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机制科学推进全力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
创新机制科学推进
全力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
平氏镇位于桐柏县城西45公里处,面积49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总人口2.6万人,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乡镇。近年来,平氏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生态立镇、项目兴镇、商贸强镇、文化名镇”战略,充分依托农业资源,紧紧围绕新型农业产业化、产业发展反哺民生的发展理念,以科学技术改造农业,以先进理念经营农业,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为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至目前,平氏镇已形成以种养殖为主的农业合作社20余家,20万头生态养猪项目已落地开工建设,100万袋小蘑菇生产效益良好,以大葱为主的蔬菜特色联片种植260亩,杭白菊、沙红桃、大黄梨种植1200亩,以小麦为原料的绿环石磨面粉厂建成投产,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凸显。
强化组织领导。平氏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农业发展作为各项工作一大重点来抓,镇长负总责,主管副职亲自抓,财政、项目等部门通力协作,全民参与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每月例会,从全
局性、战略性、长远性把握发展农业农村工作,共同研究和谋划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从一般性学习调研转为重大问题前瞻性研究,着力解放思想,利用政策引导、技术指导、服务协调,不断提高领导农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跳出农业看农业,制定符合平氏实际的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措施,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注重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党员干部会议、墙体标语、党务政务公开栏、机关干部下乡走访、宣传车、远程教育、发放宣传资料等方法,用通俗易懂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各项惠农措施和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有关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传统思维模式。适时进行技术培训,讲解农业现代化有关精神和政策,让发展理念和先进技术进村入户,扎根基层,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树立“要我发展农业”变为“我要发展新型现代化农业”,形成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统一思想路线和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共同努力的良好局面。
强化项目支撑。平氏镇按照“项目兴镇、商贸大镇、果蔬牧基地”发展定位,突出抓好项目建设,以项目大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一是以农业项目为依托,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解读上级各项惠农政策,充分利用万亩示范方、千亿斤粮食增产计划、世行五期、一事一议等项目,对全镇
12个村进行土地整理、农村公路及生产路修建、水利设施修复。全镇共整修道路80公里,修建硬化边渠15000米,打井297眼,配套抗旱设备297台(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业由过去的自然生产向可控制性的设施生产转变。二是以工业项目建设为载体,拉长农业生产链条,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建立平氏镇民营园区,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无污染,带动密集型项目入驻园区,使农业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现已引进投资500万元的绿环石磨面粉加工厂,已建成投产。引进投资2.6亿元河南牧源生猪养殖项目,该项目现正积极协调征地,今春既可开工建设。三是以落实政策性项目为平台,不断改善民生。大力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利用水利奖补措施,全镇新挖塘堰8口,清淤塘堰73口,修复渠系5000米,对两个小二类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并落实集镇供水。同时,强化路网林网建设,对S239、Y016及“村村通”沿路和“三围”进行造林绿化,共植树造林15万棵。通过卫厕改造、危草房改造等项目实施,改善了民生,促进了三农发展。
全力优化服务。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不断推进现代科学技术;以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技术为支撑点,不断强化群众技能水平。用现有农业资源优势壮大农业,实现农业单一生产向产业集约化发展转变。一是依托农业服务中心,利用
农村党员教育平台,全面推广农业科技信息及技术,开展技术指导、科技成果普及、农产品展销,为群众发展农业提供信息和技术。引进新品种及新技术,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增强市场占有率。二是成立合作社,大力推广“一村一品”计划。全镇形成了东林果、中蔬菜、西林药的特色种植。引导种、养殖大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吸纳群众入社,推广连片经营。全镇已形成以种、养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新发展美脆桃、日本沙红桃种植300余亩,杭白菊种植200亩,畜禽养殖2万余头(只),有效地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效应。三是依托农村党校、“阳光工程”、扶贫开发等途径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引导基地带动校企联合等方式,联姻农业发达地区帮助支撑本地农业发展。根据平氏镇主导产业发展趋势和群众意愿,邀请河南农大教授、科技局专家来平氏对群众进行科技培训,使当地群众人均掌握1-2们使用技术,提高群众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能力。四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不断深化农业改革,引导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鼓励群众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土地,并对从事特色种、养殖的给一定的资金扶持。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改革,开展有效的以租代征承包流转,使土地由散乱到将集中合理开发,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篇: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市位于XX省东南部,总面积XX平方公里,总人口XX万人,总耕地面积XX万亩。地上无山,地下无矿,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平原农区。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党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加强品牌建设,加快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着力推进我市新型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
一、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45.3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81.83万亩,总产78.96万吨。粮食生产连续实现九年增产,连续七年创历史新高,再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荣誉。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国家对农业支持力度的加大,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机化水平逐年提高,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强。新增高标准粮田XX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5万亩、除涝面积XX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XX万亩。全市农机总动力达XX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全市农机化作业率显著提高。,全市机耕面积达到XX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比重达XX%,机播、机收面积均在160万亩以上,约占总播种、收获面积的70%。
2、加大农业科技服务力度。为增加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提高科技贡献率。我市近年来积极组织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高产创建示范、阳光工程等科技培训和农业科技推广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建立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长效机制,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同时,农业实用新技术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逐年提高,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3、努力提高农产品品质。按照“提质、增产、增效”的思路,我市在推广优质高效农产品的同时,积极发展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目前,我市优质粮食年种植面积约150万亩左右,占粮食播种面积的85%以上,优质果蔬年种植面积20万亩。截止底,全市已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个,基地面积近1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9种,荣获中国原产地标志认证的白芝麻年种植面积在25万亩以上。
4、积极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为促进耕地规模流转、适度集中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种植水平和生产效率,我市成立了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并在全市各镇办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积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截止底,全市土地流转19536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6.8%,增加XX亩,增长11.9%,涉及农户XX户,流转形式以转包、出租为主,互换、转让、入股等流转方式并存,其中,转包面积XX亩,占流转面积的XX%,出租面积XX亩,占流转面积的26.6%,其它流转面积XX亩,占流转面积的5.7%。土地的有序流转,有力的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
5、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市以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农业标准化生产为目的,培育和规范一批涵盖农资经营、农机作业、病虫防治、产品营销等多方面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截至底,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465家,其中省级示范社5家,XX市级示范社14家,我市示范社30家。入社社员7690多户,社员出资总额达到9.4亿余元,辐射带动非会员农户3.8万余户,合作社统一销售农产品8.16亿余元,较好的降低了农业生产投入的成本,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与农产品销售的价格,增强了农业生产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6、大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根据市场需求,我们突出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打造出了一批有规模、有特色和能带动农户生产的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加速农业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我市现拥有以粮食加工为主的莲花味精、荷花面粉,以纺织品加工为主的XX纺织有限公司,以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博奥皮业,以姜、葱、蒜等脱水蔬菜进行脱水加工的三利和金泰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32家,其中:国家级1家(XX莲花味精股份公司),省级8家,XX市级23家。这些“农”字号企业,立足XX资源优势,把庄稼地作为第一车间,既有充足的原料供应,又节省了运输、仓储等环节的费用。随着这些“农”字号企业的发展壮大,又反哺了农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显著增强。
7、积极开展培训,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XX现有青壮劳动力40多万人,为积极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积极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开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通过对农民进行种植业、设施农业、畜禽养殖、农机使用和维修等技术培训,让农民在“农”字上进行就业和创业。
二、制约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1、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缺乏基础支撑。我市的农田排灌等水利设施绝大多数建于上世纪90年代以前,时间较长,大多老化,许多桥闸井涵大部分到了报废期,我市许多镇办都面临亟待改善极其薄弱的农田水利设施的严峻现状。虽然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分布较散,功能不全,不能有效发挥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基础作用,大多数地方现有水利设施由于缺少维护资金,相当一部分年久失修,破损较严重。全市旱涝保收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不足85%,机电灌溉面积不足10%,难以发挥对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作用。
2、从事农业生产新型农民少,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缺乏人才支撑。随着打工经济的发展,我市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力85%以上外出打工,家中留守的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相比较这些人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较弱,不利于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快速推广和应用。
3、土地种植经营规模小,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缺乏规模化支撑。规模种植是增产、增收的基础,也是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科学生产的基础。由于农村社保机制不健全,造成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思想严重,加之土地流转法律法规滞后,金融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流转要求等,造成我市土地使用权流转率较低,目前我市有90%的土地仍处在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状态,人均不足一亩,每户大约四、五亩地,这与现代的农业机械化耕作、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衔接显得十分不对称,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使得农业难以走入集约化经营轨道,很难迈进高收益的现代农业行列。
4、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缺乏经营组织化支撑。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且所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均未与农户形成共同利益体,在市场经济利益驱使下,其原料大多来源于外调,不能实行订单生产,造成带动能力极弱,不能为农业生产提供更高、更大的经济利益空间,不能带动农业向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
5、农业生产抗御风险能力较弱。一是自然灾害频发。我市属于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农业生产“靠天收”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常有旱、涝、风、雹、霜、冻等自然灾害,农业重大病虫害重发频率也显著上升,农业生产存在着不确定性。二是市场变化较快。农资价格的波动、粮食供求和市场粮价的小幅波动往往导致粮食生产大起大落,影响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农业的生产发展。
6、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少,项目分散,不能有效发挥综合效能。全市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1.4亿元,但用于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投资仅占21%,只有3000多万元。农业基础设施属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目前组织农民去投资建设的难度很大,效果也不明显,主要还得依靠公共财政投入来建设,并且还需要公共财政投入去维护。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资金有限,且项目杂、分布广,功能不全,发改、国土、水利、农办、农业各自为政、自成一体,难以集中使用,不能规模连片,做不到优势互补,形不成发展合力,难以满足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三、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根本出路
1、加大投入,加强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新型农业现代化客观上要求现代设施和装备的配套。虽然我市近几年对农村基础设施加大了投入力度,农机化水平也快速提高,但总体上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健全,设施装备档次不高,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要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切实增加农业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和设施配套,多渠道增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加大项目整合力度,彻底解决项目虽多,但分布分散,功能不全的局面,解决多口、多头管理项目资金问题,让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维护资金投入,做好原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修和管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构筑现代农业生态保障,促进我市现代农业高效、持续、健康发展。
2、完善体系,提高农业发展科技含量。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把先进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建议上级有关部门抓紧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具体意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技服务体系各项功能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技推广中有阵地办事、有人办事、有钱办事的问题。
3、加强培训,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保障。要针对我市留守农民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普及率偏低的现状,把科技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以农民的素质提高为基础,使农业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按照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科技推广创新,调整科技推广方向,逐步从保证农产品供给向保障农产品质量转变,从增加产量向增加收入转变,从单项技术向综合配套技术转变,加快推广与现阶段农业生产相适应的技术和模式。
4、突出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从我市当前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看,我们应当大力发展好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主导产业。集中抓好优质粮食、无公害蔬菜、白芝麻和畜牧养殖等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壮大优势产业。同时,希望上级财政要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形成经济联合体,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的互惠互利的新型组织形式,增强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民的组织带动能力,构建我市新型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主体,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5、培育载体,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既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真正动起来,更要把农民联合起来。当前,农民的组织载体已发生显著变化,传统的乡镇政府和村两委行政组织,在推动农业发展能力上正逐步弱化。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就要大力发展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之承担乡村行政组织中生产经营的功能,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从而促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
6、合理引导,促进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实现农业规模生产。农业规模化生产是农户增收的基础,也是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只有在一定规模的基础上,经营者才称得上经营,才会考虑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才会主动应用科技成果。因此在长期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鼓励土地经营权向少数具有专业知识具有经营能力的新型农民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推动新型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
7、建立机制,提高抗御风险能力建设。一要强化农业防疫、检疫体系。加强对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农作物疫病的监控,防止有害生物的入侵、蔓延而造成农业产量大幅度降低;建立和完善病虫草害预测预报体系,加强病虫草害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生产损失。二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做好原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修和管护,特别要解决好农村土地流转后流转区域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林业产权等问题。三要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机制。积极制定符合我市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的农业保险政策目标,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启动农业的政策性保险,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农民受灾后恢复生产的自救能力。
第三篇:关于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调研报告
XXXX所关于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调研报告
一、单位现状
XXXX所是1982年省政府根据河南省农业自然生态区划设置的一个县政府直属的公益型科级事业单位,全省设置三十个县级所(站),XX市设置XX、XX、XX三个县级所(站),其业务隶属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其主要职责:一是承担省农科院、市农科所组织的农作物新品种联合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以及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和协作攻关研究;二是针对本地区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组织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攻关研究;三是开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示范推广,为农业高产高效及农业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为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技术服务。
我所现有职工XX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XX人,农业技术工人XX人,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科研人员XX人,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XX人。农科所内设三股一室,下辖一个试验农场。二十多年来,我所在省农科院、市农科所的具体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先后完成了各类科研项目XX项,获得省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XX项。引进、示范推广种类农作物新品种XX个,示范推广适用农业新技术XX项,已在全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研设备落后,科研手段原始。单位目前没有科研仪器实验室,更没有科研仪器设备。科研实验用地一直都没有固定,试验用地的路、渠、涵、桥、闸不配套,更没有硬化,达不到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几间考种室还是原来XXXX的房子,更没有标准的种子晒场和种子仓库,也没有现代化的机耕机种设备。
2、科研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队伍建设缺乏后劲。单位虽有XX名科研人员,但年龄大都在40岁以上,具有农学专业本科学历的只有XX人,并且学科单一,结构极不合理。农业技术服务方面的领军人才缺乏,学科带头人尚未真正培养出来,且没有发展后劲。
3、科研团队整体素质不高,科学研究效果不明显。十多年来,单位一直是承担或协助省、市业务单位开展科技研究,自己申报或自立的科研课题、项目较少,且取得科研成果的项目较少,等级不高。
4、科研与开发工作结合的不够紧密,科技种子经营企业效益不好,实力不强,科技含量不高。
5、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示范推广工作力度不大,成效还不
显著。多年来,在把现有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力度不大、措施不到位、成效不显著;在科研示范推广方面,投入人员较少,力度不大;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方面投入不足,效果不明显,样板作用不明显,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三、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努力方向和对策建议
1、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要支持基层科研单位建设标准化的科研实验室,配齐科研实验仪器和设备,彻底改善科研条件。建设完善科研试验用地的硬件配套建设,达到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
2、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不断补充科研技术人员,壮大科研队伍;二是加大资金投入,让科技人员工作舒心,干起来顺心,生活上称心;三是加强培养学科带头人,注重选派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培训和开展学术交流,让他们工作有战场,发挥有舞台,交流有机会,各方面有保障。
3、科研工作要面向“三农”。要围绕本地区农业生产实际,针对当地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难题进行科研攻关,有目的、有步骤地解决一批农业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问题,把科研课题办在农田里,科技论文写在大地上。
4、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示范推广工作。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建成一批有较大影响、具有样板示范辐射作用的科技成果示范基地。
5、科研开发并重,用科研工作支撑科技开发工作,用科技开发创造的效益武装科研工作,实现科研开发的良性互助。
XXXX科学研究所20XX年XX月XX日
第四篇: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2—2013)座谈
会”述要
任明
2013-5-6 5:09:59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05月06日 07 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在北京联合举行了“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2—2013)座谈会”。与会者对2012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主要指标和变化进行了研讨,并展望了2013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
与会者指出,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丰收,农产品普遍增产,粮食安全保障条件进一步改善。其中,玉米大幅度增产,产量首次超过稻谷,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农产品供求关系改善,市场秩序良好,价格整体趋稳;农村劳动力转入城镇和第二、三产业就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和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缓解了农产品需求增长压力,有效地应对了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对国内的冲击。
与会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较快增长期。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利益兼顾、农产品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继续深化农业农村经济改革,更好地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第五篇:科学规划,创新机制稳步推进国有林场发展
科学规划,创新机制 稳步推进国有林场发展
巴林左旗石棚沟林场
巴林左旗石棚沟林场地处大兴安岭南麓余脉,以辖区内深谷峭壁上一座天然石洞得名。林场现有职工255人,其中在职职工155人。林场地理成东北西南走向,辖区蔓延100多公里,总经营面积89.1万亩,森林覆被率77.1%,活立木总蓄积量105万立方米。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面积51.2万亩,人工林4.5万亩,宜林地18.5万亩。石棚沟林场是国有次生林经营管护林场,天然次生林以黑桦、白桦、山杨为主,伴有小面积的天然落叶松。椴树,五角枫,大果榆等树种夹杂其间。人工林有杨树、樟子松,油松和落叶松。林场辖区有十余座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巴林左旗海拔最高的白音罕山(海拔1774米)就在林场辖区。林场辖区内的主要河流有四条,乌尔吉沐沦河的干流干吱嘎河就孕育在林场的高山密林中。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滋养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根据内蒙古大学科学考察队考察报告,林场辖区的野生木、草本植物有300多种,其中苍术、防风、黄芩等天然药材品种是我国中草药中少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资源。多样丰富的植物资源,给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提供了理想的场所。野生动物主要有马鹿、袍子、野猪、猞猁、兔狲、青羊、盘羊等。
上世纪90年代,由于过度放牧,管理不规范,导致了森林覆盖率下降,林木质量较差,植被覆盖度低。为改变这种状况,石棚沟林
场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几年来共争取退耕还林1.065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6.7万亩,人工造林0.45万亩,公益林补植1.2万亩。自2001年区划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以来,三次划定生态公益林面积70万亩,其中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52万亩。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更好地取得生态保护成效,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林场在巴林左旗委,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稳步推进国有林场发展”这个中心,服务生态保护大局,科学统筹规划,创新工作思路,通过项目拉动,机制推动等措施促进各项工作有效开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以分类经营为管理模式,深入推进林地建设
按照《赤峰市国有林场创新经营机制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统筹部署林区相关工作,制定了《石棚沟林场分类经营实施方案》。一是科学划分林区为“四大区块”即: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区、商品林木材生产区、低产低效林改造区和宜林地造林区。其目的是养护和经营并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并行,高效发挥林场经济和生态作用。二是实行“一包、二保、三防、四加强”措施,保障“四大块区”正常经营,确保林业正常发展。“一包”即是宜林地通过承包的形式搞绿化。“二保”即是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珍稀动物。“三防”即是防火、防病虫害、防盗。“四加强”即是加强中幼林抚育力度,加强低产低效林改造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二、以生态建设为工作重心,加快林业全面发展
今年林场成立了“石棚沟林场森茂营林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设
有由30人组成的造林施工队伍,其中:林业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师6人,技术工人20人。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确保生态建设成效,促进林区林业相关产业全面发展。一是加大造林面积。林场以公司运营的方式共完成人工造林3000亩,基础设施建设针叶树育苗苗圃100亩,中幼林抚育10000亩,封山育林工程9000亩,植被恢复造林1900亩,补植补播2000亩。同时结合实际,调整工作思路,加大与周边毗邻乡镇合作力度,共同造林1000亩。二是搞活林业经营方式。确保生态建设取得成效的同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调动林场工人的积极性,也减轻了国家的经济负担。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取得了双赢的局面。以林业经济为主线,带动种苗种植业和马鹿养殖业迅速发展,完成生态保护任务的同时,加大林场所辖的鹿场建设力度,优化马鹿饲养方法,提升鹿产品质量,提高了林场职工的收入水平。
三、以生态保护为工作核心,切实促进林业持续发展
石棚沟林场是巴林左旗的一道生态屏障,其生物多样性和西辽河的上水源地位使其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意义。这就决定了林区生态保护成为林场工作的工作核心,工作着力点是确保林地生态平衡。石棚沟林场认清了工作形势,找准工作定位,确定好工作目标。围绕生态保护,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一是自国家重点公益林启动后,林场于2005年组建了专职护林队伍,专业扑火队伍及防火、公益林管理及森防等办公室,确保遇到险情能够快速做出处理方式,妥当解决问题。二是2006年新建了七处公益林管护站,维修了六处公益林管护站,并为各管护站安装了大功率电话、太阳能风力发电等设备,确保场部
与管护站通讯畅通,保障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三是成立了40人组成的防火队和禁牧队,经常进行防火培训和实战演练。2010年林场投资12万元整修了防火道路,要求防火队遇到火情做到行动快捷,以确保动植物资源和草原的安全。防火队对火险隐患做到“三不放过”即:查不出原因不放过,不制定整改发案不放过,落实不到位不放过。禁牧队做到禁止放牧、狩猎、砍伐、乱挖、取土、采矿等行为。由于措施得力,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野生药材资源。这些措施的实行杜绝了森林草原火灾和毁林行为发生,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国家林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以林业科技为手段,大力推动林业发展
近年来由于气候环境变化,对林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了影响。为了确保当前林业正常发展,林场根据当前工作形势与任务,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林业发展质量,保证林地建设取得实效。一是加大林业科技推动力度。引进推广意大利瓦勒拉尼抗旱集雨造林整地技术,提高抗旱能力,使用坐水覆膜造林技术,利用保湿剂,生根粉等生物技术增强树木生长能力,做到没有抗旱措施不造林,保证了林木成活率。二是加强林业人员素质培训。针对目前林业发展趋势,大力培养技术型林业工作人员,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潜力,培养林业后备人才队伍,走科技兴林之路。三是实施两松基地和元宝枫基地建设,共实施基地建设任务1000亩。
五、以创新经营为方式,切实做好林场职工生活保障工作 巴林左旗石棚沟林场是国有性质林场,其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
款,由于资金缺乏使得林场职工收入水平较低,长期以来,严重地挫伤了林场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了节约资金,增加职工收入。一是林场成立了由护林员组成的林业作业队,由作业队完成整地、造林、抚育及其他林业项目的生产任务。作业队报酬与社会雇用人员同酬,此项任务每年可增加职工收入8000-10000元。二是采用养老保险体制。林场将所有职工纳入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大病救助保险及人身意外保险体系。使职工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没有了后顾之忧。三是创造条件提高职工知识水平。每年组织职工出外考察学习一次,通过考察学习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培养职工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能力,进而推动林业工作全面开展。
六、下一步工作思路
林场下一步工作是要强化森林经营管理,注重资源开发利用,兴产业富职工,改善理顺林场管理体制,拓宽发展思路,搞活林场经营模式,盘活林场森林资源,以公益林、商品林、低产低效林和宜林地三大区块为骨架,以保护资源为核心,以提高职工收入为重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马鹿产业优势实施好“一二三四五”工程。
一要充分发挥国有林场造林专业队伍作用。通过“公司+基地+(集体)农户”的方式,就是公司的造林队伍与集体或农户合作,在农户的宜林地实施造林,扩大造林队伍的辐射范围,不仅保障了造林的优质工程,又能为林场职工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每年在完成本场生态建设任务的前提下与集体或群众合作治沙造林2000亩。
二要发展两大产业。即:发展鹿产业和林产业。我场具有独特的
天然放牧场,现在有人工放养马鹿100多头,(鼎盛时期有800多头)2000年鹿场投资20多万元引进两头优质新疆马鹿,投资30多万元新建鹿舍 1000平米,维修了部分原有破损设施。林场要从改良马鹿品种入手,将石棚沟林场养鹿场变成优质、高效的人工放鹿繁殖基地,使鹿产业真正成为我场林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加强庙木种子采种基地建设,使用喷灌技术,让落叶松、油松种苗自然然繁殖存活生长,在自然野生状态下建设落叶松,油松基地1000亩。人工培育建设落叶松,油松,樟子松育苗基地100亩。为城乡一体化绿化美化城区提供花卉苗木储备,培植适合城市道路绿化苗木30亩。
三要实施三大工程项目,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和中幼林抚育工程。充分利用现有的森林资源和宜林地,年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10000亩,实施中幼林抚育10000亩至15000亩。争取利用两年时间将林场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要做到“四个加强”即:加强低产低效林改造力度,将低产低效林纳入重点工程项目管理造林,小区域集中采伐、集中改造,加快改造步伐,年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任务2000亩,三年全部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
加强资源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检疫执法等工作,全面推行“目标管理、应急预案、警示通报、限期除治和责任追究”五项制度。积极进行防火培训和扑救森林火灾的指挥演练,努力提交
森林火灾扑救指挥能力,同时狠抓森林防火日常工作,强化火源管理。
加强资金争取力度。首先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增加国有林场的资金投入,其次是积极争取地方财力支持,引起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第三积极争取相关行业支持,协调各方关系,赢得部门和周边群众的支持,为林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采取“五个一点”,即:向上级争取一点、财政投资一点、部门剂一点、招商引一点、自己拿一点,“三个集中”即: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办法,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有林场发展。
加强国有林场改革力度。完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积极开展增收节支,强化内部管理,挖掘内部潜力,降低林场管理成本。大力发展林场经济,努力改善国有林场经济状况,继续加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和自身建设围绕“森林优质高效、资源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文明”的要求,建设新型国有林场。
抓住国家对国有林场“棚户区改造”的良好契机,向上积极争取资金和建设用地,林场多方筹措配备资金,利用国家政策的推动,尽快使林场职工全部入住楼房。进一步全面提高职工的物质生活质量。
五要做好“五项工作”即:以查找突出问题为手段,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以保护森林资源为目的,切实加大禁牧工作力度。以林业质量管理为突破口,稳步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以国家公益林为重点,切实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以职工增收致富为核心,开展好林业产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