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知沟理论
蒂奇纳提出的“知沟”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揭示出造成“知沟”的根源在于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高低不同。卡茨曼提出的“信息沟”理论,实际上可以把它理解为是“知沟”的一个扩展。如果说“知沟”、“信息沟”理论的重点在于揭示“知沟”、“信息沟”问题的存在及其原因的分析,那么后来这两个理论在应用领域的两个研究方向(即新媒介的普及过程,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其侧重点在于问题的解决的对策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值得肯定的。日本学者儿岛和人认为,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知沟、信息沟的存在是一个事实,它不仅表现在贫富阶层之间,而且会广泛地表现在性别、年龄、职业、行业、群体、地区、民族、国家以及文化之间。这些或许是蒂奇纳和卡茨曼在分析“知沟”、“信息沟”的原因时所忽略的一个方面。
关于艾蒂玛等人所提出的“上限效果”理论,一些学者认为,个人在一段时间内追求某种特定的知识的过程中,这个“上限”可能是存在的。但在一个人一生追求知识的整个过程中,这个“上限”是否存在还是一个问题。如果“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效果可以消除社会‘知沟’,实现普遍社会平等的观点是很幼稚的”话,那么,“上限效果”理论正从反面说明了“知沟”、“信息沟”理论的正确性。知沟理论又称知识格差是关于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的社会分化后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代表学者是美国的传播学家蒂奇诺等.该假说的基本观点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低者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因而,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和知识格差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也就是说,现存的贫富分化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信息社会中必然存在两种人,一种是信息富有阶层,一种是信息贫困阶层.由于经济贫困者在已有知识的存储量上,在获得最新传播技术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与富有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必然越来越大,而信息格差必然会变成知识格差.知识格差最初表现为学龄前教育程度的差异,进而表现在校学习成绩的差异和高等教育升学率上的差异,最终会表现为职业,收入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异.信息格差和经济格差理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更有利于经济富有阶层,而不利于贫困阶层.因而大众传播越普及,传达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信息,知识和社会地位上的差距也就越大,而不是缩小这些差距。
现代信息社会是否存在“知沟”问题?解决得方法:
随着大众媒介向社会传播的信息越多,社会经济状况好得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差得人更快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者之间得知识鸿沟是扩大而非缩小之势。尽管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得增加,但在现存的资本经济制度下,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得速度大大快于后者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导致了现代信息社会中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它揭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的两极分化,这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缩小社会的“信息沟”采取具体的对策:1.增加媒介得接触机会2.支持贫困地区的硬件建设
3.选择适合贫困者的传播方式4.采取教育的倾斜政策5.激发成就动机,坚定成才意志
什么是“知沟”?你认为现代信息社会是否存在“知沟”问题:“知沟”即知识鸿沟,P.J.蒂奇诺提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滴着更快获得信息,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二者间的知识鸿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A.M.松伯格绘制的“知沟”模式图说明了这一问题,这个模式图现实,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地位高者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二者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原因: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传播技能差异;已有知识存储量差异;社交范围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因素;大众传媒的性质。根本原因: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处于有利状况。
第二篇:陶行知教育理论
关于陶行知的一些教育思想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1、教育即生活。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
“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
“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 “教学做合一”还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
(二)生活教育理论的七大特色
第一、生活教育的目的——“造成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新生命”。
中华民族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华民族教育的根本出路,而中华民族教育的根本出路又在于中华民族乡村教育的出路。
只有通过农村教育改革,培养农村所需要的人才,建立起适合农村需要和发展的新教育。
第二、生活教育的培养目标——“真人”。
真人就是真善美的人,真人就是德智体和谐发展的人,真人就是智仁勇俱全的人。
陶行知的真人培养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培养“假人”的教育提出来的。
陶行知的真人目标是针对传统教育为升学而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个人发财而读书提出来的。 陶行知的真人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培养“少爷”、“小姐”式的学生提出来的。
真人,要具备五种生活力:即科学的生活力,健康的生活力,劳动的生活力,艺术的生活力,改造社会的生活力。
第三、生活教育的内容——以“生活”为中心。
“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
“看它有没有引导思想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想了又想的力量。”
“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
第四、生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学”。
教学方法改革的三条思路: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第五、生活教育的教学场所——社会即学校。
“头上顶着青天,脚下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堂,万
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太阳月亮照耀他工作,一切人,老的、壮的、少的、幼的、男的、女的都是他的先生,也都是他的学生”。
第六、生活教育的根本——“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明确学习目的性。
要修身养性,具有“大丈夫”的气概。
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七、生活教育的精髓——创造力。
“六大解放” :
一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思考,大胆地创造;
二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教师和家长,不要束缚儿童的双手,让儿童的双手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胆地去干,大胆地动手,大胆地创造。
三要解放小孩子的嘴。让儿童大胆地讲,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四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小孩从教室中、从校园中解放出来,在大社会、大自然、大森林中,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创造力; 五要解放儿童的时间,让儿童有自己的时间去创造。
六要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儿童自己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培养自己的观察力。
(三)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1.创造教育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创造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一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
2.创造教育在于启发人的创造力,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对于创造教育的作用,陶行知坦城地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他大声疾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3.创造教育以生活为内容,强调教学做合一。
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只有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才是创造教育。而且强调教学做合一,指出创造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他尤其重视做,认为“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
(四)陶行知眼中的好教师
1.教师应有良好的师德;
第一,献身教育,热爱学生。 第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第三,友爱同事,团结协作。
2.教师应勤奋好学,勇于创新,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陶行知要求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常教常新,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他认为“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困难的”。
他认为,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先学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认为,一个好教师不仅应该有广博的知识,不断地追求新知,而且应该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创造革新。
第三篇:陶行知教育理论
连山区小学教师学科知识与技能考试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应知应会50题
一、填空
1._________是陶行知师德思想的核心。
2.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基本观点是、、。
3.1927 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的______________学校,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同教育的新路,还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了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了学生的文 化和科学水平。
4.民主的教育是、民治、的教育。
5.和 是陶行知反复倡导的团结协作的师德规范。
6.1925 年底,陶行知先生在南开学校演讲《学做一个人》中指出,做一个整个的人应 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要素。
7.教师应当以身作则,陶行知主张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并强调_______。8.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问是:、、、。
9.我们可以说,教一切,学一切,都要以 为基础。
10.我们对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陶行知这一至理名言可以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12.“ ”是陶公精神的来源,也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更应该是我们教师敬业精神的表现。13.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
14.“墨辩”分知识为 知、知、知。
15.教学合一的三种理由是、、。
二、判断
1.“研究性学习”的明显特征是教与学。()2.陶行知认为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3.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也是一位民主革命家和大众诗人。()
4.陶行知先生不但以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树立起高尚师德的典范,被尊之为“万世师表”,堪称师德楷模,而且他对教师的师德修养和哲学方面也很有研究。()
5.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有助于造就能思索,能建设的人”()。6.创造教育就是手和脑共同进行的教育。()
7.儿童的生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8.民主的教师,必须要虚心、宽容、与学生共甘苦、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子学习,但师生必须有眼的严格的界限。()
9.平常人对待机会的四种情形是:候机会、失机会、看不见机会、空想机会。
10.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11.陶行知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学生思想和求知识的引路人,不做教书匠。()
12.教学做合一指的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情怎样做就怎么学,怎样学就怎样教。()
13.平常人对待机会的四种情形是:候机会、失机会、看不见机会、空想机会。()
14.民主的教师,必须要虚心、宽容、与学生共甘苦、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子学习,但师生 必须有眼的严格的界限。()
15.陶行知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学生思想和求知识的引路人,不做教书匠。()
三、选择
1.称赞陶行知先生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是()A、鲁迅 B、毛泽东 C、杜威 D、董必武 2.陶行知的社会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是()A、生活即教育 B、社会即学校 C、教学做合一
3.“教育就是生活”这句话是()最先提出来的。A、杜威 B、洛克 C、陶行知
4.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包含()A、教育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 B、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 C、教育具有终身性 D、教育具有全面性 E、教育全民性
5.教什么和怎样教绝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的问题。
A、教材 B、教具 C、人 D、教室
6.“问题不在于才他们的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的兴趣且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这句话是()说的。A、鲁迅 B、杜威 C、卢梭
7.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 8.陶行知倡导的“每天四问”是指问“我们的()有没有进步?”
A、身体、学问、财力、工作; B、身体、学问、道德、人际关系 C、学问、能力、道德、财力; D、身体、学问、工作、道德
四、简答
1.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的内涵是什么? 2.如何理解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观点? 3.实施创造教育需要哪些条件? 4.如何选择儿童用书?
5.教师应怎样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6.陶行知教育思想主要包含哪几方面的内容? 7.“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五、论述
1.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哪一点对你启发最大?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你的看法?
2.陶行知的师德思想给你哪些启示?结合实际谈谈现代教师应具有哪些修养?
3.请你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对“教学做合一”的理解。
4.《陶行知的教育名篇》提到: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 立民主平等的思想。书中谈到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
(一)虚心;
(二)宽容;
(三)与学生同甘共;
(四)跟民众学习;
(五)跟小孩子学习;
(六)肃清形式、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为此,你读后有何感想?结合平时教育教学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两点谈一谈。
5.在书中,我们深深感到许多的内容与新课标的理念有很多相似之处,请列举两处,并加以说明。
答 案:
一、填空
1.师爱 2.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3.晓庄试验乡村师范 4.民有、民享 5.通力合作、同心协力 6.健康的身体、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职业 7.身教重于言教 8.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 步? 9.做
10、忽视、期望太切 11.千学万学学做真人1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13.健康 14.闻、说、亲 15.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二、判断
1、×
2、√
3、√
4、×
5、√
6、×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三、选择题 1.B 2.C 3.A 4.ABCD5.5.C 6.C 7.B 8.D
四、简答
1.答:
一、解放儿童的双眼。
二、解放儿童的大脑。
三、解放儿童的双手。
四、解放儿童的嘴。
五、解放儿童的空间。
六、解放儿童的时间。2.答:用陶行知的话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可以看出:“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含义:教学做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做是教与学的中心。教学做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但是都统一在做上。做是教的中心,也是学的中心。教学都要在“做”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如种田,要在田里做,就要在田里学,田里教。
3.答:
一、民主化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
二、因材施教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条件之一。
三、在实践的过程基础上思考。
四、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4.答:
一、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干一个动作的力量。
二、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
三、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
5.答:
一、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陶行知要求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为人 师表的地步,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教师应能作到。
二、教师要有民主作风,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6.答:第一“生活即教育” ;第二“社会即学校” ;第三“教学做合一”)。
7.答: 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 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 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五、论述
1.答: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有如下内容:
一、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即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创造力,都是人才的秧苗。
二、教师要有宽容的心态,即包容、宽恕孩子的一些“幼稚可笑”行为,也许在我们教 师的信任、宽容和指导下,学生中可能会诞生爱迪生、瓦特、牛顿等。
三、教师要为创造力搭建平台,提供和创设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
四、教师首先要有创造能力,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创造新的教学方法。
2.答:
一、教师对教育事业要有赤诚之心
二、教师要热爱学生,爱满天下
三、教师要友爱同事,团结合作
四、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五、教师要勤奋好学,开拓进取
3.答:
一、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二、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三、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4.5.答案略
(以上各论述题只列出了要点,要进行具体阐述)
第四篇:柴沟学校教师理论学习制度
柴沟学校教师理论学习制度
“校本教研”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没有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是“空洞”的,没有实际意义的,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现代的教育理论,而理论不是头脑中固有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掌握。为此,建立教师理论学习制度至关重要。我校教师理论学习制度的具体要求是:
1、学习内容:
(1)围绕校本教研提出的有关问题展开深入广泛的学习。(为需要而学习)
(2)教师本人为专业发展进行自修式的理论学习。(为理论的积累而学习)
2、学习形式:自学为主、群学为辅。
3、学习途径:教育报刊、杂志、教育专著、专家讲座、网络等。
4、呈现形式:摘要、概括、反思、体会等。
5、上交时间:每月最后一周星期四下班前由组长收齐集中上交教务处。
6、字数要求:教师学习笔记不少于10000字。
7、归档要求:教务处查阅后,由教师本人存放入本人“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中。
8、学校支持:每个教师每学期有50元的购书权,教师可以自己购买教育教学方面的教师用书,购买后到校长处审阅,然后到图书馆登记,编入教师用书,再由本人借出学习使用,阅读完后还到图书馆,以便传阅。本人调离本校时,需把图书交还图书馆。
第五篇: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
——读书与用书一、三种人的生活
中国有三种人:书呆子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工人、农人、苦力、伙计是做死工,死做工,做工死。少爷、小姐、太太、老爷是享死福,死享福,享福死。
二、三帖药
书呆子要动动手,把那呆头呆脑的样子改过来,你们要吃一帖“手化脑”才会好。我劝你们少读一点书,否则在脑里要长“痞块”咧。工人、农人、苦力、伙计要多读一点书,吃一帖“脑化手”,否则是一辈子要“劳而不获”。少爷、小姐、太太、老爷!你们是快乐死了。好,愿意死就快快地死掉吧。我代你们挖坟墓。倘使不愿意死,就得把手套解掉,把高跟鞋脱掉,把那享现成福的念头打断,把手儿、头脑儿拿出来服侍大众并为大众打算。药在你们自己的身上,我开不出别的药方来。
三、读书人与吃饭人
与读书联成一气的有“读书人”一个名词,假使书是应该读的,便应使人人有书读;决不能单使一部分的人有书读叫做读书人,又一部分的人无书读叫做不读书人。比如饭是必须吃的,便应使人人有饭吃,决不能使一部分的人有饭吃叫做吃饭人,又一部分的人无饭
吃叫做不吃饭人。从另一面看,只知道吃饭,不成为饭桶了吗?只知道读书,别的事一点也不会做,不成为一个活书架了吗?
四、吃书与用书
有些人叫做蛀书虫。他们把书儿当作糖吃,甚至于当作大烟吃,吃糖是没有人反对,但是整天地吃糖,不要变成一个糖菩萨吗?何况是连日带夜地抽大烟,怪不得中国的文人,几乎个个黄皮骨瘦,好像鸦片烟鬼一样。我们不能否认,中国是吃书的人多,用书的人少。现在要换一换方针才行。
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一样,都是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书里有真知识和假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分辨它的真假;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便显了出来,真的便用得出去,假的便用不出去。农人要用书,工人要用书,商人要用书,兵士要用书,医生要用书,画家要用书,教师要用书,唱歌的要用书,做戏的要用书,三百六十行,行行要用书。行行都成了用书的人,真知识才愈益普及,愈易发现了。书是三百六十行之公物,不是读书人所能据为私有的。等到三百六十行都是用书人,读书的专利便完全打破,读书人除非改行,便不能混饭吃了。好,我们把我们所要用的书找出来用吧。
用书如用刀。
不快就要磨。
呆磨不切菜,怎能见婆婆。
五、书不可尽信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书里没有上过大当的人,决不能说出这一句话来。连字典有时也不可以太相信。第五十一期《论语》①的《半月要闻》内有这样一条:
据二卷十二期《图书评论》载:《王云五大辞典》②将汤玉麟之承德归入察哈尔。张家口“收回”入河北,瀛台移入“故宫太液池”,雨花台移入南京“城内”,大明湖移出“历城县西北”。
我叫小孩子们查一查《王云五大辞典》,究竟是不是这样,小孩们的报告是,《王云五大辞典》真的弄错了。只有一条不能断定,南京有内城、外城,雨花台是在内城之外,但是否在外城之内,因家中无志书,回答不出。总之,书不可尽信,连字典也不可尽信。
六、戴东原③的故事
书既不可以全信,那么,应当怀疑的地方就得问。学非问不明。戴东原先生在这一点上是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引导。东原先生十岁才能开口讲话。《大学》有经一章,传十章。有一条注解说这一章经是孔子的话,由曾子④写的;那十章传是曾子之意,由他的门徒记下来的。东原先生问塾师怎样知道是如此。塾师说:朱文公@(夫子)是这样注的。他问朱文公是何时人。塾师说是宋朝人。他又问孔子和曾子是何时人。塾师说是周朝人。“周朝离宋朝有多少年代?”
“差不多是二千年了。”“那么,朱文公怎样能知道呢?”塾师答不出,赞叹了一声说:“这真是个非常的小孩子呀!”
七、王冕的故事
王冕十岁时,母亲叫他到面前说:“儿啊!不是我有心耽误你,只因你父亲死后,我一个寡妇人家,年岁不好,柴火又贵,这几件旧衣服和些旧家伙都当卖了。只靠着我做些针线生活寻来的钱,如何供得你读书?如今没奈何,把你雇到隔壁人家放牛,每月可得几钱银子,你又有现成饭吃,只在明天就要去了。”王冕说:“娘说的是。我在学堂里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王冕自此只在秦家放牛。„„每日点心钱也不用掉,聚到一两个月,偷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逐日把牛拴了,坐在柳荫树下看。
现在学校教育是对穷孩子封锁,有钱、有闲、有面子才有书念。我们穷人就不要求学吗?不,社会就是我们的大学。关在门外的穷孩子,我们踏着王冕的脚迹来攀上知识的高塔吧。
(原载1934年11月10日《读书生活》第1卷第1期)
会读书更要会用书
——读《读书与用书》有感
今天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读书与用书》一文之后,感触颇深。陶先生的观点,其实便是我们中国学界一直以来便提倡的“学以致用”。我想我们现在的教学,无论怎么改革它最终的目的便是将所学的知识能够加以运用。我们的社会想要发展,中国想要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同样需要我们将自己学到的知识量获得加以运用,将读书与生活结合起来。从教师的角度我有以下几点的想法:
一、树立读书的意识。
我们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各种行业早已经不能用三百六十行来统计了。很多行业的人认为:我的工作不需要读太多的书。这样的想法是要不得的。我们经常看到别人的成功,进而羡慕,妒忌,但是我们很少去思考他取得成功的原因。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雄厚的背景去依靠,有人去帮助,都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功,而他的成功也必然与读书分不开,与不断的学习分不开。可以说,想要有一份番作为,就必须要有读书的意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读书的意识。从生活的各个角落着手去帮助学生树立从书中寻找世界的想法。
二、有选择地读书。
现代社会发展飞速,每天都有不同的、更为新鲜的资讯和书籍等着我们去学习和接触,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的统统接受,所以,我们应该有选择的去学习,去阅读。那么,什么书
可以读,什么书会给我们带来收获?这边是我们要交给学生的。我想,我们应该去读对自己的成长有助益的书,去读让自己读完后能获得感动、受教的书。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叫选择的去阅读,那么他的学习过程就会是杂乱无章的。老师可以通过推荐、引领阅读等方式去指导学生的阅读。只有明白了读什么书,能够将书中有用的知识尝试运用,那么这种阅读就是有益的。
三、批判地读书。
陶先生说的好“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书里没有上过大当的人,决不能说出这一句话来。”这说明了批判性读书的重要性。如果我们都认为变成铅字的东西都是正确的,那么我们的学术界该是多么的枯燥啊!我们的语文课本和语文教育观念其实也一直在试图给学生这样一个观念“要批判性的读书”《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一篇文章不正是要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吗。社会的发展正是一代又一代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创新,才有的吗?我们当老师的更应该在日常的教学细节中,时时注意帮学生树立对待任何事情都要经过自己的思考的理念。不迷信老师,不迷信书本,这样学习才是更有可能内化性质的学习。
四、阅读是为生活所用的。
阅读并不神秘,阅读也不是那么高深的事情。陶先生说“农人要用书,工人要用书,商人要用书,兵士要用书,医生要用书,画家要用书,教师要用书,唱歌的要用书,做戏的要用书,三百六十行,行行要用书。行行都成了用书的人,真知识才愈益普及,愈易发现了。”
我想他其实就是在强调读书应该是这个社会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部分,他应该是为日常工作生活所服务的。所以,不要把读书当成清高人士,学者们的事情,读书更应该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风气。人人都可以在阅读中发现自我,彰显自我,成就自我;都可以在阅读中体会到那一份别样的快乐。当老师的应从自己做起,当一个爱读书的,会读书的人,并且影响学生成为一个读书,更会用书的人。我想这样我们的角色才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