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保险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分析
中国保险业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分析
纵观我国保险业20多年的发展,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加入WTO后,中国保险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就中国保险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前景作出分析,同时提出加入WTO后应采取的对策。关键词:保险业现状 发展趋势 挑战 潜力 对策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一个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体,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外资保险公司争相入市,多家保险公司竟争发展的保险市场新格局已初步形成。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保险业与之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一)中国保险业在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业务快速发展。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的保险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3年保费总收入达到3880.4亿元,比上年增长27.1%,相当于1999年的2.8倍;保险业总资产达到9122.8亿元,比上年增长41.5%;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8739亿元,比上年增长51.4%。2003年保险密度为287.44元(即每个公民的平均保费),保险深度为3.33%,中国保险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2、市场体系逐步健全。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公司61家,其中中资保险公司24家,外资保险公司37家。按业务性质分,财产保险公司25家,人身保险公司30家,再保险公司5家,政策性保险公司1家。此外还有6家保险集团(控股)公司,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业保险中介机构705家,其中保险代理公司507家,保险经纪公司115家,保险公估公司83家,保险从业人员达到150万人。
3、体制改革进展顺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等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部分股份制保险公司通过吸收外资和民营资本参股,股权结构得到优化,治理结构逐步完善,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保控股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分别设立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把保险资金实行了专业化管理和集中统一运用。在探索保险资金管理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4、法律法规初步完善。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保险业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管理阶段。为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中国保监会积极清理了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符的法律法规和规章。2002年颁布实施了新的保险法,与此同时中国保监会依据新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先后制定、修改了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等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和制度。一个适合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逐步形成。
5、保险监管逐步与国际接轨。偿付能力监管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颁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建立了偿付能力预警指标体系,符合中国国情的偿付能力监督制度框架初步建立。与此同时,实施了《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监管指标》、《财产保险公司分险种监管报表》以及《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等一系列监管规章。加强了保险业监管的制度建设。
(三)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20多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状况,预计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保险业将出现以下发展趋势
1.保险市场体系化。从1995年《保险法》颁布实施特别是1998年11月中国保监会成立以来的情况来看,建设和完善中国保险市场体系的步伐正在加快,一个体系完整、门类齐全、法规健全的中国保险市场体系正在建立。
2.经营业务专业化。随着我国保险体制改革的深化,出口信用保险和农业保险等政策性保险业务将从商业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由国家成立专门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与此同时,在未来几年也会成立专营诸如火险或机动车险业务的专营保险公司。
3.市场竞争有序化。从1997年开始,人民银行从整顿代理人入手调整了航意险、机动车险的退费、手续费,大力整顿保险市场,许多违规行为被制止,中国保监会成立后,进一步强调要逐渐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违规机构和违规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取得显著成效。4.保险产品品格化。在逐渐成熟的市场里,产品要占领市场只能靠品牌+价格+服务,这就是品格化。就保险产品的品格化而言,它所包含的不仅是利益保障功能或投资功能、储蓄功能或产品的组合功能,更主要的是它的价格水平与服务水平。
5.保险制度创新化。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的保险创新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开发、营销方式、业务管理、组织机构、电子技术、服务内容以及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创新。通过上述内容的创新,促进我国民族保险业的发展,使国内保险公司在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自身又存在巨大的潜力
加入WTO后,中国保险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中国保险业自身又存在巨大的潜力。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加强了保险市场竞争程度,导致保险企业保费利润率的迅速下滑。
2、造成一部分保费外流。尽管1995年实施的《保险法》第102条规定了“保险公司需要办理再保险分出业务的,应当优先向中国境地内的保险公司办理”,但实际操作时,难度比较大。目前保险监管部门要求外资保险公司自留保费不低于30%,加上法定分保20%部分,仍有50%的保费可以由外资历保险公司安排再保险。
3、与国内保险公司争夺一定的市场份额。外资保险公司客观上有着资金实力雄厚,管理先进,技术服务水平较高的优势,目前尽管在业务经营范围上还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发展势头还是比较好的。从全国的市场结构看,外资保险公司所占比重年还不到百分之一,但在开放区域内的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已接近10%,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4、外资保险公司由于在待遇方面有着比国内保险公司优厚的条件,会造成国内保险企业一部分优秀人才流失。
(二)从影响保险业的发展的诸因素看,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存在巨大的潜力
1、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恩格尔系数的不断降低,保险品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消费品必然会逐步伴随收入的增加而日益提高。
3、在我国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转型时期,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范围呈日趋增长和扩大的趋势。各种意外事故屡屡发生,天灾人祸不期而至,这就为拓展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为保险人员推销保险,开拓业务活动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为保险业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中国加入WTO后保险业的对策 面对中国保险业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及加入WTO后
面临的挑战,我们应考虑以下对策:
(一)加快对内开放保险市场的步伐,提高民族保险业的竞争力
现阶段我国保险市场有两大特征,一是封闭,二是垄断。针对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状况,加快对国内保险市场开放的步伐,尽快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保险机制,打破封闭垄断的市场格局,放开内资保险市场,大胆的让现有保险公司都加入竞争行列,实现保险市场的充分有序竞争,并充分发展。
(二)国家对保险业应实行低税政策,进一步壮大民族保险业实力。
我国现行的保险公司税收标准是按照保费收入每年上缴8%的营业税、33%的所得税和15%的调节税。我国财政对保险公司实行揽底课税,一定程度上影响保险公司责任准备金的积累,从而影响保险偿付能力的提高。此外,政策给予外资保险公司超过国民待遇的某些政策,也会使中外保险公司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以上都需要国家从政策上予以探讨研究。
(六)加快培育高素质的人才
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民族保险业除了要注意筑巢引凤,通过尊重、优待政策来吸引人才外,更需要全方位加快现有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与此同时,要注意培育企业文化的氛围,创造和谐宽松、团结向上的环境,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防止人才流失。
(七)完善保险法规,强化市场监督
保证保险市场健康持续发展,做到监督的全程化、动态化、持续化。同时,要加快制定入前后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修改和完善《保险法》,对内外保险公司应实行统一监督,在监督目标、指标、手段上应避免双重标准,切实有发挥国家保险监督的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1.乔桂明:《中国保险业发展战略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12-01 2.
第二篇:中国保险业现状
中国保险业现状分析
[导读]:中国保险业现状如何?有哪些值得欣喜的地方?又有哪些令人担忧的问题?2011年7月16日,中国保监主席吴定富在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年上半年,我国保险业整体上而言运行平稳有序,但仍存在着发案率高、涉案金额大、投诉信件多等问题,亟待监管者着力解决。
每天5元,最高30万保障
和家人一起投保,共同享受9折优惠
这里是推广位以下显示均为向日葵已认证会员,其资料真实可靠。
利润同比增长72.3%,整体而言平稳有序
保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2011年1-6月,全国实现保费收入8056.6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359.6亿元,同比增长16.9%;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5697亿元,同比增长11.4%。保险公司赔付支出1959亿元,同比增长33%。截至6月末,保险公司总资产5.7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1%。
风险防范取得明显成效。行业整体偿付能力水平明显提升,财务状况总体保持稳健。新华人寿增资140亿元,偿付能力多年不达标问题得到解决。华安产险发行8亿元次级债,偿付能力重新达标。截至一季度末,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降至5家,不达标公司资产总量占比由2010年底的7%降至0.7%。保险案件风险防范取得积极进展,全行业新发生刑事案件数量及涉案金额同比下降40%和51%。
业务结构出现积极变化。从产品看,财产险业务中,在车险业务增速明显放缓的情况下,非车险继续保持均衡较快发展态势,增速比车险业务高11个百分点,占财产险业务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人身险业务中,受结构调整政策导向和新会计准则统计口径变化的影响,万能险和投连险业务占比由去年同期的10.7%下降至0.8%。新单10年期期交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8.7%,增速高出人身险业务7.3个百分点。从渠道看,主要人身险公司普遍出现了个险渠道发展速度快于银保渠道、对保费增量贡献大于银保渠道的现象。个人代理业务占比43%,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电话销售、网络销售、相互代理等新型渠道发展较快,在形成一定保费规模的同时,业务质量稳步提升。从区域看,中西部地区保险业务发展明显加快。1-6月,中部八省市实现保险保费收入1965.7亿元,占全国比重24.4%,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西部十二省市实现保险保费收入1495亿元,占全国比重18.6%,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
经营效益持续向好发展。1-6月,保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489.8亿元,同比增长72.3%。财产险承保盈利状况持续改善,34家财产险公司实现承保盈利,14个大类险种中实现承保盈利的达到12个。人身险业务的效益保持平稳增长,人身险公司利润总额345.1亿元,同比增长15.7%。
资金运用总体安全稳健。截至6月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5.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6%。保险机构适应外部形势的变化,适度调减基金投资,增加银行存款和长期股权投资,资产配置趋于稳健。截至6月末,银行存款占比33.5%,债券占比45.8%,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投资占比13.2%。1-6月,实现资金运用收益1031.1亿元,平均收益率2.1%,保险资金运用总体上实现了安全性和稳健性的要求。
涉案金额5151.8万元,问题致命且不容忽视
快速发展期的同时,保险业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期、全面爆发,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整使保险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金融面临的环境依然复杂,通胀压力居高不下。2011年以来央行连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上调基准利率。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调整给保险业经营带来了较大挑战。一是寿险业务增长面临压力。受加息影响,部分寿险产品收益率低于银行存款利率,吸引力下降,预计2011年寿险市场整体规模增长有限。同时,部分传统固定收益率产品以及新型产品面临一定退保风险。今年1-5月,寿险公司退保金按照老口径计算达734.8亿元,同比增长72.4%。二是偿付能力充足率波动加剧。资本市场低迷和加息导致公司投资收益下降,部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受到较大影响。三是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加大。由于通胀压力增大及流动性紧缩力度加强,债市收益率低位徘徊,资本市场持续震荡,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增加。同时,在当前形势下,保险公司普遍压缩投资总额,加大长期资产配置,个别公司资产流动性偏低的问题开始显现。
业务模式转型的压力增大。在外部成本上升和政策制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资源约束对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正在形成,保险市场转型压力进一步凸显。一是劳动力结构变化和富余劳动力减少给现有个人营销体制带来挑战。以“拉人头”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组织发展模式,与我国日益年轻化、知识化消费群体的保险保障需求不匹配矛盾日益突出。提高素质、稳定队伍、创新模式成为下一步营销体制改革的重点。二是银保渠道面临进一步规范与转型。银行保险业务监管力度的加强,加上信贷紧缩、加息等因素,银保业务增速放缓,预计短期内业务规模可能进一步下滑。三是产险市场高度依赖车险的业务结构面临调整压力。随着汽车销量增速下滑,车险业务增速放缓,需要不断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市场不规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经过近年来的集中治理,保险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但违法违规行为仍不断发生。一是一些违规行为屡查屡犯。从上半年检查情况看,销售误导、理赔难等侵害消费者利益行为,通过虚假费用、虚挂中介进行变相贴费等非理性竞争行为,虚假赔案、虚假承保农业保险业务、团险业务拼凑保单等违法违规行为仍然存在,部分地区甚至有所反弹,在监管高压态势下违法违规手段更加隐蔽,规范市场秩序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二是新型渠道暴露出管理漏洞和操作风险。个别公司在发展网络销售的同时,网络运营管理没有完全跟上,为网络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公司的电话营销涉嫌侵犯公民隐私,严重损害行业形象。三是案件风险治理形势严峻。今年上半年共发生案件104件,涉案金额5151.8万元。虽然总体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下降,但今年以来呈逐月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保险诈骗和侵占挪用客户保险资金,社会影响恶劣。一些违规经营行为涉嫌犯罪,风险不容忽视。
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值得关注。今年上半年,分红险保费收入占寿险保费收入比重达91.6%,寿险市场“一险独大”的问题日益突出,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一是长期期缴、保障功能强、能够满足消费者真实保障需求的产品发展不足,客户可选择的保险产品形态有限,弱化了保险产品在整个金融产品体系中的竞争力。二是分红险具有保底收益和特殊分红的特性,资金运用收益的高低,对分红险业务的稳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由于分红险占比过高,分红险单一险种的业务波动会造成整个寿险市场的大幅波动。三是过度集中于分红险,在加息条件下需要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率来覆盖成本,客观上会增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压力。特别是在目前日趋复杂的投资环境下,过高的投资回报要求可能会放大风险。
中小保险公司持续发展能力亟需增强。目前,中小保险公司亏损的问题比较突出。从上半年预计利润情况看,共有61家公司出现亏损,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保险公司。从偿付能力充足率来看,处于100%-150%区间的主要为中小保险公司,并且数量由年初的11家上升至14家。部分中小保险公司没有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业务结构单一,盈利能力不强。特别是在当前流动性收紧的背景下,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中小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补充压力较大,可能会出现增资困难。当前,保险市场上中小公司占大多数,而且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还会有新的公司不断进入。中小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直接关系到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小公司一旦出现风险,很容易酿成行业风险。对此,监管机构要高度重视,从政策和制度上加强引导,推动中小公司走差异化和专业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
著名保险专家、中央财经大学郝演苏教授预测 ——人寿保险业将会超越信息服务业,成为未来十年热门行业之一。全国保费收入可观,每年都保持飞速发展;据中国保监会相关数据统计: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1999-2008年中国保费收入增长情况
2005-2009年中国寿险营销员保费收入增长情况(注:2009H1代表09年第一季度)保险业是中国发展最快的行业
保费规模快速增长
保险从业人员的快速增长
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07年保险从业人员已达204万,其中新进入人员达42万,增长幅度达25%,大量社会主流人群进入保险行业。08年一季度呈加速趋势。2006年全国保费收入达到5,641亿元; 07年底全国保费收入达7035.8亿元,比06年增长24.7%倍。2008年全国各地区实现保费收入9784.1亿,比07年增长39.1%。
政府强力支持与推动
社会变迁:
外生变量不可阻挡的提升保险需求
家庭小型化增加单个家庭风险,提升家庭保险需求。家庭小型化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社会 特征之一。逐渐缩小的户均人口,是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第一,由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人口增长放缓。第二,近年来,中国城市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三代同堂的家庭逐渐减少,更多的是一对父母带一个孩子分离出新的家庭,这样,家庭绝对数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现阶段,我国保险需求更多的还是靠城市家庭推动的。家庭小型化使得个体家庭遭遇风险的因素加大,扩大了家庭的保险需求。
经济变迁:
制度革新中延续保险需求爆发
增长低保险深度预示保险需求爆发增长将近保险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从产业划分角度看,保险 业属于第三产业金融业的子行业,保险业的发展有很大的特殊性,与国民财富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可以说,保险业是财富效应带动下的产业。
人均收入 比较高的国家同时保险消费也比较高,随着收入的增加,保险集中度也同时上升——保险的增长快于潜在经济的增长,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以 后,人均GDP的增加将引起保险深度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当人均国民收入在2000美元到10000美元的时候,平均保费增长是国民收入增长的一到两倍。
从数字看中国保险业现状
中国保险业现状如何?有哪些值得欣喜的地方?又有哪些令人担忧的问题?2011年7月16日,中国保监主席吴定富在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年上半年,我国保险业整体上而言运行平稳有序,但仍存在着发案率高、涉案金额大、投诉信件多等问题,亟待监管者着力解决。
利润同比增长72.3%,整体而言平稳有序
保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2011年1-6月,全国实现保费收入8056.6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2359.6亿元,同比增长16.9%;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5697亿元,同比增长11.4%。保险公司赔付支出1959亿元,同比增长33%。截至6月末,保险公司总资产5.7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1%。
风险防范取得明显成效。行业整体偿付能力水平明显提升,财务状况总体保持稳健。新华人寿增资140亿元,偿付能力多年不达标问题得到解决。华安产险发行8亿元次级债,偿付能力重新达标。截至一季度末,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降至5家,不达标公司资产总量占比由2010年底的7%降至0.7%。保险案件风险防范取得积极进展,全行业新发生刑事案件数量及涉案金额同比下降40%和51%。
业务结构出现积极变化。从产品看,财产险业务中,在车险业务增速明显放缓的情况下,非车险继续保持均衡较快发展态势,增速比车险业务高11个百分点,占财产险业务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人身险业务中,受结构调整政策导向和新会计准则统计口径变化的影响,万能险和投连险业务占比由去年同期的10.7%下降至0.8%。新单10年期期交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8.7%,增速高出人身险业务7.3个百分点。从渠道看,主要人身险公司普遍出现了个险渠道发展速度快于银保渠道、对保费增量贡献大于银保渠道的现象。个人代理业务占比43%,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电话销售、网络销售、相互代理等新型渠道发展较快,在形成一定保费规模的同时,业务质量稳步提升。从区域看,中西部地区保险业务发展明显加快。1-6月,中部八省市实现保险保费收入1965.7亿元,占全国比重24.4%,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西部十二省市实现保险保费收入1495亿元,占全国比重18.6%,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
经营效益持续向好发展。1-6月,保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489.8亿元,同比增长72.3%。财产险承保盈利状况持续改善,34家财产险公司实现承保盈利,14个大类险种中实现承保盈利的达到12个。人身险业务的效益保持平稳增长,人身险公司利润总额345.1亿元,同比增长15.7%。
资金运用总体安全稳健。截至6月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5.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2.6%。保险机构适应外部形势的变化,适度调减基金投资,增加银行存款和长期股权投资,资产配置趋于稳健。截至6月末,银行存款占比33.5%,债券占比45.8%,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投资占比13.2%。1-6月,实现资金运用收益1031.1亿元,平均收益率2.1%,保险资金运用总体上实现了安全性和稳健性的要求。涉案金额5151.8万元,问题致命且不容忽视
快速发展期的同时,保险业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期、全面爆发,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整使保险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金融面临的环境依然复杂,通胀压力居高不下。2011年以来央行连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上调基准利率。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调整给保险业经营带来了较大挑战。一是寿险业务增长面临压力。受加息影响,部分寿险产品收益率低于银行存款利率,吸引力下降,预计2011年寿险市场整体规模增长有限。同时,部分传统固定收益率产品以及新型产品面临一定退保风险。今年1-5月,寿险公司退保金按照老口径计算达734.8亿元,同比增长72.4%。二是偿付能力充足率波动加剧。资本市场低迷和加息导致公司投资收益下降,部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受到较大影响。三是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加大。由于通胀压力增大及流动性紧缩力度加强,债市收益率低位徘徊,资本市场持续震荡,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增加。同时,在当前形势下,保险公司普遍压缩投资总额,加大长期资产配置,个别公司资产流动性偏低的问题开始显现。
业务模式转型的压力增大。在外部成本上升和政策制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资源约束对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倒逼机制正在形成,保险市场转型压力进一步凸显。一是劳动力结构变化和富余劳动力减少给现有个人营销体制带来挑战。以“拉人头”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组织发展模式,与我国日益年轻化、知识化消费群体的保险保障需求不匹配矛盾日益突出。提高素质、稳定队伍、创新模式成为下一步营销体制改革的重点。二是银保渠道面临进一步规范与转型。银行保险业务监管力度的加强,加上信贷紧缩、加息等因素,银保业务增速放缓,预计短期内业务规模可能进一步下滑。三是产险市场高度依赖车险的业务结构面临调整压力。随着汽车销量增速下滑,车险业务增速放缓,需要不断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
市场不规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经过近年来的集中治理,保险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但违法违规行为仍不断发生。一是一些违规行为屡查屡犯。从上半年检查情况看,销售误导、理赔难等侵害消费者利益行为,通过虚假费用、虚挂中介进行变相贴费等非理性竞争行为,虚假赔案、虚假承保农业保险业务、团险业务拼凑保单等违法违规行为仍然存在,部分地区甚至有所反弹,在监管高压态势下违法违规手段更加隐蔽,规范市场秩序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二是新型渠道暴露出管理漏洞和操作风险。个别公司在发展网络销售的同时,网络运营管理没有完全跟上,为网络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公司的电话营销涉嫌侵犯公民隐私,严重损害行业形象。三是案件风险治理形势严峻。今年上半年共发生案件104件,涉案金额5151.8万元。虽然总体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下降,但今年以来呈逐月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保险诈骗和侵占挪用客户保险资金,社会影响恶劣。一些违规经营行为涉嫌犯罪,风险不容忽视。
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值得关注。今年上半年,分红险保费收入占寿险保费收入比重达91.6%,寿险市场“一险独大”的问题日益突出,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一是长期期缴、保障功能强、能够满足消费者真实保障需求的产品发展不足,客户可选择的保险产品形态有限,弱化了保险产品在整个金融产品体系中的竞争力。二是分红险具有保底收益和特殊分红的特性,资金运用收益的高低,对分红险业务的稳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由于分红险占比过高,分红险单一险种的业务波动会造成整个寿险市场的大幅波动。三是过度集中于分红险,在加息条件下需要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率来覆盖成本,客观上会增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压力。特别是在目前日趋复杂的投资环境下,过高的投资回报要求可能会放大风险。
中小保险公司持续发展能力亟需增强。目前,中小保险公司亏损的问题比较突出。从上半年预计利润情况看,共有61家公司出现亏损,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保险公司。从偿付能力充足率来看,处于100%-150%区间的主要为中小保险公司,并且数量由年初的11家上升至14家。部分中小保险公司没有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业务结构单一,盈利能力不强。特别是在当前流动性收紧的背景下,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中小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补充压力较大,可能会出现增资困难。当前,保险市场上中小公司占大多数,而且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还会有新的公司不断进入。中小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直接关系到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小公司一旦出现风险,很容易酿成行业风险。对此,监管机构要高度重视,从政策和制度上加强引导,推动中小公司走差异化和专业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篇:浅谈中国保险业现状
浅谈中国保险业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保险行业也由从前的不知为何物发展到今天的深入人心,全社会对于保险的认识不断加深。保险行业已经渗入到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例如乘坐交通工具,几乎都会强制或者自愿购买保险。我们日常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常常购买了各种的意外保险,例如几乎普及了的医疗保险和时下很热门的养老保险。我们每一个人都与保险行业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目前全国共有117家保险公司,其中60家人寿保险公司,52家财产保险公司、5家养老保险公司。保险行业是我国目前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国外的保险行业经历了300多年的发展和健全,到达目前的比较成熟的状态。我国的保险行业从改革开放开始起步,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日益完善,处于朝阳产业。但是和国外发达国际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就目前而言,我国保险还远远没有饱和.,没有保险的人群依然很多,就算是投保人数最多的上海,人均保单也才0.7份.,这个数字远远低于美国的人均3份和日本的人均7份,保险行业的未来前景,依然光明,同时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较快的老龄化趋势与较高的储蓄率;以及经济持续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政策法规大力支持;风险保障意识得到根本性加强;终身福利系统的瓦解;投资环境大大改善。保险行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前景。
尽管我国保险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整体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保险业总体上存在着发展粗放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粗放发展主要体现为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和低效率;而且一些保险公司的业务增长主要依靠增设机构和加大投入谋求外延式扩张,集约经营和内涵式增长的能力不强。使得我国的保险行业在与国外的保险行业竞争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国内的保险行业中普遍存在着不连续性问题,主要是由于销售人员的流动性很大,通过时存在着前期在激励方案的鼓励下,最大限额的放大销售量,后期却不信守在销售时对对客户的承诺,使得人们对于保险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存在着一定的怀疑。保险产品在续期换人接手时不注重对客户关系的交接,由此经常会出现由于客户不满意而出现的退保现象。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我国保险行业在发展结构方面,应当逐渐完善区域结构、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做到区域、市场、产品结构之间的平衡与合理,同时需要增强保险行业处理传统业务与新业务,保障型产品与投资型产品,短期性业务与长期性业务,同时不断地增加对市场的深入的了解,挖掘市场潜力,积极的采取国际化的战略,采取按照国际惯例的方式,将保险行业健康发展的基准定为盈利能力、偿付能力与人才素质 ,以及完善的市场与管理组织结构与机制,是中国保险行业立足于世界。
第四篇:中国保险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保险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近20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状况,预计在未来10年之内,我国保险业将出现以下发展趋势。保险市场体系化。经营业务专业化。市场竞争有序化。保险产品品格化。保险制度创新化。经营管理集约化。行业发展国际化。从业人员专业化。
纵观我国保险业20年的发展,客观地说,中国保险市场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保险市场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从中国目前保险市场情况分析,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四大保险公司已经占有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份额的96%。而其中,国有独资的人保、中国人寿则几乎占去保险市场份额的70%。中国人寿占去了寿险市场份额的77%,人保占去了产险市场的78%。而机动车险市场中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就占82%。这就是说,中国保险市场虽然初步形成了竞争的格局,但这种以国有独资保险公司高度垄断市场的局面,特别是以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寡头垄断市场的局面,就是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特点之一。
第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低水平。按照保险业发展的规律,保费收入一般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从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而论,年保费收入一般都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0%左右,而我国1998年保费总收入约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在世界排名70位左右。按人均保费计算,仅为100元人民币,虽然较恢复保险业务初期的人均不到10元人民币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在世界排名第80位左……
第五篇:中国旅行社信息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旅行社信息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信息技术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极大提高搜寻信息、整理信息、传递信息和保存信息的效率。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市场交易提供了新的信息基础,其广泛应用促使现代经济社会进入了新一轮的变革与发展。我国的旅游市场处在转轨时期,信息技术为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旅行社企业将信息技术的应用纳入到变革与发展战略之中是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也是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备手段。
一、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以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产生于20世纪中叶。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成熟起来,并逐步在发达国家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其作用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传输,作用的范围限于企业之内或少数来往密切的客户之间。信息技术真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并为企业广泛使用是在20世纪90年代,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成功搭建将信息技术送到了普通消费者的家中。信息通道的变革迫使全球企业考虑应用新的市场沟通手段,并相应改变企业的经营战略。
信息技术的商业应用主要体现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数据库应用等方面。应用的范围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市场开发、客户关系管理等。其中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又以国际互联网后来居上,成为主要的应用手段。
所谓计算机网络就是利用通信线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多个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与专门的外部设备互相连接起来,通过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按照网络协议进行数据通信,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技术。按照规模大小和延伸范围来分,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计算机网络的早期商务应用主要为企业之间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
国际互联网具有通用的地址体系,是由功能逐步完善的网络软件支持的、由成千上万互相协作的独立的信息网络,根据可相互进行通信的TCP/IP协议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网络的集合体。它最早是美国国防部为支持国防研究项目而在1960年建立的一个试验网。其功能是在相距较远的计算机网络间传送信息包,由此来作为降低计算成本的手段。国际互联网使得计算机网络可以通过公共主干网相互连接。
万维网(World Wide Web,WWW或web)是互联网家族中相对较新的一个成员,于1990年创立。Web使用互联网主干来发送来自服务器的信息、储存文件信息、进行浏览,或是进行软件设计来显示文件。应用Web,可以进行超媒体文件的传输,可以进行网页的链接,用户只要在网页上设置了超级链接,就可以通过互联网主干跳转到世界上任何网站。正是万维网的出现使得互联网的应用变得平民化,从而促使企业考虑改变经营模式以适应有能力掌握充分信息的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变化。
企业外部网是指基于互联网标准将企业与其供应商、经销商及经营伙伴连接起来的网络,不对公众开放。外部网代替了原来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企业内部网是指运用与互联网一样的软硬件和连接技术的内部专用网络,可以将企业在全世界的各个分公司连接在一个统一的通信网络中。
所谓电子商务,是指应用信息技术来支持企业的整个运作流程,包括制定企业发展策略、提供销售支持、连接合作伙伴、通过外部网将企业的各个部门与供 1
应商和经销商连接,通过内部网进行内部通信。电子商务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经营模式进行改造的结果,已经渗透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
这里的数据库主要是指用来储备市场需求信息和竞争者信息的营销数据库。营销数据库最初的含义是为实施直复营销而收集的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姓名和地址,后来成为市场研究的工具。这些数据储存在数据仓库的数字化表格中,然后通过软件的采掘而转化成有意义的信息,从中可以采掘出人们的消费行为模式,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旅行社是典型的服务企业。服务与制造业产品相比较,其主要区别在于服务具有“无形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的特征。服务的特征决定了服务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具有不同的运营模式。服务的提供由于服务人员与消费者的共同参与具有了定制化的特点,运用数据库技术而进行的客户关系管理在服务业中的应用较之在制造业的应用更加合情合理,并且更加具有紧迫性。
旅行社在旅游业中扮演着包价产品的生产者和旅游产品的分销商两种角色。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旅游者消费个性化的增强要求旅行社细化旅游市场、通过客户关系管理来大规模提供定制化产品以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国际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分销渠道的运作模式,旅行社应该顺应市场形势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改变。
二、中国旅行社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中国旅行社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从时间上看起步并不晚,但从应用规模和应用水平上看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这当然与我国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的整体水平有关,也与我国旅行社业自身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人才缺乏相关。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社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在行业中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是我国最早涉足信息技术应用的旅行社企业。国旅总社有自己的计算机中心,总社还通过与澳大利亚的JETSET联网运营加入了全球预订系统(GDS)。国旅总社的计算机中心主要在对外招徕和内部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
1994年,在国内大多数企业的电脑还仅仅派打字用场时,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就研发了春秋广域网软件,直接建立电脑终端联网,并且不断降低门槛,吸收全国近100个城市的近400家春秋以外的旅行社与之联网,代理春秋的产品。网点的铺设,使得春秋的辐射力也越来越广。以上海地区为例,周边200公里以内,都能做到电话预订后免费送票上门。网络成员运用规模优势,抓住日渐扩大的散客旅游市场,真正促动了旅游消费市场的形成。
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社改制后的特征是“高科技”旗帜鲜明。中青旅的“青旅在线”网站成功地建成了旅行社“B-to-C”的电子商务平台,在一段时期内吸引了一部分高端市场的注意。
除此之外,国内绝大多数旅行社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热”的冲击。一部分具有一定规模的旅行社纷纷“上网”建立企业网站或主页,追赶网络大潮。但是,这些主页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宣传促销方面,网上销售等电子商务活动并未成为旅行社网站或网页的主要功能。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与信息沟通只是信息技术的初级应用,我国大多数旅行社尚处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起步阶段,远未达到登堂入室的水平。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网络企业大面积滑坡的现象,在捣灭互联网泡沫的同时矫枉过正,连累了一批非泡沫的互联网企业。我国的互联网企业也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以“青旅在线”为代表的建设得比较好的旅行社电子商务平台由于受到消费市场信任危机的不良影响,业务未能正常发展。但是,随着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不断深化,随着我国旅游者消费习惯的改变,类似的电子商务平台在未来将发挥出传统旅行社与互联网相结合所产生的威力,成为旅行社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而发挥作用。
三、中国旅行社信息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信息技术对旅行社业的冲击一直是国内外旅游业所关心的话题之一,如何认识旅行社与信息技术之间的矛盾是旅行社应用信息技术的前提条件之一。我国旅行社业目前正面临市场结构的重大变化,同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又要求我国旅行社业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我国旅行社业正处在行业转型重组的关键时刻,如何在转型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以提高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是旅行社业能否把握信息技术发展所提供的机遇的关键。鉴于以上种种原因,在讨论中国旅行社业信息技术应用前景这一问题时,首先要解决怎样看待信息技术对旅行社业的冲击和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前景等问题,然后再展望信息技术在中国旅行社转型中的作用和未来在转型后的中国旅行社业中的应用前景。
1. 辨析信息技术对旅行社业的冲击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起,由于国际互联网(主要是万维网)的广泛应用使得消费者有能力以低成本获得大量的产品信息,从而改变了产品与服务的传统分销渠道,一时间网络直销盛行,商品信息中介企业纷纷落马。当时,欧美旅行社业表现出面临行业倾覆的恐慌,纷纷求助于互联网,或者购买网站、或者建立网页,以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和经营手段。中国旅行社应用信息技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信息技术是否会将传统旅行社取而代之”。
事实上,以上的疑惑产生于对一个基本概念的误解。欧美受到信息技术冲击较大的旅行社与我国的旅行社定义不同,并非同一种类型的企业。欧美的旅行社分为批发经营商和零售代理商两大阵营,前者主要提供包价旅游产品,属于旅游市场上五大主力部门之一,与住宿接待业、交通运输业、景区景点、餐饮业等并称为旅游产品的供给方,而后者主要代理交通、住宿、景点、包价产品等的销售,属于旅游产品的销售中介机构。在欧美的旅行代理商代理的产品中航空公司的机票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航空公司采用信息技术建设了新的分销渠道后对旅行代理商的打击很大,以航空公司票务佣金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旅行代理商要考虑摆脱困境、重建行业经营模式,因此会出现全行业的恐慌状态。我国的旅行社在性质上类同于欧美的旅游批发经营商,未来受到信息技术的冲击远不会像欧美旅行代理商所受的冲击那样严重。
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旅游批发经营商应该如何面对信息技术的冲击”。这一问题的提出是因为旅游者通过国际互联网完全有可能自行预订包价旅游产品中各个项目,从而有可能越过旅游批发经营商完成整体旅游产品的购买与消费,从而旅游批发经营商的市场有可能不断缩小甚至消失。以上谈到的情况都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有可能”给旅游批发经营商带来的冲击,事实上情况未必一定如此。
首先,旅游批发经营商的存在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其在旅游市场中的作用决定了这种行业不可能消失。旅游批发经营商在组织包价旅游产品时的角色类似于制造业产品供应链中分销商的角色。一般来说,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种类单一而
数量较大,消费者所需产品的种类较多而数量较少,分销商在供需之间架起了桥梁,弥合了供给与需求之间产品种类与数量的差距。旅游批发经营商在旅游市场中同样起到沟通供需双方的作用。旅游批发经营商的存在减少了住宿、交通、景点等单项旅游产品供应商与整体旅游产品消费者之间交易的次数,为单项产品的供应商和整体产品的使用者分别节省了搜寻信息、签订购买协议、监督协议执行等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支出,降低了整个市场上的交易费用水平。社会分工的深化基于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节约。旅游批发经营商在旅游市场中能够提高交易效率、节省交易费用,因而旅游批发经营商是社会分工深化的产物,不会轻易消失。
消费者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在购买产品时可以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然而,旅游批发经营商同样可以得益于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信息获取优势,而且,由于旅游批发经营商专门从事旅游产品的组合与销售,因而在获取规模效益方面、在专门信息的获取能力与分辨能力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可以认为,当旅游批发经营商与旅游消费者同时应用信息技术时,旅游批发经营商能够为消费者带来的高效率与低交易成本依然为旅游消费者自助购买时所望尘莫及。在个人信息获取效率极大提高的条件下,旅游批发经营商的存在依然是社会分工的需要。
当然,不能否认会有一部分消费者乐于自组产品、自助出游,他们在意的是自我服务的乐趣。从旅游市场出现的时刻起,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一部分消费者,他们的存在与是否利用信息技术无关,他们始终不属于旅游批发经营商的目标市场范围。
其次,后工业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所导致的服务分工的细化要求旅行社继续提供个性化的旅行服务。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在后工业化社会,服务业将取代制造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服务经济将服务的主要成分定义为智力服务,而非原来的、附加值低的体力服务。在后工业时代,服务业不会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而萎缩,结果恰恰相反,企业为了提高效率,除核心竞争能力之外的职能都有可能通过外包的形式完成。服务业面临着分工细化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导致了市场供给大于需求,在买方市场上需求的个性化成为消费行为的主流模式。市场消费行为模式的变化要求服务企业改变经营模式。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将是未来服务产品的主要发展趋势。旅游批发经营商也不例外,寻找新的商机、追逐旅游市场上个性化的消费行为模式、提供定制化的旅游产品是旅游批发经营商的未来发展方向。
2. 中国旅行社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旅行社业以国际入境旅游接待业务起家。目前经营业绩较好、规模较大、在行业内影响力较大的企业大多是“国际旅行社”。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旅游市场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国内旅游市场异军突起,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国际旅游市场。从近期来看,国内旅游市场的产品需求主要包括国内休闲旅游产品和出境休闲旅游产品两大块。从远期来看,国内旅游市场上专项旅游产品、商务旅行服务的需求量将大量上升。我国的旅行社应该调整经营定位,重新考虑主营业务与经营模式,以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
首先,我国的旅行社应该明确定位为“旅游服务提供企业”。定位的重点在于旅行社是“服务”的提供者,而不是包价旅游的组织者或交通票务的代理人等。这样,旅行社可以不断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产品创新,而不至于局限于现有的市场、现有的产品和现有的经营模式。
其次,我国旅行社的主营业务应该进行一系列的战略转移:从以国际市场为
中心转变为以国内市场为中心;从主要提供常规线路包价旅游产品转变为根据旅游者需要提供定制化旅游产品;从着眼于休闲旅游市场为主转变为商务旅游与休闲旅游并重等等。
第三,考虑到旅游市场结构的变化,我国的旅行社应该改变目前的经营模式。旅行社在针对国际旅游市场开展业务时,以地接社的面目出现,更多地是充当旅游产品供应商的角色,因此旅行社的选址与布局相对来说并不重要。然而,当旅行社针对国内旅游市场开展业务时,产品的开发、销售、提供同时由旅行社完成,要求旅行社能够充分接近市场,了解市场信息,为旅游者购买产品、享受服务提供便利条件。因此,市场结构的变化要求旅行社在选址与布局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旅行社应该按照一般服务企业的选址规律,根据市场规模的大小和所在区位选择店面,并根据市场范围进行网络化布局,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
3. 信息技术在中国旅行社业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中国的旅行社业在发展中一直受到政策的保护。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种保护将逐渐弱化,中国的旅行社将不得不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我国的旅行社与国外实力雄厚的大社进行竞争时优势少、劣势多,劣势主要体现在企业发展战略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中国的旅行社来说是一次提升行业总体竞争能力的重要机遇。事实上,信息技术尤其是以万维网为主力的国际互联网对于发达国家的旅行社来说也是新鲜事物,国外的旅行社也存在着应用信息技术重组企业经营模式的问题。中国旅行社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把握的好,可以奋起直追先进水平,把握得不好,将进一步拉大与先进水平的差距。
我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瓶颈之一。旅行社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国内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全面提高。根据信息技术在其他行业的应用情况和旅行社业的自身发展趋势可以预见,信息技术未来在中国旅行社中的应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企业内部管理,尤其是规模较大企业的内部管理。面对广大的国内市场,大规模旅行社的理想状态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布点,各营业点之间的信息沟通应该通过一个高效的信息系统来完成。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是旅行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办事效率、进行科学管理的必经之路。在国际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内部网技术的成熟为布点分散的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第二个阶段,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旅行社企业外部网的建设。旅行社的产品是住宿、交通、景点等单项旅游产品的组合。与合作单位之间建立外部网联系,可以加强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及时互通信息,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旅行社通过信息网络进行产品预订和结账的规范化操作,可以防止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信息错误和不良债务的发生。
在第三个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为旅行社应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整合营销系统,加强市场信息搜集、促销、分销与客户关系管理工作等。这一阶段的应用成果对旅行社来说意义尤为重大。
首先,旅行社属于典型的服务企业,所提供的核心产品中,狭义地讲,不存在物质产品的成分,服务企业与制造业企业相比较,其内部管理中营销管理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营销管理是旅行社在未来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其次,旅行社应该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提供旅游服务的企业,消费者需求信息的获得是旅行社
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营销调研信息系统效率的提高对旅行社提高经营效率至关重要;第三,当信息技术得到普遍应用以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模式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用信息技术寻找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将成为普遍现象,旅行社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促销和分销是未来交易渠道变化后的大势所趋;最后,当消费者可以低成本地获得产品信息时,旅行社进行的大规模市场营销活动将无用武之地,通过营销数据库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实行“一对一”、“一对多”的定制化服务才是旅行社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较高的启动成本和维护成本。中国旅行社应用信息技术的一个副产品可能是促进行业结构的调整。大社可以借助成本优势完成网络化布局,实现经营网络和信息网络的结合,从而可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单位成本;小社没有能力单独建立信息系统,最终只能走上依附大社、成为大社网络成员的道路。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对各行各业产生了广泛的冲击,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企业转型时所必须学习与应用的概念。其他类型的企业,尤其是其他类型的服务企业所应用的电子商务手段在中国的旅行社中都可以运用,关键是中国旅行社首先要完善自身建设,强化科学管理的理念。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以效率和效益取胜,信息技术为企业提高效率与效益提供了共同的技术基础。信息技术毕竟只是一种技术手段,不应用信息技术的旅行社不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行社,而应用信息技术的旅行社要依靠对信息技术的把握和充分利用通过信息技术所获得的信息来寻找商机才能实现发展的目标。中国旅行社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不足以迎接加入世贸组织后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但是,只要抓住信息技术提供的机遇,并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行业变革紧密结合,中国旅行社终将找到适合自身的信息技术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Hannes Werthner, Stefan Klein.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ourism: a challenging
relationship.Springer Wien Newyork.1999.2.Pauline J.Sheldon.Tourism Information Technology.CAB International.1997
3.(英)维克多·密德尔敦著,向萍等译.《旅游营销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
4.(美)克兰多著;劳国龄译.《战略化的电子营销:管理电子商务》.北京,机械工业出
版社,2001.7
5.迈克尔波特,“互联网与战略”,《IT经理世界》,2001年第16期.6.田茂永,胡明沛,庞瑞江,刘晓芳,“新服务经济浮现”,《IT经理世界》,2001年第1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