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稳健”货币政策的预期效应分析论文

时间:2019-05-13 14:29: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稳健”货币政策的预期效应分析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稳健”货币政策的预期效应分析论文》。

第一篇:当前“稳健”货币政策的预期效应分析论文

一、当前“稳健”货币政策的预期效应分析

(一)“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

1、上调存款准备金的效果

与其他国家鲜用的准备金率的调整手段相比计较,中国自2010年至今,已经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也是使用最为频繁的货币政策工具,最近一次上调实在四月二十一日,是今年以来第四次上调,共2.0%,大型金融的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已提升至20.5%的历史高位,四次上调准备金率后,已累计冻结银行日常资金超过万亿元。

然而在央行如此频繁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我国的通货膨胀状况似乎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央行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9.6万亿元,同比增长9.7%,居民消费指数(cpi)同去年上涨5.0%。可见,存款准备金率频繁上调对遏制通货膨胀上涨的势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准备金率的变化会影响超额准备金和货币乘数的变化,而超额准备金是基础货币的一部分,基础货币又能使货币供给呈倍数扩张或收缩,货币乘数也成倍影响货币供应量,所以银行体系内的可流动性过剩往往会引起经济体系内的流动性过剩。造成这一过剩的主要原因有;

(1)是央行自2008年9月以来实施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是美联储先后启动的两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而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属于“输入型”通货膨胀,主要受全球流动性过剩状况的影响。2011年的第一季度的到期资金量大,热钱也不断的流入。存款准备金率对公众的影响也在减弱,政策手段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随存款准备金率的越来越频繁使用,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对公众通货膨胀形成较大的影响,根据尼尔森公司2011年初 的调查报告显示,消费者对2011年未来的12个月内的价格总水平的走势,仍有81%的消费者认为将会上升,仅比上季度下降2个百分点,对于不同价格商品的走势,超过百分之八十的消费者认为食品价格仍会继续上升。对于目前的流动性泛滥,存款准备金率只是意识到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而且并没有着眼与解决由这一问题的存在所产生的后果,流动性泛滥导致物价上升,从而推动cpi的高升,便是居民储蓄的负利率的口子越来越大。看着频繁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并没有减轻消费者对未来通货膨胀的担忧,且央行难以通过准备金率的调整很好的控制货币供应量。

2、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效果

央行多次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目前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是3.25%和

6.31%。而去年同期该利率分别为2.25%和5.31%。而与准备金率相似,屡次加息似乎也没能控制物价上涨的势头。加息的目的就是收紧银根,控制市场中的货币流动性,从而抑制通货膨胀加息的效果仍难以立刻体现。

首先由于经济处于上调的周期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可能抵消单纯的货币政策工具的短期影响,而且此时人们对经济持有向上预期,并不会减少消费或者投机,只有加息进程到了尾声,宏观经济周期因为加息而最终出现逆转的时候,价格水平才能得到根本的控制。

其次利率政策的针对目标与通货膨胀因素有偏差。现阶段的物价上涨与投机炒作有很大的关系,有很多商品的涨价背后,总能发现现金炒作的迹象,而这些是加息不能控制的,但这些才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原因,他们主要受供应冲击和国际市场的影响,不是国内货币政策能调节的,利率主要是通过影响国内需求来调

节价格压力,他的政策效果主要反映在核心通货膨胀里。所以,加息实质上并不能对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产生明显的作用。

最后在高储蓄率的中国,加息不一定会影响消费,长期数据和经验表明,当前我国的利率和储蓄率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解决这一问题的观点不在于利率的多少,而在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人们的 后顾之忧。

3、公开市场业务的效果

公开市场是西方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他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来影响准备金,从而来影响货币供应量。我国的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工具是国债和央票,而随着频繁使用准备金和加息手段,从侧面说明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功能的逐渐丧失,为了加强公开市场跑业务的操作能力,加大流动性回收力度,2011年第一季度央行已积累发行央行票据3370亿元,开展短期正回购8150亿元。至5月4日,央行票据余额约为2.8亿元,央票属于市场微调,有利于熨平季节因素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冲击,但无法进行方向性调整,而央票在我国由于期限较短,长期处于与二级市场利率倒挂水平,各商业银行对央票的发行兴趣索然,致使央票无法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4、再贴现的效果

再贴现是我国央行货币政策使用的几种手段中最不经常使用的工具之一,它的传导机制与存款准备金率相同,但显著性明显弱于后者,他的传导机制同样有两条,一是通过再贴现率、再贴现量及票据限制等影响直接超额准备金和货币乘数,间接影响消费水平,来改变货币供应量。二是通过再贴现率的改变来影响公众的预期,起着一种告示作用向下的经济预期。它不仅仅是一种宏观调控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金融防线。但是,它的主要弊端在于,对于央行来说,再贴现是一种较为被动的调控手段,它的政策效果关键在于取决于商业银行的资金需求对再贴现变现的弹性。它的作用发挥有限的原因有;

(1)就再贴现政策本身而言,首先,调整再贴现率通常不能改变利率的结构,只能影响利率的水平。资金充足的银行不会也无需会向央行再贴现,资金不足的也有可能不会向央行再贴现,他们可以向其他资金充足的银行转贴现,从而实现利差收益。其次是再贴现有严格的总量比例控制、期限比例控制键和投向比例控制,政策缺乏灵活性也成为其使用的原因之一。

(2)就我国的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而言,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中国利率市场变化程度较低,且商业票据市场总体规模较小等因素,央行流动性控制方面,采取行政性的信贷总量控制和公开市场操作会比再贴现的调整能产生更好的效果,第二,中国再贷款和再贴现余额较小,因此这一政策整体影响并不如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那么大。第三,我国票据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虽然我国商业汇票有一定的发展,但总体发展程度还不够成理想,发展程度不高在“三票”中的不利较低。

(3)对央行而言再贴现的被动性制约了它的使用效果,由于商业银行在再贴现业务中的主动性和决定性,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明显弱于存贷款准备金率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尤其是在经济萧条或繁荣时期,再贴现率的改变无法阻止或限制商业央行向央行的再贴现行为,央行通过再贴现手段无法很好地控制货币供应量。

(二)“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效应

1、通货膨胀得到控制

央行的多种政策手段都是为了回收过量放出去的基础货币,政策转为“稳健”后,首先,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速度得到明显的控制,对比去年同期均在进一步回落,2011年1-4月M2分别同比增长17.68%、15.74%、16.66%、15.34%,而去年同期这个数值分别是25,99%、25.24%、22.50%、21.48%。2011年1-4月的累计新增信贷规模分别是10400亿元,15756亿元,22550亿元,29946亿元。而2011年与09年和10年相比,都低于它们的累计新增规模,这是货币政策转为“稳健”后得到的重要成果。

虽然从cpi的数据来看,目前仍然呈上升趋势,这是因为货币政策有一个滞后效应,也就是说,从政策的出台到具体效果的显示有一个时差,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同样的道理,紧缩货币之后,也需要一段时间cpi才能开始或下降,具体时间,收到多方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输入性通货膨胀”。就下半年而言,货币政策的长期效应将会显现,预计下半年的物价将冲高回落,大约略低于5%,不排除个别月份cpi下降到4%以下。

2、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

各省一季度经济运行初步核算数据陆续公布,从已公布的各省份cpi同比增长速度来看,初湖南和新疆两地的cpi以外,其他各省都低于同期,中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7%,而2010年这个数据是11.9%。

由此可见,全国的gdp增长比2010年将进一步下降,目前,让各个方面担心的是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先要看到,将近10%的gdp增长,怎么看都不能低算。只是因为过去的增长更高,下行途中,超高速的惯性让人不适应,而且无论如何,也不能加大通货膨胀的风险来保证经济增长。过去的经济,包括中国自己的经验在内,都表明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多少总要付出经济增长减缓的代价,由于配合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国民经济出现滞涨的可能性也非常小。

3、外汇储蓄压力将得到缓解

“稳健”的货币政策会进一步导致人民币的升值,截至5月13号,银行间的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1美元对人民币6.5017元,至此,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近2%,反映到对外贸易上,就是进口扩大,出口减少,贸易差额的幅度明显得以收窄。像现在非常流行的海外代购,邻近香港的深圳纷纷到境外香港直接购买消费品,都是这个原因,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信息数据,2011年一季度我国累计出现10.2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这也是自2004年以来首次出现季度贸易逆差。

进口扩大,出口减少,意味着国内的实物供给增加,这本身就有利于平息通货膨胀,同时,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这就意味着贸易顺差的减少,既有助于缓解巨额外汇储备压力,平衡国际收支,同时也有助于平息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

4、货币政策效应的地区差别缓解

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在一个国家内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必然在经济发展有明显差距的地区之间产生较大的政策效果差异,

第二篇: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企业并购、并购整合的概述

文章来源:中顾网作者:佚名点击数:1658 评论:0条更新时间:2009-7-21 17:09:06

企业并购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并购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资本经营的重要功能之一。

推荐阅读:并购

企业并购、并购整合的概述

企业并购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并购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资本经营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实现企业资本的低成本、高效率扩张,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的重要途径,这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并购是兼并和收购的简称。所谓兼并是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企业或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另一家或更多的公司。所谓收购是指一家企业在证券市场上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的全部资产或某项资产的所有权,或获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企业并购就是企业兼并或购买的统称,它是企业实现自身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一般以企业产权作为交易对象,并以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作为目的,以现金、有价证券或者其他形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产权或者资产作为实现方式。

追求利润的动机、竞争压力的动机是西方企业并购的原始动力。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并购的原始动力又是以各种不同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企业并不仅仅由于某一种原因进行并购,实际的并购过程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平衡过程。西方学者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因素影响西方企业并购活动: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企业发展动机;市场份额效应;企业发展的战略动机。

企业并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它有着复杂的实施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失误,都会影响到并购的最终成败。这其中并购后整合是并购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并购战略目标的可靠保证,是借助外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所谓并购后整合,就是并购双方在并购战略目标的驱动下,通过采取一系列战略措施、手段和方法,对企业要素进行系统性融合和重构,并以此来创造和增加企业价值的过程。并购后整合所包含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涉及到一个企业的方方面面,任何一方面整合的不利或欠缺,都会导致整个整合活动的失败。并购整合管理主要包括有形整合和无形整合两种类型,有形整合包括管理战略整合、组织与制度整合、人力资源整合、财务整合等;无形整合主要是指企业文化整合。企业并购后的整合管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

第三篇:稳健的货币政策含义

1、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含义是什么?请详述之。答案——

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含义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进一步来讲,“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要让货币政策回归常态而并非是银行信贷的全面收紧,并让信贷增长回归到一个正常的增长水平。既要管理好泛滥的流动性,也要以信贷促经济增长,及以信贷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及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因此,“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包括了有效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特别是要加快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包括汇率制度)及利率市场化的步伐,通过有效的价格机制及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回归常态。这样才能加强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及风险管理、弱化系统性风险的累积、保持金融体系稳定、挤出房地产的泡沫,并让物价水平回归到正常水平。

(拍当专用)

第四篇:正确认识稳健的货币政策

专栏 4:正确认识稳健的货币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 2011 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宏观政策导向发生了一个重要变化。上一轮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从 1998 年开始的,当时是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克服国内的通货紧缩趋势,从之前从紧的货币政策转而实行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此后稳健的货币政策一直延用到 2007 年,其含义更加丰富,既包括防止通货紧缩,也包括防止通货膨胀。或者说,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这十年的稳健货币政策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998-2002 年主要是防止通货紧缩,2003-2007 年主要是防止通货膨胀。稳健的货币政策比较有灵活性,有助于更加积极妥善地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通胀三者之间的关系。2011 年货币政策是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这也是我国在当前国际国内大环境下的正确选择。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极端动荡状态已经有所缓和,虽然发达经济体复苏较为缓慢且仍然不够稳定,但总体上外需形势有一些改善,我国经济增长势头进一步巩固,完全可以通过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货币政策回归稳健有利于加强通胀预期管理,防范资产价格泡沫。当前内外部流动性较为充裕,通胀预期较强,通胀压力较大,需要通过货币政策回归稳健,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彰显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治理通胀的决心。货币政策及时回归稳健更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有助于银行调整信贷结构,有保有压有扶有控,合理引导投资和消费行为,为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平稳适度的货币环境。稳健的货币政策还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引导金融机构加强资产规模和结构的调整,合理把握信贷投放力度、投向和节奏,控制风险资产,避免银行体系风险进一步积累,促进金融机构稳健运营,提升风险抵御能力,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正确把握当前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首先,要控制好货币总量。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意味着以 M2 为代表的货币供应总量增长应低于适度宽松时期,降至以往稳健货币政策阶段的一般水平。只有货币供给总量回归常态,才能实现中央提出的把好流动性总闸门的要求。其次,要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及贷款总量合理适度增长。近年来,我国金融结构多元化趋势明显,金融市场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直接融资比例明显提高,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也对贷款表现出较大的替代作用。要更加重视从社会融资总量的角度来衡量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除人民币贷款外,还包括企业发行债券和股票筹资、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社会融资总量调控应按满足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正常需要掌握。银行信贷作为社会融资总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要与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目标相吻合,特别要考虑经济增长目标和通胀控制目标,从反危机特殊时期的非常态应对,转向适度的增长。第三,要继续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局,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第四,要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高度重视和防范经济较快发展中存在的流动性宽松、信贷投放较大等可能积累的顺周期系统性风险隐患。

为落实稳健货币政策要求,下一阶段,人民银行要继续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价格和数量工具,同时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工具,按照中央关于加快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的要求,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与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结合起来,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配合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

第五篇:金融创新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摘 要:金融创新是金融业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它不仅是宏观经济条件变化的结果,同时又对宏观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货币政策方面,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及其实施效果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使我国金融创新下的货币政策制定及其操作面临新的问题。金融创新起源于1960 年代,1980 年代在金融自由化趋势的推动下形成高潮,至今扔如火如荼。在这场广泛而又深刻的创新浪潮中,金融创新究竟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哪些影响,一直是理论界讨论的重要话题。

关键词:金融创新;货币政策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影响

中央银行为实现最终目标,必须选择可跟踪的中间目标,并加以控制。中间目标的选择虽然因各国金融市场的不同情况而有所区别,但是对充当中间目标的金融变量的“三性”-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的要求却被视为其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

金融创新削弱了中间目标的可测性。金融创新模糊了中间目标的含义,使得中央银行越来越难以观察、监测和分析。随着新的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和金融市场的自由化,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性空前增强,交易账户与投资账户之间、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货币的定义和计量日益复杂化,而货币供给量统计的精确性原本在所有社会经济统计中一直就是比较差的。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第一,金融创新削弱了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1)金融市场的创新与发展,为传导的主体-金融机构提供了规避管制的场所。(2)金融业务的创新、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和金融同质化,使货币政策传统的传导的主要载体-商业银行的作用下降。

第二,金融创新增大了货币政策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货币政策必须通过金融市场中的金融机构这个传导主体的反应来影响经济变量,才能取得效果。在这个传导过程中,货币政策要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传导时滞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和迅速扩散,不仅产生了新的金融机构,而且改变了各种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行为,使货币需求和资产结构处于复杂多变的状态。这就有可能延长传导时滞,加重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使货币政策的传导在时间上难以把握,传导过程的易变性提高,从而给货币政策效果的判断带来较大的困难。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3.1金融创新限制了存款准备金机制的作用

第一,金融创新缩小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范围。例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创新工具的使用,如回购协议、货币市场互助基金等不受存款准备金制约的非存款工具,更充分地利用货币市场。这样做既能确保其负债规模,又能规避存款准备金对其的约束。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负债管理的创新,调整其负债结构,降低寸款比例,增加其他资金来源,减少应交准备金。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创设不受存款准备金管制的新机构(如设立子公司或附属机构),使存款准备金对其鞭长莫及。第二,金融创新增大了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弹性。存款准备金制度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相对固定。这样,商业银行才

能对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作出反应,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才能起到收缩信用或扩张货币和信用的作用。金融创新却破坏了这一基本前提。由于金融市场和金融业务的创新,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创新业务和创新工具,轻而易举地通过货币市场,调整其超额准备,从而使超额准备的弹性增大。当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商业银行不愿收缩信贷时,商业银行可以减少超额准备,以维持其贷款规模。至于货币的流动性不足,也可以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其结果是中央银行难以达到紧缩信用的目的。可见,超额准备金的增强,削弱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力。

3.2金融创新弱化了再贴现政策的效用

第一,金融创新使中央银行实施再贴现政策时的被动性进一步加大。再贴现政策因受到一些诸如商业银行不愿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以及贴现窗口管理过严、贷款期限过短等非市场或非价格因素的影响而具有被动性,金融创新则使这种被动性进一步加大。金融市场上兴起的贷款证券化、融资证券化、发行短期存单、从国际金融市场上借款等筹资渠道的创新,为商业银行提供了避开贴现窗口,获得资金融通的机会。商业银行能通过金融市场,以较低的成本筹集到所需的资金,或以较优惠的条件将剩余资金贷出去,以保持资产的良好流动性。随着愈来愈多的市场筹资方式的创新,能一次解决所有需求的金融超级市场得以产生。这使得商业银行对再贴现窗口的依赖性越来越小,中央银行运用贴现率政策,调控经济的做法渐渐失去了意义。

第二,金融创新使合格票据贴现的规定逐渐丧失。金融创新使再贴现的有关规定向自由化方向发展。目前,大多数中央银行不再对再贴现作出严格的规定,其原因有二: ①金融创新使“真实票据说”的理论影响逐渐消失,活跃的金融工具创新使新型票据都能符合中央银行的有关规定。②金融机构可以以政府债券为抵押,从中央银行借人准备金。这种方式在再贴现业务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它并不受再贴现条件的约束。由此可见,创新使合格票据规定的作用逐渐丧失,导致再贴现政策的效用不断下降。

3.3金融创新加强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

第一,金融创新为公开市场业务提供了灵活、有效的手段和场所。金融创新导致的资产证券化趋势为政府融资的证券化铺平了道路。它不仅满足了政府融资的需要,而且为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提供了多样化的买卖工具;同时,它还创造了回购协议等灵活有效的买卖方式,使中央银行能更加主动地按既定的时间和数量注入或减少基础货币。

第二,金融创新使公开市场业务能够更直接地影响金融机构的运作。在金融创新的证券化趋势中,金融机构调整了其资产负债结构,增加了有价证券在其总资产中的比重,特别是政府债券已成为金融机构举足轻重的二级准备。这使得金融机构在补充流动性资产或资产的重新组合中,对公开市场的依赖性增大,而这有利于中央银行加强其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效果。启示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金融创新进程的加快,货币政策有效发挥作用受到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要求,我们必须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作出适当的调整,尽可能地使货币政策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第一,扩大货币政策的作用对象。金融创新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对象上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必须有更广阔的视野,而不是只盯住基础货币,应当面对多样化的金融资产。同时,由于各种金融资产在影响价格水平和经济过程的程度、途径不同,因而,中央银行在调节和控制货币

供应量时应有所侧重,基础货币永远构成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这也是中央银行划分货币层次分别控制的依据所在。

第二,适时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总量性指标逐步过渡到价格性指标已是世界性的趋势,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利率弹性的增大,应适时把市场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金融创新对中介目标的不利影响。但在目前还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采取渐进调整的策略:即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中介目标,并将外汇存款和外资银行存款纳入货币供应量统计范围,同时参照短期利率指标,逐步过渡到以利率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参考文献

[1 ]杜询诚.经济转型中的金融创新[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2 ]钱小安.金融创新因果[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3 ]萧松华.当代货币理论与政策[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 ]凯文•从德.金融与货币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下载当前“稳健”货币政策的预期效应分析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稳健”货币政策的预期效应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央行货币政策的股市效应分析

    央行货币政策的股市效应分析 摘 要:近年来,央行频繁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但这些货币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出现了与以往相悖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采用股价指数、货币供应......

    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1.11日24时,在距离深圳近200海里的南中国海,搭载着3名潜水员的潜水钟被放入海里,我国首次深海300米人工饱和潜水作业正式开始。 2.近日召开的2014年人......

    坚守币值稳定, 稳健货币政策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一定要把金融搞好”,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充分认识金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扎扎实实把金融工作做好。党......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论文[五篇材料]

    一、构建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微观基础 在市场经济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和追求收益最大化(或风险最小化)的投资者构成了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满足了这......

    通胀预期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效用分析

    通货膨胀对货币供求影响研究 近几年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压力趋于加大;而人民币升值压力最初起源于国际社会,但国内经济基本面、汇率制度、经济政策也构成了升......

    第六-七章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分析(最终5篇)

    中央银行练习与答案(第六、七章)第六/七章 中央银行政策传导机制 及效应分析一.判断题 1.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目标是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 (T) 2.基础货币、存......

    对我国货币政策弱效应的辩证分析

    对我国货币政策弱效应的辩证分析 一、我国货币政策具有弱效应 自1998年我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以来,中央银行采取的一系列积极的旨在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从现实情况看,其货......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 1.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货币政策从研究、制定到实施后发打实际效果的全部时问过程 (1)货币政策时滞的构成 ①内部时滞,指从政策制定到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