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针对我校八年级学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已不仅仅要求学生对当堂课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它还包括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表达能力的培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及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发展创新等能力的培养。而要达到这些目标,我们需从多方面来进一步努力和探索。因此,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仍然是值得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去进一步研究解决的老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确定合理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有效性
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就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准确把握好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点难点。不管哪个学生,只要能完成一个任务都加以鼓励,这样,低层次学生面对自己的作品也会感觉到有成就感,而高层次的学生面对自己脱颖而出、与众不同的成果,更会充满自豪,进一步激发他探索的激情和信心。
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要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精心设计情境过程;要以积淀学生信息素养为重点作为创设情境之目标。例如,在文字处理教学时,老师首先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事先设计好了的“电子报”,由于版面设计非常独特,文字、插图、背景非常漂亮,学生观看后赞不绝口,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们就可以抓住学生们这种急于求知的心情,让学生自己练习制作贺卡、专题报刊等。这样,同学们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绘画、审美、设计等才能,制作出了非常精美的作品。这样,老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环境的导引下,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和使用创作能力,而且最终使教师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教学有效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采用适当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1.适时单独或综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2.合理采用组内协作组间竞争教学法
3.建立合理的教学平台,加强自主学习
教学平台的建立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时间上延伸到了课堂以外,在空间上延伸到了家庭,学习内容增加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在学习方式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增进了交流。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为发展性教育,是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主阵地,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方法,加强教学研究,探索各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依据,坚持课程改革和创新精神。这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一定会更高。
第二篇: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姓名:单鹏
单 位:环翠区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 地 址:威海市文化东路5号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charles421@sina.com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追求教学最大效益,是信息技术教师值得重视和研究的一个问题。本文结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阐述,并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提出几点看法。【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正文】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体现在教师有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主动构建,形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技术素养。因此,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探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适时适当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收获劳动成果。
一、巧设导入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良好的兴趣是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的第一环节,教师一般都会借助一定的情景进行导入。情景教学法在课堂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巧妙的情境导入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情景设置就是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放入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其优点在于选择学生耳濡目染、喜闻乐见的事件,抓住了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愿意参与并主动积极地思维。
如在图片的旋转和剪裁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一个对比两张图片“找不同”的竞赛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比赛,尽快找出两张图片之间的区别。当学生说出不同后,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两张图片变得相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自主探究“旋转画布”、“任意角度”、“裁剪”等命令按钮及工具,最后教师点评总结。
通过这一情境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在兴奋状态下完成自主与探究学习,比起教师将重要的知识点重复强调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大大地了提高课堂效益。
二、注重引导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是由教师设计出教学提纲,采用讲解—演示—练习—巩固—总结的形式,教师总是牵着学生的思维,其结果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思维被抑制,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无法教会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没有形成探究的能力。在如今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没有探究精神将很难成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鼓励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允许他们产生不同的认知或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完成任务。
例如,在教学 “Word文档中文本的选择与位置调整”这一内容时,学生有的使用剪切法,有的使用选取拖动法,有的配合Shift键等等;在“文件夹的复制”任务中,菜单法、工具按钮法,Ctrl+C组合键法等,不一而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戒“一言堂”,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和探究学习的机会,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淡化教的程序。可以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给予他们独立探索的空间。在探索过程中学生要对原本会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辨析,准备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同时对尚未理解的问题逐项列出待与他人合作解决。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充分享有发言权,可将自己的想法、观点告诉同学们,同时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最后再有疑义的提出和教师一同探讨,得出结论。通过讨论,学生会在更深层次上认识所学内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要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在自主的空间内学习探究、掌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由学生来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了解自我、完善自我。
三、采用任务驱动,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具有内容广博、浩瀚,瞬息万变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只能引导、帮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让学生用其技于学习、生活之中,从而提高其信息素养。“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来活动,在强烈问题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实践能力。“任务驱动”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大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任务驱动可以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达成教学目标,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信息技术教材中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特点都为教师设计教学任务提供了素材,也为教师实施任务驱动提供了依据。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关键是任务设计,就是围绕教学目标来有效地巩固、提高和深化课堂知识。任务设计的目的是有效地巩固、提高、深化课堂知识,以使其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年龄等特点,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任务设计还应体现教学重点、难点,并分解成具有一定难度、梯度、环环相扣的小任务,体现学生在任务中的分工合作。
例如讲授《修饰演示文稿》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一组只有文字素材的幻灯片,提出任务:想一想如何来装饰和美化这组幻灯片?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可以用修改字体、图片、艺术字、设置文本框格式等方法。
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尝试用修改字体、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装饰幻灯片的操作方法。
全班交流,解决基本问题:让学生说说刚才的操作遇到了哪些困难?针对学生提出的困难,笔者让会操作的学生上台示范,从而完成本知识点。
最后,笔者让学生说说在探究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新方法,遇到了哪些新问题,并针对这些方法和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很多学生除了用到刚才的基本方法以外,还探索发现了许多新的方法,并能和其他同学分享这些方法,充分发挥了任务驱动下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作用。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完成一个个有趣的既定任务的同时,不仅建构出本学科的知识结构,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使学生掌握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创新等重要的品质和精神。
四、注重有效评价,启发学生创新学习
保尔·朗格朗曾说过:“所有教育和教学不能逃避支配人类活动的重要规律,那就是兴趣。”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不仅仅只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完成任务的学生评价,让学生从所完成的任务中得到更多的收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一般操作方法为:自评——互评——师评——完善——展示。
自评。小组(或个人)出示作品成果,说明成果的特色或自己满意之处,重点提出自己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对小组成员合作情况给出评价,给全体学生一些经验;
互评。全体学生对小组(或个人)作品进行评价,指出作品的特色和需要改进优化的地方,并阐述他人自评后自己获得的经验;
师评。在几个小组(或个人)进行评价之后,学生基本上能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做出判断,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总结归纳学生评价情况,指出学生作品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完善。根据评价结果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 展示。展示学生优秀作品。
例如讲授《图文混排》一课时,笔者让学生为《喜羊羊与灰太狼》设计海报,就采用了这种评价方法,让学生通过网上邻居查看其他同学上传的作品,并参照《作品要求》中作品的主题、表现力、艺术性、技术性等评价指标对自己或他人的研究成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能取长补短,进一步巩固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学生在评价他人的作品的过程中也找到自己作品的不足及完善的方向,让学生得到了更多的收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另外,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应及时对任务完成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并将其作品展示给所有的学生欣赏,再让学生给全体学生讲解他是如何设计这幅海报的。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求知欲望。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放在突出的位置,有效学习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要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能学;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会学,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平阴县实验小学 张 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它从无到有,从老课标到新课改,从一门独立的学科到现在的课程整合,一路风风雨雨,蹒跚着,弱势着,执著着走到了今天。如今,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中小学迅速得到普及和发展,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如同“读、写、算”一样成为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提起信息技术课,很多教师可能会说:“计算机课,学生最喜欢了,每次上课都提前到机房。”其实他们有所不知,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热情的确很高,但大多数学生上课是为了上网玩游戏、聊天、听音乐、看电影电视剧等。即使教师在广播教学时,有些学生为了不被教师控制,就重新启动计算机进入安全模式玩游戏。练习时,有些学生宁愿自己漫无目的地改动计算机的各种设置,也不愿意做教师指定的练习。所以每堂课下来教师都觉得疲惫不堪„„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不是真正的兴趣。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举趣、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这些问题引起了我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 激发学习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做到“亲”,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才能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气氛,进而使学生“信”,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效果。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应当适当地积极地加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即把自己当做学生学习的一个成员,融入到学生中间去倾听,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也要做一名引导者,适时点拨、引导和帮助。
二、变抽象为形象,保持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些名词术语最难被他们接受,适当应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达到了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运用 Windows系统 中的“画图”程序时,需要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这两个词语学生不太明白,我就这样讲解:“同学们平常画画时要准备彩笔和画纸,前景色就像我们在画画时用的彩笔的颜色,背景色则是我们画纸的颜色”。又如在介绍文件名的知识时,学生往往不明白文件名为何要由基本名和扩展名两部分组成,我就用了这样一个比喻:“ 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人的姓名一样,你的姓名是由姓和名字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人的姓,用来区分各种类型的文件。”诸如此类的比喻,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精讲多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内容,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学;而对于一些理论概念(如文件、目录、路径等),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喜欢把每一个内容讲得面面俱道。这种做法我认为不妥:
1、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容易形成被动学习。
2、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扩展,思想容易被框死。
3、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难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经过课堂实践发现,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大胆放手,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电脑绘画的教学中,经过分析教材发现:画圆,画矩形,画圆角矩形的方法是一样的。于是我只详细讲解了圆的画法,而矩形,圆角矩形,在课堂教学中只提了一句,方法与画圆一样。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用知识迁移的方式掌握其它两种图形的画法,达到触类旁通。还比如说,在六年级讲解网页修饰这节内容时,我先展示了一个已经修饰好的网页,并让学生与上一节课制作的网页相比较,从而提出任务一:给网页添加背景、修改字体、字号、颜色。学生因为已经学过文字字处理软件,任务一很容易就完成了,于是再展示一个网页进行比较,并提出任务二:给网页添加图片、动画、音乐、水平线等内容。教师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在演示文稿中学过的方法,最后教师总结。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个个都带着十足的好奇和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的网页装扮地五彩缤纷,个性十足。在总结中同学们纷纷发言,抢着说出自己得出的结论和体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探索,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十分扎实的。
“多练”,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从而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学生实际操作时,教师注间巡回辅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四、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注重把所学的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如:在教学“写字板”或“记事本”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写作文,并且对作文进行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语文、数学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等,从实际角度出发,解决一定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同时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真正体会到计算机有用、好用。有效的课程整合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五、用好“小老师”,师生相互协作
上小学信息技术课一半以上的时间是上机操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在刚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几乎人人都喊:“老师我的计算机怎出问题了!”,老师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也就可能挫伤了未能辅导到的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大胆采用学生辅导学生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即示范操作后,一边巡视辅导,一边注意观察哪些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然后先展示他们的成绩,予以表扬,并宣布由他们作为小老师,一人或两人负责辅导一组同学。这样做,不但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使教师能有重点地辅导某些方面的问题或某些同学;而且解决了辅导不过来的问题,使得人人都能得到及时的指导,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间的辅导自有特点,也易于交流,有时比教师指导的效果还要好,教学目标的达成率得到了提高;同时也锻炼了小老师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学内容也得到了强化,使小老师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培养了较强的自学能力。而那些不好意思问老师的学生,可以问同学,既解决了问题,又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六、及时恰当的评价,体验成功的快乐
及时、恰当的评价是为课堂增色添彩的必不可少的一环,评价的反馈更重要,把评价沦为形式会影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对课堂的破坏力极大。在课堂学习中,可以结合提问、指导和交流进行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侧重在学生的接受程度、反应情况和参与意识等的检测与记录,要针对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讲、学、练,让评价得到落实。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作品演示评比、填写互评表、网络实时检测等手段来进行,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规,量化每一项评价指标。
鼓励学生多样化练习,防止学习成果的千片一律,这是抓住学生“眼球”的重要因素。现在提倡的评价不仅包括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还包括学生的创造性与差异性,所以通过不同的作品成果来展示教学的效果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
总之,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我们要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学习潜能,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四篇: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15200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最关注的应该是它的有效性。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仅能体现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与学的活动,而且也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与对话。有效的课堂不是机械的生产一些整齐划一的脑袋,它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呢?
一、把握教材,精心备课,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同时该准备的教具一定要准备,生动的教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信息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其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经常出现教材跟不上时代的现象,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不能照本宣科,要适当调整、拓展教材的内容。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地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就有了鲜明的实践性的特点。它不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案中,而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思路
清晰,信息技术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教师的个人思维品质集中地体现在教学思路上,又以非常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仔细研究学生、搞好学情分析
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之一。《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必须先了解学生对教材有多少认识,他们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什么地方需要重点评讲、仔细分析,哪些地方可以简单交代。好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层次感,研讨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点等都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好的构思和创意都有很强的针对性,都需要对学生有真切的了解。因此,要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应当对学生作出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为教师本人备课及实施所用。比如,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基础,有的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已有了良好的基础,能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顺利地衔接,但有部分学生在之前很少接触信息技术课程,连基本的汉字输入都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下来,都应该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做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对学生了解的越清楚,教学中就更能心中有底,通过及时反馈调节教学的重点与进程,就能适时进行质疑、追问把问题引向深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原有的基础,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倾向和认知规律,了解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学生与信息技术、学生与课堂的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平等、融洽、开放、宽容的教学氛围,是保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三、深入领会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涉及到课堂上的知识的传递,技能的形成,而且关系到课堂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情感等诸多方面。如何实
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其实,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低效问题,大多不是学生引起的,而恰恰是教师的不适当的设计或者不适当的引导而形成的。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也就是引导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有机整合。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操作,学习方式单一,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呈现出兴趣性、自主性、探究性,给学生广阔的参与空间。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问题,给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体现自主、探索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信息技术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信息技术活动经验。信息技术教学是活动的教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现实的和探索性的信息技术活动要成为信息技术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大胆放手,激发创造,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喜欢把每一个内容讲得细细道道。这种做法是要不得的。其弊有三:1.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容易被动学习。2.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民展,思想容易被框死。3.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难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书法中有飞白,那是意境;在绘画中有虚有实,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在教学中也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在讲解《IP地址》一节时,在全球IP地址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学生会自然而然深入到128位IP地址的概念,学生就会牢牢的记住IP地址含义;
还有比如在《文件的下载》一节教学中,我在开始新授时没有把多途径下载的内容放进去,先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直接下载,在下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大的文件下载速度较慢而且一旦断线就前功尽弃的现象,我让学生先动脑筋自己解决,能解决最好,如果无法解决,大家讨论,最后由老师引入下载的其他方法,让学生尝试用下载工具进行下载,批量下载和FTP文件下载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其他方法的下载的优越性。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破了难点,真是事半而功倍。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叶圣陶曾说:“教师所务,惟在启发诱导。”这就是说教师应当启发诱导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地去想、去分析、去研究、去开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有专家指出:“考察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信息技术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
五、多种手段,巩固知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必修课,是一门会考科目。我们不提倡在课后留作业,所有的问题、练习和作业都在课堂上解决。所以我们必须高效利用课堂的45钟。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效率。
1、少讲多练。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动手与动脑为一体的的课程。在教学中也发现,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了一节课不如操作10分钟。所以本人认为,在许多需要操作的课程中,应注重少讲多练,通过精心导入,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新授学习内容和方法,最后巩固练习。其中,导入和新授的时间应该压缩在15分钟左右,留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上机练习,最后10分钟进行总结、评价,以达到熟练、提高、巩固知识的目的。
2、运用多媒体课件,巩固知识。这种手段主要是针对一些知识性课程。这一类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微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比如《因特网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网络的功能与构造》、《网络通讯的工作原理》等。理论性较强,这
些课程中知识的巩固,如果采取一般的方法,是单调的。但可以做成课件,如随堂测试、填空等练习形式,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比如在《网络的功能与构造》一节的教学中,它的巩固练习可以把做成匹配题,什么网络硬件有什么用处,学生通过移动图片进行匹配,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巩固了知识,培养了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评价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一般每个知识点都会设计成一个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小的任务一般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大的任务可以分小组协作完成。譬如《文本加工》一节中,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一张献给母亲的小报,完成后,我把学生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让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分别给每个同学的作品打分,最后评出一等、二等、三等奖。这能让学生能感到自己作品被承认,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在《建立主题网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全班分为10个小组,每个成员发挥其特长,协作完成一个有关2008奥运的主题网站。最后把完成的网站通过IIS发布,同学们相互访问、评价,评出每个网站的优点和缺点,并根据全班的评分给予不同的等第。恰当地应用多种形式的评价,不仅能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思,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也是知识再次体现的过程,同时也巩固了他们的所掌握的知识。
六、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许多卓有成效的信息技术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信息技术,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资料]
1、《论有效课堂教学的六大主要特征》(教育科学版)杨旻旻
2、《提高综合理科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教育科学研究)王文军
3、《如何搞好新课标环境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王申兰
4、《普通高中 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江苏省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改进管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有效课堂教学”的新形势,让信息技术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是一个值不断探究的核心问题。
本人认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指教师在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合理运用相应教材,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
那么,如何改进管理、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
一、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的语言能充分的激发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兴趣。例如:我在讲解《图文混排》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喜欢看杂志吗?(喜欢)
那么,杂志的什么地方最吸引你呢?
(封面)同学们:想不想制作这样的封面啊?
同学们齐声的回答,想。然后我再利用课件把学习的内容展示给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效果很不错。
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吃透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把总目标划分成多个小目标,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逐步的去完成总目标。如:在讲解《图文混排》这一课时,我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行制作自己喜欢的贺年卡。结果学生兴趣大增,为了降低难度,我还允许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合作完成,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讨论声、操作声不绝于耳,之后学生制作出来的贺年卡也很丰富、很准确,甚至有的小组还对画面进行了人工配音,学生制作完成后,我又适时的播放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评奖,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教无定法,只要我们能够把握好学生的兴趣爱好,合理组织,引导,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一定会充满兴趣的、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也必将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