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五保救助工作方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确保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根据《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实施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农村五保供养,是指依照本办法规定,在吃、穿、住、医、葬等方面给予村民的基本物质生活保障。
第三条农村五保供养是政府主导的社会福利事业,各级人民政府应将农村五保供养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列为各级各有关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实行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乡村实施、社会参与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乡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负责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审核和上报;加强对乡镇敬老院的管理;督促村民委员会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村民委员会负责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初审和上报;安排专人监护生活不能自理的分散供养农村五保对象,帮助照料其日常生活;主持办理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丧事。
第二章供养对象
第五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村民:
(一)无劳动能力。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二级以上残疾人、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但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青少年,视为无劳动能力。
(二)无生活来源。虽然有土地承包经营收入、集体经营分配收入或者其他收入,但其生活水平仍低于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视为无生活来源。
(三)无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无赡养、扶养、抚养能力。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因生活困难需要经常救助,或者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年老、重病、重残、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或者失踪的,视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
第六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申报程序:
(一)由村民本人向所在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因年幼或者智力、精神残疾无法表达意愿的,由村民小组或者其他村民代为提出申请。
(二)村民委员会收到申请后,每半年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并在本村范围内公示,公示无异议后由村民委员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报乡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审核。
(三)乡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收到申报材料后,对申请人的家庭状况和经济条件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审核意见,并将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县民政部门审批。
(四)县民政部门收到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后,每半年进行一次复核并作出审批决定。
经审批确认为五保供养对象的,免费发给由省民政部门印制的《农村五保供养证书》;对不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五)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坚持应保尽保、动态管理的原则,对已享受供养待遇的对象实行年审制度。
第七条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对象自愿接受亲友或者其他人员供养,亲友或者其他人员自愿承担全部供养义务,签订供养协议,并经村民委员会和乡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认定的,不作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供养。
第八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村民委员会或者敬老院等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向乡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报告,由乡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审核并报县民政部门核准后,核销其《农村五保供养证书》,终止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
(一)具有了劳动能力;
(二)获得了生活来源;
(三)有了具有供养能力的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
(四)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死亡,丧葬事宜办理完毕。
第三章供养内容和形式
第九条农村五保供养内容:
(一)定期发放五保供养金或供给粮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
(二)供给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
(三)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
(四)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者给予照料;
(五)办理丧葬事宜;
(六)供养对象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所需的费用。
第十条农村五保供养形式分为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两类。集中供养的,通过敬老院、幸福院、养老院、福利中心、五保之家等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体供养。分散供养的,本人在家生活,可以由村民委员会委托他人照料,也可以由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供养服务,村民委员会负责日常管理。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自行选择供养形式,但患有精神病或严重传染病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必须分散供养。
第十一条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每年不低于2400元,分散供养标准每年不低于1200元。供养标准随着全县农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调整。
第十二条县民政部门从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中全额资助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对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按每人每年不低于120元的标准发放常见病门诊医疗卡。所需资金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补偿资金中解决,不足部分从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中补齐。
第十三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因病住院必须遵循就近就医的原则,门诊到指定卫生室治疗,一般疾病到乡镇(区)卫生院治疗,重大疾病、疑难杂症到县以上医院治疗。其基本医疗费用和住院费用从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和农村医疗救助资金中解决,其住院期间所请陪护、用餐等其他费用由所在村民委员会或敬老院解决。
第十四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死亡后,实行火葬,县民政部门给予丧事办理机构或个人1000元基本丧葬费用,并免除火化所需费用。基本丧葬费用标准随着全县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调整。
第十五条县民政部门每年分两次向县财政部门报送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死亡人员名单,并附相关证明材料,县财政部门审核后及时将基本丧葬费用拨付至县民政部门专户,再由专户拨至丧事办理机构或个人。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十六条以乡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为主举办的敬老院为乡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管理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县民政部门对其进行业务指导。敬老院工作人员编制数实行动态管理,每三年核定一次;敬老院工作人员由乡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向县民政、编制、人事等部门申报用人和进编计划,按程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敬老院院长从乡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在编人员中选拔产生,报县民政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已批准设立的乡镇敬老院,要及时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取得事业单位法人资格;社会力量兴办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要以民办非企业性质向民间组织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办理登记手续。
第十八条农村五保供养经费的来源:
(一)上级人民政府转移支付用于农村五保供养的专项资金;
(二)县人民政府安排的农村五保供养资金;
(三)社会捐赠的农村五保供养资金;
(四)其他资金。
第十九条农村五保供养资金、敬老院工作人员工资、敬老院工作经费、农村五保基本丧葬费用等农村五保供养专项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对灾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优先安排救灾救济等各种款物。敬老院建设及房屋维修费、供养对象护理费由乡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纳入本级预算,县财政给予适当补贴。五保之家及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对象房屋维修费及供养对象护理费由村民委员会负责。
第二十条乡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和村民委员会应将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供养标准及相关政策等情况进行公示。
乡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在每年的 月 日前完成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年审核查工作,并造册登记报县民政部门审核,县民政部门审核后将所需经费报告、花名册及相关材料报县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一条农村五保供养各类保障资金统一由县财政部门审核后拨至县民政部门专户,再下拨到敬老院或打卡发放到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对象。
第二十二条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对象凭《农村五保供养证书》和银行卡到指定银行领取农村五保供养金。生活不便的五保供养对象可委托村民委员会或监护人代为领取。
农村五保供养金除供养对象本人申请或同意发放实物外,一律以货币的形式发放。
第二十三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依法享有承包土地的权利,该承包地收益归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所有,并有权依法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第二十四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私有财产按照继承法处理。不得以村民将私有财产交给国家或者集体作为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前置条件。
第二十五条县民政部门和各乡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建立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信息平台,将相关信息录入电脑,实行网络化管理;各乡镇(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建立健全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档案,做到一人一档。
第二十六条县民政部门定期对敬老院院长及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敬老院的整体管理水平。
第二十七条县财政、纪检监察部门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经费管理使用情况的跟踪监督;县审计部门对农村五保供养经费拨付、发放情况定期进行审计。
第二十八条各级各相关部门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在用水、用电、用气、电信、电视收视等生活方面比照城镇低保对象给予优惠。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县人民政府及民政、财政部门按照职责权限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分管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农村五保供养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或者拨付不及时的;
(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个人享受的五保供养待遇低于标准的;
(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出现异动(增减)隐瞒不报,套取农村五保供养经费或者导致应保五保供养对象得不到供养的;
(四)《农村五保供养证书》不及时发放,冒领、代领、挪用、贪污或私分五保供养资金的;
(五)虐待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条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二篇:农村社会救助:五保
第三章 我国社会救助政策法规
第二节 农村社会救助—五保一、五保对象
对象: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满16岁的村民。
五保供养制度是我国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1994年1月,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条例》,是第一部全国性的农村供养法规2006年进行了修订
内容
内容:衣、食(包括燃料)、住、医以及丧葬与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
食:粮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
衣: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
住: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 医:提供疾病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顾丧葬事宜或未满16周岁或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义务教育的所需的费用。
二、农村五保供养的标准与形式
(一)农村五保供养的标准
不得低于当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并根据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
标准的制定: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在本行政区域内公布执行;
也可以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制定,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
最后,民政部、财政部对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的制定负有指导责任。
(二)五保供养的资金
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考试资料网
有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的地方,可以从农村集体经济等收入中安排资金,用于补助和改善农村五保对象的生活。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将承包土地交由他人代耕的,其收益归该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所有。中央财政对劲财政困难地区的农村五保供养,在资金上给予适当补助。
(三)五保供养的形式
形式:在家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
三、五保供养的申请与审批
(一)办理机构
民政部主管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县级以上地主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国务院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捐助和服务。
(二)申请与审批程序
1、申请与评议:由本人向村委会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申请材料;
年幼或者智力残疾无法表达意愿的,由村民小组或其他村民代为申请,经村委会民主评议,对符合条件的,在本村范围内公告,无重大异议的,由村委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2、审核与审批: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评议意见之日起20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将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县级民政部审批。县级民政部门自收到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之日起20日内作出审批决定。
批准的发给《农村五保供养证书》,不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本人申请
(年幼、智力残疾者,小组或其他公民)村委会——民主评议——村公布——上报乡级人民政府
乡级20日审核——上报——县级民政部门
县级人民政府20日内作出决定
(三)五保供养的核销
对于不再符合农村五保供养规定条件的,村委会或敬老院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向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报县级民政部门核准后,核销其《农村五保证书》
五保对象死亡,丧葬事宜办完后,村委会或者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向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报告,由乡级政府报县级民政部门核准后,核销《证书》。
四、五保供养的管理与监督
(一)管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县人民政府和乡级政府应当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设备、管理资金,并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
2、五保供养机构应当发建立健全内部民主管理和服务管理制度
3、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应当经过必要的培训
4、服务机构可以开展以改善五保供养对象生活条件为目的的农副业生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开展农副业生产给予必要的扶持
5、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与村委会或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签订供养服务协议,保证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享受符合要求的供养。
(二)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
当依法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和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管理制度并负责督促实施。
财政部门应当按时足额拨付资金,并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
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
五保供养待遇的申请、程序、评议以及标准和资金使用应当向社会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服务机构应当遵守治安、消防、卫生、财务会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向五保对象提供符合要求的供养服务,并接受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三篇:五保医疗救助请示
XX县XX人民政府
关于五保户申请解决医疗救助的请示
XX县人民政府:
XX青山村10组五保户XX,男,现年40岁,因肢体残疾,于2012年X月X日至X月X日在XXX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共用去医药费90549元,已在相关部门报销38008元,尚欠医药费52541元。
由于五保户XX属肢体残二级,行动不便,丧失劳动力,无经济来源。此次住院手术费用高,在相关部门报销较少,难以支付尚欠债务,导致其生活十分困难。再加上我乡财力十分有限,无法支付尚欠的52541元,特申请上级解决医疗救助。
当否,请批复!
(此页无正文)
XX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六月八日
主题词:五保户 医疗救助 请示 主送:XX县人民政府
XX县XX人民政府 2012年6月8日
第四篇:从集体互助到国家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从集体互助到国家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制度1956-2009(安徽财经大学 蚌埠 张宗瑞1 陈晨2 233041)
[摘要]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是依据我国国情而独创的一种保障鳏寡孤独残疾人基本生活权益的带有过渡性色彩的社会救助制度。50多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经历了从1956-2002年的“集体互助”模式到2002年后“国家救助”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五保供养制度逐步融入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转变。考虑到五保制度自身所带有的过渡性色彩和其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制度相似性的问题,该制度的最终走向应被设定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性补充保障项目。
[关键词] 五保供养制度 集体互助 国家救助 社会救助制度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是符合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一种带有过渡性色彩的社会救助制度。该制度设立伊始,国家宏观的政治经济环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政府受国力所限,寄希望于集体经济为农村鳏寡孤独残疾人提供基本生活权益保障,是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一种变异。随着宏观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供养制度也实现了从“集体互助”模式到“国家救助”模式的转变。本文在认真回顾五保供养制度的历史沿革和总结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波折后,制度走向应被判定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的一保障项目。
一、“集体互助”模式向“国家救助”模式转变过程的历史回顾五保制度是针对农村中缺乏或丧失劳动能力、弱、孤、寡、残疾人员,由乡、村两级组织负责向其提供保吃、保穿、保医、保葬和保教等五个方面的援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响的最大的因素是中国农村基本的经济制度、政治与社会管理制度以及国家在农村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上的价值取向[2]。随着上述因素的变化,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也先后经历了1956-2002年的“集体互助”和种不同模式的发展阶段。
(一)1956-2002年的“集体互助”模式阶段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的 中央农村五保认为其最终的-个相对独立的的综合性补充
没有生活来源的老、年以后的“国家救助”两无依无靠、[1]。对该制度的运作和变迁,影2002 该阶段包括农业合作社和乡镇统筹两个时期,但理论界有的学者认为前述的两个时期应被判定为不同的模式时期,如“1956—1978年主要依靠集体公益金运行,是由生产队或生产大队组织实施的集体供养模式;1979—2001年是以村提留和乡统筹为其经费和实物来源的集体供养模式;”[3]。但从供养责任主体来看,集体在两个时期的供养责任主体地位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据此认为,“集体互助”模式阶段包括农业合作社和乡镇统筹两个时期。
1、农业合作社时期:1956-1979年
国务院于1956年1月以草案的形式发表了《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发展纲要》,同年6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以此为据,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初步形成。该时期生产队作为供养责任主体,主要运用集体公益金对五保供养人群进行保吃、穿、医、教和保葬。由于受到集体经济水平和政治路线的影响,保障效果不容乐观,甚至在文革时期我国部分地区出现过五保工作无人问津的情况。
2、乡镇统筹阶段:1979-2002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集体经济对五保制度的保障能力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而弱化。为了保证五保制度的连续性,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要逐步办好集体福利事业,使老弱、孤寡、残疾社员、残废军人和烈士军属的生活得到更好的保障。”1980年9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中再次强调“对军烈属、五保户和其他困难户,要有妥善的照顾办法”。1994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关于五保供养工作的专门法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五保供养所需经费和实物,应当从村提留或者乡统筹费中列支,不得重复列支;在有集体经营项目的地方,可以从集体经营的收入、集体企业上交的利润中列支。五保制度从此走上制度化轨道。该时期乡镇通过收取统筹费的形式向五保供养人群提供能够不低于当地村民一般生活水平的保障,总体供养情况不断好转,农村敬老院广泛建立。
(二)自2002年以来的“国家救助”模式阶段
“国家救助”模式是以国家财政供养为主,集体保障,土地保障和社会帮扶为辅的现代社会保障模式。理论界有的学者认为农业税时期的五保制度模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国家救助”模式,如“农业税费改革时期:国家救助作为社区救助的补救(2000年-2006年)”[4]。本文在考虑过农业税及其附加的性质后,认为“国家救助”模式阶段包括2002-2004年农业税时期和2004年以来的后农业税时期。
1、农业税时期:2002-2004年
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安徽试点,2001年扩面,2002年正式实施。税费改革取消了“村提留和乡统筹”农民按一定比例缴纳农业正税和农业税附加。农业附加税用于村干部工资、村办公经费和农村五保供养等支出。从实践来看,此时的农村五保供养面临资金短缺,导致应保未保、敬老院建设滞后和集中供养率低等问题[5]。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的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
2、后农业税时期:2004以来
2004年农业税及其附加取消,2006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新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今后五保供养资金在地方人民政府预算中安排。从而在完全意义上把五保供养制度融入了现代社会救助制度。
二、“集体互助”模式向“国家救助”模式转变过程中
出现的波折及其原因分析
“集体互助”模式向“国家救助”模式的转变过程是一个曲折前行的过程。期间出现过多次波折,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波折是70年代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和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开后出现的波折。
(一)模式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两次较具代表性的波折 1、70年代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出现的波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经济体制发生变化,集体公益金的保障能力弱化。我国部分地区没有及时调整五保政策,五保户权益受到伤害,生活水平下降。面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关于制止向农民乱摊派、乱收费的通知》,明确规定各地必须切实保障农村五保对象的生活。但这些文件的印发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作用不大。直到1994年国务院颁布《农村五保供养公正条例》,才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五保户所需的实物和经费从村庄提留和乡镇统筹中列支。2、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开后出现的波折
2000年初,中央政府在安徽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试点,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在全国20个省份全面展开。五保供养经费和村干部工资、村办公经费等支出由农业税附加负担,解决。表面上看来,供养资金得到了保障,确的界定,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规范性,种状况直到2006年,随着新《农村五保供养条例》的正式施行,才得以改变。
(二)两次波折的原因分析
1、国家财力的局限
建国初期,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经费投入不足,但农村集体经济却随着人民公社的建立而有所加强,体意外的1成为五保供养制度的供养责任主体。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经济体制发生变化,保供养经费投入不足,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一部关于五保供养工作的专门法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所需经费和实物,应当从村提留或者乡统筹费中列支《农村五保供养条例》颁布,国家财政成为五保供养制度的资金来源。
2、制度设计的先天缺陷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存在相应法规的缺失和滞后的问题,供养制度实施的依据主要是各省、层次较低,这一局面直到1994后性主要表现在五保制度出现问题后,现,如19世纪7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直接导致集体公益金的保障能力弱化,1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供养责任主体应为国家。2 村提留。是承包经营集体土地和其他生产项目的社员和企业向村集体经济组织缴纳的管理费和集体积累。乡统筹费,是指乡(镇)合作经济组织依法向所属单位(包括乡镇、村办企业、联户企业)和农户收取的,用于本乡(镇)范围内的村两级办学(即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路等民办公助事业的款项。通常讲的“五统筹村道路。
不足时,上级政府通过财政转移的方式来但实际情况却是各级政府责任缺乏明各级政府间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这 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集19世纪70年代,随着农村家庭联集体公益金的保障能力弱化,五1994年。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我国,规定五保供养2。2006年2月1日,新的
1956-1994年,五保自治区制定的一些工作试行办法,制度的法律较长时间内都没有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出、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修建乡村道”,是指乡村两级办学、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修建乡年《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施行才得到改变。滞出现资金缺口,但该问题直到1994年才得到法规层面的解决,该年国务院颁布我国第一部关于五保供养工作的专门法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五保供养所需经费和实物,应当从村提留或者乡统筹费中列支。制度属性的判定不明确也是农村五保制度存在的问题,在制度设立初期其属性被判定为集体福利事业,但在具体施行过程中其社会救助属性逐步突显。除此之外,五保供养资金来源几经变化,稳定性差,制度初期保障主体过小也是出现波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对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最终制度走向的思考与讨论
(一)对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属性的判定分析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是带有过渡性色彩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理论界关于五保供养制度属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该制度是社会救助还是社会福利,有的学者认为五保供养制度的属性是社会福利,如“即税费改革后,‘村提留、乡统筹’被取消,社会公益事业的资金依赖于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由此,五保供养从集体福利向国家福利转型。”[6]。也有的学者认为其属性为社会救助,如“农村五保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7]。从五保供养制度的保障水平和层次来看,本文认为该制度应属于社会救助制度。至于其是否带有过渡性色彩,理论界并未出现较深入的研究。但考虑到五保供养制度设立伊始,国家财政缺位、专门法规的滞后3以及供养资金来源多次变化。本文认为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是带有过渡性色彩的,是在国力有限情况下的对社会救助制度的有益变异。
(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未来制度发展方向
五保供养制度是我国第一个走上法制化轨道的社会救助项目(1994年《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施行),并于2006年,随着新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施行,转变为完全意义上的现代社会救助制度。关于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未来走向,理论界主要集中于供养方式的讨论,本文跳出这一讨论范畴,认为由于五保供养制度带有的过渡性色彩,以及其与农村最低生活救助制度具有高度的制度相似性,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未来走向应该是逐步融入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成为其制度下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综合性补充保障项目,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五保供养项目辅以养老、医保、保教、保吃、保住等救助。
1994年1月,国务院才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关于五保供养工作的专门法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参考文献
[1][7]郑功成 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PP280-283 [2]肖林生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变迁研究:制度嵌入性的视角[J].东南学术,2009年第3期 [3]宋士云 新中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变迁[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1月
[4]李春根,赖志杰 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回顾和评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5]高鉴国 黄智雄 中国农村五保救助制度的特征—兼论国家与社区的关系[J].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6]顾昕 降薇 税费改革与农村五保户供养融资体系的制度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Mutual aid from the collective to the state: rural five-guarantee system in 1956-2009(Bengbu,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zhang zongrui 233041)Abstract: Five-guarantee system in rural areas is based on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he original one protecting the basic living rights of widows and the needy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s a transitional system of social assistance colors.More than 50 years, as China's macro-politic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changes, the rural five-guarantee system has experienced the “collective mutual assistance” model which starts from 1956 to 2002 and the “state aid” model beginning from 2002 until now.This change is a change that the five-guarantee system gradually integrate into the modern social relief systems.Taking the five-guarantee system into account, with its own color and its similarity with the transitional rural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ystem,the five-guarantee system should be set into one part of the rural minimum living security system while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nd comprehensive Supplemental Security part。
Key words: five-guarantee system ; collective mutual; national relief ;Social relief system
第五篇:浏阳市五保救助会捐赠证明
捐赠证明敬老院:
市五保救助会捐赠你院美的F80-15A2电热水器台,单价1060元,请敬老院指定安装地点,安装免费(不包括材料费)。要求当面组织验收,合格后,请敬老院及主管财务记账单位作记入固定资产账户。
浏阳市五保救助会2014年月日
签收回单
今收到浏阳市五保救助会捐赠敬老院美的F80-15A2电热水器台,经验收安装合格,已入固定资产账户。
敬老院公章签收人:
电话:
乡财政所公章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