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及完善
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及完善
大庆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杨雪梅163255
摘要: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着手,对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信用体系;中小企业;融资;担保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陷入诸如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困境之中,尤其是信用形象问题日渐突出,使企业举步维艰。
一、造成中小企业信用危机的原因分析
中小企业出现的信用缺失问题既有外在制度体系的原因,也有内在信用管理问题。
(一)造成企业信用状况恶化的内部原因
1.信用基础薄弱,产权改革不到位。中小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意识包括信用意识,企业的行为包括履约行为的无约束性和不确定性。
2.许多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客户系统评估制度。中小企业在交易前不重视信用评价,缺乏一个完整的信用跟踪记录链,因而在交易纠纷等方面有着隐患,给自身造成巨大损失。
3.没有合理地确定信用限度。中小企业不顾客户信用情况的差异,对所有客户采取统一的信用限度标准,从而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交易成本。
(二)造成企业信用状况恶化的外部原因
1.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处在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全的转型期,尚未建立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完善的市场体制及信用管理体制。
2.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及部门思想理念方向不正确,没有真正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导致角色错位,由政府行为的不规范造成企业信用的不规范。
3.现行法律法规对失信行为约束乏力,法制建设不到位。信用法制的不健全使经济行为缺乏刚性约束,中小企业违约不讲信用的利益驱动导致其信用机制形成恶性循环。
4.中小企业的信用支持体系发育不良。
(1)中小企业资信调查发育程度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征信制度没有纳入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系统工程,缺乏权威性、规范性、专业性和技术性。
(2)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发育不健全。我国现在缺乏专门的权威性的信用评级机构,只是由一些规模很小的会计师或审计师事务所按照执业要求部分的承担信用评级职能,有时还会产生评信机构不守信的现象。
(3)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成长缓慢。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育程度比较低。信用担保公司资本金规模小、政府扶持力度弱、与银行及企业沟通不够,加之担保收费过高等问题,使其运作步履维艰。
(4)中小企业信用服务工具体系发育不完善。除传统的贷款融资外,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业务、个人支票等信用工具开发的很少,通过发行股票、债券以及借助产业投资基金或
创业投资基金等信用工具助其发展的路子也不广,步子也不大。
二、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途径及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中的作用
1.规划指导作用。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工商、银行等部门信用信息数据库,加快培育社会化信用体系,建立信用风险防范、信息披露和监督管理系统,分步推进征信业的发展。
2.协调推动作用。加强政府内部协调,促进企业信息在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进行合理传递,通过市场机制对企业信用行为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3.规范监管作用。尽快颁布相关政策性文件和地方性规章,实行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发挥行业协会、同业公会自律作用,切实加强对信用中介机构的培育、规范和监管。
(二)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法制建设
政府应尽快出台有关企业信用制度的法规,对企业信息的收集、使用、评估等做出明确的法律责任规定。加强商业信用和信托关系规范的法律约束力。同时,应从民法、经济法、行政法和刑法上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治力度,切实维护法律的权威。
(三)加速中小企业服务、支持、监督体系的建设
1.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资信调查体系
进一步发展商业化运作的企业征信公司,发挥行业协会等相关中介组织在资信调查和信息咨询方面的作用,从而形成以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为辅助的中小企业资信调查体系。
2.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体系
一方面,要抓紧组建权威性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机构,规范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的信用评估行为;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信用评级和确定企业信用类别的理论或方法,形成科学、统一的信用评估指标体系。
3.以“一体两翼三层”为框架,加快建立完备的信用担保体系
在继续抓好单个担保机构建设的同时,应有计划、有重点的加快整个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促成各类担保机构的分工与协作,不断健全风险分散机制,提高担保机构的抗风险能力。
4.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服务工具体系
适当降低中小企业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业务的门槛;积极发展中小企业的信用证、出口押汇、个人支票等信用服务工具;引进商业信用保险和国际保理业务;扩大中小企业股票发行的额度;设立中小企业产业投资基金或创业投资基金;打破中小企业债券市场的封闭状态,取消额度限制,并适当放宽利率管制以增加中小企业债券的吸引力。
5.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库
将分散在银行、工商机构的企业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使之成为一个便于各方顺利检索的中小企业信息数据库。通过规范运作,确保数据征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规定法律责任,明确信用信息的范围,尊重企业的商业秘密。
6.激励约束并举,完善社会监督
金融、经贸、财政、税务、工商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通力合作,充分利用网络等先进技术和工具,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在法律框架内,形成监督合力。
(四)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
1.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中小企业要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住机遇,通过联合、改组、兼并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整合,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2.增强企业信用管理能力
(1)中小企业要遵循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原则,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自觉接受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2)中小企业要依法建账,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要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禁止一切弄虚作假的行为发生。
(3)中小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建立财务预决算制度。中小企业按照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建立内部财务管理办法。要以现金流量为重点,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实施预算管理,保证按期如数偿还银行贷款,树立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的良好信用形象。
3.建立客户信用考核与评估体系,确定合理的信用限度
企业应健全客户信息数据库,对客户的经营能力与绩效、商业行为和信誉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定期对客户的经营能力和绩效考评,评出信用等级,不同级别对应不同的资信等级。
4.增强信用意识
信用意识是一种资源意识。企业可通过银行信贷、客户赊销等多种方式,创造远远大于自身现金规模的经营规模;信用意识是一种商机意识。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可增强识别、评估和规避客户信用风险的能力,获得更大的信用融资和交易机会;加强员工的信用意识,让每个员工都意识到信用好坏对企业有着生死存亡的意义,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的信用意识水平。
总之,中小企业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从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市场等诸多方面考虑,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文海,夏敏仁.论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中政府的作用.经济理论与实践,2003
(3):57-59
[2] 贝洪俊,郑长娟.中小企业融资与信用体系的建设.金融问题研究,2003(6):87-89
[3]肖静.关于加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思考.经济与管理,2003(6):47-49
作者简介:杨雪梅 女 大学本科 工作于大庆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 从事会计理论与实务教学工作。
第二篇: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研究
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研究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做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等关键问题。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揭示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在企业自身信用缺失、法律政策、信用担保体系、信用评价体系及银行等方面存在若干问题,在借鉴国外信用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在思想观念、立法、政策建设、信息担保体系建设、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奖惩制度建设,金融机构及企业自身等方面提出对策。
1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
1.1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缺失问题
主要表现在:假冒伪劣、违约、欠款赖账、逃债、逃税、骗税、恶意透支问题严重。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宏观上的原因是我国没有能够把传统的信用文化融合到现代市场经济中来,西方的信用文化与我国传统信用文化冲突与整合中,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没有广泛树立。微观上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的自身因素导致的:首先,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往往无法达到银行所要求的贷款担保条件。其次企业本身在技术、管理和人才上通常并无特殊优势,经营效益不高,企业的信用水平也就难以提高。再次,营运能力较低。流动资金周转慢表明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低,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整体信用水平不高。最后,发展能力与发展潜力较差。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净资产增长速度较慢和中小企业研究开发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高。
1.2政策、法律方面存在的问题
(1)政策层面上表现为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很难得到国家或省级政府在资金、项目上的扶持。调查显示:具有国家扶持项目的中小企业仅有7.3%,具有省级扶持项目的10.5%,说明中小企业得到政府扶持的力度远远不够。
(2)法律层面上,中小企业信用法律体系中的核心性法律还没有制定。如目前我国除《担保法》和新近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以外,尚没有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相配套的法律规范。关于专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担保人员从业资格,信用担保机构财务及内控制度,担保业务范围和种类等问题尚无明确法律规定。而且《担保法》中的一些内容也与信用担保的实际相冲突或不适合,如《担保法》中规定,保证方式有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两种,但商业银行尚无一例外地要求担保机构必须承担连带保证责任,从而使担保机构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此外,对于担保机构的风险保证金的提取比例等也尚无明确规定,这些都不利于担保机构的稳健发展。国家发布的有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管理办法,也主要针对政策性担保机构,适用范围比较窄。还有在征信数据的开放和使用等方面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1.3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
(1)担保机构规模和数量有限、管理体制不统一。目前我国担保机构的90%以上是由政府出资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它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主要支柱。受地方政府财力限制,各地担保机构普遍规模过小。据有关数据显示,90.9%的信用担保机构的资金规模在3000万以下,与中小企业实际贷款担保要求差距较大。在数量上担保机构分布也有限,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提供担保的户数仅为中小企业总数的13%左右。另外,各地担保机构的主管部门不统一,有的是政府,更多的是相关部门如经贸委、财政局、乡镇企业局、工商联等。各机构的章程、担保办法和管理体制也各不相同,从而影响了其运营的规范性。
(2)缺乏资金补偿机制。政策性担保机构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收取的担保费用很低,政府出资往往又是一次性的,因此在规模不大的状况下,缺乏后续资金注入及补偿机制。现有的商业性担保机构资本实力也较弱,同样缺乏资金补偿机制,使其承保能力弱、经营风险增加。
(3)缺乏风险分散机制。目前担保机构的实力过小,基于中小企业的现实条件往往又不能要求其提供反担保,因此许多银行都将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转嫁给了担保机构,这样信用担保机构汇集了中小企业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以及银行转嫁的大部分甚至全额信贷风险,资料显示,金融机构不与担保机构共同分担风险的在60%以上,共同分担下的分担比例也只有1:9到2:8。而国际上担保机构一般承担部分担保责任的比例一般为70%—80%,其余部分由协作银行承担。相比于所承担的巨额风险,担保机构所获得的收益仅靠所取得的微薄保费收入。
(4)担保业务范围狭窄。表现为品种单一,期限过短。据调查,有近55%的信用担保机构对企业只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担保,既提供流动资金信用担保又提供其他形式信用担保的机构不到40%,且多数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担保期限为3个月到半年,最长不超过一年,使中小企业的中长期资金需求仍然得不到满足。而从国际上担保机构的担保信用期限看,多数国家都对中小企业的长期银行贷款提供担保,担保期限较长,一般都在2年以上,最长的是美国长达17年,担保品种也很丰富。
(5)担保机构内部管理滞后。由于尚没有建立担保从业资格准入制度和失信惩罚制度,不少担保机构专业人员很少。从内部管理来看.很多担保机构缺乏规范的担保保证金制度、集体审核制度、风险内控制度、代偿制度和债务追偿制度等,显然,这样一种管理架构是很难控制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的。
1.4信用评价体系发展滞后
我国的信用评价业市场化程度很低,行业整体水平不高,市场规模很小,经营分散,业务量相对较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形成一套较全面、客观、公正且操作性强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导致了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地评估。表现为:
(1)制度欠缺。资信评级的运作制度、资信评级机构的业务范围、信息披露与保守商业秘密关系、如何对资信评级结果进行跟踪等都没有正式的制度。
(2)缺乏一套完整的、统一的社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目前大多数的企业信用评价机构受业务范围、地域技术、资金及人员素质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信用等级划分不一,其评价资料难以实现社会共享,其独立性和公正性也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且信用评估都是对中小企业某一方面进行的,如银行对企业信贷信用进行评估,税务对企业纳税信用进行评估,工商部门对企业合同信用进行评估,质量监督部门对企业产品质量信用进行评估等等,并不能完整全面地反映中小企业信用整体水平。
(3)未建立有效统一的信用诚信平台。评价主体无法获得全面的企业信息,这就导致其评价结果难以准确反映企业信用的真实情况。
(4)信用评价的透明度不够。目前,我国征信数据的开放与使用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政府的工商、税务、统计、公安、人事等有关部门所掌握的可公开的企业信用资料没有向社会开放,这无疑增大了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在征信过程中获取企业信用信息的难度,降低了企业信用评估的作用。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管理不规范,对外信息公开少,这决定了信用建立与识别有特殊的困难,因此小企业难以在短期内通过自身经营活动迅速建立相应的信用制度,需要通过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形成信用识别与传导机制,因此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信用评价体系的完善意义非常重要。
1.5银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管理面临的最大难题。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由于信息披露不规范,并且由于经营时间短,信誉积累不足,缺乏品牌及信用历史所能发挥的间接传递信号的作用,造成信息不对称现象比较严重。其结果之一就是银行对中小企业产生的不信任,并在银企双方的借贷市场中产生逆向选择,银行被迫放弃这块市场;另外的结果就是产生借款合同签订之后的道德风险。
2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对策
2.1培养市场主体的信用理念
与法制起到的约束力不同,信用是内在的伦理关系,是最有效地调节市场主体之间关系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我们可以创造良好的信用舆论环境,即把讲诚信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各种宣传舆论工具,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大力宣传信用道德在对推进社会进步、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其次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表扬宣传重合同守信用的先进企业事迹,并对这些守信企业在企业年检、商标、广告、信息、贷款服务等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加大力度鞭挞假冒伪劣的欺骗行为和恶意毁约、逃废债务等不守信的行为,从而形成讲信用的内在动力。
2.2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立法
用法律对诚信行为进行规范,是西方发达国家信用交易和信用管理行业得以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如美国在非银行相关法案中规范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的立法共有16项,如公平信用报告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信用结账法、诚实租借法等,构成了信用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法律环境。所以我国应加快构建对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基本法律框架。
(1)强化中小企业信用行为立法。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①尽快修订现行法律法规,如《民法通则》、《合同法》等,充实关于债权管理、逃废债务处罚等有关信用的内容。②强化银行方面、非银行方面的立法,规范商业信用和消费者信用行为的立法,规范商业授信行为立法等。在立法过程中,应特别考虑要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以法律形式明确失信的法律边界是什么,失信到什么程度将给予何种制裁。③增强法律的统一性,尽量避免不同法律法规对同一违法行为有不同的定性与处罚。
(2)强化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立法。尽快规范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机构的法律地位,在市场准入和经营行为监督方面确定必要的规范,使信用征信公司和资信评价公司等机构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
(3)强化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立法。要尽快制定《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法》,为商业化的社会征信机构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搜集、保存、评估、咨询等业务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通过此立法,一是明确信用信息的征集范围、征集渠道和公示程度,逐步形成信用开放和公平享用、使用信息的环境;二是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征信数据的收集、公开、使用、披露以及商业机密和国家机密的保护等。
(4)强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立法。首先应完善《担保法》,将担保机构的担保责任予以剥离单独规定,其次应尽快出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暂行办法》,并规范信用担保机构的准入、退出及内控制度,明确信用担保机构的行业定位及职能。
2.3建立有效的分类监管和激励惩戒机制
分类监管就是对守信企业实行信誉服务和指导扶持为主,对警示企业实行规范管理为主、对失信企业实行强化监督为主的管理政策。如浙江省工商局于2004年在全省推行对工商企业按照信用等级来实现分类监管:对守信企业给以信用积累、信用示范,对失信企业给予信用警示、信用披露,对违信企业给予信用限制直至启动逐出机制,起到很好的信用管理作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提醒我们,信用经济不是仅有道德软约束就可以形成的,还需要社会制度的硬约束,尤其少不了失信惩戒机制。因此在完善惩戒机制方面,应将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的资料在规定的程序下予以公布;还可将企业信用与经营者个人信用相结合;也可以实行市场退出制度,对那些不遵守行业操守、自身就不守信用的企业,出现失信行为要承担责任。在完善市场激励和行政激励机制方面,一是制定行政措施为守信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如在政府采购和工程招标中,向守信企业倾斜。二是制定行政措施给予守信企业更多的经营便利。
2.4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除了前已诉及的信用担保立法问题,还需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解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规模小、担保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将对中小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资金补充和损失补偿列入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预算,每年根据有关规定定期拨付。二是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基金,用以弥补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损失。三是建立科学的担保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如在担保合同中设定完善的限制性契约,限定资金用途,也可以向被担保企业派驻财务总监来监控企业财务或定期了解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还可以建立风险保证金和坏帐准备金制度,风险保证金比例由担保机构在信用评估的基础上,按照贷款担保期限和风险等级等因素与被担保企业协商约定,同时担保机构从经营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坏账准备金,用于冲抵担保发生的经营亏损、代偿支出和弥补担保呆账损失。
2.5完善信用评价体系
首先应确立企业信用征信制度。从发达国家征信制度形成的过程看,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欧洲为代表的以政府和中央银行为主导的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依靠市场经济法则和运作机制的模式。根据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具体国情,我国宜采用以政府或中央银行为主导,建立公共的企业信用征信机构的模式。在设计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时,不仅要高度重视资产负债率、资金周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分析指标,也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能力、成长性、创新性和诚实经营行为,更要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支持,如社会经济状况、企业的行业发展状况、资金人力资源的获取难易程度等。最后还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查询系统,提供企业信用数据统一检索平台,逐步实现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
综上,可在政府相关部门主要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牵头下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网站,集成信用征信、信用评估、企业查询、信用动态、政策法规、服务中心、公告和投诉等功能,以实现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实现企业信用信息披露规范化、制度化。
2.6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建设
首先在完善金融信贷体系方面,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体制、政策和程序,还要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减少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管理层次和简化审批程序,允许基层行在核定的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贷款。对有市场、信誉好、效益高的中小企业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其次应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品种创新,积极推出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品种,可考虑在国有商业银行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部门,开发中小企业在各个金融服务领域的需求,满足不同层次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要。
2.7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的自身建设
中小企业自身信用建设的目的是为证明中小企业资信情况,并通过制度来规范中小企业信用活动当事人的信用行为,提高守约意识。
(1)培育和提高企业职业经理人阶层的整体素质。企业的管理和控制要由经理人来做。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企业信用就是经理人的信用。一位出色的职业经理人应当是对投资者、对员工、对社会公众负责任的社会活动家和示范者,例如通过建立良好的消费者与企业的关系,积极进行环境保护,以及成为社区公益活动的倡导者和参与者等途径赢得更多的社会信任,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将信用理念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强化企业信用理念就必须把企业对自身、对公众、对社会负责的精神体现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各个环节中去,把企业的文化现象、信用道德渗透到产品的质量、设计、造型、装演、商标、包装、广告、营销和服务等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并在上下之间、员工之间产生一种自觉珍惜企业品牌信用的默契。
(3)制定企业内部信用管理规范,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可考虑从以下两方面引导企业加强信用管理:一是引导企业加强自我信用控制能力,防范企业自身可能出现偿债能力不足、不履约等情况的发生。建议通过引导企业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内部授信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和回收机制等,提升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二是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企业的信用风险存在于经营交易的全过程之中,从客户开发、合同签订、货物发运直到货款回收,企业随时都可能出现信用风险,所以在各环节都应加强企业信用管理,避免信用风险的产生。
第三篇:浅谈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及企业信用规范
浅谈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及企业信用规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信用是整个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实践中,特别是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企业信用问题是当前经济活动中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工商部门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管主要是
信用行为的监管。提高企业公平、公正的信用水平是工商部门整顿和规范企业行为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和归宿点。本文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的意义、框架、作用及规范做初浅的探讨。
一、工商部门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的意义
1、建立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是入世的需要。
随着加入WTO,我国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冲击。进一步强化法制观念,培养遵守国际规范、规则的意识,特别是建立信用体系,这是目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政府入世,企业同样要入世;政府要按国际贸易规则办事,企业同样要按国际贸易规则经营。世贸组织规则中强调的市场开放、公平竞争和政策透明度原则,其核心是国家信用原则,全球的自由贸易靠的是信用,维护国家的利益靠的是作用力。要更好的规范企业信用行为,工商部门必须把握新的形势,改进监管方式,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
2、建立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是企业生存、健康发展的需要。企业的经济运行主要是靠信用来支撑,没有信用的企业最终是要倒台的。维护信用企业的合法利益,打击不讲信用的企业行为,保障市场经济秩序健康发展是工商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工商部门通过对企业信用行为监管,将不遵守国家法律和经营道德的企业从市场中清除出去,使诚信企业得到保护。
3、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体系有利于全社会营造讲诚实守信用的浓郁氛围,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工商部门推行信用监管,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来使企业经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人人恪守经营运行规则,个个按章办事,造就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环境。对于推动“三个文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4、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是工商部门监管职能的重要体现。工商部门担负着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重任,市场信用是市场管理的核心。围绕着这一核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我们必须以创新的精神主动而不被动,自觉而不盲目的推进企业信用监管工作。
二、工商部门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框架构成根据工商部门所担负的职能,信用监管体系框架构成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市场主体准入登记、合同监管、市场行为规范、信息透明和接受社会监督。
1、市场主体准入登记中的信用管理。市场主体的登记是确立市场主体资格的法律制度,它是确保企业信用的基础。登记注册的信用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企业名称使用管理。企业名称登记应当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其使用过程要体现企业信用制度。二是企业的注册资金、注册资本。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履行民事责任的能力和企业经营的实力,同时也代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承担商业信用的能力。加强对企业注册资金、注册资本的审查管理,查处企业虚报、抽逃注册资金行为,是保障企业信用度的重要措施。三是对企业经营方式、经营范围信用行为的审查。四是对企业法人代表信用资格的审查。规定了无民事行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能担任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五是对企业经营期限的信用审查。六是对企业章程的条款审查,体现企业诚实信用,按所订立的章程开展经营活动。
2、合同监管是工商部门对企业信用监管的重要手段。企业信用往往是通过履行合约来表现的,合同管理是工商部门的重要职能。工商部门根据《合同法》对企业订立的合同进行审查,监督企业履行合同。对合同纠纷进行调解、仲裁,对欺诈虚假合同进行查处。指导企业开展“重合同,守信用”活动,保护恪守合同条款、诚实信用企业的合法利益。同时掌握企业信用信息,应用自己职能,收集企业履约能力、经营状况,失信记录及违约行为的情况,为企业签约提供服务,减少企业签约的盲目性,防止上当受骗,创造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推进企业信用按市场规则运行的进程。
没有信用可言。
4、企业信息透明,接受社会监督。企业信用制度的建设、信用体系的建立,只有采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近年来。工商部门大量的应用计算机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对企业信用监管的重要模式。广泛采用计算机技术,通过收集整理市场经营主体资格、履约能力、信誉情况、失信记录及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行为等涉及企业信用方面的各种信息进行公开、透明地向全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是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关系,创造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促时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三、规范企业信用行为,保护公平竞争
1、当前我国企业不守信用的表现主要有:一是合同履约率低。据国家工商局2001年统计,全国每年签定合同超过40亿份,而合同履约率仅有40左右。二是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严重。利用签定合同搞欺诈、骗取钱财的行为屡见不鲜,企业因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的侵害造成损失而破产、倒闭现象数不胜数。三是逃避各类债务现象严重。采用各种手段逃避企业和银行的债务,使其他企业和银行遭受损失。四是市场交易行为严重不规范。由于缺乏信用,一些企业害怕上当受骗,非现货交易而不做,丧失营销良机,错过交易的最好的时机,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五是制售假冒伪劣行为突出,造成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上述这些不守信用的表现值得我们深思。
2、抓好企业信用行为规范,保护公平竞争。
市场经济在承认其主体追求最大利益行为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规则约束其主体合法经营。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开展市场竞争的基本要求。守信用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手抓”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只有加强信用意识,才能更好地和国际接轨,这是入世新形势对每个企业的基本要求。规范企业信用行为,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工商部门要充分应用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具体要做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宣传法规,帮助企业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当前要根据我国入世的新形势,加强对企业入世教育,帮助企业了解世贸,了解国际贸易规则,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要组织企业学习《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有关法规,提高合同履约意识、竞争意识、规范意识、诚信意识,增强企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和企业公平竞争能力。
二是以建设“服务型工商”活动为契机,开展信用服务,指导企业做好诚信。要在企业合同订立上为企业把关,防止合同欺诈和不履约行为;要在产品销售环节上为企业把关,防止“三无产品”流入市场;要在经营信用度上为企业把关,防止企业投机经营不守信用行为;为企业讨回公道、保护合法权益服务;为企业追讨合同欠款服务;为企业宣传自己、创造信用环境服务。
三是加快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数据库的建立,发挥征信服务效能。工商部门在对企业登记和日常监管中积累大量的企业信用信自资源,如企业的资产情况、经营业绩、产品情况、商标使用、合同履约、签约动产抵押、投资等等,这些企业信息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东西,我们应该把企业信用信息社会化。在法规的规定范围内,应用计算机网联技术,加快建立工商部门企业信用数据库,尽快使征信数据开放。征信数据规范为全社会所用,同时也使企业信用接受社会监督。在目前阶段,工商部门企业信用监管服务的实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企业的开业、变更、注销登记资料、资信情况、违法违规记录及商标使用、合同信用等记录通过工商互联网向社会开放,允许公众查阅,同时给每个企业都建立网上经济户口,实行电子监控。
(2)严禁失信人员担任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担任企业董事长、董事、经理、会计等,并建立电子档案。对失信企业在工商年检中给予处罚或划定为B级企业,限制企业行为,规范企业信用度。
(3)建立失信企业名单档案。在一定范围内,通过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充分披露不讲信用的企业行为,向社会曝光,让舆论谴责不讲信用者,接受社会监督。
(4)通过计算机网络工程提供信息,进行行业监督。工商部门要积极牵头,成立各行各业的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对失信企业进行民间处罚。
四、开展打假治劣,创造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环境文秘114版权所有
工商部门要通过开展各项活动打假治劣,造就企业信用氛围,保护公平竞争。一是要开展市场巡查,定期检查市场交易行为,对市场上销售的假冒伪劣产品进行查处,同时要深挖源头,对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进行打击,彻底捣毁制假窝点。二是要坚决取缔无照经营。无照经营充斥市场,必然对守信用企业的利益产生影响,要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就必须坚决取缔无照经营。三是要深入开展消费者维权活动,使假冒伪劣产品没有市场。让那些不讲信用、不讲职业道德、不讲社会公德、见利忘义的不法分子无处藏身,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讲信用、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第四篇:浅谈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及企业信用规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信用是整个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实践中,特别是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企业信用问题是当前经济活动中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工商部门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管主要是信用行为的监管。提高企业公平、公正的信用水平是工商部门整顿和规范企业行为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和归宿点。本文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的意义、框架、作用及规范做初浅的探讨。
一、工商部门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的意义
1、建立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是入世的需要。随着加入WTO,我国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冲击。进一步强化法制观念,培养遵守国际规范、规则的意识,特别是建立信用体系,这是目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政府入世,企业同样要入世;政府要按国际贸易规则办事,企业同样要按国际贸易规则经营。世贸组织规则中强调的市场开放、公平竞争和政策透明度原则,其核心是国家信用原则,全球的自由贸易靠的是信用,维护国家的利益靠的是作用力。要更好的规范企业信用行为,工商部门必须把握新的形势,改进监管方式,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
2、建立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是企业生存、健康发展的需要。企业的经济运行主要是靠信用来支撑,没有信用的企业最终是要倒台的。维护信用企业的合法利益,打击不讲信用的企业行为,保障市场经济秩序健康发展是工商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工商部门通过对企业信用行为监管,将不遵守国家法律和经营道德的企业从市场中清除出去,使诚信企业得到保护。
3、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体系有利于全社会营造讲诚实守信用的浓郁氛围,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工商部门推行信用监管,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来使企业经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人人恪守经营运行规则,个个按章办事,造就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环境。对于推动“三个文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4、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是工商部门监管职能的重要体现。工商部门担负着监管社会主义大市场的重任,市场信用是市场管理的核心。围绕着这一核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我们必须以创新的精神主动而不被动,自觉而不盲目的推进企业信用监管工作。
二、工商部门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框架构成根据工商部门所担负的职能,信用监管体系框架构成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市场主体准入登记、合同监管、市场行为规范、信息透明和接受社会监督。
1、市场主体准入登记中的信用管理。市场主体的登记是确立市场主体资格的法律制度,它是确保企业信用的基础。登记注册的信用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企业名称使用管理。企业名称登记应当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其使用过程要体现企业信用制度。二是企业的注册资金、注册资本。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履行民事责任的能力和企业经营的实力,同时也代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承担商业信用的能力。加强对企业注册资金、注册资本的审查管理,查处企业虚报、抽逃注册资金行为,是保障企业信用度的重要措施。三是对企业经营方式、经营范围信用行为的审查。四是对企业法人代表信用资格的审查。规定了无民事行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能担任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五是对企业经营期限的信用审查。六是对企业章程的条款审查,体现企业诚实信用,按所订立的章程开展经营活动。
2、合同监管是工商部门对企业信用监管的重要手段。企业信用往往是通过履行合约来表现的,合同管理是工商部门的重要职能。工商部门根据《合同法》对企业订立的合同进行审查,监督企业履行合同。对合同纠纷进行调解、仲裁,对欺诈虚假合同进行查处。指导企业开展“重合同,守信用”活动,保护恪守合同条款、诚实信用企业的合法利益。同时掌握企业信用信息,应用自己职能,收集企业履约能力、经营状况,失信记录及违约行为的情况,为企业签约提供服务,减少企业签约的盲目性,防止上当受骗,创造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推进企业信用按市场规则运行的进程。
3、加强日常监管提高企业信用意识。这是企业信用监管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企业信用意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加强日常管理,才能逐步实现。围绕监管职能,我们一是要加强打假治劣的力度,提高企业信用意识。制假售假已成为仅次于贩毒的第二大公害,假冒伪劣行为说到底就是不讲信用、不讲道德,不惜破坏市场秩序,追逐暴利的行为。信用环境的恶化,造成交易成本增加,秩序混乱,经济运行不畅,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同时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国家形象,也影响我国对外贸易,迫切需要我们加大打击力度,使制假售假行为无处藏身,净化市场环境,净化企业信用行为。二是通过企业年检工作开展事后企业信用监管。在年检中有目的地对企业的资本使用、资金流向、经营状况进行了解,对企业亏损金额、亏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警示和改进意见,加强企业信用的履行能力,同时向企业主管部门反映企业经营情况,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三是清理“三无企业”。三无企业是无信用能力的企业,它即没有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可能,又没有承担社会义务的可能,已经失去了市场主体资格,没有信用可言。
4、企业信息透明,接受社会监督。企业信用制度的建设、信用体系的建立,只有采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近年来。工商部门大量的应用计算机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对企业信用监管的重要模式。广泛采用计算机技术,通过收集整理市场经营主体资格、履约能力、信誉情况、失信记录及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行为等涉及企业信用方面的各种信息进行公开、透明地向全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是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关系,创造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促时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三、规范企业信用行为,保护公平竞争
1、当前我国企业不守信用的表现主要有:一是合同履约率低。据国家工商局2001年统计,全国每年签定合同超过40亿份,而合同履约率仅有40%左右。二是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严重。利用签定合同搞欺诈、骗取钱财的行为屡见不鲜,企业因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的侵害造成损失而破产、倒闭现象数不胜数。三是逃避各类债务现象严重。采用各种手段逃避企业和银行的债务,使其他企业和银行遭受损失。四是市场交易行为严重不规范。由于缺乏信用,一些企业害怕上当受骗,非现货交易而不做,丧失营销良机,错过交易的最好的时机,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五是制售假冒伪劣行为突出,造成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上述这些不守信用的表现值得我们深思。
2、抓好企业信用行为规范,保护公平竞争。市场经济在承认其主体追求最大利益行为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规则约束其主体合法经营。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开展市场竞争的基本要求。守信用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手抓”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只有加强信用意识,才能更好地和国际接轨,这是入世新形势对每个企业的基本要求。规范企业信用行为,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工商部门要充分应用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具体要做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宣传法规,帮助企业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当前要根据我国入世的新形势,加强对企业入世教育,帮助企业了解世贸,了解国际贸易规则,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要组织企业学习《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有关法规,提高合同履约意识、竞争意识、规范意识、诚信意识,增强企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和企业公平竞争能力。二是以建设“服务型工商”活动为契机,开展信用服务,指导企业做好诚信。要在企业合同订立上为企业把关,防止合同欺诈和不履约行为;要在产品销售环节上为企业把关,防止“三无产品”流入市场;要在经营信用度上为企业把关,防止企业投机经营不守信用行为;为企业讨回公道、保护合法权益服务;为企业追讨合同欠款服务;为企业宣传自己、创造信用环境服务。三是加快企业信用监管体系数据库的建立,发挥征信服务效能。工商部门在对企业登记和日常监管中积累大量的企业信用信自资源,如企业的资产情况、经营业绩、产品情况、商标使用、合同履约、签约动产抵押、投资等等,这些企业信息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东西,我们应该把企业信用信息社会化。在法规的规定范围内,应用计算机网联技术,加快建立工商部门企业信用数据库,尽快使征信数据开放。征信数据规范为全社会所用,同时也使企业信用接受社会监督。在目前阶段,工商部门企业信用监管服务的实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企业的开业、变更、注销登记资料、资信情况、违法违规记录及商标使用、合同信用等记录通过工商互联网向社会开放,允许公众查阅,同时给每个企业都建立网上经济户口,实行电子监控。(2)严禁失信人员担任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担任企业董事长、董事、经理、会计等,并建立电子档案。对失信企业在工商年检中给予处罚或划定为B级企业,限制企业行为,规范企业信用度。(3)建立失信企业名单档案。在一定范围内,通过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充分披露不讲信用的企业行为,向社会曝光,让~谴责不讲信用者,接受社会监督。(4)通过计算机网络工程提供信息,进行行业监督。工商部门要积极牵头,成立各行各业的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对失信企业进行民间处罚。
四、开展打假治劣,创造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环境工商部门要通过开展各项活动打假治劣,造就企业信用氛围,保护公平竞争。一是要开展市场巡查,定期检查市场交易行为,对市场上销售的假冒伪劣产品进行查处,同时要深挖源头,对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进行打击,彻底捣毁制假窝点。二是要坚决取缔无照经营。无照经营充斥市场,必然对守信用企业的利益产生影响,要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就必须坚决取缔无照经营。三是要深入开展消费者维权活动,使假冒伪劣产品没有市场。让那些不讲信用、不讲职业道德、不讲社会公德、见利忘义的不法分子无处藏身,在全社会营造一个讲信用、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第五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摘 要】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不论是从数量还是规模上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维护市场经济稳定的重要支柱力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大企业无法替代的战略地位。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本文对我国目前建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思路和对策,以期促进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企业融资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现状
随着新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逐步显现出来,中小企业的存在与发展状况成为影响一国经济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职工人数占70%,资产总额占50%,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
中小企业成为中国经济中越来越引人瞩目的力量,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态势也越来越重视。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国政府于2012年2月确定了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求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包括中央财政安排150亿元人民币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主要支持初创小型微型企业。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目前在结构、经营和功能上存在三重缺陷。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有效地资金补偿机制
政府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以各级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和资产划入为主,担保费收入为辅。大部分地区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只有少数地区有民营担保机构。但地方财政资金和资产划入大部分都是一次性的,规模又小。政府担保机构不以营利为主要目标,收取的担保费也很低。由此可见,政府担保机构缺乏资金补偿机制。商业性担保机构资本实力也较小,同样缺乏资金补偿机制和回流渠道。
(二)缺乏有效地风险分散机制
从担保机构方面来看,在基层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小而且各种要求近乎苛刻的环境下,由于缺少明确的风险责任承担制度规范,担保机构因实力过于弱小而处于谈判上的弱势地位,所以,大多数银行都将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转嫁给了担保机构,有很多担保机构甚至被迫承担了100%的信贷风险。担保机构不仅集中了过多的贷款风险,而且他们极其缺乏风险分散机制
(三)缺乏专业性担保人才
目前各地的担保机构人员大多数由政府机关人员组成,专业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担保业的需要。民间资本型担保机构目前业务开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也是缺乏专业人才的管理和运作。同时,我国目前还没有担保从业资格准入制度和失信惩戒机制也造成了现有从业人员能力和素质的欠缺。
(四)缺乏市场化运营手段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主要作用在于“杠杆”,可以引导社会资金特别是银行资金流向中小企业,引导商业担保机构和企业互助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然而,在现行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中,商业性担保严重缺位,而另一方面,目前已经成形的、占主导地位的很多政府担保机构,在实践中同样也没有实行企业化运作和市场化经营,行政干预突出。有的甚至进行“设租”或“寻租”,将政府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这种长期行为短期化和政治化。
三、构建与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途径与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资金补偿机制
资金补偿机制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正常运作的关键环节。对政策性担保机构来说,要建立财政资金补偿机制,保证担保机构有稳定的补充资金,政府可以考虑每年从财政预算拨一定的资金作为基础,可以每隔一定周期由政府将财政收入增长的一定比例数用于补充政府担保机构的担保资金,担保机构还可按每年担保费和利息收入的一定比率提取一部分作为补充,形成风险补偿金,用于弥补担保机构的风险损失。同时,还可以借鉴日本和台湾地区的经验,吸收社会和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捐助资金。对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企业互助担保基金应给予税收减免优惠,鼓励其进行资本金内部补偿。商业性担保机构的外部补偿主要是通过私募和上市募集资金,应给予相应的政策鼓励其融资。还应对社会捐助等给予税收减免优惠。
(二)完善担保机构的结构管理、拓宽资金来源、增强担保能力
担保机构应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规范的领导体制与决策程序,注意控制担保决策中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要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建立一套科学的规章和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程序。要重点防范道德风险,要建立监事会和内部审计机构并保持其权限的独立性。要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加强信息反馈系统的建设。此外,担保机构应拓展资本金来源,扩大资本金规模,增强担保能力。一是吸引以经济实力较强的大企业集团、金融机构(如城市合作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等为股东募集一定规模的资本金;二是引进外资参股,在引进资金的同时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三是海外上市募集资金;四是可以发行有抵押的担保债券或出售担保债权。
(三)建立和完善风险分散机制
向担保贷款的参与方直接分散风险,包括担保机构与贷款银行间的比例担保和担保机构的合理反担保条款。与商业银行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通过合理的担保比例来增强银行的贷款责任,尽量避免全额担保,通过适当的担保比例在担保机构和协作银行之间合理分担风险,以期建立担保机构、银行和企业共担风险的机制,使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共同承担对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风险。
全国范围内设立地方担保和省级与全国性的再担保多层信用补偿机制。地方担保机构直接面对中小企业,通过中小企业进行信用风险分析评价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再担保机构直接面对担保机构,通过与担保机构签订再担保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担保机构按预定支付再担保费,再担保机构则按照与担保机构的约定比例承担相应的风险。
(四)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建立和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正常运作的关键环节,对促进信用担保的再循环和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为保证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的稳定、健康发展,政府在对担保机构和担保业务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的同时,可以考虑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一定的资金用于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该补偿资金实行动态划拨;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可按每年担保费和利息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一部分作为补充,形成风险补偿基金,用于弥补风险损失。允许并鼓励保险公司介入,按照合理负担的原则,为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提供风险保险。
(五)加快担保行业的专业人才培养
深化校企合作化解小微企业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健全机制,强化政府政策引导、完善政府管理职能,健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构建针对小微企业的校企合作制度支持体系,积极发挥校企合作在小微企业人才供应、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创新模式,建立针对小微企业校企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校企合作的关键是找到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在操作层面建立基于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
首先,行业组织牵头,联合行业内同类的多家小微企业以“抱团”的形式建立对话与合作。其次,职业院校要从教育公平性的角度,将广泛的小微企业群体作为合作对象,针对小微企业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特征,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开展跨企业的惠及面更广的订单培养,引入企业共性的教学项目。再次,地方政府部门要统筹区域高职教育资源,引导大中型行业龙头企业建立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平台,面向所有的小微企业和高、中职乃至培训机构开放,政府以奖代补或者拨付运行费用等形式给予扶持。
参考文献:
[1]闫屹;黄丹青;境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的启示[J];银行家;2007年03期
[2]王传东,王家传;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10期
[3]陈晓红,刘剑;基于银行贷款下的中小企业信用行为的博弈分析[J];管理学报;2004年02期
[4]赵复元;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23期
基金项目:
本文获得辽东学院经济学院教学改革与科研项目“鸭绿江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 2014157)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