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冈本003http:///c6j编辑
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郭作玉
北京大学法学学士,中共中央党校经济管理研究生毕业,现任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员。先后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组、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单位工作。2005年出版个人专著《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一书,2009年再版,于2011年入选“中国信息化十大专著”。担任《增加农民收入——实例与分析》、《百宝箱——中国信息化与现代农业案例及分析》等书主编。
主持人:本报记者袁赛
男嘉宾: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员郭作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积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融合,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贯彻落实上述重要精神的有力举措。
为了充分认识信息化在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做好相关工作,本期对话,我们特别邀请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郭作玉,就如何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怎样融入农业发展各个环节、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任务等问题进行探讨。信息化推进农产品生产的现代化
主持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变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凸显了信息化的突出地位。今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上论断和要求,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富有理论性、战略性和指导性,全国特别是农业战线正在深入学习领会并认真贯彻落实,请您给我们介绍下,目前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的突出表现和今后工作的着力点好吗?嘉宾:当今时代,数字技术、3S技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地球等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佼佼者,已经服务于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并已开始渗透到各领域的各个环节。农业领域毫无二致,各环节都涉及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化融入农业现代化,已经表现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以及政府部门的相关管理和服务中。
如在种植业生产过程中,测土配方施肥已经比较普遍,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决策系统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结合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化肥农药使用以及产量等数据绘制电子地图,取相关信息提供给施肥、灌溉等专家支持系统,可实现田间施肥、灌溉、喷药的自动化、智能化。可通过远程视频监控、先进感知与遥感、信息采集与传输、计算机智能处理决策技术的集成应用,对大田作物全生育期动态进行监测预警和生产调度。如安徽省计划于今年启动小麦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四情”监测调度系统二期项目建设,完成36个监测点建设,实现对56个小麦主产县小麦“四情”监测全覆盖。
在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可应用集传感器、智能监测与控制、移动通信等于一体的设施化养殖系统,实现畜禽育种及养殖、肉蛋奶生产、饲料生产、养殖场管理、畜禽舍环境控制、疫情监测及防治等方面或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利用水环境参数监测传感器、智能化的渔业生产专家系统,可实现水产养殖环境理化参数监控、自动投饵、饲料配制等一体化的健康养殖模式。
在农产品收获过程中,利用装有卫星定位系统(GPS)的联合收割机可以实现自动测产,可提前预置加油站及维修网点分布情况,使农机手能轻松查找所需信息。自动采棉系统通过计算机自动控制,能准确掌握每台采棉机的运行路径、精准计算油耗。机器人能代替人从事一些繁重的农事操作,如苹果收获、黄瓜采摘、挤奶等。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系统,可
为农机跨区作业提供供需信息交流和配对平台。
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大量应用,生产效率迅速提升;目前已形成了多层次农产品加工信息网络,建立了农产品加工国际标准跟踪平台,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对接平台,以及农产品加工市场信息预警服务体系。
信息化推进农产品消费的现代化
主持人:近年来,为了破解农产品“卖难买贵”的困境,中央1号文件多次强调要将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信息化在促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方面怎样发挥作用,以及在确保农产品质量与提高消费满意度上怎样发挥作用?
嘉宾:信息化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突出体现在农产品价格发布和供求对接上。通过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采集系统、电子化交易平台、智能化产品质量监控系统等,实现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进行价格信息的发布、汇集、展示、查询。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鲜活农产品网上批发和网上零售,以及农业合作社与城市超市对接、农业合作社与城市消费合作社对接和订单农业,多渠道多形式促进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融合,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
确保农产品质量与提高消费满意度,通过建立从产地到市场的全程质量控制系统和追溯制度,以产品条码为信息传递工具,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检测、包装盒标识等关键环节进行电子监管和可追溯,实现对农产品从原料供应、加工、包装、销售等整个流通过程的全程追溯管理。如上海爱森猪肉安全全程追溯系统,将射频芯片(RFID)应用于生猪的全程饲养管理中,为以后流通中安全追溯提供支持,对生猪养殖、检疫、市境道口检查、屠宰、批发、零售等环节的有关质量信息加以记录,并进行全程监控,保障了猪肉产品的质量安全。
物联网的有些功用,可让人们直接观察到一些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及生产过程,可以帮助提高消费兴趣与信心。今后,宣传、推介、销售农产品以及满足个性化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信息化都将大有用武之地。
休闲农业是我国休闲消费新业态,目前这方面已经有不少信息服务平台,比较突出的是由农业部乡镇企业局支持和指导的“魅力城乡”休闲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它能提供多种搜索、电子地图服务、观看全景漫游、利用客户端软件享受贴心服务、提供电子商务服务等。信息化推进农业服务的现代化
主持人:去年,我国农业实现了粮食生产“九连增”、农民收入“九连快”,应该说,政府部门的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发挥了不少作用。请您跟我们介绍下这方面发挥作用的具体情况?嘉宾:近年来,我国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在农业电子政务上,农业部已上线运行农业信息采集、农产品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等30多个业务系统,相继开发与应用草原监理、渔政指挥、动物疫病防控、病虫害监测及植物检验检疫、农机购置补贴、财务监管、视频会议、应急处理等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浙江等省(区、市)已建了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加载了农业及其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不少基本信息;农业部和一些省(区、市)农业部门正在建立农民承包地确权、登记、发证情况的数据库,建设“三资”管理信息平台和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这将大大有利于决策与管理、服务。部分省(区、市)把电子政务延伸到了农村基层,推进了政务公开、管理透明、政策落实和群众监督。在农业生产安全管理上,已建了农机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可及时采集农机购买、使用、出租、转让、维护、年检、报废等信息,实现农业机械安全检验、登记、驾驶操作人员考试、发牌发证、安全检查、事故处理等监督管理信息化。渔业方面,已在捕捞船上配备信息接收终端、卫星船位监测终端和AIS避碰设备,初步建成了卫星船位监测系统、渔业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提升了捕捞船信息化装备和安全生产监管水平。
在农业服务方面,大家比较熟悉的气象信息服务,国家气象局已经具体提供全国“三夏”
期间天气形势预测预报、全国小麦收获期间天气形势预测预报、全国早稻(或晚稻)收获期间天气形势预测预报等,其中有旬报、月报、季度报、年报等。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气象规律被揭示,防灾减灾和利用自然力的能力越来越强,今后应更好地利用气象信息服务,变靠天吃饭为顺天或用天吃饭。在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出现了农业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如福建“世纪之村”、湖北渔洋溪村等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浙江“农民信箱”、农业部“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它们可以把农业机械和为农企业服务等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力量整合其中,把农业社会化服务求、供关系整合起来,通过短信、彩信、语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对求、供行为实行及时、准确、低交易成本对接,从而满足农民(农场等)生产、生活需求,帮助各种服务商发现用户与拓展市场。
今后,如大家所说,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将经历深刻的社会变迁,即发展呈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的趋势,农业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将会大显身手。用信息化手段指导农业农村工作
主持人: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任务艰巨。您能跟我们讲一讲,今后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点工作都有哪些吗?
嘉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应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今年3月28日,刚履新职的汪洋副总理来农业部视察指导工作时指出,信息化水平是一个部门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领导力。作为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管部门,要用信息化手段指导农业农村工作,这是今后工作的一个制高点,要从上到下齐心协力抓好。他关于农业信息化讲话的重要精神,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和贯彻落实。农业部发布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最近发布的《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意见》,对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很好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个人认为,实践中在机制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批示范性项目、完善政策等方面应花大力气。
第一,重视培育良好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机制。需要不断地摸准需求,努力解决好发展的内生性动力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今后,一是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责,强化协同,形成发展合力。二是需要强化农业信息化工作体系的力量,包括社会组织的力量;三是注重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包括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举办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博览会等),开展项目示范,支持先进适用信息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四是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与市场力量的有机结合。政府公益性信息化服务,其具体建设、技术开发、运行管理可以进行财政购买,以定向委托、招标采购等方式外包给社会中介机构或企业去做;政府的平台要为专业协会、涉农企业、基层合作社提供方便性服务,以降低社会中介组织和小微企业进入农业信息化的门槛及成本。五是需要大力支持企业等市场化力量的服务及经营行为,为他们解决好经营及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如减免其税负、加大贷款支持、降低贷款利率等。六是把开展农业信息化情况列入地方政府部门工作业绩考核内容,开展农业信息化成果评选。
第二,不断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基础打牢了,农业信息化才能顺利推进。一是要针对偏远地区加强相应设施建设,确保通讯畅通。对于游牧民、沿海渔民等活动范围较广的农业生产者,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通讯设备为其建设小型卫星电话通讯系统,实现对我国农业生产者的全覆盖。二是进一步推进“宽带下乡”。利用光纤通讯、3G无线宽带网络等信息技术,提高农村宽带接入能力。支持电信运营商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支持通讯设备制造商开发适用于农村的一体机、基于3G网络的无线接入设备,加快宽带网络在农村的推广使用。三是积极推进农村地区的“三网融合”。研究制定农村“三网融合”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开展农村“三网融合”示范工程。四是加强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推广。鼓励各研究机构、信息化装备生产企业,开发符合农业需要的各类传感器、计算机硬件模块、相关监控软件等;建立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光、水、温、肥等条件的需求数
据模型,为计算机智能控制提供数据支持,用现代信息技术产品装备各类农业生产者。第三,组织实施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项目。需要组织实施以下三类可操作性强、效益明显、具有较强示范效应的项目。第一类:基础支撑类信息化项目。建设好国家级农业资源数据库,主要农产品生产信息收集和发布平台,农业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国家级农业云计算服务中心等基础支撑性项目。第二类:生产应用类信息化项目。如精准农业、设施园艺、养殖业智能化管理等项目。第三类:经营性服务类信息化项目。加强农业龙头企业信息化、批发市场信息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等项目建设。第四,制定并实施农业信息化补贴政策。当前,宜制定并实施的农业信息化补贴政策有两大类:一是对农户上网及购买信息服务实行补贴,包括对互联网接入、农户购买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化终端设备、农民信息技术培训、所付信息服务费等,建议给予50%左右的费用补贴。二是对应用信息化技术产品实行补贴。例如,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自主选择政府推荐名单内的产品,一旦使用就给予一定的补贴,降低先使用者购买成本。
目前,由于各地条件不同,以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一方面是正常的,属于客观原因,一方面也有主观上的事,如思想认识是否到位、领导是否重视、有关部门是否提出了得力措施、有否坚持落实规划等。从信息化的特性看,从本人调查的情况看,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无论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包括我国东、中、西部)都应该抓紧进行,晚进行不如早进行,谁更早些和多些开展工作,谁就能得到更早更好的回报,谁就能走到前头,谁就是强者。
第二篇:第四章推进农业现代化(定稿)
第四章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区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第八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全区百亿斤粮食计划,加大引黄灌区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快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步伐,加强中南部地区旱作基本农田建设。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15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万亩,旱作基本农田132万亩。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从技术研发、试验示范、集成推广等全过程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搭建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创优的“平台”,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现代农业综合服务配套体系建设。着力提升现代农机装备能力。着力提升动植物病虫害防控能力,建立健全各类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队伍。进一步完善区、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体系,提高重大疫病防控能力。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形成区有中心、市县有站、基地和企业及市场有点的农产品安全检测检测体系。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到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和重大疫病防控能力达到100%,畜禽良种率达到95%以上,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00万吨以上。
第九节加快建设“三大农业示范区”
高效益建设引黄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引领,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用现代物质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化的方式经营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区域产业化、经营集约化、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和产加销一体化,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高效循环型的现代农业体系。到2015年,建成600万亩高产、高效、优质、可持续的粮食产业带,以卫宁地区和贺兰山东麓为主体的80万亩枸杞产业带,“银川—吴忠”50万头奶牛产业带,1000万只肉羊和80万头肉牛的沿黄清真牛羊肉产业带,沿黄100万亩设施蔬菜和100万亩露地蔬菜产业带,100万亩淡水鱼产业带,贺兰山东麓80万亩葡萄产业带,灵-利-青-红-中100万亩经果林产业带,提升卫-宁-青现代化养猪基地,把黄河金岸沿线建成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将引黄灌区建成引领西北、示范周边、面向全国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高标准建设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以水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保水、集水、蓄水、节水、补水为切入点,按照节水、生态、特色、避灾的发展方向,以现代旱作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引领,坚持生态恢复重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并重,建设特色鲜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到2015年,建成环香山100万亩硒砂瓜产业带,干旱半干旱区150万亩马铃薯产业带,盐池 —同心—红寺堡—海原1000万只滩羊产业带,扬黄灌区和库井灌区30万亩设施农业产业带,70万亩优质专用玉米产业带,120万亩的油料—小杂粮产业带,“盐—灵—宁—同—海”150万亩红枣生态经济林产业带,“盐—灵—红” 100万亩甘草产业带,100万亩经济林产业带,将中部干旱带建设成为引领西北、示范全国的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
高水平建设南部生态农业示范区。坚持“生态优先、草畜先行、特色种植、产业开发”的方针,以“三河源水源涵养保护”工程为重点,以加快生态恢复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以现代生态农业示范点为引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库井灌区,进一步培育壮大生态接续产业,建设5大产业基地,到2015年,建成100万头肉牛清真食品基地,400万亩马铃薯及种薯基地,30万亩冷凉设施农业基地,35万亩中药材产业基地、150万亩油料-小杂粮产业基地。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引领现代生态农业,壮大生态经济,将南部山区建成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生态农业示范区。
第十二节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转化增值
以培育骨干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促进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引黄灌区走高品质、精深加工之路,重点培育和发展枸杞、清真牛羊肉、乳制品、优质粮食、脱水蔬菜、淡水鱼、葡萄、苹果汁等加工产业集群;中部干旱带大力发展以滩羊、红枣、中药材、优质牧草、羊绒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南部山区加快发展肉牛、马铃薯、小杂粮、油料、中药材、优质牧草等农产品加工业。到2015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65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重点培育10家销售收入过10亿元、10家5-10亿元的加工龙头企业,国家和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00家以上,每年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1万人。
第十一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塞上农民新居和农村危房改造、农村清洁能源、农民初级卫生保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万村千乡市场、农村环境保护等工程为重点,着力改善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实施农村自来水、送电、通路、清洁能源、安居、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加大农村交通、卫生、文化、体育、商贸以及村庄环境整治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初步建起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体系,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到2015年,全区公共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文明程度和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形成产业新格局、生活新提高、乡风新文明、村容新变化、管理新机制,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第十节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加大政策惠农力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加快实施农民创业促进工程,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基地和创业园,大力支持农民发展二、三产业,帮助农民实现多元增收,促进农民收入由以农业为主向以二三产业为主转变。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开展就业技能培训,鼓励建设项目优先使用本地农民工,提高农民工劳动报酬,确保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收入不断提高。鼓励农村集体和农户在当地资源开发项目中入股,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70元,年均增长11%。
专栏4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工程
农业科技:高标准建设12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在全区各县培育20000个科技示范户、每年培训农民创业实用技术4万人次。
农村能源: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70处,农村户用沼气2万户建设,新型高效能灶(炕)25万台,推广太阳灶50万台。
农产品加工:推广优势农产品储藏保鲜、脱水烘干、质量安全控制等技术示范200家。
农业信息化:配套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网点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网络。
水产养殖:建设低洼盐碱地生态渔业基地24.5万亩。
农业环保:以村为单位,建设农村清洁工程100个。
草原建设:综合整治沙化草原800万亩,建设多年生优质牧草基地400万亩,开沟排水人工种草改造北部盐碱化土地50万亩。
畜牧业: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小区)150个、肉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100个、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120个、滩羊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畜禽良种繁殖体系建设、饲草(料)加工体系建设。
种植业:建设种植业种子工程40处,完善农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全国新
增1000亿斤粮食示范基地32万亩,万亩粮油高产示范片500个,优质瓜菜基地及标准示范园200万亩,旱作农业示范基地150万亩,建成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
农村合作:扶持壮大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建设农村公益事业及社会保障项目。
第二十九节大力发展特色小城镇
因地制宜,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文化特色,大力发展特色鲜明的各类小城镇,实行差异化发展。加快县城以上城市和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积极扶持一批在资源开发、旅游度假、加工制造、商贸流通等方面特色突出的小城镇加快发展。重点将宁东镇、望远镇、洪广镇、马家滩镇、红果子镇、金积镇、石空镇等打造成为工业和工矿型小城镇,将李俊镇、丰登镇、崇兴镇、鸣沙镇、泾河源镇、宣和镇、镇罗镇等打造为农贸型集镇,将沙湖镇建设成为既有江南水乡又有阿拉伯风情的旅游型集镇,将杨和镇、兴泾镇建设成为具有回族民俗文化的集镇。使特色小城镇真正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成为承接农业人口和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载体。统筹实施中心镇与中心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川区规模3000人以上、中南部地区规模500人以上中心村4600个。
第三十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加快沿黄城市带同城化步伐。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按照城乡一体、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编制城乡发展规划。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利体系一致、权能内容相衔接的土地产权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规划统筹,产业同链、交通同网、信息共享、生态同建,推动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交通、旅游、通信、邮政、金融、住房公积金等跨区域互通互认,支持市县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城乡共建、城乡联网,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城乡接轨。建立有利于农民工进城落户政策,稳定推进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
第三篇: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从农村环境出发
撰稿人:蔡智 单位:治河渡镇乡镇府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两级分化较为严重,在这样的前提下,国家政策开始向农村倾斜,如农业现代化的提出,及新农村建设方案的推行。无论是农业现代化还是新农村建设,都旨在发展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总目标。
然而,经济发展向来被看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了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必然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往日几乎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农村生活开始受到冲击。环境恶化问题开始在广大的农村蔓延,逐渐成为了困扰农村发展问题之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突出的环境问题
(一)环境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进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对于消除贫困、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均有重要作用。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长期制约着我国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环境基础设施具有规模小与分散、实用技术缺乏、运行成本高、回报少、基础条件差、建设周期长等特点,无法吸引外来资金进驻,因此,我国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集体投入 和农民自身筹资和以工代资。然而,中国所有农业和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远远不足以解决问题,由于资金不足,集体作用弱化,已建成的基础设施也面临着严重的维护缺乏、运行不足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步伐。
(二)生活垃圾处理不当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数量与日俱增,我国每年产生约1.8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多为简单堆放,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以及农民主体自身的局限性,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较为普遍,很多地区的田头、路旁、水边以及干涸的河道均成了天然垃圾箱。大大小小的垃圾堆,不仅侵占了农村的大量土地,而且还会成为苍蝇、蚊虫等病原体滋生的场所。在雨季,农药、化肥残留物等有害成分随垃圾渗入环境,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加之,农村基本上没有对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条件和设施,致使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越来越糟糕。
(三)耕地数量减少,土壤恶化
在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的同时,工业、企业在农村圈地建厂的现象普遍增加,而农村的圈地多为占用耕地开设工厂,由此导致农村耕地数量剧减。在耕地数量下降的同时,我国耕地质量也在下降。长期施用化肥造成了土壤板结、土壤矿化,秸秆还田率低,植物吸收的土壤养分不能还田,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战略安全。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污水灌溉,重金属污染,非降解性农膜的大面积使用等严重污染着土壤。
(四)农村水资源缺乏保障
我国水资源存在时空不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农村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现象十分严重。加上近年气候变化无常,降雨量递减,干旱加剧,如今年我国南方遭受百年难遇的干旱,地表干裂严重,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农业缺水问题凸显。
在政策的推动下,许多企业开始涌入农村,地方政府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盲目引进外资而忽视污染问题,对进驻企业缺乏严格的污染制约,导致许多重度污染企业进驻农村,导致大量的工业废水、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而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有增无减,在工农业的双重污染下,水中污染物含量严重超标,农村饮用水源受到污染。农村现有浅水井和水窖问题突出,它们或紧邻污染源,或受工业废水污染,卫生条件非常差,大量水井周围10米以内,有厕所、粪坑、牲畜圈和污水沟等污染源。由于农村饮用水多数没有经过净化和消毒,水污染问题给饮用水水质和水量带来了双重威胁,直接饮用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农村居民饮水质量和卫生状况难以保障。
二、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提供资金扶持
农村建设中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是加强政策引导,确保在发展的过程中 “有人干事、有经费作保障、有制度来约束”,因此,要求建立和健全完善农村环境建设的引导机制,理顺农村环境管理的关系,明确职能,强化农村管理,让管理与建 设同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提前规划的战略举措。在招商引资方面,地方政府要遵循以“环境保护为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引进低耗能、低污染的朝阳产业。同时,通过投资政策、土地政策、科技政策和政绩考核机制,对地方政府和农民的行为进行引导,对环境友好的实践加以扶持和鼓励。
农村环境建设最核心问题是资金。国家必须调整财政支出,建立支持性和保障性投入并举,形成政府资金与金融资金的联动机制、社会资本的引导机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建立财政、集体、农民和社会力量共同帮扶的资金长效机制。
(二)改进垃圾处理方式,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
我国农业生产的物质利用效率低,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和循环利用尚未形成。因此,从源头抓起,建立垃圾分类集中处理机制,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要制订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和管理制度。以乡镇、村庄为单位制订环境保护村规民约,指导村镇因地制宜地进行垃圾处理,尽可能在本区域内消纳本地垃圾。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乡镇和村庄建立生活垃圾堆放点,集中处理。县域内的乡镇垃圾处理场要进行合理的布局规划,要在合适的地点建立区域性垃圾填埋场,对垃圾进行集中填埋处理。二要实现垃圾就地分类。建议尽快在乡镇建立完善的环保队伍,为农村配备保洁员和垃圾收集车、垃圾桶等,做到统一收集、就地分类、生态处理、综合利用,实现大部分垃圾就地消化不出村。
(三)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农民始终是农村环境建设的主体,也是最终受益者。农村环境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要加大对环境保护意识与理念的宣传工作,改变农民错误的理念,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提升当地民众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使农村环保宣传教育进入学校、社区、家庭,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与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四)防治污染,保护水源
加强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是农村饮用水安全建设的治本之策。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水资源保护工作力度。第一,切实做好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工作。要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制定管理办法,加强水源涵养。第二,大力防治工业污染。要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第三,积极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第四,抓紧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处理。第四,加强对有机农药和生物废料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减少农药、化肥对农村环境的破坏。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可降解农用地膜或其替代品。
第四篇:发展壮大农技协推进农业现代化
发展壮大农技协推进农业现代化
——襄州区农技协工作情况汇报
襄州地处鄂西北部、汉水中游,位居襄阳城区东北部。前身为襄阳县,始建于西汉初年,以县治位于襄水之阳而得名,2001年12月撤县设区,2010年12月由襄阳区更名为襄州区。现有版图面积2306平方公里,下辖12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一个经济开发区,一个风景名胜区,共有425个行政村,全区总人口103万,其中农业人口53万。目前,全区共有较稳定、规范的农技协111个,会员共12000余个,联系3.5万多农户;其中属种植业的占41%,养殖业的占34%,其他类型占25%。回顾我区近年来农技协工作,主要有以下做法和体会:
一、政府主导,营造环境
我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多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技协工作,为我区农技协组织建设和 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具体讲做到了“三个纳入”,即⑴将农技协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今年,区委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与发展实施方案》,区委常委、纪委书记冯云波同志分管科协,先后三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农技协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农技协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⑵将农技协工作纳入各镇党政领导班子目标考核。在今年召开的科协工作会议上,区委以“两办”文件转发了科协工作点,明确提出了年底以前,每个镇至少成立十家农技协目标,并纳入年终考核指标体系进行奖惩;⑶将农技协纳入全区三农工作同步安排,同步检查,同步表彰。近三年来,我们对农技协多次进行专题调研,召开现场
会和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全区涌现出了一批初具规模、各具特色,集产供销、科工贸于一体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其中国家级农技协2个,省级农技协6个,市级
二、政策引导,多措并举
-----采取“合作社+协会”模式,在合作社中发展农技协。为确保农技协健康协调发展,年初区委出台文件统一要求,凡是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组织都应建立农技协,按照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会社一体,绑定发展的要求,两年内实现“一村一社一会”目标。我们鼓励掌握技术和营销渠道的专业大户牵头成立各类合作社和协会,为农户提供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和技术培训、生产资料购臵、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社会化服务。同时,利用政策杠杆,优化土地资源配臵,为农技协发展开辟土地流转绿色通道。通过协会牵头、大户示范,带动土地合理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双沟镇以尚庄为中心的11个村,通过运用土地转包、臵换等方式,帮助农技协流转土地1万多亩,推广“马铃薯双膜覆盖催芽早熟新技术”进行规模化种植,亩平增收3000元。
-----采取“企业+协会”模式,在龙头企业中发展农技协。在农技协发展过程中产业化龙头企业功不可没。一方面,我们利用龙头企业人才、资金、技术、市场资源优势,鼓励龙头企业兴办或领办农技协,另一方面,引导协会跨区域与龙头企业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增强服务功能。全区86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按照“企业+协会+农户”的模式,建示范基地,推行订单农业,与协会建立了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2010年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达200多万亩,网络农户40农技协12个。
万户。鲁花集团自2007年落户襄州后,通过“基地+协会+农户”的模式,使全区花生种植面积从2007年的7.1万亩,猛增至去年的23万亩。仅古驿镇就建立了以红林铺、下涂、西尹、黄渠、宋湾为重点的8万亩花生基地,带动专业协会4个。
-----采取“基地+协会”模式,在产业链中发展农技协。为做优第一产业,区委提出了实施“三大板块”的农业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优势产业向专业镇、专业村集中。我们采取按产业办协会,以协会联农户的方式,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全区涌现出了烟叶、优质稻、高产小麦、优质水果、土豆、蔬菜、花生、生猪等专业村44个,形成了一村一业,一组一品的产业布局。围绕建设襄东蔬菜板块基地,双沟镇赵湾、吴河、龚咀等村及时跟进,先后成立了蔬菜、花生、土豆等10多个专业协会,通过专业协会外联市场,内联农户,推动了当地无公害蔬菜蓬勃发展。建立资金帮扶机制,积极协调财政金融部门和农技协对接。
三、分类指导,典型示范
1、抓基础,壮队伍。一是引导个体专业户向农技协转换。硒山养鸡协会2006年以前还是个小打小闹的个体专业户,为了打破制约其向纵深发展的瓶颈,引导其成立了专业技术协会,现发展会员233名,专业技术人员17人,聘请了中国疾控中研究员阎怀成、华农大教授刘志勇等9名专家为技术顾问,其禽业养殖辐射襄阳各县市区2800多户。年产蛋鸡200万只,产硒碘蛋22950多吨,总产值2亿元,2009年协会人均纯收入1.6万元。2010年该协会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二是帮助合作社建协会。合作社作为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相比之下,农技协发展速度相对滞后。截止目前,全区已发展合作社230多个,还有一半的合作社未建农技协。今年,在调查摸底基础上,我们会同农业局、民政局和各镇科协采取“分镇培训,统一标准,简化程序,集中办理”的办法,在条件较好的合作社共发展农技协78家。
2、抓培训,强素质。农村大多数农技协会员文化程度较低,部分会员缺乏专业技术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协会发展。为了提高协会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我们采取以会代训、办培训班、参观考察、学习交流等方式,加强对会长、会员的科技和经营管理业务培训,结合市场需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使许多新技术、新品种通过这一渠道传递到千家万户,培养了一大批懂生产技术、懂市场营销、会经营管理、有奉献精神的农技协骨干队伍。
3、抓制度,促规范。针对目前多数农技协组织松散、机制不活、民主办会差、责权利不明、缺乏敏锐市场意识等问题,引导农民按章程规定和非营利性组织规范依法办会,不断完善协会的内部运行机制。我们帮助协会建立健全了会员大会制度、会员监督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会费收取制度、用工和报酬制度、内部领导制度等,把协会臵于会员的监督之下,使农技协决策有程序,办事有章法,活动有制度,逐步走上制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四、牵头抓总,强化服务
第一,督办协调,引领发展。农技协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是新时期科协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科协应担负起牵头抓总的责任。一方面,区镇科协以开展科普示范镇、示范村创建活动为载体,把农技协站、栏、员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
来抓。实行统一制度,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发放科普挂图,使农技协阵地建设逐步规范化。另一方面,建立台账,动态管理。区镇两级科协分别建立了农技协档案,定期刷新农技协各种信息,每年底进行一次综合评估,对不合格的进行限期整改。同时,我们还利用农技协人脉资源广泛的特点,传递科技信息,开展科普工作。目前,农技协已成为科协向农民群众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的一支强有力的科普工作队伍。
第二,牵线搭桥,共谋发展。我们充分发挥科协人才智库优势,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积极为农技协牵线搭桥。2009年区科协会同黄集镇水产养殖协会从中科院水生所引进了异育银鲫---“中科3号” 孵化技术。桂建芳教授亲临现场指导培训,2010年春,协会员共孵化出异育银鲫“中科3号”鱼苗20亿尾,迅速在襄州区各镇及周边的枣阳、老河口、南阳、荆门等地推广,推广养殖面积达50万亩,填补了我市人工孵化异育银鲫的空白。为了提升我区的土豆品质,我们请省农科院专家到张家集镇实地考察,引进“早大白”替代了该镇沿袭多年的老品种,改良后亩产达7000斤,单产提高60%。校会联手既解决了农技协技术瓶颈问题,又增强了农技协影响力和带动力。
第三,跟踪服务,促进发展。农技协按照“市场+协会+农户”形式联合起来,进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从而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农民的市场竞争能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大大增强。驿寨蔬菜协会地处襄北20公里古驿镇,国道襄新路穿境而过,水利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现有会员152个,辐射农户1500多户,种植蔬菜8000多亩,产品远销北京、甘肃、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和地区。今年初在协会面
临蔬菜市场“过剩”的危难之际,我们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帮助该协会研究对策,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使协会顺利地度过了难关。
总之,我区农技协在促进全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发展壮大农技协队伍,促进了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目前,我区已建成了50万亩优质水稻、110万亩优质小麦、30万亩优质花生、10万亩优质油菜、15万亩优质长绒棉、8万亩马铃薯、5万亩蔬菜、1万亩烟叶等八大基地,农业产业化的加速又为农技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展望未来,既面临挑战,又充满了希望,农技协组织建设任重道远。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借这次会议东风,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认识,勇于实践,不断开创我区农技协工作新局面。
第五篇: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敬爱的党支部: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政策,部署201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
关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同时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要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把有限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搞好粮食储备调节,调动市场主体收储粮食的积极性,有效利用社会仓储设施进行储粮。中央和地方要共同负责,中央承担首要责任,各级地方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增加粮食生产投入,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把握好进口规模和节奏。高度重视节约粮食,节约粮食要从娃娃抓起,从餐桌抓起,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关于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农村集体土地应该由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
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发生分离,这是我国农业生产关系变化的新趋势,对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要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推动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要提高种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加农民务农收入,鼓励发展、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要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创造良好务农条件和环境,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
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遵循现代化规律,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涉农行政管理方式创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继续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处理好政府和农民的关系,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坚持因地制宜、试点先行,尊重农民和基层首创精神;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把方向、管大局、抓重点,地方按照中央“三农”决策部署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问题。要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推动新型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突出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