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贯彻落实*委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检察) 党建党委
关于贯彻落实*委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检察)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委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思路,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结合检察工作职能,提出如下贯彻落实意见:
一、切实端正执法思想,增强缭绞椒⒄沟脑鹑胃泻徒羝雀小?/agt;紧紧围绕“***”发展思路,进一步增强大局观念,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探索优化县域经济环境、服务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大竹跨越式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诚信的市场环境和健全的法制环境。
二、认真开展“守法”监督,努力营造社会稳定的治安环境。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刑事犯罪和危害市场经济秩序的经济犯罪,坚持快捕快诉,绝不在检察环节贻误战机。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各类企业周边环境的整治,认真落实检察环节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三、全力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努力营造清正廉洁的政务环境。依法打击破坏发展、危害稳定、利用职务之便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的犯罪,依法保护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好干部,依法支持锐意创新、勇于开拓的改革者,努力营造鼓励人们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社会氛围。办案中,不随意传唤企业的法人代表,不随意查封、扣押、冻结企业的资金、财产和银行账户。对确需采取传唤、查封、扣压和冻结等强制措施的,要严格依法办理,加快办案进度,尽力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四、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切实抓好刑事诉讼监督、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监督等各项监督职能。对危害企业和经济发展以及危害业主人身、财产安全的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有罪判无罪、重罪轻判的案件,要进行重点监督和整治。对提出申诉的确有错误的民事、行政案件,要坚决依法提出抗诉,以维护其合法权益。
五、正确处理群众诉求,努力营造相互和谐的人文环境。对群众的举报、申诉坚持“依法受理,负责到底”。严格法律界限,严把案件事实、证据、定性、处理关,努力做到准确执法。在依法惩治犯罪的同时,对经审查属于被错告、误告的人员,予以澄清,依法保护;对蓄意诬告者,依照法律严肃处理。认真清理“涉法”上访案件,敢于纠错,不怕亮丑,力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集体上访,为建设平安**、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突出贡献。
第二篇: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意见的有关措施
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意见的有关措施
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用地
(一)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和引导作用。加强对新疆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实施的指导,适当增加新疆建设用地规模和新增建设占用未利用地指标,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重点保障发展现代农牧业、实施农村安居工程、改善城镇居民住房条件、加快水电气路基础设施建设和大扶贫开发力度的用地需要,优化区域、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强化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二)合理安排城乡建设用地。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配臵各级城镇用地,支持把乌鲁木齐市建设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带动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群协调发展,推动南疆铁路沿线城镇和石化产业带建设,保障边境口岸用地。优先安排农村生产、生活必须的建设用地,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合理布局工矿用地,重点保障石油化工、煤电煤化工生产加工基地和铜、镍、钾盐等优势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基地的建设用地,支持新疆发展与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的主导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三)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支持新疆加快构筑铁路、公路、民航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保障奎屯至克拉玛依、星星峡至吐鲁番等高速公路、中吉乌等铁路大通道建设用地,促进形成疆内较为完善的高速公路、口岸公路、国防和边防公路体系和铁路主骨架。保障重点水利工程用地,促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建设。保障中哈二期、西气东输二线三线和南疆燃气管网等油气管道建设用地。
(四)加快构建生态良好的土地利用新格局。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和布局,科学合理有序开发资源,防止乱采滥挖,避免资源浪费,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因地制宜调整各类用地布局、协调配臵居民点、农田、林地、草地、河湖水系等用地,构建城乡统筹、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环境。支持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工程,加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二、加大用地政策支持力度
(五)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安排向新疆倾斜。根据新疆土地资源特点和推进跨越式发展用地需求显著增加的实际,落实土地差别化政策,加大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倾斜力度,适当增加新增建设用地安排量和占用未利用地指标,重点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和产业转移等重大项目用地需要,保障城乡建设必要用地。
(六)加快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审批。建立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快速审批通道,对报国务院审批的建设用地,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进一步缩短审批周期,提高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审批效率。针对新疆特殊的地理位臵和季节特征,采取特殊的用地审批措施,保障建设项目及时用地。
(七)积极支持新疆承接产业转移。引导和鼓励新疆合理使用未利用地,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在对口支援受援地区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使用戈壁荒滩建设产业集聚园区,引进产业项目的,免交土地出让金和土地有偿使用费;在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使用国有未利用地的工业项目,用地出让最低价可按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50%执行;新疆自治区政府可以在与法律法规做好衔接的前提下,对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个别特殊工业项目减免土地出让金和土地有偿使用费,并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备案。
(八)支持新疆做强做优工业园区。支持喀什、霍尔果斯设立经济开发区,适当增加园区用地规模,在用地政策方面给予更大优惠;支持现有各类国家级园区做大做强,支持有条件的省级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吸引和引导国内外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三、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
(九)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力度。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中央分成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安排向新疆倾斜,支持宜耕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土地整治和基本农田建设,促进国家粮食安全后备基地建设,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十)加快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继续支持实施伊犁河谷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设,根据工程实施情况及计划,下达中央支持资金,按计划全面完成伊犁河谷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做好水资源配臵、生态用水衔接和环境影响评价等论证工作,开展南疆三地州、天山南麓绿洲区土地整治前期工作。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四、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查
(十一)提高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系统开展中比例尺区域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调查,“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重要成矿有利地段1:5万区域地质调查,全面完成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进一步优化工作布局,重点开展新疆天山——北山、阿尔泰、西昆仑——阿尔金成矿带中大比例尺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远景调查,尽快提高南疆三地州地质调查工作程度。
(十二)加大对“358”项目的投入力度。继续实施《关于加快新疆公益性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合作协议》(简称“358”项目),进一步加大中央对“358”项目资金的投入力度,全面推进三大重要成矿带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勘查工作,尽快取得显著成效,加快实现找矿突破,提供更多资源储备量。
(十三)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地质找矿合作。支持新疆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接壤国家的地质找矿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开展境内外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对比研究,增强新疆整体地质矿产勘查认识,加大对新疆“走出去”境外勘查开发矿产资源的指导,在政策、技术、资金和信息等方面给予支持。
(十四)加快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充分利用加大新疆地质勘查投入的契机,按照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要求,吸引多元投资,搭建统一、高效、有序的地质勘查大平台。根据新疆地质工作条件和特点,适当提高新疆地质上作预算标准和野外地质人员津贴补贴,为地质找矿突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推进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
(十五)支持新疆全面实施矿产资源规划。以石油、天然气、煤炭、铜、铁、铅锌、镍、金和钾盐,膨润土、石材等优势资源为依托,加大对重点规划勘查区的投入,加快实现找矿突破。加大开发力度,加快新疆优势资源转化,形成一批国家级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基地。结合资源条件和开发现状进一步优化结构布局,整合资源,规模开发,推动矿业经济区发展。支持新疆积极发展绿色矿业,促进矿产资源开发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协调。
(十六)支持新疆加快煤炭资源的勘探开发。指导新疆做好自治区煤炭专项勘查规划编制工作,支持新疆加快吐鲁番、哈密盆地、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伊犁盆地含煤区的煤炭勘查,为尽快形成国家重要的煤炭基地奠定资源基础。授权自治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规划审批上述区域煤炭资源勘查区块探矿许可证。
(十七)加强对新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指导和资金支持。加大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专项对新疆的倾斜力度,以准东、伊犁、库拜、吐哈等煤田为主,加快推进煤层气勘查开发和综合利用、建设2—3个煤层气开发利用示范工程,支持开展中低品位、共伴生矿产及尾矿、罗布泊钾盐资源等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推广先进适用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提高采矿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增加资源供给能力。
六、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力度
(十八)支持新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开展伊犁河谷地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建立健全伊犁河谷地、天山北坡经济带等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减灾和监测预警体系。强化地质灾害易发区工程建设和城镇规划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建立搬迁避让专项资金,对灾害易发地区实施避险搬迁工程。
(十九)支持新疆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新机制。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不断改善矿山环境。加快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进程,加大中央资金对矿产资源规划确定的重点治理区和资源型及资源枯竭型城市(镇)周边老矿山治理的投入力度,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加大矿山土地复垦资金投入。
(二十)积极推进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工作。围绕重要经济带、重要城镇、大型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干线、新农村建设等,开发区域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评价和区划,进一步提高地质环境保护的水平。开展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指导新疆做好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建设工作。
七、切实支持兵团发展
(二十一)加大对兵团的支持力度。重点在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团场及连场土地整治、土地等别确定等方面对兵团给予倾斜,特别是加大对边境团场和贫穷团场的倾斜力度,积极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盐碱地综合治理,加快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在地质找矿项目安排和煤炭、油气等资源配臵上向兵团给予适当倾斜,由国家重点布局建设一批重大项目,保证兵团矿山企业的持续发展。加大对兵团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项目的支持力度,对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边境农牧团场,加大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灾害治理专项经费倾斜。
八、支持新疆国土资源干部队伍建设
(二十二)支持新疆加快建设一致高素质的国土资源管理干部队伍。举办新疆国土资源管理干部培训班,培训新疆国土资源系统领导干部;国土资源部每年接受不少于2名新疆国土资源系统县处级以上干部,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学习;继续指导内地经济相对发达省区接受新疆国土资源系统干部挂职锻炼,并协调制定长期规划。
第三篇:国资委党委工作计划与国资委党建工作计划
国资委党委工作计划
一、按照党中央和省市委的安排部署,认真组织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
组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党中央的决策,是全党的大事,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应对挑战、解决矛盾、统一思想、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的重大契机。因此,各单位党委要高度重视此项活动,要紧密结合单位实际组织好活动的开展,确保此项活动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的。要通过开展此项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加深对科学发展观实质和市委提出的实现经济总量再翻一番目标的理解,进一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政绩观,切实理清发展思路,增强发展信心,提高发展能力。
为配合此项活动的开展,市国资委党委又谋划安排了“学习特色理论,做落实科学发展的表率;学习市委全会精神,做助推总量再翻番的先锋活动”(以下简称“双学双做活动”)。“双学双做”活动是“学习实践活动”的细化和载体,在时间安排上为一年,比“学习实践活动”启动早、结束晚,可视为“学习实践活动”的提前准备和活动结束后的成果巩固与深化。为推动“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国资委党委还将适时组织有关科学发展观内容的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
二、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提升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党的十七大提出,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加
强领导班子建设是党建工作中的重点任务,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工作,必须常抓不懈。今年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和条件。各单位党委要自觉抢抓机遇,加强班子建设,使班子整体素质和能力有明显的提升。此外,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上,还需继续深入开展“创四好班子活动”,要把“创四好班子活动”和“学习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更大地推动作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成果不仅要体现在思辨认知能力的提高上,更要体现在制度建设创新和促进科学发展及推动经济总量再翻番上。为促进班子建设工作,国资委党委将培树班子建设典型,推广他们的经验,并发挥协管干部的职能,帮助中、省直单位抓好班子建设,并将班子建设情况向其上级干部主管部门反馈。对市直各单位,还要结合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管理和考核配备以及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
三、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统筹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统筹抓好人才工作是各级党委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当前我市加快发展的形势和市委提出实现经济总量再翻一番的任务目标,使人才工作成为更紧迫的需求。各单位党委要把人才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制定和落实有效措施,从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尊重人才、激励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各方面加以落实,切实为企业和全市加快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要进一步搞好人才培训工作,国资委党委将尽一切可能帮助企业搞好人才培训,年内除配合市委组织部抓好相关培训外,还将与市委党校经济管理学院合作,组织短期培训。
四、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
基层党建工作是党的工作的基础,是党的政治优势所在。其核心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和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是党委的基本职责,因此,各单位党委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抓党建工作责任制,明确党委工作定位,坚持党要管党,围绕发展抓党建,主动把党建工作融入企业生产经 营管理工作之中,使党的工作真正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今年基层党建工作要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是继续夯实基础工作。要在领导精力、具体工作力量、设施设备和长效经费上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理顺组织关系,创建新的工作机制;二是组织广大党员积极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和“双学双做活动”,把党员的思想、积极性和创造力引导和凝聚到为群众服务、为企业创效益、为全市实现经济总量再翻番做贡献上来。国资委党委将在“七一”建党纪念日前后组织召开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
五、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为加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的光荣传统,越在特殊时期越需要加强宣传思想工作。今年新的形势和任务,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加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各单位党委要更加自觉地精心抓好这方面的工作。要结合和利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七大精神和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的学习和宣传。尤其要结合实际抓好形势任务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能够认清形势、正视困难、坚定信心、立志发展。同时要切实改进和加强思想工作,越是在群众遇到困难的时候,越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要利用庆祝建国60周年之机,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把宣传思想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要认真总结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大胆创新,不断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创造出更具企业不同特色的企业文化,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市国资委党委将在年内组织召开企业文化建设经验现场交流会。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新闻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媒体大力宣传企业的发展成果和先进人物事迹,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国资委党委也将加大对企业重点工作和典型的调研工作力度,为企业发展做好服务。
六、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大力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
国资委党建工作计划
20**年市国资系统党建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和 在生产和工作一线、高知识群体和青年职工中发展党员的力度,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努力把符合条件的生产经营骨干培养成党员。继续抓好党员发展对象教育培训工作,发挥好国资委远程电教站的作用,组织党员收看学习不少于12次。
二、着力监管制度建设,不断夯实党建工作基础
在党的制度建设上,通过制定《XX市国资委党委党建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XX市国资委党建工作创新工程专项问责实施办法》等文件,不断完善领导班子工作制度、党组织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增强党的工作决策和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和严肃性。实行党委“一把手”负责制,层层签订党建目标管理责任书。
继续推进国资监管制度建设。在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建设上,继续推动《市属国有企业重大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规范性文件的研究出台。
三、加大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党建工作创新
1、继续加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行党组织书记履行党建工作 创新工作方式和服务载体,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完善党员队伍的发展、管理与服务。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要求,严把党员入口关;认真做好企业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培训工作;完善“三推一定”推荐入党积极分子制度,规范发展党员工作程序,严格落实入党积极分子推荐制和发展党员预审制。注重在生产经营一线和艰苦岗位发展党员,不断增强基层党员比例;改进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坚持从严治党,稳妥做好民主评议党员,严格执行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四项制度;加强党员结对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切实做好贫困党员帮扶工作。
四、围绕作风治理整顿,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1.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锲而不舍、驰而不息,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要防止“四风”问题反弹,防止各种问题“变种”产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让好的作风内化为信念、外化为习惯、固化为制度,形成合力常态推进机制,实现作风建设持续向好。按照市委提出的要求积极参与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力求高标准、严要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2、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工作。贯彻八项规定、常纠“四风”、转变作风,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按照总书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对照《党章》和改进作风、増强党性标准,深入开展“四风”自查自纠活动,认真履行职责,为有效改进工作态度,加大党员干部的管理力度,用制度规范了全体党员干部的工作行为,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为标准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崇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广大群众做出表率,让每位党员干部记住自己的工作时时都处于群众和社会监督之下,事事注意自己的行为,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有活力、有生机、有效果。
第四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贯彻落实“五整顿”“三加强”工作措施意见,
【发布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 【发布文号】发改产业[2007]1582号 【发布日期】2007-07-11 【生效日期】2007-07-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贯彻落实“五整顿”“三加强”工作措施意见,进一步加强车辆生产企业及
产品公告管理的通知
(发改产业[2007]158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经委),有关中央企业: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关于进一步落实“五整顿”“三加强”工作措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35号)的有关规定(“五整顿”即整顿驾驶员队伍、整顿路面行车秩序、整顿交通运输企业、整顿机动车生产改装企业、整顿危险路段;“三加强”即加强责任制、加强宣传教育、加强执法检查),贯彻“3?26”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精神,做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加强车辆生产环节的管理,不断提高车辆产品的安全、环保、节能性能,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进一步加强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管理工作,整顿和规范车辆生产秩序,加强车辆生产一致性管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稳步推进生产准入管理工作
生产准入管理是车辆管理工作的核心,加强生产准入管理是规范车辆生产秩序的关键。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生产准入管理体系,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稳步推进生产准入管理工作。
《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内的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生产准入管理的要求,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章,遵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的规定,遵守国家车辆生产准入管理规定;应当具有与所生产车辆产品相适应的生产能力和必要的生产条件;应当具备相应车辆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应当具备相应车辆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能力;所生产的车辆产品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有关规定和车辆产品定型检验规程的要求;应当具备相应车辆产品的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
已经通过生产准入考核的摩托车生产企业,应当重点加强生产一致性管理,持续保持生产准入状态,按生产准入的要求组织生产经营;新建摩托车企业(含子公司、分公司或生产车间),均要按照摩托车生产准入管理的规定,按程序报批,并经考核批准后方可生产、销售摩托车产品。已经具有客车底盘生产资格的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改装类客车企业申请客车底盘生产资格的通知》(发改产业〔2006〕1405号,以下简称1405号文件)的精神,对照改装类客车企业申请底盘生产资格的生产准入条件,找出差距和不足,不断改进和完善条件,达到生产准入条件的要求。其他类别的车辆生产企业也应当按照生产准入管理的要求,改进和完善生产准入规定的条件。
从2007年10月1日起,已经具有客车底盘生产资格的企业基本情况(包括企业重组、更名、变更股权或股东、变更法人、迁址、增加生产地或产品类别、品种等)发生变化,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变更的,应当按照1405号文件规定的生产准入条件对企业进行考核(《客车整车企业生产条件要求及判定原则》中第一部分生产条件要求中的第一项第1条、第2条可暂缓考核),达不到生产准入条件的暂停底盘产品申报或暂停底盘生产资格。
二、加强《公告》管理工作
车辆产品的安全、环保、节能性能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确保车辆产品的安全、环保、节能性能就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近期又有一些新的国家标准陆续实施,一些新的车辆管理规定开始执行,为使《公告》申报工作更加有序,使《公告》内产品符合国家安全、环保、节能方面的要求,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车辆产品管理工作,对《公告》内的产品进行全面清理。
(一)规范企业申报《公告》工作程序
自2007年10月1日起,企业申报《公告》均实施集团公司(指以生产车辆产品为主业的集团公司)化管理,各集团公司下属的子公司、分公司在网上申报的产品,必须经集团公司确认后方为有效。集团公司要对下属企业的产品规划及产品结构调整、产品技术进步及产品管理等方面要切实负起责任,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二)完成《公告》内产品备案工作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产业〔2006〕1532号)的要求,企业对于需要保留在《公告》内的车辆产品,要补报《车辆产品主要技术参数和主要配置备案参数表》(以下简称《备案表》)。为使该项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按照进度服从质量的原则,要根据车辆的类别分步推进,并按照工作量的多少适时调整工作进度。
(三)完成《公告》内产品补充试验工作
企业应当按照安全、环保、节能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要求,按规定完成产品的试验工作,将试验报告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定的中介机构,并经中介机构确认试验报告有效。
各企业应当对本企业在《公告》内的产品进行全面清理,未补报《备案表》的、未补做试验的产品,国家发展改革委不再将其保留在《公告》内,视为企业自行撤销处理。已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车辆管理有关规定的产品要予以撤销。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的中介机构要按照上述精神,进一步细化补报《备案表》、试验报告及有关工作的时间、程序、步骤,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适度调整和增加技术判定条件及工作进度,明确有关具体要求,组织对企业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和辅导,协助企业顺利完成补报工作。
三、加强生产一致性管理工作
生产一致性管理是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确保企业持续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产品的重要保证。
(一)开展生产企业核查工作
近年来一些企业的基本情况发生了变化,为了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企业有关情况,保证公告信息的连惯性和正确性,拟对《公告》内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核实。
各《公告》内的车辆生产企业要如实填写《车辆生产企业基本情况表》(见附件,以下简称《基本情况表》),特别是企业改制及股权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变化情况,企业现有产品品种变化等情况应当予以说明,企业生产地址应当标注到街道及门牌号码(不能注明的要说明理由)。集团公司(指以车辆制造为主业的企业集团公司,下同)应当将各子公司、分公司填写的表格汇总,并附上集团公司的结构框架图一并报送。各企业应将《基本情况表》及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于9月30日之前报送到省级主管部门(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或经委、经贸委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主管部门,下同);中央企业可直接报送到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政策司),也可由省级主管部门转报。
各省级主管部门要督促企业填报《基本情况表》,做好汇总、核实工作,确保企业基本情况真实、准确。并请于10月31日之前将汇总情况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政策司)。
(二)加强产品合格证管理工作
产品合格证管理是生产一致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要加强车辆产品的合格证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合格证管理工作体系,规范合格证的制作、配发及使用工作,完善合格证信息管理及合格证信息上传工作系统。各企业都应当建立合格证管理工作制度,要有固定的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对合格证制作、配发及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出厂的车辆与合格证一一对应,建立产品合格证档案,做到在车辆的正常使用年限内可查。各省级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坚决打击买卖合格证的违规行为。
(三)推进生产一致性管理工作
各车辆生产企业要加强生产一致性管理,把生产一致性管理贯穿到车辆的设计开发、零部件采购、生产制造、产品检验、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要做到“五个一致”,即: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中的车型、用于试验的车辆样品、实际生产的车辆产品、产品的合格证和上传的合格证信息都必须相一致,车辆产品的技术参数公差值必须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组织开展各类车辆企业的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工作,继续开展摩托车企业的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汽车企业要结合污染物排放进行检查,乘用车企业要结合燃料消耗量进行监督检查,客车和载货类汽车企业的生产一致性检查的重点是行驶记录仪、车辆制动防抱死装置、车身反光标识、侧面和后下部防护装置、排放控制系统的安装情况及载货类汽车整备质量的符合性检查等。
各省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车辆生产企业的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并按照上述检查的重点内容开展现场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工作。检查结果及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政策司)。
四、加强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监督管理工作
道路交通安全事关公共利益和社会和谐,大力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是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
各省级主管部门要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执政为民,充分认识做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和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部署,继续加强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管理工作,加强生产准入管理工作,开展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工作。
各省级主管部门要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本通知的精神及时传达到各车辆生产企业,加强对企业生产准入管理的指导,督促企业加强生产一致性管理,按照本通知的要求,核实企业基本情况,清理《公告》内的产品,确保《公告》内的产品都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的要求。在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及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附件:车辆生产企业基本情况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七年七月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全面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许克振
2011年第4期 ——经济建设
省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通过了《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展目标已经明确,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抓好贯彻落实。要把规划落实到项目上、落实到资金上、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工作上,努力用一流的业绩、发展的实绩来惠及人民、来实践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关于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正确决策。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形成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合力
解放思想是推动跨越式发展的第一动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雄心、立壮志,抢抓各种机遇,奋力提档进位,勇于跨越和翻番,确保跨越式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是在抢抓推动跨越发展的机遇上解放思想,坚持树立全面的机遇意识。国家实施积极宏观政策的时候有机遇,实施紧缩政策的时候也有机遇。能否发现机遇、把握机遇乃至创造机遇,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解放思想、是否做好辨识和把握机遇的准备。机遇稍纵即逝、时不我待。机遇最终惠顾谁,还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只要我们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就能化挑战为机遇、变机遇为现实,率先在某些领域、某些重点、某些优势方面实现超常规发展。
二是在把握跨越式发展的科学内涵上解放思想,坚持树立科学发展观。“十二五”规划纲要充分体现了跨越式发展的科学内涵,在制定目标和内容上体现了四个方面的统一,即:既是量的扩张和速度的跨越,又是质量效益的提升;既是民生的改善和“人的全面发展”,又是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既是经济的不断超越,又是社会的全面进步;既是经济社会总体水平的大幅跃升,又是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
三是在推动跨越式发展的方式方法上解放思想,坚持树立“三化”同步、“两型”发展的理念。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外部环境,已不允许我们复制和照搬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要由过度依赖资金、资源、能源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到主要依靠人力资源、技术、管理等投入的核心竞争力轨道上来;要由过去小富即安、四平八稳的发展状态,转到善于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科学发展、跳跃式前进、跨越式发展的轨道上来;要由过度依赖行政手段和政府投入的传统工作方法,转到通过市场、改革、开放等组合手段来推进工作的轨道上来。
四是在强化跨越式发展的要素支撑上解放思想,坚持树立全局观念和全球视野。统筹利用国际国内、省外省内“四个市场”,通过扩大开放来拓展资源配置空间,通过运用市场、深化改革来提升配置资源能力,实现有限资源的“无限”供给。
五是在确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目的上解放思想,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必要途径,把为民谋利、让利于民作为出台政策、制定措施的重要前提,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制定规划计划、安排资金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为民、利民、惠民作为发展的最终归属。
二、突出主题主线,加快构建有利于推动跨越式发展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
“十二五”期间,全省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三化”同步,加快推动“两型”发展,努力实现共建共享。
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我省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十二五”时期,加快推进工业化依然是中心任务。其一,着力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坚持把推动十大产业调整振兴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要通过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和企业兼并重组,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支柱产业倍增计划”,支持现有七大支柱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策划实施“千亿元产业接续计划”;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其二,突破性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使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走在中西部前列,部分领域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其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优先发展关联性强、拉动作用大的金融、物流、研发等现代服务业;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加快消费型服务业发展,带动就业结构优化,扩大就业容量。
二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持续扩大内需的关键动力。其一,优化城镇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坚持“一主两副”的总体格局,把武汉城市圈和“宜荆荆”、“襄十随”城市群做大做强,把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城市(县城)、中心镇做多,逐步归并和减少村镇数量,形成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为支撑,以湖北长江经济带为纽带,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其二,坚持产业兴城,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力。把推进城镇化与培育支柱产业结合起来,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产业化。其三,统筹推进户籍制度及配套改革,促进农民变市民。把推进城镇化与引导农民进城就业定居结合起来,加快研究制定促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的政策措施,为农民进城扫清体制障碍。
三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统筹项目和资金,加快实施湖北省新增100亿斤粮食产能建设规划,大兴农田水利,加强高产农田建设,提高旱涝保收能力。加快建设种植业板块基地,推动畜牧、水产大县发展,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水平,继续实施“四个一批”工程,使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70%,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超过6000亿元。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四是坚定不移地推动“两型”社会建设。一要坚持“疏堵结合”,一手抓完善和落实目标责任制,抓紧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快构建促进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一手抓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实施重点工程,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二要加快发展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重点建设鄂州先行示范区、大东湖“两型”社会示范区、青-阳-鄂大循环经济示范区等10个示范区。开展“低碳试点省”建设,在武汉城市圈建立低碳发展试验示范区,推进城市、社区、园区和企业“四级”低碳试点。三要加快水生态环境建设。逐步建立对汉江中下游流域实施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加快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积极争取三峡工程后续扶持政策,促进两大流域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五是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一要稳定和扩大就业。要坚持把增加就业放在改善民生的突出位置,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大力扶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加快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劳动者提供适应市场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二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三要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市场调控。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着力解决低收入和困难群体的住房难问题。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
三、突出支点支撑,丰富完善和统筹推进支撑跨越式发展的“两圈一带”战略
“两圈一带”战略作为一个整体战略,既要统筹推进,又要重点突破;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开拓创新。一是把“两圈一带”作为一个整体战略加以统筹推进,进一步增强推进合力。从今年开始,要把“两圈一带”作为一个整体战略,统筹推进,重点突破。要加快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地方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明确省直部门的应尽职责,建立健全武汉城市圈、鄂西圈、长江经济带之间的统筹协调机制。二是丰富完善“两圈一带”的战略内涵,在重点区域实行重点突破。近期主要突出四个重点:抓紧研究拟订支持“一主两副”加快发展政策措施,发挥武汉及襄阳、宜昌的核心增长极作用。加快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弥补武汉城市圈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快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将其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以荆州为代表的江汉平原振兴崛起和汉江流域综合开发,将其作为推进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重要环节,形成“两圈”融合、“两江”呼应的生动局面。三是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和手段,形成各具特色、互动融合的发展格局。从制度入手,以交通一体化为先导,以产业分工合作为纽带,探索建立横向联合、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机制,实现生产力布局、资源配置等无障碍“双向流动”。
四、促进投资与消费协调拉动,着力增强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内生动力
要在继续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的同时,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一是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投资可持续增长。扩大投资需求,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省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还任重道远。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历史阶段和特殊的省情背景下实现跨越式发展,没有持续较快的投资增长是难以完成的。在一定时期保持较高的投资率是有条件的、可持续的。目前我国储蓄率很高,我省金融机构十分集中,金融环境较好,为市场融资提供了有利条件。要通过改善投资环境,提升环境竞争力来吸引外部投资。投资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力手段。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时指出,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投资的先导作用,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助推经济结构调整。二是建立促进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扩大消费需求。要贯彻落实国家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有关政策,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有效需求。拓展消费空间,释放需求潜能,稳定主流消费,培育新兴消费,发展消费信贷,创新消费形态。完善鼓励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竞争力。三是着力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扩大最终需求。寻找投资和消费的最佳结合点,通过投资来创造中间需求和拉动最终需求。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带动农用车、摩托车消费;加快农网改造,拉动农村家电消费;加快交通和旅游设施建设,拉动旅游消费;加快推进城镇化,促进投资和消费有机结合。
五、破解瓶颈制约,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要素保障
要素保障先行,跨越式发展才有基础。一是全力保障资金供应。要打好组合拳,善于运用银企对接、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产业投资基金等融资方式和金融产品。抓紧出台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扩大民间投资。推动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生态,加强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二是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积极扩大能源配套空间,深化与内蒙、山西等地能源合作,加强与中石化、中石油等能源公司协调,提高外部能源输入能力。加强电源点建设,争取“十二五”新增火电装机715万千瓦左右。优化能源结构,加强需求侧管理,合理引导能源消费。三是千方百计保障用工需求。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市场需求特点,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劳动力供需有效衔接。四是着力加强用地保障。积极向国家争取用地指标,科学制定用地计划,着力构建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长效机制。五是提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用好武汉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平台,加快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六、提升环境竞争力,营造推动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氛围
注重改善软环境,提升软实力。一是营造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少政府行政审批事项,公开办事程序,加强对公务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坚决关严“后门”、打破“玻璃门”、消除“弹簧门”,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二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主体,支持其做多做大做强。三是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树立“发展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营造崇尚成功、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形成敢于言利、财智互通、才财互换的财富观念;培养“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竞争意识;养成先舍后得、大舍大得的气度胸襟。
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活力
“十二五”是我省经济发展的爬坡期,又是改革的攻坚期。一方面,加强改革攻坚,激发发展的内在动力。深化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全民创业,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深化资源要素价格、财税、投资和金融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把扩大开放贯穿于“两圈一带”建设中,贯穿于改革发展各项事业中,努力推动我省对外开放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对接,鼓励和支持其在我省设立装备制造基地、产业配套基地和研发中心。组织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境内外展会,鼓励省内优势企业“走出去”,拓宽我省企业发展空间。
八、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强化跨越式发展的保障机制
规划纲要发布以后,要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和部署,进一步明确责任,细化措施,落实条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一是坚持把规划落实到项目上、资金上。对于“十二五”规划项目库初步确定的7980个重大项目,要分解落实责任,落实建设条件,确保项目有序推进,滚动实施。二是用改革的举措、开放的视野、市场的方法、多方的力量来落实规划。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形成落实规划的强大合力。三是用明确的责任机制和规划协调机制来落实规划。加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衔接,强化部门、行业和地方政府共同落实总体规划纲要的责任。四是用科学可行的计划和考核机制来落实规划。把规划总体目标任务分阶段、分时段落实到位,加强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强化规划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