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心得(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14:3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心得》。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心得

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心得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在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途径。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都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策略,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和发展重点。在本人从事信息技术课和物理课的教学实践中,在有关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专家指导下,我们一直在努力尝试把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教学实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实验的这几年中,我尝到了甜头,但也走过了不少弯路,这一切使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有了更多的体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希望对和我一样想进行或正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的同行们能有一点启发。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把“整合”狭隘地理解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陷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为了评比课、公开课而使用计算机。好多教师第一次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恐怕都是在评比课、公开课上,为了体现现代化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获得评委和同行的好评。在评比课、公开课上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为了现代化而使用计算机。应该注重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效,重点考虑计算机辅助教学能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什么帮助和好处,把计算机恰如其分地应用到我们平时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教师的精力大都花费在制作课件上。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能干什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充分利用计算机容量大、数据处理能力强、资源共享等特点为教学和学习服务。如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指导教学;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探索事实、概念和规律;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完成写作、数据存贮和数据分析等;应用信息技术在师生间和学生间传送信息和数据。

第二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与技术创新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与技术创新

太仆寺旗第三小学 刘爱霞

在大中城市,早已在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已经深入贯彻,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在我们旗县,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没有完全得到更新。有条件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校,没有充分的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设备。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我认为,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一个人的认识过程首先需要外部刺激,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为学习者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多样化,有利于帮助小学生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小学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结合入手,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新型教育思想、新型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观念的切入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确立了五个方面的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树立教育公平化的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观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好奇心,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确立科学教育观念。

2、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转变为“导”,要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择优而“导”,“导”之有效;有法而“导”,“导”到实处,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课程中需要体现“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教”即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主要职能由“教”变成“导”,由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的主体者转变到今日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者、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大量工作也由课堂上的讲授知识变成了课前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软件制作,选择教学活动策略;变成了课中的演示导学;变成了课后教学信息反馈和教学策略调整,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量的增加,必将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

由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老师们失去了书本和大纲的依托,因此我们的老师在走进教室、走近学生的时候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忐忑不安”的感觉。教师的这种感觉,首先将直接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但在这门课中,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同探索,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商有关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由“我说你听”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即“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其次,这种感觉会使教师真正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很多老师自己也比较注意学习,但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和考试有关的东西,除此以外极少关心。而且,由于基础教育段的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稳定,一般任教几年以后,在自我学习方面的压力就不会很大。但进入研究性学习以后,指导学生学习时让教师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单

一、知识面的狭窄、对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了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随着知识的更新和教育的改革,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研究性学习开设过程中,教师因此获得多少新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激发起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因为这是未来时代教师必须具有的品质和素养。

再次,教师会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个体教学走向合作教学。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基本上是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可以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科研方法、各种专业、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这对教师来讲,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合作。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这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深刻的。它将是一种根本的转变和更新。

3、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改革,要探究一种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新课程标准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目标)

4、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信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利用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独立动手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做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思考,发现新问题,将学习与创造、探索与创新结合起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在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围绕学科知识的一个主题组织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科知识和主体意识及实践操作能力,还善于将信息能力迁移到其它学科中,促进学科间整合。

2015 12 6

第三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与方法创新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与方法创新

娄山关镇中心学校 谢代江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变革的思考

在发达的地区,早已在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已经深入贯彻,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在我们桐梓,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没有完全得到更新。有条件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校,没有充分的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设备。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我认为,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观念的更新

一个人的认识过程首先需要外部刺激,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为学习者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多样化,有利于帮助小学生获得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小学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结合入手,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新型教育思想、新型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观念的切入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确立了五个方面的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树立教育公平化的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观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好奇心,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确立科学教育观念。

2、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转变为“导”,要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择优而“导”,“导”之有效;有法而“导”,“导”到实处,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课程中需要体现“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教”即传道,授业,解惑。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主要职能由“教”变成“导”,由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的主体者转变到今日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者、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大量工作也由课堂上的讲授知识变成了课前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软件制作,选择教学活动策略;变成了课中的演示导学;变成了课后教学信息反馈和教学策略调整,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量的增加,必将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

由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大大超出了课堂教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范围,老师们失去了书本和大纲的依托,因此我们的老师在走进教室、走近学生的时候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忐忑不安”的感觉。

教师的这种感觉,首先将直接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但在这门课中,教师只有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同探索,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商有关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淡化,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由“我说你听”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即“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其次,这种感觉会使教师真正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很多老师自己也比较注意学习,但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和考试有关的东西,除此以外极少关心。而且,由于基础教育段的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稳定,一般任教几年以后,在自我学习方面的压力就不会很大。但进入研究性学习以后,指导学生学习时让教师从内心意识到自己知识结构单

一、知识面的狭窄、对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了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随着知识的更新和教育的改革,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研究性学习开设过程中,教师因此获得多少新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激发起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因为这是未来时代教师必须具有的品质和素养。

再次,教师会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个体教学走向合作教学。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基本上是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可以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科研方法、各种专业、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这对教师来讲,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合作。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这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深刻的。它将是一种根本的转变和更新。

3、教学模式的改变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改革,要探究一种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新课程标准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目标)

4、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信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利用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独立动手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做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学习、思考,发现新问题,将学习与创造、探索与创新结合起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在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围绕学科知识的一个主题组织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科知识和主体意识及实践操作能力,还善于将信息能力迁移到其它学科中,促进其它学科学习,通过众多信息的归纳、综合抽象、评价等思维活动,找出相关规律,得出有创新的结论。例如:我在上“flash第9课 设置按指定轨迹运动的效果”的时候,我是这样考虑的:学生有了第7、8课的层的概念和层的安排顺序的学习经验:遮蔽层在上,被遮蔽在下;而第9课基本上和第8课的相同:引导层在上,被引导在下。因此在该环节的设计中,教师只是探索问题的引导者、完成任务的协作者和伙伴,而学生才是活动的主角。老师没有必要告诉他们答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是学生自己的工作,为了能学会使用这个软件做出生动的动画,首先就必须要学会这软件,为了能解决问题,他们就必须通过利用旧知识、查找教材、询问同学来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精神被调动起来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被激发出来了。

5、教学评价的改变

第一,教学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和家长评价等,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同学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在新课程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教学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将评价作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第二,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评价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角度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审美等方面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评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依靠成绩测验,还包括了对学生学习有关的态度、行为等的考查。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制定的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由情感态度、基础知识及技能技巧三项内容组成: ①情感态度(平时成绩):根据平时学生课堂表现情况确定。可以从学习习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情况综合评定,评定时,采用基准分上加分或扣分的方法。对于为“待评”的学生,教师应向其指出缺点,帮助其改变;对于在学期结束前有明显改进的,可重新评定。

②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有关知识,即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部分。

③技能技巧:采用作品式评价。技能技巧评价包括平时的基本技能评价(平时作业)与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期末综合作业)。基本技能评价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般掌握情况,期末的综合应用评价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可根据教材中各分册的相关内容来确定。由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教学进度,在平时及期末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要做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换一句话说,就是以多角度的评价内容和结果,综合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发展状况。

第三,实践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也是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主要方面。它是指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情景里,通过对学生完成实际作业、作品表现的观察,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整体教学评价方式。实践教学评价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①要事先确定评价学生作业表现的规则和标准。例如,学生作业表现中哪些是优秀的、哪些表现属一般或不好,表现的哪些层面属主要评分点,这些规则和标准要事先给学生说明(知道),以增加评价的有效性。

②评价的作业要与实际生活产生联系。这表现为教学评价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要结合实际生活来进行作品创作。如:制作母亲节卡片、“六一”儿童节卡片、小板报等,都取材于生活。那么教学评价也要结合实际生活进行。

信息技术课程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探索以新课程教学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对于深化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日常行为习惯差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时常出现:不穿鞋套进机房,学生行为随意,桌椅乱摆,室内常有杂物 „ „ 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差,我们有责任培养、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规范课堂。

问题二:学生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待提高

信息技术学科在农村小学开设时间短,学生计算机水平低,差距大。课堂上,教师强调技术,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信息技术教育应该贯穿“学生本位”和“能力本位”的思想,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信息素养。这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多花时间去研究教材、分析学生,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但情况是:信息技术教师要帮其他教师制作课件,维护软硬件,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一天工作繁杂,很难静下心深入研究教学。面对困难,信息技术教师要主动减负。

问题三:学生德育薄弱

有些学生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知识就搞起小动作来了。我在教授学生文件的复制、删除内容后,计算机中的文件副本冒出来很多,保存文件经常被删除。有的学生浏览一些不该浏览的网页,玩一些不该玩的游戏。硬件也时常遭到破坏,比如鼠标球经常丢失,耳机经常被掰断,给课堂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现在这种情况危害性小,但学生掌握的技术越多,越高级,没有一个好的思想品质,对社会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危害。现在网络犯罪案件上升势头迅猛,犯罪人也呈现低龄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具有前瞻性,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问题

四、课时设置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

目前,很多学校虽然按照课程方案安排 信息技术课,但一般都是每周课时仅为一节,导致了教师在制订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的现象发生 如果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一半;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又该讲些什么内容呢?有的教师干脆让学生自学,以致于造成 放鸭子教学现象时有发生

问题

五、只注重显性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隐性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认为完成教材内容的教学就是完成了其教学任务,而把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这一过程忽略了。有些教师能带学生去机房上课,也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仍然是以讲授为主,内容离不开计算机的操作与使用这些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先进性发展性很不相称

问题

六、教学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三、利用信息技术课进行素质教育的培养

1,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开设信息技术课,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电脑知识和网络知识的学习,学会使用它们来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它除了涉及计算机技术之外,还涉及许多其他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掌握了通过电脑和互联网获取信息这一手段,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升其今后在信息社会中的工作与生活的质量。

2,抛开课时与教材的束缚,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 在课时不充裕的束缚下,如果教师只按照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一般只能完成教材上 面显性知识的传授,难以在培养学生隐性知识方面有什么建树 因此,教师一方面应该合理运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那些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通过活动或者任务的方法,调动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通过自身的能力去完成一些作业或任务这样不但可以缓解课时少的问题,还能使学生在课余生活中也能在隐性 知识方面得到培养。

3,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隐性知识的培养上

素质教育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 如果教师没有把教学的重点从显性知识的传授转移到隐性知识的培养上来,即使 学生接受过好几年信息技术的教育,在信息素养方面也不会有多少收获,隐性知识不能像显性知识那样通过书面或者言语来传授,那就要 求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转变成教学的引导者,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学生在认知领域内应达到的水平,而且要考虑在 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在价值观、态度情感、行为调节和交往方面应发生的变化。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对学生隐性知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切实地把教学看成是对人的培养过程,而不是单纯的技术性活动,在教学中不是把目光停留在作为事实和结论的知识上,而是能够深入地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智力价值和审美价值,并把它们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

4,合理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课程不能像电脑使用培训课程那样,要明确信息技术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培养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要重视精神培养和道德培养。

2,采用合理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将任务驱动法与小组协作法相结合,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3,丰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积极地将各学科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引入教学,丰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各种知识的适当整合,符合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迁移。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从关注学生的需求入手,促进学生自由发展;学生是富有个性的,在学习中会有合作交流的内在需求;只有这种建立在内在需求上的合作交流才能受到欢迎,也只有受到学生普遍欢迎的合作交流,才能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成长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关注学生需求,倡导主动探究,重视课堂反馈,关注学习过程,在实践中不断探究,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为其终生发展增加强劲的助动力。

四、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新是一种精神,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但创新更是一种能力,它不局限于某一种具体操作能力,它是一种创造力,是一种思维能力,是一种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在教学中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信息技术课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的内容又有所区别,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它的很多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上的,而软件太多,更新太快,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跟上这样的速度。因此我们必须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创新能力的途径

1.教师应转变观念,确立以创造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时代呼唤的是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为此,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树立学生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学活动时时是创造之时,课内外处处是创造之地的思想。我认为创造力并非专家学者所特有的一种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有点新思想、新意识、新观点、新方法等等,都可称得上创造。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阔视野,大胆设想才能萌发创造动机,实现自我创造能力。尤其是信息技术课,现在学习的很多书本知识,有一部分将在未来的社会中逐步淘汰,而将来迫切需要的很多知识又无法在今天预见,更不可能在有限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完全学到。因此,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竖立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学、愿学,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课堂教学中具体采取的方法。(1)巧设情境,激发创新欲望。心理学家在研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出,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所以教师必需经常地、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精心创设各种创新情境,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必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情境。如我在教学《屏幕保护程序》时,一上课我就讲故事:一天,小明慌慌张张地跑来找老师,跑到老师跟前说:“老师,老师,你快去看看吧,我的电脑要爆炸了!”等老师和小明一起到它的电脑前一看,屏幕上呀是满屏的飞行物在乱撞。只见老师移动一下鼠标,飞行物就没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操作错误,有的说电脑坏了,还有的说是乱按键盘,电脑生气了。(原来是屏幕保护程序在作怪)这样引入新课,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给他们创设一种发生在身边的情境,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课堂主题──学习屏幕保护程序。这说明情境教学是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激发兴趣、活跃思维,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想出说出意料不到的内容。(2)引导想象,挖掘创新意识。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较好地发展。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在绘画教学时,我设计这样一个课题──《美工设计》,提供给学生的画中只有一个圆的轮廓,让他们在上面画自己想画的东西。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想怎样画就怎样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结果令我万分惊奇,学生的画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百花齐放。有画太阳的,有画娃娃脸的,有画钟表的,有画车轮的,有的还在圆里面画了一幅画……。由此可见,我们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很丰富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并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参与,积极探究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动手实践,启发创造思维。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用性强、发展迅速的课程,它和其它课程不一样,不能纸上谈课,在教学时需让学生亲自实践验证问题。如在教学《输入汉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给学生一段文字,“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小草,吹开了小花。多美的春光啊!”让学生动手在电脑中输入,在输入汉字的过程中若有问题,可记录下来。再让学生提出发现的问题,如“绿”字是怎样输入的?如何找到当前文字框中没有的汉字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动手实践时发现的,为了解决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后在机器上验证来解决问题。最后,为了巩固重难点,让学生再次动手输入一段内容,有的学生输入的是语文书上背诵的内容,有的写的是想对老师说的话,有的写小作文,还有的输入的是学习此课的感受。总之,学生在动手实践时,不仅提高了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操作能力,学会了学习方法,而且在实践时能突发灵感,启发创造思维,从而在无意识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效果。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以及时代的要求,我摸索出一套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即:主体激发──激发兴趣,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尝试自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想象──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合作交流──实践小结,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通过巧设情境、引导想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及学习技巧。实践证明:通过这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的学生能做小老师,辅导其他学生;有的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有的学生学会了思考;有的学生学会了想象;有的学生学会了帮助别人…… 这些都充分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而且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利用尽可能利用的软硬件资源,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

五、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

新课改后,教师的专业水平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成为教育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专业发展是在教育终极目标的引导下,教师主动通过行动研究、教学反思等形式不断追求专业成长,从而达到自身素质提高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课担负着培养和训练学生形成良好信息素养的责任。

● 现状分析

目前,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年轻,教龄较短,但学历较高,且专业不对口的比例非常高。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教师中,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比例很低。大多数的信息技术教师兼任其他学科的教学,还有为数不少的小学中没有信息技术教师。

● 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对策

1.不断改进教法,努力提高课堂绩效

教学质量是衡量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标准。信息技术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改进教法,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和磨练自己,努力提高课堂绩效。

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存在“重技术、轻教学”的现象,注重技术方面的钻研,忽视教育知识的学习、教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在教学中存在不足。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仅精通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应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创新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巧设教学问题情境,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加以评价和肯定,师生间形成良性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共同成长。

2.重视教学反思,落实课堂改进计划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实践中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自我观察、调节和评价的系列行为。包括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各教学环节的反思。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会反思、善于反思,使之成为一种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习惯,形成“实践→反思→提高”这样一种良性循环。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联系起来,提高问题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

3.注重教学研究,扎实开展合作交流

学校应多为信息技术教师创造校内交流的机会,在校本研修中考虑信息技术操作性、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注重培养教师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捕捉问题的能力,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经验的总结和规律的探索。

小学校信息科技教师的人数一般都不多,开展校内教研有一定困难,有必要开展学科之间、校际之间的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4.转变自身思路,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有为才有位。时间是挤出来的。针对工作繁杂、学习时间有限、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等现状,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提高工作效率,科学安排、合理统筹各项专、兼职工作。在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的同时,挤出时间钻研教法,学习相关技术,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跟踪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最新发展动态,从学校发展和全体教师的教学需求出发,大胆提出自己对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设想,为校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

2012年7月16日

第四篇: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心得

信息技术课程由是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要完成这一转型,关键在于:一方面,要广泛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短暂历史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更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具有工具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它作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一块坚实阵地。以下是我的一点教学心得: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营造好学习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大到校园的整体规划,小到图书馆、机房和教室的建设,都要考虑到信息环境的营造;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

其次,要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小环境,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从教学方法方面入手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既有趣味又苦涩难学的学科,若是脱离实际讲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是关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可以学习、借鉴其他科目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践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其次,可以吸收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譬如,“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因此,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三、处理好教师、学生及教材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以学生发展为本。现代社会的发展、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现代课堂教学要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训导、灌输,随意摆布的教学行为应彻底屏弃。要确认学生是一个有一定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会学”个体,是一个独立构建个体。我们既要重视他的情感过程,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的思维过程。

其次,信息技术发展飞快,新技术新应用更新非常快。教材中所提到的软件,市场上已有更新的版本;更好的软件能使某一应用更方便、实现更好效果。在使用教材时,我们的教师不可能每一个软件都能讲到,因此应教会学生逐类旁通。另一方面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应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艺术的处理。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教学结论,而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在使用教材,进行备课时,要认真感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思考教材定论以外的“变数”,在研究教材编写意图中找到教学目标,在“变数”中找到创新点。

再者,现在一个较普遍的现象是:信息技术教材,在发下来几周后,有很多学生就基本上找不到这本书在哪了。这里既是学生本身的原因,也有教材本身的原因,深层次来说还有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可以安排一些要学生自己看书后进行相关操作的内容,我个人认为,要让学生学会看书看帮助,以后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更过的是要他们自己通过书籍,资料,在线帮助等获取。因此,老师的引导还是必要的,教材的引导也是必要的,当学生年龄到了一定的时候,而且知识水平也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时候,我们才去引导学生通过看书、看帮助等途径来获得新知,这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四、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关注学生、关组学生的发展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信息技术课程同样要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分化很快,再加上起点水平参差不齐,会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路的迸发,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补课的方法为其奠定必要的基础,消除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也可以采用伙伴教学的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少数冒尖的学生,给予专门辅导,使其吃饱吃好,早日成才。

五、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信息技术领域宽泛,发展日新月异,光靠学校的有限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从未来来看,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对象,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因此,培养高中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既是当前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信息时代公民的需要。

教师应在认识信息技术基本特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使其在有效迁移发生的基础上适应技术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通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合理的探索,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利用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在给出任务之后,通过组织学生共同研讨、分析任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将应用需求与发展变化相联结,主动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譬如,每一类新的工具都是为解决某些特定问题而设计的,而这类工具的新版本或更新换代产品,都是为满足新的需求或提供更有效的方法而设计的。要引导学生在具体工具的使用中认识其优点、发现其不足并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改进心得,养成主动地适应发展变化的习惯。

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老师的信息素养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一门新的学科,而且随着信息社会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在作相应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注意知识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肩负着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学科研的任务。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信息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不断发展。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教学心得,信息技术的路还要走得很远,相信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的拦路虎,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能够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第五篇: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管理

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有效性(信丰中学)

上传: 付聪福

更新时间:2012-5-17 20:29:05

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有效性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广大教师的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根据教学研究,提升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课堂管理等多方面。但是,与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相比,信息技术课堂管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也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从教育管理学的角度分析,课堂管理往往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强有力的保障。

信息技术课堂管理除了具有全体课程课堂管理的属性之外,由于环境、设备和技术等主客观原因,它具备了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对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认识和把握好信息技术课堂管理,采取科学高效的课堂管理,是提高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当前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教育调查机构曾随机对1011名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其中“上信息技术课你最喜欢做什么”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46.2%的学生选择了玩游戏、浏览网站或聊天,只有9.98%的学生会认真听讲。针对信息技术课堂管理这个课题,笔者通过研究和分析,结合日常教学中在课堂管理的尝试,认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客观现实导致的问题

(1)脱离原有的班级教室,从空间因素上增加了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难度。由于信息技术课程需要特定的环境,授课地点必须从教室转移到电脑室,这样一种不固定地点的特点,造成了有些学生从心理上产生逃离学海、放松纪律的客观现实。另外,大部分学校受空间布局的影响,从教室到电脑室需要一段相对较远的路程,课间休息10分钟基本花在路上,学生匆匆来到电脑室,几乎已经到了开始上课的时间。为了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也无暇在课前对学生提出课堂管理的要求,更没有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增加相互了解,也就不能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无法形成互动交流从而达到有效控制课堂纪律的良好效果。

(2)学生数多,课时数少,从时间因素上增加了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难度。如果能够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设置课时数,每位学生每周充其量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在整个课程比例中只占1/35,与语、数、外等高考科目比较比重非常小。师生之间不能经常见面交流,很难做到相互了解认识,教师更谈不上摸清学生的性格特点,难以在彼此之间建立信任和沟通的桥梁。再加上每位教师平均带10个班级的课,平均一个星期要给近600名学生授课,如此庞大的学生数量给教师认识学生带来很大的困难,一个学期下来能将学生与其姓名对上号的不到20%。在课堂上即使看到某位学生违反纪律,由于不能马上叫出姓名,没能给学生在心理上形成约束力,从而错过给学生一个及时警示的机会。

(3)电脑教室的环境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保护屏障和师生之间沟通的障碍。很多电脑室仍按传统教室的格局进行布置,教师授课时虽然面对的是学生的面孔,但同时也被一台台显示器阻隔,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在显示器这一“天然屏障”后面小声说话、做作业、玩游戏、睡觉等教师也发现不了。他们利用这种“地理优势”充分发挥主动性,脱离课堂教学,弥补在其他课堂中被压抑的情感。

2.主观方面导致的问题

(1)各方面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课堂管理。信息技术课程目前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是不被列入高考科目的,在当前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课被学生重视的程度非常有限,强烈地影响着学生对该课程的价值认可。从学生、家长到学校,乃至社会都是这么认为,悲哀的是有时连信息技术教师也这么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一门让他们放松减压的课程,没有压力就没有学习的动力,没有约束力就会放任自己,思想认识上不到位和不重视,导致课堂纪律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课堂管理就无从谈起。

(2)开放式的网络教学环境使学生抵触课堂管理。在电脑教室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开放式的空间令学生经不起诱惑,全副身心徜徉在网海之中。在与学生、班主任的交流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向往无比,与其说他们喜欢这门课,倒不如说是他们对网络的向往,期待去接触新鲜、流行和时尚的元素。假如学生来到电脑教室上课的目的是为了上网聊天、购物、看网络视频、玩游戏、到农场偷菜„„不仅影响到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而且对课堂管理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

(3)传统的课堂管理办法不适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传统的课堂管理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大,比较重视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采用管、卡、压的方式。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秉承了这个观念,认为课堂管理就是为了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管理的目标就是使学生保持安静和驯服。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影响到教学,学生对于这种强制管理越来越反感,这一点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尤为突出,一旦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或者抵触情绪,那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从课堂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得知:要优化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作为实施主体的教师要采取包括支持、引导、限制、矫正等多维管理方式,对全体学生进行有效管理。一方面要保证课堂总是持续着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就要将学生的不良行为降到最低,并且能在不良行为发生时甚至发生前就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1.制定规范有序的信息技术课堂规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信息技术课堂规则应该是预防为主,控制为辅。因此建议在每一批新生的第一堂信息技术课,在学生进入电脑室之前,就要与学生一起制定课堂管理的公约,明确哪些是允许的行为、哪些是禁止的行为,采取对应奖惩办法。这样可以有效消除在课堂中随意走动、大声喧哗、偷吃零食、玩游戏等影响教学的行为。“有法可依”之后应该保证“有法必依”,不能使规则成为摆设。在执行的过程中可以与学生进行探讨,注重规则反省和修订。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学生懂得规则无处不在,懂得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意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2.从细节入手,把握课堂管理的关键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之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比较放松纪律,除了学生主观意识不重视这门学科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认为科任教师根本不认识他,从而行为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如果教师能在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进行管理的时候,准确地叫出名字,情况则大为改观。如果让学生按照班级的编号入座,固定下来,这样不管原教室的座位怎样变化,都不影响电脑室的座位。通过查找名单,或者编排好直观醒目的座位表,甚至在教学平台上导入每个班的座位表,一目了然,方便教师认识学生,增强了沟通,课堂管理起来就得心应手。

3.精心设计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增强课堂吸引力 课堂管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但教学的本质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没有得到提高,那么教学有效性也不可能有质的飞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欢乐,那么这种课就不会把教师弄得心情焦躁、心力交瘁„„因为在这样的课上,他们的精力都被纳入了正当的轨道。”可见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朝教师预设的目标前进,课堂管理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可以灵活大胆地尝试多样的教学方法,宗旨是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掌握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分层教学法、讲练结合法等都可以根据课程的实际来做适当的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从心理上感受学习信息技术的愉悦,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表面上看教师似乎没有采取任何课堂管理措施,但实际上已经将课堂管理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之中。

4.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促进课堂管理

加强课堂管理,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学记》里面有一句话高度概括了这个道理:“亲其师,信其道。”信息技术行业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当不断地加强学习,接触新鲜事物,了解发展动态,能把生活中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融会到课堂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使课堂内容丰富精彩、形式多样生动,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崇拜。教师除了掌握好自身专业技能外,还应当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将知识融会贯通,把课上活,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配合,维持课堂纪律这样的问题在这种条件下就显得多余了。

三、在课堂管理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

在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管理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尝试中,会碰到不少突发情况让人措手不及,也有些“疑难杂症”久治不愈,笔者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反思总结,收获了一些心得,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把“死规定”变成“活道理”

学生非常喜欢带零食来电脑室吃,趁教师不注意偷偷吃,吃完之后的包装袋、果皮果核经常不收拾,更有甚者为了躲避教师检查,把这些垃圾塞到键盘底下、桌椅底下和机箱机柜缝隙里,给电脑室日常的维护带来很多困难。就这个问题在每个班级三令五申,也搞过好几次突击检查,但是收效甚微。后来笔者放弃了这种严厉的死规定,在上课前与学生探讨一个问题:电脑最脏的部位是哪里?学生们毫不费劲地说是键盘和鼠标。为什么?回答是因为这两个设备直接与人的双手接触,而且公用的电脑情况更糟。然后进一步提问,如果我们一边用电脑,一边吃东西,吃下去的除了食物之外,还有什么?学生们这才了解到教师的用意,想到吃下去那么多细菌和病毒,不禁不寒而栗。通过宣讲这样的活道理之后,在电脑教室吃零食的情况得到很好的改善。由此举一反三,在课堂管理方面善用活道理,让学生自觉地接受,与死规定比起来,可谓是事半功倍。

2.改良策略以应对课堂管理中的新问题

固定座位的方法实施一段时间后,学生不太情愿地接受着这个规定,毕竟让教师熟识自己之后,在课堂上就不如从前自由了。于是聪明的学生千方百计找借口不在自己的座位上就坐,最合适的理由就是该电脑出现了故障无法正常使用。这样一来,几名趣味相投的学生又开始扎堆,久而久之课堂管理的难度又回来了。应对这种局面,除了日常维护加强之外,也有更好办法:电脑教室的电脑台数本来就是有冗余以备故障,把最靠近讲台的四台电脑作为备用机器,平时不给学生使用,当出现故障时才机动处理。借口电脑有故障的学生,不得不挪动到教师的眼皮底下,结果适得其反。管理策略变通之后,发现电脑“故障”的机率大为减少。

结束语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课堂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能,一切课堂管理的策略都应该服从这个目的,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更应当摒弃那些不科学的管理方式。同时也要明确,良好的课堂管理氛围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付出更多的责任心、耐心和恒心。

课堂管理,有定则无定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要把课堂管理摆到足够重视的地位,结合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多管齐下,从课堂管理上规范学生行为,从教学设计上吸引学生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通过教学评价鼓励引导,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就不是一句空话。

下载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心得(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心得(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改革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改革目前,我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主宰教学全程的状况,至今仍然得不到根本的改变,教师的主导作用仅仅限于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得......

    信息技术专题课堂总结

    信息安全技术专题课堂心得体会 姓名:陈以淮 学号:2111203134 班级:电子通信工程1201班 信息技术安全专题是信息工程学院专门为培养工程硕士而开设一门具有指导实践性意义的课程......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河北省三河市赵河沟中学 于芳 【内容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堂,以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培养、教育好学生。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发......

    信息技术心得

    三、提高课件制作水平掌握多媒体技术,熟悉多媒体软件的使用,了解多媒体课件制作流程已成为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制作课件既要讲究精美又要讲究实用。制作课件是一个艰......

    信息技术心得

    信息技术课程心得体会 泰州市胡庄初级中学程美娟 大家好!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同大家一起探讨关于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一些看法。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日新月异,教学也不再强......

    信息技术心得

    信息技术应用体验心得体会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

    信息技术心得

    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颜村铺乡一中卓艳伟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只有教师的素质高,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教师要不断的学......

    创业与法律课堂心得

    创业与法律课堂心得 这学期的创新创业课让我明白创业光有热情和资金是不够的,还要有策略和法律头脑。 老师从四个方面讲了与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 1、成立公司,我们需要了解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