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观甲申史鉴馆心得体会
参观甲申史鉴馆心得体会
市交通运输局纪委书记 谷桂云
在甲申史鉴馆开馆之际,仔细参观了展出的内容,受到深刻教育。明末农民起义波澜壮阔兴败胜亡的景象如在眼前,其中最有教益的一幕是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的四十天。重温大顺政权兴废往事,吸取大顺政权由胜而骄、由骄而奢、由奢而腐、由腐而亡的历史教训,对于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执政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自成从参加到后来领导农民起义,经过十几年千难万险的历练和多次死里逃生的劫难后,吸取流寇主义的教训,礼贤下士,守土不流,严明军纪,同甘共苦,经过扩军整武,励精图治,作风大变,气象一新,仅三、四年内,就收取河南、湖北、陕西、山西等地,兵锋指处,望风披靡,势如急风暴雨摧枯拉朽一般攻占北京,推翻明朝。这胜利虽然如河堤溃迸是经过十六七年的日浸月润才实现的,但最后阶段的突变实在来得太快太容易了,以致李自成以下如牛金星、刘宗敏等一干领袖人物都飘飘然,昏昏然,几十万大军囤积在京城里面享乐,直到清军入关后,才匆忙出征,仓惶而去,仓惶而败,第二年就被追杀而亡。从李自成昂然进京到仓惶离京,只有短短四十天。这是骄奢淫逸,纪律废驰,人心涣散,作风蜕变的四十天,是农民革命运动由盛而衰,从顶峰开始急速跌落的四十天,是天翻地覆的四十天。
1945年7月,毛泽东在与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率”的著名谈话中,黄炎培提出:历代王朝往往开始很好,到后来就慢慢衰败了。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毛泽东答道: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依靠民主,依靠监督,可以防止腐败;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民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新中国即将诞生之际,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敲响警钟:“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为预防这些情绪的发生,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要求,这就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中外历史上,政权的兴衰、朝代的更迭可谓多矣,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教训。鉴此,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在中直机关离开西柏坡向北京进发时,又对大家提到李自成失败的历史教训,他说:李自成进京就变了,我们绝不能当李自成。
就我们党来说,随着执政的日久,党员干部增加了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危险性,增加了滋生腐败、固步自封、经不起执政和改革开放考验的危险性。党能不能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这迫切需要全党同志以史为鉴,切实增强党的意识、执政意识和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与时俱进,追求真理,修正错误,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使我们党永葆先进性与生机活力,跳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率。为此,邓小平同志多次提醒全党,“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重新读一读《甲申三百年祭》,指出:“经济发展了,生活条件好了,领导干部仍然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胡锦涛同志任党的总书记后,便带领中央书记处全体同志到西柏坡,重温毛泽东同志当年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两个务必”,并采取了一系列惩治腐败的措施,还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公正搞好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及“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等一系列亲民、爱民、荣民的方针政策。党中央把握“人心所向乃兴,人心所背乃亡”的历史规律,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全局高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同时,党中央还反复重申在执政条件下,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用发展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必须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和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等方略。不断向全党敲响警钟,一次又一次经受住了“进京赶考”的锤炼。但是也应当警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加之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影响,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躺在功劳簿上居功自傲,私欲膨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滋长起来。有的工作推诿,办事拖拉,不负责任,效能低下;有的不动脑筋,照抄照转,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心浮气躁,流于形式;也有的追求不健康的生活情趣,沉迷于吃喝玩乐之中,滥交朋友,奢侈腐化;还有的贪图名利,弄权勒索,跑官拉票,投机专营。领导干部中的这些不良风气严重腐蚀人心,涣散斗志,不仅不想事不干事,工作不落实,机遇抓不住,甚至还衍生腐败案件: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致使群众利益受到损害而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大量存在;因责任心不强使得急需引进的招商项目半途而废而影响经济发展的情况时有发生;因盲目决策迫使不应当建设的重大项目匆忙上马而导致科学发展观受到破坏的问题一再出现,因监管不力使得本来可以避免的重大事故频频发生而造成生命财产严重损失的悲剧不断上演,因权钱交易徇私枉法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案件屡见不鲜,等等。可见,不良作风与腐败案件虽然
有量和质的区别,但从不良作风的量变到腐败案件的质变之间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不良作风是腐败案件的基础和先兆,腐败是不良作风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不注重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听任不良作风侵蚀党的肌体,就将病入膏肓,失去人心,亡党亡国。
大顺政权的历史教训警示我们,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作风正,才能形象好,才能得民心,才能事业兴。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倘若没有一个好的作风来支撑和保证,执政基础最终会发生动摇甚至逐渐瓦解。建国前,我们党是非执政党,党的主要任务是领导人民拿起武器夺取政权。解放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党的地位的这一历史性变化,使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的严峻考验,那就是:怎样正确对待和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经受住如何掌权、如何用权考验的问题。传承和弘扬“两个务必”精神,目的就在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核心在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键在于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党员的作风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作风,是党风的集中体现,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执政党的形象。领导干部作风好,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就强,党群干群关系就密切,执政基础就稳固。领导干部作风不好,就会脱离群众,党群干群关系就会紧张,人民群众就会和我们党离心离德,执政基础就会动摇甚至崩溃瓦解。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在如何用权的问题上,始终必须牢记党的宗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谋求自己的特殊利益,都不要成为脱离群众的官僚特权阶层,都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我们是在代表他们掌权,在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才能凝聚党心民心,执政基础才能稳固,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坚持“三个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存身立命的根本和法宝。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加强作风建设和廉洁自律,要做好“四个表率”。一要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做奋发有为的表率。要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让政绩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要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考核领导干部,大力提倡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二要维护团结、作风民主,做顾全大局的表率。要坚持集体领导,积极建立行之有效的党内工作制度;要主动接受监督,树立自觉监督的意识;要善于站在全局高度去分析问题,正确处理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三要心系百姓、勤政为民,做服务人民的表率。要增强对百姓的感情,了解百姓所需、所盼,重视群众反映的问题,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总结化解群众矛盾的有效方法,坚持依法维护群众正当利益和社会安定团结。四要秉公用权、拒腐防变,做清正廉洁的表率。正确行使权力,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坚持权为民所用,防止公权私化,不断提高自我约束力;要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第二篇:参观甲申史鉴馆有感
参观甲申史鉴馆有感山海关甲申史鉴馆,以1644年甲申年李自成兵败山海关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文物、图片和现实范例,从要塞烽烟、石河鏖战、甲申史鉴、居安思危、任重道远五个主题展厅为宣传渠道,采取电子挂图和实物陈列相结合,辅以影视设备、复原沙盘等现代手段展示了李自成和农民起义军因胜而骄、因骄而奢、因奢而腐、因腐而亡的演变过程,以及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汲取李自成失败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警钟长鸣,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建设道路的历史进程。今天我们的党员干部更要以史为鉴、警钟常鸣,吸取他人教训,防患于未然。时刻为自己敲醒警钟,要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戒骄戒奢戒腐,增强忧患意识,强化自律行为,构筑廉洁从政地警示防线,不断提高廉洁执政能力。1644年山海关甲申大战被史学家们认为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节点,成为毛泽东告诫共产党人最严厉的史训,是我党反腐倡廉工作中要永远牢牢铭记的鲜活案例。
通过参观,我深受触动,深刻体会到了“以史为鉴、居安思危”的重大意义。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并想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牢记“两个务必”,保持八个方面良好作风,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断提升自己。同时,作为党员,一定要以身作则,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履行职责,带头廉洁自律,老老实实、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事!
夏传杰
第三篇: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观《鉴史问廉》有感
8集反腐倡廉纪录片《鉴史问廉》,用个8个言简意赅的题目,分别是: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和千秋之评。通过反思历史,追思廉吏,研思律令,历史一直存在着光明和黑暗的交织,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一直饱含着血泪与悲情,也一直充满着豪迈与伟大。不论历史如何演进,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一直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永恒主题。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但是,一个帝国,仅仅15年就倾覆了,真是千古兴亡多少事。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呀,放眼看看“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永宣之治”、“康雍乾盛世”,但是繁华过去,终将为后人哀。在历朝历代的更替中,告诉世人一个简单的道理。作为一个为政者,应该正也。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应当公也。廉则兴,贪则衰。自古定理也。
一、历史是人民的历史,人是国家兴亡的根本。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都是主角中的主角。尤其是治理国家,能臣廉吏尤为显得重要。“李沆、寇准、包拯、狄仁杰、董宣、张伯行、海瑞、屈原、文天祥、诸葛亮、王安 石、张家淦、张养浩、顾炎武、梁启超、杨震、羊续、郑板桥、范仲淹、岳飞、孙叔敖、召公……”,一个个鲜活的清官廉吏,仁人志士,用自己毕生的奋斗留下了供后人评说的人生传奇。历史不仅存在于浩瀚的史书之中,也存在于天下芸芸众生的良知和公正的评判之中,他们相信历史一定会记住自己的奋斗、牺牲和气节。是的,历史浓墨重彩的记住了他们的奋斗、牺牲和气节。
悬鱼太守羊续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必作于小,多必作于少”,既然选择入仕,就等于选择了责任和清廉。东汉的羊续面对下属送给他的一条白河鲤鱼,公然的将他挂在了府衙的大门上,第二次他的下属又送来一条更大的鱼的时候,羊续让来人将上次送的已经风干的鱼干一并带走。自此,羊续用自己的清廉,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匡正了当时的南阳郡的政风。包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个清正官员的化身,一个青天文化的标志。包拯曾在端州为官,当他调离时,百姓挣拥相送,当包拯在路途的船上发现有人送的一方端砚时,毫不犹豫的将砚台抛入江水中。自此有了“包公不持一砚归”的人间美谈。“一清二白”的美谈也为后人经久传颂。说的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名闻朝野的清官,他就是张伯行。他出任江苏巡抚的时候立即发布《禁止馈送檄》的檄文,文中写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因 科考舞弊案,张伯行遭噶礼陷害接受审理,当地的百姓罢市抗议,哭声震动了扬州城。扬州百姓知道张伯行清廉不贪,不接受礼物,便用水果蔬菜相送。张伯行依然婉言拒绝,百姓们哭道:“公在任,止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一点心。”最后张伯行只收了一棵青菜,两块豆腐(一清二白)。死后,皇帝赐谥”清恪",意思是为官清廉,恪勤职守,很精确地概括了张伯行的一生。
纵观历史朝代,但凡有明君,就有能臣廉吏相扶,政治就清明,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但凡有昏君,就有贪腐恶吏相衬,搞得民不聊生,导致国破家亡。我们党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贪腐不治,亡党亡国,这是历史给我们总结的深刻教训。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身处在国家机关中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国家前途为己任,以服务人民为根本,甘于奉献,甘于吃苦,甘于清贫,甘于寂寥,甘于屈辱、甘于平凡。否则,就不要当官。当官是一种责任,不是享受;当官是一种奉献,不是索取;当官是苦差事,不是光宗耀祖。而在现实生活在,很多官员颠倒了黑白,舍本逐末,忘记了本职,丢掉了党性,强调了自己,忽略了百姓。
二、正本清源,清廉文化薪火相传
正义可以迟到,却不会缺席。正心、齐家、修身、平天下是仁人志士追求的境界。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一直都是公平、公正和正义。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公问政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政者正也”,说的就是一个国家的领导者要行得正。在浩瀚的中华文明中,人们通过诗作、史书、戏曲、文物等等表现形式,表达心中对公平正义清官的向往。《诗经》中有这样朗朗上口的句子“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在现今河北省内,有一个诗经村,是诗经文化的发祥地。西汉时期学者毛苌和毛亨来到这个村子,一直研究、传授《诗经》,使得秦朝焚书坑儒的文化浩劫之后得以流传下来。自此,该村的人以诗书传家,虽然是以农为主,都是庄稼人,但是只要家里稍微有点条件,都供孩子上学,一直就是这样。他们村的人以继承祖辈悠久的诗书传统为己任,自发地组织起来学诗、写诗,使绵延了两千多年的诗香书香继续传承下去。河南宝丰的马街村,每年都有盛大的说书大会,人们自发的延续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剧目《七品芝麻官》、《窦娥冤》都深刻的揭露了黑暗的朝政,用戏曲来表达自己对清明政治,清廉官员的渴望。郑板桥,一个小小的知县,但是他的一枝一叶总关情,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他的“板桥竹风”,展现了文人狷介高格的风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范仲淹的千古绝唱,一个心系国家命运,关心百姓疾苦,呕心沥血推行庆历新政改革,惩治贪腐,精简机构,却落得贬官,当他看到好友送的《洞庭晚秋图》时,一个一生都没有去过岳阳楼的人,却写下了气势恢宏的《岳阳楼记》,范公的勤奋、正直,为国为民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也成为中华民族品德的代表。
历史是天下苍生抒写的,每一种文化符号的背后,都有着对现实的警示与告诫,穿越历史的风雨,人民感受了历史深处传递出来的声音,走过时间的长河,文化的力量历久而弥新。一代代清官廉吏,力量和正气文化是根基,传统文化是动力和源泉。正是因为有历史,才有了今天的传承,“毛泽东、周恩来、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吴金印、吴英、程浩、史来贺、雷锋、时传祥……”这一个个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他们都叫共产党员。
三、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国家兴旺的保障
在今河南南阳内乡县衙大门口外东侧,矗立着一通明代万历年间的石碑,这是内乡县衙的镇馆之宝之一:《三院禁约碑》。碑文中禁约的第一条是:禁止滥用应付;第二条禁约是:禁止前站勒索;第三条禁约是:禁止矿税差使牌外横索;禁约的第四条是:饩廪通义成规。此条中详细的规定了地方驿站招待各级官员的用餐标准:招待京堂科道(一品或 二品)一桌膳银是二钱五分,招待本省两院(一品或二品)一桌膳银是三钱,招待司道(三品或四品)一桌膳银是二钱,招待府、厅(五品或六品)一桌膳银是一钱五分。所有的招待标准刻在石碑上,永以为例,官员按照此规定执行,谁也不能逾越一丝一毫。碑文被人们称为刻在石头上的反腐宣言。秦朝开创了监察制度。汉朝有了察举制度,回避制度;隋朝推行恩科,自此影响后世的科举制度诞生;唐朝的谏官和御史制度;宋代的监察制度更加完备。
每一个朝代为了巩固政权,都在管家管理和人事管理上出台很多行之有效的制度,以保证官员正常履职。邓小平说的更是直接“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无法做坏事,坏的制度无法让好人做好事”。是的,制度,是一把双刃剑,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历朝历代都创立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监察制度,在防治贪腐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社会中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总是如影随形,但是曲折的道路前方,总是有正义与光辉在前方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我们先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护佑我们开创中华文明的新辉煌。
第四篇: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鉴史问廉》观后感
从2015年1月9日至16日中央九套播出由我省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按照县里要求,我全部看完了。这部纪录片播放的非常及时,对我们当前全国的反腐形势、廉政风暴是一次有力的配合。从文化根源上对我们反腐倡廉和民族心理进行一次总结和认知,使人民群众增强对反腐倡廉的民族自信心,还有我们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是一次综合性的文化解剖,给全国人民上了一堂很好的历史课。
《清浊之辨》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几千年来,正是无数中国人的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担当之中.廉洁的对岸就是腐败,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滑向腐败的彼岸。每一个腐败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可以说,礼物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是,并非礼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礼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将你的恩人变成罪人,容易将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以铜为镜,可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2015年元月16日
第五篇: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坚 守
——观《鉴史问廉》后心得体会
范聪聪 送表矿区初中 2014年1月
坚守
——观《鉴史问廉》后心得体会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好汉来投奔,王朝和马汉在身边。”相信二十多岁的人,多大多数都对这句歌词异常熟悉,包拯,包青天,铁面无私,为民解忧,不畏权势,大义灭亲,让千年后的我们仍然感怀这位古人,仍然对他持有崇高的敬意。
很多人都说中国古代的百姓有一种清官情结,希望他们那个朝代有能为民请命的廉官能史来守护他们,其实,现代人依然有清官情结,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村长,一个街道办的主任,只要是能帮助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小麻烦,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民心中的守护神。所以,清官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在为政的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贪不占,那就是清官,就是好官。
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教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来要求自己,坚守好自己的岗位呢?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好教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现在的时代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国与国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的就是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
其次,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教师应该是一位雕塑大师,能将一块坏材,用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将他雕塑成一件艺术精品。从本质上看,学生并不存在好与差之分,因此,应该爱每一个学生。
第三,一个好教师还必须十分重视“言传”之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因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必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责任。
总之,廉政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师德师风,良好的师德师风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师德师风良好的环境,学生才能健康茁壮的成长,老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努力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就是最棒的,继续加油吧!Never give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