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个国营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3 02:1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一个国营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一个国营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一个国营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调查报告

关于一个国营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调查报告

前言

遵照校方指引,利用寒假期间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亲身体验国企改革,发展的实际,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化的实践意义,从而提高思想水平和综合素质。这种实践活动在学校里是没有的,学不到的。通过调研活动,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增长了认知,感受了实践的意义。

寒假期间,春节过后,工厂上班了。我于2月22日,走进了位于沈阳技术开发区的一个大型国有企业-------沈阳鼓风机(集团)公司,并向人事部的负责同志说明来意,请与支持。该同志很热情地接待了我。同时请了生产计划处的负责同志带领我实地观看,讲解企业发展情况,这次调查主要是通过生产现场了解各种产品生产过程及产品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了解技术,管理等有关方面的发展情况,从而体现企业发展。

政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五年多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重点民生问题逐步解决,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实践证明,中央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决策是及时的、正确的。但也要清醒看到,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有待进一步解决,已经取得的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挥。在当前形势下,认真总结振兴工作实践经验,进一步充实振兴战略的内涵,及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需要。

我们沈阳市始终秉着中央关于国企改革的既定方针,一些资料表明,沈阳市一直都是与时俱进根据中央的指导调整和制定着自己的政策。当前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有几项主要工作是必须要做到的。一是要发展壮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国有企业要又大又强,规模要大,竞争力要强。沈阳要发展一批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甚至几百亿元的企业,没有巨人企业就没有巨人城市。工业是沈阳的脊梁,每个企业必须以做大做强为目标来考虑问题。二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国企改革是中央的既定方针,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经省里确定的沈阳市的24户国企改革不能动摇。同时,通过改革引进资本、新的理念、产品,企业才能发展壮大。三是要大力搞好研发。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沈阳市一定要把企业研发中心的问题提到相当的高度来认识,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研发中心,一定要站在全国的、世界的前沿。我国提出要用15年的时间建设创新型国家,沈阳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做出重要的贡献。四是要在开发新产品方面实现突破。我市的企业已经具备了相当强的加工能力,当前特别要在产品开发方面下很大的功夫,要开发出尖端的产品。五是鼓励推动国有企业的整合,推动企业向郊区搬迁改造,推动企业之间的联合,实现国企要素的整合。

调研

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国有大型一类企业。其前身沈阳鼓风机厂始建于1934年,经过历次改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发展速度惊人,产品提升之快,让人刮目相看。九十年代年产值仅仅完成三亿,短短的几年时间,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浪潮中,企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焕发了青春。进入二十世纪初年产值跃升至十五亿,特别是兼并重组之后,去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0亿,今年预计突破100亿大关。雄心壮志让人展望,集团发展前景无限,将为国家发展,实现现代化做出更多地贡献。企业践行的是:“创新,图强,诚信,卓越”的精神。

生产计划处的负责同志带领我观察了主要生产车间(分厂),边观察,边介绍,诸如,主要生产车间是:

转子车间:是制造各种压缩机,鼓风机,给水泵的心脏部分,在一根轴上有多个叶轮,术语叫做“级”。比如,一根主轴上安装五个级,便称为五级转子,就是说,一个转子是由主轴和叶轮的组合而成。叶轮的加工工序很复杂,工艺要求特别高,要用先进的三轴仿型数控铣床加工成型,主轴近十米,在一台卧式八米的车床上加工,这台设备不但大而精度高。有的转子转数达到上万转,离心力相当大,质量要求相当高。

定子车间:是制造各种压缩机的定子,俗话叫做机壳。原来是铸铁件,因为成本高又供不应求,而且有时加工到最后工序发现了“砂眼”而报废,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工程技术人员和又经验的工人相配合研制出一种型材组合的新型机壳,就是用各种规格的板材组合焊接而成,大大的降低了成本,保证了质量,是一项重要的创新,为产品的升级和企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增速机车间:增速机是高,中压压缩机提升转数的辅机,它安装在原动力电机与主机中间,输入转数为电机转数,输出转数为主机需要转数。它的齿轮精度要求达到了国标五级或四级水平,好多军用的出轮都要在这里加工。他的工作环境要求也很高,如每台设备场地要求恒温在20度的条件下生产。这个产品的轴承是自我研制的专利技术,可以连续高速运转三年不用检修。操作磨齿机的工人,是一位青年技师,操作熟练,技术高超,他是沈阳十大杰出青年,省党代会代表,五一奖章获得者。

总装车间:顾名思义是将各种零部件组装成完整的车间。总装之后,还要进行机械性能试验,获取技术参数,而参数必须达到设计标准,由于好的基础,往往一次试车成功。让人称奇的是偌大的设备,在高速运转过程中竟不准有震动。比如,机器运转时,将硬币立放在上面,不准倒。当然,所有的数据都是要经过仪器测定为准。

生产计划处的负责同志对企业状况相当熟知,在我有了感性认知之后,向我介绍了企业产品类型及其用途和发展情况。

企业产品状况

该企业集团是风行行业龙头,属于通用机械范围,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生产制造离心压缩机,轴流压缩机,离心鼓风机,大型通风机等八大系列300规格的风机产品,生产制造高压给水泵,循环泵,核电用泵等50多个系列,570多种泵类产品,生产制造往复式压缩机等45个系列,有400多个规格的产品。

企业产品的质量和发展有国家级技术中心支持,有试验基地落成。集团与2000年组建了国家级技术中心,先后在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设立了4个国家级技术分中心。它们承担着集团的课题研发工作,为企业发展后劲有了良好的基础。集团建立了辽宁第一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可以发布风行行业重点科研课题和风机前言技术课题。使企业集团形成一个多层次,跨地区的技术创新的新体系。

企业集团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认证,ISO1400环保管理体系认证,通过挪威船级社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及海军装备部质量管理体系第二方认证,获得国家核安全局办法的300~1000MW压力堆核电站,核一级,二级,三级用泵的设计制造许可证,是国家唯一设计制造核用泵的企业。

沈鼓集团在改革开放以来,荣获了多项科技进步奖,新产品奖,诸如: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一项,国家级新产品奖九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十三项,市级二十一项,省级新产品奖十六项,曾被国家质检局评为中国品牌产品。

沈鼓集团现已具备设计制造大型国产化设备的能力。诸如:八十年代就可生产年产30万吨尿素装置配套的离心压缩机,进入二十世纪初可生产年产45万吨乙烯和年产52万吨尿素装置配套用离心压缩机,去年以来已试制成功年产100万吨乙烯装置配套用离心压缩机供天津某企业并成为该企业的“心脏”设备。因为这个设备出了故障整个生产系统就要停产,而且要造成上千万的经济损失。还可提供年产500万吨至1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油炼油装置配套的离心压缩机,60万~70万千瓦大型水电抽水蓄水机组配套水泵,1000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用高压锅炉水泵,1000千瓦级核电主泵等产品。此外还有大中型通风机系列。

产品可供石油,化工,冶金,电力,地铁,军工等诸多用途,可根据用户的实际要求,提供可靠地产品。产品覆盖全国各地,远销世界25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的离心压缩机占有率达85%,大型鼓风机占有率达40%,锅炉给水泵占有率达30%,冷凝泵达85%,高压注水泵达50%,输油管线泵达80%,石化行业用往复式压缩机达80%,化肥行业用往复式压缩机达60%,军工行业用往复式压缩机达70%。

沈鼓集团运用自己的专利技术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提供大型离心压缩机1850台,大型水泵1000多台,大型往复式压缩机880多台,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国务院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中,确定的未来重点发展的16项重大技术装备中就有8项需要沈鼓集团的产品为之配套。

其技术力量雄厚,有若干名教授级的高级工程师,主管各个项目的设计,工艺工作。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名(风机专家)若干工程师执笔设计,其中“五朵金花”女中豪杰获得了五一奖章,并以她们为背景排演了一部电视剧《漂亮的事》。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设流体力学专业,为鼓风机培养专业的后备技术人才。保证了沈鼓集团后继有人,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好的基础。

集团从八十年代就组建了“计算中心”进而实现了企业网络化管理,设立了自己的网站,对外称之为“北方电脑”,可设计,编程,安装,维修,内外服务活动。

集团具有风机试验基地,是行业标准的确认机构,为各种新产品获得实用数据参数,提供了可靠地保证。

结语

沈鼓集团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突飞猛进的现实,说明了企业有了好的发展政策的发展环境,企业自身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科学发展而出现的奇迹。也是国民经济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一个缩影。

调查结束了,学习没有结束。这次的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带给我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经验,更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更可喜的是我在实习期间还结识了一些好朋友,他们给予我不少的帮助。俗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没有把理论用于实践是学得不深刻的。当今大学教育是以理论为主,能有机会走进沈阳鼓风机厂去实地考察,对我来说是受益不浅的,我相信这次实践活动对我日后参加工作是有潜移默化的帮助的。最后感谢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所有给与过我帮助的人。

第二篇:汽修企业改革与发展

浅谈汽车维修业的改革与调整

摘要:汽车维修业的改革和调整,是适应当前科技发展和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从维修企业必备的三个因素:设施、人才、管理的角度出发,加以逐一阐述,分析现状,提出对策,推动汽车维修业健康协调的发展。

关键词:汽车维修、设施、人才、管理

汽车维修业是为国民经济和交通运输业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其健康协调的发展,对于交通运输这个基础产业将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因此,积极推动汽车维修业的改革和调整,对发展交通运输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世界发达国家汽车制造业高新技术的不断扩大应用,大大促进了世界各国公路交通事业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汽车工业的进步,汽车的设计制造水平和性能越来越高,电子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技术已被广泛采用到汽车上,汽车智能交通系统(ITS)、电控防滑转系统(ASR)、电控燃油喷射系统(EFI)、防抱死系统(ABS)以及电控自动变速器(ECT)、安全气囊系统(SRS)等高新技术的运用已把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向崭新的阶段。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关税逐年下降,进口汽车数量不断增加,汽车服务领域逐步放开,国外汽车维修业将随汽车售后服务的需求介入中国汽车维修市场,这将为市场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先进和高效的国际化的技术环境,无疑将会给汽车维修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当前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期,如何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发展与需求,快速调整结构,提升经营水平,这是摆在我国汽车维修业面前的新课题。

从汽车维修行业的角度上讲,要把握机遇和发展,用传统的维修管理模式和陈旧的经营手段是无法满足现代科技密集型汽车维修需求的。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维修行业必须从旧的、传统的维修手段中解脱出来,寻求新的发展之路,以便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一个前景广阔并具有生命力的维修企业必须具备三个因素: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技术设备;②高素质的职工队伍;③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灵活的经营模式。一个维修企业具备了这三个方面的条件,那么这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将向良好的势态发展。

一、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技术设备

1、是企业开业的前提

任何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营造好的内部经营环境,要有各种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同时要配置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和检测设备。这是企业的硬件,也是维修企业开业首要和必要条件。

2、是企业发展的保证

过去的汽车维修行业,其经营结构是:点多规模小、技术力量分散、设备老化、检测诊断手段落后、维修资料不全、配置不合理,基本上还是传统管理模式和粗放型经营格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我公司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在企业内部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体制改革和调整,招入了大批的技术人才,引入了先进的设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基本建设和设备更新,现已升级为国家一类汽修企业。通过改革和调整,在近几年的生产经营中,逐步得到了发展。特别感受最深的是,通过加大高新技术装备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如专门配备了汽车电脑解码器,把从过去眼看、耳听、手摸的传统方法中解脱出来。通过现代化的检测设备大量投入使用,维修工人能准确及时判断出汽车故障,这为避免维修失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压缩在厂车时创造了条件。公司逐步发展成为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一流修理厂,有力地促进了汽车维修质量的稳步提高。

3、是企业信誉的保障

公司通过设备的改造和更新,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在激烈的维修市场竞争中占领了一定份额。重要方面就是其资质条件,由于具备了一部分科技含量高的维修设备和检测诊断仪器、能保证车辆的维修质量,质检送检合格率显著提高,受到客户的青睐,在主管部门的评定审核中体现出良好可信的企业形象,因而能够取得了领先,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了信誉,并不断争到新的客户,争到了市场,近两年来,公司坚持“稳健发展,谋长远”的经营理念,企业经济指标保持了年均10%的增长速度,在开展的客户满意度调查中,客户对公司各项改革举措及维修的满意度均达到95%以上。

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1、企业必须重视人才

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企业员工思想、业务素质的制约和影响。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汽车电子技术的不断采用,先进的、技术含量高的汽车故障诊断仪器和维修设备的大量采用,对现代汽车维修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

汽车维修业的人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熟悉业务,并且会管理、善经营的厂长或经理型管理者;另一种是维修技术人才,既有丰富的汽车维修理论知识,又对现代汽车结构和新技术有一定了解,又有很好的维修实践经验。一个维修企业如果没有一支技术精湛的生产队伍和高水平的技术管理干部体系,那么,这个企业是不可能在强手如林的维修市场中站稳脚跟的,而且最终会被淘汰。因此,企业必须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并创新用人机制,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创业冲劲。

2、企业需要培养人才,引进人才

我国现有汽车维修业户31万多户,从业人员236万多人,但是在从业人员中具备专业技术,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较少。从业人员中的大部分工人素质普遍较低,不能满足当今对人才的需求,影响到汽车维修行业的持续发展。

从目前我市多家维修企业来看,具有高水平专业知识的人才是寥寥无几,技术工人仅占职工总数的40%,其中中级工占27%,高级工占5%,而具有大专以上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在维修队伍中所占比例不到3%,这是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汽车维修企业要求的,所以必须重视对维修队伍的培养和提高。一方面,要在企业内部加强对职工队伍的岗位技术培训,形成一种学知识、学技术的良好风气;另一方面要从大专院校引进专业人才,他们是企业的一笔宝贵财富,他们有理论知识,有朝气,敢想敢干,只要多实践,丰富社会经验,一定能早日成才,维修企业应多给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

对职工培训不仅仅是业务技术的培训,还应开展市场竞争、服务意识及职业道德的教育。在汽修厂经营过程中,给车主留下最直观印象的是全程与其接触的企业职工,为此,通过培训要求员工具备最起码的职业礼仪和素质。例如:对车主彬彬有礼,亲切友好,给人“如沐春风”的舒畅感;善于倾听和表达,不强词夺理,不耍贫调侃;能从客户的角度出发考虑和探讨问题,为顾客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解决方案,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信守承诺,值得信赖。从2005年以来公司为转机建制的需要,加大改革力度。为使员工接受改革、支持改革,在全公司范围内组织开展了题为“我与企业同行”、“如何做一名好员工”等活动,围绕着如何建立激励机制、如何正确处理企业效益与员工收入的关系,如何公平竞争的用人环境等专题进行认真讨论,还举办技能学习、厂情发布,加大了厂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力度,把员工对企业改革上存在的模糊、不正确的认识,用新的、进步的科学的思想加以引导和解答。进行有效的教育培训,积极帮助员工进行自我完善是提升其企业忠诚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通过人才的能力培养让他们感觉到自我发展有奔头,对企业有所贡献也能及时补充,从而更加忠诚于企业。

3、企业应当创新用人机制,留住人才

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后,企业还应当能留住人才,并在工作中体现其价值。维修企业必须创新用人机制,努力谋求出资者和出智者的“双赢”,有效地减少双方的短期行为,使人才与企业同命运、共荣辱。授权是汽车维修企业有效地留住人才的关键举措。汽车维修企业领导应该懂得优秀人才处于一定的管理和技术岗位时相应的权力就成为他们最大的苛求。因而,能不能满足他们的“权欲”,授予什么权力就成为关键砝码。企业领导必须在抓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和人才培训的同时,放手用人,让人才自我价值在企业的汽车维修经营管理中得以实现。

近几年在汽修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公司高薪聘请了高素质的维修技术人员,建立了机修、电工、板金、喷漆四个维修小组,任命组长,直接对其所负责的小组进行管理,责任分配到个人。针对员工的文化素质低,年龄偏大,造成在实际工作中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这一情况,公司制定了每月一次的业务学习制度,由公司的业务骨干和外聘专业教师授课,公司全体员工参加培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和教训,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使员工的业务技能都有很大的进步,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公司还鼓励员工开展自学活动,对于自学取得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的员工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学习兴趣,在全公司形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公司优质服务工作的开展和各项任务的完成。

只有通过引进人才,加强技术培训,并能够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创业冲劲,才可能造成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至于落伍。

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灵活的经营模式

1、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跨进新千年后以及我国加入WTO世贸组织后的新时期,汽车维修行业也必须迈进现代化管理和生产发展的快车道。在当今时代,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经营模式,那么这个企业是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世界科学技术的冲击的。因此,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要结合我国国情,制定本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方针,这是企业的软件。企业还应根据市场发展变化,不断调整经营手段和策略。“入世”后,有大量的先进技术和产品涌入国内市场,这给汽车维修业带来广阔的前景。如何把握和适应新的机遇,企业应尽快建立一系列先进、科学、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特别要推行计算机管理手段,使业务接待、档案资料、配件供应、财务结算、信息反馈等工作电脑化、程序化、网络化。目前,正在推行的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工作,也是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为顺畅地与国际制度接轨作好准备。

2、服务用户的必备条件

2.1、保证最基本的服务要求

汽车维修业属服务行业,用户(顾客)的要求就是工作目标,应以优质的服务、灵活的经营,千方百计地满足用户的要求。作为维修行业的客户,最基本的要求是“质量、价格、时间”,汽修企业就应围绕这三个方面做文章。在质量上,通过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全员质量意识,树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观念,要广泛开展TQC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在修车过程中要推行修理工自检、互检、专职检验员检验的“三检’制度,力争修车合格率达98%以上。在价格上,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无论是修车工时或配件供应,都应做到价格公开、收费合理,绝不能坑、宰用户。配件供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理顺进货渠道,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为用户提供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配件。为了保证修车时间,压缩车辆在厂车时,维修行业要采取全日制经营方式,节假日不休息,实行24小时服务。通过开展24小时热线电话服务以来。不论在什么时间,车坏在什么地方,服务就到什么地方,从而为用户赢得了时间,也增强了企业信誉。

2.2、发展新型的服务方式

经营者应当积极探索新型的服务方式以取悦新老顾客,吸引车源。“关怀式服务”和“提醒式服务”是比较行之有效的两类服务方式。某汽修厂主修高档轿车,车主大多收入丰厚,身着笔挺的名贵西装,但从车上走下时后背往往有褶皱,于是厂长灵机一动,在客户休息室添置了一台蒸气熨斗,免费为顾客熨烫西装,后来还成立了美容美发室,在车主休息时为其服务,这就是所谓的“关怀式服务”。此举一出就取得了良好的反响,车源持续增长,业务红火不已。“提醒式服务”也不失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方式,汽修厂现有客户建立详实的档案,记录下每一辆车的二级维护和年检等检测维修项目的到期时间,并能提前通知车主,不仅可以稳定现有客户群,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加入。公司以“诚实守信,优质服务”为主题,教育和引导广大员工,以诚待人,热情服务,奉献企业,进一步增强了全体员工的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为方便客户,开展了帮助客户做好车辆年检审工作,全年共审车辆120余台次,年审驾驶证110余本。为打造公司品牌,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开展对客户进行定期回访、电话提醒服务、员工星级评定、客户优质服务测评等工作内容,获得客户的好评。

2.3、完善配套的服务环节

从发展战略上,维修业还应向设施一流、功能齐全、服务周到的方向发展,上档次、上规模建设企业。维修业不单是为用户提供上乘的修车质量,同时发展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可以为用户提供购车信息、为用户办理证件、定期上门走访、建立车友俱乐部、免费为用户车辆检测、免费停车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延伸的经营策略和目标。在完善配套经营服务上,企业还应为用户创造一个优雅、舒适的修车环境。公司的卫生、绿化、美化、合理的布局,既是现代化企业形象要求,也是给用户好印象的第一条件。为适应汽车维修发展、竞争的需要,公司制作了维修服务提醒,修订了企业标识使用规范,期望通过企业文化的整合以及对外清晰的品牌表达,在企业内外广泛传播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内外对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的认可,增强内部凝聚力,形成和创造具有公司特色的企业文化。积极完善修理场地建设,在2006年到2007年两年时间内,进行了三次大面积的整改维修场地,扩建维修场地400余平方米;对厂区外部绿化进行改造,投入资金在维修场地外修建绿化带;为了使用户真正感到满意和温馨,在公司设置舒适的客户娱乐休息室,并配备书报、杂志及卡拉OK音像设施,为客户创造一个舒适的休闲、娱乐环境。

3、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3.1、加强内部建设、拓展横向合作的需要

① 转变维修企业的经营思想。一是从只重视汽车大修向重视汽车维护、小修,尤其是单个总成的专业化修理转变;二是从只能从事机械维修向机、电、液一体化维修转变,实现由简单手工维修向以诊断为主的现代维修技术过渡;三是从就地维修到上门服务的转变,并重视维修工作从接车开始到送车上门的一条龙服务;四是在现有生产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积极开拓与汽车有关的维修项目和服务,利用闲置设备,开展汽车维修零配件的来料加工业务,汽车装饰、美容等专项修理。

② 加强维修企业的技术基础管理。一是建立完整的用户维修档案,包括车辆的基本情况、运用、维修和事故处理,以及技术评定情况;二是强化生产技术标准化管理,维修企业应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管理体系,确保维修生产质量。

③ 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引导维修企业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促进汽车维修企业对维修生产的全过程实施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并及时调整经营方针,使企业在最佳状态下运行。

④ 发展与汽车制造厂和销售商的横向合作。这对三方都有利,一方面,汽车制造厂可从维修企业获得必要的反馈信息用以改进设计,还可避免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建设各种维修服务网点;另一方面,维修企业也可从汽车制造厂那里获得必要的技术资料,方便为用户服务;而销售商在代理销售制造厂产品,实施售后服务的过程中其维修服务需维修企业来做。有实力的维修企业可以直接与汽车制造厂合作建立售后服务网点;一般的维修企业可以通过与销售商签订委托维修服务协议,以确保维修企业的年维修量和经济效益。

3.2、从实际出发,探索发展合适的汽车维修企业经营模式

目前在汽车维修市场上,“四位一体”售后服务体系、连锁经营的模式,以及“汽车救援俱乐部”等已经逐渐兴起。

“四位一体”始于欧洲,它是集整车销售、配件供应、维修服务和信息反馈等诸多功能于一身的品牌企业,有统一的企业标识、品牌形象,有让人信服的服务质量,极具竞争力,同时还能有效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连锁经营诞生于美国,分直营连锁、自愿连锁和特许连锁等形式,实践证明,这种经营方式对规范管理,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卓有成效。以车主和维修企业为主体,以会员制形式组成的“汽车救援俱乐部”,是为车主服务的主体,俱乐部成员可免费享受诸如一定范围出险施救、汽车美容、日常维护、二级维护、保险及养路费的代缴等相应的服务。随着私人用车的发展,以汽车快修为主、送修上门的社区服务窗口,也有着相当大的发展前景。

从当前自身实际出发,维修企业应积极探索发展合适的经营模式,朝“非大即小”的方向发展,以求立足市场、发展壮大。对原有大型维修企业,或者把自己纳入国际或国内各大汽车公司的售后服务体系,或者把自己做大做强,树立自己的品牌,在本地区或全国范围内发展连锁经营;对原属小型维修企业,应或者加盟连锁经营,或者由众多小型维修企业组成集团,联合经营,充分展开广泛的行业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向着分工明确的简单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的服务模式迈进。

汽车维修业中只有实现了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功能齐全的优质服务、灵活的经营手段,才能为企业赢得信誉,为生产经营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综上所述,一个先进的维修企业必须认识到设施是基础,人才是根本,管理是手段,三者缺一不可。这也是交通部GB/T 16739-1997《汽车维修业开业条件》所要求的,同时还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三个条件的建立上,还应不断完善和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历史前进中永恒的主题。维修企业应牢牢把握发展的契机,不断改革,完善和调整,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企业改革与发展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企业改革与发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决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国有企业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纪律保障,是企业党委纪委面临的一项重要的课题。做为一名主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领导干部,我认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经济建设的大局,既要治又要防,既要破又要立,既要“扬汤止沸”,更要“釜底抽薪”,着力治本抓源头,实行综合治理。

一、强化“双律”,狠抓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

企业在改革发展中,需要有一种良好的干事创业风气,其决定因素就是我们的领导干部。企业党委纪委在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廉洁从政规定的同时,必须要不断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自律”和“他律”意识,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畅通监督渠道,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一是要加强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广大党员干部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样做。通过开展“读文章、思廉政、树形象”活动、“如何做一名称职的管理干部”大讨论、“黄金叶诚信建设靠自律还是靠他律”辨认赛廉政书画展、漫画展、演讲比赛等活动,把廉政教育寓教于乐,使领导干部在活动中受到深刻教育,陶冶情操,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执政能力;二是积极推行领导干部述廉、群众民主评廉、个别座谈访廉等一系列措施,对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应注意的倾向性问题、苗头性问题,早打招呼,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制约;三是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开好民主生活会,强化组织监督和同级监督;坚持推进厂务公开、部门政务公开,实行任前公示制,强化群众监督;强力推行责任追究制,启动引咎辞职制,强化各级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岗位意识。郑州卷烟总厂纪委通过坚持不懈地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使各级领导干部廉政意识逐步加强,2002年以来,共有50余人进行礼品登记上交,金额达40万元。

二、纠建并举,切实加强行政监察工作

教育是基础,制度是关键。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深入具体管理层面,配合各部门,认真查摆在体制、机制、制度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研究工作措施,探索监督途径,规范工作行为,纠正存在问题。行政监察工作要突出重点,纠建并举,推动反腐倡廉工作向纵深发展。一是要以“三重一大”事项为重点,加强对决策行为的监察。通过狠抓党政联席会会议制度、党委员会会议制度和厂长办公会会议制度的落实,严格遵守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以及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重要议事原则和决策制度,不断提高民主、科学决策的水平,确保企业政治大局的稳定;二是围绕物流、资金流管理工作,以落实“三规范一公开”(规范财权、事权、物权,进行厂务公开)为重点,加强对经营活动的监察。例如近几年来,郑州卷烟总厂积极推行公开招标和阳光采购工作,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的效能监督工作,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压缩不合理开支,减少资金流失,确保企业经营效益的实现。2002年以来,郑州卷烟总厂通过公开招标工作,共为企业节约资金2400余万元,通过资质认证阳光采购工作,为企业节约资金近2000万元;三是围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加强对人事用工管理工作的监察。监督干部任前公示制、引咎辞职制、干部考核制度落实到位、监督阶梯性奖励和否决性处罚落实到位。

三、严格执纪,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

查办案件是反腐败斗争的主要突破口,也是维护企业利益,严肃纪律的重要手段。2002年以来,郑州卷烟总厂通过建立党风廉政信息员制度、设立举报电话、举报箱,定期定向收集基层廉政动态,共受理各类信访件35件次,查处企业内的不廉洁行为6起,立案3起。通过查办案件工作,为企业打造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服务优、团结务实、高效廉洁的干部队伍的同时,积极为企业挽回了巨大经济损失。总厂纪委自2002年2月介入对外合资企业外方股东代表涉嫌虚假出资、合同诈骗等犯罪的案件,盘活了合资企业上亿元的资产,结束了长达6年不能开工生产的局面,为总厂挽回了巨额经济损失,较好的为

企业经济建设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齐抓共管,深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增强党的组织和各级党员干部自身免疫力,确保党员干部廉政勤政的基本制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一是要实行“一岗双责”制,使各级领导根据分工自觉投入到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来。二是要确立目标意识。切实解决好谁来抓、抓什么、达到什么目标、如何实施责任追究的问题。做到履行责任有规范,检查考核有标准,追究责任有依据。三是要加强检查考核。做到季度抽查、半年小结、年终全面考核。郑州卷烟总厂通过深化、细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责任网络,积极营造出高位启动、上下协调、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得到整体推进

第四篇:企业改革发展汇报材料

渐进式改革

跨越式发展

☆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近年来,☆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原☆市歌舞团)在全省率先推行专业文艺院团竞聘上岗等内部改革,探索出一条“主体不变机制变、主业不变功能变、公益不变服务变”的文艺院团渐进式改革路子,实现了“一年一个样,几年大变样”的跨越式发展。其改革发展经验得到中央和省市充分肯定,先后被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一、企业改革及运营情况

1.一颗子激活一盘棋。☆市歌舞团成立于1986年,管理机制滞后,等着任务搞演出,靠着财政过日子,全团一年仅有十几场演出,全团40余人不足10人可以上台演出,发展举步维艰,一度面临解体,拖欠员工社保费达400多万元。2008年,借着文化体制改革东风,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提出“早改早脱困、早改早受益、早改早发展”的改革要求,通过了“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的歌舞团内部机制改革方案,同时明确由市财政补助解决市歌舞团欠缴基本养老金以及人员分流辞职补助费,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内部的安定稳定。此后,歌舞团因地制宜、大胆创新,采取了演员人员灵活招聘、与市艺校联合办学等一系列机制创新,激发和释放了内在活力,成功走出困境。

2.一个实体闯出一片天。2009年,内部改革初见成效的市歌舞团抢抓机遇、走向市场,注册成立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市场为导向,向管理要效益,转变经营方式,实现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运作。特别是实行以岗定酬、岗变薪变的新分配制度,在10个县(市)分别设立区域经理分块经营,极大调动了演职员工闯市场、争效益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近年来,☆传媒积极拓展盈利渠道,与移动公司、农行、三钢集团、经济开发区等大型企业单位和地方商会、社会团体结为战略合作伙伴,为其长期提供礼仪、演艺、广告等商业服务,形成以演艺为主业,兼营庆典礼仪、广告会展、艺术培训等衍生产品开发的多元经营模式。2013年☆传媒正式加入中国东部剧院院线联盟,策划引进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铁岭艺术团等专业团体来明演出,不断提升演出档次和品位。☆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每年的十几场到现在每年演出200多场,营业收入从改革前的不足80万,到2009年创收280万,2012年突破1500万(2013年因庆典业务缩减,营业收入为1200万元);演职员收入由每月平均500元到现在每月平均4000元,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整体实力和市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2014年被评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

3.一台车服务一方百姓。公司始终坚持公益性与经营性并重,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以公益服务锻炼队伍、展示实力,以产业发展推动公益事业。依托省上支持配备的流动舞台车,广泛开展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活动。近年来,通过团企合作,创作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开展声势浩大的流动舞台车百场送戏下乡巡回演出活动,在全市12个县(市、区)145个乡镇演出500多场,观看演出的农民群众超百万人次。此外,还以“周周有戏看”为载体开展公益性低票价文化惠民活动,以及“文化进园区”、“文化进社区”、“文化进军营”及慰问农民工等公益演出活动,中央与省级重要媒体多次进行了专题报道宣传,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创建文明城市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并作为2012年省委、省政府工作检查点获得充分肯定。

4.一路高歌唱响一个品牌。☆传媒在承办各类大型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逐渐塑造出了“☆”的品牌形象。近几年,先后策划承办了数届“海峡两岸林业产业博览会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式及专场文艺晚会、“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会、“海峡两岸(☆)动漫画论坛”、第25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开(闭)幕式、“小焦实业创百亿产值”大型文艺晚会、2013环球比基尼小姐大赛国际总决赛等重大活动,倡议发起了5.12赈灾义演募捐等大型慈善活动,新创办的☆艺术培训中心吸收了200多名学生参加公益培训。同时,实施文化产品和品牌“走出去”战略,开展赴香港、澳门、上海、福州等异地演出,选派演员参加全国性及省、市重大文艺比赛并多次获奖,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目前,全团拥有演职员工83人,拥有舞蹈、声乐、舞美等中高级职称人员及优秀营销策划、企业形象设计人员30多名,具备了同时承接多场演出活动的能力和水平。2013年被评为“全市十佳成长型文化企业”。

三、下一步发展计划

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将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为动力,以服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己任,着力更新理念、拓展领域、创新模式,努力成为全市演艺娱乐业的领军企业。

1.编排精品剧目,做强演艺主业。针对演艺娱乐市场需求,加大原创节目创作,既要有高雅艺术,也要有通俗娱乐节目,满足群众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积极参与☆旅游演艺等本土文化项目开发,加大地方特色的剧本创作、艺术创新和演出编排力度,通过文化旅游演出、动漫人物扮演等大型演出活动为演出产品的创作、运营带来新的模式,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挖掘演出消费的市场潜力。今明两年重点从☆历史文化元素中撷取最出彩的部份,邀请中国歌剧舞剧院策划编排一台大型舞台剧《☆意象》,将情景剧、歌舞、戏剧、民俗表演等融合其中、有机串联,打造一台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文化演艺剧目,使之成为一张“流动的☆名片”。同时,加盟福建省文艺演出院线,实现8家院团联网统一售票,从本地售票延伸为异地售票,进一步拓展演出市场。

2.更新发展理念,拓展多元经营。针对去年来礼仪庆典业务有所缩减的形势变化,公司将进一步转观念、闯市场、增效益,全面拓展商业演出、广告会展、活动企划、艺术培训等相关业务,实现混业经营和跨界发展。近期重点突破四大业务:一是办好☆艺术培训中心。依托☆的品牌影响力和专业演员队伍,特别是“周周有戏看”等舞台演出机会吸引力,创办☆市最大规模、最具权威、最富影响力的中小学生艺术培训学校,开设声乐、舞蹈、国学等课程,既为孩子们提供理论学习的场所和展示才艺的舞台,又为企业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一定的经济效益。二是扩大户外广告业务。在市区醒目位置新投资安装一块100平方米的LED显示屏,面向向全市进行广告招商,同时与商业演出和公益活动的赞助商广告相结合,提升商业广告代理的竞争力。三是积极拓展婚庆业务,占领高端婚礼市场。成立婚庆制作小组,安排团队到上海、广州等地进行观摩学习创意策划、现场布置、手工制作、花艺、摄影摄像等方面的婚庆业务, 逐步与我市高端酒店、婚车出租公司、花店、喜糖店、婚纱摄影店建立合作关系,打造“婚庆一条龙服务”。四是做大展会活动企划业务。发挥演艺、企划人才和演艺器材设备的优势,积极承揽各类展会活动策划、布展业务。同时针对中小演艺团队和企业单位的需求,开展演艺器材设备的出租业务。

3.创新营销模式,提升品牌形象。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积极借助现代传播媒体和公益活动做好宣传营销工作,做好自我包装和创意推广,进一步扩大☆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公信度。着手建立☆传媒公司官方网站和微博、微信,及时发布最新演出资讯,并附介绍及相关演出视频。根据上班族的时间规律,在上下班高峰期利用车载电视滚动播出最新上演剧目的精彩片段,在人流量较大的天桥、路口设置LED屏投放企业宣传海报,潜移默化中激发市民的文化消费热情。按季度制作宣传册,将演出计划和剧目介绍以最形象的方式让群众一目了然,抓住人们的猎奇心理,从而吸引更多观众和客户。继续发挥客家文化艺术中心的作用,进一步做好“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周周有戏看”等公共文化服务,既可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提升☆的企业品牌形象。

4.完善激励机制,打造一流团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和人才激励机制,成为更具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制定人才队伍培训计划,继续从每年的营业收入中划拨2%作为专项经费用于各部室主任及编导外出观摩考察,鼓励公司演职员工赴专业院团学习本专业表演或拓展其他灯光、音响、编导等舞台技艺,不断提高演职人员专业水平。鼓励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参加北京大学企业总裁MBA高级研修班学习,不断提高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加大高层次演艺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既懂表演艺术、又善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防止人才断层。进一步完善区域营销经理梯级式奖罚办法,在企业内部按职位定额业绩指数,按业绩指数发放月薪,每年评选营销标兵给予奖励,打造一个敢闯敢拼、多才多艺的企业团队。

第五篇: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30年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30年

【本章提要】本章对30年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脉络梳理与经验总结。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可划分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但国有企改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通过进一步改革来解决。今后的国企改革将主要集中于调整战略布局、深化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企领导方式等几个方向。

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来看,改革的脉络呈现出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推进特征。本章通过透视改革进程,揭示推动每一阶段改革的基本因素和根本动力,对我国国企改革的推动模式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以便我们能够在今后的改革中把握规律,掌握主动,尽快实现国企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本章执笔:周天勇

夏徐迁】

第一节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一、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

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国企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企改革开始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1979年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约束机制难以规范,出现了企业为扩大自销比例而压低计划指标、不完成调拨任务和财政上缴任务等问题,结果是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出现了“工资侵蚀利润”和行为短期化问题。实践效果与改革预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在这种情况下,1982年中央推广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旨在解决放权让利中暴露的问题,处理好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解决大锅饭问题,在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收到了成效,尤其是国家财政赤字大幅减少。但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不平等,企业内部条件也千差万别,该政策很难找到可操作化的指标来规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企业激励不足问题十分严重。1983~1984年先后又两次推出利改税,但结果都很不理想。

2.国企改革先后出现了多种形式

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改革主要是为了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明确国企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并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一些小型国有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并在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中开始了股份制改造和企业集团化的改革试点。

到1987年底,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制,同年,中共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形式,试点可以继续实行,到1988年底,全国共有3800家股 1 份制企业,其中800家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60家发行了股票,其余3000家原是集体企业。1988年2月国务院更加明确了企业承包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地位,规定了“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歉收自补”的承包原则。同时,全国人大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从而将扩权试点以来取得的改革成果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

虽然承包制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承包制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1991年9 月中央工作会议强调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1992年后国务院就不再鼓励企业搞承包。1992年7月国务院公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该条例根据两权分离的思路明确了企业经营权、企业自负盈亏责任、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企业和政府的法律责任等问题。但是很快人们就发现,仅靠企业内部转换机制,难以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

3.国企改革与价格体制改革等宏观经济改革同步进行

国企改革是与价格体制、投融资体制等宏观经济改革同步进行的。在价格体制上,国企改革的推进对价格体制提出了挑战。1984年以后开始了对价格体制的改革,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放开价格为主。1987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现行的3种价格形式,即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并规定企业在价格管理方面享有的权利,主要是赋予企业对一部分价格的定价权。

在流通体制上,1978年中国以计划管理的商品将近400种到1990年底已经逐渐减少为9种。同时,改变原来生产资料不能成为商品的现状,将近850种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计划调拨的方式转变为市场调控,生产资料正式成为商品。由于生产资料成为商品,以它的有效和方便的运转支持和支撑了国企改革的进行。

在投融资体制上,中央进行了“拨改贷”改革、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局。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建设项目投融资体制从拨款改为贷款,国家不再给新建企业投入资本金。在监管体制上,1988年4月,为了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理顺国家与企业的财产关系,国务院直属的国有资产管理局成立,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权、监督管理权、投资和收益权、处置权。

此外,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发行股票的企业增多,对股票交易的需求压力相应增大。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1986年)和深圳(1987年)先后建立了股票柜台交易市场。其后,两地先后于1990年和1991年成立了规范的证券交易所,主要在于缓解已经发行在外,且具有相当规模的股票交易需求的压力。据中国证监会的统计,从1987年至1990年末,我国共向社会发行了可流通股47亿股,筹集资金47亿元。资本市场的建立不仅为国企改革提供了融资渠道,还为将来国企改革的深化奠定了基础。

4.改革的推动力量

这一阶段国企改革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进,具有十分鲜明的试错特征,改革的推动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国企改革是解决我国经济短缺问题的客观需要。改革之初,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发展路线使我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与国家对它的投资不相称,使国家财力吃紧,生产资料和人民生活资料长期处于严重短缺状态。为了摆脱这种局面,中央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作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制结构与国有国企改革成为解决当时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和两权分离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缓解紧张的产品短缺问题。此外,迫于“文化大革命”之后,国营和集体企业职位有限,无法安置上千万的回城青年的工作,各级政府不得不鼓励自谋职业,并大批发放个体营业证。个体经济就这样在政府默许下发展壮大起来,并最终成为一种合法的所有制成分。

资金、技术和经验的严重匮乏要求国家必须坚定地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吸引国外投资,引进改革所急需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正是在这种旨在缓解短缺问题的政策推动下,2 三资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了初步发展,为90年代外资的大规模涌入奠定了基础。

(2)中央指导、理论研究和地方企业实践相结合,自下而上占主导,经济短缺的现实迫切要求改革国企以提高产量和效益,改革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外资经济。改革的具体实践过程,却是中央指导、理论研究和地方实践共同作用下推动的。在探索的初期,这种共同作用表现为以地方实践为主,自下而上推进国企改革。

对国有国企改革,中央政策主要是采取“试点”的大原则,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和企业相关理论,先后推出了多种政策。从放权让利到两权分离的承包责任制和转换经营机制,经历的都是“政策—实践—政策改进”的过程。被实践证明不好的政策,用新政策加以取代,如用两权分离取代放权让利;被实践证明有效或尚未证明的政策继续加以推进,如股份制试点、“拨改贷”等。

与国有企业改革密不可分的是非公经济的改革,个体和私营企业在中央的默许和“看一看”的宽容政策支持下,通过自我发展与实践,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地方的成功实践获得了中央的认可,进而推动了所有制结构的巨大变革,个体和私营经济成为所有制结构的一部分。外资经济在政策的鼓励下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3)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逐步调整改革的方向

这一阶段,国企改革没有明确的方向和路线指引,除了有一点改革之前的一些教训外,也没有可以借鉴的发展经验,走的是一条完全陌生的道路。通过不断的试探性改革措施,寻求改革的正确方向和路径,也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逐步调整改革的方向。为了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推出了放权让利,但是“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的出现,使改革调整为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于是又调整为转换经营机制。

二、1993~2003年:国企改革的制度创新

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主义制度下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使改革陷入发展的僵局。同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对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触及计划体制本身的改革势在必行,国企改革由此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1.逐步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明确,使国企改革从政策调整阶段进入了制度创新阶段。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要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实践的重大突破,具有划时代得意义,为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

2.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

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这种改组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择优扶强、优胜劣汰”。截至1997年底,在抓大方面,国家集中抓的1000 家重点企业,确定了分类指导的方案。在放小方面,各地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搞一刀切,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多种形式,把小企业直接推向市场,使一大批小企业机制得到转换,效益得到提高。山东诸城、四川宜宾、黑龙江宾县、山西朔州、广东顺德、河南桐柏、江苏南通、福建宁德等许多地区在探索搞活小企业方面先行一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此外,一大批新型的民营企业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兼并、收购、投资控股、承包、租赁、委托经营等改革举措,将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理 3 念和管理方式融入国有经济运行中,盘活了大量的国有资产。特别是中共十五大肯定股份合作制和提出调整所有制结构后,各地国有中小国企改革的步子加快,改制企业的比重迅速上升。

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明确指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3.国企解困始终是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的主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与非公经济迅速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有企业由于高负债率、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摊派严重、员工积极性不高等原因,陷入了发展的困境,效益逐年下滑,亏损面逐年增大的。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上半年亏损的国有企业达到43.3%,1998年第一季度出现了全国性的亏损,国有资产的损失数额也逐年上升。1997年,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将国企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在三年内在大多数国企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并使大多数国有亏损企业走出困境。

为了给国有企业解困,中央推出了多项政策,包括兼并重组、主辅分离及债转股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结合国有商业银行集中处理不良资产的改革,成立四家专门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部分符合条件的重点困难企业实施“债权转”股权改革。到2000年,最后确定了对符合条件的580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债权转股权,涉及债转股总金额4050亿元。已实施债转股的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下降,由原来的70%以上下降到50%以下,这些企业每年减少利息支出200亿元。

此外,国务院还采取其他一些有效措施,努力解决企业冗员过多、企业办社会等问题,主要是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附属普通中小学校和医院等社会负担逐步分离或独立出来,转移到地方,由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股份制和公司制试点的推进

股份制试点在1986年就被提出了,但当时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仅针对少数有条件的大中型全民所有制企业。1992年国务院颁布了《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股份制试点企业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等11个法规,引导股份制试点走向规范化。1994年,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国家经贸委、体改委会同有关部门,选择100户不同类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随后,全国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先后选定了2500多家国有企业参与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本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这些试点企业在清产核资、明确企业法人财产权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1997年中试点企业普遍进行了公司制改造,经过一年的实施,全国2343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共有84.8%的企业实行了不同形式的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已初步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中,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的有540家,占23%,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的909家,占38.8%;尚未实行公司制的国有独资企业有307家,占13.2%,其他类型企业有47家,占2%。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互相参股等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

1994年,在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的同时,国家经贸委在18个城市进行“优化资本结构”的配套改革试点。试点的主旨为以市场为依托,在整体推进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政策,通过破产、兼并探索建立国有企业优胜劣汰机制,在补充企业资本金、减轻企业债务负担,分离社会服务功能,分流富余人员,资产多元化等方面实现了重点 4 突破,尤其是在企业破产、兼并和职工再就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务院逐步扩大了“优化资本结构”试点范围,1996年增加到58个城市,1997年扩大到111个城市。“优化资本结构”试点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国有企业亏损面太大,亏损额太高,无法从根本上为国企解困。

5.利用与发展资本市场

投融资体制实行“拨改贷”之后,随着国有企业经营亏损日益增加,银行对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率不断攀升,间接融资渠道很难满足国有企业改革资产重组、规模扩张等的融资需求,此外,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的过度负债和财产损失需注入庞大的资金,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仅靠银行的间接融资已难以满足其巨大的资金需求。因此,通过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是必然的出路。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利用资本市场积极稳妥地发展债券、股票融资。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因为企业为了自己的股票能够上市,利用直接手段来融资,必须按照《公司法》要求,对企业进行公司制的改造,并完成上市公司的规范操作。在利用资本市场解决国企改革的融资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大力发展国内的资本市场,另一方面让一些企业走出去,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截至2001年初,我国境内上市公司从1990年的14家增加到1063家,其中包括114家境内上市外资股公司和52家境外上市公司,境内上市公司市价总值达46061.78亿元,流通市值达15492.49亿元,投资者开户数达到5683.88万户。

6.国企改革与整个国民经济改革相结合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企改革是与国家宏观经济改革结合进行的。在所有制结构上确立了非公经济的重要地位;在分配制度上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方式;价格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的目标;改革外贸、外汇管理体系;在社保制度改革方面,纷纷出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制度等政策,为企业解除后顾之忧;企业富余人员、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政策给解困工作创造条件;国债补贴技改,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等。

7.本阶段国企改革的动因

国企改革在本阶段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改革的推动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改革解放了思想,指明了方向。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理论界和社会各界围绕计划与市场的争论愈演愈烈,姓“资”和姓“社”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国企改革的推进。国企改革因为无法跳出计划体制的框框而举步维艰。已经迅速发展起来的个体和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由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名不正”而“言不顺”,发展壮大的阻力越来越大。在此关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谈话完全消除了人们的疑虑和担心,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彻底解除了长期以来困扰理论界和社会各界的姓“资”和姓“社”的问题,指明了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2)国企改革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求。本阶段国企改革较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短缺问题而实行的改革有较大的区别。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的推进及集体经济和非公经济的迅速发展,短缺现象在90年代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国有企业面临的生存困境成为国企改革新的客观原因,其背后隐藏的是企业制度上的问题。基于两权分离理论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只承认国有企业有经营权,而不承认企业作为法人应该有财产权,认为所有权全部属于国家经营机制转换,决定了国有企业不可能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制约,即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状况不断恶化,使对企业制度的改革成为必然要求。

(3)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总结的共同作用。20世纪90年代后,理论界关于企业制度 探讨不断深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企改革的主要方向。此外,20世纪80年代的国企改革的实践经验证明不涉及产权和计划体制本身的国企改革,只能是停留在经营管理层面,不能触及企业的核心,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水到渠成的选择。同时,改革实践还证明,改革不仅要注重每个具体企业的改革,更要注重全局性的调整。因此,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明确了国有国企改革的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企业。另一方面,是要处理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把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为主导地位,改变国有企业范围过宽、数量过多、比重过大的局面。

三、2004年至今:国企改革的纵深推进

中共十六大之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变化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使我国的国企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深层次改革,是利益的调整和权力的重新分配,涉及政治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困难和阻力可想而知。2002年11月,中共中央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深化国有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明确要求中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改变部门分割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2003年3月,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分别成立,统一了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的权力。此后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也提出,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国资委成立后明确所管辖的大型国有企业要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实行产权多元化,可以上市募集资金,而且鼓励整体上市,以保持和增加企业的整体实力,许多大型企业正在剥离社会职能部分,过去一阶段是剥而不离,仍由企业自己管理,现在有的正逐步移交社会;在企业内部实行主辅分离,使各部门面向社会,成为独立经营的实体,企业同国资委分别签订责任书,对领导班子进行考核。

2.国企改革以大企业、以产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为中心

本阶段,国企改革依然是以抓大放小为主,同时以产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建设为中心。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决定》第一次把产权制度提到如此的高度,提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是对“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创新和历史突破,进一步明确具体了国企改革的任务和目标。

3.各种所有制企业关系的处理

这一阶段,如何处理非公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成为了理论探讨和政策制定的重点。非公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壮大起来,在许多领域占有绝对优势,非公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在改革中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出现了个体、私营、外资与公有制经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如非公经济在行业分布上从以制造、建筑、运输、商贸和服务业等领域为主,已经开始向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领域拓展。非公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如石油行业的民营资本问题。此外,外资企业在我国的发展也迅速膨胀,外资的并购问题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热点。非公经济遇到了重新定位和判断的问题,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正确处理非公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2005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36条”)。该政策一定程度上给予了非 6 公经济更大的发展空间,并扫除了人们对非公经济去向问题的担忧。

4.国企改革与资本市场的改革同步进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迫切需要资本市场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与有效的金融服务。资本市场对于国企改革而言非常重要。一方面,改革开放的深入,非公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推动的国际资本的流动,使民间积累了大量资本。另一方面,“拨改贷”之后,国企直接融资渠道越来越窄,资本市场是国有企业理想的融资平台。此外,资本市场有利于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但是,我国资本市场中股权分置的先天缺陷严重制约其健康发展,投资、融资、定价和资源配置的功能逐渐被弱化,面临边缘化的危机。对资本市场先天缺陷的改革对于国有经济改革越来越重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股权分置改革。2005年4月中国证监会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到2006年末,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资本市场的功能逐渐回归。资本市场的功能回归,吸引了大量沉睡已久的民间资本,强烈的投资需求必然会引来更多的优质资产和公司进入资本市场,以获取资本,实现资本的增值。因此,股权分置改革成功后,随着资本市场体制的逐渐完善,资本市场将成为一个全国优质资产的吸纳器,为国企改革提供了一个全国范围的资源配置平台,企业之间的大额换股并购有了可能。这对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结构调整,非公资本参与国企改制,产业整合以及上市公司做优做强,都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国有资本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可以在资本市场获得公允的定价,股价有条件成为新的绩效考核标准。一直以来无论是考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还是进行国有资产转让,最重要的参考指标都是净资产。但这一指标并不能反映国有资产的真实价值。因此,资本市场的巨大变革,将非常有利于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

第二节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30年的基本经验

纵观近三十年的国企改革历程,我们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但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体而言,国企改革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国企改革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改革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向前推进的。改革的过程具有较强的“试错”特征,走了很多弯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这种情况是无法避免的,因为我们走的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在没有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的情况下,进行颇具市场经济特色的国企改革,没有可参照的对象,更没有成熟的经验,必然要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从放权让利到两权分离,从股份制试点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微观的制度创新到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国企改革就是在这样的探索中一步一步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即便在改革有所成就和经验积累之后,由于各方面认识的不统一,国企改革的推进依然无法做到一步到位。中央对于改革的推进也是一个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出招”的过程,并逐渐形成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综合推进的格局。

二、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

改革是一个中央政策和实践互动发展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中央根据对现状的把握和对相关理论的吸收采纳,主动推出相应政策,其后,企业和地方的实践会检验政策的效果,从而导致下一个政策的推出;另一种方式是在实践中自发形成某种较为成功的改革模式的雏形,并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制度需求,进而引致相应中央政策的出台。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主要以政策推动为主,而国有中小型企业及个体经济、乡镇企业、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主要是由地方实践推动的。此外,在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以自下而上为主,中央的政策宽容其所具有的试探性,鼓励或默许地方的实践,通过实践成果来推进改革;而在改革进入制度创新阶段之后,随着经验的积累与理论探讨的深入,国企改革的推动模式转变为以自上而下为主。

三、国企改革符合客观规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作用,是建设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国企改革在资金、人力和时间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也取得了改革的战略从无到有、目标从模糊到明确、对象从外围到核心的巨大成就。改革的发展逻辑内在吻合制度变迁的自我循环特点,即国企改革的每一项政策的推出都是针对当时的现实环境而设计的,并且每一步改革都依赖于上一步改革的实践效果和新的环境,其过程更像是一个诱致性的制度变迁过程。在这种上下结合的推动模式背后,国企改革的每一步都体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放权让利、拨改贷、两权分离、承包制、股份制和公司改革、债转股、设立国资委、股权分置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推出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国企的生产力,而对束缚这种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进行变革,以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使企业趋于良性发展的国企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第三节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0年的国企改革历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一、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企业家人才缺乏,技术人才流失

虽然从1992年起,我们确立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95%的商品物资已经放开由市场调节。但是,国有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许多企业的中上层领导,习惯于按计划、按规章和按上级指示办事,不习惯于市场调节;重生产管理,轻市场营销;重固定资产投资,舍不得在广告、品牌、商标等方面投资;重增加了多少资产和产值,轻资产负债率、产品成本效益;重生产工艺,轻法律、经济、财务、公共关系;重自己的生产管理经验,轻项目可行性研究、经济咨询等业务和知识;重短期利益,轻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重借钱要钱,轻还钱挣钱。企业的领导和中下层干部,按照规模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实际是政府官员在企业中的一种延伸。有许多企业领导从心底里重官而轻商。因此,真正善于开拓市场、精心算计成本、讲究效益的企业家较少。一个大多数企业近乎由行政人员领导的地区与一个有较多企业家领导企业的地区是无法在投资、成本、营销方面进行有效的竞争,更无法与国外企业抗衡。

据笔者的调查,技术人才在国有企业中难以发挥作用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改革开放多年来,一些国有企业的技术人才向乡镇、“三资”、民营企业流动,有的技术人才虽然名义上在国有企业中,但只担任“星期日”工程师,他们将自己的知识和掌握的技术扩散给这些非国有企业,提高了其产品的质量,反过来与国有企业进行竞争;有的兼职技术人才在非国有企业工作充满精力,而在国有企业工作则没有积极性。二是国有企业原有的技术人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更新困难,新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国有工业企业工作,有的只是将国有企业当作获取实际工作经验和经历的一个阶段,之后再到其他工资和待遇较高的企业去应聘。三是由于科研和技术开发经费不足,工作条件差,领导不重视技术和产品更新,工资和其他待遇较低,一些技术人才不能在国有企业中为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二、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差

一个企业,只有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在全国市场上占有它应占有的份额,才能生存和发展。如果产品不能理想地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和销售,资产再多、工业基础再雄厚、技术人才再多,也不能说明这个企业有多么优秀,实际上,这反而使一部分资源被闲置和浪费。近年来,国有企业工业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非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日益上升,特别是国外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竞争力日益增强。许多国有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时,其产品在国内还有一定的知名度,还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到了90年代,因广告投资不力,技术水平不高,产品没有更新换代,人员过多、社会负担过重、成本过高,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最后被市场淘汰出局。

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中的行为体,其体制和行为还没有与市场经济对接,其计划经济下的体制和行为还远不适应市场经济对它们的调节。

三、国有企业缺乏规模经济

现代经济中,规模经济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从我国的国有企业实际情况来看,企业规模应该大的不大,应该小的不小,难以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规模经济企业。据有关方面分析,1995年我国500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还不及美国500家大企业的前3家。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徐州工程集团机械的总资产和销售额只相当于美国同行业企业卡特彼勒(Caterpillar)的1.97%和1.39%,仅是日本同行小松制作所的2.22%和2.15%。我国最大重型设备制造企业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的总资产和销售额仅是德国同行曼内斯曼(Mannesmann)的1.79%和0.45%,相当于日本石川岛播磨的2.27%和0.89%。我国为数众多的轿车制造厂,迄今还没有一家达到当代技术所要求的最小经济规模。由于企业规模和实力与国外企业存在巨大的差距,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在对外开放和外资进入的情况下,我国许多企业难以应付,面临生存危机。

四、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从国有企业改革的情况来看,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到一定阶段,相应的政治体制不进行改革,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也深入不下去。从影响企业效率的角度看,与企业有关的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这样几个方面。(1)行政和事业的规模相对于经济基础而过大。改革开放以来,在党政社会团体和各种事业单位就业的人员增长最快。国家在吃“皇粮”方面的财政开支越来越大,而能用于企业资本金注入的财力相对越来少。同时对企业摊派和各种变相的收费屡禁不止。(2)管理部门太多太细,条块分割严重。任何一级政府任何一个部门都可以是全民所有的代表,都有所有者的一部分权力,都可以行使管理企业的权力,获得有关的利益,但是都不对企业的风险、微利和亏损负责;各个部门都想扩大自己对企业的管理和制约权利,这些部门之间相互争权、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相互消耗,出台了许多相互矛盾和前后矛盾的政策和规定,企业按照这些相互矛盾的政策和规定无法从事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到各部门办事的成本太高、效率太低、时间太长。(3)国有企业的需要扮演非经营性组织角色。党政社团各个部门都要求企业设立委办处科室,太小的企业也要设专管人员,实际上将企业办成了一级党政社团的基层组织,是一级政府,而不是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企业要花费很大人力、财力、精力去应付开会、应付检查、评奖以及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有的企业没有现代企业应当有的市场营销、广告策划、技术开发、售后服务等等这样的部门。

第四节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一、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

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是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贯彻的方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不同地方、不同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中共十七大再次强调,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是要把有限的国有资本集中起来,投入到真正需要国有经济进入和加强的领域和行业中,与此同时,国有经济的管理方式也要从国家管理国有企业转变到经营国有资本。大量的竞争性领域由非国有经济来投资、经营和发展。目前,尽管竞争性行业的民营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从传统计划经济承接下来的国有经济面面俱到的配置格局 9 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应该退出的没有退出,应重点发展的也没有得到重点支持。

从我国就业、再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国情看,从财政给国有经济注资的能力和国家借老百姓的钱维持规模很大的国有经济的危害和后果看,遵照中共十七大的精神,国有经济要进行战略性的调整:从所有制结构上,要降低国有经济的比重,收缩国有经济的战线,提高国有经济的质量;从国有经济的形式上看,可以从单一的国有资产形式,发展国有控股的经济形式发展,解决企业的资本金来源问题,使资本和风险社会化。

二、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中共十七大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明晰产权,而明晰产权的主要方式是推进股份制改革。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这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股份制及其股份合作制企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它并不因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同而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需要股份制企业的主要原因是:自然人力和人力资本属于个人所有,由此而产生的收入属于个人所有,收入中的储蓄属于个人所有,而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储蓄全部进入银行也会形成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其中的一部分进入企业的资本金部分,这就要求资本社会化,即发展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企业。

三、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国企改革必须坚持的方向。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股东会决定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行使用人权,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中央和地方党委要加强和改进对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领导班子的管理。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职工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继续推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四、优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制度

中共十六大提出,要建立中央和地方分别履行国有资产管理职责和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统一的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提到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从理论上讲,国有企业的最终产权主体是明确的,即全体人民;但实际上又是模糊的,人人都是所有者,人人都不为其所有物负责,形成事实上的国有产权主体虚置,缺乏人格化的国有产权主体。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是国务院和各级政府,政府再委托相关职能部门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当企业盈利状况好的时候,有关政府部门都想争功求利,并纷纷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当企业效益不好时,这些部门又都不对这种状况负责;经常的情况是有了好处都想抓一把,出了问题则相互推诿。国有资产产权不清的现实表现是政企不分,其结果是多头管理,多头管理就必然是责任不清。在所有者缺位、管理者多头的情况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和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未能落到实处,几乎没有人会因为造成有资产投资的损失受到处罚,承担风险更是难以到位,“打板子”找不到“屁股”。这是导致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对国有资产管理漫不经心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我国国有资产投资和营运整体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未来发展来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逐渐减少,但目前国有经济还占有社 10 会资源的70%左右。由于资本市场容量、国外战略性投资者积极性、上市国有控股企业一股独大、股民投资积极性不高等原因,我们不可能将国有经济在短期内实现转轨,这个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体制转轨时期可能是15到20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必须有一种制度安排,使转轨中的国有经济尽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是推出建立出资人制度改革的缘由。因此,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出资人制度,是一种次优和阶段性的制度安排。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资本社会化改革是大方向,不能用出资人制度代替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资本社会化改革。

五、完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领导方式

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方式,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既要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又要改进和完善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方式,使其适应市场竞争规则、适应法律要求、降低体制成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加强党对整个国有经济的领导。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要考虑成本、竞争和合法原则。

(1)合法性原则。《公司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运作的根本大法,党对公司制企业的领导也必须符合《公司法》的规定。因此,党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的领导方式要合乎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和公司法。

(2)竞争力原则。不断地提高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努力谋取利润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最大的“政治”,应该以“追求较高的效率”为目标。

(3)低成本原则。市场经济是“一视同仁”的经济,优胜劣汰客观规律不会因为是党领导的企业(党政工团机构一应俱全)而不发挥作用,所以选择领导方式的实现形式、确定组织结构和权利安排,不仅要尽可能降低其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而且要避免支付更多的摩擦和交易成本。

下载关于一个国营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一个国营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改革与发展案例探析1

    案例探析之《最大化实现能力发挥的企业制度》 丰田/硅谷/linux之比较 要求:1.阐述该种企业制度基本框架2.指出该种企业制度的优势与缺陷3.提出合理的改进 丰田模式 丰田的精......

    三线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定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三线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作者:唐桂娥 罗平 来源:《财会通讯》2005年第03期......

    企业改革与发展务虚会议汇报材料

    企业改革与发展务虚会议汇报材料 ——总站近两年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和总公司今后三至五年改革与发展建议 各位领导: 我站根据总公司宣汽办【2010】144号通知精神,分别召开不同......

    浅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大全5篇)

    浅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问题论文关键词:国企改革 现代企业制度 有限责任 论文摘要:要解决我国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深层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最本质......

    中央企业改革发展有关情况2

    中央企业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有关情况一、中央企业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 围绕“一大目标”,实施“五大战略”,加强“三大保障”。 一大目标: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

    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对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阳泉信和资产......

    广东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调研报告

    广东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调研报告 (2005年8月28日) 课题组顾问:朱森林 王兆林 课题负责人:黄 挺 课题组成员:黄 挺 陈 池 宋子和 曾广灿 李金亮 张长生 周林生 余树华 执 笔 人:......

    深化供销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深化供销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韩友善 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供销社系统坚持为农服务宗旨,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在参与全县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商品连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