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把时间当做朋友》后感

时间:2019-05-12 14:52: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把时间当做朋友》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把时间当做朋友》后感》。

第一篇:读《把时间当做朋友》后感

读《把时间当做朋友》后感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你活着是为了什么?你能回答出你心中的真实想法吗?充实、幸福、遗憾……,可能在心中你已经有了你自己的答案。

我们来到这个时间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但是在这个时间中,我们想怎么活着你能决定得了吗?这本书让人看了后很纠结,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眼球不自觉地有种抵触。

心智的力量,我们也都想积极地、主动地去思考、工作;但是那样的话,大多是去说“Yes”。对于我的工作,我是极不情愿的在进行倒班,我看到同时来的同事来到这里,都有自己的正常工作,我很羡慕,同时也很落寞,因为我不知道还要倒班多久,倒班后的工作是什么,现在不去接触,后边还是无法着手工作,有时想着一走了之。现在在倒班之余,去给操作工做一些培训,提高一些他们急需的、心里想知道的知识。

很多时候,我也在想我所感兴趣的是什么,“我的兴趣不在这里”嘛?我是否要再坚持一下,因为我也不知道我能坚持多久。我想着对于任何岗位中,对于初来者,都没什么经验可谈,但是经验不是一天两天培养的。当你达到了这个职位要求时,你是不是要在更高的位置,考虑更多的事情。这就像水一样,当水温达到时,它已经不仅仅是水了。

和时间做朋友很好,可以审时度势、合理安排,去找工作中的技巧,但是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

第二篇:读《把时间当做朋友》有感700字

读《把时间当做朋友》有感700字

《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是李笑来所著,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书的开始就有阅读说明,告诉读者,这不是一本随便翻翻就可以的书。作者写到“随便翻翻就可以的书,不值得读。如果您拿到本书,只是想随便翻翻,那我劝您算了罢,因为那么做没什么意义。”

我个人比较喜欢读有深度的文章和书,需要让人思考的文章能够引起人的深思,继而提升自己的思想。所以拿到这本书后,就开始逐字逐句的读。这本书中有很多关于如何更好的和时间当朋友的方法,这里选取几个和大家分享。

在第三章管理的第五个小点中,作者提到了并行串行的问题,其实指的就是把两个任务并行来做,作者李笑来给出建议是,将一个非机械的任务和一个机械的任务搭配起来完成。比如:在跑步的时候听英语,在写文章的时候听音乐,在等班车的时候看书等等。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办事效率,且可以收获更好的效果。我认为,这种高效率的时间观念是很多人包括当代大学生很容易忽视的好方法。

在第三章管理中,作者还给出了将时间做出预算和记录开销的建议。即将每天要做的事情做列表,这样就可以明确一天的任务,继而更好的做出一天的时间分配和规划。在一天结束时,再来记录今天时间的开销,比如:早上9点到11点,图书馆看书;下午3点到5点,拜访朋友。这样的记录使自己可以明确时间到底用在了哪里,为自己以后更好的管理时间做铺垫。

在第五章思考中,作者给出很多思考的方法,并且对逻辑方法给出了他自己的建议,如:对立论证、相关命题、因果关系等,都是对思维很好的训练。

以上是我在读《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中感觉到有所启发的感触。时间是个很神奇的东西,作为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更应该知道时间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很好的珍惜时间、利用时间。最后用书中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无论是谁,都最终在某一刻意识到时间的珍贵,并且几乎注定会因懂事太晚而多少有些后悔”.郝玉

2018年4月10日写于邢台市图书馆

第三篇: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1

今年四月份参加成都的关于坪山区骨干教师培养的培训,会上培训的老师推荐了一批书,其中就有这么一本。其实在老师推荐书目的当堂我就买了这本书,而只到半年后才开启。这本书给了我一些启示,就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学习’最关键的一点是: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在知道它的那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生活因它而变,却无法还原”。书中很多观点我很认同,所以决定一一列出来。

一、提早学习,终有一天会用上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学编程,学盲打,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而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很顺利的用上了。

作者这样写到:

“当有机会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人们常常会问‘学这东西有什么用呢?’其实,在尚未学习之前,对提问者来说答案只能是‘不知道’——尽管很多书籍中都已经花费大量的篇幅去论述‘为什么要学习(某项技能)’。而‘不知道’那东西(对自己)有什么用”,恰恰是一部分人(更多一些)决定不学的原因,同时,它也是另一部分人(更少一些)决定去学的原因。“

”为了表述方便,让我们把‘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而决定学习的人’称为‘甲’,把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而拒绝学习的人称为‘乙’“。

在更多的时候,甲更可能想都没有想过”学这东西有什么用“。他从来都不问用途,只是自顾自学去了。许多年后,他自然而然地找了这项技能用处,享受了其已有技能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于是,这个既有经验成为他心智的一部分。当遇到新的学习机会时,他会自然而然地采取同样策略——管它有什么用呢,学呗,学了总有用处。他也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并相信“技不压身”的道理。

乙当然永远不会知道这东西对他有什么用,因为他从未拥有过这项技能,更不可能有机会亲身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凭自己的经验能够得到的结论只是:”我没学也没什么“。……最终,当他再次面临同样的机会时,他还会与过去一样,作出同样的选择。

在学习生涯中,我当了很多次乙。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读研究生的经历。我的导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人,常常强调读研究生时要学会怎么写论文。当时的我一心想去中小学做老师,心想着论文写得再好,课题做得再好又怎么样呢。从而对于写论文和做课题的事情,敷衍了事。现在发现没有好好学习本领,在中小学中同样要写论文,做课题。更讽刺的是现在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去实践。以为没有用的知识,也许就在不远处等着你用。

二、交换才是硬道理

书籍中指出,速成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想拿到“想要的……”,则需要与我们已经有的东西去交换。

书中这样说:偶尔会有一些“我要的”无法用现在”我有的“换得,却又是必须、必要,甚至不可或缺的,这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用什么样的手段再积累一些”我有的“,从而有足够的资本换取那些”暂时换不到但极其想要的“——或努力勤奋,或投机取巧。

其实对于某些事情,我们用”时间、努力、勤奋“来换取,对于亲情、友情、爱情又何尝不是去换呢?以真心换真心,以友善换友善……无一例外。

三、预留充足的时间

文章中提到: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由于对事件的熟悉程序不同,会使人我们没有留更多的时间给”意外“,给不可预知的事情。

这也是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犯的错误。看来不是我没有留够,而是我根本就不知道某些事件大概会花费多长的时间,因为我们对某些事件的不熟悉,很难判断做这些事情所需要的时间。因而当再次面对这些的事情,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提前完成工作。不要把期限压到要上交任务的最后期限去完成。

四、单位时间内做有效的事情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番茄工作法“。例如,你需要专注于这件事情2小时,即120分钟,那你就可以把当天的任务分解成6块,每一块用20分钟去完成,再把20分钟当作专注的基本时间单位,在每个时间单位过后休息5分钟,想办法犒劳一下自己。

在本书中作者还”事件日志“,除了自己经历的事件之外一概不记,而且尽量不记感受,只记录事件本身。即一种基于结果的记录。同时他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该日志是基于过程的记录,他把每一天完成事件和所花的时间都记录下来。

这些方法都”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应该学习这种方法,感觉自己好多计划都无法完成,很多时候并没有利用零碎的时间高效工作。

五、兴趣怎样来的

”这些人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几乎没有人会喜欢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尽量回避自己的短处“

”兴趣并不是很重要,至少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重要。对于一个人来说,某件事情只要能做好,并且做到比大多数人好,他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这很可能已经是极其耗时费力的了),然后绞尽脑汁让孩子学得会、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兴趣就自然出现了“

这样的三段话真是刷新了我的认识,但是回顾来看一看,又很有道理。如果不是很厌恶现在手头的事情,尽量把它做好,就会喜欢这些活。

六、方法与努力

一位从45岁开始学习英语,一年后成为高级翻译的教授——钟道隆学习英语的故事。书中这样写到:”从1980年1月31日到1983年2月我调离沈阳为止,3年内写了一柜子的听写记录,用去了圆珠笔芯一把,听坏电子管收音机9部,半导体收录机3部,单放机4部,翻坏词典2本“

看了这些数据我还能说什么呢?有的人说用词根记忆法好,有的人用听写,但是无论哪种方法,都有一个前提是努力。”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七、小知识

除了对以上的六点认识以外,在本书中还有一些小知识也让我耳目一新。比如”双盲实验“:有的药物也许并没有效果,只是心里疗法的功效;”谁主张,谁举证“:提出观点的人,要自己来证明观点正确,而不是让旁人反证;在倾听别人讲话时,多用”那你的意思是不是……呢“,去回顾别人的讲话内容,有利于自己的倾听效果。

再次引用前面的那句话”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在知道它的那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生活因它而变,却无法还原”。但是,有时候轻轻留下的痕迹也许会不容易看见,而积累总会让后面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不一样。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2

一个人必须在开启心智、提高思考能力之后,才能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成功从来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依然不是。基于比较的成功观,是伤人的、害人的。

事实上,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而且,这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才是人人都值得追求的目标。

人的理性建立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不能接受现实,一切成长都是虚妄。

很多道理都非常简单,却至关重要。

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又各自生活在自己的那个版本之中。改变自己,就意味着属于自己的那个版本的世界将会随之而变,其中也包括时间的属性。开启自己的心智,让自己能够用最可能准确的方式思考、观察、记录、总结、分享和行动,那么自己的时间就会拥有不同的质量,进而整个生活都必然因此焕然一新。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和观念,因为一个人已有的知识和观念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被灌输的观念,越是错的,越有惊人的繁殖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愈发顽固,直到最后,它在不知不觉之间蒙蔽一个人,使其失去心智成长能力。

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我们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然而我们思考的方式和结果往往受上一次思考的方式和结果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下一步思考的方式和结果。我们甚至可以思考我们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是否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

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划分为两部分:自己知道的与自己不知道的。每个人都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把自己划分为两部分,别人知道的和别人不知道的。

弄清楚“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暂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仅凭自己的心智就意识到“自己不知道的”和“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你的存在。

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尽管你用你的大脑思考,好像它也在指导你的行为,但是你要明白,你的大脑不应该成为你的主宰,你“可以控制你的大脑”——分清主仆很重要。

维克多·弗兰克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不再让自己跟着感觉走,成为大脑的奴隶,而是翻身做大脑的主人。

无论正向还是反向,心智一旦开启,就会不断自我积累,自我过滤,直至根深蒂固。一个人的心智是他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也包括他的思考方式和思考模式。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3

我记得是通过得到app听说过李笑来,20xx年因为一股比特币的浪潮了解到他原来是中国的比特币首富,最后又是通过得到app和他的几本书进一步了解了他的思想。

在我脑海里,一想到得到app,我下意识的就会把这个软件和罗振宇以及李笑来他们联系起来,首先我对得到这个app的客户体验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提升思维认知,提高心智,学习知识。而李笑来就充当了这样的导师,以他最擅长的方面,去提升体验者的思维认知能力。而通过他的这本《把时间当作朋友》让我更深度的寻找到了三个闪光点。

在时间的陪伴中,更好的管理好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人是高级动物,高级动物之所以可以叫做高级动物,是因为我们可以去支配我们的大脑,而不会被大脑所支配。以时间举例子,我们每天因计划做的许多事情,在其实施之前和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许多变故,有些变故是客观因素,有些因素是主观因素,能够更好的管理自己,那么一定需要克服主观因素,最常见的主观因素莫过于拖延和懒惰,拖延是最可怕的慢性病,我们每天在不知不觉中就会陷入拖延的圈子,最后发现目标没有达成,比如:我本来这个寒期是要写10篇读书笔记的,但是开学的时候我算了一下,只写了五篇。这里面就存在着拖延和方法问题。在反思以后,我决定,以后每看完一本好书,必须立刻马上及时的写出读书笔记!

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做真正的独立性思考。不轻易盲从大流,自己思考。什么叫独立性思考?可以从每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中得到,接到了领导的一个任务时,是直接干还是先想一想这件事的目的和意义是干什么?归根结底就是人的大脑是闲置还是使用?这是个问题。我发现了,独立性思考本身不会让你成为一个很牛的人,但是因为有大多数人压根没想过思考用脑子这回事,所以当你能独立思考以后,一定会成为正常人,做的事情也一定是正常的事情这就可以了。

培养自己几个终生受益的好习惯。这本书中李笑来以他自己的经历来分享了如何记录和时间交朋友的经历,能养成几个好习惯,受益终生,但是这个过程一定需要克服自身思想的困难,比如懒惰和拖延。等熬过一段时期,好习惯就真的自然的成为了习惯,这些好习惯的建立会一点点拉开自己和从前自己的差距,迈向未来更好的自己。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4

当一个人和一本适宜的书相遇,一定会碰撞出火花来,我想写的东西,多数属于这些火花的范畴。所以题目没有叫读书笔记,而叫读书心得。当然,欣赏的原句我也会摘录到这里的。言归正传。

(一)我们的问题不是没有时间,而是不会用时间。

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的,我的,他的,一样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整块整块的时间可以支配,之所以总是觉得不够用,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分神,“神”很容易分到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上,之后就随着这些小事情扩散流失了。到头来又告诉自己:“我没时间了”。

“没时间了”这个结果所造成的压力比想象中大得多,它往往令我们忘记初衷,却投身到浪费时间的不良境遇中...

“生活中明显有另外一些人——尽管数量上并不占优,在用另外一种状态生活。他们从容,他们优雅,他们善于化解各种压力,安静地去做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并总能有所成就。他们甚至可以达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大脑是个好用的物件。我们是大脑的主人,并不是大脑本身。

无论是通过挣扎,不被大脑中的幻觉所控制的数学家约翰.纳什,还是闻名遐迩、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尽残酷对待的`维克多.弗兰克。他们最终选择了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自己的大脑所左右。一个人,即便他所拥有的一切一切都被剥夺,但只要一息尚存,他都能够拥有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心态的自由。

所以,即便在最最艰苦的外在环境里,一个人都能够选择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做他能做的,想做的,从而走出禁锢,重获身心的自由。

换言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而意识到自己思想的局限性,才可能做出心的选择。我们是大脑的主人,我们可以决定心的选择。

(三)心智的成熟是很重要的事。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件事情,(别管出于什么原因,哪怕是意外、偶尔的)当你以违背自己一贯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意外的发生了转变。做事情的过程令你觉得挑战,结果令你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而促使这件事情发生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却是你之前欠缺不足的,通过这一次的经历,你把它完整的补充了。

那么,恭喜你,你的心智已经完成了一次开启..心智一旦开启,它将“上不封顶,下无保底”,之后,你的学习能力将会大幅增长,心智因此可能得到疯狂的发展,甚至重建。这完全取决于你的意愿和选择。

在你面前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需要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心智是他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也包括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因为无论是吸收知识还是总结经验,都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都会多多少少产生变化,根据新的知识和经验,或巩固、或调整、或否定、或重建。看穿这一切,摆脱自己的局限,需要心智的力量。”

(四)现实就是那么的现实,没有什么可描述的。

比如说,速成绝无可能。做什么都需要时间,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比如说,你想要什么,偏偏就没有什么。

对于生活,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有什么就先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出者存,困者亡。

比如说,完美永不存在。太追求完美的人容易脆弱,因为根本不现实。

比如说,未知永远存在。每个人都不必太钻牛角尖,反倒应该多学习“在未知中不断前行。”

再比如说,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务实比天分更重要。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面认真、努力,你的能力就会不停的积累。快乐是一种本事,热爱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同时,付出自己的努力,做事情就能够专注而心无旁骛,那么你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五)与时间做朋友。

接受现实,脚踏实地,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珍惜自己拥有的“不够多”的资源,既不清心寡欲,也不沉迷幻想。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这个时候,无需管理,你是时间的朋友,时间也是你的朋友。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5

把时间当做朋友》的核心是要和时间交朋友,用拟人的方式来看,必须要想清楚自己是怎么的人?为什么时间愿意和我交朋友?

首先,观察自己的现在生活的时间节奏,不要去刻意去调整你的节奏,根据你自己的生活状态来微调。拿我自己来说,以前我是10点上班,5点起来,我会选择跑步读书做饭一些列,然后10点上班,后来换了工作,变成9点上班,我可能还是5点起,但我少了的1个小时,我可以选择把看书或者跑步调整到晚上。我遇到过一些人和我说,因为看了鸡汤文,要尝试早起,除非你是真心要达成这一心愿,否则我劝你不要作。几十年养成的7点起,非要改成5点醒来,这个时间差是需要你一整天的不精神来缓解的,可能会得不偿失。人的生活节奏都是从小时候养成的,有人睁眼10分钟可以洗漱完毕出门,有人1个小时都磨蹭不完,每个人跟着自己的生活节奏,找到最优化的时间安排便很好。

其次,自己的时间是时间,别人的时间也是时间。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说过,一个迟到的同学进来,这是会停顿下来耽误假设1分钟,而事实上耽误的是一整个班级四五十个的一分钟,加起来就有将近四五十分钟,累积起来耽误的时间便是很客观的。还有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两个人约吃饭,总避免不了有迟到的一方,这是双方的心态显的很重要。等待的人,可以焦灼抱怨,也可以闲情自己找些其他的地方先逛逛;而迟到的人,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是过失没有尊重对方时间的一种表现,如果你知道会迟到,请提前通知对方或者早些出门。每个人的时间都该被尊重。

再来,时间具有不可回头性,所以放弃“要是当初我....那么,我现在....”这样的思想。世界上没有如果,时间更不会重新来。如果你一味感叹时光的流失,那么你将连现在的时光一起付诸于水。无论你做什么,一切都不晚。30岁开始学画画,不晚;40岁,开始创业,不晚;50岁开始环游世界,不晚。一切都还不晚,因为你的生命还没完。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6

有些时候如果我们先清楚这本书不是什么,之后可能会更加清楚它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不是时间管理书籍,不是成功学书籍,不是心灵鸡汤式书籍,不是讲大道理的书,不是一本随便翻翻的书。

绝大多数的成功和智商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失败都与且与时间有关。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亲身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从而开启人生的成功旅程。

在阅读过程中,我收获了以下几个观点。

1、时间不可管理,我们只能管理自己

作者认为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必须开启心智,看清楚,想明白: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时间只会以自己特有的速度自顾自地流逝,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只有我们自己。

自我管理背后的精力管理和效率管理会让你更高效地处理工作任务并带来成就感。高效工作能让你更自由地安排其它时间,当工作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快乐会push你持续不断地提升自我价值。

行动建议

估算时间:做任何事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再根据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比如对学习来说,任务陌生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学习是一种探索未知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往往需要比我们想象中更多的时间。而对工作来说,任务熟悉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工作是一个实践已知的过程。

及时行动:接受任务之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才好呢?比“越早开始越好”更切实的答案是“现在就开始”。

大多数拖延症患者,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拖延着不开始的原因在于做事所要面临的做错、做不好的风险以及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

事件-时间日志:尝试在记录的事件后面加上时间。

《奇特的一生》讲述了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如何通过独创的“时间统计法”获得惊人成就的故事。柳比歇夫的日志采用的是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如:分类昆虫学—3小时。不同于基于结果的日志如:分类昆虫学。基于过程的记录不仅更详尽,而且当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缘由,另外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

柳比歇夫

2、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任何一个人如果曾经有最终习得某种技能的经验,不论这项技能多普通,在习得的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会为之改变。如一个人熟练使用一门外语,那他原本生存的世界就多了一扇门,跨过那个门槛,就是另外一个世界。

获取知识的手段中,最基础的是“体验”,更高级一些是“试错”,再聪明一些是“观察”,“阅读”是对前三者的补充,因为“体验”、“试错”、“观察”局限于自己,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他人的经验。“思考”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很多人看过许多书但记住的内容寥寥,原因就在于缺乏思考。

行动建议

如果想要系统的学习,可以选择读书;

如果想要快捷的学习,可以选择网络学习;

如果想要更快捷的学习,可以选择跟人学习;

如果想要事事都有收获,可以选择从做事中学习并及时复盘。

3、崇尚逻辑,追求深入思考

有时候,尽管论点和论据之间全无逻辑联系,却可以用一种“显然合理”的姿态绑在一起。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星期六的早上,牧师正在准备第二天布道的讲稿。他的妻子有事出去了,小儿子在一边吵闹不休,严重干扰了他的思路。心烦意乱之中,牧师随手拿起一本旧杂志,从里面挑出一幅色彩鲜艳的世界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对儿子说:“约翰,如果你能拼好这张地图,我就给你2角5分钱。”牧师以为这件事会花掉儿子整整一个上午,但没过10分钟,儿子就拿着拼得完完整整的地图敲响了他的房门。牧师对此十分惊奇,他问道:“孩子,你怎么这么快就拼好了?”“啊,”小约翰说,“这很容易。地图的另一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试着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牧师笑了,爽快地付给儿子2角5分钱,对他说:“谢谢你!你替我准备了明天布道的题目——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

我最初听这个故事的时候不加思考地接受了牧师这个存在明显逻辑错误的结论: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而实际上,这个故事是比较符合逻辑地告诉我们:换一个角度,也许我们就能找到很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人类中大约80%的人拒绝思考、害怕思考,剩下20%中又有80%常常用错误的方法思考,综合来看只有不到4%的人能用简单且清楚的方式把问题想明白,而这4%的人最终大多数选择了沉默或者成为负面力量的帮凶。人类发展史就是极少数想明白的人不停自我挣扎的同时,被绝大多数的人谩骂、侮辱、陷害、谋杀的历史。我们暂且不论这是否属实,我们只要从现在开始学会思考、正确地思考。

行动建议

从现在开始,在一段时间里,比如1个月,时刻注意自己或自己被灌输的每一个念头,思考其中的逻辑关系,并进行深入地思考。

4、学会有效倾听

在书中作者提到,交流的有效有否往往更取决于听者而非说者,失败的交流往往源于听者的疏忽。倾听能力的强弱,几乎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为绝大部分时间里,任何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听某些人的话以及依赖某些人听他的话。教师在课堂上对下面的学生们教授内容而往往只有少数能准确把握内容要点--倾听能力的差异也许是这种尴尬的最好解释之一。

行动建议

倾听过程中克制“过早质疑”,就算需要质疑,一定要等到对方把话说完。

“过早质疑”不仅会造成幻觉—对方的论证不堪一击,还会让听者进入排斥状态。

倾听过程中,做好“回顾”。“回顾”即说者刚刚都讲了些什么?

说者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事实和看法。对于事实,我们要花时间想想“他所说的内容真实吗”。对于看法,我们要花时间想想“这个看法的根源在哪”。

倾听过程中,做好“预期”。“预期”即猜想讲者下一步会讲什么?

这个步骤会自动集中听者的注意力、有助于正确把握和组织说者论述的内容、能听到更多原本听不到的内容。

一旦决定倾听,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还有许多内容值得读一读,如现实、应用、积累等。对于我来说,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并作出选择,是做快乐的猪,还是痛苦的苏格拉底?一切都靠积累,一切都可提前准备,越早醒悟越好,把时间当做朋友,专心打造一个优秀、独立、会思考的自己。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7

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自己是没有拖延症的。因为心中所想之事全都赋予实践,我还暗喜自己是执行力极强的人。

直到读了此书的某一页,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是用自己喜欢的事当做借口,避免自己有时间去做当下该做的事。这本书与其说是讲“如何管理时间”,不如说是聊“如何打开心智”。心智这话题看似很抽象,其实不然。打开它就像是给自己推开了一扇窗,看到的更远了。

有几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想要与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做得好才会有爱好。”

年幼的家长都喜欢给孩子们先选一个爱好,殊不知很多孩子到了十几岁,产生了叛逆情绪,再也无法坚持下去。家长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其实他们从未考虑过,孩子真的喜欢这个“爱好”吗?还是说,这只是家长的夙愿而已。要知道,“做得好”跟“爱好”其实是这样的关系:孩子们觉得自己擅长一件事,这才会爱上它。

第二,“坚持和努力比换方法更重要。”

同样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即使失败,也是有大大的收获。若是失去了耐心,不停地尝试新的方法和路径,那么即使当下的这条路是正确的,你也没有时间去完成它,这样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第三,“即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无论此刻的处境再悲惨,插翅难飞当前的困境,那么至少你可以选择:积极地面对或消极地面对。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力或能力能干涉到你的这个选择。从这种层面上,你一直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力。

第四,“怀旧是一种错觉。”

当年的种种美好,其实我们真正的都记得吗?非也。回忆里的画面,已经被我们的感觉所侵蚀,我们加油添醋地给过去加上装饰。就如同那句话,其实我们喜欢的不是当时的那一个人,而是恋上了“喜欢”那种感觉。

第五,“提高时间使用率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同时做两间事儿。”

书中提到的一边跑步一边听某个教程的音频。作者建议,费脑的和不费脑的两件事可以同时进行。我尝试过了,洗碗和晨练的时候收听财经作家吴晓波的《吴晓波频道》(推荐下载喜马拉雅app,可以下载了离线收听),受益匪浅。尤其是腾讯的那期主题听得我相当激动。人家一个企业能坐拥十几亿用户,那绝对不是偶然。管理层的夺目连环邮件,游戏开放部门的内部奖金竞赛……吴老师讲地跟武侠片一样,一环紧扣一坏。

第六,“标出事情的重要性。”

我时常觉得,什么事情都很重要,于是把自己塞的满满,干劲十足的做完之后,才发现人已被掏空,身体已不堪负荷。事实上,最重要的事情只是少数,要学会只把重中之重写入“日程表”。别人能提醒你的事情也不必算入其中。把小事做到及格,把大事做到满意,适当地给自己减分,这或许是给了“完美主义”的我们一个不错的建议。

从这本书里,我还学到了一点:制作时间表。记录自己每天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记录做一件事情用了多久时间,慢慢的回看自己一周的内容,或者两周的内容,就会发现,因为要记录,我会有意提高做事的效率,会发现自己这两周的变化。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8

《把时间当做朋友》是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书,作者通过自身经历的案例讲述管理时间的方法,这些管理时间的思路和方法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书中讲到,每个人都有惰性,这是人性的劣根。我们的员工也确实是这样,但有的人能够克服惰性,有的人却只能浪费时间,这就是思想意识的差距。每个人只有克服了惰性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我们综合修理厂近几年来一直规定员工下午提前半个点上班,也就是每天多工作的这半个点使我们在人员大量减少的情况下保持了去年同期的产值收入,这就是通过合理安排时间增加的效益。这是在我们硬性规定的情况下大家每天多工作半个点,还有一部分员工会自觉地中午、晚上加班,完成更多的工作,那就是更懂得了时间管理的意义。

每个人每天上班的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有的人能完成很多的工作,有的人却简单的工作都做不完,这就是效率的问题。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的轻重缓急,才能有条不紊地完成工作。我们车间也有那么一些人,每天都看着很忙,但却总遭到客户抱怨车修得太慢,这些人不懂得合理安排时间,做事没有效率。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引导这些员工学会管理时间,和时间要效益。

这本书中所有管理时间的方法中,我认为“事件-时间日志”是最直观最可行的,通过每天记录自己做不同事情花费的时间,让自己更精确的感知时间,调整时间,确定合理的工作量,避免浪费时间。

时间都是规划出来的,只有充分利用时间,时间才会成为我们的朋友,为我们带来效益。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9

《把时间当做朋友》作者李笑来引述自己从事的职业中所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如何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心智力量是把抽象的目标赋予实际的意义,才能有更多的动力,策略加重复。

为何学生老问各式各样的学习方法或者做一些事情有没有用处呢?因为他们觉得时间投入成本太大,需要确定付诸时间精力后是否能有收获,可以理解,可一旦掂量太久,意志力便会一直消耗,最后即使做出了选择,那么后期的执行力便会打折扣。

李笑来说,有时候纯粹地去做一件事情,比前瞻后顾更能感受其中的乐趣。《东吴相对论》中有一期是讲:“出格的李叔福”,李叔福是成功的,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决定了便做,也就是无惧过程的各种困难。有时候保持一种“钝感力”,无论事业或生活,都会给我们意外的惊喜。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不断验证了这个观点。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10

在看这本书之前,没有看过任何李笑来的文,习惯性的去百度,百度百科这样介绍他,李笑来,原新东方名师,自称“中国首富”,多本畅销书的作者,著名天使投资人,致力于让一部分知识分子先富起来。虽然不懂什么是,也没看过他的畅销书,但直觉上来讲这人是个大咖,成功人士,他的书有看头。

《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是他多本畅销书中的一本,豆瓣评分8.5,算高分了。作为读资(读书资历)不高的我来说,看书都是挑高分的,大咖推荐的,因为我不会选书,只能通过大家的眼睛来选,毕竟空闲时间就不多,能不浪费就不浪费。

这本书首先讲了心智的力量,当我们面对困境时心智决定了,未来我们是开心还是痛苦,如何开启心智,然后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最后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

这其中对我来说帮助最大的是,时间管理这一节,因为我之所以时间不够用,多是我自己不会安排,不会管理,没有计划。也不曾持续坚持做过什么,更没有一个长久的学习习惯或者个人一个好的习惯,当我看到精确感知时间那一节时,作者介绍他通过事件记录帮助记忆,以及通过记录做的那一件事情,所需要耗费的时间,来进行调整自己的可用时间,经过调整后会发现有些事情就是在浪费时间,可以直接不做,这样我们就能节省一部分时间去做重要的事情。对于我是那种没有安排的人,随意随性,看着这节之后,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可以合理的取舍利用时间,而不用像以前一样,因为要做的事情过多,导致最后完成率很低。

还有一节就是讲到学习新技能,很多人觉得,这个跟我们学习,工作不搭边的技能,学的再好也没用,还记得有句老话“艺多不压身”所以当有机会学习新鲜知识时,不要觉得跟你的专业,或者工作不搭边,就拒绝学习。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所以当你有机会学习时尽最大努力去学好它,总会用到的,学到自己肚子里的都是宝贝,说不定哪天它就发热发光了。

借用书中的一个故事来结尾,就是雄鹰与蜗牛爬金字塔的故事,雄鹰展翅高飞就能到顶端,蜗牛却可能要用一生的时间来爬,最后他们看到的好处风景是一样的。一个是用勤奋,一个靠的是自己的坚持努力,如果雄鹰不够勤奋地练习飞翔,蜗牛不够坚持,他们都将看不到顶端的风景,只要我们够勤快够执着总会成功。

我相信这本书将是你未来阅读书单中的一本,因为它是值得阅读。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11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就感觉特别新奇,一般来说都是和时间竞争、和时间赛跑、时间管理之类的书籍。可是,把时间当做朋友,还是第一次见,那么这本书到底有什么魅力下面是我个人的拙见:

先普及一下时间这个概念,在我心目中,时间就是岁月,就是生活,就是工作。

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困境时什么,是不是时间不够,还是不能自律,了解好之后就是要精确感知时间,自己对时间的把控要恰到好处,而把控最好的工具是:纸和笔。

假如说时间管理是每天的任务清单还有待完成的事项,那么感知时间就是认识它,并熟悉它,把时间做到细分化,精确化,减少不必要浪费,因为耗不起,谁也不想无缘无故冷冰冰对待一个朋友。

每个人都有心智,只是还不知道有没有开启,还不知道自己的心智是什么,甚至还是不了解心智到底是什么,一个人的“心智”是指一个人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心智去了解身边的事物和世界。“心智”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必要阶段,自己每次获得一次进步之后,其实也是心智在升级和主动起作用。

怎么与时间做个好朋友,不是管理时间,然后再去做朋友,而是通过管理自己去和时间做朋友,也是走向自律的表现,给自己制定的任务,并用最好的工具记录下来,然后逐步实行。

但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开启心智,本书的着重点都在心智的了解,心智的开启,心智的培养上,那认识心智之后,怎么开启,开启第一步就是要和时间握手言和,而不是敷衍时间,只有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实践,你才有获得心智的力量的资本,这个资本是时间给你的。最好的心智培养是,打开书籍,认真的去看好书,了解书中的精华,书本是获得知识的直接来源,你心智的强大与否,刚好和你的知识和见识有很大的联系,不要觉得自己读完一本书就获得一股能量,那也只是觉得,因为你还没真正理解时间的本质。

你的心智会帮你渡过一些不必要的大坑,比如那些“成功学”,还有一些很励志的鸡汤,当你看的越多的时候,你的心智不自觉就会下降,因为你在这个时候已经对时间的认知免疫了。如果你的心智在你强大的知识下起作用,你就会有自己的思维,虽然不是那种批判性思维,但至少自己还会去思考,思考又是本书的一大重点,思考是表面,只有深入思考才能辅助你的心智成长,深入思考不是急于求成,是思维的总和,也就是综合性思维,凡事都有自己独当一面的看法,当热,这个独当一面不是你骄傲的资本,而是心智的强大,自己的自信。

本书的核心关键:把时间当做朋友,要知道心智的强大、深入思考、还有更节省时间的方法:学习再学习。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12

距离上次读书笔记已有一个多月,现在补完下篇的。

剩下的章节分别是《学习》,《思考》《应用》《积累》。下篇的读书笔记我决定采用和上篇不一样的方式。以我读后的感悟轻重为切入点,有选择的记录笔记。

《学习》

通过正确的思考,弥补“体验”、“试错”、“观察”、“阅读”等获取知识的局限。完善和提高自学能力,以不断升级自身系统,提高效率。

《思考》

这篇的重点在在于运用逻辑学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通过对语言这个辅助工具的训练使用,提炼出真正该做的事。

《应用》

就是应用!一切围绕应用!另外,李敖的“土法炼钢”读书法可以一试。

《积累》

积累带来复利。

这篇的读书笔记很简单,内容很少。这是因为,书中很多的观念和我本身的想法是类似的,就不多记录了。例如,学习的前提实际是正确的思考,而思考篇的核心是语言逻辑。可以说人类要通过学习进步,就绕不开语言这个工具。但问题是语言是有局限的,没有意识到语言的局限的人,显然就无法跨过最重要的那一步,分清什么是值得真正花费时间去做的。

就这样吧。先结尾了。

第四篇: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1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就感觉特别新奇,一般来说都是和时间竞争、和时间赛跑、时间管理之类的书籍。可是,把时间当做朋友,还是第一次见,那么这本书到底有什么魅力下面是我个人的拙见:

先普及一下时间这个概念,在我心目中,时间就是岁月,就是生活,就是工作。

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困境时什么,是不是时间不够,还是不能自律,了解好之后就是要精确感知时间,自己对时间的把控要恰到好处,而把控最好的工具是:纸和笔。

假如说时间管理是每天的任务清单还有待完成的事项,那么感知时间就是认识它,并熟悉它,把时间做到细分化,精确化,减少不必要浪费,因为耗不起,谁也不想无缘无故冷冰冰对待一个朋友。

每个人都有心智,只是还不知道有没有开启,还不知道自己的心智是什么,甚至还是不了解心智到底是什么,一个人的“心智”是指一个人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心智去了解身边的事物和世界。“心智”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必要阶段,自己每次获得一次进步之后,其实也是心智在升级和主动起作用。

怎么与时间做个好朋友,不是管理时间,然后再去做朋友,而是通过管理自己去和时间做朋友,也是走向自律的表现,给自己制定的任务,并用最好的工具记录下来,然后逐步实行。

但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开启心智,本书的着重点都在心智的了解,心智的开启,心智的培养上,那认识心智之后,怎么开启,开启第一步就是要和时间握手言和,而不是敷衍时间,只有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实践,你才有获得心智的力量的资本,这个资本是时间给你的。最好的心智培养是,打开书籍,认真的去看好书,了解书中的精华,书本是获得知识的直接来源,你心智的强大与否,刚好和你的知识和见识有很大的联系,不要觉得自己读完一本书就获得一股能量,那也只是觉得,因为你还没真正理解时间的本质。

你的心智会帮你渡过一些不必要的大坑,比如那些“成功学”,还有一些很励志的鸡汤,当你看的越多的时候,你的心智不自觉就会下降,因为你在这个时候已经对时间的认知免疫了。如果你的心智在你强大的知识下起作用,你就会有自己的思维,虽然不是那种批判性思维,但至少自己还会去思考,思考又是本书的一大重点,思考是表面,只有深入思考才能辅助你的心智成长,深入思考不是急于求成,是思维的总和,也就是综合性思维,凡事都有自己独当一面的看法,当热,这个独当一面不是你骄傲的资本,而是心智的强大,自己的自信。

本书的核心关键:把时间当做朋友,要知道心智的强大、深入思考、还有更节省时间的方法:学习再学习。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2

今年四月份参加成都的关于坪山区骨干教师培养的培训,会上培训的老师推荐了一批书,其中就有这么一本。其实在老师推荐书目的当堂我就买了这本书,而只到半年后才开启。这本书给了我一些启示,就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学习’最关键的一点是: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在知道它的那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生活因它而变,却无法还原”。书中很多观点我很认同,所以决定一一列出来。

一、提早学习,终有一天会用上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学编程,学盲打,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而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很顺利的用上了。

作者这样写到:

“当有机会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人们常常会问‘学这东西有什么用呢?’其实,在尚未学习之前,对提问者来说答案只能是‘不知道’——尽管很多书籍中都已经花费大量的篇幅去论述‘为什么要学习(某项技能)’。而‘不知道’那东西(对自己)有什么用”,恰恰是一部分人(更多一些)决定不学的原因,同时,它也是另一部分人(更少一些)决定去学的原因。“

”为了表述方便,让我们把‘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而决定学习的人’称为‘甲’,把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而拒绝学习的人称为‘乙’“。

在更多的时候,甲更可能想都没有想过”学这东西有什么用“。他从来都不问用途,只是自顾自学去了。许多年后,他自然而然地找了这项技能用处,享受了其已有技能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于是,这个既有经验成为他心智的一部分。当遇到新的学习机会时,他会自然而然地采取同样策略——管它有什么用呢,学呗,学了总有用处。他也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并相信“技不压身”的道理。

乙当然永远不会知道这东西对他有什么用,因为他从未拥有过这项技能,更不可能有机会亲身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凭自己的经验能够得到的结论只是:”我没学也没什么“。……最终,当他再次面临同样的机会时,他还会与过去一样,作出同样的选择。

在学习生涯中,我当了很多次乙。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读研究生的经历。我的导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人,常常强调读研究生时要学会怎么写论文。当时的我一心想去中小学做老师,心想着论文写得再好,课题做得再好又怎么样呢。从而对于写论文和做课题的事情,敷衍了事。现在发现没有好好学习本领,在中小学中同样要写论文,做课题。更讽刺的是现在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去实践。以为没有用的知识,也许就在不远处等着你用。

二、交换才是硬道理

书籍中指出,速成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想拿到“想要的……”,则需要与我们已经有的东西去交换。

书中这样说:偶尔会有一些“我要的”无法用现在”我有的“换得,却又是必须、必要,甚至不可或缺的,这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用什么样的手段再积累一些”我有的“,从而有足够的资本换取那些”暂时换不到但极其想要的“——或努力勤奋,或投机取巧。

其实对于某些事情,我们用”时间、努力、勤奋“来换取,对于亲情、友情、爱情又何尝不是去换呢?以真心换真心,以友善换友善……无一例外。

三、预留充足的时间

文章中提到: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由于对事件的熟悉程序不同,会使人我们没有留更多的时间给”意外“,给不可预知的事情。

这也是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犯的错误。看来不是我没有留够,而是我根本就不知道某些事件大概会花费多长的时间,因为我们对某些事件的不熟悉,很难判断做这些事情所需要的时间。因而当再次面对这些的事情,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提前完成工作。不要把期限压到要上交任务的最后期限去完成。

四、单位时间内做有效的事情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番茄工作法“。例如,你需要专注于这件事情2小时,即120分钟,那你就可以把当天的任务分解成6块,每一块用20分钟去完成,再把20分钟当作专注的基本时间单位,在每个时间单位过后休息5分钟,想办法犒劳一下自己。

在本书中作者还”事件日志“,除了自己经历的事件之外一概不记,而且尽量不记感受,只记录事件本身。即一种基于结果的记录。同时他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该日志是基于过程的记录,他把每一天完成事件和所花的时间都记录下来。

这些方法都”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应该学习这种方法,感觉自己好多计划都无法完成,很多时候并没有利用零碎的时间高效工作。

五、兴趣怎样来的

”这些人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几乎没有人会喜欢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尽量回避自己的短处“

”兴趣并不是很重要,至少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重要。对于一个人来说,某件事情只要能做好,并且做到比大多数人好,他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这很可能已经是极其耗时费力的了),然后绞尽脑汁让孩子学得会、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兴趣就自然出现了“

这样的三段话真是刷新了我的认识,但是回顾来看一看,又很有道理。如果不是很厌恶现在手头的事情,尽量把它做好,就会喜欢这些活。

六、方法与努力

一位从45岁开始学习英语,一年后成为高级翻译的教授——钟道隆学习英语的故事。书中这样写到:”从1980年1月31日到1983年2月我调离沈阳为止,3年内写了一柜子的听写记录,用去了圆珠笔芯一把,听坏电子管收音机9部,半导体收录机3部,单放机4部,翻坏词典2本“

看了这些数据我还能说什么呢?有的人说用词根记忆法好,有的人用听写,但是无论哪种方法,都有一个前提是努力。”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七、小知识

除了对以上的六点认识以外,在本书中还有一些小知识也让我耳目一新。比如”双盲实验“:有的药物也许并没有效果,只是心里疗法的功效;”谁主张,谁举证“:提出观点的人,要自己来证明观点正确,而不是让旁人反证;在倾听别人讲话时,多用”那你的意思是不是……呢“,去回顾别人的讲话内容,有利于自己的倾听效果。

再次引用前面的那句话”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在知道它的那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生活因它而变,却无法还原”。但是,有时候轻轻留下的痕迹也许会不容易看见,而积累总会让后面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不一样。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3

《把时间当做朋友》是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书,作者通过自身经历的案例讲述管理时间的方法,这些管理时间的思路和方法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书中讲到,每个人都有惰性,这是人性的劣根。我们的员工也确实是这样,但有的人能够克服惰性,有的人却只能浪费时间,这就是思想意识的差距。每个人只有克服了惰性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我们综合修理厂近几年来一直规定员工下午提前半个点上班,也就是每天多工作的这半个点使我们在人员大量减少的情况下保持了去年同期的产值收入,这就是通过合理安排时间增加的效益。这是在我们硬性规定的情况下大家每天多工作半个点,还有一部分员工会自觉地中午、晚上加班,完成更多的工作,那就是更懂得了时间管理的意义。

每个人每天上班的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有的人能完成很多的工作,有的人却简单的工作都做不完,这就是效率的问题。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的轻重缓急,才能有条不紊地完成工作。我们车间也有那么一些人,每天都看着很忙,但却总遭到客户抱怨车修得太慢,这些人不懂得合理安排时间,做事没有效率。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引导这些员工学会管理时间,和时间要效益。

这本书中所有管理时间的方法中,我认为“事件-时间日志”是最直观最可行的,通过每天记录自己做不同事情花费的时间,让自己更精确的感知时间,调整时间,确定合理的工作量,避免浪费时间。

时间都是规划出来的,只有充分利用时间,时间才会成为我们的朋友,为我们带来效益。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4

《把时间当做朋友》作者李笑来引述自己从事的职业中所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如何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心智力量是把抽象的目标赋予实际的意义,才能有更多的动力,策略加重复。

为何学生老问各式各样的学习方法或者做一些事情有没有用处呢?因为他们觉得时间投入成本太大,需要确定付诸时间精力后是否能有收获,可以理解,可一旦掂量太久,意志力便会一直消耗,最后即使做出了选择,那么后期的执行力便会打折扣。

李笑来说,有时候纯粹地去做一件事情,比前瞻后顾更能感受其中的乐趣。《东吴相对论》中有一期是讲:“出格的李叔福”,李叔福是成功的,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决定了便做,也就是无惧过程的各种困难。有时候保持一种“钝感力”,无论事业或生活,都会给我们意外的惊喜。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不断验证了这个观点。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5

把时间当做朋友》的核心是要和时间交朋友,用拟人的方式来看,必须要想清楚自己是怎么的人?为什么时间愿意和我交朋友?

首先,观察自己的现在生活的时间节奏,不要去刻意去调整你的节奏,根据你自己的生活状态来微调。拿我自己来说,以前我是10点上班,5点起来,我会选择跑步读书做饭一些列,然后10点上班,后来换了工作,变成9点上班,我可能还是5点起,但我少了的1个小时,我可以选择把看书或者跑步调整到晚上。我遇到过一些人和我说,因为看了鸡汤文,要尝试早起,除非你是真心要达成这一心愿,否则我劝你不要作。几十年养成的7点起,非要改成5点醒来,这个时间差是需要你一整天的不精神来缓解的,可能会得不偿失。人的生活节奏都是从小时候养成的,有人睁眼10分钟可以洗漱完毕出门,有人1个小时都磨蹭不完,每个人跟着自己的生活节奏,找到最优化的时间安排便很好。

其次,自己的时间是时间,别人的时间也是时间。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说过,一个迟到的同学进来,这是会停顿下来耽误假设1分钟,而事实上耽误的是一整个班级四五十个的一分钟,加起来就有将近四五十分钟,累积起来耽误的时间便是很客观的。还有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两个人约吃饭,总避免不了有迟到的一方,这是双方的心态显的很重要。等待的人,可以焦灼抱怨,也可以闲情自己找些其他的地方先逛逛;而迟到的人,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是过失没有尊重对方时间的一种表现,如果你知道会迟到,请提前通知对方或者早些出门。每个人的时间都该被尊重。

再来,时间具有不可回头性,所以放弃“要是当初我....那么,我现在....”这样的思想。世界上没有如果,时间更不会重新来。如果你一味感叹时光的流失,那么你将连现在的时光一起付诸于水。无论你做什么,一切都不晚。30岁开始学画画,不晚;40岁,开始创业,不晚;50岁开始环游世界,不晚。一切都还不晚,因为你的.生命还没完。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6

一个人必须在开启心智、提高思考能力之后,才能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成功从来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依然不是。基于比较的成功观,是伤人的、害人的。

事实上,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而且,这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才是人人都值得追求的目标。

人的理性建立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不能接受现实,一切成长都是虚妄。

很多道理都非常简单,却至关重要。

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又各自生活在自己的那个版本之中。改变自己,就意味着属于自己的那个版本的世界将会随之而变,其中也包括时间的属性。开启自己的心智,让自己能够用最可能准确的方式思考、观察、记录、总结、分享和行动,那么自己的时间就会拥有不同的质量,进而整个生活都必然因此焕然一新。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和观念,因为一个人已有的知识和观念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被灌输的观念,越是错的,越有惊人的繁殖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愈发顽固,直到最后,它在不知不觉之间蒙蔽一个人,使其失去心智成长能力。

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我们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然而我们思考的方式和结果往往受上一次思考的方式和结果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下一步思考的方式和结果。我们甚至可以思考我们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是否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

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划分为两部分:自己知道的与自己不知道的。每个人都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把自己划分为两部分,别人知道的和别人不知道的。

弄清楚“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暂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仅凭自己的心智就意识到“自己不知道的”和“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你的存在。

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尽管你用你的大脑思考,好像它也在指导你的行为,但是你要明白,你的大脑不应该成为你的主宰,你“可以控制你的大脑”——分清主仆很重要。

维克多·弗兰克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不再让自己跟着感觉走,成为大脑的奴隶,而是翻身做大脑的主人。

无论正向还是反向,心智一旦开启,就会不断自我积累,自我过滤,直至根深蒂固。一个人的心智是他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也包括他的思考方式和思考模式。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7

当一个人和一本适宜的书相遇,一定会碰撞出火花来,我想写的东西,多数属于这些火花的范畴。所以题目没有叫读书笔记,而叫读书心得。当然,欣赏的原句我也会摘录到这里的。言归正传。

(一)我们的问题不是没有时间,而是不会用时间。

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的,我的,他的,一样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整块整块的时间可以支配,之所以总是觉得不够用,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分神,“神”很容易分到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上,之后就随着这些小事情扩散流失了。到头来又告诉自己:“我没时间了”。

“没时间了”这个结果所造成的压力比想象中大得多,它往往令我们忘记初衷,却投身到浪费时间的不良境遇中...

“生活中明显有另外一些人——尽管数量上并不占优,在用另外一种状态生活。他们从容,他们优雅,他们善于化解各种压力,安静地去做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并总能有所成就。他们甚至可以达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大脑是个好用的物件。我们是大脑的主人,并不是大脑本身。

无论是通过挣扎,不被大脑中的幻觉所控制的数学家约翰.纳什,还是闻名遐迩、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尽残酷对待的维克多.弗兰克。他们最终选择了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自己的大脑所左右。一个人,即便他所拥有的一切一切都被剥夺,但只要一息尚存,他都能够拥有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心态的自由。

所以,即便在最最艰苦的外在环境里,一个人都能够选择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做他能做的,想做的,从而走出禁锢,重获身心的自由。

换言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而意识到自己思想的局限性,才可能做出心的选择。我们是大脑的主人,我们可以决定心的选择。

(三)心智的成熟是很重要的事。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件事情,(别管出于什么原因,哪怕是意外、偶尔的)当你以违背自己一贯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意外的发生了转变。做事情的过程令你觉得挑战,结果令你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而促使这件事情发生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却是你之前欠缺不足的,通过这一次的经历,你把它完整的补充了。

那么,恭喜你,你的心智已经完成了一次开启..心智一旦开启,它将“上不封顶,下无保底”,之后,你的学习能力将会大幅增长,心智因此可能得到疯狂的发展,甚至重建。这完全取决于你的意愿和选择。

在你面前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需要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心智是他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也包括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因为无论是吸收知识还是总结经验,都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都会多多少少产生变化,根据新的知识和经验,或巩固、或调整、或否定、或重建。看穿这一切,摆脱自己的局限,需要心智的力量。”

(四)现实就是那么的现实,没有什么可描述的。

比如说,速成绝无可能。做什么都需要时间,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比如说,你想要什么,偏偏就没有什么。

对于生活,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有什么就先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出者存,困者亡。

比如说,完美永不存在。太追求完美的人容易脆弱,因为根本不现实。

比如说,未知永远存在。每个人都不必太钻牛角尖,反倒应该多学习“在未知中不断前行。”

再比如说,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务实比天分更重要。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面认真、努力,你的能力就会不停的积累。快乐是一种本事,热爱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同时,付出自己的努力,做事情就能够专注而心无旁骛,那么你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五)与时间做朋友。

接受现实,脚踏实地,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珍惜自己拥有的“不够多”的资源,既不清心寡欲,也不沉迷幻想。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这个时候,无需管理,你是时间的朋友,时间也是你的朋友。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8

我记得是通过得到app听说过李笑来,20xx年因为一股比特币的浪潮了解到他原来是中国的比特币首富,最后又是通过得到app和他的几本书进一步了解了他的思想。

在我脑海里,一想到得到app,我下意识的就会把这个软件和罗振宇以及李笑来他们联系起来,首先我对得到这个app的客户体验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提升思维认知,提高心智,学习知识。而李笑来就充当了这样的导师,以他最擅长的方面,去提升体验者的思维认知能力。而通过他的这本《把时间当作朋友》让我更深度的寻找到了三个闪光点。

在时间的陪伴中,更好的管理好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人是高级动物,高级动物之所以可以叫做高级动物,是因为我们可以去支配我们的大脑,而不会被大脑所支配。以时间举例子,我们每天因计划做的许多事情,在其实施之前和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许多变故,有些变故是客观因素,有些因素是主观因素,能够更好的管理自己,那么一定需要克服主观因素,最常见的主观因素莫过于拖延和懒惰,拖延是最可怕的慢性病,我们每天在不知不觉中就会陷入拖延的圈子,最后发现目标没有达成,比如:我本来这个寒期是要写10篇读书笔记的,但是开学的时候我算了一下,只写了五篇。这里面就存在着拖延和方法问题。在反思以后,我决定,以后每看完一本好书,必须立刻马上及时的写出读书笔记!

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做真正的独立性思考。不轻易盲从大流,自己思考。什么叫独立性思考?可以从每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中得到,接到了领导的一个任务时,是直接干还是先想一想这件事的目的和意义是干什么?归根结底就是人的大脑是闲置还是使用?这是个问题。我发现了,独立性思考本身不会让你成为一个很牛的人,但是因为有大多数人压根没想过思考用脑子这回事,所以当你能独立思考以后,一定会成为正常人,做的事情也一定是正常的事情这就可以了。

培养自己几个终生受益的好习惯。这本书中李笑来以他自己的经历来分享了如何记录和时间交朋友的经历,能养成几个好习惯,受益终生,但是这个过程一定需要克服自身思想的困难,比如懒惰和拖延。等熬过一段时期,好习惯就真的自然的成为了习惯,这些好习惯的建立会一点点拉开自己和从前自己的差距,迈向未来更好的自己。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9

在看这本书之前,没有看过任何李笑来的文,习惯性的去百度,百度百科这样介绍他,李笑来,原新东方名师,自称“中国首富”,多本畅销书的作者,著名天使投资人,致力于让一部分知识分子先富起来。虽然不懂什么是,也没看过他的畅销书,但直觉上来讲这人是个大咖,成功人士,他的书有看头。

《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是他多本畅销书中的一本,豆瓣评分8.5,算高分了。作为读资(读书资历)不高的我来说,看书都是挑高分的,大咖推荐的,因为我不会选书,只能通过大家的眼睛来选,毕竟空闲时间就不多,能不浪费就不浪费。

这本书首先讲了心智的力量,当我们面对困境时心智决定了,未来我们是开心还是痛苦,如何开启心智,然后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最后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

这其中对我来说帮助最大的是,时间管理这一节,因为我之所以时间不够用,多是我自己不会安排,不会管理,没有计划。也不曾持续坚持做过什么,更没有一个长久的学习习惯或者个人一个好的习惯,当我看到精确感知时间那一节时,作者介绍他通过事件记录帮助记忆,以及通过记录做的那一件事情,所需要耗费的时间,来进行调整自己的可用时间,经过调整后会发现有些事情就是在浪费时间,可以直接不做,这样我们就能节省一部分时间去做重要的事情。对于我是那种没有安排的人,随意随性,看着这节之后,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可以合理的取舍利用时间,而不用像以前一样,因为要做的事情过多,导致最后完成率很低。

还有一节就是讲到学习新技能,很多人觉得,这个跟我们学习,工作不搭边的技能,学的再好也没用,还记得有句老话“艺多不压身”所以当有机会学习新鲜知识时,不要觉得跟你的专业,或者工作不搭边,就拒绝学习。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所以当你有机会学习时尽最大努力去学好它,总会用到的,学到自己肚子里的都是宝贝,说不定哪天它就发热发光了。

借用书中的一个故事来结尾,就是雄鹰与蜗牛爬金字塔的故事,雄鹰展翅高飞就能到顶端,蜗牛却可能要用一生的时间来爬,最后他们看到的好处风景是一样的。一个是用勤奋,一个靠的是自己的坚持努力,如果雄鹰不够勤奋地练习飞翔,蜗牛不够坚持,他们都将看不到顶端的风景,只要我们够勤快够执着总会成功。

我相信这本书将是你未来阅读书单中的一本,因为它是值得阅读。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10

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自己是没有拖延症的。因为心中所想之事全都赋予实践,我还暗喜自己是执行力极强的人。

直到读了此书的某一页,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是用自己喜欢的事当做借口,避免自己有时间去做当下该做的事。这本书与其说是讲“如何管理时间”,不如说是聊“如何打开心智”。心智这话题看似很抽象,其实不然。打开它就像是给自己推开了一扇窗,看到的更远了。

有几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想要与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做得好才会有爱好。”

年幼的家长都喜欢给孩子们先选一个爱好,殊不知很多孩子到了十几岁,产生了叛逆情绪,再也无法坚持下去。家长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其实他们从未考虑过,孩子真的喜欢这个“爱好”吗?还是说,这只是家长的夙愿而已。要知道,“做得好”跟“爱好”其实是这样的关系:孩子们觉得自己擅长一件事,这才会爱上它。

第二,“坚持和努力比换方法更重要。”

同样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即使失败,也是有大大的收获。若是失去了耐心,不停地尝试新的方法和路径,那么即使当下的这条路是正确的,你也没有时间去完成它,这样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第三,“即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无论此刻的处境再悲惨,插翅难飞当前的困境,那么至少你可以选择:积极地面对或消极地面对。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力或能力能干涉到你的这个选择。从这种层面上,你一直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力。

第四,“怀旧是一种错觉。”

当年的种种美好,其实我们真正的都记得吗?非也。回忆里的画面,已经被我们的感觉所侵蚀,我们加油添醋地给过去加上装饰。就如同那句话,其实我们喜欢的不是当时的那一个人,而是恋上了“喜欢”那种感觉。

第五,“提高时间使用率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同时做两间事儿。”

书中提到的一边跑步一边听某个教程的音频。作者建议,费脑的和不费脑的两件事可以同时进行。我尝试过了,洗碗和晨练的时候收听财经作家吴晓波的《吴晓波频道》(推荐下载喜马拉雅app,可以下载了离线收听),受益匪浅。尤其是腾讯的那期主题听得我相当激动。人家一个企业能坐拥十几亿用户,那绝对不是偶然。管理层的夺目连环邮件,游戏开放部门的内部奖金竞赛……吴老师讲地跟武侠片一样,一环紧扣一坏。

第六,“标出事情的重要性。”

我时常觉得,什么事情都很重要,于是把自己塞的满满,干劲十足的做完之后,才发现人已被掏空,身体已不堪负荷。事实上,最重要的事情只是少数,要学会只把重中之重写入“日程表”。别人能提醒你的事情也不必算入其中。把小事做到及格,把大事做到满意,适当地给自己减分,这或许是给了“完美主义”的我们一个不错的建议。

从这本书里,我还学到了一点:制作时间表。记录自己每天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记录做一件事情用了多久时间,慢慢的回看自己一周的内容,或者两周的内容,就会发现,因为要记录,我会有意提高做事的效率,会发现自己这两周的变化。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11

距离上次读书笔记已有一个多月,现在补完下篇的。

剩下的章节分别是《学习》,《思考》《应用》《积累》。下篇的读书笔记我决定采用和上篇不一样的方式。以我读后的感悟轻重为切入点,有选择的记录笔记。

《学习》

通过正确的思考,弥补“体验”、“试错”、“观察”、“阅读”等获取知识的局限。完善和提高自学能力,以不断升级自身系统,提高效率。

《思考》

这篇的重点在在于运用逻辑学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通过对语言这个辅助工具的训练使用,提炼出真正该做的事。

《应用》

就是应用!一切围绕应用!另外,李敖的“土法炼钢”读书法可以一试。

《积累》

积累带来复利。

这篇的读书笔记很简单,内容很少。这是因为,书中很多的观念和我本身的想法是类似的,就不多记录了。例如,学习的前提实际是正确的思考,而思考篇的核心是语言逻辑。可以说人类要通过学习进步,就绕不开语言这个工具。但问题是语言是有局限的,没有意识到语言的局限的人,显然就无法跨过最重要的那一步,分清什么是值得真正花费时间去做的。

就这样吧。先结尾了。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12

有些时候如果我们先清楚这本书不是什么,之后可能会更加清楚它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不是时间管理书籍,不是成功学书籍,不是心灵鸡汤式书籍,不是讲大道理的书,不是一本随便翻翻的书。

绝大多数的成功和智商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失败都与且与时间有关。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亲身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从而开启人生的成功旅程。

在阅读过程中,我收获了以下几个观点。

1、时间不可管理,我们只能管理自己

作者认为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必须开启心智,看清楚,想明白: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时间只会以自己特有的速度自顾自地流逝,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只有我们自己。

自我管理背后的精力管理和效率管理会让你更高效地处理工作任务并带来成就感。高效工作能让你更自由地安排其它时间,当工作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快乐会push你持续不断地提升自我价值。

行动建议

估算时间:做任何事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再根据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比如对学习来说,任务陌生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学习是一种探索未知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往往需要比我们想象中更多的时间。而对工作来说,任务熟悉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工作是一个实践已知的过程。

及时行动:接受任务之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才好呢?比“越早开始越好”更切实的答案是“现在就开始”。

大多数拖延症患者,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拖延着不开始的原因在于做事所要面临的做错、做不好的风险以及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

事件-时间日志:尝试在记录的事件后面加上时间。

《奇特的一生》讲述了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如何通过独创的“时间统计法”获得惊人成就的故事。柳比歇夫的日志采用的是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如:分类昆虫学—3小时。不同于基于结果的日志如:分类昆虫学。基于过程的记录不仅更详尽,而且当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缘由,另外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

柳比歇夫

2、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任何一个人如果曾经有最终习得某种技能的经验,不论这项技能多普通,在习得的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会为之改变。如一个人熟练使用一门外语,那他原本生存的世界就多了一扇门,跨过那个门槛,就是另外一个世界。

获取知识的手段中,最基础的是“体验”,更高级一些是“试错”,再聪明一些是“观察”,“阅读”是对前三者的补充,因为“体验”、“试错”、“观察”局限于自己,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他人的经验。“思考”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很多人看过许多书但记住的内容寥寥,原因就在于缺乏思考。

行动建议

如果想要系统的学习,可以选择读书;

如果想要快捷的学习,可以选择网络学习;

如果想要更快捷的学习,可以选择跟人学习;

如果想要事事都有收获,可以选择从做事中学习并及时复盘。

3、崇尚逻辑,追求深入思考

有时候,尽管论点和论据之间全无逻辑联系,却可以用一种“显然合理”的姿态绑在一起。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星期六的早上,牧师正在准备第二天布道的讲稿。他的妻子有事出去了,小儿子在一边吵闹不休,严重干扰了他的思路。心烦意乱之中,牧师随手拿起一本旧杂志,从里面挑出一幅色彩鲜艳的世界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对儿子说:“约翰,如果你能拼好这张地图,我就给你2角5分钱。”牧师以为这件事会花掉儿子整整一个上午,但没过10分钟,儿子就拿着拼得完完整整的地图敲响了他的房门。牧师对此十分惊奇,他问道:“孩子,你怎么这么快就拼好了?”“啊,”小约翰说,“这很容易。地图的另一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试着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牧师笑了,爽快地付给儿子2角5分钱,对他说:“谢谢你!你替我准备了明天布道的题目——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

我最初听这个故事的时候不加思考地接受了牧师这个存在明显逻辑错误的结论: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而实际上,这个故事是比较符合逻辑地告诉我们:换一个角度,也许我们就能找到很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人类中大约80%的人拒绝思考、害怕思考,剩下20%中又有80%常常用错误的方法思考,综合来看只有不到4%的人能用简单且清楚的方式把问题想明白,而这4%的人最终大多数选择了沉默或者成为负面力量的帮凶。人类发展史就是极少数想明白的人不停自我挣扎的同时,被绝大多数的人谩骂、侮辱、陷害、谋杀的历史。我们暂且不论这是否属实,我们只要从现在开始学会思考、正确地思考。

行动建议

从现在开始,在一段时间里,比如1个月,时刻注意自己或自己被灌输的每一个念头,思考其中的逻辑关系,并进行深入地思考。

4、学会有效倾听

在书中作者提到,交流的有效有否往往更取决于听者而非说者,失败的交流往往源于听者的疏忽。倾听能力的强弱,几乎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为绝大部分时间里,任何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听某些人的话以及依赖某些人听他的话。教师在课堂上对下面的学生们教授内容而往往只有少数能准确把握内容要点--倾听能力的差异也许是这种尴尬的最好解释之一。

行动建议

倾听过程中克制“过早质疑”,就算需要质疑,一定要等到对方把话说完。

“过早质疑”不仅会造成幻觉—对方的论证不堪一击,还会让听者进入排斥状态。

倾听过程中,做好“回顾”。“回顾”即说者刚刚都讲了些什么?

说者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事实和看法。对于事实,我们要花时间想想“他所说的内容真实吗”。对于看法,我们要花时间想想“这个看法的根源在哪”。

倾听过程中,做好“预期”。“预期”即猜想讲者下一步会讲什么?

这个步骤会自动集中听者的注意力、有助于正确把握和组织说者论述的内容、能听到更多原本听不到的内容。

一旦决定倾听,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还有许多内容值得读一读,如现实、应用、积累等。对于我来说,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并作出选择,是做快乐的猪,还是痛苦的苏格拉底?一切都靠积累,一切都可提前准备,越早醒悟越好,把时间当做朋友,专心打造一个优秀、独立、会思考的自己。

第五篇: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1

《把时间当做朋友》是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书,作者通过自身经历的案例讲述管理时间的方法,这些管理时间的思路和方法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书中讲到,每个人都有惰性,这是人性的劣根。我们的员工也确实是这样,但有的人能够克服惰性,有的人却只能浪费时间,这就是思想意识的差距。每个人只有克服了惰性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我们综合修理厂近几年来一直规定员工下午提前半个点上班,也就是每天多工作的这半个点使我们在人员大量减少的情况下保持了去年同期的产值收入,这就是通过合理安排时间增加的效益。这是在我们硬性规定的情况下大家每天多工作半个点,还有一部分员工会自觉地中午、晚上加班,完成更多的工作,那就是更懂得了时间管理的意义。

每个人每天上班的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有的人能完成很多的工作,有的人却简单的工作都做不完,这就是效率的问题。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的轻重缓急,才能有条不紊地完成工作。我们车间也有那么一些人,每天都看着很忙,但却总遭到客户抱怨车修得太慢,这些人不懂得合理安排时间,做事没有效率。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引导这些员工学会管理时间,和时间要效益。

这本书中所有管理时间的方法中,我认为“事件-时间日志”是最直观最可行的,通过每天记录自己做不同事情花费的时间,让自己更精确的感知时间,调整时间,确定合理的工作量,避免浪费时间。

时间都是规划出来的,只有充分利用时间,时间才会成为我们的朋友,为我们带来效益。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2

一个人必须在开启心智、提高思考能力之后,才能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

成功从来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依然不是。基于比较的成功观,是伤人的、害人的。

事实上,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而且,这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才是人人都值得追求的目标。

人的理性建立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不能接受现实,一切成长都是虚妄。

很多道理都非常简单,却至关重要。

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又各自生活在自己的那个版本之中。改变自己,就意味着属于自己的那个版本的世界将会随之而变,其中也包括时间的属性。开启自己的心智,让自己能够用最可能准确的方式思考、观察、记录、总结、分享和行动,那么自己的时间就会拥有不同的质量,进而整个生活都必然因此焕然一新。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和观念,因为一个人已有的知识和观念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被灌输的观念,越是错的,越有惊人的繁殖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愈发顽固,直到最后,它在不知不觉之间蒙蔽一个人,使其失去心智成长能力。

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我们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然而我们思考的方式和结果往往受上一次思考的方式和结果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下一步思考的方式和结果。我们甚至可以思考我们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是否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

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划分为两部分:自己知道的与自己不知道的。每个人都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把自己划分为两部分,别人知道的和别人不知道的。

弄清楚“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暂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仅凭自己的心智就意识到“自己不知道的”和“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你的存在。

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尽管你用你的大脑思考,好像它也在指导你的行为,但是你要明白,你的大脑不应该成为你的主宰,你“可以控制你的大脑”——分清主仆很重要。

维克多·弗兰克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不再让自己跟着感觉走,成为大脑的奴隶,而是翻身做大脑的主人。

无论正向还是反向,心智一旦开启,就会不断自我积累,自我过滤,直至根深蒂固。一个人的心智是他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也包括他的思考方式和思考模式。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3

《把时间当做朋友》作者李笑来引述自己从事的职业中所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如何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心智力量是把抽象的目标赋予实际的意义,才能有更多的动力,策略加重复。

为何学生老问各式各样的学习方法或者做一些事情有没有用处呢?因为他们觉得时间投入成本太大,需要确定付诸时间精力后是否能有收获,可以理解,可一旦掂量太久,意志力便会一直消耗,最后即使做出了选择,那么后期的执行力便会打折扣。

李笑来说,有时候纯粹地去做一件事情,比前瞻后顾更能感受其中的乐趣。《东吴相对论》中有一期是讲:“出格的李叔福”,李叔福是成功的,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决定了便做,也就是无惧过程的各种困难。有时候保持一种“钝感力”,无论事业或生活,都会给我们意外的惊喜。我在自己的生活中也不断验证了这个观点。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4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就感觉特别新奇,一般来说都是和时间竞争、和时间赛跑、时间管理之类的书籍。可是,把时间当做朋友,还是第一次见,那么这本书到底有什么魅力下面是我个人的拙见:

先普及一下时间这个概念,在我心目中,时间就是岁月,就是生活,就是工作。

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困境时什么,是不是时间不够,还是不能自律,了解好之后就是要精确感知时间,自己对时间的把控要恰到好处,而把控最好的工具是:纸和笔。

假如说时间管理是每天的任务清单还有待完成的事项,那么感知时间就是认识它,并熟悉它,把时间做到细分化,精确化,减少不必要浪费,因为耗不起,谁也不想无缘无故冷冰冰对待一个朋友。

每个人都有心智,只是还不知道有没有开启,还不知道自己的心智是什么,甚至还是不了解心智到底是什么,一个人的“心智”是指一个人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心智去了解身边的事物和世界。“心智”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必要阶段,自己每次获得一次进步之后,其实也是心智在升级和主动起作用。

怎么与时间做个好朋友,不是管理时间,然后再去做朋友,而是通过管理自己去和时间做朋友,也是走向自律的表现,给自己制定的任务,并用最好的工具记录下来,然后逐步实行。

但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开启心智,本书的着重点都在心智的了解,心智的开启,心智的培养上,那认识心智之后,怎么开启,开启第一步就是要和时间握手言和,而不是敷衍时间,只有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实践,你才有获得心智的力量的资本,这个资本是时间给你的。最好的心智培养是,打开书籍,认真的去看好书,了解书中的精华,书本是获得知识的直接来源,你心智的强大与否,刚好和你的知识和见识有很大的联系,不要觉得自己读完一本书就获得一股能量,那也只是觉得,因为你还没真正理解时间的本质。

你的心智会帮你渡过一些不必要的大坑,比如那些“成功学”,还有一些很励志的鸡汤,当你看的越多的时候,你的心智不自觉就会下降,因为你在这个时候已经对时间的认知免疫了。如果你的心智在你强大的知识下起作用,你就会有自己的思维,虽然不是那种批判性思维,但至少自己还会去思考,思考又是本书的一大重点,思考是表面,只有深入思考才能辅助你的心智成长,深入思考不是急于求成,是思维的总和,也就是综合性思维,凡事都有自己独当一面的看法,当热,这个独当一面不是你骄傲的资本,而是心智的强大,自己的自信。

本书的核心关键:把时间当做朋友,要知道心智的强大、深入思考、还有更节省时间的方法:学习再学习。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5

我记得是通过得到app听说过李笑来,20xx年因为一股比特币的浪潮了解到他原来是中国的比特币首富,最后又是通过得到app和他的几本书进一步了解了他的思想。

在我脑海里,一想到得到app,我下意识的就会把这个软件和罗振宇以及李笑来他们联系起来,首先我对得到这个app的客户体验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提升思维认知,提高心智,学习知识。而李笑来就充当了这样的导师,以他最擅长的方面,去提升体验者的思维认知能力。而通过他的这本《把时间当作朋友》让我更深度的寻找到了三个闪光点。

在时间的陪伴中,更好的管理好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人是高级动物,高级动物之所以可以叫做高级动物,是因为我们可以去支配我们的大脑,而不会被大脑所支配。以时间举例子,我们每天因计划做的许多事情,在其实施之前和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许多变故,有些变故是客观因素,有些因素是主观因素,能够更好的管理自己,那么一定需要克服主观因素,最常见的主观因素莫过于拖延和懒惰,拖延是最可怕的慢性病,我们每天在不知不觉中就会陷入拖延的圈子,最后发现目标没有达成,比如:我本来这个寒期是要写10篇读书笔记的,但是开学的时候我算了一下,只写了五篇。这里面就存在着拖延和方法问题。在反思以后,我决定,以后每看完一本好书,必须立刻马上及时的写出读书笔记!

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做真正的独立性思考。不轻易盲从大流,自己思考。什么叫独立性思考?可以从每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中得到,接到了领导的一个任务时,是直接干还是先想一想这件事的目的和意义是干什么?归根结底就是人的大脑是闲置还是使用?这是个问题。我发现了,独立性思考本身不会让你成为一个很牛的人,但是因为有大多数人压根没想过思考用脑子这回事,所以当你能独立思考以后,一定会成为正常人,做的事情也一定是正常的事情这就可以了。

培养自己几个终生受益的好习惯。这本书中李笑来以他自己的经历来分享了如何记录和时间交朋友的经历,能养成几个好习惯,受益终生,但是这个过程一定需要克服自身思想的困难,比如懒惰和拖延。等熬过一段时期,好习惯就真的自然的成为了习惯,这些好习惯的建立会一点点拉开自己和从前自己的差距,迈向未来更好的自己。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6

今年四月份参加成都的关于坪山区骨干教师培养的培训,会上培训的老师推荐了一批书,其中就有这么一本。其实在老师推荐书目的当堂我就买了这本书,而只到半年后才开启。这本书给了我一些启示,就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学习’最关键的一点是: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在知道它的那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生活因它而变,却无法还原”。书中很多观点我很认同,所以决定一一列出来。

一、提早学习,终有一天会用上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学编程,学盲打,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而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很顺利的用上了。

作者这样写到:

“当有机会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人们常常会问‘学这东西有什么用呢?’其实,在尚未学习之前,对提问者来说答案只能是‘不知道’——尽管很多书籍中都已经花费大量的篇幅去论述‘为什么要学习(某项技能)’。而‘不知道’那东西(对自己)有什么用”,恰恰是一部分人(更多一些)决定不学的原因,同时,它也是另一部分人(更少一些)决定去学的原因。“

”为了表述方便,让我们把‘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而决定学习的人’称为‘甲’,把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而拒绝学习的人称为‘乙’“。

在更多的时候,甲更可能想都没有想过”学这东西有什么用“。他从来都不问用途,只是自顾自学去了。许多年后,他自然而然地找了这项技能用处,享受了其已有技能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于是,这个既有经验成为他心智的一部分。当遇到新的学习机会时,他会自然而然地采取同样策略——管它有什么用呢,学呗,学了总有用处。他也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并相信“技不压身”的道理。

乙当然永远不会知道这东西对他有什么用,因为他从未拥有过这项技能,更不可能有机会亲身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凭自己的经验能够得到的结论只是:”我没学也没什么“。……最终,当他再次面临同样的机会时,他还会与过去一样,作出同样的选择。

在学习生涯中,我当了很多次乙。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读研究生的经历。我的导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人,常常强调读研究生时要学会怎么写论文。当时的我一心想去中小学做老师,心想着论文写得再好,课题做得再好又怎么样呢。从而对于写论文和做课题的事情,敷衍了事。现在发现没有好好学习本领,在中小学中同样要写论文,做课题。更讽刺的是现在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去实践。以为没有用的知识,也许就在不远处等着你用。

二、交换才是硬道理

书籍中指出,速成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想拿到“想要的……”,则需要与我们已经有的东西去交换。

书中这样说:偶尔会有一些“我要的”无法用现在”我有的“换得,却又是必须、必要,甚至不可或缺的,这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用什么样的手段再积累一些”我有的“,从而有足够的资本换取那些”暂时换不到但极其想要的“——或努力勤奋,或投机取巧。

其实对于某些事情,我们用”时间、努力、勤奋“来换取,对于亲情、友情、爱情又何尝不是去换呢?以真心换真心,以友善换友善……无一例外。

三、预留充足的时间

文章中提到: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由于对事件的熟悉程序不同,会使人我们没有留更多的时间给”意外“,给不可预知的事情。

这也是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犯的错误。看来不是我没有留够,而是我根本就不知道某些事件大概会花费多长的时间,因为我们对某些事件的不熟悉,很难判断做这些事情所需要的时间。因而当再次面对这些的事情,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提前完成工作。不要把期限压到要上交任务的最后期限去完成。

四、单位时间内做有效的事情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番茄工作法“。例如,你需要专注于这件事情2小时,即120分钟,那你就可以把当天的任务分解成6块,每一块用20分钟去完成,再把20分钟当作专注的基本时间单位,在每个时间单位过后休息5分钟,想办法犒劳一下自己。

在本书中作者还”事件日志“,除了自己经历的事件之外一概不记,而且尽量不记感受,只记录事件本身。即一种基于结果的记录。同时他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该日志是基于过程的记录,他把每一天完成事件和所花的时间都记录下来。

这些方法都”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应该学习这种方法,感觉自己好多计划都无法完成,很多时候并没有利用零碎的时间高效工作。

五、兴趣怎样来的

”这些人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几乎没有人会喜欢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尽量回避自己的短处“

”兴趣并不是很重要,至少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重要。对于一个人来说,某件事情只要能做好,并且做到比大多数人好,他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这很可能已经是极其耗时费力的了),然后绞尽脑汁让孩子学得会、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兴趣就自然出现了“

这样的三段话真是刷新了我的认识,但是回顾来看一看,又很有道理。如果不是很厌恶现在手头的事情,尽量把它做好,就会喜欢这些活。

六、方法与努力

一位从45岁开始学习英语,一年后成为高级翻译的教授——钟道隆学习英语的故事。书中这样写到:”从1980年1月31日到1983年2月我调离沈阳为止,3年内写了一柜子的听写记录,用去了圆珠笔芯一把,听坏电子管收音机9部,半导体收录机3部,单放机4部,翻坏词典2本“

看了这些数据我还能说什么呢?有的人说用词根记忆法好,有的人用听写,但是无论哪种方法,都有一个前提是努力。”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七、小知识

除了对以上的六点认识以外,在本书中还有一些小知识也让我耳目一新。比如”双盲实验“:有的药物也许并没有效果,只是心里疗法的功效;”谁主张,谁举证“:提出观点的人,要自己来证明观点正确,而不是让旁人反证;在倾听别人讲话时,多用”那你的意思是不是……呢“,去回顾别人的讲话内容,有利于自己的倾听效果。

再次引用前面的那句话”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在知道它的那一瞬间,它就已经改变了一切,生活因它而变,却无法还原”。但是,有时候轻轻留下的痕迹也许会不容易看见,而积累总会让后面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不一样。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7

当一个人和一本适宜的书相遇,一定会碰撞出火花来,我想写的东西,多数属于这些火花的范畴。所以题目没有叫读书笔记,而叫读书心得。当然,欣赏的原句我也会摘录到这里的。言归正传。

(一)我们的问题不是没有时间,而是不会用时间。

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的,我的,他的,一样多。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整块整块的时间可以支配,之所以总是觉得不够用,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分神,“神”很容易分到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上,之后就随着这些小事情扩散流失了。到头来又告诉自己:“我没时间了”。

“没时间了”这个结果所造成的压力比想象中大得多,它往往令我们忘记初衷,却投身到浪费时间的不良境遇中...

“生活中明显有另外一些人——尽管数量上并不占优,在用另外一种状态生活。他们从容,他们优雅,他们善于化解各种压力,安静地去做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并总能有所成就。他们甚至可以达到常人无法想象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大脑是个好用的'物件。我们是大脑的主人,并不是大脑本身。

无论是通过挣扎,不被大脑中的幻觉所控制的数学家约翰.纳什,还是闻名遐迩、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尽残酷对待的维克多.弗兰克。他们最终选择了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自己的大脑所左右。一个人,即便他所拥有的一切一切都被剥夺,但只要一息尚存,他都能够拥有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心态的自由。

所以,即便在最最艰苦的外在环境里,一个人都能够选择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做他能做的,想做的,从而走出禁锢,重获身心的自由。

换言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而意识到自己思想的局限性,才可能做出心的选择。我们是大脑的主人,我们可以决定心的选择。

(三)心智的成熟是很重要的事。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某件事情,(别管出于什么原因,哪怕是意外、偶尔的)当你以违背自己一贯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意外的发生了转变。做事情的过程令你觉得挑战,结果令你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而促使这件事情发生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却是你之前欠缺不足的,通过这一次的经历,你把它完整的补充了。

那么,恭喜你,你的心智已经完成了一次开启..心智一旦开启,它将“上不封顶,下无保底”,之后,你的学习能力将会大幅增长,心智因此可能得到疯狂的发展,甚至重建。这完全取决于你的意愿和选择。

在你面前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需要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心智是他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也包括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因为无论是吸收知识还是总结经验,都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都会多多少少产生变化,根据新的知识和经验,或巩固、或调整、或否定、或重建。看穿这一切,摆脱自己的局限,需要心智的力量。”

(四)现实就是那么的现实,没有什么可描述的。

比如说,速成绝无可能。做什么都需要时间,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比如说,你想要什么,偏偏就没有什么。

对于生活,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有什么就先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出者存,困者亡。

比如说,完美永不存在。太追求完美的人容易脆弱,因为根本不现实。

比如说,未知永远存在。每个人都不必太钻牛角尖,反倒应该多学习“在未知中不断前行。”

再比如说,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务实比天分更重要。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面认真、努力,你的能力就会不停的积累。快乐是一种本事,热爱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同时,付出自己的努力,做事情就能够专注而心无旁骛,那么你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五)与时间做朋友。

接受现实,脚踏实地,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珍惜自己拥有的“不够多”的资源,既不清心寡欲,也不沉迷幻想。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这个时候,无需管理,你是时间的朋友,时间也是你的朋友。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8

在看这本书之前,没有看过任何李笑来的文,习惯性的去百度,百度百科这样介绍他,李笑来,原新东方名师,自称“中国首富”,多本畅销书的作者,著名天使投资人,致力于让一部分知识分子先富起来。虽然不懂什么是,也没看过他的畅销书,但直觉上来讲这人是个大咖,成功人士,他的书有看头。

《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是他多本畅销书中的一本,豆瓣评分8.5,算高分了。作为读资(读书资历)不高的我来说,看书都是挑高分的,大咖推荐的,因为我不会选书,只能通过大家的眼睛来选,毕竟空闲时间就不多,能不浪费就不浪费。

这本书首先讲了心智的力量,当我们面对困境时心智决定了,未来我们是开心还是痛苦,如何开启心智,然后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最后理解时间管理的意义,在时间管理上取得突破,进而用心智开启自己的人生成功之旅。

这其中对我来说帮助最大的是,时间管理这一节,因为我之所以时间不够用,多是我自己不会安排,不会管理,没有计划。也不曾持续坚持做过什么,更没有一个长久的学习习惯或者个人一个好的习惯,当我看到精确感知时间那一节时,作者介绍他通过事件记录帮助记忆,以及通过记录做的那一件事情,所需要耗费的时间,来进行调整自己的可用时间,经过调整后会发现有些事情就是在浪费时间,可以直接不做,这样我们就能节省一部分时间去做重要的事情。对于我是那种没有安排的人,随意随性,看着这节之后,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可以合理的取舍利用时间,而不用像以前一样,因为要做的事情过多,导致最后完成率很低。

还有一节就是讲到学习新技能,很多人觉得,这个跟我们学习,工作不搭边的技能,学的再好也没用,还记得有句老话“艺多不压身”所以当有机会学习新鲜知识时,不要觉得跟你的专业,或者工作不搭边,就拒绝学习。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所以当你有机会学习时尽最大努力去学好它,总会用到的,学到自己肚子里的都是宝贝,说不定哪天它就发热发光了。

借用书中的一个故事来结尾,就是雄鹰与蜗牛爬金字塔的故事,雄鹰展翅高飞就能到顶端,蜗牛却可能要用一生的时间来爬,最后他们看到的好处风景是一样的。一个是用勤奋,一个靠的是自己的坚持努力,如果雄鹰不够勤奋地练习飞翔,蜗牛不够坚持,他们都将看不到顶端的风景,只要我们够勤快够执着总会成功。

我相信这本书将是你未来阅读书单中的一本,因为它是值得阅读。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9

距离上次读书笔记已有一个多月,现在补完下篇的。

剩下的章节分别是《学习》,《思考》《应用》《积累》。下篇的读书笔记我决定采用和上篇不一样的方式。以我读后的感悟轻重为切入点,有选择的记录笔记。

《学习》

通过正确的思考,弥补“体验”、“试错”、“观察”、“阅读”等获取知识的局限。完善和提高自学能力,以不断升级自身系统,提高效率。

《思考》

这篇的重点在在于运用逻辑学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通过对语言这个辅助工具的训练使用,提炼出真正该做的事。

《应用》

就是应用!一切围绕应用!另外,李敖的“土法炼钢”读书法可以一试。

《积累》

积累带来复利。

这篇的读书笔记很简单,内容很少。这是因为,书中很多的观念和我本身的想法是类似的,就不多记录了。例如,学习的前提实际是正确的思考,而思考篇的核心是语言逻辑。可以说人类要通过学习进步,就绕不开语言这个工具。但问题是语言是有局限的,没有意识到语言的局限的人,显然就无法跨过最重要的那一步,分清什么是值得真正花费时间去做的。

就这样吧。先结尾了。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10

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自己是没有拖延症的。因为心中所想之事全都赋予实践,我还暗喜自己是执行力极强的人。

直到读了此书的某一页,我恍然大悟,原来我是用自己喜欢的事当做借口,避免自己有时间去做当下该做的事。这本书与其说是讲“如何管理时间”,不如说是聊“如何打开心智”。心智这话题看似很抽象,其实不然。打开它就像是给自己推开了一扇窗,看到的更远了。

有几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想要与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做得好才会有爱好。”

年幼的家长都喜欢给孩子们先选一个爱好,殊不知很多孩子到了十几岁,产生了叛逆情绪,再也无法坚持下去。家长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其实他们从未考虑过,孩子真的喜欢这个“爱好”吗?还是说,这只是家长的夙愿而已。要知道,“做得好”跟“爱好”其实是这样的关系:孩子们觉得自己擅长一件事,这才会爱上它。

第二,“坚持和努力比换方法更重要。”

同样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即使失败,也是有大大的收获。若是失去了耐心,不停地尝试新的方法和路径,那么即使当下的这条路是正确的,你也没有时间去完成它,这样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第三,“即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无论此刻的处境再悲惨,插翅难飞当前的困境,那么至少你可以选择:积极地面对或消极地面对。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力或能力能干涉到你的这个选择。从这种层面上,你一直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力。

第四,“怀旧是一种错觉。”

当年的种种美好,其实我们真正的都记得吗?非也。回忆里的画面,已经被我们的感觉所侵蚀,我们加油添醋地给过去加上装饰。就如同那句话,其实我们喜欢的不是当时的那一个人,而是恋上了“喜欢”那种感觉。

第五,“提高时间使用率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同时做两间事儿。”

书中提到的一边跑步一边听某个教程的音频。作者建议,费脑的和不费脑的两件事可以同时进行。我尝试过了,洗碗和晨练的时候收听财经作家吴晓波的《吴晓波频道》(推荐下载喜马拉雅app,可以下载了离线收听),受益匪浅。尤其是腾讯的那期主题听得我相当激动。人家一个企业能坐拥十几亿用户,那绝对不是偶然。管理层的夺目连环邮件,游戏开放部门的内部奖金竞赛……吴老师讲地跟武侠片一样,一环紧扣一坏。

第六,“标出事情的重要性。”

我时常觉得,什么事情都很重要,于是把自己塞的满满,干劲十足的做完之后,才发现人已被掏空,身体已不堪负荷。事实上,最重要的事情只是少数,要学会只把重中之重写入“日程表”。别人能提醒你的事情也不必算入其中。把小事做到及格,把大事做到满意,适当地给自己减分,这或许是给了“完美主义”的我们一个不错的建议。

从这本书里,我还学到了一点:制作时间表。记录自己每天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记录做一件事情用了多久时间,慢慢的回看自己一周的内容,或者两周的内容,就会发现,因为要记录,我会有意提高做事的效率,会发现自己这两周的变化。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11

把时间当做朋友》的核心是要和时间交朋友,用拟人的方式来看,必须要想清楚自己是怎么的人?为什么时间愿意和我交朋友?

首先,观察自己的现在生活的时间节奏,不要去刻意去调整你的节奏,根据你自己的生活状态来微调。拿我自己来说,以前我是10点上班,5点起来,我会选择跑步读书做饭一些列,然后10点上班,后来换了工作,变成9点上班,我可能还是5点起,但我少了的1个小时,我可以选择把看书或者跑步调整到晚上。我遇到过一些人和我说,因为看了鸡汤文,要尝试早起,除非你是真心要达成这一心愿,否则我劝你不要作。几十年养成的7点起,非要改成5点醒来,这个时间差是需要你一整天的不精神来缓解的,可能会得不偿失。人的生活节奏都是从小时候养成的,有人睁眼10分钟可以洗漱完毕出门,有人1个小时都磨蹭不完,每个人跟着自己的生活节奏,找到最优化的时间安排便很好。

其次,自己的时间是时间,别人的时间也是时间。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说过,一个迟到的同学进来,这是会停顿下来耽误假设1分钟,而事实上耽误的是一整个班级四五十个的一分钟,加起来就有将近四五十分钟,累积起来耽误的时间便是很客观的。还有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两个人约吃饭,总避免不了有迟到的一方,这是双方的心态显的很重要。等待的人,可以焦灼抱怨,也可以闲情自己找些其他的地方先逛逛;而迟到的人,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是过失没有尊重对方时间的一种表现,如果你知道会迟到,请提前通知对方或者早些出门。每个人的时间都该被尊重。

再来,时间具有不可回头性,所以放弃“要是当初我....那么,我现在....”这样的思想。世界上没有如果,时间更不会重新来。如果你一味感叹时光的流失,那么你将连现在的时光一起付诸于水。无论你做什么,一切都不晚。30岁开始学画画,不晚;40岁,开始创业,不晚;50岁开始环游世界,不晚。一切都还不晚,因为你的生命还没完。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12

有些时候如果我们先清楚这本书不是什么,之后可能会更加清楚它究竟是什么。这本书不是时间管理书籍,不是成功学书籍,不是心灵鸡汤式书籍,不是讲大道理的书,不是一本随便翻翻的书。

绝大多数的成功和智商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失败都与且与时间有关。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亲身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从而开启人生的成功旅程。

在阅读过程中,我收获了以下几个观点。

1、时间不可管理,我们只能管理自己

作者认为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必须开启心智,看清楚,想明白: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时间只会以自己特有的速度自顾自地流逝,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只有我们自己。

自我管理背后的精力管理和效率管理会让你更高效地处理工作任务并带来成就感。高效工作能让你更自由地安排其它时间,当工作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快乐会push你持续不断地提升自我价值。

行动建议

估算时间:做任何事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再根据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比如对学习来说,任务陌生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学习是一种探索未知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往往需要比我们想象中更多的时间。而对工作来说,任务熟悉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工作是一个实践已知的过程。

及时行动:接受任务之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才好呢?比“越早开始越好”更切实的答案是“现在就开始”。

大多数拖延症患者,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拖延着不开始的原因在于做事所要面临的做错、做不好的风险以及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

事件-时间日志:尝试在记录的事件后面加上时间。

《奇特的一生》讲述了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如何通过独创的“时间统计法”获得惊人成就的故事。柳比歇夫的日志采用的是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如:分类昆虫学—3小时。不同于基于结果的日志如:分类昆虫学。基于过程的记录不仅更详尽,而且当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缘由,另外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

柳比歇夫

2、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任何知识的获取都是不可逆的。任何一个人如果曾经有最终习得某种技能的经验,不论这项技能多普通,在习得的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会为之改变。如一个人熟练使用一门外语,那他原本生存的世界就多了一扇门,跨过那个门槛,就是另外一个世界。

获取知识的手段中,最基础的是“体验”,更高级一些是“试错”,再聪明一些是“观察”,“阅读”是对前三者的补充,因为“体验”、“试错”、“观察”局限于自己,而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得他人的经验。“思考”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很多人看过许多书但记住的内容寥寥,原因就在于缺乏思考。

行动建议

如果想要系统的学习,可以选择读书;

如果想要快捷的学习,可以选择网络学习;

如果想要更快捷的学习,可以选择跟人学习;

如果想要事事都有收获,可以选择从做事中学习并及时复盘。

3、崇尚逻辑,追求深入思考

有时候,尽管论点和论据之间全无逻辑联系,却可以用一种“显然合理”的姿态绑在一起。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星期六的早上,牧师正在准备第二天布道的讲稿。他的妻子有事出去了,小儿子在一边吵闹不休,严重干扰了他的思路。心烦意乱之中,牧师随手拿起一本旧杂志,从里面挑出一幅色彩鲜艳的世界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对儿子说:“约翰,如果你能拼好这张地图,我就给你2角5分钱。”牧师以为这件事会花掉儿子整整一个上午,但没过10分钟,儿子就拿着拼得完完整整的地图敲响了他的房门。牧师对此十分惊奇,他问道:“孩子,你怎么这么快就拼好了?”“啊,”小约翰说,“这很容易。地图的另一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试着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牧师笑了,爽快地付给儿子2角5分钱,对他说:“谢谢你!你替我准备了明天布道的题目——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

我最初听这个故事的时候不加思考地接受了牧师这个存在明显逻辑错误的结论: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就会是正确的。而实际上,这个故事是比较符合逻辑地告诉我们:换一个角度,也许我们就能找到很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人类中大约80%的人拒绝思考、害怕思考,剩下20%中又有80%常常用错误的方法思考,综合来看只有不到4%的人能用简单且清楚的方式把问题想明白,而这4%的人最终大多数选择了沉默或者成为负面力量的帮凶。人类发展史就是极少数想明白的人不停自我挣扎的同时,被绝大多数的人谩骂、侮辱、陷害、谋杀的历史。我们暂且不论这是否属实,我们只要从现在开始学会思考、正确地思考。

行动建议

从现在开始,在一段时间里,比如1个月,时刻注意自己或自己被灌输的每一个念头,思考其中的逻辑关系,并进行深入地思考。

4、学会有效倾听

在书中作者提到,交流的有效有否往往更取决于听者而非说者,失败的交流往往源于听者的疏忽。倾听能力的强弱,几乎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为绝大部分时间里,任何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听某些人的话以及依赖某些人听他的话。教师在课堂上对下面的学生们教授内容而往往只有少数能准确把握内容要点--倾听能力的差异也许是这种尴尬的最好解释之一。

行动建议

倾听过程中克制“过早质疑”,就算需要质疑,一定要等到对方把话说完。

“过早质疑”不仅会造成幻觉—对方的论证不堪一击,还会让听者进入排斥状态。

倾听过程中,做好“回顾”。“回顾”即说者刚刚都讲了些什么?

说者的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事实和看法。对于事实,我们要花时间想想“他所说的内容真实吗”。对于看法,我们要花时间想想“这个看法的根源在哪”。

倾听过程中,做好“预期”。“预期”即猜想讲者下一步会讲什么?

这个步骤会自动集中听者的注意力、有助于正确把握和组织说者论述的内容、能听到更多原本听不到的内容。

一旦决定倾听,主动帮助说者进入“倾诉”状态。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还有许多内容值得读一读,如现实、应用、积累等。对于我来说,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并作出选择,是做快乐的猪,还是痛苦的苏格拉底?一切都靠积累,一切都可提前准备,越早醒悟越好,把时间当做朋友,专心打造一个优秀、独立、会思考的自己。

下载读《把时间当做朋友》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把时间当做朋友》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管理的焦点根本不是时间,而是自己。 只有学会正确的思考才意味着真正进化成人。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情: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之一。 与其不停......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

    我无意从网上的一篇文章中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心仪之,便果断地在amazon上买下了。10年3月29日的时候收到这本书,那时候在自习,随意看了几页,沉博绝丽。可还是把它给放下了,因为觉......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 阅读了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谈时间管理,指出时间管理是成功的关键所在。作者引述自己从事的职业中所遇到的......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

    1、坚持详细记录每天做的事情和具体花费的时间,你会惊讶于自己在某些事情上浪费了太多时间。而这样坚持记录下来,你就能精确掌握自己的时间,能合理规划每一天的任务。2、成功学......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1000字(fwsir推荐)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1000字钰一钧首先,这的确是一本鸡汤。从小到大,其实我相信很多人已经读过无数本鸡汤了,就比如我。然后在工作到现在,我基本已经不再愿意读所谓的鸡汤以......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800字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800字原创: 小郭律师读《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之前,我给自己报了三门理财课,我学习理财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自己的投资回报率,不要傻傻地冲到股......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后感1000字庆阳中支 韩彦林刚开始听到这本书的名字,还以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教我们学习一些时间管理的好方法,以更好的利用好时间,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李笑来-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 第0章困境1、问题任务都有一个最后期限deadline 2、慌乱避免“既勤奋又懒惰”,学会思考才是治本的核心3、解决时间不可能被管理,而是管理自己。一切都靠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