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法治国相关知识
依法治国相关知识1、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提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它的内涵(含
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
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
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
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
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3、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地位、影响):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
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
放的客观需要)
4、核心:依宪治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5、具体要求(基本方针):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中心环节)执法必严(关键)违
法必究(有力保障)
6、具体内容:
A、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客体是国家的各项工作,主要是国家事务、经
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B、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
治,确定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个人意志的影响。
C、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D、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政府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生活质量的高
低。
E、尊重保障人权是法治的核心。
F、广大公民要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依法同违法犯罪行为作
斗争。
第二篇:依法治国知识竞赛试题及含答案
依法治国知识竞赛试题及含答案
一、单选题(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______,作为每年的全国法制宣传日。(D)
A、1月24日 B、1月29日 C、4月26日 D、12月4日
2.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第一次使用“法治”这一概念,是在______的《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中。(B)
A、1978年 B、1979年 C、1981年 D、1986年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在___首次提出的。(A)
A、党的十五大 B、党的十六大 C、党的十七大 D、党的十八大
4.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____周年大会上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B)
A、28 B、30 C、32 D、35 5.党的十八大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______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B)A、法制 B、法治 C、依法治国 D、依法执政
6.坚持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依法治国,首先是______。(A)A、依宪治国 B、依法执政 C、科学立法 D、公正司法
7.生存权、发展权是基本的民生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讲,民生问题的实质是一个______问题。(C)
A、发展 B、社会 C、法治 D、政治
8.良好的法治环境,是依法治国的______工程。(D)A、根本性 B、原则性
C、保障性 D、基础性
9.“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深化司法公开,让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依照法律规定和遵循司法
规律的前提下,全面推进____等各方面的司法公开。(B)
A、立法、执法、司法 B、立案、庭审、执行 C、立法、执法、庭审 D、立法、立案、司法 10._____是推进公正司法的动力源泉。(D)
A、严格执法程序 B、严格立法程序C、依法治国要求 D、体制机制创新
11.__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在法治建设中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C)
A、各级党委 B、各级政府 C、行政机关 D、政府部门
12.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要把___作为行政决策的第一要件,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民主协商、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等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C)
A、立法 B、执法 C、合法 D、释法
13._______是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A)
A、宪法 B、法律 C、社会主义 D、法规
14.____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法治四川建设的重要保证。(A)A、地方立法 B、科学立法 C、公正司法 D、严格执法
15.2013年12月6日,省委书记王东明在《法制日报》发表题为______的署名文章。(C)
A、治蜀兴川重在推行法治 B、治蜀兴川重在推行法制 C、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 D、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制
16.结合我省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省委书记王东明强调,要深化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寺庙、进企业、进单位“法律七进”活动,尤其要先把______作为重点。(D)
A、学校和寺庙 B、乡村和社区
C、社区和企业 D、学校和企业
17.《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是我省推进依法治省的纲领性文件,其中,______是依法治省的根本保证。【2015依法治国专题知识竞赛试题(含答案)】2015依法治国专题知识竞赛试题(含答案)。(A)
A、依法执政 B、科学立法 C、依法行政 D、公正司法
18.地方法治建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渐进性特点。《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明确,到______,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B)
A、2015年 B、2018年 C、2020年 D、2024年
19.根据《四川省依法治省2014年工作要点》,在法治宣传教育方面,制定加强全省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实施意见。党委(党组)中心组每年至少进行______次法治专题集中学习。(B)
A、1 B、2 C、3 D、5 20.准确把握推进依法治省的基础工程,就是要实现______。(B)
A、社会和谐 B、全民普法 C、全民守法 D、公平正义
2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___。(D)
A、民主集中制 B、人民民主专政制C、社会主义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2.我国《宪法》规定的政党制度是______。(D)A、一党制 B、多党制 C、多党合作制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2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____的原则。(C)A、单一制 B、议行合一 C、民主集中制 D、三权分立
24.依法治国应当与___相结合。(C)A、依宪治国 B、依法行政 C、以德治国 D、以法治权
2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___。(B)A、制定宪法 B、修改宪法
C、废除宪法 D、停止执行宪法
26.我国现行《宪法》的实施保障之一是,《宪法》规定______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C)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D.各民主党派
27.设定行政许可应当维护____。(B)A、公共利益和经济秩序 B、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C、国家利益和经济秩序 D、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
28.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赔偿的法律依据是______。(A)
A、国家赔偿法 B、民法 C、行政许可法 D、行政复议法
29.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相对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____内提起,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D)
A、15日 B、30日 C、2个月 D、3个月
30.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复议机构,应当设在______。(A)
A、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内 B、政府司法行政机关内 C、政府政策研究机构内 D、政府监察机关内
31.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_____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A)
A、公平B、诚实信用 C、互信互谅 D、平等协商
32.用人单位自____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A)
A、用工之日 B、试用期满次日 C、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之日 D、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次日
33.在我省范围内,根据社会公共利益和消防安全的需要,_______、城区内的加油(气)站应当投保火灾公众责任保险。(D)A、商场 B、写字楼
C、居民小区 D、大型公众聚集场所
34.以下哪一项不是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消费者的基本权利?______(D)
A、公平交易权 B、隐私权 C、知情权 D、免费法律援助
35.《宪法》规定,我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是______。(D)
A、全体公民 B、全体人民 C、18周岁以上的公民
D、18周岁以上有政治权利的公民
36.____是一种最基本的民事法律关系。(C)A、著作权 B、专利权 C、财产所有权 D、发现权
37.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普通诉讼时效是______。(B)A、1年 B、2年 C、3年 D、5年
38.某超市在三楼墙外设置大型宣传板,因大风而落下,砸伤了过路行人,此损害责任应由____承担。(C)
A、过路人 B、政府 C、超市 D、宣传板制作者
39.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欺诈消费者的惩罚性赔偿从“退一赔一”提至______。(B)
A、退一赔二 B、退一赔三 C、退一赔五 D、退一赔十
40.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在调查或者进行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______。(B)
A、一人 B、二人 C、三人 D、无限制
41.我国《刑法》规定,醉酒的人犯罪,______。(D)A、可以负刑事责任 B、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C、应当从轻处罚 D、应当负刑事责任
42.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归___。(B)A、发现者 B、国家 C、埋藏物所在单位 D、集体
43.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的行为,______适用我国法律。(B)A、一律 B、一般 C、可以 D、不能
44.由于第三人的过错致使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由______承担民事责任。(D)
A、动物的饲养人 B、动物的管理人C、第三人D、动物的饲养人和第三人共同
4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对我国实行40多年的生育政策进行调整。随后,《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案(草案)》也经____审议通过。(D)
A、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 B、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 C、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
D、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
46.用户、消费者有权就产品质量问题向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______,向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申诉,有关部门应当负责处理。(A)A、查询 B、咨询 C、质询 D、询问
47.注册商标每次续展有效期为____年。(B)A、五 B、十 C、十五 D、二十
48.我国对作品实行____原则,作者在作品完成时即取得著作权,受法律保护。(C)
A、实际履行 B、协作履行 C、自动保护 D、先申请
49.定金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______。(D)
A、5%B、10%C、15%D、20% 50.某县人民法院审理一起盗窃案时,发现被告人还有诈骗的犯罪事实没有起诉。对此,该法院应当采取哪种处理方式?____(C)
A、直接就盗窃案进行审理
B、将盗窃案和诈骗案一并审理 C、建议检察院补充起诉 D、退回检察院补充侦查
三、判断题
1.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能适用缓刑。(√)
2.采用胁迫、欺诈手段签订的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3.新《刑法》规定,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属于渎职罪。(√)4.新《刑事诉讼法》明确了证人出庭作证的范围,法院可以强制证人到庭作证,但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5.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网络商品经营者销售的所有商品,消费者均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无理由退货。(√)6.经营权是经营者对其经营的财产的一种不能占有、只能使用和获得收益的权利。(χ)
7.因不可抗力导致许可事项无法实施,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依法变更或撤回已生效的行政许可。(√)
8.我国《继承法》规定的法定继承人为两个顺序,配偶和父母是第一顺序继承人。(χ)
9.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赔偿的法律依据是《行政复议法》。(χ)
10.有违约事实就该支付赔偿金。(χ)11.贪污罪主观方面可以由过失构成。(χ)
12.在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对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负举证责任。(√)
13.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
14.根据现行法律规定,辩护律师在侦查期间即可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
15.正当防卫必须是为了本人的利益。()
16.国家赔偿的方式包括支付赔偿金、返还财产、恢复原状。(√)17.地方性法规不得设定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
18.行政机关对当事人进行处罚不使用罚款、没收财物单据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门制发的罚款、没收财物单据的,当事人有权拒绝处罚和检举。(√)
19.甲将汽车停在自家楼下,忘记拔车钥匙,被恰好路过的乙发现。乙发动汽车刚要挂档开动时,甲正好下楼,将乙抓获。乙的行为构成盗窃未遂。(√)
20.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向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支付令。(√)
第三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知识竞赛试题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A)有机统一,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A.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B.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全民参与 C.依法治党、依法治国、依法治军
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并提出了(C)法治体系建设目标。D A.三大 B.四大 C.五大
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下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B)。
A.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B.法律主要发挥教化作用,道德主要发挥规范作用
C.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4.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C)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C A.立废 B.立改废 C.立改废释
5.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将每年(C)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
A.七月一日 B.十月一日 C.十二月四日
6.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明确立法权力边界,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由决策机关(B),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协调决定,不能久拖不决。
A.组织双方协商 B.引入第三方评估 C.组织开展调研
7.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惩治贪污贿赂犯罪法律制度,把贿赂犯罪对象(B)。A.由财物变为财产性利益
B.由财物扩大为财物和其他财产性利益 C.由财产性利益扩大为财物
8.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综合执法,(A)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有条件的领域可以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A.大幅减少 B.适当减少 C.适当增加
9.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C)记录制度。A.重要环节 B.关键环节 C.全过程
10.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B)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A.公开没有例外
B.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 C.一律网上公开
1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改革司法机关人财物管理体制,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A)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
A.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 B.司法人员任免权 C.刑罚执行权
1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C)案件。A.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 B.跨行政区域重大刑事 C.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
1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探索建立(B)提起公益诉讼制度。A.公安机关 B.检察机关 C.司法行政机关
14.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对因违法违纪被开除公职的司法人员、吊销执业证书的律师和公证员,(C)从事法律职业。
A.五年内不得 B.十年内不得 C.终身禁止
15.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A)。
A.必修课 B.选修课 C.自修课
16.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构建(B)等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A.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益律师 B.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 C.公益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 17.2014年2月9日省委、省政府印发的《法治江西建设规划纲要》实施的时间跨度是(C)。A.2014-2018年 B.2014-2019年 C.2014-2020年
18.《法治江西建设规划纲要》强调充分发挥法律的(B)作用,推进经济领域法治建设。A.引导、调控、改进、规范和保障 B.引导、调节、促进、规范和保障 C.主导、调节、促进、规制和保障
19.《法治江西建设规划纲要》强调“推进文化领域法治建设”。以下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C)。
A.加强文化创新司法保护,增强文化创造活力
B.为促进文化产业成为江西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提供法律服务和保障 C.注重运用法治手段保护江西文化品牌,减少外来文化影响力
20.《法治江西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和完善(A)名单信息共享及信用惩戒机制。A.失信被执行人 B.贷款人 C.企业法人
二、多项选择题
1.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开宗明义用“三个事关”阐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这“三个事关”包括(ABD)。
A.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 B.事关人民幸福安康 C.事关经济快速发展 D.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工作部署,体现了(BCD)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
A.全面开展群众路线教育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全面深化改革 D.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了当前执法司法中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其具体表现包括(ABCD)。
A.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 B.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 C.执法司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现象较为突出 D.群众对执法司法不公和腐败问题反映强烈
4.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以下关于党和法治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BCD)。
A.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B.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 C.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D.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5.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AB)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A.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 B.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任命 C.党委组织部门任命 D.人事部门正式录用
6.下列选项中,(ABCD)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有关“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中提出了明确要求。
A.编纂民法典
B.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 C.制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 D.制定社区矫正法
7.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同时强调了以下(BCD)“三个坚决”。
A.坚决杜绝越级执法、跨区执法 B.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 C.坚决克服懒政、怠政 D.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8.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对(ABCD)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A.财政资金分配使用 B.国有资产监管 C.政府投资和政府采购 D.公共资源转让和公共工程建设
9.下列选项中,符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完善审级制度”的要求。A.一审重在解决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 B.二审重在解决事实法律争议、实现二审终审 C.再审重在解决依法纠错、维护裁判权威 D.发回重审重在解决内部监督制约
10.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要求坚持(ABCD),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A.系统治理 B.依法治理 C.综合治理 D.源头治理
11.下列选项中,(ABCD)符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就“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所提出的相关要求。
A.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B.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 C.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 D.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
12.下列选项中,(BCD)符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就“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所提出的相关要求。
A.强化信访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 B.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
C.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
D.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
13.为了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一系列制度,其中包括下列(ACD)。
A.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 B.建立法官、检察官延迟退休制度 C.建立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专业职务序列及工资制度 D.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
14.下列选项中,(ABD)符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各级党委政法委员会工作着力点所提出的要求。
A.把握政治方向 B.统筹政法工作 C.监督重要个案 D.创造公正司法环境
15.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以下相关表述正确的是(AC)。
A.党内法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 B.党章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全体公民必须一体严格遵行 C.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 D.国家法律相当于党规党纪更严厉
16.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ABCD)能力。
A.深化改革 B.推动发展 C.化解矛盾 D.维护稳定
17.下列选项中,(ABCD)是《法治江西建设规划纲要》总体目标的内容。A.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全面加快
B.经济领域、民主政治、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全面推进 C.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面落实
D.决策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全面形成
18.下列选项中,(ABC)是《法治江西建设规划纲要》就“推进民主政治法治建设”所提出的相关要求。
A.加大贯彻执行党内法规制度的力度,维护党内法规制度的权威 B.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 C.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机制
D.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和行政执法体系建设
19.《法治江西建设规划纲要》就“推进社会领域法治建设”提出了以下(ACD)等一系列举措要求。A.实施法治惠民工程
B.发挥道德对公民行为的规范作用 C.规范社会组织管理 D.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0.《法治江西建设规划纲要》强调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建设,把(ABD)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推进生态文明示范省创建。
A.资源消耗 B.环境损害
C.植树造林 D.生态效益
三、判断题
1.各级领导干部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错)【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
2.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民权利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错)
【必须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加大监督力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对)4.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对)5.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和重大政策调整的,必须报党中央讨论决定。(对)
6.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未经执法资格考试合格,不得授予执法资格,不得从事执法活动。(对)
7.为了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对)8.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非本人同意,不得将法官、检察官调离、辞退或者作出免职、降级等处分。(错)
【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将法官、检察官调离、辞退或者作出免职、降级等处分。】
9.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登记制为立案审查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错)
【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 10.推进以调解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错)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审查起诉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
11.逐步实行人民陪审员不再审理法律适用问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对)12.对不服司法机关生效裁判、决定的申诉,逐步实行由律师代理制度。对聘不起律师的申诉人,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对)
13.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对)14.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义务、有权利就有责任观念。(错)【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观念】
15.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对)
16.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普遍设立公职律师,企业普遍设立公司律师,参与决策论证,提供法律意见,促进依法办事,防范法律风险。(错)
【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普遍设立公职律师,企业可设立公司律师,参与决策论证,提供法律意见,促进依法办事,防范法律风险。】
17.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除国家明文规定的外,凡是企业投资项目,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对)
18.推动建立上级政府部门向下级政府部门购买公共服务制度。(错)【推动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制度。】
19.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任期重大资源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
20.法治江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指导、协调和督促落实法治江西建设各项工作。(对)
第四篇:依法治国知识竞赛试题(学生,新)
2014年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知识竞赛试题
姓名:
班级:
所在支部名称:
一、选择题(单选或多选,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题目中的括号内,每题2.5分,共70分)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本次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在当今如此强调法律的权威,这充分说明()
A、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有法必依
B、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C、依法治国的群众基础是搞好普法教育 D、依法治国的本质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的。
A、1988年 B、1993年 C、1999年 D、2004年
3、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A、坚持人民主体地位,B、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D、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4、对依法治国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B.依法治国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 C.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 D.依法治国的客体是社会事务
5、在我国,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许多规定主要是靠行政机关来贯彻执行的。有专家说,依法治国,80%以上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由此可见()A行政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B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C只要严格依法行政,就能依法治国
D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6、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A、社会主义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人民民主专政 D、生产资料公有制
7、第十八届四中全会公告提出,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而近几年,在农村特别是在偏远山区,一些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及其家属只顾经济损失能否得到赔偿,主动提出 “私了”现象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农村刑事案件“私了”现象违背了()A、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B、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C、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D、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8、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这个关键。A、执法水平B、依法行政能力 C、依法治国 D、立法质量
9、我国实施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这主要是指:()A、我国的依法治国是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的依法治国
B、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C、社会主义法制从多方面保障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 D、依法治国方略的确定是我国政治文明的又一重大进步
10、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下关于“依法治国”的认识正确的有()A、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B、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 C、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
D、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11、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是:完善();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A、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B、社会主义法律法规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国家宪法
12、全会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我们之所以要建设法治政府,是因为()A、依法治国是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 B、只有建设法治政府,才能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C、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D、宪法和法律是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依据
13、法国革命先驱者卢梭认为:一切重大的法律,并不是刻在大理石或铜版上,而是铭记在公民的心中。这一观点对我国贯彻依法治国原则的启示是()A、公民只有铭记法律,才能更好地遵守法律 B、法律应反映全体公民的意志
C、人民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提高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D、实现依法治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4、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就是要把()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A、法治建设成效 B、法治理论水平C、执法水平D、依法行政
15、要做到依法治国关键是依法治“官”,一级管紧一级,严格要求,严厉执法,不讲情面,不徇私情,树立政府严格依法办事的良好形象。依法治“官”的要求说明()
A、依法行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B、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C、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严格依法办事 D、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16、下列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内在联系的理解,正确的是()
A、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B、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C、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辩证统一,关键在于坚持依法治国 D、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17、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真正做到依法治国,还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这表明()A、我们必须坚持依法治国 B、我们必须坚持以德治国
C、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的
D、以德治国可以为改革开放营造人心思进的良好环境
18、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我国的法律法规80%以上依赖政府执行,政府管理的效能如何,政府执法的状况如何,对于社会的状况都有着根本的影响。这说明()A、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B、政府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C、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D、依法行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19、徒法不能以自行,如果德治不举,人心不稳,法治就会千疮万孔;而法治松弛,惩恶不力,德治也会破堤而溃。这段话表明()
A、以德治国比依法治国更重要
B、依法治国比以德治国更重要 C、法治是德治的基础,德治是法治的保证 D、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紧密联系的
20、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重要制度的通道与有效途径。这是因为()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主人翁地位的制度保障
B、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C、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D、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
2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A、坚持民主与专政的高度统一
B、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C、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高度统一 D、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高度统一
22、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会议上强调,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推行依法行政。习近平强调,所有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学会并善于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这是因为()
A、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B、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C.我国国家机构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D.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能在法定范围内行使国家管理权力
23、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充分保护公民的权利,表明()A、国家的性质是由公民的性质决定的 B、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C、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D、公民平等地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2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A、是因为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B、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之一
C、中国共产党要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 D、政府要依法执政
25、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就是要求()A、依法治国就是要加强执法监督工作
B、司法机关必须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C、立法机关必须加强立法工作
D、依法治国就必须崇尚法律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26、我国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是因为:()A、只要严格依法行政,就能做好工作
B、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C、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
D、依法行政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原因
27、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A、党的领导 B、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C、法律规定 D、人民主体地位
28、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又一个显著特点,这是因为:()
A.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统一的体现
B依法治国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保障
C.只有走向制度化、法制化,才能形成安定团结的局面
D.实现依法治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简述题(30分)
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理解“依法治国”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五篇:依法治国
人民日报社论:实现依法治国的历史跨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和支撑。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回应了人民呼声和社会关切,必将有力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
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三个方面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我国,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我国法治与西方所谓“宪政”的根 1 本区别。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法者,治之端也。”今日中国,法治正在成为国家治理理念、社会共同信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向国内外鲜明宣示,我们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抓手,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
人民日报评论员: 用法治中国凝聚复兴力量
——标注依法治国新高度①
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首先是法治的中国;一个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首先是法治的社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是制度建设和治理方式的法治化。
金秋十月,正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治中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我们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18个年头之后,法治中国的建设将展开新的蓝图、迈向更高境界。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着眼未来,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法治建设作出重大部署,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注和期待,表明了党中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从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明确“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从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扬法治精神、发展法治理论、运用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指明了方向,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根本遵循。
两年多来,正式废止劳动教养制度,表达着推进法治的决心;“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确立着司法改革的原则;“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展现着依法行政的步伐;首次集中清理党内法规制度,近四成被废止或宣布失效,传递着依法执政的决心;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党和国家建设的各层次领域,都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向着制度化、法律化不断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回应着公平正义的群众诉求,诠释着现代治理的题中之义,激发着改革发展的前进动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法治中国的主线日益清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体现在哪里?在党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创造幸福的过程中,法治既是必要途径,更是制度保障。唯有依靠法治,3 依靠宪法和法律体系才能凝聚共识和力量,保证中国社会可持续的发展与稳定。坚持依法治国,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设法治中国,就是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以法治巩固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合法权利,弘扬和践行法治这一价值理念,为法治中国的建设打牢深厚的群众基础。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治。弘扬法治精神,凝聚法治力量,我们就能在创造经济奇迹之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明,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评论员:用法治精神推进改革大业
——标注依法治国新高度②
人们常用“前所未有”来描述深水区的中国改革: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涉激流,行险滩,靠什么冲破观念障碍、纾解发展之困?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推动中国改革破浪前行,离不开法治的引领。
“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总书记的要求,正是对改革与法治关系的深刻总结,也明确指出了继续推进改革大业的法治路径。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蓝图中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到正在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一年之间,两大主题,宣示了我们党高扬法治旗臶、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格局的坚定信念。
靠法治为改革护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经过30多年的实践,中国改革的路径正在发生鲜明变化。如果说,过去的改革更多靠的是“摸石过河”的勇气、以“破”为主的血性、先行先试的闯劲,那么今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确立,明确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们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时代;深水区的利益藩篱,攻坚期的复杂难题,则呼唤着用法治理念去破解。把改革主张转换成法治主张,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风险,才能确保 4 改革有秩序、不走样,行稳致远。
以法治作为改革的压舱石,是转型期中国的内在要求。法的基本价值之一,是其安定性。这对于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当代中国而言,尤为重要。这种安定性,不仅体现为政策制定不能朝令夕改、决策出台必须于法有据,更体现为在一个高速前行的转型社会中,对社会秩序和价值理念所起的稳定作用。法治是指引中国改革这艘航船风雨中不变航向的灯塔,是阻拦奔腾的市场经济之川不溢出河道的堤坝,是守护三十多年改革成果不被蚕食的坚强卫士。在法治的框架内处理各种矛盾和改革,寻求法治之下的最大共识,这是中国改革持续向前的制度保障,也是全体人民的福祉所在。
法治的力量有多强,两年来的实践是最好证明。不断出台的各类规章制度,细大不捐的19项反“四风”禁令,有力推动了“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政治改革;国务院一年多取消和下放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让市场“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极大地释放了社会活力。从激活市场到简政放权再到调整结构,问题导向的中国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渐入佳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法治精神渗透在各项具体改革领域里,化成制度轨道,确保改革巨轮稳健行进。
“我们生长在一个令人激动的时代,要做改革的弄潮儿。”而法治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改革成功与否的界限。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法治中国,不仅有法可依,而且是良法善政;法不仅要定纷止争凝聚共识,而且是对民族精神的提炼和升华;不仅意味着更完备的制度与秩序,也意味着更多的公平和正义。法治护航的中国改革,必将创造出属于自己民族、并有益于全人类的现代治理体系和新的制度文明。
人民日报评论员:用法治观念夯实执政根基
——标注依法治国新高度③
如果把国家发展比喻成动车飞驰,法治就是铁轨;如果把治国理政比喻成建桥筑楼,法治就是支撑。正在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中央全会上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加快法治建设、提升法治理念、彰显法治精神,因而备受关注、令人期待。
“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十八大结束不到一个月,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就指出,要“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近两年来,既有理论层面的深邃思考,又有实践层面的周密部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不断推进,体现出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变化、执政水平的新提升。
法治成为根本遵循,执政方式更加规范、更加有序。国务院取消和下放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防范冤假错案的制度规定不断出台,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堪称密集的法治建设举措,背后正是我们党通过法律治国理政的清晰思路。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两个“三位一体”,不仅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了更加完整系统的规划,也说明我们对现代化历程中治国理政的规律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
法治成为共同信仰,执政理念更加科学、更加现代。从强调“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到告诫“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从反对“以权谋私、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到要求“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依法治国不仅是治理的革命,也是触及党员干部灵魂的革命。当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有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当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自主选择,法治的引领和规范必将不断提高我们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建设法治中国,正需要我们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党能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才有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平司法、全民守法。党能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 6 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才能引导全社会守法崇法,树立法治信仰。把法治落实到国家治理、政党执政、政府行政各个层面,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事业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障。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在改革攻坚期、发展机遇期、社会风险期“三期叠加”的今天,如何运用法治改进党的领导,是全党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期待。行进在民族复兴之路上,执政党只有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思维、掌握法治方式,才能为法治中国树立最坚强的柱石,为执政兴国夯实最深厚的根基。
人民日报评论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法治保障
——一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对于行进在现代化之路上的中国,法治是繁荣稳定的基石;对于掌舵民族复兴航船的中国共产党,法治是执政兴国的支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凝聚了全党智慧,体现了人民意志,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必须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扎实抓好落实。
“以律均清浊,以法定治乱。”如果说17年前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伟大航程,那么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是在这条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体现了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认识的突破、手段的创新。全会提出的新观点、新举措,必将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制度框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法治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 7 出的重大抉择。改革开放以来,从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确定依法执政基本方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到建设法治政府、完善司法体制,中国发展的进程,也正是法治进步的过程。实践证明,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今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可说前所未有。快速发展期,面对多元利益诉求如何定纷止争,促进公平正义?改革深水区,面对多样实践探索如何划定边界,掌握改革航向?社会转型期,面对多变思想观念如何调和鼎鼐,凝聚广泛共识?越是在关键时刻,越需要发挥法治的作用,让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要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以法治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要准确把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全会决定,就需要把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放在这样的高度来理解。
这次全会提出了18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涵盖了依法治国各个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法治中国的宏图正在徐徐展开。只有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善作善成的作风,落实好全会的重要精神和全面部署,才能沿着法治道路、建设法治中国,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民日报评论员: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二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目标引领方向,目标凝聚力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正确的道路,必须 8 树立明确的目标,才能汇磅礴之力、收长远之功。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总目标,是贯穿全会精神的一条主线,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只有准确把握这一总目标,才能把全会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现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坚持和拓展。在这一根本性问题上,我们必须树立自信、保持定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去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总目标来部署、来展开,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才能不断为法治建设提供动力、激发活力,切实把全会部署落到实处。
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深刻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处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只有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治理现代化,才能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赢得新胜利,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正如全会对依法治国总目标的阐释,既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根本政治方向,也包括形成五大法治体系的重点任务、“三个共同推进、三个一体建设”的基本原则、“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总目标的丰富 9 内涵,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来把握总目标、落实总目标,才能谋划有主见、做事有章法,不断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蓝图已绘就,目标在召唤,人民在期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开创法治中国的新境界。
人民日报评论员: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三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要有坚强的政治保障。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十八届四中全会在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这个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基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978年,中国只有宪法和婚姻法等寥寥几部法律。而截至2014年3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已经达到242部。这样的数字,折射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科学立法推动社会转型,简政放权打造法治政府,司法改革保障公平正义,法治思维化解矛盾纠纷……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坚持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中国的蓝图在一步步变为现实。此次全会,再次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体现了一以贯之的治国思想、执政理念。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10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法治与西方所谓“宪政”的根本区别。
当前,社会转型进入深水区,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从打虎拍蝇反腐败到全面深化改革,从民生持续改善到生态文明建设,要把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离不开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末端治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至关重要。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另一方面,要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党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党员干部要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恩格斯说过,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臶,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只要我们党旗臶鲜明了,全党都行动起来了,全社会就会跟着走。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我们就一定能完成好执政使命,建设好法治中国。
人民日报评论员:用法治为全面深化改革护航
——四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改革驶入深海,离不开法治护航。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都需要法治提供全方位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法治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中国社会进入深刻变革期之后,无论是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还是调节社会关 11 系、规范社会行为,都需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确保各项改革事业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从我们党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反复强调,到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一以贯之强调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再到党的十八大强调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法治与改革始终相伴随。从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到这次四中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就是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框架内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在法治保障下不断深化改革。
今天,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如不及时以法治方式疏浚改革洪流,以法治思维化解矛盾淤积,减少利益调配带来的社会震荡,缓解结构调整造成的转型阵痛,势必引发新的矛盾。在法治的引领下推进改革,在法治的框架内规范改革,是中国改革持续向前的基本保障。
建设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是改革的应有之义。中国的改革发展早已令世界瞩目,但也要看到,以往发展中产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也是人民维护合法权益的“重武器”。直面问题、聚焦问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发挥法治调和鼎鼐的作用,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切实促进公平正义,才能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顺利推进。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搞好法治建设。改革经验告诉人们,市场只有和法治相结合,才能克服市场机制的盲目性。同样,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需要从解决人民最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等问题入手,依靠法治营造更加公平、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舟楫相配,得水而行。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滚滚向前,共同放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人民日报评论员:以法治守护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
——五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公平正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法者,天下之公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着眼于依法治国与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方面,对以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出了全方位部署。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中,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法治守护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科学立法是引领。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才能筑牢人们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坚实平台。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严格执法是关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解决好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等问题,惩治执法腐败现象,才能确保法律公正、有效实施,牢牢树立起法治权威。
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公正司法是保障。“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无论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还是优化司法职权配臵更好服务于民,或是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都是为了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全民守法是基础。“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而应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担当起法治建设的责任。同时,13 也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全民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就有了最可靠的保证。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六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贯穿全会决定全篇的一条红线,是管总的东西。在走什么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全会释放了明确的信号、指明了正确方向,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从1954年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到改革开放后重启“法律之门”;从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我们在长期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法治建设道路。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沿着这条道路前行,既不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更不全面移植、照搬照抄,才能解决中国法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 14 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三个方面,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才能立足中国实际建设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重大课题,有许多东西还需要深入探索,但基本的东西必须长期坚持。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有力有序推进法治建设,这是根本保证;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人民权益,这是本质要求;只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基本原则;只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这是基本方式;只有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才能与国情相适应、与社会相对接,这是基本前提。这“五个坚持”,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决定着我们能不能搞好法治建设、迈向法治中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应当毫不含糊、立场坚定,不为噪音杂音所扰,不为错误思潮所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