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血防精神”打造当代“新型”组工干部
以“血防精神”打造当代“新型”组工干部
参观余江县送瘟神纪念馆,感觉是走在时空隧道,回到了当时那轰轰烈烈的灭螺运动中。从“蓝田坂的禾,亩田割一箩,高兴两人抬,不高兴一人驮”到“蓝田坂,粮食屯,去年四百九,今年一千斤”两首山歌的鲜明对比,可以窥见余江县灭螺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余江县不仅率先在全国将血吸虫病根除,而且能将成果巩固至今。这个奇迹建立在“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血防精神之上。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应自觉将血防精神贯穿到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以“血防精神”打造当代“新型”组工干部。
一、以“血防精神”锻造“坚韧不拔”的信念品质在20世纪50年代,全世界有74个国家和地区流行血吸虫病,流行区人口达6亿,有2亿人受感染,每年死于本病者达百万之多。余江县有6000多病人,钉螺面积有972000余平方米,近几十年死于血吸虫病的有三千多人,有些村庄几百户只剩下了几十户、十几户。怎样根除血吸虫病,这在当时全球都是一个难题,毋宁说余江这样一个小县城。但是,为什么余江可以在短短二年时间将血吸虫病根除,不仅将6000多病人全部治愈,而且出现了产量提高,人畜兴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这和余江领导干部拥有“坚韧不拔”的理想信念不可分割。
有坚强的决心和气魄。1956年春传达毛主席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后,结合实施农业发展纲要,余江县委制定“半年准备,一年战斗、半年扫尾”消灭血吸虫病的规划,这样的规划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时间比全国规划缩短了近一半,任务非常艰巨。但是余江县的领导干部硬是有这样的决心和气魄,硬是有不达到目标就誓不罢休的信念品质。别人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我们不但敢想敢做而且敢于独创,这种品质难能可贵。
有坚定正确的价值观念。余江县领导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树立为党为人民去工作、去努力奋斗的价值观念,形成了不怕困难、直面困难、解决困难“直捣黄龙”的“坚韧不拔”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是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是为民服务的动力源泉,是取得“消灭血吸虫病战役”胜利的重要法宝。
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应当具备坚定的决心和气魄,时刻牢记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牢记为中心工作和重要任务服务的使命,时刻牢记认真履行本职岗位工作的责任。将这种信念内化于心,付诸于行,才能走对党建和组织工作的道路,才能为党建和组织工作提供精神支柱、动力之源,才能以为党和人民服务的高度严格要求自己,锻造“坚韧不拔”的信念品质。
二、以“血防精神”塑造“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从1955年底和1956年春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防治血吸虫病的群众运动,在全国各个疫区蓬勃开展。余江经过两年苦战,到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刊登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的消息,余江县在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战线上插上了第一面红旗——首先根除了血吸虫病,给中国血吸虫病科学史上增添了新的一页,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创举。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对此欣然提诗《送瘟神二首》,写下了“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不朽篇章。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得益于余江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具有的不怕苦、能吃苦的“艰苦奋斗”精神。
领导干部带头示范。当时的县委第一书记亲自指挥,广大群众踊跃参加,掀起了消灭血吸虫病热潮。余江县各级各单位部门领导干部不但没有特权思想,长期与群众奋战在一线,同甘苦、共患难,而且关键时刻能冲锋在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感染广大群众,党政民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的强大能量,注入了“艰苦奋斗”精神,攻破“血吸虫病疫情”的“铜墙铁壁”实为“志在必得”。
“艰苦奋斗”出“巧劲”。使力卖力必然是固不可少,但是绝对不是用“艰苦奋斗”来出“蛮力”,胡乱出力。而是要结合实际,想方设法用“艰苦奋斗”来出“巧力”、“巧劲”。消灭血吸虫病有三条途径:一,消灭钉螺,血吸虫便无处存身;二,科学处理粪便,就切断了血吸虫繁衍传播的途径;三,人畜只要不接触疫水和钉螺密集的地区,也就无从感染血吸虫病。当时人们大都认为,三种控制途径相较,消灭钉
螺最容易见效,但是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消灭钉螺,这是一个难题。余江县结合本地实际,发现土埋钉螺最有效,这便找准了源头,抓住了重点,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开新沟填旧沟”的埋螺工程应运而生。如此,大家越使力,效果就越明显,因为使出了“巧力”、“巧劲”,对症下药出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组工干部,不论自己身处什么时代,在什么样的条件环境下,都应当具备“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能吃亏、能吃苦,不抱怨、不埋怨,加班加点,兢兢业业,“艰苦奋斗”出“巧劲”做好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以“血防精神”铸造“实践创新”的群众路线
1956年1月,一张大红布告贴在县政府所在的邓埠镇街头,内容是中共中央批转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九人小组《关于召开防治血吸虫病会议的报告》。这张大布告开启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消灭血吸虫病的前奏。从1955年冬到1958年春,余江县共发动了3.6万多人投入灭螺战斗,填平了300多条有钉螺繁殖的旧沟渠和500多个旧水塘,填老沟347条,长191公里,开新沟87条,长167公里,填旧塘503口,搬动土方416万立方。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到群众的力量具有的无限潜能。
通俗易懂搞宣传。一开始,有些迷信思想严重的农民,不相信钉螺是传染血吸虫病的媒介,认为得这种病是“命”,对消灭钉螺有抵触情绪,甚至还骂干部,对消灭血吸虫病完
全没有信心。针对这一问题,余江县扎实开展思想宣传动员工作,平定区委副书记陈克旺,连续多天做消灭血吸虫病的政治报告,讲演完后,老乡们振臂高喊,“不消灭血吸虫病不是好汉!”余江县将消灭血吸虫病和控诉“旧社会”罪恶结合在一起,激起广大群众斗志;举办培训班、张贴大字报、开展讲座和大讨论,用通俗易懂的办法讲解防治血吸虫病的知识、办法和科学道理;新创民歌民谣,比如“国民党不倒,苦难无尽头!瘟神不驱走,生命终难保!”。通过这些通俗易懂的宣传,使党的政策、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实践创新成经验。余江县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总结群众工作经验,鼓励大胆创新。最初,部分灭螺工程做的不合规范,如开的新沟离填的旧沟太近,而且钉螺埋的又太浅,下雨钉螺又出现了;而且怎样协调“灭螺工程”和“兴修水利”以及“开展生产”之间的关系,达到步调一致,彼此融为一体的境地。针对这些问题,余江县领导干部深入群众,通过不断向群众取经,实践创新,将问题一一化解,并形成经验。
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要有为人民服务的心,没有条件也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来为民服务。多到群众中去,问计于群众,用实践创新解决问题,形成一套做群众工作的经验方法。
第二篇:组工干部要有“人梯”精神
组工干部要有“人梯”精神
人是要有一种精神的。组工干部的精神就是甘当人梯、乐于奉献的精神。一是要做奉献的人梯。“身在组织部,天天尽义务。”这是由组织部门的工作性质决定的。一年到头,大小工作,通常是一件接着一件,一项连着一项,忙起来时节假日不休息,加班加点是常事。若没有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甘为人梯、甘于寂寞的精神,是不可能有动力、有韧性做好工作的。二是要做坦然的人梯。组工干部位于特殊的职业岗位,本身就是为别人的成长铺路搭桥。要有一种为干部的进步感到高兴,为别人的成绩感到自豪的心态。千万不要眼红,更不要心里不平衡,这样肯定做不好人梯。作为组工干部,政治上进步的快和慢、“助人”与“助己”其实是辨证统一的。专心工作、安心工作,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甘为人梯、助人为乐,这样既能树形象,又能出成绩,既让领导信任,更得群众信赖。如果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很容易造成工作的毛躁甚至是失误,反而影响了正常的成长和进步。三是要做严谨的人梯。组织工作无小事,小到一个通知、一次谈话,落实得不好都会影响工作效果甚至影响组织部门的形象。作为组工干部,要认识到,每个人分工不同,我们承担的工作虽然细小、平凡,但也是组织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我们要克服“大事做不好、小事又不做”的现象,不敷衍,不偷懒,不应付,坚持以严谨细致的作风、以饱满的热情做好每一项工作。
把组工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过硬队伍,是胡锦涛总书记对组工干部的殷切希望和要求。我们每一位组工干部,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能力,发挥表率作用,做好甘于奉献的人梯。
第三篇:大安市着力打造“复合型”组工干部
大安市着力打造“复合型”组工干部
为建设模范部门,打造过硬干部队伍,近年来,大安市通过搭建学习的平台,互助平台,实践平台,着力打造“复合型”组工干部。
开设“组工讲坛”,采取“一人主讲、大家讨论、领导点评”形式,组织组工干部轮流登台授课。并围绕组工文化建设,结合个人实际特点,开展“一人一技”活动,着力推动组工干部“个性”发展。为把组工干部培养成懂经济、会管理的综合性人才,开展了组工干部实践锻炼活动,设置了组工干部实践锻炼七条主线,分期分批选派组工干部深入到信访维稳工作线、二次创业工作线、经济工作线、土地整理工作线、招商引资工作线、三城创建工作线、民生帮扶工作线进行实践锻炼,强化能力培养。同时,建立了组工干部帮扶机制,组织组工干部深入基层与薄弱基层党组织和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切实为基层党组织和困难群众解决制约发展的障碍性因素。
(吉林大安组织部 仲崇峰 孟龙)
第四篇:组工干部
勤于学习、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善于创新
——做一名党性最强的组工干部
全国组织系统深入推进“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视频会议17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今年组织系统“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要进一步突出“讲党性”这个重点,组工干部必须做党性最强的干部。
在我看来,做党性最强的组工干部,既是自身素质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充斥着各种思想,稍不留神,就可能被洗脑,走上了不归路。只有做党性最强的干部,才能抵挡那些糖衣炮弹的袭击,才能在灯红酒绿的社会中坚守自己,做一名让党满意、让群众满意的好干部。
同时,也正是由于社会的瞬息万变,作为一名干部,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社会的挑战。其一,要勤于学习。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学习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一个不善学习的民族是国家的不幸,一个不懂学习的干部不但是国家的不幸,更是人民的不幸。或许,许多干部都知道要勤于学习,知道
学习的益处,但总是认为没时间学习。殊不知,时间是靠挤出来的。一天只有24小时,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同之处在于人们如何利用这24小时。当他人陶醉于酒桌、麻将桌时,作为一名国家的公务人员,不应该随波逐流,把时间淹没在划拳声、洗牌声中,而应该用朗朗的读书声拯救时间,拯救自身的素质。其二,要敢于担当。在其位,谋其政,这是一名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理念。既然扛上了国家的饭碗,就得对得起人民,为百姓干实事,敢于承担责任,否则只能算是尸位素餐。敢于担当不但要求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更要勇于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组工干部作为“管干部的干部”,不但要管好自己,更要管好他人,保证选出来的干部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
其三,要勇于奉献。组工干部必须要有甘为人梯、淡泊名利、任劳任怨、不求索取的奉献精神,把从事组织工作作为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理想信念,一种精神寄托,一种社会责任,永不满足于现状,不甘愿于平庸,积极进取,创先争优,努力成为服务经济、服务社会的先锋。更何况,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勇于奉献不但服务了群众,也锻炼了自己,使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了最大的作用,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是短暂的,切莫产生“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念头。
其四,要善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
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要敢于改革创新,善于改革创新。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工作的思路、方法也得向前发展,否则就OUT了。组工干部要不断探索更好的选人用人的机制、更实用的人才管理机制、更利民的基层党建管理机制,使自己永跟时代的步伐。
如此说来,做到了勤于学习、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善于创新,难道不能很好的应对社会挑战,成了一名党性最强的组工干部了吗?
第五篇:组工干部
组工干部是国家、政府各级组织部门从事组织工作的干部,组工干部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组织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对广大党员和干部的行为取向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当前,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组工干部如何提升自身素质,更加合理科学地开展工作,并为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组工干部要肯下基层,勤下基层。基层是党建工作的主战场,基层群众是党和国家的重中之重。组工干部下基层,不仅是改进工作作风、体察社情民情、为民排忧解难的具体举措,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要求,还是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组织保障的关键环节。广大组工干部应该充分认识到基层对组织工作的重要性,肯下基层,勤下基层,加强与基层群众的面对面交流,切实了解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从基层中摸索组织工作的方向,探寻组织工作的新思路,改进细化组织工作的各项措施。
组工干部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每一名组工干部都必须把提高自身素质放在首位。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才能不断的完善提高自己。在全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环境下,组工干部的综合素质也需要更全面的提高,应该着重从理论、法治、经济、文化、科技、自身业务能力方面提升自己的水平。要善于从书本网络、领导同事、基层群众、实践工作中多渠道进行学习;要有长远眼光,学得有深度、有厚度、有宽度,对自己严格要求,精益求精。
组工干部要始终坚持组织工作的原则性。坚持组织路线服从和服务于政治路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党的建设,历来是同党的政治任务联系在一起的;党的组织路线,历来是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的。组工干部要认真执行德才兼备的标准,按程序办事,客观公正地对待干部的是非功过,坚决同选人用人过程中的不正之风作斗争。这不仅是新时代下党委建设、干部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客观要求。
组工干部要充分体会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大意义,扎实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时刻以“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的十六字方针鞭策自己,加强新时期的组工文化建设,让组工工作为文化大发展“保驾护航”,切实为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推动文化大发展提供不竭的有力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