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教学论(重点)江苏师范大学
1、信息技术不仅包含各种信息媒体,还包括运用信息媒体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信息的方法,所以说信息技术是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信息
2、通过对学科教学论的学科性质的分析,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科性质也就非常明了了。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它是将一般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相结合用来指导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同时在此基础上研究出一般的理论,对有关一般的论据进行整合、补充、发展和完整,并且研究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规律的学科。(简答)
3、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两个方面: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41、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2、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
3、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5、信息技术教学环境
6、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
5、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特点。一综合性,二基础性,三独立性,四发展性,五实
6、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方法。一教育调查法,二文献法,三行动研究法。四教育实践法,五教育经验总结法,六基于设计的研究。(填空)
7一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二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三培养学生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科研的能力。
81、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进一步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树立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2、明确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掌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熟悉中小学各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3、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教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具备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的基本能力。
4、了解信息技术科研的一般方法掌握信息技术常用科研方法的基本步骤具备信息技术科研的初步能力。
5、了解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明确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
9、信息技术教学论的学习要求
1、端正态度明确信息技术教学论学习的重要性
2、重视方法提高能力
3、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和技术。
一、信息技术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信息化社会呼唤信息技术教育
2、教育信息化呼唤信息技术教育
3、经济全球化呼唤信息技术教育
二、信息技术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必然要求
1、信息技术是基础学历的重要组成部分
2、信息技术转变了人类的思维
3、信息技术能有效支持终身学习
4、信息技术改变了日常生活方式。
11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简答)
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
2、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3、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有效支持其他学科的课程改革
5、为培养信息技术人才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发展性、综合性、应用性、工具性、实践性、131、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原则
2、基础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结合原则
3、信息技术与日常学习和生活相结合原则
4、趣味性和严谨性相结合原则
5、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原则。
14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可以表达为:在学习与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优化教学效果而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学法之和。
15、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特点:实践性、耦合性、多样性、整体性、继承性、发16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特点是
1、讲授教学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进行讲授
2、讲授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新知识并进行思考既是学生在倾听与反馈中建构知识。
3、口头语言、表情语言、体态语言是传递知识的基本工具,4、教师要对江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
优点:有助于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适用于班级组织教学
缺点:容易产生满堂灌注入教学,难以顾及个体差别。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17、任务驱动教学法 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区别于以往的教学方法属于启发式的、探究式的学习是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18、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见见任务教师导学明确任务和完成任务完成情况评价。
优点:
1、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易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避免了单纯以线性方式展开教学,3、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增强学生探索精神和锻炼意识等方面,都有作用。
19、基于问题的教学法含义,基于问题式学习是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方式,他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学科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20、基于问题的学习法具有如下优点
1、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在开放的学习中合作交流
2、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3、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4、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
缺点
1、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2、难以形成合适的问题
3、应用难度比较大。
21、课外活动侧重培养学生的三种意识和四种能力。
三种意识: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
四种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
22、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教学评价、23、导入技能的类型:直接导入、直观演示、温故导入、提问导入、趣味导入、241、要有明确的讲解结构
2、语言要流畅准确明白
3、讲解要有启发性
4、善于使用例证
5、注意形成连接
6、进行强调
7、要重视获得反馈和及时调整。
25、指导技能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研讨等活动发现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创造性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的教学行为活动方式。
26、结课技能的类型:27自主探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有两个重点:一是自主,二是探究。所谓的自主及学习者在总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以及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实现具体学习目标,学习者自己对学习目标,学习进程进行分析并对学习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所谓探究给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
28、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论述)
每节课结束以后信息技术教师都要及时总结,把经验、教训、改进方法等,都写在教案的反思栏中,反思也可以称作课时教学后记,反思是极深刻人格修养的重要心理活动,也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方法,只有反思才能正确评价自己,只有反思才能发现平时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反思对信息技术教育与专业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信息技术教师对自身成长过程的自我监控和调控,通过反思可以看到自己的提升,也可以及时的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以便采取相应的补救和整改措施,写教学反思是技术老师成长的重要法宝。
29、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有叙述式和表格式等。(简答)P123 30特点:学生的学习一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学生的学习要求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31、根据对学习的心理学解释,将学习能力分为操作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3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利用计算机为主的媒体,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以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特点:小组目标,个人责任,成功的均等机会,小组竞争,任务专门化,适应个人需求。
培养策略,明确学习目标,恰当选择内容,提前进行指导,控制小组差异,保证同等成功机会,提供合作技巧,提供支架,保证学习时间,总结评价。
33、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绩效评价:前置评价、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是科教兴国的重要举措
2、游历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3、能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
331、信息意识
2、信息伦理道德
3、信息知识与技能。
34、课堂讲授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动手操作演
35、说课是指教师面对同行或评委,以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以教学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每节课的具体特点。系统的说出对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理361、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引导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2、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有利于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探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和途径,解决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难题
3、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4、有利于发展和改革信息技术教育事业。
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在课外活动作业中要求使用信息技术大道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信息技术课教学研究的特点。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教学过程和在教学过程中发生关系的各种教学要素,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信息技术教学研究需要掌握一些方法,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隐蔽性。
第二篇:信息技术教学论重点
信息技术教学论
(有些多余内容可删减)
问题一: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P5-P6)
1.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概括地讲,信息技术教学论的 研究对象主要有两个方面——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具体来说,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也就是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及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意义所在,也即信息技术课的课程价值。
(2)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这是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的知识体系,具体解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3)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是信息技术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它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的教学成果,具体解决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即对信息技术“教的成果”和“学的成果”进行测量和评价,为教学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
(5)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主要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主要指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所具备的设备、设施等;软件环境也就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所具备的教学软件、资源等。(6)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主要研究从事信息技术教学所需要的素质以及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等。
2.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特点
(1)综合性: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它不仅研究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相关的一般教学理论,而且还涉及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实践;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论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逻辑学、信息技术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理论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说信息技术教学论具有综合性。
(2)基础性: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论基本上涵盖了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3)独立性:信息技术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和基本方法,以信息技术学科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心理学为依据,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4)发展性: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研究体系虽已基本形成,但仍处在起步阶段,还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问题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原则(P43-P52)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是指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提高教学效果,反映信息技术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1.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1)吃透教材,了解学生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3)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预设锚点,进行启发,帮助学生克服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主导整个教学过程。
(4)要使学生主动学习,养成善疑、善问、善思的习惯。.基础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原则
(1)重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根基。
(2)以发展的眼光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一般发展——教学过程的发展性;教学内容的发展性
(3)加强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3.培养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相结合原则
(1)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要求
(2)在实施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使用探索性原则培养创新能力(3)在信息技术课堂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创新能力(4)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个性化
(5)终身学习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创新的基础(6)信息技术教师要树立创新形象.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原则
(1)教学目标上,在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设立多级目标
(2)教学内容上,在实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多种学习的任务、使用不同的软件工具
(3)教学策略上,在实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
(4)教学组织形式上,在实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趣味性和严谨性相结合原则
(1)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2)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教学方式,寓教于乐
(3)信息技术的教学应与日常学习紧密联系——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整合其他课程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教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原则
问题三:信息技术、信息素养的含义(P2,P140,要点不同,建议大家详看书本).信息技术的含义
信息技术是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信息的手段和体系的总和。(南国农)。它主要包括有两个层面的意思:(1)手段,也就是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是物化形态的技术。(2)方法,也就是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所以说,信息媒体和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是信息技术的两个基本要素。.信息素养的含义
(1)王吉庆教授在《信息素养论》中提到: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它包括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
★(2)我国教育部2000年11月下发的教基[2000]35号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规定为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为:
信息意识:即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信息常识:即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促使学生阅读有关的信息文章,参加有关讨论,便于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
信息道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并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3)了解保罗·泽考斯基、桑新民、张义兵、李艺、钟柏昌等人。
问题四: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原则与形式(P124).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原则
(1)教育性与趣味性原则——在选择课外活动内容或主题时,要考虑知识性和科学性,同时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寓教于乐。
(2)实践性与创造性原则——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实践性很强,重在能力的培养;在课外活动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启发学生创新意识;提倡选择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活动项目。
(3)导向性与自主性原则——在确立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时,应当克服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要给予学生较多的选择权利和自己设计、组织、主持开展活动的机会,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4)灵活性与开放性原则——针对活动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实行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资源和优势,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从中获取知识和教益。
(5)自愿参加、普及为主原则——坚持以课外、业余时间开展活动,坚持普及为主,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形式
(1)课外阅读活动——指导学生如何选择读物;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2)举办专题讲座和报告会——课外专题讲座是群众性的课外活动,它是以某一知识专题为内容,以学生为对象的一种知识性较强的报告会。(3)指导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软件——课外活动时老师可以教一些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如何自学,布置学习任务,并要求以此为基础做出作品,在下一次课外活动时展示交流。(4)指导学生学习高级语言编程——在编程课外活动中,教师要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让学生逐步学会理解程序,学会语言语法,学会设计算法,学会程序规范,学会调试程序。(5)指导学生写信息技术小论文——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试验与创新写小论文。问题五: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含义与特点(P52).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在学习与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优化教学效果而采取的教法与学法之和。.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特点
(1)实践性: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来源虽可以从理论上建构,但绝大多数还是来自 实践经验,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其作为工具的性质是显而易见的。
(2)耦合性:是指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这一双边活动的方法,由教师和学生的耦合而成的操作策略。
(3)多样性: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可组成丰富的“方法库”。
(4)整体性:不同的教学方法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各种具体方法彼此联系、密切配合、互相补充、不可分割,综合地发挥着整体效能。
(5)继承性:教学方法也和其他教育现象一样,具有历史继承性。
(6)发展性:任何教学方法体系都不是永远固定不变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时代精神等客观条件,推陈出新,使教学方法更能适应教学的时间要求。
问题六:讲授法与讨论法的优缺点,任务驱动法和Webquest教学法的教学环节(P56).讲授法与讨论法的优缺点
(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上网一种教学方法。
优点:①有助于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②适用于班级组织教学
缺点:①容易产生“满堂灌”、注入式教学
②难以顾及个别差异
③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2)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通过议论、争论或辩论,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
优点:①讨论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有助于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
②讨论有助于思想的转变
③讨论有助于学生发展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缺点:讨论容易偏离主题;讨论易流于形式,有些讨论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是并没有实质内容。
2.任务驱动法和WebQuest教学法的教学环节
(1)任务驱动法教学环节:
呈现任务:提出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教师导学:对学生如何完成任务的适当指导
明确任务:创设任务情境,培养学生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成任务:通过合作交流,补充知识结构的缺陷,完善问题解决的技巧、方法 完成任务评价:进一步激发学习动力、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
(2)WebQuest教学环节:
介绍:对所“探究”问题的简要描述 任务:对于学习者要做的事情的描述 资源:指向网上相关站点的链接
过程描述:说明要做些什么才能完成指定的任务 学习建议:指导学习者如何组织信息
评价:创建量规来展示如何评价最终的成果
总结:对于将可完成的学习成果或学习过程的简要总
问题七:教学设计的含义,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含义各环节(P86,P168)
1.教学设计的含义:
将学与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计划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
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含义:
就是运用现代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分析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从而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在教学实际中试行解决方法、评价实行结果,进一步在评价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的环节
包括: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阐明学习目标、教学模式与策略设计、教学媒体与学习环境设计、学习过程与结果评价设计等。
问题八: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种课堂教学形式(P119)
1.班级授课
全班集体授课主要适用于那些需要教师系统讲授的知识性的学习内容。教学活动形式除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还可以尝试“学生讲,师生听,师生评”的方式。2.全班或分组集体上机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在机房进行集体授课活动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组织形式,需要注 意的是如果不能够保证学生每人一台或两台电脑的话,就应该把学生分成几组,轮流上机。教学程序一般是“教师讲,学生练”。3.分组协作学习
分组的时候,有些讲究,就信息技术课程而言最好采用异质分组,把不同能力倾向、不 同性格特征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把课外有条件使用电脑的同学分配到各组。4.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是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的教学环节,主要是为了满足具有不同学习能力的 学生的个别需要。5.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就是教师根据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组织学生到现场,像机房、网络中心,或 者施工现场,比如修路时在地下深埋通信电缆的现场,装修房屋时进行布线的现场等,进行 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问题九: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含义与结构(P168)
1.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含义
信息技术教师能力除了包括了解学生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评价能力等各学科教师普遍应该具备的能力外,还应包括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 能力,资源收集、开发、整合和利用能力,多媒体设备应用能力,网络教室应用和管理能力,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
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内涵是一个动态的范畴,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随着学科知识的丰 富而扩展。
2.信息技术教师能力的结构(1)教学设计能力
(2)课堂教学能力
(3)教学资源收集、开发、利用能力(4)多媒体设备应用能力(5)网络教室应用和管理能力(6)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能力
问题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含义、意义与基本要求(P187).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含义:(书上没有明确的解释,建议找度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行为做出价值判断,更主要的是通过检查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状况,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肯定或修正教师的教学方法,最终达到全面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1)评价可以检查学习效果,激励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形成性评价来达到判断学生前期学习目标达成的情况;在学习结束时,通过总结性评价来达到检测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学习效果。
(2)评价可以促进学习的保持和迁移,巩固学习成果。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学习经验会对后续的信息技术学习产生影响,而新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又会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技能等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
(3)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在检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增长了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发展了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最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
(4)评价可以促进教学反思。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状况的同时,也要利用评价,反思并改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发挥评价与教学的相互促进作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1)评价功能立体化(2)评价标准多维化(3)评价主体多元化(4)评价方法多样化(5)评价内容全面化
(6)评价结果归因的多维化 问题十一:信息技术教学环境(P150,有知识框架图)
(一)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环境:是指在信息技术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所涉及的信息技 术设备与各种资源。
1.信息技术教学硬件资源环境:是指由各种信息传播媒体组成的媒体化教学环境。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校园网络。
2.信息技术教学软件资源环境:是指由各种与信息技术教学相关软件所构成的媒体化教 学环境。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信息技术课程专用软件,另一类是信息技术整合用软件。
(二)信息技术教学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专指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周围环境,是人为 的、社会的、非自然的。教学中的人文环境包括了学习氛围、教学理念、师生关系、人文关 怀等方面的内容。
1.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2004年,我国信息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信息产业发展严重的制约因素。
2.决策者的信息意识:从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加强硬件建设。
3.教师的信息技术意识
4.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意识与素养:做好引导工作,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观念,加强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5.信息技术教学人文环境的优化:在教学目的、过程、内容中分别营造、优化、挖掘出人文环境。
6.学校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办学效益,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问题十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P183)
教师专业化发展应该在下列具体的发展途径上有选择地进行: 1.师范院校教育。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在师范院学习的系统知识,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校师范院校不仅培养教师岗前预备能力,同时还承担着对教师职业生涯的能力提升所需的各类继续教育。2.项目培训。现在社会上,一些有影响的信息技术公司设立了培训合作项目,通过培训,既能够节省经费,又能够及时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技术、新思路。另外一些企业和商业机构赞助了区域性的教师培训项目,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3.同行交流。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善于向同行学习,吸取别人的长处,也能够想其他教师探讨、传授自己的教学体会和经验。
4.课题促进。随着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开展一定的课题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手段。
5.课程开发。课程开发给教师松绑,让教师自主决策,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广阔空间。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职业生涯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也是教师队伍不断优化、教师素质不断提高的表现和途径,但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更需要教师长期、持续的努力。
第三篇:西华师范大学2014中学语文教学论复习重点
中学语文教学论
语文的含义:
1.语文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共同语。
2.语文,从其本质特征上看,它应该是“语言”和“语言行为”的统一体。
3.从教育的角度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规定,语文还应该是学习,掌握应用语文基础知识,形成语文基本能力,习得语文基本情感的语文学科。语文课程的性质:
①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③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总之,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追求的就是人的完整性和人的个体差异性的合谐统一,也就是人性的张扬和回归的和谐统一。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
总之,开放的语文课应该是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互助,语文情感与语文智慧的共进的语文教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一)重视人文性的情感教育
(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高中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语文教学设计:就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以一定的哲学思想、教学论、心理学、语文学为理论基础,针对具体教学对象,预先对语文教学系统各要素——目标、内容、方法策略、评价方式、教学环境等作合理规划与安排,以达到语文教学过程最优化。【实际上,语文教学设计,就是教学设计原理、方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当代语文教学设计的特征:
第一,整体性和系统性。
第二,再现性和操作性。
第三,开放性和生成性。
第四,育人性和个性化。语文教学设计的功能:
第一,有助于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进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和平等对话。
第二,有助于增强教学工作的科学性,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有利于做好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的预测。教学设计步骤:
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构成语文教学过程→组织语文教学评价。
(一)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从低级到高级共有六个层次: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从低级到高级共有五个层次: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品格形成;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从低级到高级共有七个层次: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
加涅把学习结果分为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五类,其中“态度”又包括三类:期望达到的目标、对某类活动的积极偏爱,有关公民身份的态度;“动作技能”有两种成分:动作的程序、因练习与反馈逐渐变得精确和连贯的实际肌肉运动;“言语信息”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能记忆诸如事物的名称、符号、地点、时间等具体的事实,能够在需要时将这些事实表述出来;“智力技能”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四个亚类;“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借以调节他们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过程的技能。
(二)设计语文教学目标的原则
1、应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2、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反映学生行为和心理的变化。
3、语文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能够达到的基本目标。
二、组织语文教学内容的原则与方法
1、突显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努力优化教学内容
2、精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3、优化和重构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学方法:
1、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讲授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的知识,又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所提高。
(2)注意启发。在讲授中要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3)讲究语言艺术。讲授要力求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2、谈话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提问要讲究艺术。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难度适中,有一定的坡度。问题要有启发性、计划性、目的性,能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2)正确评价学生的回答。首先要通过评价使学生获得规律性的知识。学生回答一般总是从现象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语言表达也多是由含混到确切,由模糊到清晰。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逐步接近本质,并且用确切的语言表述出来。其次,教师要有民主的态度。评价学生的答案要用商讨的语气,学生如有不同的意见要允许保留,还可让别的同学参与评价,并择善而从。再次,教师要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的原则,即使学生答错了,也要进行的中肯的分析和有益的引导,而不能讽刺挖苦,应通过评价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并受到激励。
(3)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对那些有关课文宏旨,对学生运用知识和发展智力有较大价值的关键性问题,首先要对提出者加以表扬,然后引导学生深入钻研。在学生提问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尽可能把问题叙述清楚。
(4)正确处理面向集体提问和个别回答的关系。一般的提问都要首先面向全体,以引起大家的思维活动,经过适当的时间距离后才让个别学生回答,使每一个同学都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个别学生回答时其他同学仍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3、讨论法要注意三点:
(1)明确目的。讨论前要根据教学目的来确定讨论的内容和形式。讨论的问题要集中,要既有思考价值又与教学目的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讨论可以分组进行,也可以全班进行;可以用整个课时,也可以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点拨。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讨论成败的关键。特级教师宁鸿彬用“三不迷信”、“三允许”的原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不迷信”是: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三允许”是:允许有错误,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只要调动起来了,他们就能够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3)教师要有民主的态度。在讨论中,教师是组织者也是参加者。对争论中的问题,要让各方充分发表意见,不能生硬地下结论。学生的意见如有错误要正确引导,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发现自己有错误或疏漏,要勇于承认和改正。特别是对学生的正确意见要充分肯定,对有创见的看法要及时表扬。
4、练习法
练习法又称巩固法、总结法、复习法等。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完成口头作业和书面作业的过程运用所学的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技能。练习法只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使用,主要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的知识,有时也可以起到扩展知识的作用,这就需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练习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但不可过多使用,应注意避免不必要的负担。
练习法的一般程序为:
(1)教师设计练习题,向学生说明练习的内容和方法;(2)引导学生开展练习活动;
(3)通过问答等方式了解和收集反馈信息;(4)调节和校正练习活动,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
(5)检测评定练习成绩,强化练习效果。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体现学科目的,体现知识和能力的体系,本于教材而又有综合性和灵活性,具有创造性和迁移性。
练习法的主要方式有朗读、背诵、默写、填空、论述、智力竞赛、写短文等。篇章教学的检测阶段、巩固阶段和运用阶段,单元复习和学期复习,都经常用练习法。
(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首先,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其次,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第三,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
第四,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注意教学对象不同的心理特点和知识、能力水平。第五,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考虑教师自身的素养。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模式简介:
蔡澄清的“点拨教学法”,强调“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其教学模式为“三阶五步”。三阶:自学阅读(输入)、思考讨论(转化)、运用创新(输出)。五步:自读、自思、自述、自结、自用。
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六步包括: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定向”,即由教师或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明确目标,攻关有数。
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三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四式”:自读式、复读式、教读式、作业式。
颜振遥的初中语文自学辅导模式“启、读、练、知、结”。“启”就是启发、诱导。其主要内容是从旧知识引进新知识,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示自学方法和自学程序等。其主要形式是教师面对全班学生讲授或提问,也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教材解决以上几个问题。
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模式。该方法是评点法、谈话法、讨论法、导读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其一般程序为:指导学生阅读(主要用导读法)——组织学生研讨(主要用谈话法和讨论法)——精讲(主要用讲授法)——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主要用练习法)。
张富的“四分”“三度”教学模式。“四分”:分级评价、分组结对、分“学课”和“习课”、分“读”“做”“比”“改”。三度:加大密度、提高速度、注意适度。一堂“学课”一般要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一堂“习课”要做十多道听记练习题或写一篇文章并自改互查;一堂口头作文课要做三、四个题目。板书设计的原则:
1、求实,直观、通俗易懂。
2、求准,富有科学性。
3、求精,富有简洁性。
4、求序,富有条理性。
5、求新,富有独创性。
6、求美,富有艺术性。板书设计的类型:
1、结构式板书
2、提纲式板书
3、图表式板书
4、形象性板书
5、对比性板书 板书设计的步骤:
1、钻研教材,概括内容
2、选择形式,表现内容
3、精心修改,定格内容
一、语文教学新理念与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发展走向:
(一)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更多地体现个性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建立交叉型网络式的科学化信息传递体系
(三)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四)在媒体运用上,将更多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二、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举隅
(一)魏书生的“六步课堂教学法”
1、定向。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量,控制课堂信息的接受范围,排除学习重点之外的干扰信息。
2、自学。根据定向内容,学生独立学习,接受和消化知识,主动接受信息。
3、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学中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
4、答疑。小组讨论仍未解决的问题或有分歧的问题,交全班解决。在讨论和答疑这两个步骤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讨论,并在必要时做出解答,以保证信息的正常流通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正常传输。
5、自测。根据定向的要求,出测试题,自考或互考,当场解答,当场评分。
6、自结。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当堂总结课堂学习的收获,并在全班范围内交流。自测与自结是课堂学习的终极部分,是对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和强化。
魏书生的“六步课堂教学法”确立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信息论、控制论为理论基础和行为导向,旨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种成功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型。常用的导入类型和方法:
1、开门见山,解析课题
2、提出要求,明确方向
3、温故启新,自然过渡
4、变换刺激,引发兴趣
5、情感熏陶,创造佳境
6、投石激浪,巧设悬念
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1、导入的内容要精选
2、导入的语言要推敲
3、导入的时间要控制
提问的功能:
第一,激发学习动机,诱发学生参与教学。第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第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第四,可以给学生提供练习和反馈机会。提问的原则:
1、设计问题要与已知的知识衔接。
2、设计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对准重点、难点。
3、设计问题要把握好难易的程度。
(1)对水平层次较低的学生应多提“知道”或“领会”层次的问题。
(2)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设置的问题,要有“跳一跳就摘到桃子”的难度,使他们在答对问题后产生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
(3)对水平较高、有一定思想深度的学生可设置一些“综合”、“评价”层次的问题。
课堂收讲是指一堂课将要结束时,教师用简要的语言引导学生小结,对整堂课的教学进行巩固和强化。它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创造灵光的表现,也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收讲的类型和方法:
1、升华情感,引起共鸣
2、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3、总结回顾,强化记忆
4、点评议论,提高认识
5、布置练习,巩固所学
语文说课是由执教者本人以语文教学理论和语文教学实际为根据,口头阐述自己开展某课题教学的思路、构想和设计,及其课堂运作,并对之进行可行性或自我评价性阐释与论证的一种独立的教研活动形式。语文说课的特点:
(一)语文说课具有阐释性与论证性
(二)语文说课是语文教学理论与语文教学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三)语文说课具有演说性 语文说课的作用和价值:
(一)语文说课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自觉性”与“理性”
(二)语文说课是语文教学教研活动改革中的一个突破
(三)语文说课能促进语文教师理论修养的提高 语文说课的内容和方法:
一、说教学思想
二、说教材内容
三、说教法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五、说板书设计 作文教学的原则:
一、全程训练,整体教学的原则
二、读写结合,选好切合点原则
三、重视生活积淀,抒发真情实感原则
四、多方式多手段,全方位训练原则 新课改下作文教学的新理念:
一、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二、作文主体的确立
1、重视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和自信心。兴趣是认知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
2、让习作训练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新课标提倡学生写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出真情实感,把作文建立在学生真实的生活之上。作文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作文中他们可以不断审视自己,作文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在作文中他们说真话抒真情,是人生的一种成长和历练。
三、重视作文教学的实用性
第四篇:教学论重点整理
教学论重点整理
知识点:
1、教学的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知识点)
2、现代教学萌芽的两个端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知识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新教育”运动,美国出现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知识点)
3、教学论的研究任务:解释教学规律、确立教学价值观、优化教学技术。(知识点)
4、对教学思想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有三种思潮:人文主义思潮、自然主义思潮、主要科学实验方法与数学思维的思潮。(知识点)
5、赫尔巴特的学生戚勒在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论”的基础上,把“明了”分为“分析”和“综合”两段,而他的学生莱茵则在此基础上,发展为著名的“五段教学法”。(知识点)
6、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知识点)
7、学习的特征:计划性、间接性、高效性(知识点)
8、自主创新学习的特征: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知识点)
9、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知识本位、社会本位、人本位。(知识点)
10、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社会需要。(知识点)
11、教学功能的一般特点:人为性、先导性、历史性。(知识点)
12、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传承知识、培育能力、涵养品性、助长生命。(知识点)13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社会生活、学生、学科。(知识点)
14、教学内容的载体: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知识点)
15、教学行为的基本特性:目的性、序列性、个体性。
16、有效教学行为的共性特征:有效教学行为具有时代性,文化性,情境性,整体性,功能具有多样性,结果具有相对性。
17、教育评价之父是泰勒。(知识点)
18、教育评价的功能:(1)导向功能。(2)诊断功能。(3)激励功能。(4)教学功能。(5)管理功能。(知识点)
19、测验的三要素:行为样本、标准化、客观测量的评价指标。(知识点)20、行动研究过程的环节:1.计划。2.行动。3.观察。4.反思。(知识点)
名词解释:
1、教学: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教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文化化知识和技能,进而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名)
2、现代教学:现代教学是与古代教学相对应的教学形态。它最初萌芽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在19世纪形成基本体系,而后,从西欧和北美传播到世界各地,并逐步分化和多样化,直至今日仍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3、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而采用的达到一种或多种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其特特点是揭示学习中各种变量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名)
4、研究性学习:从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从狭义解释,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名)
5、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立足于当下基础上的,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依托,指向于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名)
6、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按照确定的原则,目标,形式和程序启动,互动,从而实现地生成和开展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活动和目的的合规律地,现实地构建,生成和展开的过程,更是教学质量现实地形成的过程。(名)
7、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的主要对象,表现为各门科学中的事实,观点,概念,原理和问题。教学内容的载体主要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教学内容的主要形态是书本知识,是根据教育目的,学生的年龄点而从人类千百年认识成果中精选的特殊的知识系统。(名)
8、教学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人类行为,它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群体在工作中,尤其是在课堂这一特殊场景中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实践行为。(名)
9、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有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名)
10、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制度和程序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11、教学媒体:被用于教学场景,承载,传递和控制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并介入教与学过程之中的媒体称之为教育媒体。(名)
12、学习资源:各种各样的教学媒体与一切可以用于学习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以及社会条件综合到一起,统称为“学习资源”。如教学教材、支持系统、环境资源、人际资源等。(名)
13、最佳表现评价:就是师生在动机得到充分调动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最好教学表现,相应的最佳表现评价则是判断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结果以及教师潜在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的教学评价。(名)
14、典型性表现评价:典型表现是指师生在日常状况下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教学和学习反应,相应的典型表现评价则是判断师生的学习或教学兴趣、态度等个性素养。(名)
15、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搜集有关信息,以判明学习或教学的成败,并显示教学过程需要改进的具体的教学或学习的错误的教学评价。(名)
16、总结性评价:是对教学目标达成程度进行价值判断的教学评价,同时它还能提供教学目标的适切性和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有效性的信息或资料。(名)
17、校本研究:所谓校本研究,就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方法。
简述:
1、简述教学的三要素:(1)学生
<1>学生是一种专门的社会角色,是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者。
<2>学生既是教育对象,有时教学活动的主体。
<3>学生具有独特个性,深信不断发展完善。
(2)教师
<1>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负责人。
<2>教师是特殊的专业技术人员。
(3)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是师生活动的客体。
<2>教学内容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核心成果。
<3>教学内容经过了教育化的加工处理。
<4>教学内容具有教育价值。
2、简述教育本质观有哪些学说? 特殊认识说:教学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有其特殊性。具体来说,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获得发展的特殊认识形式,教育性、间接性和有领导是它区别于其他人是活动的主要特点。交往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具体来说,有的把交往视为教学背景,有的把交往视为教学手段和方法,也有的把交往视为教学内容乃至目标。
3、古代中国丰富的教学思想观及其研究方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认识关
二、以人性问题为核心的教学价值观
三、学思行结合的知行观
四、整体、辩证、直觉体悟的研究方法
4、简述教学目标的功能:
(1)导向功能,即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引、定向功能。
(2)激励功能,即教学目标能够激发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3)评价功能,即教学目标成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度、不标准。
(4)聚合功能,即教学目标能够对教学系统内的其他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协调。
5、简述教学内容的特征:
(1)预成型。教学内容是从人类已有的精神成果中选择出来的精华。它不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愿望决定的,而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先行确定的。
(2)与学生的相关性。正因为教学内容是预成的,所以必须尽可能地考虑教学内容对儿童的适宜性。
(3)基础性。中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使学生有效地掌握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并充分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4)先进性。所谓先进性,是指教学内容是以当代科学最高、最新成果为起点的,也可以叫作高起点性。
6、简述教学行为与一般社会行为的区别:(1)教学行为价值的外在决定性。(2)教学行为目标的外部决定性。(3)教学行为主客体之间是不对等的关系。(4)教学行为具有意识性,但其水平因人而异。(5)教学行为负载的信息十分特殊。
7、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特点:(1)废除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讲授,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教师辅导学生按“公约”个别自学。
(2)将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自学使用。
(3)设置成绩记录表,由教师和学生分别记录学习进度,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每个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度更多地负责,也可以使学生管理简单化。
8、简述班级授课制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 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也称班级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根据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1)在教学人员的安排上,以“班”为基本活动单位。(2)在教学活动程序的安排上,以“课”为组织单位。(3)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以“课时”为基本单位。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1)它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2)它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3)它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4)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班级授课制的局限:(1)它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2)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9、简述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
(1)按照学习者容易接纳的方式呈现材料。
(2)不受教师的同一控制来传送材料,这样学生可以对学多少以及何时学进行自我调控。(3)使学习者调动不同感官体验材料,以全面体验信息。
(4)为学习者提供关于学科内容的重复的或不同的经验,促进学习者构建自己的理解或意义。
(5)以生动的形式引起并保持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注意。(6)提供激发学习者朝向学习目标努力的动机。
(7)超越时空限制,为学习者提供无法体验到的信息和知识,适应不同规模班级的需要。
10、为什么教育界人士称他为现代“教育评价之父”?
在八年研究的基础上,泰勒提出了著名的“泰勒评价原理”,即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原理,并明确地提出了“教育评价”这一概念,开创了教育评价模式。而教育评价则是在“泰勒评价原理”的基础上发生与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教育学科。
11、简述测验的设计:(1)测验目标的确定。(2)测验内容的选取。(3)测验形式与题目形式的确定。(4)测验题目具体类型的确定与编制。(5)测验的题量与时限的确定。(6)测验题目的编制与组织。(7)测验的评分与解释。
12、简述一个好教师必备的素质:1.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并有使这一关系与教学任务联系起来的能力。2.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3.明确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4.最好程度地利用有关资源的能力。5.适应新情况的自我判断能力。
论述评析题:
1、论述杜威的教育教学思想:
一、教育哲学观
杜威哲学的特征是“经验自然主义”或自然主义的经验主义。他认为实际经验的过程和教育之间有着紧密的和必要的练习;新教学哲学信奉某种经验的和实验的哲学、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
二、儿童观
杜威对传统的教育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做法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杜威明确提出:儿童是起点,儿童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三、知识观和经验课程观
以“教育即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形成新的课程观、知识观。经验在杜威的思想中,既是课程理论的基础,也是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基础。杜威将知识看成是一个通过学习活动连续构成、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知识是生成、发展的过程,这是一种生成性的、构成性的知识观。
四、做中学的学习观
基于“经验来自行动”和“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过程”这两天基本原则,杜威认为儿童主要是通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与发展。杜威所说的活动具有以下特点:能动的活动,社会性的活动,身心统一的活动,探究性的活动。
评价:总的来看,杜威在思想体系中所突出的是,在成人指导下,儿童能动的、有理智参与的、对事物的实际活动是儿童生长、发展的基本力量和机制。但他片面强调了儿童的能动作用,忽视了老师对课堂的指导、控制作用。此外,他在“做”中学的教育教学观,片面强调了直接经验,否定了间接经验,片面强调了感性知识,降低了理论作用,破坏了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
2、论述学习策略的训练步骤:
(1)激活与保持良好的注意、情绪与动机状态。这一步不仅要使心理活动处于觉醒与兴奋状态,更要激活同当前学习活动有关的所有因素与学习方法关系的意识。
(2)分析学习情境。这一步要求学生把握有关学什么、何时学、在何处学、为什么学和怎样学的问题,估计自己的学习风格等,以提供选择学习方法的依据。
(3)选择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计划。这一步要求学生综合考虑学习情境的有关因素与学习方法的关系,确定学习的时间安排表,把学习任务分为具体的几个部分,列出可能需要的学习方法。
(4)执行学习计划,实际的使用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这一步骤要求学习监控性地检查自己的学习行为,不断地把有关学习变量与所实施的学习计划、学习方法联系起来对照检查,一股极学习计划与学习方法所能达到的效果。
(5)维持或更改已选用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这一步骤要求学生对监控结果做出反应,如果监控结果令人满意,可维持原有方法;反之,则重新评价或修改原有计划与方法。(6)总结性地评价选用的学习计划与方法所达到的效果,作为这次学习分反馈与下次学习的准备。这一步骤要求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终结性评价,如果学习效果佳,说明原有学习方法与各种学习因素相互适合的水平高。
3、论述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内容:(1)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该领域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类目标。
(2)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该领域共分为接受、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3)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分为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评价:优:(1)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兼顾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人的完整性,承认人不但是一种理性的存在,同时也是有血有肉的感情生命体,以此教学目标导引下的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2)布鲁姆吧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细化的比较具体,他把教学目标分割成认知、情感、动作技能领域,而且认知领域又分为六个不同等级的目标,情感领域五个不同的层次,动作技能领域又分为七个层次。此外,布鲁姆及其合作者还就每个层次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阐释,相对于以往比较模糊的教学目标分类而言,这样清晰的划分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理解。
缺:(1)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割成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每个领域又分割成不同分部分,每一部分又有具体的规定性,这样,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就被分割成彼此毫无联系的各个孤立的部分,从而破坏了目标系统完整性的和谐。
(2)布鲁姆关于各个领域内不同层次的分类有些不科学。
(3)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以“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和能力可以通过可见的行为表现出来”为前提假设,这种假设存在一定的问题,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能力并非都是以行为表现出来的,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内在体验等一些隐性方面的收获不一定都能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4、评析特殊认识说:教学过程的特殊认识说认为,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我国教学论专家王策三认为:“教学过程确实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任务、内容和整个活动,或是认识世界或是对世界的反映。它的特点就在于是学生个体的认识,主要是间接性的,有领导的,有教育性的。”而强调“学生个体的认识”之于人类历史的认识、科学家和艺术家及一切从事各种工作的人们的认识的特殊性,是“教育性的认识”。由于其重视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特殊性的分析而产生巨大影响,同样也由于仅仅从认识角度看待教学过程而表现出相当大的局限性。
5、评析交往说:教学过程的交往说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是在有知识和经验的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和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的特殊场合,师生间的交往就是教学存在本身。近年来,这一观点在基础教育改革中以获得比较普遍的认可,随着教学基本理论特别是教学哲学理论研究的不断开拓和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教学与交往的关系问题。
6、评析戴尔的“经验之塔”教学理论: 内容:
(1)“做”的经验。有目的的直接经验;设计的实验;演戏的经验。
(2)“观察”的经验。观摩示范;见习旅行;参观展览;教育电视;电影;录音、无线电、静止画面。
(3)“抽象”的经验。视觉符号;言语符号。评价:这一过程中,教学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视听媒体为学习者提供了替代性经验。但是,强调实际经验的重要性,并不等于说一切学习都要从直接经验开始,这里更关注的是要引导学生向抽象思维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以使学习者较好地理解概念。因此,“经验之塔”提供了一套在特定情境中学习抽象概念的适当方法。
大题目:
1、结合实例阐述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大题目)人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光下”。将这单元放在前面主要是以儿童的生活圈为序逐步展开教育,先由家庭之中的人际关系入手,到学校中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再到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本单元以爱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情境,去感受、体验理解家人对自己成长付出的深切而厚重的爱;学校老师对自己成长付出的无私的爱;社会对少年儿童成长所给予的关爱。本单元努力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获得对父母内心世界的理解,让他们从小懂得自己不应当只会接受父母、他人的爱,还应当学会爱父母、爱他人。
本单元分为三个主题:
一、家人的爱,二、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三、来自社会的爱。强调三个重点:一是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爱,并懂得自己应该怎样尊敬他们;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让学生知道社会各界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三是使学生了解国家所制定的一些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条款,从中体会到这也是国家队少年儿童成长的关爱。
(一)细化、具体化目标
(二)分析、确定任务
(三)寻找教学起点(1)对学习者社会特征的分析
(2)对学习者预备技能的分析
(3)对学习者目标技能的分析
2、新课程理念下课程教学行为的转变:(1)教学角色行为的转变。(2)教学准备行为的转变。(3)教学实施行为的转变。(4)教学评价行为的转变。(活题,材料分析)
第五篇:《信息技术教学论》读后感
《信息技术教学论》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阅读了李豫颖编写的《信息技术教学论》,觉得受益匪浅,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特别是对处在科技发展飞速的现代社会的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我就针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谈谈读完这本书后心中的一些感想和体会。
书中主要突出了信息技术教师素质培养和专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基础性。在研究和继承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的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及现代教学理论,融合新课程改革、信息化教育。
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在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这节中谈到“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建立多渠道、获取式大教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体系,多渠道的获取式教学方式,”我想:在教师的必要指导和宽松学习环境条件下,让学生能动地利用多条获取知识的渠道,自主地、创造性地去主动获取知识。作为一种特定的教学改革目标模式,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向以课堂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挑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多元化的教学渠道。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我们还要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并建立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在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这章中从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看,教育还应特别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素的整合,这包括知识与能力的整合,智商与情商的整合,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整合,课程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社会文化习俗的整合,以及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互动的整合。寻求共同的课程文化价值就是课程整合的基本工作和主线,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课程对共同文化价值的合理表达。
《信息技术教学论》这本书让我深深体验了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教师还要精心设计练习,调节学习气氛,提高学习有效性。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的覆盖面,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体现学习与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