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3eud教育网 http://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第五单元第二节 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教案
第一课时家庭保护 学校保护
教材分析:
重点:使学生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
难点:提高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依法自我保护、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学生分析:
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较浅,对于身边的不法侵害往往难以认识,即使有所认识,也因自身处于弱势地位而难以保护。因此需要通过家庭保护、学校保护为学生健康成长筑起第一道防线,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设计思路:
1、活动导入:我说我“家”
(课前准备小时侯的全家福照片),由此引出“家庭保护”。
2、七嘴八舌:
学生讨论:(1(2
(33、阅读空间:
4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
(1)家庭保护不仅是未成年人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父母和其他监护人的义务和法律的规定。
(2)家庭保护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筑起第一道防线。
5、我说我“校”
(1)结合实际,说说我们在学校里可以享有哪些权利?
(2)为了维护我们的 权利,学校应该履行哪些职责?(学生阅读“信息平台”内容)3eud教育网 http://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3)列举学校保护对我们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身边的具体事例。
引导学习认识:青少年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和保护。
承转:在校园内有时也会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呈现。
6、你争我辩:
多媒体出示教材第86页材料。
正方:学校做法是合法的。
反方:学校做法是不合法的。
由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以自愿举手的方式组成正反方,进行自由辩论赛。
要求:(1)每方推荐4位辩手,其他同学组成智囊团;(2的理由力求驳倒对方;(37、献计献策:
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建议卡,(较好的建议卡可由班长转交学校领导、有关老师)8
第二课时 社会保护
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
因此,还需要通过社会保护、司法保护为学生健康成长筑起第三道、第四道防线,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设计思路:
1、典型材料、导入新课:
由教材第88页《一位母亲的呼吁》事例引出未成年人需要社会保护。点明社会保护是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筑起的第三道防线。
2、现场采访:
3名学生扮演记者,3名学生分别扮演共青团领导、某企业总经理、政府部门领导的角色。
记者甲:请问作为社会团体的共青团组织对未成年人实施社会保护有那些具体措施? 答:(略)
记者乙:请问作为企业的法人代表,你们认为社会保护应该履行哪些职责?
答:(略)
记者丙:请问政府部门将 如何开辟和改善未成年人的活动场所?
答:(略)
3、阅读空间:
学生阅读“信息平台“内容,了解社会保护的有关内容。
4、七嘴八舌:
(1)为什么中小学生不能私自进入营业性网吧?
(2)你知道李斯斯舅舅为什么被罚款?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保护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
承转:四道防线的呢?
5、案例分析:
(1)你赞成这种做法吗?
67、阅读空间
学生阅读“信息平台”内容,了解司法保护的基本要求。
8、课堂小结: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是国家为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筑起的四道防线。同时,青少年自己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9、课后延伸:以“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为主题,编辑一份法制小报,并在班里进行评选。
第二篇:特别程序彰显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
刑诉法修正案特别程序彰显对
未成年人特殊保护
未成年人身心未臻成熟,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群体特性,应当以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和有利于其未来发展为基点来制定刑事司法政策和设计具体的诉讼制度、程序和规则。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法没有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设臵专门的诉讼程序,而是散见于宪法、刑法及其修正案、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有关的司法解释或部门规定。近年来,各地司法机关普遍给予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以特别保护,积累了丰富经验。从实践需要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在立法层面将这些实践成果予以确认并系统化、制度化。与1996年刑事诉讼法相比,新颁布的刑事诉讼法关于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的突出变化,是在第五编特别程序第一章设臵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共11个条文,使未成年人刑事程序在立法体例上相对独立,在诸多方面丰富、完善了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充分反映出我国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关注。具体来说,新刑事诉讼法在以下方面强化了对未成年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特别关注和保护。
一是明确规定了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尽管之前相关法律已经对该原则作出了规定,但首次在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该原则,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意味着,办理未成年人案件应当将未成年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以“少年权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将重心放在教育、感化、挽救上,使其顺利健康回归社会。这体现了我国对未成年人的关爱,为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新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是由未成年人案件的特殊性决定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相对简单,犯罪行为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多是由于意志薄弱或者是情感冲动造成的,主观恶性不深,再加之未成年人智力、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外界事物的重新认识和对内心世界的自我评价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未成年人犯罪,从一定意义上讲更多的是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成年人本身就是受害者。同时,相对于成年人,未成年人社会经验不足、对法律了解相对欠缺,自身的保护意识和防御能力较弱,因此,他们在诉讼中弱势地位非常明显。这也决定了其在诉讼中更加需要关照和保护。
二是明确规定了“办案人员专业化”。这就要求,应当设立专门机构或者设立相对稳定的专门人员办理未成年人案件,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与挽救”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要求办案人员熟悉未成年人的特点、善于做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这一要求与联合国司法准则是一致的。《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下称《规则》)第22条规定:“应利用专业教育、在职培训、进修课程以及其他各种适宜的授课方式,使所有处理少年案件的人员具备并保持必要的专业能力。”因此,新刑事诉讼法266条第2款规定,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应当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承办。
三是明确规定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强制辩护。新刑事诉讼法第267条的规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由于未成年人年龄、智力发育程度的限制,通常很难理解控辩双方争辩的实质内容,不知道如何行使诉讼权利。有辩护人的参与,就能为其及时提供需要的法律帮助,有效保护其合法权益。与1996年刑事诉讼法相比,新刑事诉讼法将法律援助从审判阶段向前延伸至侦查阶段,将义务机关扩大到公检法机关。根据规定,“没有委托辩护人”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法律援助的唯一条件。换言之,只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公安、司法机关就必须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辩护。
四是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社会调查制度。新刑事诉讼法第268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意味着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要综合考虑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以及是否属于初犯,归案后是否悔罪,成长经历、一贯表现和监护教育条件等因素。这一规定也是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的要求。《规则》第16条规定:“所有案件除涉及轻微违法行为的案件外,在主管当局作出判决前的最后处理之前,应对少年生活的背景和环境或犯罪的条件进行适当的调查,以便主管当局对案件作出明智的判决。”社会调查也是许多国家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惯例,是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贯彻刑罚个别化和全面调查原则的具体表现。进行社会调查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挽救,还可以促使其认罪悔改。社会调查报告还是侦查机关对涉罪未成年人采取取保候审,检察机关决定逮捕、起诉,法院定罪量刑以及刑罚执行和社区矫正的考量依据。
五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严格适用逮捕措施和分案处理。新刑事诉讼法第269条明确规定,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和人民法院决定逮捕,应当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对被拘留、逮捕和执行刑罚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应当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是指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尽量不适用逮捕措施,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应当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是强制性规定,指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和人民法院决定逮捕时,不仅必须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还需要听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律师的意见。之所以要听取律师意见,是因为律师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更了解与未成年人案件相关的事实中哪些情形对采取非羁押措施更有意义。《规则》第13条规定:“审前拘留应仅作为万不得已的手段使用,而且时间应尽可能短”;“如有可能,应采取其他替代办法,诸如密切监视、加强看管或安臵在一个家庭或一个教育机构或环境内。”《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37条(b)项规定:“不得非法或任意剥夺任何儿童的自由。对儿童的逮捕、拘留或监禁应符合法律规定并仅应作为最后手段,期限应为最短的适当时间。”新刑事诉讼法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严格适用逮捕措施并与成年人分别处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有利于减少关押带来的弊端,使未成年人能顺利回归社会。对被拘留、逮捕和执行刑罚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应当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这是分案处理原则的要求。应当强调的是,分案处理原则不应仅是办案机关在采取拘留、逮捕时应当遵守的原则,而应当是贯穿刑事诉讼始终的原则性规定。
六是确立了讯问和审判未成年人时的合适成年人在场制度。新刑事诉讼法第270条规定,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讯问和审判时,应当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无法通知、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场或者法定代理人是共犯的,也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其他成年亲属,所在学校、单位、居住地基层组织或者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代表到场,并将有关情况记录在案。到场的法定代理人可以代为行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1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讯问和审判时,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新刑事诉讼法将原来的“可以通知”改成“应当通知”,并扩大了到场人的范围。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也可以通知”含义是,讯问、审判未成年人案件,应当首先通知法定代理人到场,在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场的情况下,应当通知其他的合适成年人到场。“也可以通知”并不是授权性规范,而是强制性的。确立合适成年人在场制度,不仅可以帮助未成年人与讯问人沟通,根据新刑诉法第270条第2款规定,还可以对讯问过程是否合法、合适进行监督,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需要指出的是,根据新刑诉法第270条第5款规定,如果被害人、证人是未成年人,询问时也应当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法定代理人无法到场时应通知合适的成年人到场。
七是设立了未成年人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第271条的规定,对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则第4章、第5章、第6章规定的犯罪,即涉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侵犯财产以及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起诉条件,但有悔罪表现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人民检察院在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以前,应当听取公安机关、被害人的意见。对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公安机关要求复议、提请复核或者被害人申诉的,适用本法第175条、第176条的规定。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人民检察院决定附条件不起诉有异议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起诉的决定。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未成年人刑事司法非刑罚化的处理原则。理解这一规定,需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适用的案件范围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侵犯财产以及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案件;第二,犯罪嫌疑人可能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符合起诉条件;第三,犯罪嫌疑人有悔罪表现;第四,在程序上,应当事先听取公安机关、被害人意见。但该项仅属于程序条件,并非实质要件,不影响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若公安机关、被害人有异议,可以在附条件决定作出后申请复议、复核或者申诉;第五,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适用附条件不起诉没有异议。这与新刑事诉讼法第173条第2款规定的酌定不起诉不同。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第177条的规定,对于人民检察院作出酌定不起诉,被不起诉人如果不服的,只能向人民检察院申诉。
八是规定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新刑事诉讼法第275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法律法规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充分考虑到“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不良影响,消除对其今后生活和工作中的不良记录,给犯罪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提供机会,减少社会对立面,有利于社会长久稳定。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六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配套工作体系的若干意见》,非有法定事由,不得公开未成年人的行政处罚记录和被刑事立案、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不起诉或因轻微犯罪被判处刑罚的记录。按照有利于当事人的原则,新刑诉法的这一规定并不妨碍“若干意见”的执行。
总体而言,针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设臵相对独立的特别诉讼程序,体现了我国对未成年当事人的特殊保护,使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的程序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通过诉讼活动为犯罪的未成年人改过自新和回归社会创造有利条件。可以说,该程序的确立,在我国未成年人诉讼制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三篇:浅谈法律对未成年人人权的司法保护
浅谈法律对未成年人人权的司法保护
【论文提要】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它牵涉到国家的政策法律、家庭的监护、学校的教育、社会大众的关爱等等,然而最根本的保护还是法律制度上的保护,因为在法治社会当中,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每一个公民的权利都是由法律予以规定并保障其实现。
【关 键 词】未成年人权益 诉讼权利 司法保护 犯罪记录隐形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民族兴。《宪法》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并正在实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也要求:“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实施儿童发展纲要,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自2007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更是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建设成这样的社会,就必须对未成年人权益进行充分的保障,因为未成年人不仅是社会未来的中流砥柱,也是这个社会现实的主力军。[1]
一、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渊源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随着全社会对保护未成年人权益重视的不断加强,一系列有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也逐步发展建立起来。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有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渊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未成年人法律地位和主要权益的规定,如《民法通则》中的相关规定。
(二)关于国家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规定,如《宪法》和《婚姻法》都将保护未成年人作为一项重要立法原则。
(三)关于对未成年人学校教育和保护的法律规定,如《宪法》的有关规定和《义务教育法》。
(四)关于在劳动就业方面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规定,如《劳动法》的相关规定、《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等。
(五)关于对未成年人家庭保护的法律规定,如《婚姻法》的相关规定。
(六)关于对未成年人权益的社会保护的法律规定,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七)关于未成年人权益的司法保护的法律规定,如《刑法》、《刑诉法》的相关规定,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建立互相配套工作体系的通知》等。
二、我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现状及不足
未成年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还不成熟,他们很容易成为被侵害的对象,而在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又无法像成年人一样可以采取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通过社会认可的途径来解决问题,有的未成年人只能忍耐,有的未成年人则受情绪的影响,采取过激的方式进行报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更大的伤害。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日益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严重问题。专家们在调查中发现,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有效保护造成的。陕西省某县一名15岁的少年因与同学发生矛盾时教师处理不公、偏袒对方导致该少年产生报复心理,放火烧毁了教师的宿舍。中国目前还没有此类因合法权益未得到有效保护引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统计数字,但是这类情况的多次出现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社会各界应该尽最大努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从而在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我国在1991年就颁布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并确立了“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随后在1999年又颁布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另外,最高法、最高检等部门也制定了有关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司法解释,这一系列的法律及司法解释,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特殊关怀,然而,我国立法及司法中保障未成年人诉讼权利的规定与做法仍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
(一)缺失刑事司法保障的法律系统。我国有关未成年人权利保障的法律规定比较零星、散乱,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相关规定主要散见于《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的有关章节和两高的司法解释之中,还未能形成独立、科学的刑事司法保障的法律系统。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专门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数量少。我国虽有大量法律确实涉及到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问题,但真正以未成年人为保护对象的法律只有两部——《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其他法律基本上只有个别条款涉及。因此,虽然我国有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已经初具体系,但由于法律数量少,规定粗糙,在内容上仍存在不少空白。[2]
2、现有的少数专门法和大量分散法律规定不仅内容不充分,重复多,且各部分不协调、不衔接。虽然《民法通则》规定,“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第18条第3款),但是,且不说对于有些不履行监护职责的父母来说,剥夺监护根本就不具有威慑力,甚至是他们求之不得的推卸责任的 机会;由于没有确立国家监护制度,对儿童福利的规定不足,那些剥夺监护的未成年人实际上仍然很难获得有效救济。
(二)欠缺必要的法律保障原则和制度。如我国尚未建立前科消灭制度。犯罪记录作为重要的档案资料,会伴随未成年犯罪人的一生,也必将影响其今后的生活。另外,对未成年人的审理不公开,但宣判却要公开,也影响其将来的成长和发展。
(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缺乏操作性和执行力度
1、责任主体概括。责任主体是法律责任的承担者,是追究法律责任的前提,没有责任主体的规定,势必造成操作上的困难。我国有关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恰恰存在这一问题。《未成年人保护法》第 26 条规定对保护儿童的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但是它无主体规定,没有明确谁是责任主体,使得这一规定因不具操作性而难以产生保护未成年人的实效。
2、执法部门不明确。违法行为发生后由什么机构或部门采取什么措施追究责任,是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实现的切实保证。这一规定的欠缺,是我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律现实中无法操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未成年人的诉讼权利保障存在缺陷。如讯问或审理时法定代理人在场的权利。刑诉法规定,在讯问和审判未成年人时,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这里的“可以”属选择性的规定,与《北京规则》规定的少年“在诉讼的各个阶段”有要求父母或监护人在场的权利存有差距。
三、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建议
(一)加强行政立法——优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规范政府部门职责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互联网服务经营场所管理条例》规定,对于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网吧无照经营和超时营业等加以禁止;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不适宜未成年人出入的娱乐场所、那么多网吧对未成年人敞开门户?为什么仍有那么多毒害未成年人的书报、音像制品充斥未成年人市场?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我们发现现实生活中对于未成年人保护的很多问题都与政府履行职责相关,政府行使权力不到位是导致社会生活中出现复杂的未成年人法律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世界多数国家都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从实体到程序作出了特别规定。而且已基本趋于专门化。但我国却没有这方面的专门立法,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立法,以减少其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中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加强行政执法的力度,填补其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中的缺失和空白,使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真正落实。此外还要严厉打击侵犯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保持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犯罪分子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逐年上升,使未成年人身心受到影响,财产受到损失,人生权利受到侵害,有部分未成年人受犯罪分子勾结、胁迫、教唆走上犯罪道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司法部门在办理针对侵害未成年的案件,一要突出打
击重点,重点打击对象是:杀人、放火、强奸、抢劫、拐卖妇女儿童,针对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分子,打击在校园内破坏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各种刑事犯罪分子,打击勾结、胁迫、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犯罪分子,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二要加大打击力度,在贯彻快审、快捕、快诉严打方针的同时,对一些犯罪分子不供、翻供以及侦查不到位,造成供证之间矛盾,要深入进行补查、复查证据工作。绝不让犯罪分子逃脱法律惩治,通过打击犯罪保护未成年人心身健康,使未成年人在良好社会环境中学习生活。
(二)建立未成年人犯罪记录隐形化制度。实践证明,未成年人的犯罪事实如果为公众所知,必然会降低公众对其的肯定性评价,对其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并延缓他们复归社会的进程。因此,应对其犯罪记录进行隐形化,主要体现在,对未成年犯的审理和宣判都不公开;建立前科消灭制度,取消人事档案中的犯罪记录制度,以利于其健康成长。
(三)构建与非关押化相配套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度和措施。要进一步落实对未成年人非关押化措施,在判决前、判决后都要避免监禁。据资料反映,在德国只有4%的少年犯被判处监禁刑。日本则仅为1%,而我国只有20%的少年犯没有被判处监禁刑。因此,要做到没有逮捕必要,坚决不捕,对可捕可不捕,坚决不捕。即使是可能判处有期徒刑,如果是在校学生,只要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害性,根据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处理有关规定,也尽量不捕,以使有一个较好的改造环境,从而使未成年犯罪人在相对自由缓和的氛围下恢复自信、改变自己,尽快回归主流社会。
为保障未成年人权益,应逐步构建与非关押化相配套的适当成年人在场、暂缓起诉、刑事和解、社区矫正等制度。在各国立法上均对未成年人法定代理人到场制度有明确的规定。而且还相应规定了在法定代理人无法到场时采取的替代性措施。如英国的适当成年人介入制度。即警察在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时,必须有适当成年人(如监护人或者专设的适当成年人)到场。其作用是为未成年人提供帮助,协助其与警察沟通,同时监督警察在讯问过程中是否有不当的行为。不仅要切实保证未成年犯罪人享有法律已经赋予他们的权利,另一方面要扩大法律尚未赋予的,但按照正当程序的理念应该赋予的权利。
对于法院系统,则应该严把案件质量关,防止出现无辜的未成年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具体说来要做好以下工作:一要查明案件事实要素,把好案件事实审查关,防止出现认定事实上的错误,二要查明证据来源合法性、真实性,把好证据审查关。三是查明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出生年、月、日,把好未成年人犯罪边缘年龄审查关,防止因不满法定年龄而被追究刑事责任。四是查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案件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好对团伙犯罪案件中未成年人犯罪的审查关,对未成年人在作案时属从犯,情节显著轻微,可以作出不追究刑事责任的决定,五是查明未成年犯罪案件中的法定、酌定的从轻减轻,免除外罚的事实,把好从轻审查关,达到对未成年犯罪从轻减轻,免除外罚的目的。
(四)发挥司法职能作用,拓展宣传教育功能,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一名审判员,我感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以审判工作为主,宣传法制,预防犯罪。
1、深入学校和社区讲法制课。
2、采取以学校为主,法院参与的方式,开展以“提高学生法制观念,做四有新人”为主题的共建活动。
3、发现一些单位有违法行为或在管理上有漏洞,及时提出司法建议,促其改进工作。
其次是加强少年犯罪问题研究与交流,促进少年刑事审判工作的开展。比如在办理案件时,检察官在审查案件的同时,还着力与失足未成年人家庭保持密切联系,与家长对孩子走入歧途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如何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进行交流。
(五)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参考联合国及各国有关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的规定及司法实践,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应从侦查阶段开始,并贯穿于整个诉讼阶段;应建立一支专门的律师队伍,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同时为法律援助提供专门基金或专项拨款。以保障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法律援助得以实现。
司法机关保护是社会保护一部分,没有司法保护不能实现对未成年人整体保护,没有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就能不具有普遍性和经常性,两者密切结合才能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保护,才能形成教育保护网络,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实现对未成年人真正有效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范文舟著:《试论宪法与程序》,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4期 [2] 王雪梅著:《儿童权利保护的“最大利益原则”研究(下)》,载《环球法律评论》2003年。(范孔萍)
第四篇:我们受法律特殊保护教案
我们受法律特殊保护
一、【教材分析】
“我们受法律特殊保护”,这一框题共包括“我们需要特殊保护”和“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两个层次,向学生介绍我们需要法律特殊保护的原因和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的内容。
第一个层次“我们需要特殊保护”,主要是引导学生从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认识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受法律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二层次“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主要是让学生感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的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内容。
本项目内容是第四课的教学重点,它既与前一课内容相承接,又为学好下一项目内容奠定了理论基础,突出了本单元主题。
二、【学情分析】
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生活经验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到不法侵害,而且维权意识淡薄。只有让他们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应享有哪些权利,应受到哪些保护,才能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明确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意义,加深对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保护内容的理解,体会今天的我们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
2、能力目标: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了解家庭、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法律保护我们的健康成长。
2、教学难点:认识我们受法律特殊保护,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班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可能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侵害及对此问题的认识和做法,以做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同时编制《我们受法律特殊保护》教案,收集材料,制作课件。
六、【教学方法】 采取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采用情境案例法、启发式教学法,学生主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播放一段幼儿园车祸视频,车祸让人触目惊心,青少年受到伤害该怎么办?我们的党刚开过十八届四中全会,国家把依法治国提上历史日程,各项事业都走上法治轨道。我们青少年容易受到伤害,我们应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今天我们学习------我们受法律特殊保护!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环节一:特别的你,我们需要特殊保护
师出示问题:我们为什么受法律特殊保护?
(一)从学生自身原因分析
师展示课件: 1体罚学生,2家 庭 暴 力,3,中学生进黑网吧等,思考: 我们为什么会受到这些伤害呢?请你从我们未成年人自身分析 学生根据课本P53内容回答:。未成年人自身弱点:
生活经验不足,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 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的能力不强
【设计意图】用学生日常能接触的生活事例,让学生分析、探讨未成年人自身的特点,自身的原因,容易上当受骗,容易遭到侵害的原因,说明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重要性。
(二)从国家发展方面分析: 师展示课件: 播放歌曲《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感悟名言:
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是党和国家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开创国家和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的战略工程,也是实现亿万家庭的最大希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胡锦涛 师:引导学生分析,未成年人在国家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生:答出未成年人在国家发展中重要作用。未成年人的地位和作用:
未成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我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未成年人今天是祖国的花朵,明天将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和保护,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三)归纳总结两方面原因
师引导学生总结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法律给予特殊的保护的原因:(学生回答归纳总结)个人方面:
生活经验不足,各方面不够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不强。国家方面:
我们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我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着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
环节二:特别的爱----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师展示问题:
1家庭、学校、社会在我们成长中起什么作用?
2、用心找一找:在我国有哪些法律保护未成年人?
3、哪两部专门法律从哪几个方面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内容是什么?
(一)家庭关爱,学校关爱,社会关爱以及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法律 师展示课件:家庭关爱、学校关爱、社会关爱,引导学生回答第1题。课本P55 家庭是养育我们的地方,我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健康品格的培养,个人学业的发展等,都与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学校是我们成长的园地,我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的保护。
社会是我们生活的广阔空间,社会各界能否肩负起各自的保护责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将直接影响我们的健康成长。师问第2题,学生回答,师展示课件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我国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婚姻法、义务教育法等许多法律法规,都对保护未成年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师 问:
哪两部专门法律从哪几个方面规定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生回答完毕后,师展示课件:
从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个方面具体规定了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的法律责任。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婚姻法、义务教育法等许多法律法规,都对保护未成年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另外又制定了两部专门的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特殊法律,这两部法律必须让学生明确了解四个方面的保护。
(二)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方面保护交流探究,能力提升
(师展示课件小军的成长历程,以及依据小故事出示的题目,给学生时间合作探究,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师找学生归纳总结。)师展示课件
小军上七年级时,父母离异,与没有经济来源的奶奶一起生活。父亲再婚后,对小军不管不问,小军的成绩直线下降。为了学费,小军第一次从亲戚家偷了500元钱。父亲知道后,和继母一起对他大打出手„„
1、小军的父母做法对吗?他们的行为没有认真履行对未成年人的什么
2、假如你是小军,你希望父母怎样做? 【设计意图】家,是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地方,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当你成功时,看到亲人赞许的目光;当你伤心落泪时,听到的是亲人安慰的话语。但是,现在有的家庭却变了样,用小军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法律规定家庭保护的主要职责,同时联系自己的家庭,身临其境分析家庭保护在自己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师继续展示课件
追踪报道
(一)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小军开始放纵自己,经常旷课、逃学,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军被网吧老板招呼到网吧,从此,迷上了网络游戏„„
3、网吧老板的做法合法吗?违反了什么保护?这一保护的内容是什么?
4、说说社会中有哪些危害未成年人成长的现象?
师在引导学生回答第4问时,从黑网吧,违禁图书,音像制品,雇佣童工等方面引导学生。
【设计意图】继续了解小军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让学生了解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所做的努力,理解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内容。追踪报道
(二)为了弄到钱到网吧玩游戏,小军和另外几个朋友手持匕首对同学威胁敲诈,共作案19起,共抢现金387元及一部手机。在小军又一次作案时,被警方当场抓获。
由于小军是未成年人,公安机关对外没有透露其姓名,法院也进行了不公开审理„„
5、小军违法了,可国家是如何对待他的呢?
6、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什么保护? 展示课件: 司法保护(补充)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尊重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实行不同于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殊制度。对人民法院免除刑事处罚,或者宣告缓刑以及被解除收容教养,或者服刑期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应当做好安置工作,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离婚案件,要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受抚养权。这一部分属于补充内容,让学生仔细看一下。
【设计意图】法律对未成年人违法,有特殊的审理规定,在审判前不得披漏其姓名、住所、照片等资料。在审理过程中采用尽量打造和谐的气氛,目的是让未成年人改过自新,从新做人。用真实的案例,对学生更有说服力。追踪报道
(三)小军在少管所受到教育,认真学习和劳动,提前假释又回到学校,老师对小军非常关心,亲自给小军补课,并联系小军的家长,让他们要注重对孩子的培养和照顾。在老师的感召下,父母认识错误,对小军关心呵护,在老师的教育下,小军很快学习进步,学期结束被评为优秀三好生。
7、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对小军的什么保护?
8、举例说明你在学校受到了哪些保护?
9、我们应如何对待老师的关心?对待学习在生回答第2题时,师从学习、生活、思想品德方面进行引导。
【设计意图】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主渠道,是未成年人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场所,是未成年人人格品质形成的主阵地。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肩负着培养未成年人的主要责任,教师的一言一行有可能影响学生的终身,学校的教学策略、安全实施及管理制度直接影响学生的生命。因此,通过继续用小军的事例,让学生好像看连续剧一样,在好奇中让学生了解学校保护的法律责任。
【三】喜获丰收,分享智慧 我收获、我明白了-----------------师展示课件,让学生回答。
【四】走进生活,展示自我
拓展探究,走进生活
学校周围存在哪些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现象? 就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你有什么好主意?
教师寄语
特别的爱,给了特别的你!我们要正确接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和保护,乘着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东风,做阳光男孩,阳光女孩,在阳光下快乐成长!
课后延伸
1、搜集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依法保护未成年人不受侵害的典型案例,并与同学交流,感受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2、查找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看看这部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五篇:我们受法律特殊保护说课稿
《我们受法律特殊保护》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我们受法律的特殊保护》是在学生学习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础上引入的。是法律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拓展,又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知识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升华思想,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明确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加深对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保护内容的理解,体会今天的我们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
(2)能力目标:能够认识和判断哪些是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现象和行为,提高是非美丑的辨别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
教学难点: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二、学情分析
未成年人的身心处在快速发育期,幼稚与成熟并存,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并了解了未成年人所遇到的一些不良诱惑,但是由于成长过程的局限,很多人对于什么是法律保护、为什么要接受法律保护等问题的了解上依然只是浅尝辄止,依然无法全面的了解当面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束手无策。所以必须对未成年人所受到的来自家庭、社会、学校、司法等方面的特殊保护进行深入分析,并着眼于未成年人伤害事件不断上升的情况,尽快帮助其了解国家现有的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体系,以为提升其树立运用法律手段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为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直观演示法:采用多媒体平台进行教学。歌曲、图片等,能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上造成冲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有效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
案例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这样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实现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班内交流,引导学生全程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法:教学的目的主要就在于“授人以鱼”,即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欲望和方法,而这恰恰也是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因此,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几种学法:自主探究法、情景参与法、小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感知——参与——体验——总结——应用”这一有效的学习策略。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认定目标
幻灯片出示材料:近年各类未成年人伤害事件呈上升趋势,引起学生对未成人需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导入新课:我们受法律特殊保护。
【设计意图】选择和运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创设情境,触动学生心灵,有较强的震撼力,更具有较大的教育意义和启发意义。
(二)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共同体验法律的特殊保护
1、法律小讲堂:
幻灯片展示:我国法律规定,凡未满18周岁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
2、身边的故事:
幻灯片展示:初一学生小刚,听说梦幻网吧有一款很刺激的游戏。一天,他在该网吧门前徘徊,这时,网吧老板很热情的说:“同学,进来吧,我们实行四包:包吃、包住、包写作业,还保密。”小刚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进去了。从此迷上了网络游戏,沉溺其中……
老师:上述生活镜头反应了未成年人的哪些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后展示
学生:从个人方面来说:一是生活经验不足,各方面还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出现问题;二是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强,容易遭受不法侵害。
老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很全面,由于未成年人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思维活跃,乐于交往,求知欲和好奇心强。但辨别能力、自保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所以需要法律特殊保护。
【设计意图】用身边学生小刚的故事,让学生分析、探讨未成年人自身的特点,自身的原因,容易上当受骗,容易遭到侵害的原因,说明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重要性。
4、两则材料:国务院通过的两条规定。
国家为什么重视保护未成年人呢?
少年中国说(齐读一遍)
学生:从国家方面说:我们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我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未成年人今天是祖国的花朵,明天将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和保护,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6、幻灯片展示:考考你
你知道哪些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律法规?
7、展示课件:法律小讲堂
两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从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个方面具体规定了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的法律责任。
学生:自学课本57页四大保护的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我国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婚姻法、义务教育法等许多法律法规,都对保护未成年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另外又制定了两部专门的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这两部法律必须让学生明确了解四个方面的保护。
8、展示图片:漫画欣赏
老师:上面漫画说明了什么问题?给你怎样的启示?
学生: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
老师:请同学们谈一谈,为了使你健康成长,你的父母是如何做的?
学生:当我生病时,父母细心的呵护;当学习上有困难时,父母耐心的讲解;当做错事情时,父母循循善诱的教诲。父母的爱无微不至。
老师总结:我们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翩翩少年,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做父母的不知要在我们身上花费多少心血,倾注多少情和爱。但是,有时他们望儿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切,在无意间就伤害了你们,所以,要让家长明白,必须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必须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方式教育未成年人。
【设计意图】家,是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地方,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当你成功时,看到亲人赞许的目光;当你伤心落泪时,听到的是亲人安慰的话语。但是,现在有的家庭却变了样,利用漫画,让学生分析法律规定家庭保护的主要职责,同时联系自己的家庭,身临其境分析家庭
保护在自己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9、图文展示:
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学校保护?
学生思考回答:进行分年级防火演练;每一楼梯过道都有温馨提示,让学生注意安全;请监狱领导做法制讲座,让我们明白要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当学生生病时,老师亲自带学生到医院为其看病;为家庭贫困的学生募捐,专门设保安保障学生在校安全等。
老师:在学校保护方面法律有哪些主要规定呢?
学生: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应当建立安全制度,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采取措施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 …
【设计意图】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主渠道,是未成年人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场所,是未成年人人格品质形成的主阵地。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肩负着培养未成年人的主要责任,教师的一言一行有可能影响学生的终身,学校的教学策略、安全实施及管理制度直接影响学生的生命。因此,通过学生举例说明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学校保护的法律责任。
10、播放:“小虎的星期天”
议一议:小虎在哪些方面受到了限制?
想一想:你还感受到了哪些来自社会的保护?
学生:在进歌舞厅时和买烟酒时受到了限制。
学生:严厉查处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黑心网吧;为确保学生上学安全在学校门口建了立交桥;严厉打击雇佣未成年人做童工等。
【设计意图】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小虎的星期天”,让学生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让学生了解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所做的努力,理解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内容。
11、幻灯片展示:“以案说法”
想一想:为什么法院本着教育、感化、挽救的思想来审判未成年人?
老师:从1998年起,我国各地的人民法院相继成立了审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庭。该法庭由少年预审组、少年起诉组、少年法庭组成,专门负责少年犯罪的预审、起诉和审判,并采取了区别于成年人的侦查、起诉和审判的方式,做到寓教于审,审教结合。对于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一般不公开审理。
【设计意图】法律对未成年人违法,有特殊的审理规定,在审判前不得披漏其姓名、住所、照片等资料。在审理过程中采用圆桌审理,尽量打造和谐的气氛,目的是让未成年人改过自新,从新做人。用真实的案例,对学生更有说服力。
(三)、走进生活,判断运用
幻灯片展示:小明的困惑
①教室里,小强因做错题被老师赶出教室……
②校门口,放学的时候被网吧老板说服进网吧……
③少年法庭外,有记者想进入采访……
小明总想对剧中的人物说些什么,但他又不知道运用哪些法律知识,请你帮助他:
对老师说……;
对网吧老板说……;
对记者说……;(小组讨论,选代表回答。)
老师小结:教师总结:如果说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那么,家庭、学校、社会就像是阳光、空气和水,滋养着我们,呵护着我们。而法律又为我们撑起一把强有力的保护伞,给予我们特殊保护。我们一定要拿起法律武器,让法律为我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湛蓝的天。
【设计意图】引用现实生活中学生身边的典型素材创设情境,把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现实情境中,引领学生运用本课学习的相关法律知识,对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做出正确剖析,印证观点,提升价值标准。
(四)、收获平台
师生共同总结
(五)检测
五、课后反思:
(1)本节课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为重点的教学思想。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营造了思维驰骋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2)在互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碰撞得不够,坐在座位上随便说的现象存在。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草草得出结论。体现了我的教学经验、技能还很欠缺,以后要注意学习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