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供销社改革和发展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2 14:06: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全市供销社改革和发展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全市供销社改革和发展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全市供销社改革和发展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全市供销社改革和发展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和《国务院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0号)精神,9月中旬,我委邀请部分市人大代表对全市供销社改革和发展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听取了市供销合作总社和海陵区、高港区政府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分别召开了市农工办、发改委、农委、财政局、国土局、人行等部门负责人以及四市人大农工委、供销社负责人座谈会,走访了兴化市、海陵区和高港区等地9家供销合作企业和为农服务社。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组织领导得到加强。2008年,市政府成立了“新网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印发了《泰州市加快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的意见》和《泰州市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规划》,促进供销社从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业态转变,加快转型升级。今年5月份,市供销合作总社成为中华全国总社改革发展联系点(全国十家、全省唯一),有助于带动市供销合作社特色产业、项目建设、培育龙头、网络运营等各项工作,推动全市供销合作事业全面发展。9月份,市政府又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泰政规[2010]12号),成立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

发展领导小组,明确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为供销社加快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2、服务功能逐步提升。一是大力实施新网工程。截至目前,全市供销系统连锁网点总数已达到3518个,初步形成了市(区)有连锁龙头企业和配送中心、乡镇有中心超市、村有为农服务社的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新格局。二是积极发展为农服务社。按照“政府牵头、供销搭台、部门参与、共同服务”的思路,累计兴办为农服务社1363家,直接为农民提供农资、日用消费品、信息及中介服务。三是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全系统累计创办各类合作社132个,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被全国总社命名为“千社千品”示范专业合作社。

3、经营领域不断拓展。各地供销社依托资源优势,加强农资、日用品、农产品、再生资源、烟花爆竹、非处方药品等六大流通网络建设,并逐步向农信担保服务、房地产开发、放心消费等领域延伸。靖江市供销社以益农农资公司为龙头,实施农资一体化连锁经营,市场占有率近100%,成为全省为数不多的保障供给、维稳抑价、净化市场、助农增收的典型。兴化市供销社参股组建百康豆制品有限公司,被列为放心消费和菜篮子工程重点企业,目前市场份额已超过50%。海陵区引入中再生公司建立泰州分公司,实现销售8亿多元,入库税收1.6亿元,成为又一税源大户。

4、体制机制明显改善。近年来,全市各级供销社狠抓体制创新,努力实现组织体系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产权结构由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变。结合实际制定了基层社改造重组的规划方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注重探索符合合作制理念的企业组织和管理模式,改善经营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壮大社有企业实力。2009年,全系统亿元以上控股企业达到17家,实现销售收入近50亿元。

二、存在问题

1、网络体系有待完善。尽管近年来着力推进“新网工程”建设,但地区之间不平衡性仍然较大,一些地方营销点小而散,点网脱节,配送率低;流通网络缺乏上下紧密联合与合作,网络的整体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次调研中供销系统反映较多的还有人员老化、扶持政策少等问题。

2、服务功能不够健全。一些供销合作企业偏重于提供生产资料服务,较少涉及农民最关心的产前产后和技术服务,特别是如何解决“卖难”的问题,缺乏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部分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利益联结不紧密,影响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也制约了自身发展壮大。

3、大企业大项目偏少。从总体上看,我市社有企业的规模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尤其缺少覆盖面大、带动力

强的龙头企业。还没有建立梯度项目储备机制,在手在建项目不多。市总社经济实力较弱,缺少有实力的经济实体,带动能力不强。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大政策指导和落实力度。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供销社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和商贸流通工作的总盘子,统筹安排,统一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以及我市有关文件精神,确保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等各项支持发展供销合作事业的政策落到实处。督促各地区、市各有关部门对市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进行细化分解,明确目标职责,强化督查,形成支持供销社改革发展的合力。

2、进一步完善供销社改革发展规划。要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认真组织编制供销合作社 “十二五”发展规划,增强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要重视做好供销社发展规划与全市新农村发展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服务业发展等规划有机衔接,促进工作协调,共同发展。要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着力强化供销合作社服务功能,加强供销合作社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供销社作用,真正把供销社发展成为“农业社会化服

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

3、进一步深化全国总社联系点工作。要紧紧抓住市总社成为全国总社联系点契机,充分利用好联系点资源,加大项目兴企、项目兴社的建设力度,加强与全国总社和省社的项目对接与开发。要专题研究市本级发展问题,壮大市级供销经济,增强示范引导和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坚持开放办社,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开展资本经营、资产经营、品牌经营和网络经营,力争招引一批较大体量的项目落户,增强供销企业竞争力和服务功能。加强对市(区)供销工作的指导,总结好基层发展经验,培育推广一批有鲜明泰州特色的先进典型。

第二篇:用社改革和发展目标

用社改革和发展目标,结合省联社和银监部门的工作要求,联系自身实际,我社所有的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整合和修订完善,在此过程中,注意充分征询全辖各层次、各岗位员工的意见,将修订初稿汇总征求当地银监部门的意见,在经过反复修改后,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内部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同时,狠抓制度的落实,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约束,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真正发挥制度的制约作用。

1、财务会计出纳制度

⑴、会计交接制度。各营业网点的会计主管交接由主任会同联社会计主管或指定人员监交,会计员的交接由会计主管监交,交接的签章手续完备,建立了“会计人员短期代理交接登记簿”,登记及时完整。

⑵、印章、密押(机)管理制度。建立了“会计专用印章使用登记簿”,实行印、押(机)分别保管、分别使用。联行专用章指定了第一、第二管印人,密押(机)指定了第一、第二管押(机)人,职责分明,并严格执行钱账分管、印押分管制度和回避制度,无配偶和直系亲属共同操作的情况。

⑶、有价单证和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制度。联社及营业网点的有价单证和重要空白凭证由专人入库保管。有价单证实行账证分管,数量、金额与表内、外科目核算的有价单证相符。重要空白凭证是到账簿、账实相符,按顺序使用,无跳号使用现象,作废重要空白凭证按规定处理。坚持重要空白凭证领用登记、报账销号,并入柜保管。

⑷、物品采购制度。制定了《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物品采购制度》,对固定资产购置、大宗物品采购等实行公开招标,阳光操作,集体讨论,会议决定,杜绝了腐败和铺张浪费现象,从而达到质量更优、价格合理。

⑸、库房和现金调运管理制度。库房及安全设施符合规定,实行双人守库、双人押运,每日填写守库记录簿,无擅离职守现象,款项押运交接到位。

2、贷款内控制度

(1)、我社于年在全辖推行了“两账三簿”制度,即贷款台账、新增贷款台账、贷款检查登记

簿、信贷员工作日志、借款户经济档案,并以“三簿”为载体,以制度为保障,实施了一系列新的管理措施,把贷款“三查”工作落到实处,促使贷款“三查”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但部分网点“三查”制度执行不力,尤其是贷后检查次数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2)、实行贷款会办制度。各基层网点成立由主任、副主任、信贷员、主办会计等人员组成的贷款会办小组,负责对万元以上的贷款审查和在授权范围内的贷款审批。联社成立贷款审查委员会,有理事长、各主任以及计划、信贷、会计、审计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对分支机构授权授信、万元以上的贷款和内部人员承贷、担保贷款的审查和审批,从规避贷款的风险入手,强化科学决策,完善贷款审批程序和责任制度,并明确发放贷款的信贷员为贷款清收的第一责任人。贷款审贷会上充分民主,坚决杜绝一言堂,真正使得信贷管理工作更科学、更民主、更规范。

(3)、严格按照《市信用联社信贷授权授信制度》对贷款进行授权授信管理,力争做到授权、授信额度合理。并根据各基层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不同的贷款方式进行分类授权,确定不同的贷款权限和授信额度,基本杜绝了超授权授信现象。

(4)、信贷人员各岗位责任制明确,信贷调查岗、审查岗、决策岗互为交叉,信贷人员对责任清收贷款实行包放包收包效益,负终身清收责任。

(5)、不良贷款监测考核制度。一是做好不良贷款时点控制,力争将不良贷款绝对额控制在较低水平;二是对不良贷款发生额控制,使新增不良贷款发生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三是对存量贷款每年下达清收盘活任务,并将任务分解到月,实行每月序时考核和年终综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四是布置基层信用社加强日常不良贷款的管理,确保催收时效;五是呆账贷款核销由联社统一认定和进行账务处理;六是贷款展期能按有关展期要求进行办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贷款转据现象,从年月起,要求所有贷款转据不论金额大小、是否部份转据必须报联社贷审会审批。

(6)、贷款催收制度。一是能认真做好到逾期贷款催收工作;二是能做好不良贷款催收,加强贷款时效性管理;三是催收方式采用多种形成,对催收通知书难以送达的,采取公证催收,确保贷款的时效不丧失。但少数信贷员在执行贷款催收制度中有不到位现象,主要是当月到

期的贷款,主要以电话催收为主,未能发出催收通知书。

(7)、贷款清收考核。建立风险责任追偿制度,实施贷款责任终身制,年末信贷人员责任清收贷款中不良贷款余额(剔除信贷风险补偿金)超过万元的、主任超过万元的收回责任人贷款发放权,实行限期清收,限期内不能收回的实行下岗清收,下岗清收期间只发生活费。同时,要求营业网点负责人不再作为第一岗直接发放贷款,只负责审批贷款。对违规违章贷款按调查人、责任人追究经济、行政和赔偿损失责任,对违法贷款造成一定损失的追究刑事责任,对联社确认的岗位清收贷款,因工作失责而造成贷款损失的由责任信贷员负赔偿责任。

(8)、积极完善好信贷档案资料管理,按照信贷管理的要求,收集齐全各种档案资料,确保档案的完整规范。

3、计算机管理制度

为了防范风险,确保计算机系统安全、高效运行,根据公安部门及省联社相关规定,我社制定了《计算机安全管理办法》,在日常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上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依法办事、综合治理。联社成立了由主任任组长,各个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领导小组,负责监督、检查、指导营业网点的计算机安全保护工作。其次,明确了联社网络信息中心及营业网点计算机系统管理与操作人员的岗位设置,并制定了详细的岗位职责,做到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在组织落实、责任明确的前提下,我们将信息中心与营业网点的各类操作行为根据业务需要制定了具体的操作方法,从硬件管理、密码管理、数据管理等方面规范操作行为,杜绝安全隐患。

4、人事、收入分配管理制度

我们根据省联社的工作要求,联系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运行机制,在充分征询基层各层次人员以及银监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对人事部门的一系列管理制度进行建立和完善,内容涉及员工假期、劳动用工、干部竞聘、收入分配、学历职称等各方面,使现行管理制度更具科学性、时效性和针对性。

(十一)、稽核部门履行职责方面:

,联社监察审计部及时制定和完善了相关稽核制度,独立有效地开展了常规稽核、专项

稽核、离任离岗人员稽核、以及信贷服务质量征询表的发放调查工作。

首先,监察审计部本着有章可循的原则,及时制定和完善了《市农村信用社内部稽核制度》、《市农村信用社关键岗位离岗稽核制度》、《市农村信用社稽核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市农村信用社违反业务管理规定和业务操作规程处罚办法》、《市农村信用社民主稽核、遵纪守法、案件防范工作考核办法》等制度和办法,确保稽核按章操作,处罚有据可依。

其次,强化稽核审计职能,认真做好稽核检查工作。一是开展常规稽核,促进规范化管理。在日常工作中,监察审计部围绕控制风险、稳健经营这个目标,加大审计监察力度,每年对辖内个网点和清算中心的内控制度执行、会计核算质量及信贷基础管理进行两个轮次的审计稽核。在稽核内容和对象上基本做到既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又有所侧重,突出重点,从审贷程序、科目使用、账户设置、信贷档案、会计核算、现金收付、内控制度等方面入手,查找不足,堵塞漏洞。通过检查发现:⑴柜面业务操作不认真,事中复核不严密;⑵教育储蓄开户、支取有不合规;⑶账户使用、管理不严密;⑷信贷管理工作有不足等方面问题。针对上述不足,向被稽核网点及联社有关领导作专题汇报,及时提出整改建议、措施,对违规和发现的差错,按照处罚办法给予了相应的处罚。同时对照常规稽核情况以简报形式通报各基层网点,要求各网点对照通报,认真排查,把其他网点已发生的问题列为本单位稽核的重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促使基层网点依法合规经营,真正体现审计的帮、促作用。二是开展专项审计,规范操作行为。根据联社领导掌握的情况和基层网点反映的热点问题,对全辖进行了以下几个专项审计:①按照省联社监事会要求,在联社监事会组织领导下,对信贷资产质量的真实性和最大十户贷款风险进行了监督检查。②会同联社办公室,对联社的低值易耗品进行了专项检查,进一步规范了联社低值易耗品的领用与保管。③对近几年的股金募集、清册的登记情况及分红管理进行了检查。④每月对联社的费用列支情况进行检查,并向费用管理委员会汇报。⑤对员工反映较为强烈的业务宣传费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要求网点负责人以适当的方式向职工公布使用情况,规范了使用程序,理顺了干群关系。通过专项审计,及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规范了操作行为,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开展岗位审计,做好离任、离岗的稽核工作。监察审计部结合联社岗位交流、人员变动,遵循

“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今年对全辖所有调动的内勤人员进行了离岗稽核,促进干部员工认真履行职责,强化内部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苗头性问题,消除风险隐患,与信贷部门配合对离岗的位信贷人员经办的贷款逐笔认定,在交接双方上门与借款户核对的基础上,对发现的违规放贷问题以书面形式予以确认,并责令其限期收回,全年共界定责任清收贷款笔、金额.万元,最大程度遏制了贷款的风险,提高了贷款的安全性。

第三,积极做好信贷服务质量征询表的发放调查工作。为规范信贷人员的信贷行为,促进信贷人员转变工作作风,做到廉洁自律,按章办事,在公开办事程序,公开监督电话,接受客户监督的情况下,又向全市与信用社有信贷关系的客户发放了信贷服务质量征询表封,收回了封,从信贷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廉洁自律、遵章守纪等方面征求客户意见和建议,对客户反映不满意的问题做到及时调查清楚,分清责任,耐心给客户解释,对客户的建议如利率偏高、额度偏小等及时反馈给领导,并积极做好说明解释,对客户反映的违规违纪、服务质量差等问题,做到了及时调查取证和严肃处理,全年对个网点进行了通报批评,对人进行了经济处罚,对人进行了下岗处理,对主要负责 By 77250.com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点击这里查看更多【报告总结 → 工作报告】频道的内容

如果您觉得本站不错,请将本站加入收藏,以便下次访问

第三篇:公证改革与发展调查报告

我国现行的公证制度,产生的时间较短,发展很慢,不完善之处很多,公证界始终也没有停止过对公证改革的探讨,改革了十多年,但收效甚微,几乎仍是原地不动。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我们的发展只不过是被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罢了。

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公证体制,是当前公证界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研究我国公证发展的历史;研究我国的风土人情,研究人们的法制观念,公证意识。唯有如此才能找出一条真正适合我国发展的道路来。

公证发展的历史背景

我国历史悠久,长期深受君主专政统制的影响,人们法治思想相对较弱,人们潜在的意识形态里,官本位思想较浓重,崇尚的是“权”,优其是公权,直至今日依然如此,人们对公权的向往和追求,是中国人传统的意识,本能的反应,无论外界的影响如何,一定时期内也很难改变,这种对公权崇尚也为公证的存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我国的历史上也早就有了“公证”。据西安出土的鼎上记载,西周,历王年间,某人买地邀请几位大夫作为“公证人”证明买地这一事实,并铸鼎以记之,鼎上详细记录了,买卖双方当事人,宗地的位置、大小、价值、证明人等,这个鼎上的记载与我们今天的公证书非常相似,这也是典型的以公权的形式证明民事活动的方式,可见,此时“公证”已经行成了,这比罗马要早近千年,有人说“公证”一词源于罗马,也许有可能,要说公证源于罗马,可就错了,只不过是我国历史上均是“诸法合体”,没有划分部门法,没有提出“公证”这一法律概念,没有文字化罢了,然而,这并不能否定我国历史上公证的存在。再如,我国历史上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对耕牛的保护均可见诸于律文当中,无一例外的是,在交易过程中,必须要盖有“官印”来证明之,这个盖印的官员,也类似于今天的公证员吧!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现在,今天的“牛行事”便是由此演变而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方式就是公证的活文物了。由此看来我国的公证也源远流长,在研究公证改革时不要总是把眼光放在国外,什么德国、法国、意大利,他们的风土人情,思想意识,法律理念,与国人截然不同。他们的公证制度,公证体制也必然不适合我国国情。我们只有认真研究我国的基本国情,量体裁衣,才能找出一条适合我们发展的道路来。

我国历史上的“公证”是利用公权来加以证明的,这取决于人们思想上对公权的追求,因此公证机构绝不能私有化,是符合我国现状的。

公证的价值取向

公证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我们利用公证来谋取哪方面的利益,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用他来为我们做什么,其实公证的价值取向无非两种,一种是经济效益,一种是社会效益。如果我们追求前者,即以经济效益为主或仅仅为了经济效益。那么,就将公证推向市场,将公证企业化,也无可厚非。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都能清楚的看到经济实体经营最好的方式,无外乎股份制、合伙制、私有制,这些方式将更有利于效益最大化,有利于争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将给他的员工们带来更多的经济实惠。从经济效讲,似乎也是调动公证人员积极性的最有效的手段,垄断行业,一夜之间,造就一批百万富翁(公证员)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从单纯经济效益角度上出发,也没有哪位公证员会提出反对,人为财死吗,这也是人的本性。然而这样的后果会呢,什么公信力、公证质量、公证形象将全部被利所掩盖了,古人所云,“见利忘义”,便是这个道理了。可见,以公证来谋取经济利益,是不可取的,借助国家赋予的权力,来谋取私利,这显然也是不公平的。

只追求经济利益,已经给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带来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决策者也早已看出了这一问题,“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君不见,“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治国方针正在深入贯彻。从北京奥运会也可以看到,我们泱泱大国,孔孟之乡,礼仪之帮,我们悠久的人文文化,数千年的文明,再现了我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是民族的精髓,一个优秀的民族绝不会丢掉他的优良传统,这也是成就大国、强国的先决条件,而这些优良传统是要靠一部分人,有组织的去秉承,去发扬,去光大,我们公证责无旁待。

公证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预防纠纷,稳定社会,达到一个“和”的目的,这与我国的传统,孔孟思想,构建和谐社会如出一辙,一脉相承,公证利用其监督、预防的功能,对于维护经济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公证以其沟通、服务的功能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和优良传统也不容忽视。因此公证对于传承我国人文文化,构建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公证也必将成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部门,这也就是我们公证的社会效益的体现。

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制约着国家的发展,不文明,不和谐的社会也绝不能成为强国,要成就强国、大国梦,公证就要勇担传承文明的使命。可见,公证的社会效益大有可为,且势在必为。

我们研究了我国的基本原国情,明确了公证的作用和他的使命后。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公证形式只能是公有制形式(行政体制),不能将公证私有化,也不能将公证市场化,公证只能是代表国家行使公证权,这一权利力,直接关乎国家的形象,不能授予任何带有私有性质的组织和部门,否则他的社会效益就会被削弱退变,甚至会便成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

公证的“公有制”,是公证的内在形式,有了内在形式,还要有外在形式,那就是公证的“体”,即以何利形式存在。我们公证体制改革这么多年,“体”几乎没有任何改变,这也是我们改革的未果的关键所在,从目前来看,制约和束缚公证机构发展的,就是这个“体”的问题,体制不清,权责不明,公证机关的主管机关是谁?他享有哪些权利,应尽哪些义务?职责何在?独立的公证机关应享有哪些权利?不能独立该项怎么办?主管机关滥用权利横加干涉公证权构内务怎么办?如果因此出了事将由谁承担责任?地方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权具体是哪些?如此种种,均不明确,而且大多数各级司法行政机关都是把公证机构当作自己的科室来对待,直接或间接地撑握控制公证机构的人、财、物。他们对从公证机构取得利益的需求,要远远大于对公证改革的需求,一旦两者出现矛盾,他们便毫不犹豫的抛弃改革而谋取利益,我们一次次的改革都成一纸空文,便理所当然了,更奇怪的是,他们只享有种种权利却无须承担任何责任。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公证机构能改变什么,又能革掉什么?

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既然,公证机构没有上下级之别,哪为什么要划分省、地、县三个级别呢,矛盾呀!冠个名又有何意义,形式而已,实属没有必要啊,婆婆越多越不利于公证的发展,可否将公证机构全部上划为省级,由省司法行政机关和省公证协会统一管理、指导,全国公证机构一体化。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对公证机构不享有任何权利(实际上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也没有能力指导公证机构业务),不得干涉公证机构的任何事务。以便公证机构摆脱地方司法行政机关的束缚。同时完善省级对公证机构的管理和指导方法办法。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明确责任范围,这样的“体”对公证来说,如鱼得水,一定会发展很快,这样也与我们公证协会的体系相一致。诚如是,则公证也应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公证队伍精英化

业内曾有人扬言:“办理公证只要有中学文化就足够了,不就是出具一份公证书吗,太简单了”。我想,说这话的人对公证根本就不了解,是的,仅仅出一份公证书并不难,然而对一个公证事项,是否合法,能否给予公证,该出具何种公证这就需要一定技巧和相当高的法律知识作为基础,否则,就有可能出错。现在已不是以前,错了无所谓,很少有人投诉,而现在人们的法律意识普遍提高了,只要有一点不适当,都有可能当被告。实际操作当中,业务水平越高的公证员,越谨慎,拒办率越高。而那些业务不高的公证员,却什么事都敢办,无知者无畏啊!投诉多了,就麻木了,投诉在他们看来,只是运气不好,没遇到好人罢了。象这样的公证员焉能提高公证质量。

公证法中规定公证员从通过司法考试中录用,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第十九条的规定却大大降低了门槛,又留了一个不小的后门,到目前为止,该进的都已经进来了吧!这个后门还是关上为好。

大家都知到木桶效应,那个最低的木板才是决定水平高低的关键,这个后门(最低的木板)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影响公证队伍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呼吁尽快关闭这个后门,有真本事你就考进来。

未来的公证员,都必须且应当是法律专家;应具有很高的法律水平和熟练技巧,应具有谨慎的态度,个个都是精英。才能确保公证质量和公信力。基于此,我们应当有步骤,有计划地将不合格、不能胜任公证工作的公证员或者通过非法途径骗取公证员资金格人员分离出去。“将在精而不在广”,应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从整体上提高公证队伍的素质。同时在法律上提高公证员的法律地位,实行高薪养廉,达到风险责任与利益成正比。以利形成良性循环。否则有可能出现后继无人,事实上,近年来我们公证队伍已呈下降趋势。

二、法定化

公证既然是以社会效益为本,公证的作用也越来越显得重要,那么,就应当在法律中规定一定的事项必须公证,如对国有资产的处置,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重大经济活动,及招标,拍卖等,对这些经济活动进行法定,必须公证,更能体现这些机关行为的公平、公证性,也有利于遏制暗箱操作,走形式,走过场等违纪行为,也能预防贪污、受贿等到腐败行为的发生。

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的贪官,这在很大程度,是因为对他们在经济活动中,缺乏监督造成的,对这些活动法定公证的同时。也填补了国家对这个领域监督的空白。

三、独立化

公证机构应当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才能不受干涉地行使公证权,如前所述公证机构全部上划,独立于地方之外(类似于法院、检察院),这对于公证机构独立行使公证权,提高公证质量、提高公信力是非常有利的,如对政府某些经济行为的监督公证时,公证员可以不再担心个别领导人的可能对自己不利的行为,不被其左右,依法监督,从而真正达到公平、公正。

公证的独立远非仅仅是脱离了当地司法行政机关的干预,更重要的是体制上的独立。成为名符其实独立的公证机构,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不受任何干预的行使公证职权,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民,也才能更进一步推进民主的进程,进一步促进社会的有序性。

公证的性质

一、国有性

即公证只能是国家所有,不能私有化,这是由公证的本性的决定的,公证的任务之一是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他不是单纯的维护申请人的利益,而是以“公正人”的身份出现,依法律为准绳,兼顾各方的利益,优以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为重。如,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规避国家利益的行为,将不予公证。国有更能体现公证的公正性,否则其公正性,就值得怀疑。

二、社会效益性

公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产生的,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社会性,他从一开始产生便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各方面的需求,这也正觏和了我们公证的服务、沟通、监督的职能,因此他从产生到现在都不是经济主体,而是狭义的社会主体,公证不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的机构,而是服务社会的公益性的组织。这是公证的本质属性。如果把这种公益性的社会需求,垄断后,变成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那就会变性,就会带来很多不利的社会效应。

三、公平、公正性

公平、公正即处理事情合情、合理,正直,没有偏私,不偏袒哪一方。这是公证的基本要求,是公证存在的前提,也是公证的天职,这是公证固有的性质。

四、预防性

众所周知,公证的预防性,他的作用便是防范于未然,未雨绸缪,从而减少诉讼,降低社会成本,防止纠纷的发生,防止矛盾产生,进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有序进行,促进社会的和谐。例如,经过公证的民间借贷合同百分之九十九都能履行完毕,而未经过公证的民间借贷合同完全履行的连百分之六十都达不到。由此可见公证的预防性非同一般。试想,如果将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列为法定公证,还会有那么多的贪官污吏吗?可见公证还具有预防贪污、受贿等犯罪行为发生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我国的公证形式,应当是公有制,行政主体,相对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体制,公证队伍应是精英化,公证业务法定化,公证机构一体化,以谋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已任。我们在进行公证改革时,请不要忘记公证的社会属性,不要忘记公证的社会本位、不要忘记公证的功能。也不能只顾部门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不为利所驱使。应当充分认识到公证不仅仅能取得经济利益还能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社会秩序,更重要的是促进社会文明进程,促进社会文明和谐,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祖国优良传统。这才是我们公证所应承担的使命。让我们为这一神圣使命而奋斗吧!

第四篇:农合社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县农村工作会议要求,现将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研情况介绍如下,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推动和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让其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方面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基本情况

(一)数量与规模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于20世纪末,且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是由农民专业协会演变形成的,但总体数量较少,规模较小。2003年以来,尤其是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以来,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环境不断改善,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引导和扶持下,农民创办合作社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据县农委的普查统计,截止2009年2月末,我县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6个,其中:种植业36合作社个、养殖业合作社5个、农机合作社1个、食用菌合作社4个。4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当中,**县祥驰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凤山五味子生产合作社为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县华隆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46个合作社共有成员2219人,资产总额971.9万元。

(二)行业分布及分类

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布于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其中:种植业合作社的比重为78.2%;养殖业合作社的比重为10.8%;农机服务合作社的比重为2%;其他为9%,这与我县种植业、养殖业在农业总收入的比例相关。

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类型看,按牵头人划分:由农村能人和专业大户领办的39个。依托涉农部门、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的6个,其他形式创办的1个。由农村能人和专业大户领办的合作组织据主体地位,比例为84.7%;由涉农部门、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的合作社所占比例为13%。从合作社与成员结合的紧密程度看,较为紧密的专业合作社是主要形式,约占80%。

(三)基本特点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上农民专业合作社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在机制和运行方式上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全县4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形式、行业各不相同,但有许多共性,表现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些基本特点。

一是在合作方式上,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二是在经营内容上,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专业合作社能够围绕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为成员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

三是在组织管理上,实行自愿结合,民主办社。专业合作社由农民自愿组成,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专业合作社内部实行民主管理,重大事项由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

四是在办社宗旨上,对内以服务为宗旨,对外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专业合作社对其成员开展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农资供应,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对外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参与市场竞争,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

五是在盈余分配上,让社员得到实惠。专业合作社无偿、低偿为社员开展技术培训、技术辅导、信息发布,甚至无偿提供良种等;帮助社员进行产品销售,或者按不低于市场价统一收购后销售;加工、销售环节产生的盈余按交易量实行二次分配,给社员带来实惠。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我县全面实现小康的步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难和销售农产品难的问题,而且促进了农产品加工、运销、服务业的发展,使农民能够部分分享流通、加工环节的利益,增加了农民收入。祥顺镇1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均纯收入7360元,比2008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802元。

第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改变了农村一家一户小生产的经营方式,组织带领千家万户共同闯市场,成为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改变了农民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增强了农民的市场竞争力。**县生态养猪专业合作社成立以前,农户养猪疫病难防、销路难寻,市场竞争力差,养猪效益不高。2008年9月,**县生态养猪合作社成立后,合作社实行“五统一”即:统一引种、统一防疫、统一饲料供应、统一培训、统一销售,大大提高了该社成员养猪的市场竞争力和养猪效益。2008年该合作社成员人均收入达到8200元,增幅达32%。

第三,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情况,以共同利益为基础,把农民组织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共同从事产、加、销等经营活动,有效促进了当地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第四,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品牌的创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在尽力打造自己的品牌,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县祥驰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注册了绿色水稻“祥驰”牌商标,实行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统一供种,统一应用水稻富硒技术,统一使用生物有机肥,农家肥,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品牌销售,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三、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量较少,规模较小

据县农委的普查统计,截止2009年2月末,我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6个,46个合作社共有成员2219人,每个合作社平均拥有成员48人,每个合作社平均拥有资产21万元(数据未经核实)。不仅数量较少,而且规模较小。究其原因,一是我县的合作社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二是在合作社的效益和优势未能得到充分体现之前,暂时不宜盲目扩大规模。因此我县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和规模的提高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外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数量达到5人以上就符合办社条件,规模较小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门槛低、经营灵活的优势,也是合作社发展初期的普遍现象。

2、合作层次低,覆盖面小,辐射带动能力差

目前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合作内容上主要是以地域内生产资料的采购和农产品销售为主,农业生产资料的跨区采购和农产品的跨区销售相对较少,从事的农产品加工多为初级加工,给农户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并且覆盖的领域狭小,多数是种植业,因此,合作社对本村及周边农户的影响和带动能力较差,影响了农民加入合作社的意愿。

3、运作不规范,管理不到位

当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营不规范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大多数合作社的成员甚至理事长不清楚何谓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也缺乏深刻的理解,合作社的运营往往停留在简单模仿的层次上。有的合作社虽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各种规章制度,但缺乏对章程和规章制度的充分协商、论证。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产权制度的设立、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不能按照合作社的要求落实到位,严重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4、部门之间协调沟通不足,指导和管理缺乏有效手段

目前的情况是工商部门只负责登记发照,合作社的管理和指导以农委为主,相关部门配合。由于各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职能不具体,造成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指导和管理上的不到位,甚至缺位。出现了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现象。由于部门之间沟通不畅,管理措施不到位,使得一些合作社钻政策的空子,不是在办合作社为社员增加收入,而是在利用合作社的招牌为个人谋私利。

5、效果不明显,农民入社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多数合作社规模小,运营差,在增加合作社农民收入上不明显,使得没入社的农民入社积极性不高,多数处在观望状态,造成合作社发展一度滞缓。

6、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较差

特别是能够领办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尤其缺乏。

四、对策建议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即是广大农民的共同愿望和迫切需要,又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人员培训,提高其参与合作社的能力和水平。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新闻媒体的作用,利用板报、墙报、公开板、宣传栏等工具,通过科技下乡等活动,向农民宣传普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知识、释讲《农民专业合作法》,增强农民的合作意识,使更多的农民了解、支持、参加合作社。通过举办培训班、专家讲课、组织人员到先进地区学习等形式,进行合作知识、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及法律等方面的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村能人,鼓励、引导和扶持他们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2、规范内部运作,夯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础。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产权明晰、管理民主、服务全面、分配公平的内部治理结构,是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明晰产权。依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对社员的出资方式、出资额以及出资所占比例,经全体出资成员签名、盖章进行重新确认,以明晰合作社的产权结构,保障成员的合法权益。二是规范完善章程。合作社要对章程重新进行完善,①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必须出资,并且是从事与合作社业务有关的农户、企业、事业单位或团体。②成员个人所占股金比例最多不能超过总股金额的20%。③实行一人一票制。④主要按照社员的交易量(额)返还合作社盈余。三是民主管理。合作社必须按照“成员大会决策、理事会执行、监事会监督”的民主管理机制运行。四是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合作社必须建立规范健全的财务管理、生产销售管理、社员管理、盈余分配、议事规则、社务公开、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财会人员要持证上岗,合作社必须独立建账核算,在银行开设账户;建立社务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并实行财务公开,接受社员监督。五是强化对社员的服务。合作社与成员在农业生产资料采购供应、市场信息、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产品营销等方面要有稳定的服务关系。合作社要建立统一的生产质量标准和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

3、推动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县政府应重点培养2—3个要章程规范、组织健全、制度完善、利益联结紧密、运行效率高、作用发挥好的合作社作为示范点,各乡镇也要重点培养1—2个规范合作社作为示范点,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其他合作社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推动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

4、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支持扶持力度,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1)搞好登记服务。县工商局和农委要联手搞好合作社的登记和备案工作,共同做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证、指导服务及监管工作,防止一些农民只办照、不办社,甚至办假社的情形出现;(2)产业政策倾斜。各涉农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的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基地建设、农产品市场营销及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等项目,要给予优先扶持;(3)财政扶持。财政部门要安排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作用发挥好,农民得实惠的专业合作社在财政支农资金中对其开展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扶持。(4)金融支持。政策性金融机构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低息贷款,农村信用社要专门安排一定额度的贷款,解决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所需资金。(5)税收优惠政策。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税务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等生产资料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办实体无需纳税申报。工商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登记不得收取费用,不得以违反证照管理规定进行经济处罚。

5、加强组织领导,搞好指导和服务工作。县政府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县政府主管副县长担任,成员由农委、工商、科协等及相关部门参加,抽调专职人员,成立专门组织具体负责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日常指导和管理服务工作。从合作社领取营业执照开始全程对合作社的运行进行指导、监督、检查,随时纠正运行当中存在的违章违规问题,确保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使合作社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第五篇:关于农业银行改革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业银行改革发展的调查报告

2011-08-23 10:47:46 来源:51毕业论文网 浏览:91次

内容提要:作品版权:51毕业论文网 www.xiexiebang.com 需要完整全套论文请联系本站客服定制!

关于农业银行改革发展的调查报告 内

摘要

目前,农业银行正面临着“一分、二脱、三转”的重大转折,因此,在今后3-5年内,农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规划设计的研究与探讨问题则显得极具现实意义。

从目前农业银行全系统的现实情况出发,要转换内部经营,必须重新构造农业银行的组织体制。因此笔者认为,农业银行要走出当前的经营困境,就必须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突破口,重新构造农业银行的组织体制、强化资金管理和财务核算,确定新的业务生长点,努力拓展业务空间,以增强农业银行的竞争力。

关键词:农业银行 经营管理体制 现代企业制度 政企不分 两级法人 目录

前言…………………………………………………………………………………1

一、农行经营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2

(一)农行经营资源的配置……………………………………………………………2

(二)经营机制存在缺陷………………………………………………………………2

(三)内控手段乏力、内控制度不健全………………………………………………3

(四)农行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滞后………………………………………3

二、农业银行经营环境与改革现状……………………………………………………4

(一)“一分二脱”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4

(二)信用社由“自己人”变成了竞争对手…………………………………………4

(三)农业银行基础脆弱………………………………………………………………5

二、打造农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与思考…………………………………………6

(一)底蕴深厚的企业文化,是锻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重要保障………………6

(二)良好的机制平台,成为核心竞争力的载体……………………………………6

(三)渠道、产品和服务是银行核心竞争力转换为生产力的关键…………………7

三、农业银行改革发展的路径探悉……………………………………………………7

(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突破口,重新构造农业银行的组织体制……………7

(二)强化资金管理和财务核算………………………………………………………9

(三)确定新的业务生长点,努力拓展业务空间,以增强农业银行的竞争力……10 结

尾…………………………………………………………………………………12 参考文献…………………………………………………………………………………13 关于农业银行改革发展的调查报告 前言

目前,金融体制改革正向纵深推进,国家选择中国银行与建设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不久,中国将向外资银行开放全部人民币业务。我国经济体制正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转化,这是各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面临的共同大环境,农业银行也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考验。因此农业银行加快内部改革步伐,建立与完善经营管理机制,按照完善公司治理的要求,为下一步股份制改革创造条件,已成为必然选择。

农业银行正面临着“一分、二脱、三转”的重大转折,因此,在今后3-5年内,农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规划设计的研究与探讨问题则显得极具现实意义。从目前农业银行全系统的现实情况出发,要转换内部经营,必须重新构造农业银行的组织体制。

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已经明确了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相分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中央银行领导下的国家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的目标。把农行放置于国内,国际市场的大背景中,深入、系统地总结其经营体制改革所取得的阶段性进展和成就,用发展的观点,正视农行经营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战略的高度,分析、研究下一阶段农行进一步深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措施,探求农行克服困难,是实现经营状况根本好转的方法和途径。

因此笔者认为,农业银行要走出当前的经营困境,就必须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突破口,重新构造农业银行的组织体制、强化资金管理和财务核算,确定新的业务生长点,努力拓展业务空间,以增强农业银行的竞争力。健全和完善农行经营机制,要通过制度建设,从根本利益关系上进一步理顺一级法人,统一核算与分级经营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完善授权管理制度,明确界定各级行及其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利,全面执行审贷部门分离制度。要建立,健全面向市场,适应竞争要求,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趋势的营销机制。从业绩考核,激励措施和分配制度方面完善客户经理制,努力提高客户经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要建立、健全农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创新机制,通过创新来盘活资产存量,拓展新业务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鼓励各行通过金融创新来满足各种经济组织和居民家庭不断变化,扩大的金融需求,并在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中求得自身的发展、壮大。

把农行放置于国内、国际市场的大背景中,深入、系统的总结其经营体制改革所取得的阶段性进展和成就,用发展的观点,正视农行经营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战略的高度,分析、研究下一阶段农行进一步深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措施,探求农行克服困难、实现经营状况根本好转的方法和途径。

一、农行经营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一)农行经营资源的配置 在一定程度沿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配置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和配置结构不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要求。

1、农行的人力、贷款、固定资产、科技手段、费用等各种经营性资源配制,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配置方式,市场尚未能够充分发挥基础性资源配置功能。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必然产生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结构和低下的资源配置效率。

2、农行的基层机构和营业网点,至今仍然是按照行政区划而非按经济区划而设置,在机构和网点的扩张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当地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有效需求,在规模扩张中,没有严格遵循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效益优先的原则。

3、信贷资产配置结构极不合理。受计划经济思想影响和传统的所有制结构制约,农行贷款的所有制结构单一失衡,公有制经济占用贷款比例与其效益不对称;信贷资产区域配置结构、产业和行业配置结构也不符合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一类行贷款占比偏低,而三类行贷款占比偏高,A级以上客户贷款占比偏低,而B级以下客户贷款占比偏高;优良客户贷款占比偏低,限制、淘汰客户贷款占比偏高。

(二)经营机制存在缺陷

各级行之间没有形成责、权、利的统一及利益和风险合理分担的良性互动关系,经营系统没有走出“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

1.长期实行的„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的经营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造成了非业务人员多、业务人员少;传统型业务人员多、新业务人员少;单一型知识陈旧、老化的人员多,复合型、高素质人员少;管理层人员多、经营型人员少的缺陷。近几年来,各级行在机构改革、职能调整、优化组合、人员分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员充斥、人浮于事的局面。

2、新的部门设置及职能分工,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落实,各级行及其职能部门的责、权、利关系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各级行及其职能部门的经营管理行为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整合、协调。

3、信贷经营机制殛待完善。新的信贷管理制度对办理信贷业务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加大了对信贷决策的道德风险和能力风险的防范控制力度,但各级行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在一些重要环节仍然没有很好地、有机地统一起来。

4、一级法人、统一核算与分级经营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更加有机的统一、协调。过多的管理层次和事实上的多级核算不利于准确、及时、全面传递经营信息,容易掩盖各分支机构的经营差异,造成吃“大锅饭”的局面,导致发生对市场反映迟钝、经营僵化的大企业通病。同时,从总行到县级支行都兼有经营和管理的双重职能,存在着上级行利用管理行的权利挤占下级行的利益、下级行损害上级行和一级法人利益的可能性。

(三)内控手段乏力、内控制度不健全

1、履行内部控制职责的职能部门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农行目前的经营管理体制,决定了内控职能部门及其人员在本级行的领导管理下开展工作,经营机构的财务、稽核工作,往往依附于本级行、只对本级行负责,而没有体现出全面履行职责、对一级法人负责的原则和精神。

2、缺乏应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控体系,工作手段必定乏力,对一些重要环节的制约、监督就难以落到实处,某些重要环节就可能成为内控制度触及不到的死角。据中国人民银行对农行两湖、两广分行进行的现场稽核显示,因信贷管理自身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占全部不良贷款的70%,而信贷决策失误,又是产生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

3、内部控制的各项工作和措施,还没有真正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农行众多的分支机构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对内部控制认识上的偏差。部分行还狭隘地理解业务经营,把业务经营与内部控制分离甚至对立起来。少数行在业务经营活动中,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发生违章、违规责任事件后,不依照有关制度规定,对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个别行袒护甚至重用违章、违规者。........(二)良好的机制平台,成为核心竞争力的载体

成熟或成功经营的一个重要的外在表现是有一个能够为银行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综合平台。主要包括银行内部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规模、经营发展战略、形象品牌、管理制度等。其中:合理的组织结构是银行有效摆布经营资源、实现经营战略目标的运营平台;经营规模决定着银行利润最大化的程度;战略和品牌是银行参与和赢得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而机制和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银行开展经营活动的重要保障。现代经济社会,农业银行要保持竞争优势,就要在价值链的某些特定的战略环节上保持优越性,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来获得长久的核心能力,不断创新和巩固银行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

(三)渠道、产品和服务是银行核心竞争力转换为生产力的关键

评价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主要看是否具有核心技术、组织协调、对外影响和应变能力,也就是让客户真正得到好于和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银行也不例外。这里,产品是武器,创新是产品永具生命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衡量和评价产品具有竞争力,主要看产品的质量、经营成本、营销能力、科学技术水平和服务。再好的产品需要推销、营销,因此,营销观念、营销战略、营销定位和方式方法,都必须围绕市场客户需求特征来设计。而完善的服务必须始终贯穿于整个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个性化、多元化、全程化、特色化、情感化、网络化等服务,将成为包括银行在内的任何一个市场主体所永恒的追求。

三、农业银行改革发展的路径探悉

(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突破口,重新构造农业银行的组织体制

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关键问题一要转换内部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目前农业银行全系统的现实情况出发,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重新构造农业银行的组织体制。我们的设想是从“一级法人→两级法人→一级法人”。即先改成两级法人,总行成为集团总公司,省分行改为集团全资或集团控股子公司,这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实现内部经营机制的转化,成为名符其实的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第二阶段再由两级法人变成一级法人,这是为了走向真正实力雄厚、信誉卓著的大商业银行。

按这个思路改造,原总行下拨给各省分行的信贷资金和核实后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变为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子公司可在保证总公司绝对控股的前提下,吸纳一部分企业法人入股,由此形成子公司的资本。子公司采用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以股权为纽带的联系,从而实现由传统行政化的组织形式向现代公司制度的根本性转变。总公司通过子公司的董事会决定子公司的经营方针、目标、聘任领导人、分配利润,集团公司不对子公司下达信贷计划、财务计划,不调拨子公司的资金,不得以任何行政手段干预子公司的经营活动。但集团公司可以从本行业管理的要求考虑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子公司必须遵照执行。

这样改造之后,中国农业银行集团公司从总体上说,作为全国性特大型企业的地位没有变,其规模和实力也没有削弱,而且可能更增强了(子公司吸收了新的股份),然而它的行政管理职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职能主要有两个,一是直接经营业务,即集团公司总部自营的信贷业务、外汇业务、结算业务等;二是管理投资,即对各省子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全资或控股子公司依照公司法进行管理。子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在董事会的领导、监督下以其全部资本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求发展。

以上第一阶段两级法人制的运作,可能要维持10年或更多一点时间,因为银行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还取决于整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总体的经济市场化程度。一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完善之后,专业银行变为真正的商业银行,且业务又得到扩展,即可考虑实施第二阶段由两级法人到一级法人的改造。那时的合并绝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回归,而是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之后,实现本质上的飞跃,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后话。

我们之所以提出以上重新构造农业银行组织体制的构想,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长期的计划经济和政企不分使农行难以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中国之大,省际之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生产力水平差异悬殊,从而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时间内,总行无法摆脱处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及地方之间的矛盾这种行政关系的束缚,无法按照商业银行的内在要求进行运作。无法避免农业银行内部优、劣势相互抵消。这样,农业银行整体发展将既不取决于发达地区的水平,也不会是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而将是受制于欠发达地区的低水平,从而丧失发展机遇和时间,远远落后于它人。而我们现在已经落后了,需要加快速度赶上去。

2、实行“两级法人”更符合我国国情

实行“两级法人”而不是“多级法人”是因为它更加适应我国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现状。那么既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且呈现出多层次的生产力结构,为什么不实行多级法人制呢?我们认为一定的规模和实力,有利于增强竞争能力,迅速拓展业务,壮大经营规模,而目前普遍以行政区划设置机构的因袭现状需要在一段时期内进行调整,省级分行历来具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因而作为一级法人单位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更长远一些考虑,可能应转变为以经济区域来设置法人单位。

3、实行“两级法人”有利于增强农行经营的自主性

实行“两级法人”可以弱化行政干预,增强银行经营的自主性。经过多年来的努力,省以下农业银行作为垂直管理的中央机构,逐步摆脱了地方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然而农业银行总行则难以摆脱国务院各部门的直接行政干预。这种干预通过总行又有效地传导下来,其结果是行政行为强化而企业行为弱化。实行两级法人制则依法干脆利落地斩断了这种行政干预的传导机制,实现自主经营。

4、实行“两级法人”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实行“两级法人”制较之“一级法人”更有利于彻底打破资金供应和财务分配上的“大锅饭”,强化各个经营单位的压力、动力和活力,真正做到优胜劣汰。由于“一级法人”是个统一整体,所以要统一核算,统负盈亏,统一分计划,统一保支付,于是好的活不好,差的死不了,甚至经营好的比经营差的活的更差。保护落后,制约先进,最终是牺牲局部先进,保持整体落后。而实行“两级法人”则能够真正做到优胜劣汰,让经营好的发展得更快更好,促进经营不好的向好的转化,使经营不了的自然淘汰,最终是牺牲局部落后而保证了整体先进。

5、实行“两级法人”有利于使农行成为市场活动的主体,按市场规律办事

实行“两级法人”更有利于以法人为单位实施商业银行通行的管理办法,诸如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风险管理等,改善经营管理手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建立起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比如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一般只能以一个法人单位整体实施,就目前农业银行的现状来说,资产负债现有比例结构的刚性一时很难调整,甚至只要少部分分行的资产负债比例难以调适,就会影响全系统实行比例管理。而“两级法人”制则很容易解决这一矛盾,可以根据各个省的不同情况,分别实施,成熟一个实施一个,不因个别地区的条件限制而影响其他地区的改革和发展。

(二)强化资金管理和财务核算

省分行成为一级法人后,要确立以县(市)支行为基本经营单位,强化资金管理和财务管理。

1、省分行变成子公司总部后要转换职能、精简机构

除直属的营业部、国际业务部直接经营具体业务外,总部机关的职能是集中精力抓好对全系统的经营管理、检查监督、指导服务。具体包括研究制定全行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确定经营目标和经营方针、任免下级行长、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检查监督下级行执行规章及开展业务的情况,开展联行、信息、咨询、计算机网络建设、员工培训等基层行需要但又难以独立进行的带有系统性的工作,搞好服务。

2、强化资金管理,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这里所说的资金管理和现行的资金管理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含义,绝不是以保证实现贷款计划为目标的系统内资金的调度管理,而是出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内在要求,遵循资金向高效益流动的原则,以强化风险管理为核心,迫求资金最佳配置。以整个银行(法人)为单位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第一是存贷款比例管理(贷款/存款的比例),目前可先由存贷款增量的比例管理入手,经过二、三年的时间逐步过渡到存量的比例管理。同时辅之以资本比率、单个企业贷款比例、流动比率等几个比例指标的管理考核。第二可考虑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逐步向国际认可的资本充足率努力。今后若干年内,农业银行要尽快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比例,把注意力集中放在自求平衡和自我发展上,努力增存、盘活、创收,提高资金自给率,提高资金质量,提高经营效益、提高竞争力。

3、强化县(市)支行的管理

以县(市)支行作为基本业务经营单位:一是根据不同县(市)的经济条件及县(市)行经营能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类行要给定较高的存贷比例,较大的贷款审批权限,如有需要,可以由上级行调度资金,允许其贷款余额(或就增量言)超过存款余额(或增量),二类行给定中等的存贷比例,大约40-50%,低于一类行的贷款权限,多余资金上存;三类行给定较低的存贷比例,甚至在一定时期内只增存不给贷,存量搞活周转,吸收存款上存,给予更低的贷款审批权限,甚至不予新增贷款审批权。当然对上存资金应给予相同或略低于贷款的利率,以利经济核算。各支行类型的划分视具体情况一年或二年评定调整一次。二是以县(市)支行为核算单位,硬化财务约束,严格考核贷款收息率(实收利息/应收利息)和控制费用率两个主要指标,确保利润计划的实现。此外,在税后利润的分配(包括转增资本安排基本建设、奖励、福利分配)、固定资产折旧的分配使用上均应体现奖优罚劣、效益优先的原则,拉开差距、区别对待。

三是调整机构网点。今后一两年要下大决心坚决撤并一批业务不多、经营不善、前景不好的营业所、储蓄所,按照适当集中、适度规模、讲求效益的原则确定机构网点的布局。

(三)确定新的业务生长点,努力拓展业务空间,以增强农业银行的竞争力

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今后二、三年是十分关键的时期,对长远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发展战略,研究新的业务生长点,努力拓展新的业务空间,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我省情况,我们认为农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应是一只脚站在县城,一只脚踏住中心乡镇,站稳脚跟,巩固基地,经济发达的中心乡镇将是今后农业银行新的、潜力无限的业务生长点,两只手伸进大城市,大抓存款,抓新兴企业。

1、充分发挥农行在县区的传统优势

县城区及以下广大地区历来是农业银行的地盘,与其他银行相比,农业银行无论在存款还是在贷款上均占有绝对优势。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县及县以下农业银行存款约占全省农业银行的64.5%,贷款约占66.28%,且农业银行一向在县及以下地区具有良好的信誉,深远影响,十分熟悉当地经济情况,具有广泛的人缘关系,建立发展了一大批关系较好的企业和个人客户。因而农业银行转向商业银行之后,仍必:须立足县城和中心乡镇,继续开拓业务,改善资产质量,巩固已经取得的地盘。

2、发达地区的中心乡镇是农业银行的战略根据地

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心乡镇是农业银行最重要的基地。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工业小区的崛起,今后若干年内,我省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将为农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提供极大的机会和潜力。几十万乃至千万计的农民将从农村转移出来,建设中心乡镇,走向城市化。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发展第三产业、加工业、制造业乃至高科技信息产业,将集中多少投资,将创造多少财富。农业银行务必审时度势,紧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抓住中心乡镇这个新的业务增长点,迅速拓展业务,将是农业银行摆脱目前种种劣势、困难,走向强大、发达、兴旺的可靠保证。

3、对竞争激烈的城市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城市是其他专业银行和商业银行竞争极为激烈之地,对于农业银行来说,大城市是要进的,关键是怎样进,硬挤硬拼,盲目拉企业放贷款固然可以奏一时之效,但代价可能太大,投入产出不经济,甚至留下新的包袱。因此,我们不可能舍本求末,把立足点重心集中于城市,而只能把双手伸进来,大抓存款和有选择地支持一批新兴企业客户。

4、重点服务“三农”,努力拓展新业务

必须处理好服务农村、农村经济和开拓新业务的关系。即使转为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对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仍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在向商业银行转化过程中,有相当部分的政策性业务仍然要农业银行承担,支农仍然是农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银行不应也不可能放弃这些传统业务,这也是我们必须立足县城及以下地区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后若干年内,我省不发达地区尤其是山区农业银行仍应着力于支持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以及发展资源利用型的工业如开发水利资源、发展水泥建材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而沿海较发达的地区则应重视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出口创汇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鼓励企业发展规模经济,走联合化、集团化道路,并通过特区、开发区的“窗口”辐射作用,带动广大山区内地经济共同发展。

5、加强宣传,统一认识,提升团队精神

在当前农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候,必须对全体员工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务必使大家充分认识农业银行面临的严峻局面和挑战,明确向商业银行转化的重要意义和改革的具体内容,做好充分心理准备,在思想认识统一的基础上全行上下团结一致,投身到这场伟大的变革中,去创造农业银行明天的辉煌。结尾

亚洲金融风暴在一夜之间,使亚太地区数以万计的工商企业和大量银行破产,损失十分惨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企业长期实行家族式经营,缺乏良好、稳健的公司治理机制。俄罗斯2004年7月突如其来的金融**最终没有将其风雨飘摇的银行业带入金融危机。但是专家分析,俄罗斯银行自身资本金不足、信用程度不高、资产质量低下、市场竞争恶劣是产生这次金融**的深层次原因。信用是银行的生命线。加快农业银行的综合改革步伐,提高资本充足率,完善资产管理措施,增强风险控制,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就能维护银行信用,重塑农业银行的信用形象,有效防止金融危机的爆发。

中国入世后的5年过渡期很快接近尾声,中国金融业将面临外资银行的竞争和冲击。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2004中国金融国际年会发表演讲时指出:金融风险的阴影愈来愈重,一旦外资银行分流我国银行新的储蓄存款,国有银行不再拥有稀释其不良资产的手段,将可能诱发金融危机。另一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存贷业务两旺,增幅遥遥领先,在业务发展方面大大超过了国有商业银行,充分显示出生机和活力。业务发展的快慢,实质上是产权体制、法人治理、经营机制等综合因素决定的,因而只有加快农业银行机制转换步伐,才能增强其生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所有制企业经过激烈地角逐,经历了优胜劣汰的市场考验,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对银行的资金、产品、信息、结算等方面的服务需求越来越高,迫切要求与之发展的服务措施相配套。我们只有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才能促进企业做好、做大、做强。改革内部机制是增强农业银行服务功能的原动力,加快内部机制的改革步伐,创新金融新产品、创新服务项目、创新服务手段,是支持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才能支持企业,促进经济发展,实现银企双赢。

改革就是要改变那些与银行发展不相适应的环节,这是科学发展观本质的、内在的要求。农业银行的科学发展,就是要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持续永久、兼顾多样。前几年,农业银行在强化基础管理、转换经营机制、撤并机构网点、分流冗员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下一步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保持农业银行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创新机制,激活经营,增强实力,勇于竞争,抢抓机遇,实现目标。参考文献

1.D.B.格拉迪等(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5 2.胡鞍钢,《中国走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3.黄铁军,《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6 4.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5.马洪,王梦奎,《中国经济形势与展望》[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6.马洪,《中国市场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5 7.王先玉,《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与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10 8.谢平,《中国金融制度的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12 9.张建华,《解决中国再度面临的紧要问题》[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10.朱钟棣,《21世纪世界经济走势预测》[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

11.李金勇,张晓莲,《我国商业银行的机构布局及其改革构想》[J].金融论坛,2001.9 12.朱正元,《国有商业银行分步重组上市研究》[J],金融研究,2000.12 13.林宝清,《国有四大银行不可轻言股改》[J],金融研究,2001.4 14.周元元,《建立集团化、多元化和多层次银行体系构想》[J].金融研究,2000.12 15.王毅,沈伟基,付兵涛,《发展银行业中间业务迫在眉睫》[J].金融与保险,2002.1 16.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课题组,《城市中小银行发展空间研究》[J].金融与保险,2001.5 17.孙立,李晓娜,《对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思考》[J].金融与保险,2002.1

下载关于全市供销社改革和发展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全市供销社改革和发展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联工作发展建议

    有关社联的建议 要培训骨干,抓好队伍,以人为本,重在激励,实施社联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战略。综观成功的其他高校社联,因素有多种,而在这些因素中,都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社联拥......

    殡葬改革工作调查报告5篇

    殡葬改革工作调研 报告 殡葬事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民生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备受人民群众关注。我市十分重视殡葬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年 11 月,老河口市第九届人......

    发展改革委工作信息

    发展改革委工作信息 2015年第3期 (总第366期) 嘉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5年4月1日 目录 【工作动态】 ● 梁群常务副市长赴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转型发展 服务年”联挂......

    楚雄州发展和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楚雄州发展和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2007年1月4日) 尊敬的省发改委各位领导: 在今天召开的全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罗正富作了《》......

    关于发展和改革工作情况汇报11月份

    关于发展和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2011.11.1) (一)规划 1、规划工作。1-8月份,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0.53亿元,占市计划的67.8%,同比增长14.5%;实现财政总收入41.9亿元,其中一般......

    206发展和改革局工作情况汇报

    发展和改革局工作情况汇报 文成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叶飞 (2009年2月6日) 今天,谢县长、刘县长在百忙之中前来我局调研指导工作,充分体现了县领导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重视。在这里......

    发展和改革局工作规则

    *县发展和改革局工作规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1条 为全面落实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要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县人民政府工作规则》,结合本局实际,特制定本工作规则。......

    发展改革工作领导讲话

    同志们:今天,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市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主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全省发展改革工作会议和市委届次全会精神,总结去年发展改革工作取得的成绩,研究部署今年的工作。刚才,市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