提案、提议处理和回复制度等,加强党代表与选区党员群众的联系;二是要建立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党内重大问题,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党员展开讨论,各级党委要认真对待、吸收党员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三是完善党内表决制度。实行常委会全委会负责、全委会向党代表大会负责的层级负责制,落实党员的决策参与权。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
建立完善党内关爱机制是党员主体地位实现的迫切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基层党组织,例如一些社区、农村党组织经费不足,缺乏保障和行使党员权利必要的经济基础,党组织只够应付日常工作,无法组织党员开展活动。为此,需要建立党内关爱机制,一是要建立对基层党组织的关爱机制,确保基层党组织有必要的党员活动经费,使之能够开展党员活动。其二要建立对贫困党员的关爱机制,对那些贫困党员、下岗失业党员、老龄党员采取多种措施和办法,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使之感到党的关怀和温暖,增强他们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来源:《党史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