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课题实验报告(一)
摘自:《桦甸教育信息网》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即是在课程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对相关学科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使学生在获得具体的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自主能力、协作能力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被动的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将迫使人们变革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和合作性,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将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同时,一方面,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及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资依赖的技术平台和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成为可能、成为必然。农村初中中学校与城市比较相对落后。因此,进行“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归纳如下:
(一)农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应用研究是适应二十一世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界,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迅猛发展,信息化浪潮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信息化的趋势,各国政府都在采取有效措施,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对于这一发展态势,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本国的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为此我国教育部做出了“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整合是一种思想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是要利用这种思想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个整体,使信息意识的形成、信息技能的训练、信息素养的提高,自然而然地融到所有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以促进教学改革,使学生得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不再仅仅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线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
效的锻炼。
(二)农村初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应用研究是打造新时期现代化学校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各方面条件相对滞后。我们的目的是以此来推动农村初中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应用研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将技术、理念、方向有机地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师师合作、师生合作、人机合作、生生合作,发扬合作精神,为较好地实现以上目标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以网络课件为依托,以丰富的知识为载体,可以将老教师丰富的经验和年轻教师计算机技术的长处,快捷地扬长避短;我校的学生情况是在同类学校中属于中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基础不很扎实,学习目的性不很明确,学习方法尤其不够科学,学习兴趣不高,这要求我们必须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做文章,在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上做文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以其特有的长处,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上起到独特的作用。以上情况表明:我校这样的校情,既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长处,也是短处。正因为如此,整合课题研究对于学校才更加重要与迫切,更有现实意义。通过整合研究,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给我校的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契机,选择本课题,将对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意义。
二、研究目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而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此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为:
1、学校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切入口,深化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改革,努力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网络课件和整合案例为突破口,做好校园资源库建设,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源库建设;以学科课题研究为依托,提高教师的论文写作和教科研水平,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氛围,为科研兴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教师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培养教师的整合理念,树立资源共享理念、创新理念、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理念、发展观理念、人本理念等,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学生方面:通过本课题研究和实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体会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途径和模式,并使其明白整合对于提高自身素质和终身学习的意义,从而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尤其是要为初三学生顺利完成中考任务好充分的准备。
具体地说:
1、发展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和提高师生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的论文写作水平和科研水平。
2、探索研究在学科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和知识建构,力求使学生达
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
3、探索适应新要求的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机制。
4、探索并形成适合我校学情的全新教学模式,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5、拓展、完善我校计算机网络,努力建设能适应我校教学和教育管理要求的校园网络;做好校园资源库建设。
三、研究内容
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必须构建一套新模式。本课题重点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课题将从理论、技术、实践三个层面进行探索和研究。首先从理论上探索研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策略、教学结构以及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探索研究如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发现、建构知识的学习情境;努力探索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以组织形成一个新的、完整统一的知识体系;
其次在技术上培养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学会使用计算机通过Internet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具体地说即深入研究如何通过对Internet网上教学资源的分析、利用与再开发,从而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了无痕迹的结合在课程之中;提高教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简单适用教学课件的能力。
在明确真实而有意义的整合不同于简单的结合的前提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尝试探索研究整合课程的评价;在此过程中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教研能力、教学水平。具体研究的对象包括: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应用研究。
2、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应用研究。
3、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应用研究。
4、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整合的应用研究。
5、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应用研究。
6、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应用研究。
第二篇:农村初中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巴南区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远教资源在农村初中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开 题 报 告
课题名称:远教资源在农村初中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批准单位:巴南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课题负责人:巴南区东温泉镇中心学校张铃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价值
农村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农村教育信息化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2003年9月,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着力于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要与课程改革、加强学校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
近年来,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推进,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基础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同时,丰富的远教资源及其强大的交互性对学校的课堂教学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基础建设完成之后,如何解决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我校作为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自2007年建好农村远程教育项目“模式三”后,虽然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的运用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因此发生重大改变,远教资源的作用仅仅停留在“为用而用”上,因此,并没有形成“远教资源”真正融入其中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远教资源的有效作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开展远教资源在初中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和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选择以《远教资源在初中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作为研究课题。拟通过课题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充分发挥远教资源应有的作用,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努力构建起一支新课程意识强,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教育科研队伍;通过课题研究,构建远教资源与学科整合,同时带动“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通过研究,以求提高远教资源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一)通过循序渐进的课题研究活动,培养教师应用远教资源开展有效教学的意识,掌握促进教学效率和效益提升的基本策略,掌握有效教学的评价要素,转变低效教学的行为,养成有效教学的反思习惯,尽快摆脱“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的为难境地。探索远教资源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应用的一般规律及具体操作方式、方法和手段。
(二)探索如何将优质的远教资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补充、修改、整合,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通过研究,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促进教师对远教资源重构和有效应用的理解,并提高教师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四)通过研究,提升学校教育水平,提高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学校课程改革进程。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及理论支撑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远教资源”:本课题研究中所指的“远教资源”是指“模式三”的网络教室、多媒体室和“模式一”配套的教学光盘以及非本地的适合教育教学需要的音频、视频、动画等资源。
“初中学科”: 初中学科,本课题研究包括的学科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政治、化学、体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有效应用”:就是在资源应用过程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恰当的时间、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应用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教学效益,提升教师的时间与效益观念。
2、研究的理论依据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形式多样的远教资源,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现代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资源(经过优化的远教资源)发生关系后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是,明确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有效的支持“学”。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利用远教资源,优化农村初中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而增强教与学的有效性。具体内容包括:
1、寻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围绕教学目标把远教资源与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最佳组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优势,实施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设计好远教资源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教学方案。
(二)利用整合优势,有效加强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改善资源应用环境,合理配置现代教育技术硬件设备,开发优质高效的学科现代教育资源。农村中小学基础条件相对滞后,在远教资源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加工、整理和组合,使之与教材配套、更加贴近农村学校教学实际,使教育信息化资源能更加灵活有效地应用于学科教学。
(四)培养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学会使用计算机通过Internet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具体地说即深入研究如何通过对远教资源的分析、利用与再开发,从而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了无痕迹的结合在课程之中;提高教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制作简单适用教学课件的能力。
(五)探索将如何有效运用远教资源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作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切入口。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远教资源在农村初中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带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习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把全新的课堂带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调查研究法。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数据资料的收集、统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得出结果。问卷法:问卷对象包括学生和教师,即在研究课结束后,由课题组成员组织实施。对学生的问卷要求调查其自己最感兴趣并对学习最有帮助的媒体资源;对教师的问卷主要是听取听课教师对所用的远教资源效果及切入时机和教学效果的看法及统计。
行动研究法:即对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教学实践进行追踪调查,通过不同的研究对象最终落实到我们的课题研究。
对比试验法:即通过实验班与非实验班进行对比以确定试验因素对实验班的影响。
六、研究措施
(一)、搞好硬件建设,完善本校远程教育资源网络建设。
(二)、搞好校本教研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1、加强教师教育理论学习。对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一次现代教育理论、课题实验目标、方法、步骤、预期成效测试等各项教学指标的专题培训,使教师充分认识远教资源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应用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参与教学实验的各项工作。
2、利用校园网站,发挥远教优势,多角度、多层面培训教师,重视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与二次开发研究,经常对如何有效利用远教资源进行教学教研进行培训、交流。结合教师继续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考核,我们开展对教师操作计算机和使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全员培训,初步做到学校的授课教师人人能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
3、创新“请进来走出去”培训机制,开阔教师视野,博采众长。
七、课题的预期成果与表现形式
本课题研究的成果主要以研究报告、论文和典型课例的形式呈现。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1、准备阶段(2010年5月——2010年6月)
成立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在专家的指导下学习相关理论,确定研究课题,完成课题的申报立项、制订相应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2、实施阶段(2010年6月——2012年12月)
整理研究思路,全面实施,完善研究方案,分学科组织教师上研究课,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观摩、研讨,及时总结研究的经验和成果,撰写研究中期报告、阶段性研究论文、收集优秀教案和课件。
3、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
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汇编专题案例集,整理学校资源库。将我校实验经验、成果对外推广,以达成教育资源的共享。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为使研究顺利进行,本课题特邀区教科所所长胡忠于、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王清、区教育信息中心研究室副主任何发强、区教科所部分学科教研员组成专家指导小组组,负责课题的理论咨询,跟踪指导。
课题组由市教育学会会员、重庆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骨干教师张铃老师牵头,部分学科校级骨干教师一起组成,负责对本课题的确立以及研究,承担或参与该项目的主要研究任务,保证课题研究计划顺利展开;学校负责提供完成课题所需经费、时间、人员,培训课题研究队伍,协调解决实验过程中重大疑难问题;加强与各级部门的联系等。
课题研究具体分工如下:
(一)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甘廷友
成员:刘彬胡生灿赵现军
(二)专家指导小组:胡忠于王清何发强郭堂英
经本合(三)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张铃主持课题研究
成员:
李梅远教资源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杨国平远教资源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及远教资源的收集、加工和重组指
导
匡帮玉远教资源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黄利林远教资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刘竟远教资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及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
童勤海远教资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及远教资源的加工、整理和重组指导 晏红远教资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陈伟远教资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付琴远教资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赵宗荣远教资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何平远教资源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陈博远教资源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张先合远教资源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金轮远教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十、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保障
1、硬件支持:
(1)计算机网络教室2间,10M光纤接入10M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
(2)多媒体教室3间;
(3)教师办公计算机,10M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
(4)校园局域网,10M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
(5)数字校园配套项目“班班通”(电视+互联网终端接入点+闭路电视系统)。
(6)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k12资源库、校本资源库、已购入的各种软件、丰富的互联网资源;
2、研究队伍:
参加研究的14名课题组成员平均年龄在37岁左右,其中本科学历13人,课题组成员多年的从教经历,积淀了较为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且对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接受性。其中重庆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骨干教师1名;教研备课组长3名;校级骨干教师5名;有4人曾参与过区科委立项的“农村学校利用本地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课题的研究,并取得很好的研究成果。
第三篇:浅析农村初中体育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
浅析农村初中体育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
楚侯中心校 裴亚娜
摘要: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学校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教育走信息化之路已成必然。体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也因与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整合而得到优化。信息技术在体育课堂中的运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师生间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解决了教学过程中难以解决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体育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使体育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农村初中 体育学科与信息技术 整合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的工具。“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以来的新视点,它既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差性、继承性、综合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整合并不是城市学校的专利,农村学校更需要。
1.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1.1农村中学的教学条件有限,有室内体育馆的学校几乎为零。受季节、场地、器材的影响和制约,大部分体育课只能在室外进行,而室外进行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农村初中还没有这个条件,在教室中进行多媒体教学又摒弃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环节,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使二者有机结合是我们体育教师噬待解决的问题。
1.2受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和教材限制的影响,教师大多不便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原因有二:一是资源贫乏应用不方便;二是受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较大,教师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三是在室外进行多媒体教学一般要移动多媒体设备,工作量无疑会增加,造成教师不愿这么做。
1.3自身素质的影响较大,多媒体体育教学课件的制作对制作者的素质要求很高,编制者除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外,还需有较高的体育理论水平,同时还要求教师自身有丰富的体育教学工作经验。另外,农村初中学校的网络还不够发达,教师办公室还不能上网,所以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1.4一方面,育教学的观念影响较大,农村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大部分依然停留在身体练习和单调的课堂理论讲解上,不重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从而影响了多媒体技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另外体育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课上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又限制了这些教学模式。
2.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扮演的角色
2.1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平台是以网络为中心的信息技术。网络世界就象广阔的宇宙,只要手指轻轻一点,你就可以四处遨游。有能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获取各种信息,而他们获取的信息量,信息程度都是老师们意想不到的。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小部分家庭已经具备上网的条件,另外学校办学的硬件提升,校园的网络已不是神话。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搜集相关的学习内容。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课外体育作业,让学生搜集篮球的相关知识,给出几个问题,学生通过网络的搜集可以获得更多的关于篮球的知识。部分学生是通过书籍,更多的学生则是通过电脑。值得一提的是,有多名学生家里没有电脑,他们就在家长的带领下到网吧去查阅。学生们的这种学习劲头得到了家长的肯定,更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他们所获取的知识是巨大的,他们所了解的知识是书本上没有的。是网络世界给了他们获取信息的平台。
2.2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合作的舞台
网络世界有许多新奇的信息,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健康的、有目的的上网是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宗旨之一。教师利用校园网络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交流合作的舞台,学生通过互联网有意识的去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全世界,开阔自己的视野,同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与协作。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在网络上交流作品,而且可以创建个性化的网页,供同学浏览。在这种交流中,信息技术水平有了飞快的提高。一个小小的网络空间,给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学生们交流与合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3.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3.1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资源和环境,改变了原始的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结构,使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呈现出一个新的亮点。为了让学生能更宽泛、更直观的了解体育课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案资料收集、课件制作等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将教材、图片、影像、光盘、文字、音乐等,通过 powerpoint、flash等技术手段使其资源得到整合。同时能利用时空变换、大小变换、速度变换,虚实变换的手段进行人机对话,使原来生硬的体育知识、健康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3.2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体育教学中多数技术动作要求教师做示范,而通常教师所做的示范动作一闪而过,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看明白,只能凭着对动作的肤浅记忆去模仿,其效果自然不好。有了多媒体技术之后,教师可以将要演示的动作技术进行处理,使其分解、定格,让复杂的动作变得简单化,让技术动作的要领更加清晰明了化。通过观看、学习,学生很快知道了蹲距式跳远的四个环节:助跑、起跳、腾空、落地。通过播放慢动作和定格,学生很快的领悟到腾空后的收腹曲体的动作要领。学生对动作技术的记忆不再是模糊的,而对要学的动作技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对接下来的练习和掌握提供了帮助。
3.3有利于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多媒体作为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可以将我们所传授的知识由浅到深的进行展示,使知识技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于学生面前,同时还能较好的展示重难点,使我们的教学目标更容易达成。另外,通过人机对话,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帮助他们对体育知识理解和记忆。这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变能力。
4.农村初中体育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建议 4.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体育课的直观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体育课件进行直观教学。篮球课讲到战术基础配合时,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篮球基本战术知之甚少,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但如果教师创造条件,先在室内利用篮球课件进行教学,伴随着有声有色的动画场面,学生根据画面学习夹击、突破、人盯人紧逼防守,然后在球场自己组织进攻,应用合理的技术战术赢得比赛。学生在愉悦中掌握了篮球技术,课堂效果则十分明显。
4.2教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
“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一切都得益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因此,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充实自己,才能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新时代的挑战,真正成为实现现代化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关键在于体育教师的引导;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象征,而且对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使“以人为本”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资源的潜能,构建学习的良性循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习惯,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只有明确信息技术与传统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教学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信息技术教学不能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教学手段,一种形式,对教学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体育教师要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充实到我们的体育课堂里去,合理、正确的使用它,从而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现代化。
4.3注重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的结合
对多媒体与体育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师要做到为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而整合,而不是为了“表演和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注重主导作用和主体
地位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把教师的讲解变成媒体录音播放,板书变成屏幕显示,课堂中看不到教师和学生的机智和创新,把人情味很浓的教学变成毫无感情而言的人机大战。在课堂教学中,课件“动”起来不是目的,要以生为本,要求学生“动”起来才是目的,因此就要求在整合课中应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课件的强化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师生和多媒体的多边交流沟通机制,使信息技术的作用在师生心灵中相互传播。
4.4信息技术的整合要为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服务
在动用信息技术手段时要把好钢用到刀刃上,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的动画、录音、视频等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与传统体育课教学相比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健康课的教学,展示学生运动后的生理反应:血液循环、吸氧量、心率等,将抽象的生理反应制成课件,以立体动画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促进了学生对运动后出现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发热等生理现象的科学认识与理解,有效的突破料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5教育机构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的体育场馆及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让农村初中具备良好的条件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因此,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的开发潜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条件的日益改善,阴硬件设施的逐渐完备。只要我们不断探索,认真实践,克服困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疑、创设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农村初中体育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需设施与场馆一定会出现在校园中,农村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一定会有质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学习体育》[J] 2007年第11期多媒体动画教材的制作方法;
2.《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马旗光
3、《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育的整合》(汪庆)
4、《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体育教育教学实践的整合》(邵伟)
第四篇: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
[摘要]: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教育进入中小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如何更好地开展好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实现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创建和谐社会最有效的途径。本文作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谈谈如何才能在农村搞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
[关键词] 农村 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素养
根据中央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建议,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五年、十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教育部还明确规定,要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
如今,信息技术课已纳入中学的必修课。主要内容由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两大部分组成。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落后的农村学校还存在硬件设施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时间安排不足,思想不够重视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老师的教学,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由于学生地处乡村,大多数学生到了初中后才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通过几年多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本人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农村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参差不齐 绝大部分学生在没有上信息技术课前对电脑没有任何认识。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基础非常薄弱,大部分学生接触到计算机的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堂;另一个就是镇上的网吧。甚至一些经济比较落后地区目前还没有解决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问题,很多学生在小学高年级阶段都没有接受信息技术教育。因此,在学生刚升入初一时,通过了解,一个班往往会只有二、三个学生拥有家用电脑,并且水平并不高,只能进行一些常规的电脑操作。很多的学生只知道电脑可以聊天、玩游戏,特别是网络游戏,这形成学生对电脑认识的误区。
二、端正学生对电脑使用价值的认识,创设良好的信息学习氛围
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因而先进的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应用也相对较晚,虽说计算机和网络已走进我们的生活,但对农村生活的影响是不明显的,这样一来,在学生的心目中,计算机的应用的真正价值很难使他感受到,好像懂与不懂计算机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并没有带来什么不便,只知道电脑很好用,特别是用于上网、聊天、玩游戏罢了,致使好多学生对信息课的学习不重视,把它当作休闲课、玩耍课,觉得有游戏玩罢了,而只会对计算机表面上的一些浮华的内容和信息感兴趣,并没有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因此,想提高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也变得很难了。
三、学校领导、教师要更新转变观念、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
民族的振兴、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这是大家的共识。现代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这为农村地区培养人才提供了必要保证。然而,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者落后的教育理念是农村地区实施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障碍。在教学中,我市农村地区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如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认识不到位,把它看成是继体育、音乐、美术之后的又一门副课,可开可不开。尽管有些学生很喜欢这门课,但在升学的压力下,不得不为考试科目让路。所以,农村小学要开设好信息技术课就必须解决好观念和认识问题。
四、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科教师采取适合农村学校的教学方法
由于农村中学学生对计算机的使用非常少,大多数学生还是初次接触到计算机,可以说大部分学生是从零开始,所以对教师来说是一大考验。那么如何能顺利地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呢?
1、激发兴趣,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
对于农村的中学生来说,“电脑”是新奇的“玩意儿”,所以学生刚接触时兴趣非常大,老师这时可以对计算机的神奇功能进行介绍,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了一种神秘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机会,恰当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农村学生大多不会打字,在教学时如果单纯的讲解键盘,练习指法,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生打字时,以比赛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而且装上能及时反映学生打字速度的软件,学生打字速度的微少进步也能体现出来。学生打完一次后觉得不满意可再打,在竞争中,为更快地提高速度,学生主动地请教打字的指法及技巧,使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不仅提高了打字的速度,而且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注重交流与合作,平衡学生间的差距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多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增强合作意识。由于农村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其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也相差较大,所以,民主平等、尊重信任、互相合作、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合作表现得尤为重要。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刚接触电脑,在教学上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课堂上,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个别的辅导,一个班中往往只有几个学生“高手”,接受速度较快,很容易就掌握。可以利用学生好为人师的特点,可以辅助老师手帮手地指导能力水平稍微低的同学,直到学会为止。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增强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习,可以促使“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高手”同学的帮助和指导,增强学习的信心;也可以使学生“高手”在辅导同学的过程中知识得到巩固和内化。
3、培养助手,以点带面,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学生中发现学习积极、肯动脑,计算机操作熟练的学生,鼓励他们超前学习,将他们培养成学习骨干。家庭中有计算机的,将下堂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驱动内容拷贝回去,利用课余时间提前学习,使他们先一步掌握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时这批积极份子作为教师辅导其他同学的助手。同时鼓励其他同学争做助手,加入积极份子行列。这样,既解决了学生人数多于电脑的矛盾,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践表明,灵活、可行、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优秀生的培养,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进一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农村教育中,虽然已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但要让其开展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的缺乏。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农村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学生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使有,数量也极其有限。学校电脑室是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场所,因此要确保教学效果,还要保证机器的完好率和使有率。教师要解决好维护与使用的矛盾,探索一些可行的维护方法,确保学校电脑的正常运行及信息技术课的正常开展。
除了要解决硬件问题外,加强专业人才实际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是实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保障。教师要经常参加业务培训,及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自觉地能动地研究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并从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渐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而有效地推进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确实,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给信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我们只有在了解其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加以解决,才能推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进程。如何更好开展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还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好好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龙兴铭 《农村中学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我见》
汪华 朱红爱 《浅谈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李虹 《浅谈农村中小学如何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黄英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第五篇:教育游戏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教育游戏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为例 作者:苗红意(浙江师范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教育游戏在教学上的应用模式取决于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设备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本章以初中信息技术学科为例,从“理论基础、游戏分析、教学过程、应用原则、案例呈现”这五个方面构建了技能操作式、问题探索式、虚拟协作式三种应用模式。
(一)技能操作式
1、技能操作式教育游戏学习机制分析—以休闲益智类教育游戏为例
技能操作式应用模式主要用于培养学习者的某种操作性技能,它将教育游戏作为学生的操练和练习工具,充分发挥其即时反馈、个别化、多媒体、激励的多样化等优点,使传统的枯燥乏味的操作练习变得生动活泼,维持学生对操作与练习的动机。
适合技能操作式的教育游戏类型除了专门针对学习目标设计的学科教学类游戏外,一般还有动作类、休闲益智类等本身并非为了教育目的而设计,但因其激励机制、游戏过程、游戏环境、游戏规则、动机成分等因素能为教学所用,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一些电脑游戏,本文也称之谓教育游戏。我们以休闲益智类教育游戏为例来分析其内部的学习机制,以此来研究它们为何能够应用于技能操作训练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2、技能操作式游戏化教学的教学过程
技能操作式游戏化教学的实施还应结合合作与竞争等教学策略,因为多数适合操作练习的教育游戏都以单机版的形式出现,如动作类、休闲益智类、学科类等教育游戏,尽管这些游戏的本身提供了一定的动机因素和激励因素,但是如果能够同时结合合作与竞争的策略,就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技能操作式游戏化教学的实施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育游戏,让每个学生熟悉游戏操作。接着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两两小组之间组成对抗组。组
内集体讨论游戏内涉及的知识和问题,并进行组内成员的任务分工和角色分配。比赛过程中,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比赛结束后,每个学生开展自评,并对组内成员和对手组的表现进行互评。教师适当的点评和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要注意对失利组的鼓励和指导,对游戏中蕴含的知识内容加以提升和总结。
3、案例分析—扫雷游戏在《鼠标及其操作》一课中的应用
这个游戏可谓是家喻户晓,但几乎所有的人都仅仅把这个小游戏当作消遣工具。可是,数学家们却发现了它对数学思维训练的功能,这个小小的游戏将有助于解决三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彻底解决的一个数学界最为重要的问题:P&NP问题(美国麻省克莱因研究所悬赏一百万美元求解的七大数学问题之一)。
不仅如此它还对游戏者的观察力、思维的敏捷度以及鼠标操作的熟练度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是一款很好的休闲益智类教育游戏,它的激励和反馈机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游戏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鼠标操作技能。
(二)问题探究式
问题探究式游戏教学法就是利用教育游戏,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和相关资源,让学生通过游戏,自主探索,获取知识,最后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说技能操作式游戏化教学比较适合于操作技能的培养以及基础知识的训练,那么问题探究式更适合于综合知识的运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的培养、信息意识与情感的培养,因此,它更适合初中高年级段信息技术的教学。
1、问题探究式教育游戏学习模式分析—以角色扮演类教育游戏为例
角色扮演是儿章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儿童在游戏中模仿一定的用色,将目己置于角色的位置,根据游戏所赋予角色的特性和对成人世界的观察来构建自己对角色的理解,与玩伴协同完成游戏的过程。可以说,角色扮演游戏是儿童早期社会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将这种形式的游戏移植到电脑中,便有了角色扮演类电脑游戏。本文以奥卓尔
公司开发的角色扮演类教育游戏《阳光行动》为例,从故事背景、角色系统、事件系统、动机系统、奖惩机制和支持系统等六个维度来分析这类教育游戏的学习机制。
2、问题探究式游戏化教学的教学过程
在问题探究式游戏化教学中,学习者在游戏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角色扮演类、综合类、策略类、冒险类等教育游戏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方式。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很多专门针对学科知识的适合探究式教学的教育游戏,如针对历史学习的《文明》、《三国志》等,针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模拟城市》、《大航海时代》等,针对语言学习的各类MUD游戏,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阳光行动》等。由于这类游戏需要的时间较长,游戏的沉浸感较强,因此对游戏的选择要求也比较高,对于选择那些并非针对学科内容设计的普通电脑游戏要慎之又慎。
3、案例分析—奥卓尔“阳光行动”教育游戏在《认识计算机》一课中的应用
它借用了很多游戏设计方面独特的思想,学习被巧妙转换到了有趣的游戏之中,学习的趣味性得以大大提高。其教学内容涵盖小学、中学各年级的信息技术(计算机)课程的基本内容。学习内容包括:计算机发展简史、计算机硬件基础、计算机应用基本操作、windows应用基础、计算机的维护与病毒知识、Internet基础等。
(三)虚拟协作式
教育游戏在学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式就是虚拟协作式,学习者以虚拟角色的身份进入学习的场景,再选择进入相应的教室,其中有娱乐区、学习区和辅导区,完全模拟现实生活中的生活场景来进行学习,有很多的ID共同在线,有辅导老师,有学生,每个ID号都是一个真实的人在参与,因而可以开展群体性学习、协作式学习、竞赛式学习等。这是真正的虚拟校园,是最理想的学习方式之一。在线教育游戏因能够提供一种虚拟协作的学习环境,是开展虚拟协作式游戏化教学的重要载体。
在英语、生物等学科领域己经出现了不少适合开展虚拟协作式游戏化教学的在线教育游戏,如SchMOOze University,是个小型的虚
拟游戏社区,建立于1994年7月,它以其友好的形象和学生的多样性为特点,学生在这里能够训练英语,能够共享思想和经验,学生能够进行一对一地交流或小组交流,能够玩语言游戏,查阅在线字典等。
又如College Town,这是由Buena vista大学组织的一个基于文本的游戏化虚拟学术社区,目的是为全世界的师生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在这里,人们可以自由地交流,开设班级和学术研讨会,进行研究工作和班级项目。当用户登录石,就可以看到用文本描述的虚拟学习空间。在这个虚拟空间.里有讨论教室、办公室、广场、楼梯,有其他参与者可以进行随时的交流,学习者可以进入一间教室,与其他人进行交谈,参与讨论问题,还可以上楼梯、买咖啡等。
注:香港中大“学习村”亦属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