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浙江探索

时间:2019-05-15 04:0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浙江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浙江探索》。

第一篇: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浙江探索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浙江探索

回顾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浙江农业发展实践,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创新发展来破解现代农业发展的众多难题,构建起新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支持体系,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起到了“带好头、领好向”的作用。

2007年,习近平同志从浙江农业的实际出发,提出“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强调要把高效生态农业作为浙江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努力走出一条“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凸显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浙江积极顺应新常态下消费需求升级、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新要求,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致力于改善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4552元增长到2016年的22866元,连续32年保持全国省区农民收入第一;

——农业发展在全国创造了多项第一,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首个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省、首个农业“机器换人”示范省、首个推行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合联组织改革建设的试点省、首个完成“三权”到人(户)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省份,为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浙江样本。

回顾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浙江农业发展实践,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创新发展来破解现代农业发展的众多难题,构建起新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支持体系,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起到了“带好头、领好向”的作用。

推进农业集聚发展、集约发展,破解农业基础弱的难题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浙江把推进农业集聚发展作为农业转型发展的战略举措。

持续提升农业“两区”建设水平。到2016年,全省已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9131个,总面积760万亩;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818个,总面积516万亩;两区合计总面积1276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2。

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积极增加政府投入,统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田水利等项目,开展高标准农田和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形成了一大批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目前标准农田中一等田占比已达40%以上。

着力打造农业集聚区和特色农业强镇。目前全省已经形成了以茶叶、丝绸、黄酒、中药等16个农业相关历史经典产业为基础的“产、城、人、文”融合的特色农业小镇,正在积极培育30个左右农业产业集聚区和100个左右特色农业强镇。

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应用。深入实施农业领域“机器换人”,通过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技术装备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农业装备覆盖率、渗透率。2015年底设施大棚数量达到近300万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200个,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5%。

推进农业绿色化、品质化,破解农业不生态的难题

浙江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把现代农业建设成为美丽产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浙江省在2015年已全面完成全国唯一一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创建,并成为全国首个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省。按照“场区建设美、环境生态美、品牌文化美、设施配套优、生产管理优”的要求,建设了一批省级美丽生态牧场。积极推广“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多层次、多形式生态循环模式,推动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循环利用。

部署推进“打造整洁田园、建设美丽农业”行动计划,推进农业“视觉美、内涵美、持续美”。持续深入开展田园环境整治行动,整体改善视觉效果,全面提升美丽农业的“颜值”。

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积极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实施农产品绿色品牌战略。全省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7281个,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4个,“三品”产地认定面积累计1662.87万亩。大力推动在主导产业全面构建全程可追溯的安全生产体系和监管体系建设,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条件,在全国率先启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2016年浙江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大力推广粮经结合、种养结合、粮饲牧结合等新型高效农作方式,2015年“千斤粮万元钱”新型农作模式面积达272万亩,突破粮田低效益的瓶颈。

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深入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行动,全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和优化。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建制村覆盖率达到100%。

催生农业新业态、新功能,破解农业不高效的难题

浙江省以品质型小康需求为导向,以产业融合化、多功能化来推进农业结构全面优化,提高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综合效益水平。

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全省已建成畜牧、水产、竹木等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29条,实现产前产中产后、产加销、一二三产融合,年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

拓展多功能农业新业态。浙江省以“农业+”的新思路培育发展农业新业态,不断推进农业与旅游业、健康、教育、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一大批农业新业态,休闲农业、养生农业、创意农业、庄园经济等一大批新型农业业态异军突起,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全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产值大幅提升,从2010年的89.22亿元提高到2016年的291亿元。

用“互联网+”培育发展新动能。发挥互联网大省的先发优势,推进生产方式自动化、智能化,经营方式网络化、品牌化,农产品电商蓬勃发展。浙江省目前拥有淘宝镇56个、淘宝村501个,2015年农产品电商销售达到304亿元,居全国首位,“电子商务进万村”的宏伟蓝图正在实现。

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破解“谁来种田”的难题

浙江省把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强农的核心任务,着力构建适度规模化家庭经营、产业化合作经营和公司化企业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把培育多类型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作为培育新型主体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大力鼓励专业大户、返乡农民工和大中专农科毕业生,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新农人”“农创客”等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多类型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家庭农场,使之成为我省农业家庭经营的主体力量。通过创新整村流转、长期流转以及土地股份合作农场等形式,有效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持续增长。到2016年土地流转总量1005万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53%。已有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23719家,经营土地面积228.4万亩,平均每个家庭农场经营规模近100亩。

创新增强农民合作组织的经营实力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农业合作化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的水平。2015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已达45989家,成员116.2万个,专业合作社经营服务总收入达到519.8亿元。浙江率先在全国探索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新型农民合作服务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浙江所有地级市和大部分县市已建立了农合联组织。

积极推进农业企业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合作经营。2015年全省已有农业龙头企业7664家,在农产品加工、营销、出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总收入3500亿元。积极引导从事农产品加工营销的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结成股份合作等形式的利益共同体,构建起共创共享的产业化合作经营新机制。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破解体制机制约束的难题

我省顺应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新趋势,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向改革要动力、要红利、要活力。

率先在全国推进农村“三权”改革。2014年年初,浙江省委、省政府部署“三权到人(户)、权随人(户)走”改革,各地各部门加快推进农地、宅基地、农村集体产权的确权、登记、颁证等基础性工作。截至2015年底,全省99.4%的村社完成改革,在全国率先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工作。“三权”到人(户)的改革有效激发了农业农村各类要素的市场活力。

加快改革农村户籍制度。2013年,德清县作为浙江省首个实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县启动了户籍制度改革。2015年底,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放开县(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大中城市落户限制,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标志着全省户籍制度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城乡一体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在2014年底,浙江省11个设区市都已制定出台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率先在全国完成城乡居民医保职能、制度、经办并轨,到2015年底城乡居民医保参保3202万人,总参保率达到95%,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形成,并率先实现大病保险制度全省全覆盖。城乡居民平均低保标准稳步提升,城乡低保差距进一步缩小。

第二篇: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姓名:林海英学号:211211118专业班级:工程管理2班

关键词:中国特色、现代化、形势、体系

摘要:农业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领域,更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实现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的预期目标,很重要的一条是必须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这既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重大任务。必须立足国情农情,顺应时代要求,紧紧围绕“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这一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破除体制和观念障碍,大胆探索实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新成效。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新形势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总体部署,我们应充分认识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形势,深刻把握内涵实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一、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形势

当前,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四化同步”发展,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工农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但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突出,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成为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和短板。目前,农业劳均GDP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1/

5、第三产业的1/4,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比较效益低,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不仅影响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会削弱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实现现代化建设大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业。新阶段,需要更加关注“四化”相辅相成的关系,利用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给农业现代化带来的重大机遇,依靠工业化来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依靠信息化来加大科技支撑,增强市场竞争

力;依靠城镇化来吸纳转移人口,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促进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四化”同步打下坚实基础。

2.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要求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和消费水平提升,我国农产品需求将持续增加。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将达到1.4万亿斤,而且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仍不稳固,一方面是农业的基础薄弱、物质装备水平不高、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不强、劳动力素质较低,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另一方面,农业的粗放式发展又伴随着耕地和淡水资源紧张、投入品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发展质量不高、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不断凸显。要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满足人民群众吃得好吃得安全的利益诉求,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就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注重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走出一条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3.融入全球农业一体化,要求增强我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全球农业产业分工深入发展、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给我国农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出口优势农产品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效益,适度进口农产品弥补了国内农业资源要素的不足;另一方面,国内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生产成本的持续上升,使农产品进口规模增加、品种增多,农业产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不断增长,2013年,农产品进口额达到1180亿美元,逆差509亿美元,我国农产品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20%。新阶段,需要更多地从全球范围思考我国农业的战略定位,更加积极地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棉油等大型企业,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4.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要求创新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重要时期,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加快调整,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社会结构变化的深刻影响。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63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超过1.6亿,如何应对日本等国家出现过的农业副业化、农村空心化、农

民老龄化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现实挑战。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生产仍然受到高度细碎化的小农经营模式制约,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难以抵御日趋复杂的市场风险,必须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的同时,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体系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内部机制创新和外部环境改善,着力构建和强化支撑体系,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织保障。一是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实现形式,进一步明确农民土地财产权能。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主体地位,积极稳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三是加快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

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适应农业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趋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夯实第一产业发展基础。根据农业资源禀赋,积极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种养业。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机制造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积极发展食品、医药等产业,以及加工装备、农机装备制造业等。三是加快发展农业服务业。着力发展生产环节服务业和流通环节服务业,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价值和竞争力。

3.现代农业物质装备体系。物质装备体系是现代农业最重要的硬件支撑。一是大力推进机械化生产。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突破丘陵山区和设施农业区等特殊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瓶颈。二是跨越式发展农业信息化。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市场营销等领域和环节的信息化,使现代农业朝着信息农业、精准农业方向发展。三是加快用物

联网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标准化生产、智能化作业、精细化管理,真正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4.现代农业制度保障体系。这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软件支撑系统。一是现代农业政策支持体系。着力健全完善投入、补贴和价格三大核心支持政策,不断强化农业政策支持力度。二是现代农业法律保障体系。推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制度化、法律化,尽快制定《农业投入法》。加强农业产业安全保护立法,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三是现代农业金融保险支持体系。创新金融支农政策,重点发展面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农业保险风险保障水平,增强现代农业抗风险能力。

三、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政策措施

着眼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任务,适应资源禀赋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针对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应着力完善以下政策措施。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启动农田污染治理工程,开展农田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南方丘陵山区重点搞好山坪塘堰清淤改造和末级渠系建设,平原粮食主产区重点抓好小型泵站等提灌抗旱设施建设,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重点建设节水灌溉设施。改善相关公共基础设施。加快农村电网改造、乡村道路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实施高产种业科技攻关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围绕提高农产品产量开展科技攻关,努力培育出更多类似超级稻这种突破性的高产品种。实施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工程。以机械化为载体,深入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对薄弱环节和技术瓶颈开展科技攻关,集成组装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实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研发工程。着力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推广节地、节水、节药、节能和节劳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加大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完善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制度,与农户承包地面积挂钩,并建立稳定增长机制,调动普通农户种粮积极性。设立粮食规模经营补贴,与实际种粮面积挂钩,重点向种粮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调动规模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构建价格支持体系。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确定并不断提高最低收购价,保持粮价合理水平。探索建立重要农产品目标价格和差价补贴制度,保障农民务农种粮收益。加大产粮大县奖补力度,调动主产区抓粮积极性。

4.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政策。针对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不同阶段,确定扶持政策重点。发展初期帮助解决信贷担保、基础设施、土地流转、设施用地等问题,成长成熟阶段帮助解决质量安全、品牌建设等问题。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要加强监管,坚决禁止非农化,对非粮化行为也要加以引导。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确立新型职业农民标准,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使农业成为“进入有要求、经营有效益、收入有保障、职业有尊严”的行业。建立高素质人才回流农村机制。支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投身现代农业建设。

5.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重点实现以下突破。健全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加强土地物权保护,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分离机制,完善继承、转让和退出机制。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改革,支持发展各类为农服务组织,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服务,加快构建多元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创新农村抵押担保机制,探索开展大中型农机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押贷款试点。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扩大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总之,只要坚持不解地加强新型农业基础地位。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这一目标要求,是适应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解决温饱向全面小康转变的过程逐步完善起来的,是对农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五个方面有机统一、密不可分。准确把握这个目标要求,并落实有效措施,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够顺利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2014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中国发展观察》

第三篇:新型农业现代化强基固本

加快领导方式转变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新十八谈 农业篇

新型农业现代化强基固本

原 丰

(一)人类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到文明之光、农牧分工,都离不开‚民以食为天‛这个永恒主题,遵循着‚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这个朴素真理,验证着‚农业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个理性结论。

古今中外,无数民变战乱、朝代更替,多以饥荒为导火索,因饥寒交迫而引发。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农业,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世界上所有的人‛。当今世界,人口激增,粮食需求刚性增长,而制约因素日益凸显,食物短缺、粮食危机成为重大国际问题,粮食被当成重要的战略物资。

农业稳,天下安;农业兴,国家盛。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幕开启,在这个波澜壮阔的舞台上,农业和粮食生产注定是一出重头戏。‚能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河南的同志肩上是有责任的。‛胡锦涛总书记的谆谆告诫,寄托了党和国家对河南农业的殷切期望。

‚农业是河南的优势,中原经济区建设,依然需要在念好‘粮食经’的基础上全面展开。‛温家宝总理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节视察河南,对河南农业和粮食生产寄予无限希望。

省九次党代会指出,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强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作用,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城乡繁荣。

确保粮食安全,夯实农业基础,始终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稳粮强农,强基固本,乃河南自身发展所需,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担当。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华农耕文明从此发端,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发展,至今绵延不衰。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副河南农村常见的春联,是千百年来农民内心愿景的真切反映,也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具体表现。

‚得中原者得天下‛,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河南历史上兵连祸结,加之水旱病虫等灾害频发,人民饱受饥荒之苦。距今最近的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饥馑仍让人心有余悸。

‚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沉重命题,一度是国人心中难以排解的‚结‛。

历史在警示我们:稳粮强农,民之大业,国之根本,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弦要始终紧绷!

(四)农业,是河南的优势、骄傲和光荣。河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粮仓‛、‚国人厨房‛。

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者,对农业地位和功能的认识,清醒而深刻。‚对河南来讲,粮食生产怎么保是个很大的问题。粮食生产,只能进,不能退。‛省委书记卢展工的这句话,表达出河南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坚守和担当。

勤劳朴实智慧的河南儿女,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埋头苦干,推动河南农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进入新世纪,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超千亿斤、连续8年创新高、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满足自身需求之外,每年还向国家贡献400亿斤以上的粮食及其制成品,还有大量蔬菜、瓜果、肉蛋奶等农副产品走出河南,走向世界。

河南念好‚粮食经‛的同时,谱写着强省富民的动人华章。今日,食品工业已经成为新兴工业大省的第一支柱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为现代农业注入了强劲动力,加速了城镇化、工业化进程。

(五)河南农业在承载无上荣耀的同时,更担负着重大和持久的责任。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中原经济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

国家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赋予河南占总量1/7的增产份额。2010年春,河南向国家做出了10年之后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300亿斤的郑重承诺。

举足轻重的战略定位、沉甸甸的数字,昭示着国家对河南的重视和重托,昭示着河南的勇敢担当,昭示着农业和粮食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独特分量。

(六)任重道远,困难犹存。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粮食生产是一个弱质、低效的传统产业,河南一年生产1100多亿斤粮食,产值不过1100多亿元,只相当于搞两三个大型企业;

耕地刚性减少,人地矛盾突出,水资源匮乏,资源约束趋紧,制约越来越大;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良种良法配套水平不高,农民科技素质偏低,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农业进入高成本阶段,比较效益偏低;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育较慢,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远低于二、三产业,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市化。

(七)农业发展上存在的问题,要从领导方式上找症结、挖根子。

发展思路不够开阔。有的部门有的人不善于站在巩固‚三化‛基础、协调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农业,不善于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始终在农业的圈子里打转转。

工作方式不够科学。有的部门有的人看不清‚三农‛发展的新变化,采取的措施不能满足农民的新要求、新期盼,不适应农业生产规律,不符合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工作作风不够扎实。有的部门有的人不是一心扑在为农民办事上、深入‚三农‛实际上,热衷于干‚有钱、有利‛的事,把眼光盯在短期利益上,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做得不够。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势必影响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

(八)困难不是缓步的借口,解困才是努力的方向,克难方是突破的重点。

决策者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气魄,赋予农业现代化全新的要求、动力和使命: 努力建设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绿色生态安全、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高为主要标志,基础设施、机械装备、服务体系、科学技术和农民素质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现代化。

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在哪儿?

新在不简单就现代农业谈现代农业,而是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相融合,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是有机整体,不可分割,不争资源,互促共进,协调发展;

新在有力推动农业社会化大生产,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原料和劳动力,拓展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空间,加快现代化进程,改变全社会发展的面貌;

新在通过新型城镇化发展有效减少农村人口,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效益。充分利用新型工业化强大的技术和物质生产能力、信息化优势,为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新在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更加凸显粮食安全、突出农产品质量、重视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走的是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之路,建设的是可持续农业,实现的是社会化大生产,目标是盈仓富农、强基固本。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是全面总结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做出的重要举措;是遵循现代化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农情,破解‚三农‛难题的客观选择;是深入贯彻中央要求,结合河南发展实际,立足‚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做出的重大部署。

(九)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出路在全面改革创新,关键在转变领导方式,根本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省长郭庚茂指出:‚解决‘三化’协调发展问题,要通过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来稳固粮食基础。‛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在思路、科技、机制、政策、管理等方面改革创新,闯出新路。

转变领导方式,必须坚持用工业化、信息化理念谋划现代农业,用示范引领的办法建设现代农业,以‚三具两基一抓手‛工作方法推进现代农业。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向统筹协调转,向发挥农业多种功能转,向农业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向形成稳定有保障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转,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向适度规模经营转。

(十)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丰肌腴体‛展新姿,实现增产、增值、增效、增收。

以吨粮田建设为抓手,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实现集约化、内涵式增长,把7500万亩耕地打造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围绕农业‚接二连三‛,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业整体质量和效益。

加强生态建设,推广‚绿色植保‛、科学施肥、农田节水等,发展循环农业、节约农业、标准农业,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十一)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强筋壮骨‛夯基础,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强化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基础地力,打牢‚基础‛,贯通‚命脉‛,增强‚体质‛,有效支撑农业高产再高产。

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着力突破制约持续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走完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迈过技术普及‚最后一道坎‛。

整合种业资源,构建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加强农机农艺结合,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十二)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通经活络‛增活力,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

健全粮食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产粮大县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保证抓粮种粮‚有荣誉、有实惠、有后劲‛。

加强管理和服务,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开展统一服务,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益。整合各类农业项目,推动生产要素流向现代农业园区,流向种养大户和专业能手,实现集约发展。

(十三)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输血补气‛添动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推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城互动,破解‚三农‛问题,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规划利用土地,坚守耕地红线,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发展非农产业,突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工业化进程,吸纳农村劳动力,实现产城互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

健全城乡统筹发展制度,给农村居民平等自由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土地出让收入主要用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利益协调。

(十四)仰望辽阔星空,脚踏中原大地。探索农业大省保粮富民强省之路,为传统农区科学发展积累经验,河南上下有决心、有信心,勇于先行先试,敢于担当重任。

(十五)农道亦天道,天道酬勤,勤必有得。遵循规律,不动摇、不折腾,抢抓机遇,大胆实践,务实重干,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新时期‚三平‛精神,中原农业必能脱胎换骨,生机蓬勃。(十六)潮起中原,风正扬帆,强基固本,根深叶茂。中原经济区建设气势恢宏,新型农业现代化东风正劲。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征途上,我们必将书写更加精彩的华章!

重农安邦

何平

中国之重,重在哪里?河南之责,责在何方? 稳粮强农,重中之重。一亿人的吃饭问题,泱泱大国的战略安全,实赖粮食之充盈,全靠农业之基础。粮食一旦危机,犹如釜底抽薪;基础倘若不牢,必定地动山摇。

粮为政先,粮安方可议太平;农是国本,本立才能定前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乃基础之基础。农强粮丰,牵动着亿万人民的美好愿景,保障着神州大地的稳定安宁,影响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速度质量,推动着华夏祖地的振兴繁荣。

建设中原经济区,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这是国家的千钧重托,这是河南的庄严承诺,这是历史的勇敢担当,这是时代的神圣大责。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我们必须先行先试。就像唱民歌,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要有河南特色。立足省情,着眼实际,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首要位置,确保粮食安全,确保食品安全,确保环境安全。

犹如摆棋局,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要找主攻方向。力求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在提高农业效益上取得新进展,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迈出新步伐。

好比绘丹青,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要会统筹兼顾。跳出‚农‛字做文章,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破解‚三农‛难题,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筑牢城乡共同繁荣的基石。

中原粮食丰产的重大意义如何认识?河南农业发展的重大价值如何评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科学路径如何设计?原丰的《新型农业现代化强基固本》一文作出了回答,读后令人心潮澎湃,干劲倍增:拱卫国家发展方略,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河南使命光荣,责无旁贷。

夯实基础,充满希望的田野才能硕果累累;开拓创新,新型农业现代化必将日新月异。

第四篇: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2—2013)座谈

会”述要

任明

2013-5-6 5:09:59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05月06日 07 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在北京联合举行了“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2—2013)座谈会”。与会者对2012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主要指标和变化进行了研讨,并展望了2013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

与会者指出,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丰收,农产品普遍增产,粮食安全保障条件进一步改善。其中,玉米大幅度增产,产量首次超过稻谷,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农产品供求关系改善,市场秩序良好,价格整体趋稳;农村劳动力转入城镇和第二、三产业就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和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缓解了农产品需求增长压力,有效地应对了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对国内的冲击。

与会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较快增长期。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利益兼顾、农产品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利益分配等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继续深化农业农村经济改革,更好地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第五篇:南阳市农业综合开发助力新型农业现代化

南阳市农业综合开发助力新型农业现代化

近年来,南阳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坚持以粮食优质高产为前提,以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为方向,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实行集中投入、规模开发、整体提升,实现了项目区粮食持续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业显著增效,有力推动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已经成为引领南阳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我市相关涉农部门时刻牢记确保国家粮食战略安全的政治责任,切实把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重中之重,把“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作为中心任务,为全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投入土地治理项目资金6.1亿元,累计改造中低产田86.4万亩,新增灌溉面积63.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2.9万亩,新增除涝面积43.3万亩,改善除涝面积34.1万亩,改良土壤58.9万亩,完善农田防护林(折实)4.89万亩。据测算,在单位生产能力上,每改造一亩中低产田可提高粮食产量100公斤以上,棉花20公斤以上,油料40公斤以上。

“十一五”期间,我市通过大规模农业综合开发,实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亿公斤,占全市同期新增粮食产量的40%以上;同时新增棉花556万公斤、新增油料1180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3.5亿元。通过开发治理,一片片农田呈现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生产设施配套齐全的崭新面貌,项目区已成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示范区、样板田。农业综合开发为全市粮食连续七年增产、连续五年超100亿斤,为南阳稳定成为全国19个粮食总产超百亿斤地市做出了重大贡献。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

近年来,全市农业综合开发牢牢把握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南阳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优势,紧紧围绕优质粮、棉、油、烟、蔬菜、中药材、林果、畜牧、食用菌、水产等十大特色产业,坚持打特色牌、走特色路的产业发展战略,大力扶持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努力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有力促进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5年累计扶持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项目73个,迅速形成了一大批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具有明显南阳地域特色的支柱产业。

扶强扶优龙头企业

强力拉动农业产业化

扶持的西峡“果药菌”、新野蔬菜、桐柏茶叶、淅川小辣椒、卧龙月季、宛城奶业、唐河黄牛、栀子及内乡种猪繁育等农产品基地项目,均已形成产业规模优势。据统计,全市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内,已形成了一村一品专业村322个一村一品专业乡镇27个和一批跨区域的特色产业带。

扶强扶优龙头企业

强力拉动农业产业化

扶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的着力点。在实践中,我市加大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运作模式,特别是针对粮食、棉花、畜牧、林果、乳品等产业优势明显,但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扶持,在做强龙头企业的同时,辐射带动了基地农户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迅速推动了产业发展层次的整体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放产业化经营资金4.6亿元,共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44个,新增总产值128249.8万元,实现利税7971.9万元,扶持的龙头企业中,已进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15家、市级27家。带动形成了以天冠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以宛西制药、福森药业为龙头的中药材加工,以龙大牧原、科尔沁牛业为龙头的畜产品加工,以三色鸽乳业为龙头的乳制品加工,以新野蔬菜为龙头的无公害农产品加工等多个产业链,实现了农产品多层次转化增值,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大力推广农业科技

加快科技长入步伐

坚持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落实到农业综合开发实践中,以科技项目为平台,在加大良种引进、加快品种更新换代的基础上,通过综合组装节水技术、栽培技术、农机技术、耕作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努力提高项目区科技含量和成果转化率。配合全市农业科技“千人包千村”活动,加强与农业科技部门合作,组织高层次的农业技术专家深入项目区,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成为科技人员服务“三农”发展的重要阵地。“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用于科技措施的资金达到2200多万元,项目区累计进行农业技术培训13.8万人次,先后建成75个科技推广项目,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02项,项目区每个农户家庭都有一个科技种田明白人,科技在项目区粮食增长份额中的比重达56%以上比非项目区高出近10个百分点。

不断创新完善机制

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积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引入工业化管理理念,逐步建立了按市场机制运作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和经营管理模式。一方面,在项目管理中,先后建立和完善了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及专家评审选定项目为核心的立项管理机制;以项目招投标、工程监理和项目公示为核心的建设管理机制;以县级报账、新会计核算为核心的资金使用管理机制;以目标管理、奖优罚劣为核心的约束激励机制等,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另一方面,在经营管理中,对工程设施普遍实行先定业主后开发、边定业主边开发的办法,明晰产权主体,做好资产移交,落实管护责任,确保了项目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同时,按照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在项目区积极研究土地流转的机制和办法,大力扶持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全市农村改革发展探索积累经验、探索路径。

当前,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南阳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不久前召开的省九次党代会提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加速富民强省步伐,持续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这为新时期做好全市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面对保证国家粮食战略安全的光荣任务,面对推动“三化”统筹发展的崭新形势,面对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农业综合开发将继续发挥项目资金优势,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方向,加大投入,提升标准、集中开发,努力提高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物质装备水平,为建设开放富裕魅力和谐新南阳再立新功。

下载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浙江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浙江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调研报告

    XXXX所关于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调研报告一、单位现状XXXX所是1982年省政府根据河南省农业自然生态区划设置的一个县政府直属的公益型科级事业单位,全省设置三十个县级所(站),XX......

    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

    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 邹少宏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已成为必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将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

    农业现代化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制约因素?如何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007,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改革开放以......

    创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探索

    创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探索 [摘要] 改变传统的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型课堂教学,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创新人才。 [关键词......

    浙江绩效审计模式探索

    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好转,审计工作的重心必然要从真实、合法性审计转移到绩效审计上来,绩效审计是......

    对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思考(5篇)

    对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2.6%,如果按非农户籍来算,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远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

    浙江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5篇)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浙政办发〔2013〕9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帮助农民群众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发展环境,根......

    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

    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涌现出的一种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经济组织形式,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根本途径之一,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