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看当前的货币政策
我看当前的货币政策
目前我国的通胀压力开始缓解,政府调控效果开始显现。但是信贷收缩政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显而易见。持续紧缩政策下企业资金紧张问题日益突出,工业生产与投资均会因信贷紧缩政策而有所下滑。10月制造业PMI为50.4%,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降至2009年3月以来的新低。10月份PMI指数回落,预示未来经济增速将继续降低。三季度出口和投资都出现了增速下降,受其影响,经济增速总体呈降低态势。面对这样的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宏观政策应当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已成为市场对未来宏观政策会趋于定向宽松的一致性预期,从中也显示了相关部门对信贷环境过于收紧可能导致实体经济下滑过快的一定担忧。
事实上,目前宏观政策面向定向宽松的诸多措施早已展开。例如,大量高铁项目因缺钱停工,但伴随着财政部宣布对其减半征收利息所得税,发改委明确为政府支持债券,由此化解了高铁的融资困境。还有,最近银监会下发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对小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以防范中小企业运行风险加大。另外10月31日公布增值税营业税起点大幅上调。这些事件都标志着当前国内的宏观政策正缓步趋于定向宽松。
据银行业人士透露,截止10月27日,四大银行10月新增贷款规模约为1400多亿元。从10月下旬四大银行信贷投放情况看,10月21日至27日5个工作日,新增信贷猛增600多亿元,信贷闸门出现松动迹象。银行信贷政策松动有可能会对小额贷款公司带来一定的冲击。
第二篇: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班级:11金融学9班学号:11102183姓名:张金芳 摘要: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近几年我国都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看出其实施应该是有效的,央行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上不断走向成熟,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能力也是在不断提高的。但是,在货币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并解决,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改革,中国人民银行
正文:
在我国,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渐深入,货币政策受关注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目前,货币政策已成为最受社会关注的宏观政策,其每一次变化及未来可能的走势,都会牵动市场的神经,产生广泛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央银行对形势的关注,更加依赖于基层的调查和监测分析工作。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一: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现状的分析
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对外贸易更趋平衡,内需作为经济增长动力更强,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增长平稳,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前三个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2.1 万亿元,同比增长9.4%,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7%[1]。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综合交替使用数量和价格型工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调整信贷结构。同时,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在各项措施综合作用下,货币信贷增长从2009年的高位逐步向常态回归,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金融运行平稳。当前经济增长趋稳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变化、新挑战,但中国经济本身平稳增长的内在动力较强,宏观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二: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2011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结构,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进外汇管理,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在下一个阶段,国民经济在快速回升的基础上有望逐步趋向稳定和可持续增长。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举措,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形成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但当前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宏观调控面临两难局面。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比较脆弱,国际
金融环境仍不稳定。国内民间投资和内生增长动力还要强化,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艰巨,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财政金融领域风险不容忽视,价格形势比较复杂,通胀预期管理仍需加强。三:我国应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调整信贷结构,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促进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发展。
(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1.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对影响流动性供求各个因素的分析监测,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配合,合理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
2.优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
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应对季节性因素及市场环境变化引起的短期流动性波动,视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变化灵活搭配央行票据和短期正回购开展对冲操作,并适时增加7 天期短期正回购操作品种,不断优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进一步提高对冲操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3.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
与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和流动性管理要求相配合,中国人民银行视市场利率走势变化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有效引导市场预期、改进流动性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4.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
(二)、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交存制度
从2011 年9 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并根据金融机构流动性状况在3-6 个月内逐步实施到位。这是对存款准备金交存基数的常规性调整和制度完善。继续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根据形势变化对有关参数作了适当调整,通过把信贷增长与逆周期资本要求联系起来,有效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平稳增长、优化信贷结构。
(三)、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于7 月7 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于稳定通胀预期、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巩固房地产调控效果、优化资金配置、居民财富保值等也具有积极意义。
(四)、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加强和改善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优化信贷结构,防范信贷风险。
(五)、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继续按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四:货币政策实施后的影响
(一)、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高位略有回落。银行间回购、拆借市场交易活跃,成交量总体增加。从期限结构看,市场交易仍主要集中于隔夜品种,回购和拆借隔夜品种的成交分别占各自总量的75.5%和84.2%,占比同比分别下降
4.5 个和3.5 个百分点。交易所市场政府债券回购累计成交13.6 万亿元,同比增长202.2%。
(二)、国债收益率曲线总体有所上移,债券发行规模明显增加。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量平稳增长。从交易主体看,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是银行间现券市场上的净买入方,分别净买入现券4721 亿元和1641 亿元;其他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是主要的净卖出方,分别净卖出现券4940 亿元和1422 亿元。交易所国债现券成交988 亿元,同比少成交332 亿元。
(三)、票据融资小幅增长,票据市场利率震荡上行。票据融资余额小幅增长,票据市场交易活跃。前三个季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11.2 万亿元,同比增长26.3%;累计贴现18.2 万亿元,同比下降5.2%。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为6.5 万亿元,同比增长23.9%;贴现余额为1.5 万亿元,同比下降5.3%。第三季度,金融机构继续加强对信贷总量和结构的调整,合理控制票据融资增长。票据融资期末余额比上个季度末增加1363 亿元,比第二季度多增162 亿元。票据融资余额在各项贷款中占比为2.8%,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受货币市场利率和票据市场供求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第三季度票据市场利率继续震荡上行,总体处于历史高位[3]。
(四)、股票市场指数整体下行,股票融资有所减少。股票市场指数整体下行。9 月末,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成份指数分别收于2359 点和10292 点,比6 月末分别回落14.6%和15.0%。沪市A 股平均市盈率从6 月末的16.5 倍下降到9 月末的14.2 倍;深市从30.7 倍回落到27.0 倍。创业板指数有所下行。9 月末,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指数收于791 点,比6 月末回落6.5%。
(五)、保险总资产继续较快增长。前三个季度,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13 万亿元;累计赔款、给付2873 亿元,同比增长27.0%。其中,财产险赔付同比增长24.1%,人身险赔付同比增长30.3%。
五:当前货币政策的缺陷
1、我们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总量的目标的选择越来越困难,或者选择空间越来越少。整个十五计划期间,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变。在现在宏观经济复杂情况下,跟过去是不一样了。现在是紧缩紧不得,扩张扩不得。我们总量目标是很难选择的。
2、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方向同方向性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稳健的财政政策还是在扩张,国债没有任何的减少,比前几年是成倍的扩张。我们财政支出政策不惜扩大赤字,是扩张需求,是属于扩张性的财政收入。货币当局的政策和财政政策方向上产生了差别,一个在扩张,一个在紧缩,但这一种松紧搭配是是被动和无奈的需要调整。
3、从政策实施行为主体政府的行为来说产生了周期性差别。我们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现在越来越像一个公司,公司是盈利最大化,我们地方政府越来越是财政收入越大化。这就会形成一个关系,支持它发展的经济动力,第一不是财政,第二不是银行,各个地方发展速度和储蓄水平等等高度不相关[4]。一个地方经济增长快慢取决于投资的快慢,投资的快慢取决储蓄的多少储蓄的投资取决于投资的快慢。所以,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周期和反周期的博弈。
4、货币政策的需求效应在递减。递减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中国货币流动性陷阱,我们连续降息,我们的储蓄在提高。在流动性陷阱出现或者是显现之后,尤其对是中国老百姓其他的投资渠道不畅通的情况下影响并不大。所以形成了现在中国的商业银行存贷差的压力非常大。如果货币政策采取提高利率的政策,在需求方面使通货膨胀的预期下来也不错,但是人民对通货膨胀预期并没有降低。中国货币政策需求的效应是有了新的限制。
六: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稳定,并且呈增长模式。而我国的货币形势也较为稳定,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特别是人民比在近两年不断地升值,这对经济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所以,货币政策虽然能够调节经济发展说存在的问题,但是它本身是无法几头兼顾的,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光靠货币政策是不够的,政府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和调整自身的行为也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课题组:如何把握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
[N].中国信息报,2010-12-8
[2]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N].中国信息报,2011(11)
[3]闫庆悦:论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J].济南金融,2008(3)
[4] 丛明:正确认识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
第三篇:从紧货币政策看银贷新趋势
从紧货币政策看银贷新趋势
郭文美黎友焕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会议基本上确定了2008年我国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会议指出,国家有关部门将在总量上对货币供给和信贷投放实行更严格的控制。包括,稳步加息,严格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采取央票、国债等对冲工具加大对冲力度等。从紧的货币政策将对居民贷款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加强银行收紧房贷的压力,同时有可能导致2008年国家实施限制居民贷款的政策。
一、从紧的货币政策对居民贷款的影响
从紧的货币政策从长期来看有助于平稳物价,缓和物价上涨的压力,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居民日常消费;但是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居民的消费贷款,在短期内物价无法下调的情况下,将有可能抑制居民消费。其次,从紧的货币政策将影响银行面对居民的住房贷款政策。而央行于2007年12月8日在年内第10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标准,将其调整到14.5%,调整幅度为1个百分点,为以往幅度的两倍。在这两项政策的相互作用下,国家加强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的力度,促使银行进一步加紧收紧房贷业务,从而影响了居民的购房贷款,提高居民购房贷款难度。
二、银行2007年年底出现“无款可贷”的情况
2007年8月份以来,全国大部分银行都在调整放贷政策,紧缩房贷的信号越来越明显。如提高第二套住房首付比例、抬高二手房贷门槛等。银行紧缩的放贷政策不仅与之前过快上涨的房价有关,更重要的是因为其中部分银行因前期放贷数额过大,年底出现“无款可贷”的情况。
(一)银行收紧房贷现状及原因
2007年6月份以来,买房者申请住房贷款业务日趋困难。大部分银行提高了第二套住房首付比例;部分银行除了满足个人住房需求的房贷业务外,原则上不予审批其他用途的贷款,而以经营、个人综合消费为用途的个人住房抵押类贷款也基本停止;另外有些银行从8月起“暂停所有零售贷款接单”,实际上便是停止办理二手房贷业务;另外,有些银行甚至不敢轻易接受贷款申请。
银行收紧房贷的原因有来自银监会对银行施加的压力。2007年6月初,银监会向各商业银行发出了紧缩房贷的信号,要求各商业银行总行自查房贷风险,并规定各家银行全年的信贷规模增长率不能超过15%。其次,银行收紧房贷也与前期房价快速增长有关,房价的过快上涨加强了住房贷款的风险。假如房价出现大跌,那么银行所持有的抵押物价值将面临缩水,借款人偿还银行贷款的积极性也将大大减弱,此时银行面临的将是一场坏账危机。然而,在银监会施加压力以及房价上涨的背后,导致银行不得不收紧放贷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便是部分银行实际上已经出现“无款可贷”的情况。
(二)银行年底出现“无款可贷”的情况
2007年,截至12月初,央行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加息。其中,7月30日,央行第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距离央行加息仅仅10天。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严重影响了银行内部的流动性,银行银根逐渐紧缩,一些中小型商业银行资金面临紧张。另外,上半年全国绝大部分商业银行积极放贷,住房贷款投放进度快,短期、中长期贷款均呈现较大增幅。其中,中长期贷款主要为个人住房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基数大。以深圳为例,根据深圳银监局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深圳个人长期消费贷款增加425.4亿元,而去年同期仅增加121.2亿元。从上市银行2007年半年报来看,上半年银行个人住房贷款规模快速增长,占银行贷款业务总额的比重近1/5,同比增速为10%-30%。根据中国银监会数据,2007年上半年各家银行贷款快速增长,前7月人民币新增贷款已达2.77万亿,逼近去年全年水平的90%。某些股份制银行分行在上半年已经用完全年80%的额度,某些银行甚至在半年时间内将全年贷款配额用光。
另一方面,存款一直是商业银行放贷资金的最主要来源。而2007年上半年,由于储蓄存款大量进入股市、房地产等资本市场导致银行存款急剧减少。按照我国相关法规的规定,即商业银行贷存比(即贷款额与存款额的比例)不能超过75%的限制,存款总量的减少就意味着银行可用于贷款的总额减少。因此,由于前期贷款额度太大,而银行存款却大量减少,导致年底部分银行出现无款可贷的情况。由以上分析可知,从6月份开始,许多银行已逐渐提高房贷的首付比例,收紧贷款审批。其主要原因就是因前其放贷基数过大、放贷速度过快,导致许多银行配额用完,年底无款可贷。
三、2008年居民贷款政策走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之一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同时明确要求2008年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而央行也于2007年12月8日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4.5%。结合从紧的货币政策以及今年贷款的情况分析,由于今年发放贷款基数太大,2008年国家为实现已定的政策目标,对居民消费贷款,特别是住房贷款,无论从贷款额度或是从贷款利率都可能实行从紧的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在贷款额度上,相较近年的数额将可能大幅度缩小,而贷款利率也很可能上升。
(郭文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硕士研究生;黎友焕:经济学博士,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该文发表在《亚太经济时报》2008年1月3日A07版
第四篇:当前货币政策不足、目标、工具及发展方向
当前货币政策分析
当前从经济发展趋势来看,由于国际经济形势涌现的逆转以及已经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我国经济增长率将涌现必定程度的回调,国际收支不平衡程度将有所缓和。同时,出口增长将回调,但幅度有限,在国民币升值预期的持续作用下,银行的流动性虽然比去年有所缓解,但仍然比较充裕,货币信贷仍然处于比较宽松的环境。首先,社会过度储蓄引起的过度投资问题。储蓄过度增长引起过度投资,实际还对消费形成了挤出效应,因为在资金必定情况下,投资过多占领份额,必定排挤和克制了消费。其次,工业的过快增长引起的产能过剩问题。当前,在国民经济运行中,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向金融机构流入,另一方面是社会消费增长速度又远远慢于工业品的生产增长速度。由此,我国经济发展中又遇到另一个抵触,工业品产能的过剩。再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引起的社会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当前,我国收入差距浮现全面扩大的趋势,既存在城乡居民、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也存在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扩大问题。
中国经济是一个改革转轨的经济,在市场化程度、货币政策运作机制,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上与发达国家不太一样,也与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新兴市场国家不太一样,所以,对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要进行系统的研究,要结合中国国情来考虑。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也可以理解为较多的新增就业),以及保持国际收支大体平衡。应该说四个都是货币政策应该实现的目标,但是现在最重要的目标是稳定物价,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平衡国际收支,在国内来说,稳定物价是当前之急因为现在面对国内的通货膨胀,从紧的财政政策配合着从紧的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利用提高利率的手段来控制投资和消费,达到实现稳定物价,经济稳定增长。
周小川:“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比别国要多一些。比如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国际上认为存款准备金率应该废弃,没什么作用。考虑到我国的特殊国情,比如我们还存在国际收支不平衡、外汇占款和对冲等问题,我们还是很强调存款准备金的作用的。”我认为工具主要是抑制对货币的过度需求,减少货币供应量。但实际上加息的幅度大概已经到顶了,现在还能用的工具不外乎继续提高准备金
率,取消剩下的5%利息税,以及加强窗口操作指导。
上调法定准备金比率的积极影响:一是可以直接减少金融系统的超额准备金水平。据央行估计,当前1.6万亿元的存款准备金余额,约减少超额准备金1500亿元左右。二是通过增加法定存款准备金规模,挤占信贷资金,降低信贷增长,同时化解外汇占款增加导致的基础货币增长的压力,从而达到减慢货币供应量增速的目的。根据目前2.6的信贷乘数,约减少信贷3900亿元;根据4.6的M2乘数,约减少广义货币供给6900亿元。三是显示央行决心和政策意图,通过金融系统的心理预期和自动调节,促使目标最终达成。
但此项政策同时也存在着矛盾和抵消的因素:一是直接减少金融系统的流动性,同时提升市场利率的水平,增加金融系统的流动性风险。如要求公开市场操作投放流动性来予以缓解,则又会导致提高准备金比率的政策效力大打折扣。细究其源,超额准备金比率下降有促使货币乘数上升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抵消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促使货币乘数下降的效力。二是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挤占超额准备金、出售所持有的债券或票据来满足上调法定准备金比率的政策要求,而不用减慢信贷扩张的速度。
综合考虑准备金政策、债券发行和兑付、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其它因素,估计9月份金融系统的资金将被抽离1500亿元。在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存贷差变化、外汇占款增长、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其他货币政策措施以后,估计此“缺口”仍将会在年内存在。
一是宏观经济形势。宏观经济已经明显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9~12月和明年继续高增长已无疑义。8月份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增幅扩大,其中消费价格同比首度出现正增长,估计8月CPI增速可达0.8%~1%,9~12月同比增速超过1%的可能性很大,尽管尚不会出现通货膨胀,但在目前这种势头很可能被延续的情况下,明年物价走势值得关注。
二是存贷差变化。信贷增长有实际经济的需求支持。由于各商业银行去年以来加强利润考核和信贷激励,信贷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应是必然趋势。此外,由于存款来源短期化、信贷中长期占比抬头趋势逐渐强化,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不匹配的风险也在逐步积聚。从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全年日均贷款能否稳步增加,关键在于贷款能否及早发放。这是造成今年上半年信贷快速增长一个重要原
因,同时也自然会带来下半年贷款增幅的有所回落。据有关报道,最近建行行长在行内要求重新重视吸储的重要性。这应该是一个信号:预示着商业银行扩大信贷的冲动开始受到内部资源的制约,信贷增速继续慢下来应该是很有可能的,但能否达到下半年新增1万亿元的控制目标还很不确定,因此,货币供应量过快的增速能否如期回落到目标区位也很不确定。总之,控制商业银行信贷从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防范今后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仍将是央行和其他政府部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工作。
目前,在实体经济领域,某些产业特别是一些常规的制造业,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我们在投资方面必须小心。除了制造业,在一些基础设施领域也存在类似产能过剩问题。鉴于产能过剩已经局部显现,中国必须在投资方面找到新的增长点,而城镇化过程中的投资需求正是这个新的增长点。投资是有实际需要的,但大量兴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用设施,有一部分不一定有充足的自身效益,即便有一些是有效益的,但也是得益于财政性的还款安排。这些项目资金来源除了中央的拨款,更多的是来自地方配套资金,而地方筹资的主要渠道就是各种政府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平台主要有两种融资方式:一种是以城市政府所拥有的土地做质押进行融资;一种是用综合收费能力来保证支持项目的还款能力,而不是靠项目自身的收费能力。这就带来了很多挑战,解决得不好可能造成政府融资平台还款能力欠缺、银行产生不良资产等问题。
参考文献
当前货币政策相关问题的几点认识 ——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第五篇:如何看当前经济形势
如何看当前经济形势
一、我国经济的运行情况
(一)2009–2010年的中国经济
2009年是最困难的一年。受金融危机冲击,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大批外向型中小企业关门倒闭,失业农民工被迫纷纷返乡。
2009年,任务非常明确––应对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2008年底中央出台两年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经济增长逐步恢复到正常轨道,并对世界经济复苏起到重要作用。
2010年是国内外环境最复杂的一年。上半年希腊遭遇主权债务危机,接着国内房地产价格非常不正常地快速上涨,再就是夏末秋初物价明显上涨,最后是美国第二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2010年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不仅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而且基本上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奠定了基础。
(二)做好经济工作的有利条件
1、我国经济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我国上一轮经济周期是从2000年至2009年,走出了一个“8+2”的良好轨迹,即8年的上升期,2年的回落期。从上升期看,2000–2007年,GDP增长率连续8年处于8%~14%的上升通道内。从回落期看,2008年,在国内经济调整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叠加作用下,GDP增长率从200714.2%下降到9.6%,回落势头较猛。2009年下降到9.1%,2010年回升到10.3%,从而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2、“十一五”为“十二五”奠定了良好基础。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粮食连续七年增产,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3、内需驱动增长的模式得到进一步强化,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我国投资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内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民间投资渐趋活跃。课后阅读资料:民间资本游资化,反映民间投资创业环境存在问题,也说明社会浮躁,寻求一夜暴富的心理相当普遍。炒作一旦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形态,任何产品的价格都可能上涨。
对付价格上涨,仅仅靠紧缩货币恐怕行不通了。如何将民间游资引导到实体经济领域去,遏制民间资金游资化的倾向,这是更为根本的问题。–––刘尚希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公报中,强调2011年的宏观政策基调是:积极稳健,灵活审慎。仅从字面看似有矛盾之处,既然要稳健,为何还要积极呢?既然基调是审慎,为何还强调灵活?这表明对2011年的宏观政策基调,在年内还可能有明显变化的可能性。–––巴曙松 紧缩过度带来滞涨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10%,怎么能说滞涨呢?全世界都没有过这样的滞涨。–––吴晓求
如果货币政策不出现大的失误,我国不会出现长期通胀。–––诸建芳
4、从外需看,2011年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回升,出口将保持一定增长,外需有可能实现对经济增长的正拉动。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一周年来,云南对东盟的贸易额不断攀升。
5、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积累了在复杂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经验,增强了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的认识。
(三)当前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从国际看,世界经济虽然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如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美国再次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必然会给世界经济带来通货膨胀等负面影响;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复苏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通货膨胀问题。
2、从国内看,经济结构升级的约束增多,前进中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两难的问题增多,如调房价稳民心与影响经济增速,提高劳动报酬比重与削弱企业竞争力,改革资源能源价格与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等。
3、世界经济呈现新的特点:世界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期,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处于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处于上升期。
二、如何开好局起好步
(一)深入贯彻落实区域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加强督查和评估
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各地要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建立落实机制,明确责任和分工;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的督促检查以及评估工作,完善政策配套支持体系。
加快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贯彻落实工作,研究制定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财政、产业、人口、投资等政策,明确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国家支持的重点投资领域和产业准入标准。各省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加快制定本省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实施方案和进度安排,研究制定分类配套政策,推进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
(二)加快调整投资结构,积极引导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中央确定的“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在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投资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继续加大政府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力度,加快民间投资跟进的步伐,着力扩大中小企业投资意愿和规模。正确处理扩大投资用于在建项目和新建项目的关系,确保一批重大在建项目继续推进尽快完工,严格控制低水平、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的新建项目开工建设。东部地区要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能力。中部地区要扎实推进“三个基地、一个枢纽”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三农”、保障性住房、卫生教育、基础设施、节能环保、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等重大项目的实施。西部地区应继续加大民生领域、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建设的投资力度,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技术改造。东北地区应加快重点产业振兴,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并购重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推进中西部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各项配套措施,有序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和平台,吸引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在中西部地区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雄厚的重点经济区(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中西部各地要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地方保护,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中西部地区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支持中西部毗邻城市之间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加快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在中西部条件较好的地方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四)加快解决城乡统筹突出矛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针对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的客观实际和特有国情,未雨绸缪,超前研究解决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过亿农民工进城、农村空心凋敝等城乡统筹的重大问题,分步制定综合配套政策措施加以应对防范。重点解决目前我国城镇化的盲目发展和不协调发展问题,抓住城镇发展的“贪大求快求新求洋”、农民工市民化进展缓慢、劳动力转移不畅等突出矛盾,加快研究解决办法,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加快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和城市规划管理,促进城镇化集约、特色发展。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以优先解决中小城市和县城的农民工落户定居为切入点,由点及面,逐步推进,出台有关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工资增长、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子女就学、落户等相关政策,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失业救济制度,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推进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险异地接续问题,将农民工住房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继续落实国务院相关文件推进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实行更加宽松的落户政策,等等。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建立区域联网的农民工就业信息收集和发布机制,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五)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健全政策体系,提高扶贫开发效益
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性投资力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完善扶贫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整合政府扶贫资金,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创新扶贫工作方式,提高扶贫效率。积极探索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新机制,继续鼓励引导对口扶贫和援助。积极组织实施贫困地区人才援助计划,支持贫困县(市)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实用人才,鼓励各类人才到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创业发展。
对具备生存条件的贫困地区,继续实行开发式扶贫,改善贫困人口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对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地区,实行易地扶贫,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库区、行滞洪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培训扶贫、技术扶贫和劳务输出扶贫,增强劳动技术和增收能力。对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实行救济扶贫。加强对贫困人口下一代的教育扶助,防止贫困代际传递。采取社会救助、设立专项贷款和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措施,防止因灾因病因学返贫。
三、热点问题如何看
A 经济增速
全年增长8%不成问题 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
吴晓求:具体季度同比增速目前不好预测,全年来看经济增长达到8%是不成问题的,这也是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
巴曙松:2011年宏观经济将进入平稳、温和的趋势性增长。与2010年不同季度的环比波动过大相比,2011年GDP增速波幅将比较温和。总体上,前三季度温和上升,三季度可能是全年同比的高点,略超10%,四季度呈现小幅回落,市场预期GDP增速都将保持在9%-10%左右的窄幅区间内波动。
但需要注意的是,从目前的趋势看,2011年的经济增长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基于2010年四季度强劲的增长态势,2011年经济在特定季度过热的可能性不容忽视。其中一个动力就是因为2011年是“十一五”和“十二五”的衔接之年,从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看,通常存在很强的政治周期扩张冲动;其次是外部经济如美国的复苏可能会超乎当前的预期,这对国内经济有一定带动作用;第三则是到目前为止的紧缩措施力度有限,实际上滞后于物价走势,紧缩力度和节奏都稍显滞后,宏观政策在进行紧缩时持十分谨慎的态度。
刘尚希:国家发改委提出2011年的经济增速在8%左右,这代表了政府对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判断,实际增速落在7%-9%区间的概率较大,按此增速的话,2011年就根本不存在“保”增长的问题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来“稳增长”,而不是延续2009年以来的“保增长”,就意味着经济增速不是明年宏观政策的核心目标,甚至可以说只是实现核心目标的一个条件。
诸建芳:2011年控制通胀会牺牲部分经济增长,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将从2010年的10.2%回落至9.5%左右。在反通胀的压力下,上半年经济增长将受到一定抑制,GDP增长将呈现前低后高走势。分季度看,预计2011年一至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8.7%、9.1%、9.8%和10.02%。
2011年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主要来自内需增长。由于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比2010年有所降低,中国出口增速将有所下降,故出口对经济的贡献也将下降,尽管还存在较大规模顺差,但增长的贡献将转为负的。由于通胀压力比较大,货币信贷政策将有所收紧,因此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下降。由于鼓励消费的政策和消费潜能释放,消费增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对稳定。B 通胀总体可控 CPI预计略高于4%
巴曙松:中央给出的这一目标数字是4%。虽然各种预测表明,2011年的CPI会略高于4%,中位数可能在4.5%左右,但决策者为什么还把2011年的CPI目标定在4%?站在政策研究的角度换位思考,将有助于理解2011年的宏观政策导向。
首先,如果把目标定在5%或者更高的水平,本身也没有太大问题,毕竟在过去5年中,政策制定的通胀目标有三年是3%、一年4%、一年5%,即使定在5%,也没有超过过去5年的最高值;其次,从市场角度分析,一个十分重要的政策意图,在于合理引导通胀预期。客观评价,2010年下半年物价短期内迅速冲高的一个重要机制就在于通胀预期及其推动的物价上扬。
再者,实现2011年4%的CPI目标,政策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腾挪空间。大致测算,今年的翘尾因素约为2个百分点,如果新涨价因素能够控制在1.5个点,尚可能预留0.5个增长空间用于资源价格调整以及外部可能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吴晓求:现在一般的看法认为全年CPI在4%左右,应该不会超过4%。同比的增速跟基数有关系,去年基数比较低,环比增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诸建芳:短期看,通胀压力依然较大,但是在政策加强调控的情况下,物价上升的压力在春节后将有所减缓。我们预计2010年全年CPI上升3.3%,2011年CPI上升3.8%,其中上半年CPI在4%以上,下半年通胀压力将有转折性变化,年底回落至3%左右。2011年各季度CPI预测分别为4.5%、4.2%、3.8%和2.9%。PPI方面,2010年为5.5%,2011年预计为4.6%。
“十二五”期间通胀上升可能涉及的主要因素包括:工资上升带来的成本推动因素,资源环境成本推动的物价上升以及公共产品调价带来的通胀上升。有些观点据此认为“十二五”我国将经历高通胀,我们认为,如果货币政策不出现大的失误,我国不会出现长期通胀。
巴曙松:2011年的通胀仍然处于可控范围。
通过与历史经验进行对比,本轮物价上涨的直接导火索是2010年10月、11月份蔬菜价格的大幅上涨,但从中国的粮食和蔬菜价格波动历史看,蔬菜和食品价格带动的CPI上涨及其供应的回复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因此,这轮物价上涨将逐步在供应恢复之后稳定下来。
所以,整体上判断,2011年的通胀仍然处于大致可控的范围。目前通胀在很大程度体现的是一种可能性的风险、尚未形成全面的高通胀的现实,且当前的通胀主要集中在农产品、蔬菜和粮食领域,尚未全面扩散,只要及时采取紧缩措施并加大供应,且2011年上半年不再出现大规模的农业灾害,则通胀压力应当不会高于2007-2008年的水平。C 货币政策 年内可能加息两次 一季度或将“三率齐发”
巴曙松:今年一季度或将成为“三率齐发”的政策密集出台期。首先,4%的CPI既定目标意味着一季度的调整压力会非常大,上半年的部分月份CPI很容易会达到5%,甚至会接近6%,这种物价走势会形成较强的政策调整压力。其次,基于今年物价“前高后低”的基本判断,一季度也会是政策调整与出台的密集时期。政策出台节奏会呈现一个标准式的动作,我们称之为“三率齐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利率与汇率。不仅如此,对部分投机性较强的产品的物价行政管制,以及适度的资本管制(特别是在加息和升值时配套使用)也将成为辅助性工具。实际上,从2010年年底的宏观政策紧缩节奏看,与实体经济的强劲复苏以及较强的物价上升压力看,实际紧缩力度是偏松的。这使得市场可能会猜测,宏观紧缩力度会滞后于实体经济的波动以及物价的走势。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上半年的物价高点接连出现之后,开始全面启动严厉的政策紧缩。采取两种不同的政策操作节奏,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存在很大差异。吴晓求:通胀与经济增长之间要取得相对平衡,因此货币政策要相对有节奏,不能节奏太快。去年四季度以来货币政策的调整节奏就偏快了一点。但是说紧缩过度带来滞涨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10%,怎么能说滞涨呢?全世界都没有过这样的滞涨。2010年GDP季度同比增速递减是正常的,递减与基数有关,因为2009年12月份的GDP比2009年1月份的GDP高得多。
巴曙松:整体上外部的低利率水平一直是制约国内政策工具选择的核心因素之一,而且这种因素短期内也难以改变。在低利率条件尚未改变的情形下,政策组合的备选工具中,优先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最高,央票的运用以及贷款投放的窗口指导等都是常用的数量型工具。相应的,利率工具的使用仍会非常谨慎,即使加息,次数也会相对有限。
刘尚希:未来继续加息的可能性,与决策者对经济的形势判断密切相关。如果货币当局认为主要矛盾是国内因素引起的货币供应量,持续加息是必然的。如果认为只是当前这种宏观环境下不能让流动性过分宽松,为控制物价创造条件,那加息的次数很有限,不会一直加下去,更不存在所谓的“加息通道”。
诸建芳:今年政策组合变化最明显的是货币政策由原来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数量型和价格型政策工具都将作出调整。首先未来货币增速将有所回落,我们预期广义货币(M2)增长为15-16%,信贷增长15-16%,即新增贷款7万-7.5万亿。其次,预计利率需要继续上调2次。D 汇率
人民币或升值5%
巴曙松: 把扩大进口当做平衡国际收支、平抑物价的一大措施,这预计是2011年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个值得关注的亮点。为了更好地平衡国际收支,在原材料等尽快加大、物价压力增强的上半年,人民币升值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变量,总体升值幅度会超出2010年。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可以使铁矿砂和原油等原材料的进口价格降低,有助于减少输入性通胀,其次可以迫使纺织品等行业进一步提高附加值。
总体上,在内部物价压力上升、外部贸易平衡压力也比较大、利率在外部低利率环境约束下难以大幅调整的时期,汇率调整的回旋余地较大,预计调整的力度会比市场预期的要大。
吴晓求:人民币升值趋势还是存在的,但是2011年的升值不会像2010年那么大。如果加息持续,人民币有保持升值趋势,无疑吸引更多热钱入境,这是一对矛盾。要平衡的话比较麻烦,需要加强跨境资本的管制。加息要慎重,加息与跨境资本的管制同时进行,热钱就进不来了。诸建芳:未来人民币升值速度主要考虑国内的产业承受能力,以及生产要素从出口部门转向内需部门的速度,因此,人民币汇率不会出现大幅度的调整,预计2011年仍将升值5%左右,即到2011年底,美元兑人民币达到6.30的水平。刘尚希:从中长期角度讲,随着一国经济实力增强货币升值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升值趋势不代表币值一直是上升的,这里面也有升升降降的波动,跟股市是一个道理。所以,虽然升值是一种趋势,但币值的具体变动情况并非客观的,这里与相关经济政策及其他方面的经济活动有关,也与国内外的心理预期有关。从政策预期的角度来讲,2011年不应让人民币有过多的升值预期,而应保持币值稳定,甚至不排除在某种情况下让人民币贬值一下,否则在美国货币“放水”、其他经济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全世界的热钱都要跑到中国来了,这意味着我们在替他国分担风险成本,有损国家利益。E 房地产调控
见不到效果多少轮调控都没用
刘尚希:国家一而再再而三地调控房价,但房价还是不停地在涨,甚至继续出现“日光盘”。这是为什么?这里关键问题不在于政策调控,而在于房价的社会心理预期管理。
第一轮调控的时候,百姓对调控抱有很大希望,但调控结果下来房价还是在涨,于是国家再调控,但房价依然继续涨,这样政策的可信度就越来越低,政策对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就越来越小。所以调控不能只是试着看,必须立马见到一些效果才行,见不到效果就无法改变预期,再来多少轮调控都没用。
另外,房价调控并不是一两个政策就管用的,舆论导向也非常重要。毕竟行动是由认识决定的,不同的认识就有不同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