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代表大会例会制度
党代表大会例会制度
一、例会的职责
旗党代表大会(例会)是全旗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其职责如下:
1、听取和审议旗委工作报告;
2、听取和审议旗纪委工作报告;
3、听取和审议旗委关于选拔任用干部工作情况报告;
4、审议和决定旗委提出的涉及全旗三个文明建设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
5、对全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决议;
6、对全旗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有关重大问题作出决定;
7、选举出席上级党的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的代表;
8、审查代表资格;
9、审议通过要求全旗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保证贯彻执行旗委主张的决议;修改或撤销本级党代表大会和旗委已作出的决议、决定中不妥或错误的部分;
10、根据上级党委组织部门的安排,听取和审议旗委常委个人述职述廉报告,对旗委、旗纪委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民主评议和测评;组织代表对旗委直属党委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民主评议和测评,并推荐产生旗处级领导干部后备人选;
11、听取和审议旗委提请通过的其它重要问题。-1-
二、例会的召开
1、党代表大会例会由本届大会例会主席团主持;
2、党代表大会例会在任期内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举行;
3、党代表大会例会一般在旗委全委会或旗委常委会总结全年工作后,旗人大、旗政协例会前召开;
4、党代表大会例会必须有四分之三以上代表到会方能举行;
5、党代表大会例会届中确因工作需要增补代表,采用无记名投票、等额选举产生,也可以探索按选举小区选举产生党代表;
6、党代表大会例会列席会议人员由旗委提出;
7、党代表大会例会的召开由旗委全委会讨论决定;
8、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旗委全委会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旗党代表大会的决议;旗委全委会闭会期间,旗委常委会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旗委全委会的决议,领导全面工作。
三、议题的确定
1、党代表大会例会召开前,以代表团为单位,组织代表开展活动,征求党代表对本年度旗委工作的意见、建议以及对下年度全旗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工作思路的意见和建议;
2、党代表大会例会议题一般应在会议开幕前10天由县委、代表团或十名以上代表联名提出,代表团和代表联名提出的议题,报旗委党代表联络办公室汇总后提交旗委;
3、议题由旗委常委会讨论确定。其中,五分之一以上代表联名提出或三个以上代表团同时提出的提案,必须列为会议的正式议题。
四、例会的程序
1、召开旗委常委会。⑴听取和审议例会筹备工作情况报告和代表资格审查报告;⑵听取和审议旗委工作报告、旗纪委工作报告、大会议题报告和旗委关于选拔任用干部工作情况报告,提出例会主要议程、具体日程和组织领导机构等;⑶提出主席团成员、秘书长和各代表团正副团长建议名单;
(4)根据镇(科)级领导班子建设需要,提名推荐正科级后备干部人选建议名单。
2、召开例会预备会议。⑴报告例会筹备工作情况;(2)通过代表资格审查报告;(3)通过例会主席团成员和秘书长名单;(4)通过例会主要议程;(5)讨论确定提交大会审议的议题。
3、召开主席团第一次会议。通过主席团常务委员、大会副秘书长和列席会议人员名单。
4、举行例会开幕式。⑴宣布大会开幕,奏《国歌》;⑵旗委书记作旗委工作报告;⑶旗纪委书记作旗纪委工作报告;⑷大会议题书面报告;⑸旗委关于选拔任用干部工作情况报告。
5、召开代表团会议。审议开幕式上的四个报告,并以书面形式向大会秘书处报告审议情况。
6、召开主席团第二次会议。听取大会副秘书长汇报各代表团审议四个报告的情况,通过决议草案。
7、举行大会闭幕式。⑴通过大会决议;⑵根据需要,组织代表对旗委直属党委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评议和测评,推荐产生旗处级领导干部后备人选;⑶根据上级党委组织部门的安排,听取和审议旗委常委个人述职报告,对旗委、旗纪委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评议和测评;(4)旗委领导致闭幕词。
五、例会的表决方式
1、代表大会例会决定重要问题时,要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制度。表决以超过应到会代表的半数赞成为通过;
2、表决应根据不同内容,分别采取下列表决方式:
(1)涉及全旗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等方面重大决策的,进行举手表决;
(2)涉及选举和测评、评议的,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
(3)涉及其他问题的,进行举手表决。
六、例会决议的实施
1、例会作出的决议或决定,由旗委组织实施,并向下次例会报告执行情况。例会作出的决议或决定,原则上不得更
改,如遇特殊情况确需更改的,由旗委决定,并及时向代表通报,说明情况;
2、凡属重要决议应形成书面文件,发至旗委职能部门和全体代表,通报同级政府机关,也可视具体内容向基层党组织、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通报;
3、各党委要结合实际抓好例会决议精神的贯彻落实;
4、旗委党联办要及时对例会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定期交流会办。
七、例会的纪律
1、党代表不能无故缺席会议,特殊情况不能出席者,应向旗委请假,并以书面形式报旗委党联办;
2、党代表必须遵守会议纪律和有关规定;
3、会议期间,党代表若要求在会上发言,必须事先向会议主持人报告,由主持人确定。
第二篇:党代表大会制度再反思
党代表大会制度再反思——从深圳党代表
公推直选说起
发布时间:2010-05-14 10:30
2010年4月,深圳在四个单位进行了市级党代表公推直选试点,引起全国注目。据现有媒体报道来看,深圳党代表的公推直选是全国“级别”最高(副省级)的党代表选举,其基本特征一是竞争性选举,“强势PK”;二是初始提名有组织推荐、党员联名推荐、个人自荐三种方式;三是以区域性和行业(“两新”组织)为选举单位;四是大规模差额选举;五是公开透明。深圳的做法无疑是对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也再次引起人们对党代表大会制度的关注与思考。
一、党代表大会制度改革的起点——代表理念与代表产生方式的更新
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都提出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党代表大会制度内含很丰富,包含有党代表大会的职责权限,党代表大会与全委会、常委会的权力结构,党代表的产生方式,党代表任期制,党代表大会的工作方式等等。深圳党代表公推直选试点,是党代表产生方式的改革,是党代表大会一系列制度改革的逻辑起点。
按照授权与责任相对等的原则,党代表需要向选举人——党员负责,代表选举人的意志,这是党代表大会的题中之义。尽管共产党不是群众自治组织也不是议会,但党代表本应在代表大会上充分表达选举单位党员的意见和意志,在此基础上综合考量政治大局,行使党代表的权力。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党代表的“代表性”模糊不清,比如,在个别地方党代表大会期间,有的代表发表的言论以领导的指示或暗示为准;在选举中,大多数人以“组织”即上级意志为准,甚至个别地方、个别代表团在投票时还要“相互监督”。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说,一些党代表的选举具有形式主义色彩,导致对上负责超越对下负责。只有在真正选举基础上产生的代表,才能够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结合起来,既维护大局,又有充分的个人表达意愿。深圳党代表竞选中,有的党代表候选人明确提出“有事找党代表”,就是典型的代表理念的更新。向选举单位党员负责,为党员和群众服务,应成为党代表“代表性”的核心理念。
二、改变开会方式——按议题“自由结组”讨论 党代表能否在党代表大会上真实表达选举单位党员和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不仅仅取决于其身份是否选举产生,还与开会组团方式、讨论方式、整体氛围相关。
现行各级党代表大会的组团方式以区域和行业为主,其中,区域性代表团占据多数。应该讲,这种组团方式最大的好处是运行较为方便,也符合中国共产党组织设臵原则。但是,讨论方式仍然以区域或行业代表团为主体进行,则难免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中国是一个有着长期“官本位”等级制传统的国家,各代表团的主要负责人往往是地方或行业的主要领导人,行政上下级关系难免融入到代表团中,一些代表在上级面前难以表达真实意图。即使代表团主要领导无意干预其他代表的意见表达,其他代表也会以领导的讲话为自己发表意见的基调。在这种背景下,一旦“主导”氛围形成,有不同意见者也难以再说不同看法。
对于上述问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曾提出过解决方案。194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西柏坡召开了后来在党史上很有名的“九月会议”,任弼时在会上明确指出,党内“如果只有代表会,而小广播的话(指人们私下说的心里话——作者注)不能在会上公开讲,则是只有民主的形式,而无民主的实质。民主作风是要靠长期培养的,党内必须发展批评自我批评,允许党员说出心里话,则能有真正民主的实质。大会上自由结组讨论这是一种好的形式,所谓打破封建开会秩序”。任弼时所说的“封建开会秩序”,当指官本位、等级色彩。而“自由结组讨论”,笔者认为并非无政府主义,而是指按照议题自愿结组讨论,类似于今天的全国政协开会方式。这种开会方式的转变,对于形成畅所欲言的民主氛围有极大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党内意见表达机制的重要部分。
这种会议讨论制度的改革,无需增加会议成本,且能够听到广泛的意见,为大会决策提供更多选择。对于党代表的各种不同意见,合理的可以吸收,不合理的可以作出为什么不能接受的解释,合理但现实条件做不到的可以预留改革的空间。
同时,这种讨论过程,也是各抒己见、统一认识和思想整合的过程。列宁当年在谈到党的纪律时也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即党的纪律的实行,是以自由讨论为基础的。在经历了真正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人的认识才能够真正统一,防止出现决策效率很高而执行力不高的现象。
三、党代表提案质量——提高党代表参政议政能力 既然按议题结组讨论,又牵涉到另一问题:党代表提出议案。议题是由议案体现出来的。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而近年来某些地方党代表大会试行党代表提案后,又产生新的问题:党代表提案大多与人大代表提案雷同,重合度较高,大多是经济类。
这一问题引发的思考是多方面的。比如,党代表的素质问题,即代表需要有一定的参政议政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只是“听会”,就无需进行选举,因为不可能体现出“代表性”。再如,党务公开问题。党代表,特别是有的基层党代表,或做具体业务工作的党代表,由于社会职业、工作岗位的缘故,对党内事务并非完全了解,也导致他们不能够提出质量高的议案来。党务公开就成为重要的制度安排。又如,有的党代表把“代表”身份作为一种荣誉,并无政治热情,那么,即使有了自由发言的机会与条件,也未必能够积极参政议政。
那么,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深圳的做法(包括过去一些地方的公推直选试点)值得关注之处,就是演讲、提问。演讲和提问并非中国特色,但用在中国,至少可以使选举人从一个方面了解其有无参政议政能力,其代表理念如何。尽管演讲、提问不能够代表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甚至也不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整体道德水准,但只要在候选人资格界定、条件审查、程序设计等方面严格把关,确保优秀候选人进入程序——这是党代表选举成功的底线,那么,即使某些群众个人判断出现误差,也不会导致出现太大问题,而代表参政议政的热情和能力却可以得到保证。
四、确定党代表适当比例——更注重实效性 党代表大会的党代表比例问题既是民主问题,也是科学性问题。近些年来,对党代表的比例问题议论较多,主要是说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少,大多数是各级领导干部,所以要增加基层一线代表比例。另外,根据中国社会处在转型时期,不断涌现出新的社会利益群体的现状,需要增加不同群体党代表的广泛性。
笔者认为,增加一线代表比例有一定好处,可以更直接、更多地了解基层意见。至于广泛性,即各方面代表都要有,也同样有益于大会听取各方面不同意见,集思广益。但这些益处、好处,都是有前提的,即在改变开会方式、提高基层一线代表参政议政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充分显示出理论上应有的党代表的功能。而现实是复杂的。有两种情况不能不重视。
一是党代表大会的规模不可能无限制扩张。一个地方,比如一个县,只能有一个党代表名额参加全国代表大会,在这种情况下,是选县委书记还是选一个工人或农民党员?虽然选出一个基层党员代表,代表性、广泛性都有了,但大会结束后,谁来组织全县党员传达、实施党代表大会精神?还是要靠县委一班人。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选县委书记(这里又牵涉到另一问题,即县委书记必须是优秀的党员,县委书记的产生方式等。限于文章篇幅,本文对此不作探讨)。这是基于贯彻落实代表大会精神不得已的选择。如果为了体现基层党员的代表性,可以增设名额,但党代表大会不是议会,规模过大并不适宜。二是如果真正选举,在目前的组织结构中,在大多数情况下,一名普通党员即使自我推荐竞争,在基层有可能获得一定数量选票,但在更高层次上,往往难以与一定权位的人抗衡。比如,某行业选举,该行业唯一有知名度且被人们所熟知的人物就是该行业的最高领导,而且同样存在贯彻落实会议精神问题,所以任何普通党员都难以与之相比。尽管这次深圳的试点中有一位行业协会的专职党委书记落选,但毕竟是新社会组织出现的个案,在一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很难出现类似情况。
因此,从实际效果来说,现在党代表大会中领导身份的人多无可厚非,这是中国体制的特点,有利也有弊。解决的办法,可以部分地增加一线党员比例,但要确定合理比例。这里的关键依然是大会能否实现自由结组讨论。如果讨论方式变革,即使维持现有领导者身份的党代表比例,也可以有高质量的发言,因为毕竟了解大局,有参政议政能力;如果开会方式讨论方式不变,基层党员代表再多也难以摆脱“听会”状态。
五、探索质询制度——权力制约的一种形式 质询制度是党代表大会的重要制度。说它重要,是因为可以体现对被选举者的制约。
从党代表和党代表大会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的质询。
一是选举单位党员对党代表的质询。党代表既然是经过竞争性选举、承诺当选的,那么,是否兑现了承诺,履职情况如何,都要给选举人一个交待。如果选举人对党代表的履职情况不满,可以质询。这就需要有党代表定期向选举人汇报工作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状况可由同级党委监督执行。这一层面的质询是在代表大会之外进行的。
二是党代表对委员会、常委会的质询。党代表有权对委员会和常委会进行质询,这是由授权关系所决定的。党代表的质询可以常态化、制度化。可在每次党代会期间,根据大多数党代表的意见,决定是否启动质询程序。这是在现行领导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对权力的一种监督制约,是党员主体地位的间接体现。
六、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争议中的反思 把党代表大会正常召开、发挥作用当作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体现形式,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1948年中央“九月政治局会议”后,中央就发出《关于召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的决议》,中心思想是要求正常召开代表大会,但并未明确提出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在1956年党的八大,中央提出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问题,并召开过党的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常任制会议——八大二次会议,但恰恰是这次常任制会议,提出了带有严重错误的决议。以后,随着党内政治生活逐渐趋于非正常,党代表大会的召开不正常,更不可能实行常任制。
改革开放以来,对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关注有过两波高峰:一是党的十三大后,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开始在若干县级单位试行;二是党的十六大至十七大期间,党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因在某些地方试行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随后因种种问题而沉寂下来。
其实,暂时的沉寂是一件好事,可以使人们静下心来反思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曲折历程。实际上,从1980年代局部地方试行党代会常任制以来,就始终存在赞成和反对两种意见。赞成者视其为党内民主的重要一环,认为可以改变现行权力结构,使各级最高权力机构真正体现于代表大会,改变邓小平当年所说的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反对者认为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也可以成为橡皮图章,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增加执政成本。近年来,一些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地方,意见也不一致,有的试点单位认为效果很好,也有的试点单位认为并没有起到理论上所构想的作用。比如:决策方面,代表大会即使一年开一次会也并没有起到决策作用,只是把过去一年做过的事情予以合法性“追认”而已;代表提案质量不高;任用干部问题,委员会五年才换届,其他职能部门的领导职务随时调整,也无需通过代表大会通过,等等。
对于这些现象,有学者认为,没有宏观层面的改革,只是局部地方改革,受到多种条件制约,难以达到设想的效果。而且,虽然每年开会,但不是真正权力结构的改革,使代表大会的本质作用彰显不出来。也有人认为党代会常任制不适宜用于政党内部。
笔者认为,党代表大会制度毕竟是党内民主制度体系的构成部分,如何使党代表大会更好地体现最高权力机构的作用,可以在各地自愿的基础上继续试点。但是,在当下权力结构不可能做出大的变动情况下,从党代表产生方式的转变,结组讨论方式的转变等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党员的权利主体地位,实现以权利制约权力。
第三篇:例会制度
公司维稳工作例会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公司维稳干部的理论和业务学习,便于公司及时掌握各部门(单位)的稳定工作动态,分析研究公司稳定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加强公司稳定工作的计划性、周密性,特制定本例会制度。
一、会议时间与形式
1、例会时间:每月一次,暂定26号召开,具体时间由维稳办公室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安排通知。遇紧急情况由公司维稳领导小组召集召开。
2、会议地点:暂定。
3、会议形式:学习、交流、讨论、总结等。
二、例会主题
1、传达学习上级有关文件、材料,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政策理论水平及业务能力。
2、汇报、总结各部门上月稳定工作的执行情况。收集汇报各不稳定群体的有关情况,抓住新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及时研究制定防范措施。
3、部署本月稳定重点工作与计划安排要点。
4、研究探讨在公司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开展稳定工作的新途径、方法和取得的经验体会。
5、讨论公司稳定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应急预案等的修改、出台。
三、出席人员
由公司维稳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召开,小组全体工作人员参加。
特邀出席人员:根据需要和会议内容,邀请其他有关人员参加。
四、会议纪律
1、月工作例会至少有一名副组长参加。
2、维稳领导小组成员未经组长批准不得无故缺席工作例会。
五、其他
1、工作例会必须指定专人做好会议记录,会后整理出会议纪要,经审核后存档。
2、出席会议人员必须各自做好会议笔记,工作例会研究决定的事项必须按岗位职责负责落实。
公司维稳办公室
二○○六年xx月xx日
第四篇:例会制度(范本)
公司维稳工作例会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公司维稳干部的理论和业务学习,便于公司及时掌握各部门(单位)的稳定工作动态,分析研究公司稳定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加强公司稳定工作的计划性、周密性,特制定本例会制度。
一、会议时间与形式
1、例会时间:每月一次,暂定26号召开,具体时间由维稳办公室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安排通知。遇紧急情况由公司维稳领导小组召集召开。
2、会议地点:暂定。
3、会议形式:学习、交流、讨论、总结等。
二、例会主题
1、传达学习上级有关文件、材料,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政策理论水平及业务能力。
2、汇报、总结各部门上月稳定工作的执行情况。收集汇报各不稳定群体的有关情况,抓住新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及时研究制定防范措施。
3、部署本月稳定重点工作与计划安排要点。
4、研究探讨在公司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开展稳定工作的新途径、方法和取得的经验体会。
5、讨论公司稳定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应急预案等的修改、出台。
三、出席人员
由公司维稳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召开,小组全体工作人员参加。
特邀出席人员:根据需要和会议内容,邀请其他有关人员参加。
四、会议纪律
1、月工作例会至少有一名副组长参加。
2、维稳领导小组成员未经组长批准不得无故缺席工作例会。
五、其他
1、工作例会必须指定专人做好会议记录,会后整理出会议纪要,经审核后存档。
2、出席会议人员必须各自做好会议笔记,工作例会研究决定的事项必须按岗位职责负责落实。
公司维稳办公室
二○○六年xx月xx日
—
END
—
第五篇:例会制度(范本)
工作例会制度
总则:
为了进一步提升部门执行力,促进部门内部各工作环节的积极落实、有机衔接和协调运转,提高工作效率,最大范围进行上下沟通、共同学习,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会议时间:每周一上午九点三十分。
第二条:
会议地点:会议室。
第三条:
参会人员:部门全体人员。
第四条:会议内容
1、由部门内部各人员总结、汇报前一周的工作完成情况,内容包括原定计划的执行情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会议将对工作的执行情况及追踪结果进行确认;
2、制定本周的工作计划与安排。计划中须将工作任务细化到天,责任到人;
3、由主持会议的主持人对近期集团公司的会议精神进行传达,组织员工进行学习;
4、对部门内临时性需要进行讨论的提案进行分析与总结;
5、需要进行讨论的其它事项;
6、在每月月末的会议中,由部门负责人对下属组员一个月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总结,完成对下属员工月度的绩效考评工作,并对员工的考核成绩进行排名;
第五条:其它规定
1、所有应参会人员无特殊原因不得缺席、迟到、早退,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周会的人员需提前请假并移交相关工作会议内容。到会人员均需在会议纪要上签名确认。有特殊情况要向部门领导请假。
2、所有参会人员在会议过程中禁止交头接耳,必须将手机设置在无声或振动的状态下;
3、会议结束之后半个工作日内,由专人负责做好会议内容记录,由全体参会人员签字,之后送部门负责人审阅,审阅通过后进行存档。
4、会议记录须包含:会议时间、地点、议题、主持人、参会人员、会议内容、商议结果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