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国培计划教育技术各模块问题及作业答案(模块6)
模块6: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1、在您的生活中,您常常接触到哪些信息?把您想到的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常常接触到信息:新闻、教育、气象、娱乐、生活等信息。
2、与您的学习伙伴交流,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经常使用哪些媒体?并把完成下面的表格。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媒体
1、报纸;
2、广播;
3、电视;
4、互联网;
5、杂志;
6、手机 教学工作中常用的媒体 1.听觉媒体 2.视觉媒体 3.视听媒体4.交互多媒体 5.多媒体系统
3、在互联网上或其他途径查阅相关的资料,谈谈哪些是传统教育媒体,哪些是现代教育媒体,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媒体 教学工作中常用的媒体
传统教育媒体:纸质书本、黑板、粉笔和幻灯机
现代教育媒体:多媒体的教育教学手段。如计算
机辅助教学,远程教学手段、多媒体影像资料等。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杂志、手机、书本、图片、广告物、电影、录音机、录像机、通信卫星等。
4、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是否就是计算机技术?把您的观点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我觉得信息技术不等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除了计算机技术,还包含一些“传统”的信息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等。
5、教学媒体既然已成为教学系统中的因素,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系统中的各个因素自然就会有相互的作用和关联,还有没有必要整合呢?在学习小组中讨论,归纳大家的观点完成下表。
有必要大力强调整合 没有必要再强调整合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不大力强调整合,许多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会自觉地运用
会嫌麻烦而采用传统教法。教学媒体辅助教学。
6、如何设定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目标?把您的思考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1)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2)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3)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4)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
7、您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是在哪个层面上,把您的认识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我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获取、加工、表达和交流信息,辅助教学。
8、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您是否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否也存在哪些误区?记录下来,在小组中讨论并归纳存在的问题:
1、忽视教师培训。
2、认为发展是稳步前进的,上完一个台阶之后再上一个台阶,在复杂性或质量上不可能出现任何飞跃。
3、知识中心论。
4、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效果。
5、过度重视知识、能力主导,忽视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6、以学科知识评估为中心。
7、错误认识教学资源 :只重视物质资源,忽视人力资源。
9、请认真阅读“模块6 资源” → “案例分析”中的“问题现象7-1” 技术喧宾夺主案例。请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原因填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在整合过程中,教学目标出现偏移。信息技术喧宾夺主,课程成了技术和资源的展示,而没有突出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课程学科目标被忽视。这种缺乏目标的技术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几乎没有多大作用。
原因是该教师没有认识到技术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请将解决问题的策略填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将葡萄沟的风光制成视频片段让学生欣赏,同时在视频中加播《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歌曲即可。
10、请认真阅读“模块6 资源” → “案例分析”中的“问题现象7-2”公开课的“技术秀”案例。请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原因填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当技术作为一种新要素引入到教学中时,必然会对传统的教学结构产生影响。以课时为设计单位、局限于教室物理时空的思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带来了限制,使得教师无法在更广阔的教学时空上进行全局设计。
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有限。
请将解决问题的策略填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与学情紧密结合,选取适量的、适合的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11、请认真阅读“模块6 资源” → “案例分析”中的“问题现象7-3”在网络资源中迷航案例。请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原因填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网络学习资源虽然丰富,但它的开放性和不定性却对学生的信息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果网络资源使用不当,会使学习者出现信息迷航或信息过载的现象,达不到原先设计的教学效果。
原因是:周老师没有给学生指定具体的网站和参考文献。
请将解决问题的策略填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老师应该指定几个网站和学生要查阅的文献名称。
12、请认真阅读“模块6 资源” → “案例分析”中的“问题现象7-4”炫耀高技术案例。请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原因填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教师盲目地关注技术、追求技术,为技术而用技术。课程整合的焦点被放在了具体技术手段上,而不是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上。
原因是:教师没有处理好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技术是课堂教学的辅助。
请将解决问题的策略填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选择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媒体资源用于课堂教学。
13、请认真阅读“模块6 资源” → “案例分析”中的“问题现象7-5” 课堂管理失控案例。请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原因填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对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实施经验,不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结果使得学生“放任自流”,不但没有发挥整合优势,效果反而更差。
原因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限,备课时对突发事件预想不够。
请将解决问题的策略填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在教学设计时,教学策略地选择要适合当地的学情,不能全部照搬他人的。
14、将自己的体会记录下来,完成下表。案例名称 存在问题
1、没有评价出探究活动和得出结
《生物的变异》 论较好的小组。
2、在小组探究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根
2、得出结论的过程教师指导不足。据“平均值”得出结论。
15、学习日志: 进行本模块学习反思,将您自己对这个模块的学习收获及心得记录下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改进方法
1、设计评优环节。
第二篇:国培计划教育技术各模块问题及作业答案(模块2)
模块2:教学设计方案
1、请参阅《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的教学设计定义,认真思考“什么是教学设计”,并在下面的笔记上填写您的想法。
教学设计给教师的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活动实施方案。它要求教师解读和挖掘好文本,认真分析学情,利用好当地的教学资源,并能恰当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以实现高效课堂,提高教育质量。
2、谈谈您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教学设计将教学过程或教学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用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对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作出分析、判断和操作。
教学设计以学习者为出发点。教学设计强调充分挖掘学习者的内部潜力,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着重考虑的是对学习者个体的指导作用。
教学设计以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依赖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才能设计出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它是先寻找学习者所面临的问题,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现从写教案到进行教学设计的转变,需要教师加强对理论的学习,更需要进行教学实践研究。
3、阅读与讨论
根据教师特点、教学目的、学生认知方式、教学环境等的不同,我们总结了多种教学设计模式。请在学习小组内,认真阅读“模块2资源” → “教学设计模式”中的材料,就不同教学设计模式进行讨论,找出共同的环节,填入下表中:
不同环节
共同环节 教师的“教”-教师的主导作用 1.以教为主:缺少学生如何“学”的环节。
2、以学为主:缺少教师系统的“教”的环节。
3.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既设计怎样“教”,也设计如何“学”。
4、请认真阅读“模块2资源” → “优秀案例1”中的《Windows XP附件程序及应用》和《识字4》,这些案例与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的所设计的教案有哪些不同?参考学友的观点再谈谈您的想法。
我的教学过程中的所设计的教案与上述案例相比,缺少学情分析、学习评价、教学资源和教学流程图等环节。
能利用他人的教学资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当地的条件和学生情况,程序设计及|重新设计教案,对提高教学效能很有帮助。
5、请认真阅读“模块2资源” → “新课程改革资料”中的资料。并在下表中填写您的观点: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1、教学是课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术)等课程。
新课程提倡怎样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上要新课程中体现了哪些理念?
强调师生平等。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以教师为主导,2、教学是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
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交往、积极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
“双主”教学设互动、共同 活动。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
计,强调教学过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
程是师生交互,3、教学不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
共同发展的过能只重结果忽动与技术教育。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程。视过程发展的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过程
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
“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
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6、“模块2资源” → “优秀案例1”中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案例,这些案例在教学设计上是如何体现“双主”教学设计的?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对“双主”教学设计的体现:在“活动探究”与“形成概念”中,体验、合作、研讨、交流得到了充分的实现,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体味出周长的概念,并能合作探究出周长的几种计算方法,学生会终生难忘的。在后面的“应用拓展”中,让学生设计花坛,是创新思维的触发,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学生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很好的体现了教师组织、合作、引导的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双主”教学设计的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探究问题的设计,启发、引导学生活动和参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进入历史情境,展开历史想象;参与问题探究、讨论和交流,主动获取知识,进行深刻反思。
7、阅读“模块2资源” → 学习内容分析案例,请您在小组内谈一谈这些案例在学习内容分析方面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这些案例在学习内容分析方面的成功之处:
1、说明学习内容在整个学科、篇、章、单元中所处的地位。
2、找出学习内容中将要掌握的知识点。
3、鉴别知识点的类别。
这些案例在学习内容分析方面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1、没有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即明确知识结构。
2、没有分析各知识点与其他章节的知识点的联系。
8、在学习小组内,认真阅读“模块2资源” → “教学目标案例”中的《教学目标分析优秀案例》,思考:
这些目标和您以往在写教学目标时有什么不同?
这些目标和我以往在写教学目标时的不同是:以前写的教学目标缺乏“过程与方法”目标,而是用能力目标代替。
9、在阐述教学目标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在阐述教学目标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目标要有层次;
2、目标要简明准确;
3、目标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4、目标要可行,具有伸展性;
5、目标要体现能力的培养和觉悟的提高,并将情感目标融于目标之中;
6、示标方法多样。
10、请在 “模块2资源” → “教学目标案例”中的练习
1、练习
2、练习
3、练习4中任选一个练习,为其选择合适的教学目标。再谈谈为什么?
课题名称 绝 对 值
科目 中学数学 年级 初中一年级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意义,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
2.能计算和化简带有绝对值符号的运算式
难点 1.负数的绝对值的大小 2.正确利用绝对值的概念比较两个负数大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样题1】:以下最适合作为本课知识目标的一项是(C)(A)理解数轴的概念(B)理解正数与负数
(C)教师借助数轴,使学生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D)能计算和化简带有绝对值符号的运算式
因为本节课学习的是《绝对值》的概念和应用,利用数轴来教学,可以实现此目标。
11、在“模块2资源” → “教学目标案例”中的《教学目标分析有待改进案例(中学、小学)》选择一个尚待改进的案例,分析该案例中需要修改之处,将您对所选案例的修改意见记录下来:
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概括脊椎动物各个类群的主要特征.2、能说出常见的脊椎动物属于哪一类群。
3、联系当地常见的脊椎动物,概述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记住我国特有的或珍稀的脊椎动物的名称。
5、理解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总结脊椎动物各大类群的特点,培养训练学生分析比较的思维能力。
2、通过师生对脊椎动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地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3、教师、学生展示收集到的资料,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利用资料。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各类群动物的学习,尤其是对珍稀脊椎动物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保护动物、珍爱动物的美好情感。
2、通过列举各类群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让学生树立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和生物科学的重要价值的观念。
3、通过对当地脊椎动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爱生物科学的兴趣。
12、应该如何分析学习者特征?
习者特征分析的内容:
一、学习准备:对学习者学习准备的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般特征,二是初始能力。
1、一般特征:指对学习者从事学习产生影响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的特点,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年级水平、认知成熟度、智能、学习动机、个人对学习的期望、生活经验、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
2、初始能力:指学生在学习某一特定的学科内容时,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他们对这些学习内容的认识和态度。初始能力分析的内容包括:①预备技能的分析。②目标技能分析。③学习态度分析。
二、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把学习风格分为五个部分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是:心理层面、生理层面、社会层面。在心理层面中又包括认知部分、情感部分和意动部分。
13、认真阅读“模块2资源” → “学习者特征分析”中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优秀案例》。讨论:学习者特征分析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在“模块2资源” → “学习者特征分析”中的《学习者特征分析有待改进案例(中学、小学)》选择一个尚待改进的案例,分析该案例中需要修改之处,进行修改并提交。修改后如下:
学习者特征分析优秀案例 生物
【来源】《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
北京石景山区杨庄中学
董会荣
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研究成果)
【概述】
本节课为初中《生物学》北京版第一册第四章“生物的营养”中的第一节的一个实验。本册教材第二章介绍了实验法的基本过程和注意事项,本节课是对实验法实验设计的运用和巩固,为以后进行实验设计打下基础;本实验的结果为下一节“根为什么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打下知识基础。本节内容的学习会对学生以后运用实验法设计实验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北京市石景山区杨庄中学七年级的学生; 2.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喜欢交流;
3.学生已经知道植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中有细胞液,细胞液中有水分和其他的物质,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很大,对溶液及其浓度的知识在小学数学中有所了解;
4.学生初步具有逻辑推理能力,能根据凉拌黄瓜或糖拌西红柿中出现较多水分等实例中得到启发,进行实验设计;5.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会很感兴趣;
6.学生在以前运用实验法进行过简单的实验设计,但方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都不是很强。
14、结合您所任教学科,选择“模块2资源” → “优秀案例2”中的相关学科的案例,自主地进行学习,认真分析各环节中对您有启发的地方,并在下表中填写您的收获。
案例名称
启发
课堂教学设计表
此课堂教学设计十分全面,对教学目标分析准确,从教学策略、方法、资源细胞膜的结构
选择、教学过程和形成性检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切合实际,也很细致。我需要好好学习。
15、什么是量规?
为什么要使用评价量规?
什么是量规?
答:量规(rubric)一个真实性评价工具,它是对学生的测验、成长记录袋或者表现进行评价或者等级评定的一套标准。同时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工具,是连接教学与评价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
一般量规至少都具有三个要素:
1.一是评价准则,指决定表现性任务、行为或作品质量的各个指标;
2.二是等级标准,说明学生在表现任务中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3.三是具体说明,描述评价准则在质量上从差到好(或从好到差)的序列,评价准则在每
个等级水平上的表现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要使用评价量规?
答:使用量规具有以下的好处:
1.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定义“高质量”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要求和目标;
2.可以清楚的显示评价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教师的期望,同时让学生清楚“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些期望;
3.可以使用具体的术语澄清标准,同时使评价标准公开化,降低评价的随意性,使评价更客观、公正;
4.帮助学生比较深入的思考和判断自己作业的质量,同时减少了“我还要做什么?”的问题;
5.减少教师评价学生作业的时间,并且更容易向学生解释,为什么他们得到这个等级和他们做什么可以获得提高。
6.不但可以由教师评价学生学习,而且可以让学生自评或同学互评。
7.可以经过修改重复使用,评价多种类型的学习活动。
16、进行本模块学习反思,将您自己对这个模块的学习收获及心得记录下来。学习收获及心得
我在教学设计时的“十分在意处”:情景的创设和教学策略的选择。
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落实程度及效果:在课堂上尝试落实,学生的探究和讨论过程付诸实施,得出结论,达成共识。
寻找自己的最大收获和困惑: 最大收获是认识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困惑是进行全面的教学设计,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我们难以应付。
本模块培训中启发最大的活动是: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对如何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篇:国培教育技术模块6活动答案
国培教育技术模块六
第一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都应用过哪些信息技术?都发挥了些什么作用?请写在下面
听觉媒体 2.视觉媒体 3.视听媒体4.交互多媒体 5.多媒体系统
我觉得信息技术不等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除了计算机技术,还包含一些“传统”的信息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等
以上案例中信息技术起到了什么作用?
我觉得信息技术不等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除了计算机技术,还包含一些“传统”的信息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等
活动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
第二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过信息技术吗?是否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模式?课堂效果如何
传统教育媒体:纸质书本、黑板、粉笔和幻灯机?现代教育媒体:多媒体的教育教学手段。如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教学手段、多媒体影像资料等
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
活动2 设计问题化教学评价
第一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点和误区
试做点评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整合的有效开展,是要重新认识教学四要素、重新认识四要素之问的关系,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学要素及其关系加以重组
试做点评
应根据实际需要来定,要注重实效性,减少空、大、全,讲究精、细、活。唯有如此,才能使好钢用在刀刃上,信息技术教育也才有可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试做点评
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图形处理上具有高超的能力,利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加以宏观模拟,把宏观场景作微观处理,对瞬间变化搞定格分析,增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从而使“学”变得易于开展。
活动2 设计问题化教学评价
第二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和策略
纳总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哪些问题,把自己的思考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问题1:整合就是要把教学上用到的各种
媒体集成到一节课的课件中去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问题2:教师在机房里用网络课件上课就是整合处理好计算机与其他媒体设备的关系
问题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不明确
明确的是整合意味着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课程内容等有机的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而不是技术,强调应当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方面能增强学习的效果,问题4: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错位
教师事先对相关信息做整理加工
问题5:校园网建设和使用上的偏差
应该按照不同的功能和学科分别构建,自主开发建设、扩充校园网,通过调查,校园网的使用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
请将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填写在下面
应将信息技术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师生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应该加强信息技术与各教育因素的融合,着眼于整个教育教学系统,不能任意夸大其中某一个因素的作用,也不应该忽视其中某一方面,只有从思想观念上产生根本的改变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信息化
请自己也谈谈平时观察到的所谓“技术秀”问题,把思考填写在下面
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2)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3)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4)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解决策略,并填写在下面
课程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一是教师的理念,二是教师对信息技术这一工具使用掌握的程度。课程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一是教师的理念,二是教师对信息技术这一工具使用掌握的程度。而课程整合的落脚点在于学科课堂教学,在于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与优化。上 面几个案例中都反映了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即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比较片面
请将自己思考解决策略填写在下面:
转变评价机制是根本,正确引导是关键!教师为什么如此偏爱多媒体,难道真的是教育教学的需要吗?究其原因,很多都是迫于无奈。在很多地方的教育教学的评价表上都明确标有“是否是使用多媒体教学”一项指标,这也就难怪老师们会去挖空心思制作多媒体课件,盲目的追求课堂气氛了。因此,转变评价机制,正确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非常重要的,而不能盲目追赶时髦,简单地将其作为公开课的硬性指标
请自己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原因填写在下面
(一)、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
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应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的精心设计上。但是,有的教师授课只是照“本”(屏幕)宣科,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反映连笔记都来不及记,学生成了所谓的观光者,对所学内容印象不深,更不用说自己动脑去探索研究了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特点是能够使静态变为动态,抽象变为形象,但是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又不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就可能下降,如:数学学科是一门特别需要抽象思维能力的学科,抽象思维能力的削弱不利于数学的再学习,特别不利于高等数学的学习。
请将自己的思考及解决策略填写在下面
加大师资培训力度,认真学习课程实施标准,从思想深处转变自己的观念和角色。同时我们要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从具体的教育实践入手,经常观摩教师的教学,共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认识,升华理念。将学科知识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中,让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物尽其用
活动三 改进教学设计 优化评价量规
第一步:改进教学设计方案
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法记录下来]
对学生要求过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在学习小组中集思广益,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方案评价量规表,把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
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定义“高质量”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要求和目标;2.可以清楚的显示评价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教师的期望,同时让学生清楚“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些期望;3.可以使用具体的术语澄清标准,同时使评价标准公开化,降低评价的随意性,使评价更客观、公正;4.帮助学生比较深入的思考和判断自己作业的质量,同时减少了“我还要做什么?”的问题;5.减少教师评价学生作业的时间,并且更容易向学生解释,为什么他们得到这个等级和他们做什么可以获得提高。6.不但可以由教师评价学生学习,而且可以让学生自评或同学互评。7.可以经过修改重复使用,评价多种类型的学习活动。
第四篇:2010年国培计划教育技术各模块问题及作业答案(培训前的准备)(共)
模块1:培训前准备
1、了解您的学友信息后,您想告诉小组内的学友您的优点或希望得到小组内学员的哪些帮助?
希望学友在计算机操作技能上给予指导,望不吝赐教。
2、相信您一定有许多参加培训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写出来与您同组的学友讨论讨论: 我参加培训学习的次数不多,学习的只是一些理论、理念的东西,在实际应用中总感觉可操作性不强。望各位学友将你们参加培训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写出来交流一下。
3、以我们自己承担的学科教学为例,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专家名师的博客、讲座、论文等,例如想了解魏书生对教育的看法,您可以通过网络去搜索,您甚至可以搜索到视频:
深有同感。对于生物教学来说,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增强直观性,将老师要描述的情景直接呈现;能增加课堂容量;能节约时间,搞好当堂训练;能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4、看了这两段录像,我想到……
我想到了鲁迅的《拿来主义》。我们应该“拿来”,大胆地去用,勤快地区用,在用的过程中会增强教学设计能力和驾驭课堂 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我也相信计算机操作能力是用出来的。
5、综合本模块的学习和思考,谈谈您对教学设计或新课标的认识。
教学设计是实施新课标的重要一环。切合实际的、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是较难做到的,需要借鉴他人的,需要通过实践-改进、再实践-再改进······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要实现之,团体合作十分重要,组织好教研教改更为重要。
6、进行本模块学习反思,将您自己对这个模块的学习收获及心得记录下来。
想到了,但却不去做,谁也不知道你想到了什么,自己也没有任何收获。我就是只想不做的人。勤做,与人交流,既可以帮助别人,又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第五篇:【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作业及答案-模块6 2
【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作业及答案
模块6 活动1 第1步
学习反思
在您的生活中,您常常接触到哪些信息?把您想到的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在这里,“事物”泛指一切可能的研究对象,包括外部世界的物质客体,也包括主观世界的精神现象;“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运动、化学运动、思维运动和社会运动;“运动方式”是指事物运动在时间上所呈现的过程和规律;“运动状态”则是事物运动在空间上所展示的形状与态势。钟义信还指出,信息不同于消息,消息只是信息的外壳,信息则是消息的内核;信息不同于信号,信号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则是信号所载荷的内容;信息不同于数据,数据是记录信息的一种形式,同样的信息也可以用文字或图像来表述。信息还不同于情报和知识。总之,“信息即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这个定义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能涵盖所有其它的信息定义,还可以通过引入约束条件转换为所有其它的信息定义。例如,引入认识主体这一约束条件,可以转化为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定义,即信息是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换一个约束条件,以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观察过程为依据,则可将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进一步分为先验信息(认识主体具有的记忆能力)、实得信息(认识主体具有的学习能力)和实在信息(在理想观察条件下认识主体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全部信息)。层层引入的约束条件越多,信息的内涵就越丰富,适用范围也越小,由此构成相互间有一定联系的信息概念体系。
模块6 活动1 第2步
与您的学习伙伴交流,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经常使用哪些媒体?并把完成下面的表格。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媒体: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杂志、手机、户外媒体等
教学工作中常用的媒体:放录音机、电视机、影碟机、电脑、多媒体设备等
模块6 活动1 第3步
学习反思
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是否就是计算机技术?把您的观点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在这里,“事物”泛指一切可能的研究对象,包括外部世界的物质客体,也包括主观世界的精神现象;“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包括机械运动、化学运动、思维运动和社会运动;“运动方式”是指事物运动在时间上所呈现的过程和规律;“运动状态”则是事物运动在空间上所展示的形状与态势。钟义信还指出,信息不同于消息,消息只是信息的外壳,信息则是消息的内核;信息不同于信号,信号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则是信号所载荷的内容;信息不同于数据,数据是记录信息的一种形式,同样的信息也可以用文字或图像来表述。
模块6 活动2 第2步
如何设定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目标?把您的思考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其根本宗旨是要培养学习者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因此,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组织教学模式和策略的研究十分重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符合如下基本要求:
(1)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
(2)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3)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
(4)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
模块6 活动2 第3步
您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是在哪个层面上,把您的认识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总第一层)
模块6 活动3 第1步
2.课程整合中的常见问题
请认真阅读“模块6 资源” → “课程整合中的常见问题”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您是否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否也存在哪些误区?记录下来,在小组中讨论并归纳存在的问题:
整合中出现的误区
1.观念上的错误──为了整合而整合
把信息技术神化、把整合看作时尚,堂堂课、样样课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没能从思想观念上意识到整合的客观必要,只是将整合形式化和表面化,纯粹是为了整合而整合,反映在教学上的不良后果就是,让课堂学习停留在了感官和直观学习水平上,弱化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2.体制上的错误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未能在软、硬件上做到同样高度重视;其次,各级各类学校在一味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也未能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昂贵设备的使用率低下;第三,教育主管部门对整合的大力提倡过于表面肤浅,缺乏健全的体制保障,使得学校将“是否运用信息技术”作为考核各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
3.实际操作中的错误
做法的错误源于认识的片面,很多中小学教师认为整合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或是更有效的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即整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有效方式,这就把整合的落脚点放在了信息技术的展示和学习上,而非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以辅助学习。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就会想当然地把整合简单地等价于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认为只要是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或是使用了课件就是在进行整合,而即便是这种错误的整合观点,在实际运用多媒体或课件时同样存在着:超时超量“信息轰炸”、人机关系处理失当(“电灌”、“黑板搬家”)、成为技术手段的展示这三种主要的错误。本人认为这些错误的整合操作实质上是将整合表面化和片面化了,如果这也算是在进行整合的话,充其量只是在进行浅层次的表面整合,应该说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是实现真正整合的必要条件之
一、是基础,这种层次的整合只是实现真正深层次整合的一个缓冲、一个过渡阶段。我们应当有这种清醒的认识,事物的发展都有其阶段性,不可一蹴而就,如果将某一阶段当做整个过程和终极目的就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模块6 活动3 第2步
案例一:“问题现象7-1”技术喧宾夺主
请认真阅读“模块6 资源” →“ 案例分析”中的“问题现象7-1” 技术喧宾夺主案例。
在整合过程中,教学目标出现偏移。信息技术喧宾夺主,课程成了技术和资源的展示,而没有突出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课程学科目标被忽视。这种缺乏目标的技术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几乎没有多大作用。
请将解决问题的策略填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信息资源技术,精挑细选要以达到教学目标为根本目的,具有典型代表性。
案例二:“问题现象7-2”公开课的“技术秀”
请认真阅读“模块6 资源” →“ 案例分析”中的“问题现象7-2”公开课的“技术秀”案例。请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原因填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当技术作为一种新要素引入到教学中时,必然会对传统的教学结构产生影响。以课时为设计单位、局限于教室物理时空的思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带来了限制,使得教师无法在更广阔的教学时空上进行全局设计。
请将解决问题的策略填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技术主要为教学服务,课程整合焦点应在教学内容上,先进的教学主要还是体现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方法方面。而先进教学多媒体技术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在应用教学技术时,别忽略了传统讲授方法的优势。
案例三:“问题现象7-3”在网络资源中迷航
请认真阅读“模块6 资源” →“ 案例分析”中的“问题现象7-3”在网络资源中迷航案例。
请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原因填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网络学习资源虽然丰富,但它的开放性和不定性却对学生的信息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如果网络资源使用不当,会使学习者出现信息迷航或信息过载的现象,达不到原先设计的教学效果。
请将解决问题的策略填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课前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如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分析,老师对于资源选择要精要细。平时老师要经常搜寻网络资源,并对相关网站进行分类。在课堂中要对学生的学习要根据教学实际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最好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网页,而不是只给网站名称。搜寻资源不要局限于网络,更重要的是身边的生活现实资源,这方面更接近现实也更易于学习者的搜集和感受、理解。而且不受技术的限制。
案例四:“问题现象7-4”炫耀高技术
请认真阅读“模块6 资源” →“ 案例分析”中的“问题现象7-4”炫耀高技术案例。
请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原因填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教师盲目地关注技术、追求技术,为技术而用技术。课程整合的焦点被放在了具体技术手段上,而不是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上。
请将解决问题的策略填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技术主要为教学服务,课程整合焦点应在教学内容上,先进的教学主要还是体现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方法方面。而先进教学多媒体技术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在应用教学技术时,别忽略了传统讲授方法的优势。
案例五:“问题现象7-5”课堂管理失控 请认真阅读“模块6 资源” →“ 案例分析”中的“问题现象7-5” 课堂管理失控案例。
请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原因填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对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实施经验,不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结果使得学生“放任自流”,不但没有发挥整合优势,效果反而更差。
请将解决问题的策略填写在下面的笔记本上:
首先,课前应有充分准备,对于课堂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并可以制定相应应急预案。熟悉教育技术应用环境,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完善教学设计,使之更合理紧凑。其次,提高自身教学应变能力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再次,合作探究的教学要经常性开展,在合作式学习中,要给学生一定评价量规,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模块6 活动4 第2步
上传教学评价
模块6 活动5 第1步
进行本模块学习反思,将您自己对这个模块的学习收获及心得记录下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什么?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发挥“整合”优势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什么?交互式电子白板能不能带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大突破?这些问题,是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亟待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