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2013年全省信息系统工作会议
2013年全省信息系统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
2013-01-25 09:19:17来源:江苏省信息中心办公室
1月16日,2013年全省信息系统工作会议在南京顺利召开。会议由江苏省信息中心组织召开,各省辖市、县(区、市)信息中心参加会议,省政府徐立副秘书长、省发改委张卫东副主任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省信息中心主任周荣华作《务实求真创大业,开拓创新攀高峰,为建设协同、高效的信息系统而不懈努力》的工作报告。会议对2012年全省信息系统的工作做了全面的总结,对2013年系统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分析了当前信息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形势,确定了将“为政府服务”作为全省信息系统业务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基本方针,明确了建设“一流团队、一流效能、一流业绩、一流形象”的省级经济信息系统的发展目标。
2012年,全省信息系统以国家信息化发展目标为方向,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通过经济预测与决策支持、信息内容服务、信息技术应用与支持、参与信用体系建设、信息化研究与促进等业务的广泛开展与深度创新,为建设“服务型政府”、“高效政府”和“智慧城市”发挥了积极作用。
电子政务建设方面。一是基础网络设施建设纵深推进。集约化建设、集中化管理是当前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特点。全省信息系统加强与各地党政部门沟通联系,紧贴需求做好对接服务,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是政务数据中心和云平台建设初见成效。政务数据中心和云平台建设是全年信息系统工作的亮点之一。各地政府加大政务数据中心和云平台建设力度,政务数据中心及云平台建设步伐加快,成效显著。三是“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是信息化条件下各地信息中心配合政府加强城市管理,开展公共服务的重要方式。到目前为止,“智慧南京”已从宏观规划、基础建设向实践应用转变,得到省委罗志军书记、工信部杨学山副部长、市委杨卫泽书记、市政府季建业市长的肯定,“智能交通”以车辆智能卡工程为核心,建成全市交通信息采集与共享平台、道路交通动态实时监测体系和电子围栏系统,已发卡约80万张,为城市交通的科学、动态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智慧医疗”构建市区两级卫生信息平台、电子病历等三大数据库和120智能急救等四大应用系统,将促进医疗保障服务的公平分配,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智慧政务社区”已完成机房、楼宇自控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正在系统开发和集成。四是政务应用系统功能日趋完善。电子政务建设更侧重于业务系统的功能融合、资源共享,在政民互通、协同管理方面成效显著。五是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成绩突出。建好、管好和用好各地政府门户网站是全省信息系统的重要工作之一。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各级信息中心在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与运维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一是信用平台和数据库建设稳步推进。省中心完成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和服务平台(二期)功能开发和安装部署,完成省企业基础数据查询数据库建设,入库企业150多万家。完成“省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和服务平台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通过专家评审,编制了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系统信息指标体系。完成省食品行业企业基础数据库和网站建设,入库企业1万多家;完善“江苏省商业贿赂犯罪档案查询系统”,推进在重点领域开展试点试用,省交通厅等部门通过信用信息开展联动监管。南京中心对企业与个人信用平台进行了升级改造,完成了32个成员单位1320项指标修订完善工作。二是信用信息归集优化提升。建立联络机制,优化工作机制,强化考核管理,信用信息归集工作日趋常态化和正常化。2012年,省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归集了全省40家省级部门和多家省辖市的信用信息,增加了企业行业分类及代码数据归集。省级部门入库记录1.17亿条,入库率93.9%;
省辖市入库记录约124万条,入库率78.2%。无锡优化升级市信用基础数据管理系统,清理库内重复数据、开发管理系统、调整数据结构,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数据准确率,共采集25个部门26万家企业289万条信用信息。“诚信连云港”网站开通运行,完成16家市级部门数据归集,入库信息13万余条。三是工程领域诚信建设深入实施。在省治工办、省信用办的领导下,全省信息系统共同推进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省中心承担了我省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负责省级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建设和指导全省各地各级部门专栏建设,对全省各地各部门的867个专栏开展测评工作,形成评测报告。省级专栏在年度全国省级政府网站绩效专项评估中,位列全国政府网站工程建设领域专项评估第3名,得到省纪委、省经信委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南京、苏州、泰州等地出台了标准规划、管理文件及管理办法,对重点领域的项目和工程实施分类管理。扬州完成竣工项目、企业及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录入工作。扬州、连云港、盐城按照省专栏改版要求完成市级专栏改版工作。四是信用信息应用服务持续扩展。省中心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制度,提供服务信息8500万条,为省级部门、省辖市提供企业信用信息核查服务累计5100次,为我省备案的信用服务机构和长三角备案互认的信用服务机构提供76家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为48家企业提供自身信用信息查询服务,为江苏银行、南京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服务约6000次。扬州各级综合治税主管部门全部接入市电子政务网络,实现市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的延伸应用;建成财税深化应用系统,加强对收入与税源的全面实时监控。无锡推进信用信息在政府管理中应用服务,完成了年度工业发展、兼并重组与基地建设等各类信用查询服务,为各类企业提供信用查询意见表794张。常州协税护税数据共享平台二期项目新增19个成员单位,将与市财税部门合作推进共享平台的升级改造工作。五是信用课题研究不断深化。围绕诚信领域的难点热点问题,深入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制度性和规范性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省中心完成了“企业信誉度评价研究”、“政府部门失信惩戒机制研究”,起草了对失信行为联动惩戒的意见,开展了“省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社会诚信的系统构建”等课题研究,其中《社会诚信的系统构建》公开出版。南京、无锡、扬州、连云港、镇江等市中心配合主管部门制定了信用信息归集、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开展了有关诚信体系建设、信用热点问题研究。
决策支持服务方面。一是依托技术平台,提升预测监测水平。省中心及南京、苏州、无锡、徐州等中心借助经济预测模型系统,依托专业数据库平台,把经济预测分析工作做得更专业、更有特色,年度分析报告获得省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二是紧扣重点工作,经济研究取得实效。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已成为全国信息系统的业务重点。全系统紧密结合当地政府经济工作重点热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围绕“收入倍增”、“产业结构调整”、“行政决策”、“苏北发展”、“社会发展”、“民生发展”等主题开展深入研究。三是借助职能优势,推动信息化研究全面拓展。参与信息化建设是全省信息系统重要职能,以规划带项目,以建设促研究,信息化研究工作深入广泛地开展。
信息内容服务方面。一是加强深度开发,决策咨询服务影响增强。全省信息系统为各地党委政府及综合管理部门提供各类专题信息、定制信息,通过《江苏经济信息》、《专供信息》、《城市动态》、《网络舆情专报》、《决策参考》等内刊,围绕“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发展”等热点开展深度分析,突出信息服务的“新、精、快”特点,体现信息的原创性和可借鉴性,为省市党委政府及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二是加强筛选整合,资源共享平台作用增大。全省信息系统共享平台是全系统信息内容服务的基础平台。2012年,省中心对共享平台进行升级改造,优化考核模式,创新工作机制,试点吸收县级信息中心成员,丰富平
台展现形式,提高信息内容的质量,点击率和下载率显著提高,更好地发挥共享平台作用。三是加强互动交流,网站内容建设丰富多彩。各地政府网站功能由“信息发布”逐步向“政务公开”、“在线服务”和“互动交流”转变。根据政府工作重点及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公开各类政务信息,策划制作百姓关心的热点专题,开设领导在线访谈,提升了政府网站的社会影响力。
信息技术支撑保障方面。一是科学运维保障系统安全运行。以安全为主线,通过保障制度化、监测实时化、巡检常规化等措施,保障各级政务网络、系统及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定期组织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巡检和漏洞扫描,进行容灾备份演习,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灵敏性,保证政府部门网络及业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二是开发系统助力政府管理服务。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部门门户网站升级改版、政务信息公开平台建设、行政权力阳光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开发、公文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工作。盐城中心实施市政府综合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扬州中心“大运河数字管理平台”已完成项目验收,该项目将在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推广应用。连云港中心组织实施数字城管托管系统续建工作,拓展电子政务外网的对公众服务职能。常州中心组织建设的市发改委“协同办公平台”项目,预计年初可上线运行,对提高全委办公效率、提升委内资源共享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十八大描绘的五年发展蓝图,为全省信息系统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发展需求,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全省信息系统2013年发展总体思路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以环境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以人才为支撑,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业务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四大载体”建设,全力打造决策支持“三大品牌”,全面构建省市县三级公共诚信“大体系”,努力建设“团队一流、效能一流、业绩一流、形象一流”的省信息系统。
推进电子政务协同发展。一是统筹推进全省政务内外网建设。2013年,根据省委省政府“新建政务内网、改造现有内网为外网”的部署,按照“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实施、统一标准规范、统一网络平台、统一安全管理”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全省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平台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提高网络平台的经济性、实用性和安全性。二是加快推进“政务数据中心”建设。尽快完成政务数据中心项目立项,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现代化机房,推进各部门网络系统集约化建设,设备集中化管理。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深化信息资源开发研究,加强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共享、应用和管理工作。加强各地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对数据中心资源进行分类梳理,建立基础数据库、综合数据库和部门业务分类数据库,通过信息交换共享为部门提供信息服务。建立多方联动的应用管理协调机制,实行信息“分头采集、关联使用”,推动政务数据资源建设由分散、独立向统筹、集约转变。三是深入推进政务云平台建设。以政务数据中心为依托,以数据挖掘和云构建为手段,整合电子政务平台,实现统一管理和应用定制相结合的云服务推送。尽快推动省市两级政务云平台建设,坚持建设与应用并重,利用政务云平台实现综合监管和公共服务。四是协调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全面融入“智能、服务、低碳”的理念,将物联、传感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城市经营服务理念有效融合,逐步实现城市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对突发事件提前布控防御,为城市治理与运营提供简捷、高效、灵活的决策支持工具。
开展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一是提升经济预测分析的权威性。注重经济预测分析资源共享、成果分享,促进经济预测分析报告的品牌化、产品化发展。依托经济研究模型和分析方法,优化经济预测监测和工业景气调查系统功能,加强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进一步增强经济研究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打造决策支持服务的知名度。建立专门研究机构,打造研究团队,提升分析研究能力,争取长线研究业务可持续发展,在各地形成团队有特色、个人有专长、政府里有声音、社会中有影响的研究格局。要继续围绕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切,有重点地选择规划咨询、民生建设、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城乡统筹、信息化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展拓展性研究。三是扩大信息内容服务的影响力。在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思考信息内容服务方式,从特色上挖掘潜力,在特色上体现价值。围绕经济社会和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围绕生态、产业、旅游、城镇化、信息化、现代化等主题,强化信息整合,提供各类定制信息。
实施信用信息充分共享。一是完善信用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建设,构建集中统一、层次清晰的失信信息发布平台;依托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系统、商业贿赂犯罪查询系统、文明交通应用平台等,继续稳步推进专题信用数据库建设与应用。二是完善信息归集工作机制。借助出台的省级部门和省辖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考核办法,做好相关联络协调工作,形成常态化信息归集工作机制,推动省市信用信息常态化交换,促使信用信息归集走上稳定化、持续化的道路。扩大信用信息的归集范围,扩充和调整企业信息类和关键数据项,加大信用信息核查、税收征管保障、信贷风险、企业信誉度评价、企业大中小微分型等应用服务所需信息的归集。研究确定个人信用信息数据项,形成个人信用信息归集目录,全面开展个人库信用信息归集工作。加强对归集数据的分析研究,解决信息归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信息归集跟踪管理,提高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提升数据库信息的总体质量。三是深化信用信息服务和专题服务。扩大信用系统共建共享共用的范围,增加共建成员数量,拓展信用服务功能。做好为政府效能建设服务,做好为税收征管保障服务,做好为信贷风险管理服务,深化信用信息核查服务,拓展信用信息服务范围。推进全省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推动江苏省商业贿赂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应用和二期建设,开展文明交通应用,提供证照联动监管服务。四是推进全省公共信用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共信用信息中心机构建设和体系完善,促进有条件的县区信息中心增加信用服务职能。开展信用体系建设研究,分析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层次问题,探索发展信用评价,推广信用评价在重点行业的应用。
最后,会议要求今年要增强全省信息系统发展的紧迫性,强化业务结构调整的针对性,挖掘传统业务发展的持续性,增强事业跨越发展的时效性,强化措施,明确责任,高效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第二篇:2010年江苏经济工作会议
2010江苏经济工作会议
全省经济工作会议 12 月 27 日至 28 日在南京举行。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会议 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大力发 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江苏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奋力开 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省委书记梁保华、省长罗志军在会上分别作了讲话。梁保华在讲话中总结了今年的经济工作,全面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提出了明年全省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需要把握的原则。罗志军在讲话中具体部署了明年的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这次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是在我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巩固的背景下召开的。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 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中央对科学发展的最新要求上来,在新的起点 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会议指出,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今年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 峻挑战和严重困难,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全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社会 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全省经济较快 实现企稳回升,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三农”工作得到新的加 强,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步伐,民生继续得到明显改善,不仅在应对挑战中实现了保增长目标,而且 在克服困难中增强了发展后劲。
会议指出,在严峻考验中,我们不仅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发展成果,而且积累了在复杂环境中推 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经验。一是坚持危中奋进、难中攀高,凝聚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强大 力量。二是坚持政府有效调控和发挥市场作用紧密结合,努力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三是坚持立 足当前、着眼长远有机统一,保增长与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互动并进。四是坚持总揽全局、统 筹兼顾,协调推进各方面工作。
会议指出,明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最后一年,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胜 利的关键一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明年经济发展环 境总体上好于今年,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增多,经济环境变化中蕴藏着新的机遇,我们 要把抢抓机遇、抢占先机、抢占制高点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取向,努力在大调整大变革中争取 主动,在加快转型升级中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明年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可预料的因素较多,我省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当前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中新老矛盾交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的难度增大。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积极主动地做好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准备。会议提出,我省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提出的“五个更加注重”的要求,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着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着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高协调发展水平;着力 深化改革开放,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会议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也是决定江苏经济未来发展的关 键所在。明年经济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四条:一是坚定不移地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以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以自主创新占领制高点,以集约发展增强竞争力,加快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二是坚定不移地扩内需稳外需保增长,把经济增长的主要立足点放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上,同时毫不动摇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扩大内需为主和积极利用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三是坚定不移地抓改革转机制增活力,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强化科学发展的工作导向、政策导向和考核导向。四是坚定不移地惠民生保稳定促和谐,把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增长 点,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 谐稳定。
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全面胜利。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 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继续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 子计划,完善省内配套政策,加强政策集成,形成政策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应。把落实政 策的着力点放到扩大内需上,坚持增加政策带动性消费和激发居民自主性消费并举,大力推进投资 主体多元化、产业投资高端化、项目投资集约化,着力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要加大经济 运行调节力度,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加强生产要素调度和保障,确保经济稳定运行,确保重大 项目特别是新增长点项目的建设顺利推进。要增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尤其要 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促进 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 策支持力度,加强规划引导,推动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传感网等产 业实现更大突破,使之成为江苏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下更大力气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产业;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成江苏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大 力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大规模开展技术改造,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 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坚持不懈抓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经 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抓紧推进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基础设 施的支撑能力。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充分利用沿海开发开放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的有利条件,统筹推进苏北振兴、苏南提升和苏中崛起,在更大范围内优化生产力布局,培育新的 经济增长点。
三、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把推进自主创新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 起来,围绕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自主品牌、有市场前景、有竞争力的要求,加大研发投入,开展产 学研联合攻关,在新兴产业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壮大一批创 新型龙头企业。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行优先投入、更加优惠的政策,在大规模 培养培训人才的同时,继续大力引进高层次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以高素质人才支撑 创新型经济发展。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从注重扩大规模向更加注重内 涵建设提升,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教学水平,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四、进一步夯实“三农”发展基础,着力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 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继续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积极推进农业适 度规模经营,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 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抓住时机加快推进城市化,增强城市特别是县城和重点中心镇的综合 承载能力,推进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民有序转为市民,促进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五、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出口产 品的档次、附加值和竞争力,努力促进进出口稳步回升。着力提高开发区集约发展水平,支持国家 级、省级开发园区整合分散资源,进行“二次创业”,大幅度提高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 利用率。推动“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到省外、国外拓展发展空间,鼓励 过剩产能有序向外转移。充分利用上海世博会的机遇,主动推介江苏,扩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在主动服务、积极参与中分享更多的发展机会。
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创新财税激励约束机制,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股权基金和产业基金。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在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这两个方面取得突破。继续调整和优化所有制结构,推进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把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作为淘汰落后产能、推动 集约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重组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
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深入推进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 安民,进一步完善保障民生的各项制度,扎实办好各项惠民工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 以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帮扶贫困群众就业。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增加廉租房房源,扩大经济适用房建设。进一步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加快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力争到明年底基本实现适龄农民参保全覆盖。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继续加大脱贫攻坚力度,确保明年再实现 100 万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基本完成农村改水任务。
八、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优化环境、增强活 力、促进和谐,更加重视基层基础建设,更加重视社会组织的建设和管理,更加重视流动人口管理 和服务,更加重视提升平安建设水平,更加重视完善应急管理机制。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新形势下 人民内部矛盾,加强源头治理,着力完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完善重大社会决策、重大工程社 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会议强调,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总揽全局、把握规律,突出 重点、统筹兼顾,不断增强工作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工作中要重点把握和处理好保增长与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的关系、发展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抓好当前与 谋划长远的关系,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江苏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会议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和改善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各级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大兴密切 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良好的作风抓好落实。要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以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带领广大群众团结奋斗。要切实做好岁末年初的各项工 作,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丰富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抓好节日安全生产和卫生防 疫,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让人民群众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元旦和春节。
会议号召,全省上下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 心,锐意进取,同心同德,扎实工作,全面实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奋力开创江苏科学 发展新局面。
第三篇:江苏全省侨务工作会议交流材料(2012)
江苏全省侨务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加快推进连云港侨务事业科学发展步伐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
连云港市位于中国万里海疆的最中间,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这座与大海相连的海滨城市,与侨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近年来,在省侨办的密切关注与大力支持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快推进连云港侨务事业科学发展步伐,积极实施“与侨共进、联侨共赢”策略,富有成效地推进各项侨务工作,吸引了一大批华人华侨来连投资考察、参观访问、联谊交流,为连云港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汇聚了广泛的侨力支持。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开放的胸襟积极谋划侨务事业科学发展的未来
连云港是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开放理念和博大的胸怀。近年来,我市按照国侨办《关于加强新形势下侨务工作的意见》的要求,以贯彻落实《国家侨务工作发展纲要(2011--2015)》为契机,面向海内外两个几千万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谋划侨务事业的未来,抓紧研究制定连云港市中长期侨务事业发展规划,全面提升为侨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能力,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侨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牢固树立服务发展理念、为侨服务理念、大侨务理念、资源共享理念、合作多赢理念,着力处理好为侨服务与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统一关系、国外侨务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国外侨务工作与国内侨务工作的互动关系、引智与引资的利益关系,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观念大更新、作风大转变。
二、坚持创新,与时俱进,以创新的理念不断丰富侨务事业科学发展的内涵
创新是侨务事业科学发展的动力。近年来,连云港市侨务工作坚持用创新的精神谋划长远,用创新的办法破解难题,用创新的理念迎接挑战。针对我市侨情匮乏的实际,坚持在“挖掘新侨源、开拓新渠道、发挥新优势、实现新突破”上下功夫,立足海外挖掘新侨源,着眼长远开拓新渠道,围绕大局发挥新优势,坚持创新实现新突破,通过近10年的努力建起拥有万人的侨情资源库。创新是连云港侨务工作的一大亮点和特色,通过“走出走交友、请进来交流”来进一步涵养侨务资源;通过“调整思路、强化统筹、加强交流、涵养侨源”等举措,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通过“争取国侨办、依托省侨办、借助侨乡侨办、联合友好侨办”和“与侨乡侨办结好、走进侨乡学侨乡、培育品牌树品牌”等方法,放大优势,借势发展;通过实施“大侨务”战略,做大做强侨务工作,逐步形成“大侨务带动大外联、大外联促进大外宣、大外宣推动大侨政”的互动并进格局。
三、发挥优势,服务大局,以更大的作为努力拓宽侨务事业科学发展的渠道
当前,连云港正面临多重机遇叠加,这是我市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是侨务工作发挥优势服务大局有所作为的大好时期。多年来,侨务工作在推进全市对外开放、跨越发展、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侨的现有优势,深入挖掘侨的潜在优势,全面整合侨的资源优势,大力培育侨的竞争优势,积极探索侨的创新优势,把大量有价值的侨情信息和各种联络渠道,快速转变为服务转型发展的不竭动力,成为促进对外开放的现实优势,形成为经济建设的强大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连云港海外侨胞高层次人才数据库,搭建侨务引智工作平台,为连云港发展四新产业提供智力支持。借助“海外博士联谊会”平台汇聚海外高智力人才,把我市跨越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中急需的各类高智力人才和专业人士引进来,为我所用。通过乡情,加强联系,联侨引侨,有意引导,为他们回国发展创业做好服务。加大走出去请进来的力度,积极组织招商载体单位和部门参加侨务品牌活动,赴海外和重点侨乡招商,协助邀请客商,牵线搭桥,跟踪服务。健全侨务外宣网络,利用侨的宣传优势,搭建侨务外宣平台,加强与国际日报在内的海外华文媒体联系,推动海外华文传媒与我市媒体合作交流,在更高的平台和更大的范围做好对外宣传连云港工作。
四、完善机制,强化统筹,以高效的服务炼好助推侨务事业科学发展的内功
进入新世纪,侨务工作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面对挑战和困难,坚持强化统筹,完善机制,资源整合,形成了合力,侨务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两个服务”能力也得到全面提升。经过多年实践和艰苦探索,先后建起“一刊两网三协会四平台和七项工作机制”。“一刊”即《连云港华商》杂志;“两网”即连云港侨务网、连云港华商企业网;“三协会”即连云港市海外交流协会、连云港市海外博士及专业人士联谊会、连云港市华商投资企业协会;“四平台”即归侨侨眷定点医院、归侨侨眷法律援助中心、侨港资企业服务中心,侨法宣传角;“七项机制”即领导协调、部门联动、侨法宣传、社区侨务、结对帮扶、侨情共享和兼职侨务干部机制。通过完善机制,强化统筹,资源有效整合,侨务外宣、文化交流、引资引智、汇聚人才、依法护侨、服务效能有了显著提高,为侨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五、以人为本,为侨服务,以扎实的举措强力夯实侨务事业科学发展的根基
以人为本是为侨服务的核心,为侨服务说到底就是为经济建设服务。各级侨务干部及时深入侨务社区、侨港资企业、归侨侨眷家中,察侨情,听侨声,汇侨智,聚侨力,解难事,办实事。充分发挥“归侨侨眷法律援助中心”、“侨港资企业服务中心”和“归侨侨眷定点医院”功能和作用,扎实做好散居困难归侨侨眷扶贫救助工作,大力推进“双万”工程,积极引导更多侨商参与我市新农村建设。探索为侨服务、凝聚侨心的新途径、新办法,完善社区侨务的服务功能,重视发挥兼职侨务干部作用,延伸为侨服务手臂。认真做好对侨商的投资服务工作,在全市侨港资企业中设立45个服务联系点,其中省、市侨办挂牌重点服务企业13家,使在连的侨港资企业都能享受到零距离服务,切实做到急侨商之所急、帮侨商之所需。进一步完善“五侨”参与“大侨务”的统筹协调机制,做到上下联动、横向互动,促进资源共享,形成工作合力。引导全体港城市民树立与国际性海滨城市相适应的包容心态、开放胸怀和诚信程度,善待投资商,礼待外来人,让亲侨、安侨、扶侨、富侨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六、立足长远,放眼未来,以战略的思维着力搭建侨务事业科学发展的平台
侨务工作不仅是招商引资的重要渠道、合作交流的重要桥梁、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更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重视队伍建设,事关侨务事业发展的未来。新时期的连云港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面对形势的深刻变化,连云港要如期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成国际性的海滨城市,就迫切需要凝聚方方面面的要素与力量,而联侨引侨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途径。省侨办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侨务工作服务经济建设职能,全力支持连云港的加快发展。市委、市政府将侨务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全程参与大型侨务活动,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建立目标与经费挂钩、经费与经济同步增长的机制,为侨务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也坚定了侨商侨资在连云港投资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侨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需要广大归侨侨眷、华侨华人的积极参与,更需要全社会关注、关心。去年,国务院下发《国家侨务工作发展纲要》,这为侨务工作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指明了方向,我们将按照《纲要》的总体要求,科学编制我市侨务工作发展规划,力争把规划变成目标、项目、具体活动,变成抓转型促发展的举措。我们相信有上级侨办关心支持,有广大华侨华人归侨侨眷的热情参与,有一批敬业爱岗,开拓创新,勇争一流,奋发有为的侨务干部,连云港侨务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张开华2012-8-10写于连云港
第四篇:信息系统
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事物有机结合而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特征: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适应性、关联性、自组织性、突变性 信息系统的五个要素:信息或数据;输入;数据处理/信息处理;输出;过程控制和结果反馈。作用:采集和输入、处理、存储、传输、输出和使用、维护。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运行与维护。系统规划主要任务:战略规划、初步调研、可行性分析、资源分配。系统分析主要任务:明确用户的需求、确定新系统的目标和逻辑功能要求,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
系统设计主要任务就是进行软、硬件系统的设计。系统实施是将设计的系统付诸实施。
系统运行与维护主要负责系统运行的组织与管理。系统规划的任务系统规划的特点 制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宏观指导动态调整 进行信息系统总体规划服务决策面向高层 指定系统建设的资源分配计划
结构化系统的开发方法:用系统的思想和系统工程的方法,遵循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对系统进行开发。
它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和维护。系统规划:其主要目标是根据用户的系统开发请求,制定出信息系统的发展方案,决定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发展进程。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关键成功因素法(CSF)和业务规划法(BSP)等。系统分析:初步调查、可行性分析、详细调查、系统化分析,系统的逻辑方案设计。系统设计:系统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系统实施进度与计划的制定,“系统设计报告”的编写。系统实施:物理系统的实施;程序编码;系统测试;人员培训;系统切换:直接转换、并行转换和分段转换。系统运行与维护:硬件维护,软件维护,数据维护,系统评价。切换方式:直接、并行、分段。
数据字典: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外部实体。经典的面向对象方法:OMT方法,Booch方法,Coad-Yourdon方法。结构化开发方法优缺点
优点:强调系统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强调开发过程各个阶段的顺序性; 强调工作文档标准化、规范化
缺点: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多变的需求;系统开发过程重复繁琐,开发周期长,一次完成所有任务 原型法优缺点
优点:只需提出其基本功能,比较容易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对需求分析采用启发式动态定义,使得需求分析随原型逐步深入和不断提高,系统开发易于成功;提高系统开发质量,降低维护费用;用户参与信息系统开发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开发活动
缺点:缺乏对信息系统全面、系统的认识;反复过程都要花费人力和物力。面向对象 = 对象 + 类 + 继承 + 消息
面向对象分析(Object-Oriented Analysis,OOA)分析的过程就是识别问题域和系统责任提取系统需求的过程,分析工作包括3项内容,即理解、表达、验证。
OOA过程由5项主要活动组成:识别问题域中的类和对象;确定结构;确定主题;定义属性;定义服务
OOA模型由5个层组成:主题层, 类与对象层, 结构层 ,属性层, 服务层, 用户需求:技术需求(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可用性需求等);非技术需求 面向对象系统设计的准则:简单与复杂2.模块化3.抽象化4.弱耦合与信息隐藏5.可重用
面向对象系统设计的主要工作:
设计对象与类;设计系统结构;设计人机交互子系统;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 面向对象设计原则
结构化方法:低耦合、高内聚、模块化
面向对象方法:封装、重用、单一职责、开放-封闭、依赖倒置(单一职责原则SRP,开放-封闭原则OCP,Liskov替换原则LSP,依赖倒置原则DIP)软件重用:代码的重用;设计的重用;分析的重用;测试信息的重用
面向对象设计模型:问题域子系统设计,人机交互子系统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
面向对象的实现就是通过选择最佳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将分析设计的模型进行编程,构造成计算机内部的模型系统,并对实现的系统进行软件测试工作。信息系统测试应包括硬件测试①配置检测② 硬件设备的外观检查③硬件测试;软件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和网络测试① 网络设备的外观检查② 硬件测试③ 网络连通测试
&在类级别上的测试方法有哪些?它们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在类级别上的测试方法有以下两种: 1.对OO类的随机测试
执行随机顺序测试以测试不同的类实例生命历史。2.在类级别上的划分测试
采用划分测试可以来减少测试类所需的测试用例的数量,利用与传统软件的等价划分基本相同的方式输入和输出被分类,测试用例被设计以处理每个类别
&OOA(分析)的主要原则
抽象 分类 聚合 关联 消息通信 粒度控制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是一种能够帮助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制定出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结构化方法,使用该方法可以确定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并且可以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系统的一致性。
关键成功因素法CSF:首先抓住影响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考察影响这些关键成功因素的前因后果,对其进行逐步深入的分析,并以此为主线建立信息系统的逻辑框架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把企业的战略目标看成是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等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过程就是把组织的战略目标转变为信息系统战略目标的过程。
第五篇:信息系统
1、目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根本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实现信息的价值。内容:
一、系统规划
系统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对企业的环境、目标、现行系统状况的调查基础之上,根据企业目标和发展战略,制定系统的发展战略。在调查分析企业信息需求的基础上,提供系统的总体结构方案。根据发展战略和总体结构方案,安排项目开发计划。
二、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系统开发方案,对企业的管理业务现状和资源条件等进行初步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可行性分析,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对于可行性方案,则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描述现行系统的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指出现行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确定新系统的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编制系统说明书。系统分析阶段是整个 MIS 建设的关键阶段。
三、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设计新系统的物理模型,回答“怎么做”的问题。该阶段又可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总体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系统的流程图设计、功能结构图设计和功能模块图设计等;详细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编码方案的设计、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数据存储设计、输入输出设计、处理流程图设计等。这个阶段的技术文档是系统设计说明书。
四、系统实施阶段
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将设计的系统付诸实施,它是整个 MIS 生命周期的关键阶段。该阶段的内容包括:设备的购买、安装与调试,程序设计与调试,人员培训,数据准备,系统测试与转换等。实施阶段的任务多 且复杂,必须精心安排、合理组织。要制定周密计划,确定系统实施各阶段的 的 进度和费用,以保证系统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系统运行和维护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系统投入正常运行后的管理、维护和评价工作。系统投入运行后,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发挥作用,需要加强系统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制定相关制度,评价系统的运行情况。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