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17:2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调研报告

XXXX所关于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调研报告

一、单位现状

XXXX所是1982年省政府根据河南省农业自然生态区划设置的一个县政府直属的公益型科级事业单位,全省设置三十个县级所(站),XX市设置XX、XX、XX三个县级所(站),其业务隶属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其主要职责:一是承担省农科院、市农科所组织的农作物新品种联合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以及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和协作攻关研究;二是针对本地区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组织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攻关研究;三是开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示范推广,为农业高产高效及农业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为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技术服务。

我所现有职工XX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XX人,农业技术工人XX人,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科研人员XX人,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XX人。农科所内设三股一室,下辖一个试验农场。二十多年来,我所在省农科院、市农科所的具体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先后完成了各类科研项目XX项,获得省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XX项。引进、示范推广种类农作物新品种XX个,示范推广适用农业新技术XX项,已在全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研设备落后,科研手段原始。单位目前没有科研仪器实验室,更没有科研仪器设备。科研实验用地一直都没有固定,试验用地的路、渠、涵、桥、闸不配套,更没有硬化,达不到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几间考种室还是原来XXXX的房子,更没有标准的种子晒场和种子仓库,也没有现代化的机耕机种设备。

2、科研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队伍建设缺乏后劲。单位虽有XX名科研人员,但年龄大都在40岁以上,具有农学专业本科学历的只有XX人,并且学科单一,结构极不合理。农业技术服务方面的领军人才缺乏,学科带头人尚未真正培养出来,且没有发展后劲。

3、科研团队整体素质不高,科学研究效果不明显。十多年来,单位一直是承担或协助省、市业务单位开展科技研究,自己申报或自立的科研课题、项目较少,且取得科研成果的项目较少,等级不高。

4、科研与开发工作结合的不够紧密,科技种子经营企业效益不好,实力不强,科技含量不高。

5、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示范推广工作力度不大,成效还不

显著。多年来,在把现有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力度不大、措施不到位、成效不显著;在科研示范推广方面,投入人员较少,力度不大;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方面投入不足,效果不明显,样板作用不明显,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三、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努力方向和对策建议

1、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要支持基层科研单位建设标准化的科研实验室,配齐科研实验仪器和设备,彻底改善科研条件。建设完善科研试验用地的硬件配套建设,达到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

2、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不断补充科研技术人员,壮大科研队伍;二是加大资金投入,让科技人员工作舒心,干起来顺心,生活上称心;三是加强培养学科带头人,注重选派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培训和开展学术交流,让他们工作有战场,发挥有舞台,交流有机会,各方面有保障。

3、科研工作要面向“三农”。要围绕本地区农业生产实际,针对当地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难题进行科研攻关,有目的、有步骤地解决一批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问题,把科研课题办在农田里,科技论文写在大地上。

4、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示范推广工作。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建成一批有较大影响、具有样板示范辐射作用的科技成果示范基地。

5、科研开发并重,用科研工作支撑科技开发工作,用科技开发创造的效益武装科研工作,实现科研开发的良性互助。

XXXX科学研究所20XX年XX月XX日

第二篇: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市位于XX省东南部,总面积XX平方公里,总人口XX万人,总耕地面积XX万亩。地上无山,地下无矿,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平原农区。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党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加强品牌建设,加快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着力推进我市新型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

一、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45.3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81.83万亩,总产78.96万吨。粮食生产连续实现九年增产,连续七年创历史新高,再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荣誉。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国家对农业支持力度的加大,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机化水平逐年提高,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新增高标准粮田XX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5万亩、除涝面积XX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XX万亩。全市农机总动力达XX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全市农机化作业率显著提高。,全市机耕面积达到XX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达XX%,机播、机收面积均在160万亩以上,约占总播种、收获面积的70%。

2、加大农业科技服务力度。为增加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提高科技贡献率。我市近年来积极组织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高产创建示范、阳光工程等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技推广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建立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长效机制,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同时,农业实用新技术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逐年提高,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3、努力提高农产品品质。按照“提质、增产、增效”的思路,我市在推广优质高效农产品的同时,积极发展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目前,我市优质粮食年种植面积约150万亩左右,占粮食播种面积的85%以上,优质果蔬年种植面积20万亩。截止底,全市已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个,基地面积近1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9种,荣获中国原产地标志认证的白芝麻年种植面积在25万亩以上。

4、积极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为促进耕地规模流转、适度集中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种植水平和生产效率,我市成立了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并在全市各镇办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积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截止底,全市土地流转19536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6.8%,增加XX亩,增长11.9%,涉及农户XX户,流转形式以转包、出租为主,互换、转让、入股等流转方式并存,其中,转包面积XX亩,占流转面积的XX%,出租面积XX亩,占流转面积的26.6%,其它流转面积XX亩,占流转面积的5.7%。土地的有序流转,有力的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

5、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市以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农业标准化生产为目的,培育和规范一批涵盖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产品营销等多方面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截至底,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465家,其中省级示范社5家,XX市级示范社14家,我市示范社30家。入社社员7690多户,社员出资总额达到9.4亿余元,辐射带动非会员农户3.8万余户,合作社统一销售农产品8.16亿余元,较好的降低了农业生产投入的成本,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与农产品销售的价格,增强了农业生产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6、大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根据市场需求,我们突出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打造出了一批有规模、有特色和能带动农户生产的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加速农业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我市现拥有以粮食加工为主的莲花味精、荷花面粉,以纺织品加工为主的XX纺织有限公司,以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博奥皮业,以姜、葱、蒜等脱水蔬菜进行脱水加工的三利和金泰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32家,其中:国家级1家(XX莲花味精股份公司),省级8家,XX市级23家。这些“农”字号企业,立足XX资源优势,把庄稼地作为第一车间,既有充足的原料供应,又节省了运输、仓储等环节的费用。随着这些“农”字号企业的发展壮大,又反哺了农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显著增强。

7、积极开展培训,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XX现有青壮劳动力40多万人,为积极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积极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开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通过对农民进行种植业、设施农业、畜禽养殖、农机使用和维修等技术培训,让农民在“农”字上进行就业和创业。

二、制约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1、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缺乏基础支撑。我市的农田排灌等水利设施绝大多数建于上世纪90年代以前,时间较长,大多老化,许多桥闸井涵大部分到了报废期,我市许多镇办都面临亟待改善极其薄弱的农田水利设施的严峻现状。虽然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分布较散,功能不全,不能有效发挥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基础作用,大多数地方现有水利设施由于缺少维护资金,相当一部分年久失修,破损较严重。全市旱涝保收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不足85%,机电灌溉面积不足10%,难以发挥对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作用。

2、从事农业生产新型农民少,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缺乏人才支撑。随着打工经济的发展,我市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力85%以上外出打工,家中留守的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相比较这些人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较弱,不利于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快速推广和应用。

3、土地种植经营规模小,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缺乏规模化支撑。规模种植是增产、增收的基础,也是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科学生产的基础。由于农村社保机制不健全,造成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思想严重,加之土地流转法律法规滞后,金融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流转要求等,造成我市土地使用权流转率较低,目前我市有90%的土地仍处在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状态,人均不足一亩,每户大约四、五亩地,这与现代的农业机械化耕作、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衔接显得十分不对称,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使得农业难以走入集约化经营轨道,很难迈进高收益的现代农业行列。

4、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缺乏经营组织化支撑。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且所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均未与农户形成共同利益体,在市场经济利益驱使下,其原料大多来源于外调,不能实行订单生产,造成带动能力极弱,不能为农业生产提供更高、更大的经济利益空间,不能带动农业向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

5、农业生产抗御风险能力较弱。一是自然灾害频发。我市属于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农业生产“靠天收”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常有旱、涝、风、雹、霜、冻等自然灾害,农业重大病虫害重发频率也显著上升,农业生产存在着不确定性。二是市场变化较快。农资价格的波动、粮食供求和市场粮价的小幅波动往往导致粮食生产大起大落,影响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农业的生产发展。

6、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少,项目分散,不能有效发挥综合效能。全市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1.4亿元,但用于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投资仅占21%,只有3000多万元。农业基础设施属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目前组织农民去投资建设的难度很大,效果也不明显,主要还得依靠公共财政投入来建设,并且还需要公共财政投入去维护。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资金有限,且项目杂、分布广,功能不全,发改、国土、水利、农办、农业各自为政、自成一体,难以集中使用,不能规模连片,做不到优势互补,形不成发展合力,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三、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根本出路

1、加大投入,加强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新型农业现代化客观上要求现代设施和装备的配套。虽然我市近几年对农村基础设施加大了投入力度,农机化水平也快速提高,但总体上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健全,设施装备档次不高,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要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切实增加农业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和设施配套,多渠道增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加大项目整合力度,彻底解决项目虽多,但分布分散,功能不全的局面,解决多口、多头管理项目资金问题,让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维护资金投入,做好原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修和管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构筑现代农业生态保障,促进我市现代农业高效、持续、健康发展。

2、完善体系,提高农业发展科技含量。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把先进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建议上级有关部门抓紧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具体意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各项功能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技推广中有阵地办事、有人办事、有钱办事的问题。

3、加强培训,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保障。要针对我市留守农民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普及率偏低的现状,把科技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以农民的素质提高为基础,使农业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按照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科技推广创新,调整科技推广方向,逐步从保证农产品供给向保障农产品质量转变,从增加产量向增加收入转变,从单项技术向综合配套技术转变,加快推广与现阶段农业生产相适应的技术和模式。

4、突出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从我市当前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看,我们应当大力发展好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主导产业。集中抓好优质粮食、无公害蔬菜、白芝麻和畜牧养殖等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壮大优势产业。同时,希望上级财政要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形成经济联合体,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的互惠互利的新型组织形式,增强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民的组织带动能力,构建我市新型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主体,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5、培育载体,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既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真正动起来,更要把农民联合起来。当前,农民的组织载体已发生显著变化,传统的乡镇政府和村两委行政组织,在推动农业发展能力上正逐步弱化。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就要大力发展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之承担乡村行政组织中生产经营的功能,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从而促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

6、合理引导,促进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实现农业规模生产。农业规模化生产是农户增收的基础,也是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只有在一定规模的基础上,经营者才称得上经营,才会考虑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才会主动应用科技成果。因此在长期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鼓励土地经营权向少数具有专业知识具有经营能力的新型农民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推动新型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

7、建立机制,提高抗御风险能力建设。一要强化农业防疫、检疫体系。加强对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农作物疫病的监控,防止有害生物的入侵、蔓延而造成农业产量大幅度降低;建立和完善病虫草害预测预报体系,加强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损失。二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做好原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修和管护,特别要解决好农村土地流转后流转区域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林业产权等问题。三要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机制。积极制定符合我市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的农业保险政策目标,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启动农业的政策性保险,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农民受灾后恢复生产的自救能力。

第三篇:区农业局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四大基地建设——区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根据区政府《关于开展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结构调整调研活动方案》的文件精神,区农业局成立专题调研组,于2005年7月3日至15日对我区“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蔬菜、红枣、畜牧、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基地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情况区

地处盆地东北部,地域面积1327平方公里,由东向西依次为基岩山区(32)、黄土丘陵区(36)、冲积平原(32)三个地貌单元。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水资源严重缺乏型县区。耕地面积65.61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49亩。其中水浇地38.71万亩,占总耕地59。有6个山区丘陵乡镇,4个平川乡镇,289个村民委员会,410个自然村,总人口53.73万人,农业人口26.62万人,农户8.16万户。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28元。

(一)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我区农业遵循区委“提升竞争力,再创新优势,全力打造现代晋商中心区”的发展战略目标,围绕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经济,主抓蔬菜、红枣、奶牛等特色产业,蔬菜、红枣、养殖、加工基地已初具规模:蔬菜产业占据半壁江山。我区蔬菜产业全年播种面积达到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6万亩(新建1万亩),年总产量达到12亿公斤,产值达6亿元以上。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蔬菜生产连续12年夺得全省之冠,“魏榆”牌蔬菜在全国市场独领风骚,畅销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榆次已列入全国55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是我国南方淡季市场的茄果类蔬菜生产基地。红枣产业蓄势待发。全区红枣面积由2002年的8万亩,猛增到2004年的30万亩,面积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形成南起乌金山镇、北到北田镇的百村百公里红枣经济林带,建成乌金山镇罕山等5个双万亩红枣生态园,红枣开发大户达到150多户,产量达到1000多万公斤,产值5000万元,进入丰产期,仅红枣一项收入可达到3.5亿元以上,年为农民人均增收千元以上。奶牛养殖异军突起。以奶牛为代表的畜牧养殖得到了快速的推进。全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4万吨左右,总产值3.5亿元。先后建成了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奶牛养殖从微到大,规模达到6879头,正在建设张庆、修文、郭家堡万头奶牛养殖基地,今年目标实现8000头。特别是我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从国外引进的羊驼养殖落户榆次后,成为我国特种养殖的一个亮点,填补了我国养殖羊驼的空白。优势农产品发展框架初步搭建。在全区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4大主导产业、12种优势农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区域布局和规划,包括种植产品4个(蔬菜、专用玉米、谷子和专用高粱),畜禽产品4个(奶牛、商品瘦肉型猪、肉羊、禽蛋),林产品4个(红枣、苹果、梨、核桃)。规划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34万亩,总产量12亿公斤,以东阳、张庆、北田、修文、长凝5乡镇为中心建成了10.9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有11万亩进入挂果期。奶牛发展势头迅猛,存栏达到6879头。规划实施优势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实际完成播种面积30.9万亩,增幅翻一番以上。苹果面积达到10.7万亩,梨达到1.6万亩。

(二)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增强丰元枣业、绿源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福大绿色食品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加工企业迅速崛起。红枣产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带动产业档次逐步升级,由单一种植向保鲜、加工、营销综合发展,全区各类枣业公司、企业、大户达到100多户,年加工、保鲜红枣100多万公斤,销售200多万公斤,出现了丰元、绿源、贵仁等红枣加工品牌。加工企业生产能力逐年增强,如丰元公司从当初的年加工能力2万公斤发展到现在的50万公斤,产品行销北京、上海、香港等15个省市,是“山西省AA级信用企业”,产品正在申报山西省驰名商标。绿源公司加工能力从3万公斤提高到20万公斤,在榆次及周边县市开了数家连锁店,在北京、天津等地也开了专营店。贵仁红枣基地利用烤窑加工生产的大红枣,个头、口感堪称全省之最,过年可卖到40—50元/斤,比一般公司的红枣加工效益还高。博瑞乳品公司是我区乳业生产的老字号,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生产,但企业规模一直很小,2002年以来,借我区“万头奶牛”工程的东风,博瑞乳品公司迅速壮大,年加工鲜奶达到1800余吨,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QS食品安全认证。为应对乳品加工行业的巨大市场需求,今年我区又新上了晋宏、晋佳等加工项目。山西榆次晋宏乳品厂,投资135万元引进温州全套生产线,设计产量1吨/小时,目前处于试生产阶段。榆

第四篇:区农业局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四大基地建设——区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根据区政府《关于开展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结构调整调研活动方案》的文件精神,区农业局成立专题调研组,于2005年7月3日至15日对我区“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蔬菜、红枣、畜牧、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基地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情况区地处盆地东北部,地域面积1327平方公里,由东向西依次为基岩山区(32%)、黄土丘陵区(36%)、冲积平原(32%)三个地貌单元。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水资源严重缺乏型县区。耕地面积65.61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49亩。其中水浇地38.71万亩,占总耕地59%。有6个山区丘陵乡镇,4个平川乡镇,289个村民委员会,410个自然村,总人口53.73万人,农业人口26.62万人,农户8.16万户。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28元。

(一)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我区农业遵循区委“提升竞争力,再创新优势,全力打造现代晋商中心区”的发展战略目标,围绕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经济,主抓蔬菜、红枣、奶牛等特色产业,蔬菜、红枣、养殖、加工基地已初具规模:蔬菜产业占据半壁江山。我区蔬菜产业全年播种面积达到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6万亩(新建1万亩),年总产量达到12亿公斤,产值达6亿元以上。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蔬菜生产连续12年夺得全省之冠,“魏榆”牌蔬菜在全国市场独领风骚,畅销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榆次已列入全国55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是我国南方淡季市场的茄果类蔬菜生产基地。红枣产业蓄势待发。全区红枣面积由2002年的8万亩,猛增到2004年的30万亩,面积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形成南起乌金山镇、北到北田镇的百村百公里红枣经济林带,建成乌金山镇罕山等5个双万亩红枣生态园,红枣开发大户达到150多户,产量达到1000多万公斤,产值5000万元,进入丰产期,仅红枣一项收入可达到3.5亿元以上,年为农民人均增收千元以上。奶牛养殖异军突起。以奶牛为代表的畜牧养殖得到了快速的推进。全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4万吨左右,总产值3.5亿元。先后建成了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奶牛养殖从微到大,规模达到6879头,正在建设张庆、修文、郭家堡万头奶牛养殖基地,今年目标实现8000头。特别是我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从国外引进的羊驼养殖落户榆次后,成为我国特种养殖的一个亮点,填补了我国养殖羊驼的空白。优势农产品发展框架初步搭建。在全区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4大主导产业、12种优势农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区域布局和规划,包括种植产品4个(蔬菜、专用玉米、谷子和专用高粱),畜禽产品4个(奶牛、商品瘦肉型猪、肉羊、禽蛋),林产品4个(红枣、苹果、梨、核桃)。规划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34万亩,总产量12亿公斤,以东阳、张庆、北田、修文、长凝5乡镇为中心建成了10.9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有11万亩进入挂果期。奶牛发展势头迅猛,存栏达到6879头。规划实施优势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实际完成播种面积30.9万亩,增幅翻一番以上。苹果面积达到10.7万亩,梨达到1.6万亩。

(二)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增强丰元枣业、绿源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福大绿色食品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加工企业迅速崛起。红枣产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带动产业档次逐步升级,由单一种植向保鲜、加工、营销综合发展,全区各类枣业公司、企业、大户达到100多户,年加工、保鲜红枣100多万公斤,销售200多万公斤,出现了丰元、绿源、贵仁等红枣加工品牌。加工企业生产能力逐年增强,如丰元公司从当初的年加工能力2万公斤发展到现在的50万公斤,产品行销北京、上海、香港等15个省市,是“山西省AA级信用企业”,产品正在申报山西省驰名商标。绿源公司加工能力从3万公斤提高到20万公斤,在榆次及周边县市开了数家连锁店,在北京、天津等地也开了专营店。贵仁红枣基地利用烤窑加工生产的大红枣,个头、口感堪称全省之最,过年可卖到40—50元/斤,比一般公司的红枣加工效益还高。博瑞乳品公司是我区乳业生产的老字号,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生产,但企业规模一直很小,2002年以来,借我区“万头奶牛”工程的东风,博瑞乳品公司迅速壮大,年加工鲜奶达到1800余吨,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QS食品安全认证。为应对乳品加工行业的巨大市场需求,今年我区又新上了晋宏、晋佳等加工项目。山西榆次晋宏乳品厂,投资135万元引进温州全套生产线,设计产量1吨/小时,目前处于试生产阶段。榆次晋佳食品有限公司扩建工程,预算总投资1020万元,建筑生产、消毒车间3300平方米,工程投产后,可生产3大系列、18个品种的鲜牛奶、饮料奶系列7560吨,带动农户饲养奶牛1000头,增加就业机会200个,目前工程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蔬菜产业培育了华玉荣香椿特色蔬菜加工、福大冷冻蔬菜等项目。华玉荣香椿、福大蔬菜2个建设工程均被列入市“双百”项目,总投资达2868万元。华玉荣香椿公司拥有全国最大的香椿种植基地,全国最大的无土栽培香椿种植基地也将在今年秋季建成,产品远销京、津、沪等大江南北,年产值达到300万元。今年计划投资84万元,新建保鲜库,续建加工车间,继续扩大规模,研制新产品。福大冷冻蔬菜公司由于资金问题,进展较缓。今年我区还引进了山西威特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核桃仁出口企业之一,是山西农产品创汇第一大户。其榆次直属分厂食品加工项目,总投资400万元,生产、加工、销售干果、食用菌、速冻蔬菜等食品。工程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工程达效后,会成为晋中规模较大的干果、干鲜蔬菜出口创汇企业,对推动我区蔬菜、红枣、核桃产业的上档升级起到积极作用。

(三)科技园区建设迈开大步我区重点扶持建设金贝植物园、中华羊驼养殖、金威航天育种项目和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以园区建设带动发展高效农业。山西金贝植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全省

最大的苗木生产企业,金贝植物园为公司的苗木组培生产基地,总投资6000万元,占地1500余亩。该园区以“植物克隆”技术为专利产品,主要从事高档观赏型林木及普及型蔬菜、花卉、饲草和经济型绿化树苗的培育、推广,成为集科研、开发、生产、苗木示范、经销为一体的公园式科技型现代化农业园区,被晋中市列为“双百项目工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强之一。中华羊驼养殖是国家农业部“948”科研引进项目,由山西阿帕克有限公司负责实施,主要从事羊驼的引进、试验、推广、普及工作。羊驼养殖开发填补了我国空白,促进榆次养殖业向生态型、特色型发展,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航天育种是航天专家和农业遗传育种专家协作探索的育种新途径,是21世纪农业发展新领域。金威航天育种基地,占地1000亩,由山西金威航天育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460余万元建成,是以专业开发、试验示范、培育精品为特点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该基地主要是利用太空环境诱变技术、地面遗传育种技术,培育各种粮食、蔬菜、花卉、苗木、瓜果种子。符合农业技术转变的发展方向,对改进我区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意义,将为我区新技术和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我区重点建设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其中蔬菜1个,红枣4个,养殖6个,粮食作物1个。目前,示范园区处于整体推进,全面建设阶段。在北田镇张胡村建成150亩的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红枣建成乌金山镇宏大红枣科技示范园300亩、北田镇杜堡中昌农业示范园区500亩、北田镇贵仁红枣科技示范园100亩、长凝仙枣果品公司基地2000亩。养殖建成陈侃奶牛园区,今年重点扩建二期工程,新建10户;北胡乔奶牛园区,今年重点是完善园区内的公共设施;演武蛋鸡养殖园区,今年重点是鸡舍的续建以及配套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完善;演武瘦肉型猪养殖园区,今年主要推广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技术;长凝众旺肉羊养殖园区,今年推广的技术主要是肉羊标准化生产和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技术;乌金山西沛霖肉羊养殖园区,主要是肉羊标准化生产和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技术,建设人工授精站。粮食,张庆玉米示范园区种植饲用玉米500亩。

(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榆次在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工作中,以工带农、以工兴农,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区域经济竞争力,建起了全省最好、全国较好的精品工业园区。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形成了以河南白象、江苏恒顺老陈醋、紫晨醋爽、成信油脂、古船面粉、绿叶食品、陈世家酿、强大饲料等8家企业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群体,总投资3.7亿元,全部达产达效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6亿元,年利税突破1.6亿元。如白象方便面12万吨项目投产后,年消耗面粉达8万吨;古船面粉有国际一流的意大利生产设备,日处理小麦500吨,可生产不同等级20个品种规格的小麦粉,是山西境内最大的小麦粉加工企业,“古船牌”面粉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陈世家酿拥有先进的防沉淀过滤设备,年产5000吨醋,大大提升了我区酿醋生产水平;紫晨醋爽苹果汁、葡萄汁、红枣汁加工项目,可带动红枣等产业的发展;江苏恒顺醋业和山西成信油脂,通过采取“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带动农户进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本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民信屠宰有限公司是省政府定点屠宰企业,年屠宰生猪15万头以上,收入达到1个亿,利润800万元,是晋中市“双百”项目之一,对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我区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有很大作用。今年又投资200万元,新建冷库和熟肉制品加工线,开设了三个冷鲜肉经销点,日销量在36吨以上,“泽榆”冷鲜肉已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同,打破了“双汇”对冷鲜肉市场的独家垄断局面。杂粮加工实现零的突破——德御公司小米产品已占领太原29家超市,今年又打入了天津23家超市。今年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投资6万元,无偿为农户提供晋谷

29、晋谷21种子,发展谷子订单6000亩。上半年销售额达到200万元,今年力争实现500万元。山西海玉食品有限公司拥有3条自动化饼干生产线,年生产能力1万余吨,公司在意大利“卡夫拉缇”配方的基础上研发的“开心食点”系列产品140多个品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在去年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会上,签订订单3000余万元。今年上半年产量达到3500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0%,计划占地80亩,总投资4000万元,新上6条流水生产线,投产后加工能力达到3.6万吨,可转化粮食2.5万吨,带动7万亩的粮食基地生产。怀仁醋业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在去年怀仁醋业协会的基础上,今年联合6家酿醋企业,组建榆次怀仁四眼井酿造集团公司,研发出最先进的灭菌新工艺,建设大型晒醋场,初步与北京的实力投资商杨军达成引资协议,力争年新增醋产量2万吨,形成8万吨的生产规模。

(五)农业服务体系初步构建我区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从标准化、市场、信息网络、畜牧防疫和农业执法五个方面构建农业服务网络:

1、标准化体系建设。截至2004年,全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近达到12万亩,是全国55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之一,2003、2004年连续两年被农业部验收为优秀。今年我区又争取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项目,是全省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试点县之一。在原有基础上,新认证2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使全区认证面积达到35万亩,占到全区食用农产品种植面积的71.8%。绿色食品认证上实现大的突破,目前已有华玉荣香椿、中晶梨枣取得绿色食品认证,丰元枣业目前正在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标准化生产规程得到推广应用。我区已制定红枣、蔬菜、水果、畜牧等行业的标准化生产规程。《榆次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正在紧张制定中,预计年内制定出全区统一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进一步规范我区农业标准化生产。

2、市场体系建设。一是各类农产品市场建设。我区目前已有东阳蔬菜批发市场、北田果蔬批发市场、什贴葵花批发市场、郭家堡粮油批发市场等。投资80万元,占地7500平方米的什贴葵花市场已基本完工,并组建了葵花服务中心。东阳蔬菜批发市场通过改制吸纳11名销售大户,投资90万元建设500平米冷库5座,启动了无公害检测设备,进一步使蔬菜市场成为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规模较大的蔬菜

销售市场,上半年批销量达到4000万公斤左右。榆次串串红农业综合市场经过努力,目前进展顺利,已经由省计委立项。市场选址在原榆次区苗圃,一期工程占地43亩。张庆乡演武禽蛋交易市场也在积极酝酿之中。庄子乡计划筹建庄子牛羊交易市场和紫坑瓜果交易市场。东阳镇新上农机销售市场项目、晋中市农化种籽综合批发市场项目。二是指导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随着我区农业产业化推进中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自发组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据农经部门统计,围绕蔬菜、红枣、奶牛养殖、醋业等主导产业成立的农民合作组织已达39个,会员3209名。今年年初,在榆次供销社、120余名农民经纪人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区农民经纪人协会也正式成立并启动运行。农资连锁经营健康发展,通过生产资料公司晋中分公司招聘农资代理员(农资经纪人)96名,规范了农资经纪人队伍。三是完善农业综合服务超市体系。去年普家乐农村连锁经营服务体系完成了25个连锁店和100个村级服务站定点工作,农产品营销市场体系已基本构建。今年我区投资570万元,建设普家乐超市6000平方米物流配送中心、10个农村连锁超市、10个村级农资服务站,初步形成辐射全区农村的销售网络。目前已有6个连锁超市、15个乡村农资便民服务站投入运营。

3、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从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出发,我们积极推广“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建设,实施“万户农民网上行”工程。截止6月底,全区上网农户已达到4900余户,17个乡镇、企业和大户注册了“一站通”,20名农村信息员向农业部进行了资格申报认证。乌金山镇海底岭村、施家洼村和北田镇张胡村等电视上网示范村建设正在实施中。

4、畜牧防疫体系建设。我区总投资113万元,整合原有的1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资源,建设5座高标准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总建筑面积1506平方米。目前乌金山、修文、北田、长凝四个中心站已竣工。修文兽医站524平方米,在全省都是一流。在5个畜牧兽医中心站建立乡镇疫情测报点,村级防疫员队伍健全率达到了100%,形成完整的动物疫情测报网络。

5、农业执法体系建设。由于我区尚未农业综合执法队伍,目前农业执法一般为多部门联合行动,集中整顿农资市场。如3月10日至4月10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农资打假下乡”集中行动月活动。区农业局与质监局稽查队深入城区农资销售市场、网点进行检查,与物价局联合对农资价格进行专项检查。区工商局也开展了“红盾护农”行动。农业综合执法队伍正在加紧筹建,尽快建成完善高效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做大农业,做“少”农民,将农民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我区乡村劳动力总数129431人,其中18—45岁农村劳动力人数102282人。全区从事农牧业生产实际需要的劳动力人数为60081人,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55664人。农村劳动力已转移43761 人,还有富余劳动力11903人需要转移。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按区域分布划分,区内转移的劳动力35999人,占转移总数的82%;转移到省内区外的6070人,占转移总数的14%;转移到省外的1692人,占转移总数的4%。从近年我区农民收入的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是增长的主动力。以2004年为例,全区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为人均1064元,比上年增加115.52元,增长29.6%,贡献率为26.6%。

二、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确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榆次农业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面临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山西能源和重化工基地建设、晋中最具活力经济带和城市群规划及榆次现代晋商中心区奋斗目标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农业生产目标已从主要追求农产品数量向稳定总量、优化品种质量转变,但“资源型、原料型、趋同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生产方式已从小农生产向产业化生产转变,但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格局还未根本改变;增长方式已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逐步转变,但农业综合素质低、总体效益差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资源开发方式已从掠夺型逐步向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发展转变,但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生态环境仍不容乐观、人口增长对经济和环境的压力继续增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仍然存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滞后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一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区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效益有所忽视;对一些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华玉荣香椿特色蔬菜、仙枣1、2、3号特优红枣、“软黄金”羊驼等优质、珍稀、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优势农产品品种多达12个,点多面广,形不成优势拳头产品;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条件总体水平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特别是信息和技术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调整结构的需要。我区自从2000年以来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土地综合开发等农田基本建设,农田基础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目前仍有50%以上的农田属中低产田,这部分农田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现状,特别是山区丘陵旱垣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更弱,基本上处于“雨养农业”的状况。另外,我区虽已形成以农业中心等5个中心牵头,乡镇农技站等服务站为载体,科技示范户为触点的农业服务体系,但在服务过程中仍于产中指导为主,对产前的市场预测和产后的流通指导较少,无法提供给农民超前市场信息,农户难于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信息网络普及率低下,70%以上的村庄还看不上有线电视节目,电脑、机顶盒等普及率更低,户占有率不到6%。三是农村市场发育不全,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滞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仍不顺畅。我区虽着力建设了一批农村集贸市场,但这些市场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功能落后,多

数无信息服务网络,大部分农产品仍在露天下交易;缺乏贮藏、冷冻、周转条件,交易完全处于自然成交。据调查,我区70%左右的农产品无固定的交易场所,均为地头销售、占道经营或市场外零星交易,已无法适应当前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致使农产品转化成商品率较低。由于市场体系建设不适应当前结构调整需要,对农民起不到引导的作用。四是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据调查,全区农民劳动力按文化程度划分,大专以上的占0.8%;高中中专占17%;初中占64.2%;小学文盲占18%。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82.2%,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进程;农技部门行政人员多,农技人员,尤其农技专家少,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0.16%,同时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中,大部分属于产中服务型人才,缺乏综合性、多学科方面的知识,难于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技服务机构设备简陋,服务手段落后,特别是乡镇农科部门的办公条件和服务手段更为简陋和落后,难于适应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五是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亟须提高,品牌尚未确立。2002年以来,我区着力实施“无公害行动计划”,但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业主认识不到位,仍以增加农产品产量为重点,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由于群众消费观念尚未改变、消费水平低度徘徊,优质优价难于体现,致使农产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我区的“魏榆”、“串串红”等品牌一真没有做起来,可以说还是“默默无闻”的状态。六是涉农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弱。我区在酿造、饲料加工等方面有一些加工亮点,也有如白象方便面、恒顺醋等全国知名品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都与我区的蔬菜、红枣、畜牧养殖三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联系不紧,带动示范能力不强。我区虽扶持建设了一批如丰元、博瑞、福大、华玉荣、绿野、德御等与蔬菜、红枣、畜牧养殖特色产业联系紧密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这些企业多数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由于规模较小,资金短缺,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落后,市场开拓能力较弱,无法有效拉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七是农业投融资体制不畅,结构调整的资金不足。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和开拓农产品市场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一些种养加大户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我区2005年支农资金预算比上年增长42.9%以上,绝对额增长90万元,但即使这样,总额也仅有300万元,农民人均投入不足11元。北田镇张胡村是我区温室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区,今年通过农机补贴计划发展自动卷帘机,农户一下就报了50多户,但只能补助13户。北田、庄子等乡镇群众发展沼气的热情非常高,只要政府扶一把,至少能新上20多个沼气村,但资金就是解决不了。榆社县今年拿出400万元用于 “两贴一补”,其中100万元贴息用于扶持肉牛养殖,100万元贴息贷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200万元补贴特色种植、养殖业。左权、灵石、榆社、太谷、平遥都制定了对优势农产品开发的补贴办法。左权县对饲养规模在80头以上的养牛户,每头补助购牛款800元,对新建一个日光温室补助3000元。太谷县出台了每建一座日光温室尤其是L1028型大拱棚,县政府帮助解决5000元小额贷款并补贴200元,另外乡政府、村委对温室、拱棚建设每亩补贴1000─3000元。与兄弟县市相比,我区农业还停留在“口头农业”上,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与我区是经济大区、经济强区的地位很不相称。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水平低。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虽已达4万多人,但多属于季节性务工,农民工在城镇务工“留不住”,技术少、工种差、工资低,就业、医疗、养老、劳保、子女入学等配套机制尚未健全,城乡差别仍然很大。我区耕地相对分散,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充分转移,使得农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成为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今后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和措施

(一)进一步认识农业现代化的深刻内涵我们认为,对农业现代化建设有必要进行客观的分析,获得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第一,提出我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非常及时和必要。为了实现“提升竞争力、再创新优势,打造现代现代晋商中心区”的战略目标,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世界市场和发达国家农业的压力,农业不能拖后腿,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须加快。第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农业发展过程,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理解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认为农业现代化是指:具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效的组织方式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均较高的一种生产发达、农民富裕、环境优美的具有一定国际可比性的先进农业发展状态。农业现代化应有三大总目标:农业生产目标、农民收入目标和农村环境目标。第三、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其它国民经济部门的现代化。可以说,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其它各个部门的基础,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因为,农业现代化需要高质量、低价格的各种装备和生产要素的支撑,需要高效率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部门的支撑,需要高收入非农业消费者市场需求的支撑,等等。此外,可能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大量减少农业劳动力,大力降低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就业中的比重。而所有这一切,都依赖非农业产业的发展。在时间上,可不可以说,是其它国民经济部门带动农业实现现代化,是其它部门而不是农业率先实现现代化?纵观世界,农业发达的国家都是非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没有哪一个国民经济总体不发达的国家的农业是发达的。即:农业不可能率先实现现代化。这与“工业是先导”的道理是一致的。在某种意义上,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关系,是农业现代化和非农业部门现代化关系的一种反映,是互为依存、不可分开的。认识这一点对正确地推动我区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第四、制定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应当从实际出发,兼顾激励性和可能性。我国提出到2050年基本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而农业又不可能领先于工业等非农业部门

实现现代化。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较为长远的目标,是需要坚持不懈地做几十年努力才有可能实现的目标。我区2003年被省确定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区)之一,建议区委、区政府尽快出台《关于推进榆次区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规划)》,规划应当切合实际,做到长短结合、远近结合,既有科学性,又有可行性。在具体提法上,可以划分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

(二)今后我区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和工作重点工作思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人才、品牌、科技、工业等优势,走“农业强区”之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调优、调特、调名、调强为突破口,以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的思路、市场化的思维、科技化的手段、城镇化的战略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巩固蔬菜、红枣、奶牛三大特色产业,提升水果、畜牧两大支柱产业,培植扁桃、核桃、杂粮等新兴后续产业。扶优扶强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突破加工业,打造品牌,完善服务体系,增加投入,努力把我区建成绿色农业特色经济强区和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确保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一、改革投融资体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从长远来看,农业发展的资金应该主要来自政府和农民、农企业的自我积累,所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首先要加大本级财政的投入并尽力争取上级的支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扶持将会逐步加大,这些扶持主要体现在基础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上,我们要把握这一态势,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上级更多的农业扶持资金。同时,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特别要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提高农业的效益,以此吸引更多的金融投资,形成投资多元化。总结我区并借鉴一些发达地区的经验,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立财政支农周转金制度,取消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拨款制度。二是利用匹配投资法,引导农民及社会资金进行生产投入,即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按一定比例由集体、农民和社会资金匹配投入,组成对特定建设项目投资的整体。三是实行以奖代补,鼓励多元化投资。四是以优惠政策、优势农业项目、优质服务吸引社会融资,对优势、龙头、骨干涉农项目择重优先扶持,稳住投资者;行政部门改善服务态度,提高速度和效率。五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构建农村良好的信用环境。要通过以上措施,形成政府、集体、农民、社会资金等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建议农业信贷由支持农业向支持现代农业转变,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流通等多样化的市场主体转变,向支持无公害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通过信贷杠杆作用引导龙头企业走专业化、深加工、大流通、外向型的发展路子。优先支持农企业在季节收购、技术改造、市场营销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需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有偿无偿资金,扶贫开发项目中的财政资金和工业发展资金等重点投入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议区财政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每年再安排3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资金,调整补贴重点,按照适当集中,突出重点,扶优扶强、扶成长项目的原则,主要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用于以良种为主的重大科技推广和新技术开发;用于优质和专用原料基地建设;用于受冲击较大的敏感性农产品、专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于市场信息等体系建设。区级各部门要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农业。各乡镇也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本乡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一是统一规划,加强立项管理,逐步在全区形成布局合理、产销结合、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培育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如北田、庄子果品批发市场、东阳蔬菜批发市场、什贴葵花(杂粮)批发市场、张庆演武畜禽批发市场、榆次串串红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等。二是要扶持市场进一步发挥服务功能,重点支持市场的冷冻、冷藏、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系统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要推行电子统一结算管理系统,提高交易和管理效率;鼓励探索竞价拍卖、直供配送和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引导优质、有品牌的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进入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将我区农产品销售纳入世界物流体系。发挥市场的信息发布窗口作用,建立多元化的市场价格、供求信息采集、整理和发布系统,为农民、经营户、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三是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发展。重点以果菜等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为窗口,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从加强管理着手,配置检测设备,规范检测手段,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进场交易。在加强农业产前、产中管理的基础上,加大农产品产后流通环节的抽检力度,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四是加强市场开拓。加大农产品贩销大户、经纪人队伍培育,以市场为依托,通过壮大农民经纪人协会的途径,提高农产品经营户的组织化程度。引导贩销大户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以市场为中介,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牵头与大中城市市场建立业务关系等多种途径,扩大当地农产品对外宣传,提高“魏榆”蔬菜、“北田”苹果、“涂河”大蒜等市场知名度,使更多的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

三、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培训步伐。一要创新农技推广体制。逐步探索完善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机构和农村科技人才多方参与,平等竞争的推广机制。每年由乡村调查农民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推广机构进行针对性研究,上门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或由农户选择服务对象,然后政府按照农户提供的推广面积和实施效果将科技推广经费下拨推广主体,解决农业科技“推而不广”和“推需分离”的问题。二要以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业科技致富能手为重点,大力选拔培育“土专家”、“田秀才”。采用科技培训、经验传授、基地示范、政策激励等方式,大力培养造就能掌握农村实用技术、致富技术的乡土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实施科技致富的带头人。三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和示范的窗口及种子种苗繁育中心。区农业局二○○五年八月三日

第五篇:区农业局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四大基地建设——区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根据区政府《关于开展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结构调整调研活动方案》的文件精神,区农业局成立专题调研组,于2005年7月3日至15日对我区“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蔬菜、红枣、畜牧、农副产品加工四大基地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情况区地处盆地东北部,地域面积1327平方公里,由东向西依次为基岩山区(32%)、黄土丘陵区(36%)、冲积平原(32%)三个地貌单元。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水资源严重缺乏型县区。耕地面积65.61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49亩。其中水浇地38.71万亩,占总耕地59%。有6个山区丘陵乡镇,4个平川乡镇,289个村民委员会,410个自然村,总人口53.73万人,农业人口26.62万人,农户8.16万户。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28元。

(一)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我区农业遵循区委“提升竞争力,再创新优势,全力打造现代晋商中心区”的发展战略目标,围绕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经济,主抓蔬菜、红枣、奶牛等特色产业,蔬菜、红枣、养殖、加工基地已初具规模:蔬菜产业占据半壁江山。我区蔬菜产业全年播种面积达到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6万亩(新建1万亩),年总产量达到12亿公斤,产值达6亿元以上。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蔬菜生产连续12年夺得全省之冠,“魏榆”牌蔬菜在全国市场独领风骚,畅销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榆次已列入全国55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是我国南方淡季市场的茄果类蔬菜生产基地。红枣产业蓄势待发。全区红枣面积由2002年的8万亩,猛增到2004年的30万亩,面积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形成南起乌金山镇、北到北田镇的百村百公里红枣经济林带,建成乌金山镇罕山等5个双万亩红枣生态园,红枣开发大户达到150多户,产量达到1000多万公斤,产值5000万元,进入丰产期,仅红枣一项收入可达到3.5亿元以上,年为农民人均增收千元以上。奶牛养殖异军突起。以奶牛为代表的畜牧养殖得到了快速的推进。全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4万吨左右,总产值3.5亿元。先后建成了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奶牛养殖从微到大,规模达到6879头,正在建设张庆、修文、郭家堡万头奶牛养殖基地,今年目标实现8000头。特别是我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从国外引进的羊驼养殖落户榆次后,成为我国特种养殖的一个亮点,填补了我国养殖羊驼的空白。优势农产品发展框架初步搭建。在全区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4大主导产业、12种优势农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区域布局和规划,包括种植产品4个(蔬菜、专用玉米、谷子和专用高粱),畜禽产品4个(奶牛、商品瘦肉型猪、肉羊、禽蛋),林产品4个(红枣、苹果、梨、核桃)。规划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34万亩,总产量12亿公斤,以东阳、张庆、北田、修文、长凝5乡镇为中心建成了10.9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有11万亩进入挂果期。奶牛发展势头迅猛,存栏达到6879头。规划实施优势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实际完成播种面积30.9万亩,增幅翻一番以上。苹果面积达到10.7万亩,梨达到1.6万亩。

(二)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增强丰元枣业、绿源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福大绿色食品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加工企业迅速崛起。红枣产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带动产业档次逐步升级,由单一种植向保鲜、加工、营销综合发展,全区各类枣业公司、企业、大户达到100多户,年加工、保鲜红枣100多万公斤,销售200多万公斤,出现了丰元、绿源、贵仁等红枣加工品牌。加工企业生产能力逐年增强,如丰元公司从当初的年加工能力2万公斤发展到现在的50万公斤,产品行销北京、上海、香港等15个省市,是“山西省AA级信用企业”,产品正在申报山西省驰名商标。绿源公司加工能力从3万公斤提高到20万公斤,在榆次及周边县市开了数家连锁店,在北京、天津等地也开了专营店。贵仁红枣基地利用烤窑加工生产的大红枣,个头、口感堪称全省之最,过年可卖到40—50元/斤,比一般公司的红枣加工效益还高。博瑞乳品公司是我区乳业生产的老字号,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生产,但企业规模一直很小,2002年以来,借我区“万头奶牛”工程的东风,博瑞乳品公司迅速壮大,年加工鲜奶达到1800余吨,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QS食品安全认证。为应对乳品加工行业的巨大市场需求,今年我区又新上了晋宏、晋佳等加工项目。山西榆次晋宏乳品厂,投资135万元引进温州全套生产线,设计产量1吨/小时,目前处于试生产阶段。榆次晋佳食品有限公司扩建工程,预算总投资1020万元,建筑生产、消毒车间3300平方米,工程投产后,可生产3大系列、18个品种的鲜牛奶、饮料奶系列7560吨,带动农户饲养奶牛1000头,增加就业机会200个,目前工程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蔬菜产业培育了华玉荣香椿特色蔬菜加工、福大冷冻蔬菜等项目。华玉荣香椿、福大蔬菜2个建设工程均被列入市“双百”项目,总投资达2868万元。华玉荣香椿公司拥有全国最大的香椿种植基地,全国最大的无土栽培香椿种植基地也将在今年秋季建成,产品远销京、津、沪等大江南北,年产值达到300万元。今年计划投资84万元,新建保鲜库,续建加工车间,继续扩大规模,研制新产品。福大冷冻蔬菜公司由于资金问题,进展较缓。今年我区还引进了山西威特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核桃仁出口企业之一,是山西农产品创汇第一大户。其榆次直属分厂食品加工项目,总投资

400万元,生产、加工、销售干果、食用菌、速冻蔬菜等食品。工程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工程达效后,会成为晋中规模较大的干果、干鲜蔬菜出口创汇企业,对推动我区蔬菜、红枣、核桃产业的上档升级起到积极作用。

(三)科技园区建设迈开大步我区重点扶持建设金贝植物园、中华羊驼养殖、金威航天育种项目和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以园区建设带动发展高效农业。山西金贝植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全省最大的苗木生产企业,金贝植物园为公司的苗木组培生产基地,总投资6000万元,占地1500余亩。该园区以“植物克隆”技术为专利产品,主要从事高档观赏型林木及普及型蔬菜、花卉、饲草和经济型绿化树苗的培育、推广,成为集科研、开发、生产、苗木示范、经销为一体的公园式科技型现代化农业园区,被晋中市列为“双百项目工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强之一。中华羊驼养殖是国家农业部“948”科研引进项目,由山西阿帕克有限公司负责实施,主要从事羊驼的引进、试验、推广、普及工作。羊驼养殖开发填补了我国空白,促进榆次养殖业向生态型、特色型发展,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航天育种是航天专家和农业遗传育种专家协作探索的育种新途径,是21世纪农业发展新领域。金威航天育种基地,占地1000亩,由山西金威航天育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460余万元建成,是以专业开发、试验示范、培育精品为特点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该基地主要是利用太空环境诱变技术、地面遗传育种技术,培育各种粮食、蔬菜、花卉、苗木、瓜果种子。符合农业技术转变的发展方向,对改进我区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意义,将为我区新技术和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我区重点建设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其中蔬菜1个,红枣4个,养殖6个,粮食作物1个。目前,示范园区处于整体推进,全面建设阶段。在北田镇张胡村建成150亩的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红枣建成乌金山镇宏大红枣科技示范园300亩、北田镇杜堡中昌农业示范园区500亩、北田镇贵仁红枣科技示范园100亩、长凝仙枣果品公司基地2000亩。养殖建成陈侃奶牛园区,今年重点扩建二期工程,新建10户;北胡乔奶牛园区,今年重点是完善园区内的公共设施;演武蛋鸡养殖园区,今年重点是鸡舍的续建以及配套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完善;演武瘦肉型猪养殖园区,今年主要推广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技术;长凝众旺肉羊养殖园区,今年推广的技术主要是肉羊标准化生产和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技术;乌金山西沛霖肉羊养殖园区,主要是肉羊标准化生产和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技术,建设人工授精站。粮食,张庆玉米示范园区种植饲用玉米500亩。

(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榆次在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工作中,以工带农、以工兴农,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区域经济竞争力,建起了全省最好、全国较好的精品工业园区。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形成了以河南白象、江苏恒顺老陈醋、紫晨醋爽、成信油脂、古船面粉、绿叶食品、陈世家酿、强大饲料等8家企业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群体,总投资3.7亿元,全部达产达效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6亿元,年利税突破1.6亿元。如白象方便面12万吨项目投产后,年消耗面粉达8万吨;古船面粉有国际一流的意大利生产设备,日处理小麦500吨,可生产不同等级20个品种规格的小麦粉,是山西境内最大的小麦粉加工企业,“古船牌”面粉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陈世家酿拥有先进的防沉淀过滤设备,年产5000吨醋,大大提升了我区酿醋生产水平;紫晨醋爽苹果汁、葡萄汁、红枣汁加工项目,可带动红枣等产业的发展;江苏恒顺醋业和山西成信油脂,通过采取“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带动农户进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本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民信屠宰有限公司是省政府定点屠宰企业,年屠宰生猪15万头以上,收入达到1个亿,利润800万元,是晋中市“双百”项目之一,对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我区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有很大作用。今年又投资200万元,新建冷库和熟肉制品加工线,开设了三个冷鲜肉经销点,日销量在36吨以上,“泽榆”冷鲜肉已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同,打破了“双汇”对冷鲜肉市场的独家垄断局面。杂粮加工实现零的突破——德御公司小米产品已占领太原29家超市,今年又打入了天津23家超市。今年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投资6万元,无偿为农户提供晋谷

29、晋谷21种子,发展谷子订单6000亩。上半年销售额达到200万元,今年力争实现500万元。山西海玉食品有限公司拥有3条自动化饼干生产线,年生产能力1万余吨,公司在意大利“卡夫拉缇”配方的基础上研发的“开心食点”系列产品140多个品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在去年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会上,签订订单3000余万元。今年上半年产量达到3500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0%,计划占地80亩,总投资4000万元,新上6条流水生产线,投产后加工能力达到3.6万吨,可转化粮食2.5万吨,带动7万亩的粮食基地生产。怀仁醋业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在去年怀仁醋业协会的基础上,今年联合6家酿醋企业,组建榆次怀仁四眼井酿造集团公司,研发出最先进的灭菌新工艺,建设大型晒醋场,初步与北京的实力投资商杨军达成引资协议,力争年新增醋产量2万吨,形成8万吨的生产规模。

(五)农业服务体系初步构建我区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从标准化、市场、信息网络、畜牧防疫和农业执法五个方面构建农业服务网络:

1、标准化体系建设。截至2004年,全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近达到12万亩,是全国55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之一,2003、2004年连续两年被农业部验收为优秀。今年我区又争取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项目,是全省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试点县之一。在原有基础上,新认证2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使全区认证面积达到35万亩,占到全区食用农产品种植面积的71.8%。绿色食品认证上实现大的突破,目前已有华玉荣香椿、中晶梨枣取得绿色食品认

证,丰元枣业目前正在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标准化生产规程得到推广应用。我区已制定红枣、蔬菜、水果、畜牧等行业的标准化生产规程。《榆次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正在紧张制定中,预计年内制定出全区统一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进一步规范我区农业标准化生产。

2、市场体系建设。一是各类农产品市场建设。我区目前已有东阳蔬菜批发市场、北田果蔬批发市场、什贴葵花批发市场、郭家堡粮油批发市场等。投资80万元,占地7500平方米的什贴葵花市场已基本完工,并组建了葵花服务中心。东阳蔬菜批发市场通过改制吸纳11名销售大户,投资90万元建设500平米冷库5座,启动了无公害检测设备,进一步使蔬菜市场成为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规模较大的蔬菜销售市场,上半年批销量达到4000万公斤左右。榆次串串红农业综合市场经过努力,目前进展顺利,已经由省计委立项。市场选址在原榆次区苗圃,一期工程占地43亩。张庆乡演武禽蛋交易市场也在积极酝酿之中。庄子乡计划筹建庄子牛羊交易市场和紫坑瓜果交易市场。东阳镇新上农机销售市场项目、晋中市农化种籽综合批发市场项目。二是指导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随着我区农业产业化推进中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自发组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据农经部门统计,围绕蔬菜、红枣、奶牛养殖、醋业等主导产业成立的农民合作组织已达39个,会员3209名。今年年初,在榆次供销社、120余名农民经纪人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区农民经纪人协会也正式成立并启动运行。农资连锁经营健康发展,通过生产资料公司晋中分公司招聘农资代理员(农资经纪人)96名,规范了农资经纪人队伍。三是完善农业综合服务超市体系。去年普家乐农村连锁经营服务体系完成了25个连锁店和100个村级服务站定点工作,农产品营销市场体系已基本构建。今年我区投资570万元,建设普家乐超市6000平方米物流配送中心、10个农村连锁超市、10个村级农资服务站,初步形成辐射全区农村的销售网络。目前已有6个连锁超市、15个乡村农资便民服务站投入运营。

3、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从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出发,我们积极推广“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建设,实施“万户农民网上行”工程。截止6月底,全区上网农户已达到4900余户,17个乡镇、企业和大户注册了“一站通”,20名农村信息员向农业部进行了资格申报认证。乌金山镇海底岭村、施家洼村和北田镇张胡村等电视上网示范村建设正在实施中。

4、畜牧防疫体系建设。我区总投资113万元,整合原有的1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资源,建设5座高标准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总建筑面积1506平方米。目前乌金山、修文、北田、长凝四个中心站已竣工。修文兽医站524平方米,在全省都是一流。在5个畜牧兽医中心站建立乡镇疫情测报点,村级防疫员队伍健全率达到了100%,形成完整的动物疫情测报网络。

5、农业执法体系建设。由于我区尚未农业综合执法队伍,目前农业执法一般为多部门联合行动,集中整顿农资市场。如3月10日至4月10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农资打假下乡”集中行动月活动。区农业局与质监局稽查队深入城区农资销售市场、网点进行检查,与物价局联合对农资价格进行专项检查。区工商局也开展了“红盾护农”行动。农业综合执法队伍正在加紧筹建,尽快建成完善高效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做大农业,做“少”农民,将农民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我区乡村劳动力总数129431人,其中18—45岁农村劳动力人数102282人。全区从事农牧业生产实际需要的劳动力人数为60081人,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55664人。农村劳动力已转移43761 人,还有富余劳动力11903人需要转移。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按区域分布划分,区内转移的劳动力35999人,占转移总数的82%;转移到省内区外的6070人,占转移总数的14%;转移到省外的1692人,占转移总数的4%。从近年我区农民收入的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是增长的主动力。以2004年为例,全区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为人均1064元,比上年增加115.52元,增长29.6%,贡献率为26.6%。

二、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确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榆次农业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面临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山西能源和重化工基地建设、晋中最具活力经济带和城市群规划及榆次现代晋商中心区奋斗目标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农业生产目标已从主要追求农产品数量向稳定总量、优化品种质量转变,但“资源型、原料型、趋同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生产方式已从小农生产向产业化生产转变,但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格局还未根本改变;增长方式已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逐步转变,但农业综合素质低、总体效益差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资源开发方式已从掠夺型逐步向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发展转变,但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生态环境仍不容乐观、人口增长对经济和环境的压力继续增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仍然存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滞后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一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区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效益有所忽视;对一些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华玉荣香椿特色蔬菜、仙枣1、2、3号特优红枣、“软黄金”羊驼等优质、珍稀、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优势农产品品种多达12个,点多面广,形不成优势拳头产品;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条件总体水平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

目标和农村环境目标。第三、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其它国民经济部门的现代化。可以说,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其它各个部门的基础,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因为,农业现代化需要高质量、低价格的各种装备和生产要素的支撑,需要高效率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部门的支撑,需要高收入非农业消费者市场需求的支撑,等等。此外,可能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大量减少农业劳动力,大力降低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就业中的比重。而所有这一切,都依赖非农业产业的发展。在时间上,可不可以说,是其它国民经济部门带动农业实现现代化,是其它部门而不是农业率先实现现代化?纵观世界,农业发达的国家都是非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没有哪一个国民经济总体不发达的国家的农业是发达的。即:农业不可能率先实现现代化。这与“工业是先导”的道理是一致的。在某种意义上,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关系,是农业现代化和非农业部门现代化关系的一种反映,是互为依存、不可分开的。认识这一点对正确地推动我区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第四、制定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应当从实际出发,兼顾激励性和可能性。我国提出到2050年基本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而农业又不可能领先于工业等非农业部门实现现代化。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较为长远的目标,是需要坚持不懈地做几十年努力才有可能实现的目标。我区2003年被省确定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区)之一,建议区委、区政府尽快出台《关于推进榆次区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规划)》,规划应当切合实际,做到长短结合、远近结合,既有科学性,又有可行性。在具体提法上,可以划分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

(二)今后我区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和工作重点工作思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人才、品牌、科技、工业等优势,走“农业强区”之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调优、调特、调名、调强为突破口,以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的思路、市场化的思维、科技化的手段、城镇化的战略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巩固蔬菜、红枣、奶牛三大特色产业,提升水果、畜牧两大支柱产业,培植扁桃、核桃、杂粮等新兴后续产业。扶优扶强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突破加工业,打造品牌,完善服务体系,增加投入,努力把我区建成绿色农业特色经济强区和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确保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一、改革投融资体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从长远来看,农业发展的资金应该主要来自政府和农民、农企业的自我积累,所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首先要加大本级财政的投入并尽力争取上级的支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扶持将会逐步加大,这些扶持主要体现在基础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上,我们要把握这一态势,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上级更多的农业扶持资金。同时,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特别要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提高农业的效益,以此吸引更多的金融投资,形成投资多元化。总结我区并借鉴一些发达地区的经验,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立财政支农周转金制度,取消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拨款制度。二是利用匹配投资法,引导农民及社会资金进行生产投入,即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按一定比例由集体、农民和社会资金匹配投入,组成对特定建设项目投资的整体。三是实行以奖代补,鼓励多元化投资。四是以优惠政策、优势农业项目、优质服务吸引社会融资,对优势、龙头、骨干涉农项目择重优先扶持,稳住投资者;行政部门改善服务态度,提高速度和效率。五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构建农村良好的信用环境。要通过以上措施,形成政府、集体、农民、社会资金等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建议农业信贷由支持农业向支持现代农业转变,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流通等多样化的市场主体转变,向支持无公害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通过信贷杠杆作用引导龙头企业走专业化、深加工、大流通、外向型的发展路子。优先支持农企业在季节收购、技术改造、市场营销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需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有偿无偿资金,扶贫开发项目中的财政资金和工业发展资金等重点投入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议区财政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每年再安排3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资金,调整补贴重点,按照适当集中,突出重点,扶优扶强、扶成长项目的原则,主要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用于以良种为主的重大科技推广和新技术开发;用于优质和专用原料基地建设;用于受冲击较大的敏感性农产品、专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于市场信息等体系建设。区级各部门要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农业。各乡镇也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本乡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一是统一规划,加强立项管理,逐步在全区形成布局合理、产销结合、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培育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如北田、庄子果品批发市场、东阳蔬菜批发市场、什贴葵花(杂粮)批发市场、张庆演武畜禽批发市场、榆次串串红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等。二是要扶持市场进一步发挥服务功能,重点支持市场的冷冻、冷藏、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系统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要

推行电子统一结算管理系统,提高交易和管理效率;鼓励探索竞价拍卖、直供配送和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引导优质、有品牌的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进入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将我区农产品销售纳入世界物流体系。发挥市场的信息发布窗口作用,建立多元化的市场价格、供求信息采集、整理和发布系统,为农民、经营户、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三是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发展。重点以果菜等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为窗口,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从加强管理着手,配置检测设备,规范检测手段,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进场交易。在加强农业产前、产中管理的基础上,加大农产品产后流通环节的抽检力度,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四是加强市场开拓。加大农产品贩销大户、经纪人队伍培育,以市场为依托,通过壮大农民经纪人协会的途径,提高农产品经营户的组织化程度。引导贩销大户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以市场为中介,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牵头与大中城市市场建立业务关系等多种途径,扩大当地农产品对外宣传,提高“魏榆”蔬菜、“北田”苹果、“涂河”大蒜等市场知名度,使更多的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

三、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培训步伐。一要创新农技推广体制。逐步探索完善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机构和农村科技人才多方参与,平等竞争的推广机制。每年由乡村调查农民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推广机构进行针对性研究,上门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或由农户选择服务对象,然后政府按照农户提供的推广面积和实施效果将科技推广经费下拨推广主体,解决农业科技“推而不广”和“推需分离”的问题。二要以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业科技致富能手为重点,大力选拔培育“土专家”、“田秀才”。采用科技培训、经验传授、基地示范、政策激励等方式,大力培养造就能掌握农村实用技术、致富技术的乡土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实施科技致富的带头人。三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和科普教育。以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积极推广旱作农业、节水灌溉、良种繁育、科学栽培、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技术,培养提高现有劳动力的农技水平。四要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农产品质量的竞争核心是良种的竞争,谁拥有良种和先进技术,谁就能掌握质量竞争的主动权。要加大动植物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力度,把良种良法作为关键环节来抓。五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和培养机制。在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同时,鼓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大专院校毕业生、农业技术专家等,通过技术报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方式、领办创办、协办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凡自愿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领办、创办龙头企业的农科人员,经主管部门批准,可否考虑给予保留职称、带薪五年等优惠政策,经本人要求,可回原单位工作,也可以办理辞职手续。

四、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我区土地宽广,地貌、资源、气候和生产习惯差异较大,调整农业结构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通过优化布局和区域分工,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有规模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从产量最大化到效益最大化,这是农业现代化区别于过去的一个重要标志。据专家测算,在同样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如果投入决策目标从产量最大化转变为效益最大化,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可以降低10~30%。从我区现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来看,仍存在品种过多、地域分散等缺陷,能否考虑在现有的12种优势农产品中主抓5—6个有区域优势的重点扶持产品,抓大放小。

五、发展食品加工,实现多次增值。农业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初级农产品的质量,更取决于整个产业链条和生产体系的发达程度。据报道,农业原字头产品的价值量只占农业最终产品价值量的10%;发达国家的食品工业产值一般是农业总产值的5倍左右,而我国仅为0.42倍。可见,没有农业生产外环节的多次增值,农业经济效益就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因此,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是增强农业竞争力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要。应尽快制定食品加工业规划和支持政策、建立食品加工专项资金,鼓励多种所有制和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参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要挖掘如丰元、德御、海玉等民营企业的潜力,使其在食品加工业中挑大梁。同时,注意建立和完善农户与农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核心。一是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农户与企业之间签订规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由企业提供销路,农户按订单发展生产,有条件的企业可通过最低保护价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二是鼓励和提倡向“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方向发展。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农业龙头企业可以吸收农户以土地、资金等入股形成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逐步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投入,重点支持小流域治理、中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能源(沼气)等项目建设,增强农民增收的后劲。二是切实加强乡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坚持农业综合开发。四是坚持开发式扶贫。

七、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要制定制度,加强规范,推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明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业务指导部门和确认部门,形成统一指导、多部门多形式兴办的格局。社团性质的合作经济组织由民政部门登记,专业合作社由区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确认后如需开展经营活动,应当允许进行工商登记。建议区政府制定政策,加大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除财政支持外,可否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税收优惠,在用地、用水、用电方面对专业合作组织给予一定的照顾和优惠。

八、积极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着重发挥我区的区位优势,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一是进一步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外良种、技术、设备、资金、人才及经营管理经验,吸引国外客商到我区建基地、兴办加工企业,改造和提升我区的传统产业,实

下载关于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区农业局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区农业局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区农业局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四大基地建设 ——区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根据区政府《关于开展改善投资环......

    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2—2013)座谈 会”述要 任明 2013-5-6 5:09:59来源:《 人民日报 》( 2013年05月06日 07 版)中国社会科学......

    区农业局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5篇可选)

    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四大基地建设——区推进农业现代化调研报告根据区政府《关于开展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结构调整调研活动方案》的文件精神,区农业局成立专题调研......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一、无锡城镇化发展态势的总体评估 自上世纪80年代始,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无锡在国内较早地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

    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姓名:林海英学号:211211118专业班级:工程管理2班 关键词:中国特色、现代化、形势、体系 摘要:农业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领域,更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

    第四章推进农业现代化(定稿)

    第四章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区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

    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化的调研

    关于我县推进新型城市化的调研报告 湘潭县建设局 唐向前 为抢抓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契机,加快推进我县新型城市化建设进程,湘潭县建设局从4月15日至4月22日就我县城市化的现状......

    新型农业现代化强基固本

    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新十八谈 农业篇新型农业现代化强基固本 原 丰 (一)人类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文明之光、农牧分工,都离不开‚民以食为天‛这个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