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行VS保险
银行与保险作为我国的两大金融机构,既有联系又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人寿保险与银行储蓄的区别
有些人喜欢把人寿保险与银行储蓄作比较,认为买保险回报低,“不合算”。持这种观点的人对人寿保险的了解还不够全面。人寿保险作为投资理财的一种手段,其最主要的功能是保障。即在投保期间,如果发生风险事故,便可获得高额赔偿,而不管曾经缴纳了多少保险费,是“保多少,领多少”。所以在保险事故发生后,所领取的保险金远高于所支付的保险费;相反,银行储蓄只能“存多少,领多少”,即便在储蓄期间发生风险,无法继续储蓄,也只是领回到期支付的本金和利息。因此,人寿保险的重要性在于抵御风险,它在个人和家庭面临危机时发挥出的强大威力是其余任何投资手段所无法企及和替代的。
一般投资(包括银行储蓄)是以一块钱来赚取几分钱的利息,而人寿保险却是以几分钱来保证一块钱的价值。聪明的客户,您会怎么想?
在漫长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为自己设计了理想的人生规划。可是面对生、老、病、死、伤、残等不可预知的每一天,谁有把握一切都能尽如人意?一次车祸可能会负债累累;一场疾病可能就拖垮全家。
安定与幸福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所以我们都需要通过一个有效的途径来分散人身风险,解除经济困境,达至心中理想。由此应运而生的人寿保险虽然不能阻止风险的发生,但能够在人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雪中送炭。
通过人寿保险,我们可以保证家庭生活的稳定;安排子女的教育基金;维护晚年的生活尊严。当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日渐深化之际,个人已成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在这种情况下,购买人寿保险已成为人们必然而明智的选择。
保险与银行的区别
银 行
银行
1银行是爬楼梯,是一种逐步积累资金的方法,它需要经过规定的时间,才能达到目标额。2如果存的钱不足够多,真有意外事故发生时,就是杯水车薪,白白着急。
3、银行是算得出利息,算不出风险。
4、《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可以破产,银行一旦破产,可能血本无归。
5.储蓄的利率是可变的,96-97年,银行利率连续三次下调即是明证。
6、储蓄只是储蓄。
保险
保险是坐电梯,它的特点是在投保的同时,就能得到约定的保障额。
2在有意外发生时,领取的保险金会数倍十甚至数百倍于保费,可谓“四两拨千金”。3保险是算出了风险的巨额花费,并及时提供给您。
4、《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规定经营人寿业务的保险公司不得解散,保费如期给付。
5、保险的保障不会因外界因素而变更,而且,保险利率高于现时银行利率。
6保险是一种既能保值又具有保障功能的储蓄,当你需要时它会在你身边。
保险注重保障,主要是分散风险,1、受益情况不同:您买保险得到的不仅是您自己的钱,还包括别人所交保费的分摊,而您把钱存到银行,只能得到本钱和利息;
2、行为方式不同。买保险是同舟共济,是个人力量与他人力量的结合,而银行存款纯属个人行为,有了风险只能依靠自身力量来解决:
3、资金的处置权不同。您的钱买了保险,就不可能象把钱存到银行里那样,可以自由使用。假设您每年交1000元的保费,可以获得10万元的终身保障,那么从交第一次1000元开始,就意味着您拥有了10万元的权益,而如果您每年存款1000元,不计利息的话,您要等到100年才可以积累10万元的财富。
保险投资因需而定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理财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除了比较传统的银行储蓄、国债、买卖股票和实业投资以外,开放式基金、信托、外汇买卖、房地产投资、商业保险等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通俗地讲,保险最重要的功能是在未来风险出现时对损失的一种经济补偿,我们不应简单地将保险的收益率与其他投资理财产品相对比,并据此考虑保险投资合不合算。保险投资更多的是个人理财中的一种财务风险管理,使风险得到分散,避免个人或家庭因为意外损害受到更大的伤害。试想一下,没有对各种意外事故造成损害的保障,万一发生了疾病或者意外事故,身体受到伤害,将导致家庭财务收入的减少或中断以及生活水平的急速下降,何谈美好生活?何谈投资理财?保险是种种投资方式中风险性最低、最能体现“雪中送炭”效果的理财工具。
买保险可享受哪些税收优惠
(1)企业和个人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提取并向指定的金融机构缴付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金,不计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免于征收个人所得税。超过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缴付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金,应将其超过部分并入个人当月的工资、薪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
(2)保险赔款是赔偿个人遭受意外不幸的损失,不属于个人收入,因此不征税。根据税法规定,保险是一种强制储蓄行为,规定交几年交多少,而且中间是不能拿出来的,当然根据险种的不同而定的,有些保险是要身故以后受益人才能拿钱的,有些是意外险,疾病险,反正都不是你想拿就拿的,就算出事故保险公司的理赔也是要时间的。
银行的钱都是自己的想拿就可以拿,就是你存的是定期的话就损失点利息当活期算了,你想拿随时都可以拿出来的银行与保险的区别形象地说就是一块砖与一堵墙的关系,银行储蓄需要你一块砖一块砖地码放,长期坚持才能码成一堵墙,实现你的需求目标;而保险是当你码第一块砖时,已经拥有了一堵墙,即保险有瞬间放大的功能,以小博大,四两拨千金,换种说法:银行好比是爬楼梯,保险是坐电梯。
保险是集众人之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风险来临时,使自己家庭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而银行只能是本金加些利息而已。
保险是中长期的投资,是保障,能够使你的资产保值增值,避税避债,而银行是中短期的不时之需,是管理现金流的手段,不是创收手段,存取自由,正因如此,一般都难以达成很大的储蓄目标,如养老、医疗等,且现在通货膨胀那么高,在银行存款钱是在慢慢缩水、蒸发。所以把钱都存在银行里是不明智的。
第二篇:担保vs银行
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应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从目前担保机构的担保客户情况看,有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等。担保客户中国有企业到期转贷的情况较多,特别是一些小型国有企业的信用不是很好,而信用较好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一般对信用担保的需求不大;个体工商户在担保客户中只占据了很小的规模;私营企业由于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依靠自身信用融资困难,因而对信用担保有较大需求,因此私营企业在担保机构的客户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现阶段,私营企业大多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账目不清、偷漏税收等情况,但在提供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信用担保机构应积极扶持私营企业的发展,并在规范私 营企业的管理和帮其建立基本的信用制度等方面发挥一定作用。应注意的是,在目前社会信用制度缺失的环境下,私营企业在一定比例的债务资产下会比较重视自己的信用,偿债意愿也较高;但在违约成本低于履约成本时,就有极大的可能不偿还债务,也不排除有骗保和金融诈骗现象。因此从目前情况看,担保机构可选择的客户群是比较窄的,这一担保客户群的基本持征也决定了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应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与银行相比,担保机构受自身经营历史短、风险管理经验不足、知名度不高以及专业人员少等因素的影响,客户来源相对较少,而银行由于处于第一融资人的位置,往往可以优先了解到企业的融资需求,并掌握了大量的企业经营信息。因此,担保机构应积极与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并从银行获得客户来源。从实际情况看,担保机构的客户也主要来源于银行的推荐。反过来说,银行为了不断扩大业务领域、增加贷款规模、提高贷款的安全性,也非常需要寻求与担保机构的合作,这样就难以避免风险较大的客户进入担保机构的视野。因此,担保机构不应过分依赖银行推荐客户,应积极主动地拓展市场;不应盲目接受担保,要按照自己的担保政策、担保条件与程序进行严格的审查和认真分析,并加强客户的风险预警,否则就要加大自身的风险,就难以培养自己的客户群。
担保机构应与银行建立风险共担机制。
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既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和取得的成功经验,也是实现双方公平、长期合作的基础。从理论上讲,银行是贷款的主体,对风险的控制也更有条件,因此银行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才能避免银行的不作为,避免银行的道德风险,包括有意转嫁给担保机构的风险。根据国际经验,担保机构承担责任的比例一般为70%-80%,其余部分由协作银行承担。我国建立信用担保体系之后,由于缺少明确的制度规范,加上担保机构的实力过于弱小、资信等级较低或银行不了解而缺乏有力的谈判地位,大多数银行都将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转嫁给了担保机构,不少担保机构也被迫承担了100%的信贷风险。这一状况不仅造成了担保机构责任与收益的不对等,也弱化了银行对企业的考察与评估,从而加大了整体风险。
担保资金的使用与备用信贷协议。
担保机构资金运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银行存款,这种存款应首先选择协作银行,这也可以增加银行的信任,但银行不能把这部分资金视为保证金,否则担保机构就可能会无法有效
地运用资金。由于担保机构担保的贷款远远大于担保机构的自有资本,在出现代偿时,特别是在出现集中代偿时,可能面临资金困难,因此担保机构应有一定的资金周转预案,如与有关银行协商,在发生担保代偿时,可以得到银行的短期贷款支持等。
以上最核心的就是担保机构要有良好的信用和较高的资信等级。资信等级高,并取得银行的了解与信任,就可以争取到比较平等的合作地位,就可以得到银行的支持,就能够发挥出担保机构应有的作用。
第三篇:银行保险
银行和保险公司如何在现有环境下携手合作|
内容提要:银保合作是银行业和保险业双赢的金融创新举措,在发达国家已十分盛行。但是,我国银保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作者在回顾国内银保合作的现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着重就在现有金融和法律环境下,银保如何携手合作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和实施措施,以期促进这项金融创新在我国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金融市场 综合经营 银保合作
银行保险作为银行和保险的合作形式,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是在金融服务融合和金融服务一体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一种补充。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银行保险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广泛
。欧洲银行保险的典型是法国国家人寿CNP公司,它通过银行和邮政销售的保险业务收入占到总收入的80%以上。
一、银行保险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国内银行保险发展尚处初级阶段,主要开展方式是以代理销售协议的形式在银行柜台销售保险产品,通常被银行称作“代理保险业务”,是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内容。在国内,银行保险一开始是由银行代收保险费为主要内容,2000年开始逐步开始开展银行代理销售保险产品。在近年的低利率金融环境下,凭借销售储蓄性的分红银行保险产品,银行保险开始迅猛发展,尤其是在寿险领域,大量的寿险公司和银行开始进入并迅速拓展银行保险业务。
银行保险的发展,无疑成为保险公司保费增长的重要新渠道,受到保险公司的普遍重视。2000年占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不到1%,2001年为3%左右,到2002年猛增至17%,2003、2004、2005年的保费收入均稳定占据人身险保费总收入的25%左右。今年前两个月保费收入达261.92亿元,同比增长121%,占总保费收入34%,银行保险业务收入已经全面超过团体直销业务,成为人身保险销售的三大支柱之
一。很多新兴的寿险公司更是把银行保险作为进入市场并迅速提升保险市场份额的主要渠道,其保费收入绝大多数来源于银保保费收入。
银行保险的对银行的重要性也逐步显现。随着银行主营业务利润空间的逐步缩减,银行对中间业务越来越重视。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的银行中间业务对银行总收入的贡献多在30%以上,有的超过了50%,甚至70%以上
。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并不理想。国内商业银行一开始发展中间业务主要源自“存款导向”,即发展中间业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客户关系,稳定和增加存款,很多中间业务服务都是免费的。2000年以后逐步开始向“收入导向”发展,出现了一些
创新的中间业务,如代理销售保险产品等。据银监会发布的数据,2002年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8%,2003年达5.63%,2004年约为8%左右,虽然与国外相比
仍然偏低,但呈现稳步增加趋势。在目前蓬勃开展的银行保险中,银行方凭借客户、网点、信誉等优势占据主动地位,代理手续费节节攀高,成为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如较早开展银行保险业务的工商银行,就从中受益匪浅。作为国内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早在1992年左右就开始积极与国内外多家保险公司进行合作,并将大力发展银行保险业务视为有效实现金融创新和利润突破的新型中间业务。2000年开始伴随着国内银行保险的“井喷”式发展,工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迅速。据工商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5年,工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提高很快,到2005年其境内机构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至138亿元,年增幅达20%,相对2000年累计增长了5倍。相关统计显示,2005年工商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量达到了853亿元,代理保险业务收入已经达到了8.64亿元,在全行中间业务收入中的占比为7.7%,成为了该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创新增长点。目前该行银行保险业务持续快速增长,业务规模稳居代理保险业务市场首位。
二、目前国内银行保险发展困境
在银行保险业务迅猛发展的同时,原本掩盖在繁荣背后的弊端日益突出。目前国内的银行保险市场远没有达到“相互渗透”、“一体化”的要求,仍然存在业务模式初级、竞争点过分密集的情况。目前银行保险的竞争进入白热化,由银行主导的银保市场环境越来越明显,由于双方缺乏深层次资源整合,银行保险产品单一,竞争的焦点多集中短期的竞争点上,例如产品价格、收益率、手续费率等。由于竞争者众多,直接的结果就是竞争过度,保险公司的利润空间越来越低,而客户的需求、银行销售能力却得不到明显的满足和提高。
是什么原因导致目前银保发展的困境?一般认为,其根源还是在我国目前的法律环境和金融环境。目前,我国实施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制度。在“一体化”经营的金融环境中,银行和保险公司同属一个金融集团公司,或者是同一个集团下的子公司,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利益都要服从集团的总体利益,因此他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而我国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都限
定在自身的领域,不得交叉经营,也不允许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相互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利益目标上不完全一致,难免在合作时产生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在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金融业是优先发展银行业的思路,保险业发展的时间较短。与银行相比
较,保险公司的资产规模要小得多。
银行保险是金融一体化过程中混业经营的产物,没有相应的制度环境,银行保险难以有大的发展。因此,很多业内人士都提出,要促进国内银行保险的发展,需要首先营造有利于银行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从长远来看,金融一体化是银行保险发展的要求
和结果,只有建立较宽松的金融法律环境,才有可能实现金融一体化,为银行业更积极地进入银行保险建立良好的环境。我国金融业以迅猛的速度在发展,银行与保险在加速融合,随着银行业与保险业一体化程度
逐步提高,银行保险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必然要求
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破除阻碍金融发展的制度束缚,不断进行制度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促进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
三、立足当前,放眼未来,银行、保险公司携手共促银保合作的深化
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和2002年10月修改通过的《保险法》都以法律形式确立了金融分业经营的管理体制这一原则。考虑到我国金融业并未经过充分发展,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及风险控制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目前大规模修改金融法律体系、确立金融混业经营制度的条件还不成熟,坚持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符合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发展实际。但是,是不是在目前的金融环境下可以放弃银行保险发展,等到金融环境成熟时再去发展呢?其实不然,无论从目前金融环境的变化趋势还是我国银行业、保险业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分析,我国银行和保险公司都有尽快发展银行保险的深刻动因,银行保险也被证明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银行业和保险业都需要主动抓住时机大力发展银行保险,这样才能在将来的银行保险市场上占据主动地位。
在现有的金融环境下,要想摆脱这种银行保险目前的困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跳出现有对双方长远发展均不利的市场竞争框架,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分析研究银行保险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沟通协作,共同促进银行保险的发展:
1、保险公司和银行充分利用
和整合资源优势,在既有的法律框架下,主动升级业务模式,找准并创新价值点 从国际经验看,银行保险是有较高价值的,目前在国内的内涵价值这么低,甚至被一些
保险公司视为“鸡肋”,是目前的发展模型没有产生价值。目前国内的银保发展模型,使得竞争主要集中在收益率和网点的争夺上,导致银行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谁的佣金高就和谁合作,谁的产品好卖就卖谁的产品。不打破这种行业竞争怪圈就只能停留在无休止的价格战上,就无法实现突破性增长。为此,保险公司应当避免沿用传统的战略逻辑,采用找准并创造崭新价值点的战略,主动去推动业务模式的升级更替。这就要求
双方必须寻求价格和佣金以外与双方合作关系更为密切、更为关键的价值点。在现有的监管体系下,只有少数公司能实现与银行共同组建合资保险公司,为数更少的公司才能成为金融控股集团,多数保险公司和银行最多只能发展到战略同盟的阶段,但是相比
其初级的代理关系,战略同盟所能实现的收益已经十分可观。其次,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应充分研究价值创新策略, 通过合作模式和业务模式的升级更替,短期内可以分散竞争的集中度,为合作双方赢得时间来夯实基础,实现双方银保业务的稳健发展。在长期,通过不断深入合作,保险公司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会更加紧密,合作深化的结果就是导致业务模式的演进,从整合程度
较低的模式发展到更为高层次的模式。
合作双方还可以通过共用品牌使得资源可以进一步整合。初级的品牌策略可以是双方联名,例如保险公司与银行的联名信用卡;高级的品牌策略包括品牌联盟、专有品牌的产品等。
在销售模式上,也可以合作尝试出柜面代理之外各种创新模式,如保险顾问或理财顾问模式,即面对银行客户,将保险作为一种理财产品为其提供理财建议。还有银行电话行销模式,即从信用卡资料库中抽取客户名单,由保险公司通过邮寄信件方式将保险产品介绍给客户,并通过电话追踪并予以确认成交。
2、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合作,发挥整体联动优势
开发适销的银行保险产品,这是银行保险业务得以发展的关键。银保成功需要两个要素,客户群与销售模式。国内银行已经有很庞大的客户群体,却没有找到好的销售模式,只是以销售储蓄型产品为主,造成银保业务价值较低。在新产品的开发上,银行必须主动和保险公司联手创新,使产品能集保障性、储蓄性、投资性为一
体,以满足客户对全套金融服务的需求。对此,银行和保险公司应组成市场拓展的专家小组,对银行客户进行细分,确定相应的目标市场,根据不同需求层次的客户设计相应的保险产品。产品应该针对银行客户的细分区隔进行开发,以达到与银行享有产品充分互补的效果。
产品上双方的合作可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由保险公司根据银行普遍的销售对象,结合保险产品自身的区隔,针对银行的业务特点,细分出各类客户,如储蓄存款客户、贷款客户、信用卡客户等,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虽然缺少银行的实际参与,缺少特定银行的针对性,但开发出来的产品也可具有普遍的适应性。第二个层次是银行参与到产品开发的过程,把该银行特有的销售对象、销售习惯等特点融入产品特性中,有效地实现产品的互补性和不同银行的专属性。
3、双方在银保的后援支持方面加强合作,全面提升银保合作水平
(1)双方加强培训合作。培训是保险行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也是目前银保合作中银行需要充分重视的。保险公司应根据产品和销售的特点对银行职员进行悉心培训,同时,把握住银行建立“理财中心”的机遇,为银行职员提供全方位的金融知识培训,并从中渗透保险营销理念。这样的培训可以使得银行职员更全面掌握金融知识,同时由于逐步了解并认同保险营销文化,在销售过程中更具主动性。
(2)要在保险公司和银行之间建立一套运作顺畅的行政管理系统,保证销售过程中以及随后的客户服务能够到位。行政管理系统,包括开发适合银行保险需要的业务处理系统,为银行保险工作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平台。除此之外,保险公司和银行可以合作建立动态、持续的监控系统,定期评估销售的变化,把握市场机遇,这有助于保险公司和银行共同提高各自的业务运作水平。同时还要把客户服务纳入双方的行政管理系统。保险公司和银行必须理解顾客的需求,在客户细分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开展客户服务。如双方根据客户状况共同制定综合理财产品计划,让客户享受真正“一站式”的金融服务。保险公司可以协助银行拓展业务范围,提升服务意识,提高客户留存率。
(3)共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银保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有足够的激励引导银行职员主动销售保险产品。当然,激励是一把双刃剑,短期内能推动销售,长期可能损害业务发展。所以,在长期内,双方应该把激励与培训结合在一起,运用“软”激励,例如提供资助让业绩优异的银行职员参加高级金融理财课程,或者资助他们考取有关认证等,辅助他们进行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而非简单地给予金钱、旅游等“硬”激励。
第四篇:银行理财VS证券理财
理财产品是一种由正规金融机构发行的,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类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VS证券理财产品
1.从预期收益上看,既然大家都明确了不能保本(哪怕投资于国债,也不能说保本)。银行理财产品和证券公司的理财产品的存续期是1个月到1年不等,以5万元投资为例,1个月的预期年化收益在4.5% 左右,1年的预期年化收益在5.5%左右,而证券公司1个月的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在4.8%左右,1年的预期年化收益在6%左右。
2.从风险系数来看,许多人会选择银行理财产品就是因为它有银行做保障,即使达不到预期,也不会亏,券商的股票只会亏钱。但是目前环境下,证券公司的理财产品,其实有国债逆回购、货币型基金、可转债集合理财、债权类信托等,而银行也是借助这些金融工具来投资,两者的风险系数相差不大。
3.从流动性来看,如上所说银行理财产品和证券公司的理财产品的存续期是1个月到1年不等。银行的理财产品的品种没有证券公司的品种多,证券公司会对不同类型的不同客户做出不同的方案。
4.从投资参与门槛上来说,银行产品的5万起占绝大部分,证券公司的国债逆回购,1000元就可以参与了,而且国债逆回购的利率可以达到30%,是低风险产品的不错的选择。
5.从手续费来说,银行的手续费相对会比证券公司的手续费偏高,证券公司的许多产品会通过银行代销。直销费用肯定会比代销费用低,此外证券公司还有专业知识上的优势。综上所述,证券公司理财产品也是投资理财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五篇:银行保险调查报告
银行保险调查报告
所谓银行保险,就是由银行、邮政、基金组织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与保险公司合作,通过共同的销售渠道向他们的客户提供其产品和服务。现在“银行保险”的涵义更加广泛,已进一步延伸到保险和证券、保险和连锁超市、保险和网络等。
对银行而言,该业务属于银行的中间业务,是银行借助良好的信用形象,代替保险公司办理保险业务,从中获取手续费的一种特殊服务。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这各业务是保险营销业务,属于保险营销中推销环节上的一种业务。银行保险的业务范围是通过银行柜面或理财中心销售保险,或以各类银行卡业务或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等作为销售载体的业务,或以银行提供的客户资料为销售目标的邮购,电话销售和互联网销售业务。
一、银行保险的起源及在国外的发展
银行保险的发展主要是在欧洲.其中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欧洲人寿保险公司的发展.欧洲人寿建立于是1989年,是加拿大宏利人寿保险公司的塞浦路斯的银行建立的一家合资企业。欧洲人寿建立以后,成功地运用了银行保险的经营概念,三年之内业务量便塞浦路斯的保险市场上排名第一。
由于银行保险在欧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银行保险的关注与探讨越来越多,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纷纷效仿,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银行保险发展的浪潮。1999年
月11月,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Grarrn-Leach-Bliley Fenancial Service Moderniztion Law),正式从法律上允许混业经营,并使得1998年月11月美国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集团的行为合法化;在亚洲,银行保险在印度、新加坡、香港、台湾等正方兴未艾,日本也于是1997年实行根本性的金融变革,放松监管,允许混业经营。
二、中国银行保险市场发展的现状
在我国,1996年以来,银行保险主体明显增多,竞争日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