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德与社会学科活动作业设计的初探

时间:2019-05-12 13:1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品德与社会学科活动作业设计的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品德与社会学科活动作业设计的初探》。

第一篇:小品德与社会学科活动作业设计的初探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活动作业设计的初探

江川路小学邱晨

我们在活动作业设计时从品德与社会课程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出发,综合分析教材的深度、广度,结合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个性差异和接受能力,使作业成为学生与教材对话的途径。

一、关注学生社会性发展需求设计活动作业

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是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作业时,注重以社会现实为背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拓展课堂教学内涵,利用与创设社会生活情景,营造有利于学生以品德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的氛围,使课堂再现社会生活情景。

如: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的《多元化垃圾处理》一课中,我们对如何减轻环卫部门的工作难度,更有效的处理垃圾,减少污染和浪费,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这一教学目的,设计了如下活动作业:

第一步,小组合作调查生活垃圾的种类,并作出归纳和整理。由于市民不懂得如何分类而使分类垃圾桶形同虚设,针对这一社会问题,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我们设计了这份小组合作分类生活垃圾的调查表。在调查中,学生了解了生活垃圾的不同种类,掌握了区分的方法。

第二步,我们要求学生根据第一次垃圾分类表,将学生自家一天消耗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并设计制成了调查表。掌握了分类方式后,要学以致用,才能达到分类垃圾的目的。学生纷纷表示在这项实践作业中学会了使用小区的分类垃圾桶。

第三步,交流学习成果,利用第二步学生作业资源,引导学生变废为宝。两位学生用废弃的牛奶盒做成笔筒,拿冷饮棍搭建相框。受这两位同学的启发,我们联合探究课老师设计了开放性活动作业:废物利用,要求学生在家里利用废物,在生活中体会到垃圾只是放错位置的财富。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利用“垃圾分类”这个学生可以参与和实践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回归生活,挖掘生活经验中的品德教育价值。

二、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活动作业

对小学生而言,活动作业要“近、小、实、亲”,贴近学生生活,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针对小学低年龄段与中高年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接受能力

设计。

低年级学生社会知识和经验较少,能力较弱,依赖性较强,所以活动作业内容主要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个人体验,活动作业的设计中,我们更注重游戏、讲故事、读儿歌、画画、观察并交流信息等。

如: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大人的操心事》一课,在教学中,通过看图交流,学生知道了长辈们在家庭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操心的事情。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自己父母日常生活的操心,引发学生尊敬长辈的情感呢?此时我设计了 《观察日记》这一活动作业,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观察日记,选择观察的内容。

中、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社会知识和经验,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得到了相应的锻炼,我们在活动作业的设计中注重调查分析、小组讨论、辩论、主题交流等。

以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的《广告有虚实》一课为例,消费知识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所以让学生来辨别虚假广告的活动作业设计更符合三年级学生对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的探索要求。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能力,我设计的活动作业分两步完成:

1、小组合作调查广告类别。分辨广告类型让学生抓住某类产品的特点,辨别广告中有价值的部分。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降低活动作业的难度,拓展了思维的空间。

2、个人探究挖掘广告设计意图。中、高年级学生有追求独立创造空间的欲望,小组合作又已经为个人探究打下基础。在完成个人调查表时学生从广告的设计意图中了解到广告的修饰作用,从而分辨虚假广告,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了展示。

《广告有虚实》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内容,本单元的《红色营房探秘》则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针对这个学生不太熟悉的内容,我们设计了实地考察的活动作业,组织学生参观消防支队。实地考察让学生走进消防队,亲眼看看消防设施,亲身体验它们的功能,体会消防员的辛苦,从而达到红色营房探秘的教学目标。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设计活动作业

在完成活动作业时,学生的准备水平、兴趣爱好、能力倾向等方面都存在差

异。因此,我们在设计活动作业时,注重从学习的速度、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目标四个量变出发,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活动作业。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能力范畴、兴趣范围内选择自己真正想做、能做的作业。

以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的《出行守规则》一课为例,我在设计活动作业时考虑到学生能力不同,一些学生在消化课本知识时也略感吃力,还有一些学生对课外作业很感兴趣,动手能力强,或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我设计了一项弹性活动作业,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一项。

作业1:调查不文明的出行方式。这是学生生活中容易观察搜集到的,学生人人都能积极参与。

作业2:搜集并认识常用交通标志。有一定学习能力和家中有电脑、相关书籍的学生对此更感兴趣。

作业3:创编出行安全儿歌。这激励了有一定表达能力的学生展示才华。三类活动作业面向不同程度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同一单元《吃出健康来》一课的活动作业是针对学生的兴趣进行设计的。调查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食物,介绍它的营养成分、最佳食用方法或者在膳食宝塔中的排名。学生对美食的兴趣可浓厚了,不是采访父母,就是查阅资料,连我们学校的拓展课《大千美食林》也火爆起来了。看来真是“民以食为天”,学习以兴趣为主呀。

在优化活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作业是课堂的延伸,学生在实践中,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第二篇: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活动总结

《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活动总结

2009年11月25日,全区所有任教《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相聚在于洪师校的二楼培训教室。在那里,我们进行了一次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深入研讨。

沙岭小学的李学生老师是位很有经验的教师,他任教品德学科已经十多年了。一位老教师能够把新课改的理念运用的如此灵活得体、深入人心,确实让人豁然开朗。多年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再与“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对照,两者有很大相似之处。李老师针对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南极洲》一课举了例子。首先用复习导入的形式请同学们说说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当学生回答到南极洲时,问问同学们想知道什么,这是设疑自探的过程。通过阅读教材,大部分同学得到了自己问题的答案,个别同学的问题没有找到答案,拿出来进行解疑合探。在解疑合探过程中,有些问题如果需要进一步探讨,可以进行质疑再探。这样,“三疑三探”的过程就在课堂上进行的游刃有余、如鱼得水了。

同样,大兴小学的刘宇生也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老师,他就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奇异而美丽的地球风光》一课说出了自己是如何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教学的。刘老师在上课伊始出示了一张凹凸不平的地图,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然后请同学们谈感受,再读课文,说说读到了什么。在学生们一问一答阅读收获时,教师随时补充。这样,“三疑三探”的整个环节在课堂上融会贯通,学生也受益匪浅。于洪小学的张丽倩老师,针对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火灾发生时》谈了自己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过程及体会。

最后,教研员分别对以上三位老师说课进行了点评,并谈了自己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本学科准确运用的看法。学会利用教材,拓展教学;开发学生潜能,深化教学。这是我们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努力做到的。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绝对的,我们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争取形成适合本学科特有的教学模式。

第三篇: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活动工作总结[范文模版]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活动工作总结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在这一学期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新课标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

1、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2、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虽然本学期所承担的品德与社会课的学生比较少,但还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完成品德课的互动活动。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调动学生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活动工作总结

(2013----2014学上)

登 特 科 中 心 校

张 宗 红

第四篇: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计划

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计划

实践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而目前在品德与社会教学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品德教育的有效性。为了提高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争取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把家长作为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参与到师生的教学活动中,建立学校、社区、家长共同参与而形成合力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凸显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的有效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可见,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重要载体和途径。目前,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开展的一系列课内外实践活动,都是由老师一手操办组织的,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课前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实践活动,注重任务布置忽视方法指导;课内实践活动由于课堂时间短促,流于形式,匆匆走过场,不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现实困难;课后巩固延伸的实践活动时常虎头蛇尾,只开展无反馈评价,削弱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这些现象的存在都影响了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人们常说:“孩子的启蒙老师是父母。”因此在走进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对家长在品德与社会课的作用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那就是家长同样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课程资源。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争取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把家长作为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参与到师生的教学活动中,建立学校、社区、家长共同参与而形成合力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凸显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的有效性,让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一、家长辅助,充实了课前准备

品德与社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教学方式以活动为主,许多的活动需要学生在课堂教学前做一些准备,而且有的活动必须由家长陪同。

如在上《快乐的春游》这一课,我先通知家长,让家长能协助老师,利用星期天带孩子春游去,并且辅导孩子记录春游的情况,体会春游的快乐:可以写文,可以拍照,还可以画画。

这课的教学由于家长的参与,几乎所有的学生均在亲人的带领下出去春游,学生有的拍摄到了许多春天的美景,有的收集到了许多春天的鲜花图片。少数父母不能陪同春游的学生,则在家人的指导下利用课外阅读和上网查阅等方法,也算去春游了一番。在教学时,学生把记录的表格、收集的图片、拍摄的照片带到课堂和其他同学一起交流。由于有了充分的准备,在合作交流活动中学生能讲、能说、能画、能做,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些都与家长合作参与课堂教学的准备活动密不可分。

二、家长参与,精彩课堂教学

家长是学校最大的人才资源库之一,家长们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教学中,我们也可适时邀请一些家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记得有一次家长开放日,班里来了二十几个家长听课,品德与社会课我有意安排上《谢谢你们,我的父母》这一课,课堂上,我先通过课件出示父母一天为我们所做的事,让学生计算一年,十年所做的事,使学生从细微中见真情,感受到父母无私的爱。然后让有家长来的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向父母倾诉自己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没来的学生也可以拨通家长的电话,在电话里向父母倾诉。但是我们知道感恩不只单单是言语上的还要有行动。只想不做不是感恩,只说不做也不是感恩。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出行动,把行动的结果展现给施恩之人才是真正的感恩。到了这个环节,我就拿出一份表格,让在坐的家长评一评:表格上列出的内容哪几项你的孩子已经做得很好了,哪几项还做的不够好,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努力做一做,让爸爸妈妈满意。

再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与家庭》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教学这个单元时适逢国庆长假,于是假期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作业:给父母——一个惊喜或让自己 —— 学一项本领。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恩家长,让家长也能体验到来自孩子的那份感激之情和享受孩子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做完后用流畅文字写下来并请父母写上感言,再在班队活动课上交流评比。

只要我们教师有让家长成为教学活动的合作者的意识,把家长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就能把教学活动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生活的空间里,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有机结合,形成学校、社区、家长共同参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道德认识,真正凸显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的有效性。

三、家长援手,丰富课外延伸 教师要有意识地开放课堂,开展课后延伸实践活动,让学生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促使情感和道德认知真正内化为行为品质,使知、情、意、行得到同步发展。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家长的配合,布置一些学生可以完成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去实验、去感受、去体验,以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育空间!因为我们知道:品德的形成是离不开生活的,学生的校园生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小学生的生活大部分是家庭生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家长的配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需要家长的合作参与,需要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生活的许多空间,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

如四年级上《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教学主题强调体验性学习,所以在学习了《我也会当家》之前,在和家长交流中,我了解到本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从学生处,我也了解到很多的家长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有些学生有些抱怨。我意识到,这一课的教学正是沟通双方,提高孩子能力,体会父母艰辛的好机会。于是,我在上完这一课后,利用国庆长假,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布置孩子跟父母(一般是母亲)买两天菜,学做两天家务。剩下的五天,由孩子主管家中的一切,让孩子当一星期家。交流在一周后的课堂进行。我要求父母放手、放权,不心痛,做好课前调查实践反馈表。从家长的反馈表中,看出孩子尽管在当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大部分坚持下来了。

在课堂中,纷纷谈了自己的经历和收获,感受很深,要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成为学生的共识。

总之,学校品德与社会课外活动中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有效的教育资源,能够充分挖掘家长协助教育的潜力,拓展品德社会教育新天地,为孩子真正走进生活,受到真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外活动计划

(2012-------2013学下)登特科中心校

张宗红

第五篇: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计划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计划

乌拉街中心校 李新宇

一、教学目标: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平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二、教材资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的教育主题是:我在成长。这四个单元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邻里、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我的成长与他人”这一教育主题是本册教材的重难点,本主题以儿童的成长与他人的关系为教育内容,从自我劳动体验出发,激发对劳动和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实到对公共劳动成果的爱护上。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会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校三年级共八个班级。各班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都比较强,大部分都积极向上,勤奋刻苦,能够互相帮助,互相探讨问题,勤于思考,勇于发言,都能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学校纪律,遵守课堂常规,有了错误能虚心接受,积极改正。

四、教学方法:

1.以单元为主题来构建学习内容。教科书贯彻儿童的学习“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理念,力求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他们熟悉、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社会问题作为教科书的素材,来构建开放的学习主题。“方便面的来历”、“天涯若比邻”、“科技改变生活”是本册教材的三个学习主题,都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出需要探究的问题,指导学生展开开放的学习活动。教材设置的情境贴近生活,能够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2.重视学生实践性学习的指导。教科书根据不同学习主题的需要,设计了调查、访问、参观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学习方式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初步掌握一定的研究社会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从而能自主有效地进行探究学习。在调查、访问的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捕捉不同的信息,感悟不同的道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和参与社会的意识。

3.重视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帮助学生“学习做人”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外在的道德规范只有融入学生的价值观中,教育才具有实效性。教材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置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力求学生的良好品德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得以实现。教材还注意引导学生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选择自己合理的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教学时间和空间具有开放性。教科书设计了许多空白的文本框,引导学生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感想、调查内容等写下来,这既体现了“使教材成为与儿童进行对话、需要儿童进行创造的文本”的设计理念,也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留下空间。教科书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中的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教科书还注意本课程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使教学时间得以拓展延伸。

5.教学内容的安排有层次性。教科书从单元学习主题的构建到板块主题的选择再到活动主题的设计,都遵循了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点面结合”的设计思路,从最熟悉的内容导入,然后一步步加深,最后扩展到最前沿最复杂的内容。这样安排,使得整个教学内容层次清楚,又具有深度。

6.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教科书在围绕单元主题选择教学内容时,努力体现出课程的综合性。教科书将天文、地理、历史、伦理、生物科技、通信科技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把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科学的教育融入其中,通过学生的探究、合作,实现学习内容的自主构建,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的有机统一与整合。

五、课时分配

第一周 一:

1、家人的爱(2)第二周

一、2、读懂爸爸妈妈的心(2)第三周

一、3、来自社会的爱(2)第四周

二、1、不一样的你我他(2)第五周 二

2、不一样的你我他(1)

二、3、换个角度想一想(1)

第六周

二、3、换个角度想一想(1)

二、4、分享快乐(1)第七周

二、4、分享快乐(1)

三、1、我们的生活需要谁(1)

第八周

三、1、我们的生活需要谁(1)

三、2、阿姨叔叔辛苦了(1)

第九周

三、2、阿姨叔叔辛苦了(1)

三、3、说声“谢谢”(1)

第十周

三、3、说声“谢谢”(1)

四、1、学看平面图(1)第十一周

四、1、学看平面图(2)第十二周

四、2、校外探路(2)第十三周

四、2、校外探路(1)

四、3、出行的学问(1)第十四周

四、3、出行的学问(1)

四、4、马路不是游戏场(1)第十五周

四、4、马路不是游戏场(1)第十六周 期末复习(2)

六、教学评价方案 :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能力评价,根据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全面评价学生。

1、进行随堂评价与回授

2、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表现性评价。

3、开展民主评议活动,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4、依据各项评价指标,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课堂活动及落实情况进行过程评定。

5、精选习题,加强考法研究,努力改进单元达标检测评价制度。

七、采取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掌握必备的知识,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重视发展性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强调评价过程化,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强调评价多样化,如: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强调质性评价,强调日常观察过程,强化专题性探究过程,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阶段性评价。

4.开发教学资源,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6.重视教学反思,在反思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下载小品德与社会学科活动作业设计的初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品德与社会学科活动作业设计的初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考查方案

    西师版六年级上册《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考查方案 曾 凡 梅一、指导思想 为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查既要考虑到学生......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品德与社会情景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基本特征。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低年级强调活动型,而高年级更......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基本特征。基于此,本学科的课型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活动型、实践体验型和综合学习......

    品德与社会学科带头人年度教学工作总结

    2011年2月,我被评为奎文区品德与社会学科带头人,在这一年来的工作中,我始终按学科带头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扎实履行学科带头人的职责,切实发挥好学科带头人在全区的骨干带头作......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计划(下期)

    接龙镇双新学校2006——2007学年度下期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学年的《品德与生活》学习,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孙燕红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基本特征。基于此,本学科的课型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活动型、实践体验型和综......

    片区教研活动品德与社会学科评课稿

    豆沙、柿子、庙坝三镇片区教研活动 《品德与社会》学科评课稿 ——柿子镇中心完小魏定仙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来自庙坝的周礼权老师和柿子的严......

    四川南路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活动总结

    四川南路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研活动总结 本教研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积极落实二期课改要求,以和为指导,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重视《品德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