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热点专题依法治国
热点专题二:学习法治人物,推进依法治国
学习法治人物,推进依法治国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专题,考查的方式多样,主要会结合近年来贪污受贿,醉驾入刑、一年一度的法制宣传日等社会热点以及学生身边的侵害事件和意外伤害事故等生活热点,考查学生对依法治国和宪法等知识点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复习备考时除了加强基础知识训练外,还要结合时事热点和生活热点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热点材料速看
热点材料1:《刑法修正案
(八)》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正案》,2011年5月1日零时起,将醉酒驾车、飙车、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行为定为犯罪。
热点材料2: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6月30日下午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个税起征点将从现行的2000元提高到3500元。修改后的个税法将于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热点材料3:2011年是实施“六五”普法的第一年。今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2011年度法治人物”:低调的“中国首善”--曹德旺;“微公益”救助尘肺病人的网友--北京厨子;福建省南平市的“法官妈妈”--詹红荔;河北唐山市副检察长--郑喜兰;首揭地沟油黑链的浙江民警--冯伟峰;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醉驾入刑”推动律师--施杰;徐州监狱狱警--汪家杰;2011最美中国人--“免费午餐”爱心群体(群体)。
热点问题全解
角度一:推进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的含义、基本要求及核心是什么?
(1)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基本要求: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考场得分关键词: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宪治国 】
2.在现阶段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何重大意义?
(1)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2)有利于预防和遏制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健康有序地进行;(3)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4)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热情,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等。
【考场得分关键词: 和谐稳定/预防遏制/公平正义 】
3.怎样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3)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4)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
法的社会氛围;(5)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考场得分关键词: 科学立法/公平正义/法制宣传 】
4.开展法制宣传日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1)有利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在全民中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2)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在生活中依法律己、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靠法治解决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公平,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3)有利于树立榜样的作用,引导人们向法制人物学习,净化人们的心灵,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考场得分关键词: 提高素质/和谐社会 】
5.依法治国对中学生有什么要求?
答:(1)中学生要积极学法、知法、懂法,依法律己,依法办事。(2)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3)中学生要勇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积极控告、检举各种违法犯罪分子,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同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维护我国法律的权威和尊严。(4)中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法律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和违法行为;(5)利用社会舆论的力量,对违法行为予以抑制和谴责,对见义勇为等高尚行为予以赞成和鼓励。
(6)青少年既要增强法律意识,养成自觉遵纪守法,勇于护法的习惯,又要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四有”新人。
【考场得分关键词: 法制学习/宣传践行 】
6.请你为我国第11个法制宣传日设计宣传标语。
(1)宣传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学习宪法、宣传宪法、遵守宪法。(2)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道路/落实“六五”普法规划,构建和谐家园。(3)依法行政,执法为民/规范执法行为,推进依法行政/推行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4)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5)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法治进程。
【考场得分关键词: 依法治国/和谐社会 】
7.青少年应如何增强法律意识?
青少年要努力做知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法,法律提倡做的事情积极去做,法律规定做的事情一定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事情坚决不做,逐步增强守法意识树立法制观念,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考场得分关键词: 认真学法/勇于护法 】
8.公民(青少年)依法行使监督权?
(1)法律规定: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依法享有批评权和建议权。
公民行使监督的方式或途径:A:向人大代表或人民大表大会反映情况;B:向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写信、打电话、发电子邮件、来访等方式提出批评建议或反映情况;C:向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反映情况。
行使批评建议权应注意:不能采取贴大字报、聚众闹事、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等非法方式。
(2)行使批评建议权的意义:①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督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防止违法乱纪现象。②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考场得分关键词: 正确行使权利/廉政建设/依法办事 】
9.各级贪污高官受到法律的严惩,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1)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2)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侵蚀。(3)我们青少年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要认真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做守法的好公民。当我们发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
违法失职等行为时,要勇敢地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情况。
【考场得分关键词: 正确行使权利/监督检举 】
10.近年来发生的一些事件频频将社会的关注点聚焦到我国能否依法行政,能否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上来。
(1)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有何重要意义?(至少三个方面)
答: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有利于深入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促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有利于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有利于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有利于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等等。
(2)你认为政府部门应当怎样做到依法行政?(至少两个方面)
答: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办事;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严格执法,违法必究;保证人民群众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法利益得到充分保证;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为、失职读职、违法行政等行为;等等。
【考场得分关键词: 法制建设/依法办事 】
角度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2011年12·4法制宣传日的主题是“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为什么法制宣传日的主题大多都和宪法有关?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首先,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其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普通法律不能和宪法相抵触,否则要被撤销或宣布无效。再次,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考场得分关键词: 根本大法/总章程 】
2.为什么说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理解)
首先,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最高行为准则。其次,宪法是一切团体和组织的最高行为准则。再次,宪法是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都必须依照宪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考场得分关键词: 国家机关/团体组织/全体公民 】
3.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增强宪法观念?(识记、理解)
我们青少年学生要认真学习宪法,热情宣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勇于同违反宪法的行为做斗争;在日常生活中对宪法提倡的行为要努力去做,对宪法禁止的行为坚决不做,对宪法要求公民必须做出的某些行为一定要做,并且做好。
【考场得分关键词: 学习/宣传/遵守/斗争 】
角度三:学习法治人物
1.开展法治人物评选及表彰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1)开展法治人物评选及表彰活动,能够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使法治的力量深入人心,从而推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
(2)开展法治人物评选及表彰活动,能够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树立正义感、责任感,弘扬社会正气,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依法治国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建设治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考场得分关键词: 增强意识/提高道德水平/弘扬正气 】
2.法治人物身上与那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情系祖国、奉献社会的优秀品质;敢于创新、承担责任的高尚品质;不畏艰难、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品质。
【考场得分关键词: 奉献社会/承担责任 】
3.十位年度法治人物有着一个基本共性——他们承载了中国法治进程中的点滴进步,他们用实际行动推动了中国的法治进程。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向法治人物学习?
我们青少年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恪守职业道德,增强责任意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勇于护法,逐步培养法律意识,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贡献。
【考场得分关键词: 提高素质/承担责任/奉献社会 】
热点考题速递
一 选择题
1.刚刚过去的2011年,法治人物的行动引起了社会公众对法制领域的特别关注,他们的行动,催化了一些法律法规或政策的诞生,从而对整个制度建设和国家法治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这启示我们(D)
①我们应该向法制人物学习,推进依法治国 ②推进法制建设只是政府部门的事情,与我们青少年无关 ③应提高公民意识,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④虽然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但法制还是不够健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2011年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制精神”,之所以要突出学习宪法,是因为(C)
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②宪法是所有法律的总和 ③宪法具有最高的权威和法律效力 ④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中国首善”曹德旺、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免费午餐”爱心群体„„从这些当选的“法制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A)
①作为公民,在做好本职工作时,要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 ②人生的价值在奉献中得到升华 ③只懂得奉献,不懂得回报的人生没有意义 ④只有像“十年法制人物”那样,人会活的有价值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新修改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011年5月1日起实施的刑法修正案规定,醉驾一律入罪。这说明(C)
A.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B.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C.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
D.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5.从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
(八)》
将醉驾升级为犯罪行为。
“严打酒驾”这一举措表明(B)
①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②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③喝酒是违法行为
④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容侵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人民网郑州6月16日专电,近日从河南省人民检察院获悉,从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河南省检察机关共查办工程建设领域贪污贿赂案件909件1121人,109名县处级以上干部“落马”,其中包括5名厅级干部。这表明(A)
①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违法必究有利于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④打击贪官只能依靠公安机关的努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7.2011年末,各地警方开展“清网行动”,抓获了一批大案要案在逃犯。这一行动警示我们青少年(D)
①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②树立法制观念,依法规范自己行为 ③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④刑事案件和我们无关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8.下列选项,体现依法治国前提的是(A)
A.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决定
B.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食品安全法的实施进行执法检查
C.社会各界人士积极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言献策
D.为推进“平安重庆”建设,重庆市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二、非选择题
9.片段分析
片段一:2011年12月,由国务院法制办牵头起草的《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正式全文公布,广纳民意,拟赋多项道路通行特权,广大人民通过网络积极献计献策……。
(1)片段一说明了什么?
答案:(1)说明了立法工作越来越尊重民意,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2)我国公民享有监督权,民主意识不断增强。(3)我国坚持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4)党和政府给予青少年特殊保护。
片段二:2011年,娱乐名人高晓松醉驾事件在广州公开审理,最终,高晓松以“危险驾驶罪”被判拘役6个月,罚金4000元人民币,同时被吊销驾照,这意味着高晓松5年内不得自己驾车上路……截至2011年11月8日凌晨零点整,高晓松在北京东城区看守所获释,并透露已有安排做一些“拒绝酒驾”的公益宣传活动。
(2)结合此案例说说醉驾入刑有何法律意义?
答:醉驾入刑体现了法律对生命的尊重,有利于进一步唤起人们珍爱生命;醉驾入刑是依法治国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体现了法律的规范性和引导性,有利于增强人民的法制观念,规范人们的行为,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备受关注的“央视大火案”主犯徐威因犯危险物品肇事罪被判刑7年后,又被查出有贪污、受贿等犯罪行为,再次被公诉机关依法提起公诉。记者12月26日获悉,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19日以数罪并罚判处徐威有期徒刑20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48万元。
(3)国家严惩违法犯罪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是保护国家财产、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10.法制的力量
2011年12月4日晚,《法治的力量——2011年度法治人物颁奖盛典》落下帷幕,首揭地沟油黑链的浙江民警冯伟峰榜上有名。冯伟峰在接到群众举报线索后,他第一个钻进树林,忍着恶臭逐一排查可疑的地沟油线索„„并由此揭开了一个跨省地沟油产业链条。之后浙江警方联合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摧毁了涉及14个省的“地沟油”犯罪网络,对违法犯罪分子,形成了有力的震慑。
(1)请分析说明民警冯伟峰当选为“法治人物”的主要原因。
答:冯伟峰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和法律意识,能敬业奉献,自觉而勇敢地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行为做斗争。
(2)公安机关摧毁“地沟油”犯罪网络的行动体现了我国实施那一基本方略?实行这一基本方略有何重要意义?
答:(1)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2)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条件,意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等。
(3)推动依法治国,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答:向法治人物学习,承担责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推进法治进程;我们青少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认真学习法律,自觉遵守法律、热情宣传法律、积极同违反法律的行为做斗争;法律提倡做的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11.最美中国人
2011年,有这样一群普通人,获得了人们最热烈的掌声。“2011最美中国人”群体,在他人危难的时候伸出了自己的双手。杭州的“最美妈妈”吴菊萍,毅然伸手接住了从十楼掉下的小妞妞,左手因此粉碎性骨折;重庆的“最帅交巡警”王静,同样是徒手,安全接住了跳天桥轻生的少女;山东烟台的“最美女孩”刁娜,为防止马路上受伤的女子再次被撞,付出了一条腿重伤的代价;还有南昌的19名农民工,生生用双手,抬起了上吨重的轿车,也抬起了车下女子生的希望。江苏南通的客车司机殷红彬,温州的餐厅服务员李小峰、成小燕,甚至还因为救人导致了误会、矛盾,甚至被冤枉。2011年,是这样一群“最美中国人”,用他们的行动驱走冷漠和麻木,重新印证了人与人之间的爱心和真情。
爱心团体很好的诠释了“爱与责任”,他们所表现的高尚道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是我们全面加强和改进道德建设的生动教材。
(1)找一找爱心团体有哪些令我们感动和学习的品质?
答: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舍己救人、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乐于助人;珍爱生命;见义勇为;道德高尚。
(2)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你打算怎样向榜样学习?
答:①我们青少年应该从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懂得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质,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②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提高思想道德水平。③树立强烈的责任社会意识,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扶危济困。
第二篇:申论热点:依法治国
申论热点:依法治国
【背景链接】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标准表述】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贯彻方法】要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工作,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环节。一是依法执政。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干部带头贯彻实施宪法和法律,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为全社会作出表率;督促、支持和保障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正确处理重大决策、重大政策与宪法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善于使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相统一并通过法定
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二是依法行政。就是要使政府的组织、权力和活动等,都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都受宪法和法律的规范和约束。确保行政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性文件同宪法和法律保持统一和协调,注重配套法规规章的制定和实施,充分发挥我国法律体系的整体功能。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核心的现代行政执法观念,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形成职责权限明确、执法主体合格、适用法律有据、救济渠道畅通、问责监督有力的政府工作机制。
三是公正司法。司法权威是法制权威的重要体现。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为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四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新时期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真正树立并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带动全社会增强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大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篇:政法干警申论热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
背景链接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贯彻方法
要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工作,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一是依法执政。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干部带头贯彻实施宪法和法律,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为全社会作出表率;督促、支持和保障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正确处理重大决策、重大政策与宪法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善于使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相统一并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二是依法行政。就是要使政府的组织、权力和活动等,都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都受宪法和法律的规范和约束。确保行政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性文件同宪法和法律保持统一和协调,注重配套法规规章的制定和实施,充分发挥我国法律体系的整体功能。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核心的现代行政执法观念,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形成职责权限明确、执法主体合格、适用法律有据、救济渠道畅通、问责监督有力的政府工作机制。
三是公正司法。司法权威是法制权威的重要体现。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为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四是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新时期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真正树立并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带动全社会增强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大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依法行政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在行政决策上,“闭门”决策、“拍脑袋”决策不少。
做决策、上项目,有些地方和部门不顾法律规定,该环评的不环评,不该供地的违规供地。有的为企业融资违法提供担保;有些决策不走法定程序,不听取群众意见,不进行专家论证,不实施风险评估,不通过集体讨论,甚至上马一些“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劳民伤财,民怨很大。
二,在制度建设上,政出多门、政令不
一、相互“打架”问题一直存在。
有的地方和部门越权出台规章制度和政策性文件,违法增设许可项目、处罚种类和强制措施,违法规定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条件等。
三,在行政执法上,乱执法、滥执法、粗暴执法、执法谋利、贪赃枉法,甚至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的问题时有发生。
目前,执法不作为问题日益凸现,不重视程序、违反程序的问题比较严重,有些基层执法人员法治意识不强、执法水平不高的问题还比较普遍。
四,在解决争议上,推诿塞责与“花钱买平安”并存。
有些地方和部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漠不关心,视而不见,遇到矛盾绕着走,群众的合理诉求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导致小问题拖成大问题,小矛盾变成大矛盾,一般事件演化成群体性事件;也有的处理矛盾纠纷随意突破法律底线,“花钱买平安”,进一步引发新的矛盾。
五,在政府诚信上,存在一些不讲信用、承诺不兑现、朝令夕改等现象,让人民群众无所适从。
有些行政机关作决策、办事情有失公平公正,不得民心,老百姓甚至对某些政府行为产生明显的逆反心理。
六,在行政监督问责上,有的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有些地方和部门行政权力运行不透明,监督制约渠道不畅通,监管追责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有案不查、有错不纠、有过不惩的问题还在相当程度上存在,有的甚至包庇、袒护违法违纪人员。
第四篇:热点专题八学习法治人物推进依法治国
热点专题八学习法治人物推进依法治国
独家备考策略
学习法治人物,推进依法治国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专题,考查的方式多样,主要会结合近年来治理腐败,新法制定、刑讼法修正案、一年一度的法制宣传日等社会热点以及学生身边的侵害事件和意外伤害事故等生活热点,考查学生对法律、依法治国、宪法等知识点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复习备考时除了加强基础知识训练外,还要结合时事热点和生活热点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热点材料速看
材料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已于2012年3月14日由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的一次重大修改,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完善。材料2: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2011年6月30日下午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个税起征点将从现行的2000元提高到3500元。修改后的个税法将于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材料3:2011年是实施“六五”普法的第一年。今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2011法治人物中有河北唐山市副检察长--郑喜兰。材料4:为加强校车安全管理,保障学生交通安全,去年11月以来,按照国务院部署,有关部门在总结借鉴国内外经验基础上,组织起草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条例起草过程中,通过到地方调研、召开座谈会和上网公布等方式,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作了多次修改。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2年3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草案)》。
热点问题全解
角度一:推进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的含义、基本要求及核心是什么?
(1)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基本要求: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考场得分关键词: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宪治国 】
2.在现阶段,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何重大意义?
(1)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有利于预防和遏制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健康有序地进行;
(3)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热情,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等。
【考场得分关键词: 和谐稳定/预防遏制/公平正义 】
3.怎样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4)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5)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考场得分关键词: 科学立法/公平正义/法制宣传 】
4.开展法制宣传日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1)有利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在全民中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2)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在生活中依法律己、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靠法治解决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公平,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3)有利于树立榜样的作用,引导人们向法制人物学习,净化人们的心灵,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考场得分关键词: 提高素质/和谐社会 】
5.依法治国对中学生有什么要求?
(1)中学生要积极学法、知法、懂法,依法律己,依法办事。
(2)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3)中学生要勇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积极控告、检举各种违法犯罪分子,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同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维护我国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4)中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法律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约束和制止不文明和违法行为。
(5)利用社会舆论的力量,对违法行为予以抑制和谴责,对见义勇为等高尚行为予以赞成和鼓励。
(6)青少年既要增强法律意识,养成自觉遵纪守法,勇于护法的习惯,又要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四有”新人。
【考场得分关键词: 法制学习/宣传/践行 】
6.请你为我国第11个法制宣传日设计宣传标语。
(1)宣传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学习宪法、宣传宪法、遵守宪法。
(2)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道路/落实“六五”普法规划,构建和谐家园。
(3)依法行政,执法为民/规范执法行为,推进依法行政/推行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
(4)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5)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推进法治进程。
【考场得分关键词: 依法治国/和谐社会 】
7.青少年应如何增强法律意识?
青少年要努力做知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法,法律提倡做的事情积极去做,法律规定做的事情一定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事情坚决不做,逐步增强守法意识树立法制观念,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考场得分关键词: 认真学法/勇于护法 】
8.公民(青少年)依法行使监督权?
(1)法律规定: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依法享有批评权和建议权。
公民行使监督的方式或途径:
A:向人大代表或人民大表大会反映情况;
B:向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写信、打电话、发电子邮件、来访等方式提出批评建议或反映情况; C:向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反映情况。
行使批评建议权应注意:
不能采取贴大字报、聚众闹事、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等非法方式。
(2)行使批评建议权的意义:
①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督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防止违法乱纪现象。②有利于促进国家机关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考场得分关键词: 正确行使权利/廉政建设/依法办事 】
9.各级贪污高官受到法律的严惩,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1)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侵蚀。
(3)我们青少年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要认真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做守法的好公民。当我们发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违法失职等行为时,要勇敢地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情况。
【考场得分关键词: 正确行使权利/监督检举 】
10.近年来发生的一些事件频频将社会的关注点聚焦到我国能否依法行政,能否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上来。
(1)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有何重要意义?(至少三个方面)
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有利于深入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有利于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
有利于促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有利于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有利于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
有利于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等等。
(2)你认为政府部门应当怎样做到依法行政?(至少两个方面)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办事;
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严格执法,违法必究;
保证人民群众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法利益得到充分保证;
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政不作为、失职读职、违法行政等行为等。
【考场得分关键词: 法制建设/依法办事 】
角度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1.2011年12·4法制宣传日的主题是“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为什么法制宣传日的主题大多都和宪法有关?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首先,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其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普通法律不能和宪法相抵触,否则要被撤销或宣布无效。再次,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考场得分关键词: 根本大法/总章程 】
2.为什么说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理解)
首先,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最高行为准则。其次,宪法是一切团体和组织的最高行为准则。再次,宪法是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都必须依照宪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考场得分关键词: 国家机关/团体组织/全体公民 】
3.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增强宪法观念?(识记、理解)
我们青少年学生要认真学习宪法,热情宣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勇于同违反宪法的行为做斗争;在日常生活中对宪法提倡的行为要努力去做,对宪法禁止的行为坚决不做,对宪法要求公民必须做出的某些行为一定要做,并且做好。
【考场得分关键词: 学习/宣传/遵守/斗争 】
角度三:学习法治人物
1.开展法治人物评选及表彰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1)开展法治人物评选及表彰活动,能够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使法治的力量深入人心,从而推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
(2)开展法治人物评选及表彰活动,能够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树立正义感、责任感,弘扬社会正气,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依法治国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建设治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考场得分关键词: 增强意识/提高道德水平/弘扬正气 】
2.法治人物身上与那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情系祖国、奉献社会的优秀品质;
敢于创新、承担责任的高尚品质;
不畏艰难、维护法律尊严的意志品质。
【考场得分关键词: 奉献社会/承担责任 】
3.十位法治人物有着一个基本共性——他们承载了中国法治进程中的点滴进步,他们用实际行动推动了中国的法治进程。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向法治人物学习?
我们青少年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恪守职业道德,增强责任意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勇于护法,逐步培养法律意识,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贡献。
【考场得分关键词: 提高素质/承担责任/奉献社会 】
热点考题训练
一 选择题
1.刚刚过去的2011年,法治人物的行动引起了社会公众对法制领域的特别关注,他们的行动,催化了一些法律法规或政策的诞生,从而对整个制度建设和国家法治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这启示我们(D)
①我们应该向法制人物学习,推进依法治国②推进法制建设只是政府部门的事情,与我们青少年无关③应提高公民意识,积极参与政治生活④虽然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但法制还是不够健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2011年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制精神”,之所以要突出学习宪法,是因为(C)
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②宪法是所有法律的总和 ③宪法具有最高的权威和法律效力 ④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中国首善”曹德旺、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免费午餐”爱心群体„„从这些当选的“法制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A)
①作为公民,在做好本职工作时,要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②人生的价值在奉献中得到升华 ③只懂得奉献,不懂得回报的人生没有意义 ④只有像“十年法制人物”那样,人会活的有价值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人民网郑州6月16日专电,近日从河南省人民检察院获悉,从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河南省检察机关共查办工程建设领域贪污贿赂案件909件1121人,109名县处级以上干部“落马”,其中包括5名厅级干部。这表明(A)
①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违法必究有利于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④打击贪官只能依靠公安机关的努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2011年末,各地警方开展“清网行动”,抓获了一批大案要案在逃犯。这一行动警示我们青少年(D)①学法、懂法、守法、用法②树立法制观念,依法规范自己行为③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④刑事案件和我们无关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②③
6.下列选项,体现依法治国前提的是(A)
A.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决定
B.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食品安全法的实施进行执法检查
C.社会各界人士积极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言献策
D.为推进“平安重庆”建设,重庆市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二、非选择题
7.2011年12月4日晚,《法治的力量——2011法治人物颁奖盛典》落下帷幕,首揭地沟油黑链的浙江民警冯伟峰榜上有名。冯伟峰在接到群众举报线索后,他第一个钻进树林,忍着恶臭逐一排查可疑的地沟油线索„„并由此揭开了一个跨省地沟油产业链条。之后浙江警方联合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摧毁了涉及14个省的“地沟油”犯罪网络,对违法犯罪分子,形成了有力的震慑。
(1)请分析说明民警冯伟峰当选为“法治人物”的主要原因?
冯伟峰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和法律意识,能敬业奉献,自觉而勇敢地和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行为做斗争。
(2)公安机关摧毁“地沟油”犯罪网络的行动体现了我国实施那一基本方略?实行这一基本方略有何重要意义?
(1)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条件,意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等。
(3)推动依法治国,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向法治人物学习,承担责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推进法治进程;我们青少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认真学习法律,自觉遵守法律、热情宣传法律、积极同违反法律的行为做斗争;法律提倡做的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8.最美中国人
2011年,有这样一群普通人,获得了人们最热烈的掌声。“2011最美中国人”群体,在他人危难的时候伸出了自己的双手。杭州的“最美妈妈”吴菊萍,毅然伸手接住了从十楼掉下的小妞妞,左手因此粉碎性骨折;重庆的“最帅交巡警”王静,同样是徒手,安全接住了跳天桥轻生的少女;山东烟台的“最美女孩”刁娜,为防止马路上受伤的女子再次被撞,付出了一条腿重伤的代价;还有南昌的19名农民工,生生用双手,抬起了上吨重的轿车,也抬起了车下女子生的希望。江苏南通的客车司机殷红彬,温州的餐厅服务员李小峰、成小燕,甚至还因为救人导致了误会、矛盾,甚至被冤枉。2011年,是这样一群“最美中国人”,用他们的行动驱走冷漠和麻木,重新印证了人与人之间的爱心和真情。
爱心团体很好的诠释了“爱与责任”,他们所表现的高尚道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是我们全面加强和改进道德建设的生动教材。
(1)找一找爱心团体有哪些令我们感动和学习的品质?
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舍己救人、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乐于助人;珍爱生命;见义勇为;道德高尚。
(2)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你打算怎样向榜样学习?
①我们青少年应该从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懂得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质,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②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提高思想道德水平。③树立强烈的责任社会意识,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扶危济困。
(3)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有什么重要意义?
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以德治国的实施,有利于弘扬正义,鞭挞落后,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9.自2012年1月1日起,火车票实名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至此,覆盖全国所有车次的实名制全面“落实”。实行火车票实名制争议8年终于问
世。实名制确实极大地抑制了“黄牛党”活动的空间,但这项目标的实现要有
赖于基层车站及列车工作人员严格履职。多年来,春运“一票难求”难题始终
未解,除了运力不足,更大的问题是“黄牛党”倒票难禁,为多少人的团聚之
路“添堵”,也严重扰乱春运秩序。
(1)解决“一票难求”的根本途径是什么?(一点即可。2分)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或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
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
(2)如果你也是匆忙回家过年潮流中的一员,你会采取哪些方式购买火车票?(2分,两种方式即可。2分)
火车站窗口或代售点购票;电话订票购票;网络订票购票
(3)假如铁道部门向乘客征求“一票难求”问题的解决方案,你会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三点即可。6分)
①加强铁道部门的管理工作,严防内部人员倒票、屯票现象。
②执法机关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黄牛党”倒票行为。
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铁路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④多增设火车站售票窗口或代售点。
⑤提高网速,改进网络购票效率。
⑥增加列车次数,提高列车速度。
⑦宣传、倡议旅客采取多种形式的出行方式。
第五篇:依法治国
人民日报社论:实现依法治国的历史跨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和支撑。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回应了人民呼声和社会关切,必将有力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
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三个方面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我国,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我国法治与西方所谓“宪政”的根 1 本区别。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
“法者,治之端也。”今日中国,法治正在成为国家治理理念、社会共同信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向国内外鲜明宣示,我们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抓手,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
人民日报评论员: 用法治中国凝聚复兴力量
——标注依法治国新高度①
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首先是法治的中国;一个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首先是法治的社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是制度建设和治理方式的法治化。
金秋十月,正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治中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我们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央全会,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18个年头之后,法治中国的建设将展开新的蓝图、迈向更高境界。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着眼未来,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法治建设作出重大部署,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注和期待,表明了党中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从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明确“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从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扬法治精神、发展法治理论、运用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指明了方向,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根本遵循。
两年多来,正式废止劳动教养制度,表达着推进法治的决心;“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确立着司法改革的原则;“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展现着依法行政的步伐;首次集中清理党内法规制度,近四成被废止或宣布失效,传递着依法执政的决心;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党和国家建设的各层次领域,都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向着制度化、法律化不断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回应着公平正义的群众诉求,诠释着现代治理的题中之义,激发着改革发展的前进动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法治中国的主线日益清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体现在哪里?在党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创造幸福的过程中,法治既是必要途径,更是制度保障。唯有依靠法治,3 依靠宪法和法律体系才能凝聚共识和力量,保证中国社会可持续的发展与稳定。坚持依法治国,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建设法治中国,就是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以法治巩固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合法权利,弘扬和践行法治这一价值理念,为法治中国的建设打牢深厚的群众基础。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治。弘扬法治精神,凝聚法治力量,我们就能在创造经济奇迹之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明,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评论员:用法治精神推进改革大业
——标注依法治国新高度②
人们常用“前所未有”来描述深水区的中国改革: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涉激流,行险滩,靠什么冲破观念障碍、纾解发展之困?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推动中国改革破浪前行,离不开法治的引领。
“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总书记的要求,正是对改革与法治关系的深刻总结,也明确指出了继续推进改革大业的法治路径。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蓝图中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到正在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一年之间,两大主题,宣示了我们党高扬法治旗臶、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格局的坚定信念。
靠法治为改革护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经过30多年的实践,中国改革的路径正在发生鲜明变化。如果说,过去的改革更多靠的是“摸石过河”的勇气、以“破”为主的血性、先行先试的闯劲,那么今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确立,明确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们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时代;深水区的利益藩篱,攻坚期的复杂难题,则呼唤着用法治理念去破解。把改革主张转换成法治主张,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风险,才能确保 4 改革有秩序、不走样,行稳致远。
以法治作为改革的压舱石,是转型期中国的内在要求。法的基本价值之一,是其安定性。这对于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当代中国而言,尤为重要。这种安定性,不仅体现为政策制定不能朝令夕改、决策出台必须于法有据,更体现为在一个高速前行的转型社会中,对社会秩序和价值理念所起的稳定作用。法治是指引中国改革这艘航船风雨中不变航向的灯塔,是阻拦奔腾的市场经济之川不溢出河道的堤坝,是守护三十多年改革成果不被蚕食的坚强卫士。在法治的框架内处理各种矛盾和改革,寻求法治之下的最大共识,这是中国改革持续向前的制度保障,也是全体人民的福祉所在。
法治的力量有多强,两年来的实践是最好证明。不断出台的各类规章制度,细大不捐的19项反“四风”禁令,有力推动了“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政治改革;国务院一年多取消和下放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让市场“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极大地释放了社会活力。从激活市场到简政放权再到调整结构,问题导向的中国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渐入佳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法治精神渗透在各项具体改革领域里,化成制度轨道,确保改革巨轮稳健行进。
“我们生长在一个令人激动的时代,要做改革的弄潮儿。”而法治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改革成功与否的界限。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法治中国,不仅有法可依,而且是良法善政;法不仅要定纷止争凝聚共识,而且是对民族精神的提炼和升华;不仅意味着更完备的制度与秩序,也意味着更多的公平和正义。法治护航的中国改革,必将创造出属于自己民族、并有益于全人类的现代治理体系和新的制度文明。
人民日报评论员:用法治观念夯实执政根基
——标注依法治国新高度③
如果把国家发展比喻成动车飞驰,法治就是铁轨;如果把治国理政比喻成建桥筑楼,法治就是支撑。正在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中央全会上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加快法治建设、提升法治理念、彰显法治精神,因而备受关注、令人期待。
“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十八大结束不到一个月,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就指出,要“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近两年来,既有理论层面的深邃思考,又有实践层面的周密部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不断推进,体现出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变化、执政水平的新提升。
法治成为根本遵循,执政方式更加规范、更加有序。国务院取消和下放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防范冤假错案的制度规定不断出台,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堪称密集的法治建设举措,背后正是我们党通过法律治国理政的清晰思路。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两个“三位一体”,不仅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了更加完整系统的规划,也说明我们对现代化历程中治国理政的规律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
法治成为共同信仰,执政理念更加科学、更加现代。从强调“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到告诫“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从反对“以权谋私、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到要求“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依法治国不仅是治理的革命,也是触及党员干部灵魂的革命。当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有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当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自主选择,法治的引领和规范必将不断提高我们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建设法治中国,正需要我们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党能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才有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平司法、全民守法。党能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 6 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才能引导全社会守法崇法,树立法治信仰。把法治落实到国家治理、政党执政、政府行政各个层面,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事业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障。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在改革攻坚期、发展机遇期、社会风险期“三期叠加”的今天,如何运用法治改进党的领导,是全党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期待。行进在民族复兴之路上,执政党只有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思维、掌握法治方式,才能为法治中国树立最坚强的柱石,为执政兴国夯实最深厚的根基。
人民日报评论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法治保障
——一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对于行进在现代化之路上的中国,法治是繁荣稳定的基石;对于掌舵民族复兴航船的中国共产党,法治是执政兴国的支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凝聚了全党智慧,体现了人民意志,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必须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扎实抓好落实。
“以律均清浊,以法定治乱。”如果说17年前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伟大航程,那么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是在这条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体现了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认识的突破、手段的创新。全会提出的新观点、新举措,必将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制度框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法治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 7 出的重大抉择。改革开放以来,从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确定依法执政基本方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到建设法治政府、完善司法体制,中国发展的进程,也正是法治进步的过程。实践证明,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今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可说前所未有。快速发展期,面对多元利益诉求如何定纷止争,促进公平正义?改革深水区,面对多样实践探索如何划定边界,掌握改革航向?社会转型期,面对多变思想观念如何调和鼎鼐,凝聚广泛共识?越是在关键时刻,越需要发挥法治的作用,让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要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以法治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要准确把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全会决定,就需要把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放在这样的高度来理解。
这次全会提出了18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涵盖了依法治国各个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法治中国的宏图正在徐徐展开。只有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善作善成的作风,落实好全会的重要精神和全面部署,才能沿着法治道路、建设法治中国,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民日报评论员: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二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目标引领方向,目标凝聚力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正确的道路,必须 8 树立明确的目标,才能汇磅礴之力、收长远之功。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总目标,是贯穿全会精神的一条主线,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只有准确把握这一总目标,才能把全会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现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坚持和拓展。在这一根本性问题上,我们必须树立自信、保持定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去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总目标来部署、来展开,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才能不断为法治建设提供动力、激发活力,切实把全会部署落到实处。
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深刻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处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只有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治理现代化,才能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赢得新胜利,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正如全会对依法治国总目标的阐释,既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根本政治方向,也包括形成五大法治体系的重点任务、“三个共同推进、三个一体建设”的基本原则、“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总目标的丰富 9 内涵,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来把握总目标、落实总目标,才能谋划有主见、做事有章法,不断推动依法治国进程。
蓝图已绘就,目标在召唤,人民在期盼,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开创法治中国的新境界。
人民日报评论员: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三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要有坚强的政治保障。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十八届四中全会在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这个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基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978年,中国只有宪法和婚姻法等寥寥几部法律。而截至2014年3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已经达到242部。这样的数字,折射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科学立法推动社会转型,简政放权打造法治政府,司法改革保障公平正义,法治思维化解矛盾纠纷……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坚持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中国的蓝图在一步步变为现实。此次全会,再次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体现了一以贯之的治国思想、执政理念。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10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法治与西方所谓“宪政”的根本区别。
当前,社会转型进入深水区,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从打虎拍蝇反腐败到全面深化改革,从民生持续改善到生态文明建设,要把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离不开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末端治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至关重要。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另一方面,要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党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党员干部要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恩格斯说过,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臶,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只要我们党旗臶鲜明了,全党都行动起来了,全社会就会跟着走。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我们就一定能完成好执政使命,建设好法治中国。
人民日报评论员:用法治为全面深化改革护航
——四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改革驶入深海,离不开法治护航。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都需要法治提供全方位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法治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中国社会进入深刻变革期之后,无论是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还是调节社会关 11 系、规范社会行为,都需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确保各项改革事业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从我们党对“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反复强调,到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一以贯之强调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再到党的十八大强调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法治与改革始终相伴随。从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到这次四中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就是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框架内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在法治保障下不断深化改革。
今天,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如不及时以法治方式疏浚改革洪流,以法治思维化解矛盾淤积,减少利益调配带来的社会震荡,缓解结构调整造成的转型阵痛,势必引发新的矛盾。在法治的引领下推进改革,在法治的框架内规范改革,是中国改革持续向前的基本保障。
建设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是改革的应有之义。中国的改革发展早已令世界瞩目,但也要看到,以往发展中产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存在,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也是人民维护合法权益的“重武器”。直面问题、聚焦问题,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发挥法治调和鼎鼐的作用,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切实促进公平正义,才能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顺利推进。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搞好法治建设。改革经验告诉人们,市场只有和法治相结合,才能克服市场机制的盲目性。同样,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需要从解决人民最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等问题入手,依靠法治营造更加公平、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舟楫相配,得水而行。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滚滚向前,共同放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人民日报评论员:以法治守护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
——五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公平正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法者,天下之公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着眼于依法治国与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方面,对以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出了全方位部署。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中,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法治守护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科学立法是引领。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才能筑牢人们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坚实平台。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严格执法是关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解决好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等问题,惩治执法腐败现象,才能确保法律公正、有效实施,牢牢树立起法治权威。
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公正司法是保障。“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无论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还是优化司法职权配臵更好服务于民,或是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都是为了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以法治维护公平正义,全民守法是基础。“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而应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担当起法治建设的责任。同时,13 也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全民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就有了最可靠的保证。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六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贯穿全会决定全篇的一条红线,是管总的东西。在走什么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全会释放了明确的信号、指明了正确方向,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从1954年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到改革开放后重启“法律之门”;从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我们在长期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法治建设道路。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沿着这条道路前行,既不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更不全面移植、照搬照抄,才能解决中国法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 14 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只有牢牢把握住这三个方面,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才能立足中国实际建设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重大课题,有许多东西还需要深入探索,但基本的东西必须长期坚持。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有力有序推进法治建设,这是根本保证;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人民权益,这是本质要求;只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基本原则;只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才能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这是基本方式;只有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才能与国情相适应、与社会相对接,这是基本前提。这“五个坚持”,是我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决定着我们能不能搞好法治建设、迈向法治中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应当毫不含糊、立场坚定,不为噪音杂音所扰,不为错误思潮所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