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交通局干部《隐忍》读后感
按照局年初读书计划安排,要求“就读《隐忍》一书,结合实际,谈如何磨练才能,提高交通政务信息水平”。说实话,初接课题,第一感觉——把“隐忍”和“政务信息”相提并论,总觉得有点怪怪的:大家知道,政务信息需要唯恐“藏在深闺人不知”的危机意识,需要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勇于推荐,需要“无所不用其极”、时时事事的报导宣扬;而“隐忍”从字面来看,好象就是“克制、谨慎、秘而不宣”的消极无为,与政务信息的“张扬、迅速、大张旗鼓”的风格相比,两者之间不太协调,甚至相去甚远、有点风马牛不相及的意味。
带着一丝疑惑,我开始了《隐忍》一书的深入研读。该书以《心大世界小》《走出心灵牢狱》《学会忘却》《厚积才能薄发》《没有东西可以打败水》等一篇篇短小精悍的唯美短文,阐述了“隐忍是成功者必须修炼的品质”等重要观点,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似心灵鸡汤,润物无声,我边学边思,渐读渐悟,待读到“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时,我的内心变得豁然开朗了。
原来隐者可分为三种,一是初级隐者,二是中级隐者,三是顶尖隐者。“初级隐者”隐于田园,沉湎于世外桃源,满足于小情调、小清新、小家庭,看似与世无争、红尘过眼,但其实是明哲保身;“中级隐者”隐于市井,专注一行,不事张扬,勤敏做事,以至功成名就,但其实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有“顶尖隐者”才会隐身于“朝廷”之中,淡然面对喧嚣尘世的泥沙俱下、官场倾轧的钩心斗角、灯红酒绿的无尽诱惑,却始终大智若愚,以不变应万变,夙夜在公,恪尽职守,厚积薄发,造福民生,最终收获事业的大成和充实的人生。
以上三者的共性在于:都能坚持操守,甘守寂寞;但人生境界,高下立判。从我做好政务信息角度来看,不仅要借鉴“初级隐者”淡泊名利、宁静至远的情怀,还要吸纳“中级隐者”专注一行、勤敏做事的态度,更要学习“顶尖隐者”胸怀大局、一心为公的境界。各位领导和同仁,下面我就以“做强政务信息,助推交通梦想”为题,交流一下学习体会并与大家共勉,粗陋、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批评指正。
一是隐忍修炼,夯实砥砺奋进的专业基石。政务信息是服务领导决策、加强内部交流、扩大对外宣传、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抓手,历来为党政部门高度重视,是办公室以文辅政的重要载体,更是我局宣扬、助推“通江达海”交通梦的主战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作为文字工作者,必须培养“板凳坐得十年冷”的顽强耐性,需要苦行僧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在红尘闹市物欲横流中,不为浮云蔽眼,坚信天道酬勤,做到“花繁柳密处拨得开,风狂雨急时立得定”;其次,政务信息员还需时时充电、处处留心、事事关注。要积极关注时事,博览时政,紧跟时代步伐,勤吸“新气”。要主动走进基层,贴近群众,把握民声民意,洞悉一线需求,接上“地气”。要创新思路,拓宽思维,敏锐收集群众生动实践的“源头活水”,多些“朝气”;再次,优秀信息员更需培养狙击手般隐忍、专注的职业习惯。要发扬“三个特别”的新时期兴化交通精神,坚守阵地,专心值守,苦练精兵,在事务繁杂、材料云集中,不为琐事耽搁,始终心无旁骛,发现目标,立即响应,快速组稿,快速上报,着力培养一稿成型、一枪中靶的战斗力。
二是勤勉高效,做优争先进位的考评机制。政务信息是考核各级行政机构办公室部门的唯一指标,上至中办、国办,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下至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对政务信息工作都“高看一眼、厚爱三分”。目前,我市政务信息在泰州各县市排名第一、在全省排名前八,今年8月1日我市被省批准为直报点。“思路决定出路,目标引领行动,责任关乎效果”。近年来,我局高度重视政务信息,在局领导的率先垂范、直接指导参与下,在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帮助下,致力健全争先进位的绩效考评机制,信息工作卓有成效,一直被市表彰为政务信息先进单位,位列泰州市局对县级局考核首位。一是建强平台。沈局长连续5年主持召开网站改版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亲自指导版面设计和栏目设置,经常批示重要信息。局办坚持全行业采集报送,全天候审核更新,节假日无一空缺,强力打造对外交流的第一平台,我局网站信息考核,每月始终位列全市第一名,以高出第二名两至三倍的信息量,实时、高效、全方位宣传推介交通,有效提升“通江达海”在全社会的知名度;二是绩效考评。依托基层,建立健全沉边盖底的信息报送网络,刚化标准,硬化考核。每季度通报全系统目标完成情况,进度公布到每个单位,明细公示到每名作者,稿费发放到每篇信息;每年底通报全年考核结果,评出前10名给予重奖,全系统信息报送积极性空前高涨;三是常态辅导。除利用系统办公室主任例会进行信息交流、编辑点评、专题培训外,对基层每天报送的信息,都最大程度地挖掘深度、拓展宽度、提升高度,第一时间审校编辑,第一时间润色上报,第一时间利用QQ群公布录用,共同切磋写作技巧,着力提高信息质量;同时围绕阶段中心工作,开
发订单信息,经常向基层约稿,帮助搜寻“埋没”的信息,找准报送方向,在全系统形成助推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浩荡合力。
三是胸怀全局,拓展厚积薄发的方法路径。政务信息批阅群体层次高、时效快,写作群体人才多、竞争强。“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市是传统农业大县,粮棉油、渔业生产乃至新兴的不锈钢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一席之地,此类经
济类信息能直达省厅甚至中办、国办,一经采用,分值巨大,甚至有“报几篇、吃一年”之说。近年来我市交通运输事业纵向发展突飞猛进,但横向发展放在全省乃至全国衡量,尚属后发赶超之列,相关政务信息也难以达到省厅,更难到中办、国办高层。《资治通鉴》中有唐朝房玄龄、魏征两位重臣,关于“创业与守成孰难”之争,阐述了“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的真理。我局政务信息长期处于全市前列,“高处不胜寒”,“守成”艰难,压力巨大。一需扬长避短,高标定位。“做不成狮子,就培养狼群”。我局政务信息要坚持“狼群战术”,培育高素质信息写作群体,发动“人民战争”,做大信息总量,立足高品质的海量信息——以量变引发质变,在县市级层面,形成区位宣传优势,最终以量取胜,确保“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必争”;二需广泛涉猎,做大体量。交通运输工作面广量大,事务繁杂,题材丰富,全系统信息员只要强化信息意识,把信息工作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突出“通江达海”、创新发展和服务民生的主题,多留心眼,勤于总结,就会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态信息,有力提升交通行业的美誉度。要把握阶段报信息。年初报打算,重点是任务和指标。年中报进展,重点是方法和特点。年底报成绩,重点是数字和经验;特别是每项工程从规划设计、预可工可、招标投标、开工施工、动态进展、竣工交工都可第一时间报成信息;要翻阅文稿选信息。多数上报文稿都是要素俱全的好信息,要筛选、浓缩特色做法,梳理上报亮点信息;要会议之中找信息。会议是博采众长的重要平台,要跟进会议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创新的理念、方法和路径,更要及时总结报送;要文件堆里挖信息。每份规范性文件都是重要的信息缘,要把贯彻落实上级决策的思路、举措包装成信息,把下发基层每份规范性文件提炼成信息;要重大节点抢信息。重点节日运输,节前报筹备、节中报组织、节后报流量;全市重大活动,保障前报预案、保障中报动态、保障完报总结;三需以文辅政,做优做强。建议类政务信息,直接参与领导决策,分值同比最高,也倍受各级领导关注和青睐。要紧扣交通运输现代化体系,紧贴综合交通运输内在要求,结合我市“通江达海”的生动实践,瞄准上级抓什么、探索当前缺什么、研判基层要什么,深入挖掘体制机制、制度设计的短板缺陷,致力形成前瞻性强、可行性好的建议对策。今年以来,由我预约主题、编辑上报的“建议我市向上呼吁推行内河运输船舶强制购买人身财产险”“建议加大得胜湖港口园区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建议尽快出台我市镇村公交发展扶持政策”等一批建议信息,就得到了市委陆书记的高度重视和批阅交办。
“心若在,梦就在”!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政务信息长路漫漫,其修远兮 ,需要我们埋头苦干,殚精竭虑,上下求索,不懈努力!交通事业前无古人,后有来者,更需要我们众志成城,继往开来,突破攻坚,不辱使命!我们坚信在局长室、局党委坚强领导下,全系统孜孜以求的交通运输的现代化、通江达海的交通梦,必将在前方不远处,成为灿烂、辉煌的现实!
第二篇:《大漠图腾》读后感——隐忍
{我终于明白,西西到底想对我说什么了,“须知,你们是从被践踏、被蹂躏里,勇敢地生活下来的,《大漠图腾》读后感——隐忍。今后再遭践踏、再遭蹂躏,还得勇敢地生活下去,却不要再尝那已经尝过的苦难吧!”西西正以它无声的沉默,告诉我在绝境中崛起。我仿佛看见,那驼群,负着沉沉重物,却昂着头,站在沙丘顶端,坚毅的望着前方,沙漠中,只留下一串长长的足迹,一直延伸到,看不到尽头的天际。它们那骄傲的姿势,宣告着--它们永远是自然中无冕的生存之王。
再后来,我在资料中看到,野生的双峰驼,在我国的数量不超过一千头,只有内蒙古以西才能偶尔发现它们的身影,它们是比大熊猫百倍的野生生物,处于濒临灭绝边缘,读后感《《大漠图腾》读后感——隐忍》。我很迟疑,戈壁,冰川,沙漠,荒原,这些自然界极端残酷的环境都没能阻止骆驼家族的繁衍昌盛,到底,是什么割断了它们生存的咽喉?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一个人探险,在西西身上,我学会了隐忍,知道了该如何面对绝境,是以,当我爬上雪山之巅时,当我踏上高原之脊时,当我攀上无路之峰时,当我面对重重困难而屡屡无法战胜时,我会抬起头来,仰面朝天,大声呼喊。我要向天诉说,我要咆哮大地,震撼四野,我要吐出在人世间的污浊之气,重新呼吸自然所给予我们那片自由天空。}
本段结尾
读后感觉不错,也知道为何一些人总是在身上或心里留下人的疤痕,不知道他们是真懂假懂-__忍的内涵。
第三篇:隐忍议论文
隐忍的勇气
阅尽千古兴亡事,观遍万载风流郎,那些时代的巨人们在历史中留下的脚印,直到今天还为我们所追寻。我们看到了他们敢于抗争的勇气,看到了他们坚持理想的勇气。然而,真正为我所欣赏的,是那份深埋于心中的,隐忍的勇气。
卧薪尝胆的勾践,怕是将隐忍一词发扬光大的第一人。在百般屈辱中,昔日英姿勃发的王者,在人们眼中渐渐失色。吴王见了他这般落魄样,自以为终将狮子训成了羊。而勾践回国后,也如他所期望的安分守己。至此,我们似乎再难以见到,越王卷土重来的勇气了。然而,只有心中怀有火种,那么外界再冷再寒,也终将燃起燎原之火!勾践的万般隐忍,为的正是最后一刻的勃发!终于,如同他深埋土中的青铜剑般,不出则已,一旦亮剑,则剑锋所向,谁能够阻挡?
从勾践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一腔沉重而滚烫的热血。试问有几人能做到放弃所有尊严,让人格为人所践踏,还有什么苦难,能够比上对自我的摧残?能隐忍数年,蒙受万般屈辱,若这不能被称作勇气,又有什么能被称作勇气?wc 古人云,忍者无敌,便是对这群勇于隐忍的好汉,最好的赞誉。有人问,一味隐忍,换来的为何只是近代的百年国耻?
实际上,亡国者们只是将隐忍作为逃避现实的借口罢了。真正的隐忍,其中必定养育着一个理想的婴孩。只有在心中坚定自己的信念,才能让隐忍不失去方向,不为外界动摇。厚积薄发,隐忍方能成为真正的勇气!
如今的社会中,无数锋芒毕露的“人才”纷纷涌现,他们夸夸其谈,竭尽全力压出胸中零星的墨汁,怎能有所建树?反观两弹一星的元勋,邓稼先,钱学森,学生时代的他们并不张扬,只是默默地充实自我,并在外国人的嘲讽中,学会了隐忍。当原子弹爆炸升空时,涌起的不仅是巨大的蘑菇云,更是他们十年隐忍的勇气!
学会沉淀,学会隐忍,怀着这份勇气,让喧哗的世人看看,十年隐忍,终将绽发出怎样的光芒!篇二:隐忍的力量
隐忍的力量
——《隐忍力》读后感
隐忍是一种气度、一种胸怀、一种品格、一种坚强、也是一种承担。
它需要沉淀、需要时间也需要历炼。
人生进入到一定阶段就需要隐忍、需要相互的妥协、需要彼此的迁就,也开始懂得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事与事之间本身所蕴含的道理,这个道理与道家所言的道及佛家所言的佛陀是一个意思,虽然它隐而不见,但它的确实际存在,而只有那些觉知各种事物的原理又能了了分明的人才能明白它,所以这也视乎每个个体的开悟度。
人之所以感到不快意、心生烦恼,大都或因人、或因事、或因物而设置了一个与己对立的对抗方,而且也往往将产生对抗的原由归究于对抗方,且绝少反观自己,也绝少审视自己。常常听到的埋怨、指责甚至是愤怒,都在强调一种完全主观的态度:就是她、他、它让我感到不舒服、不快意、不自在。这是一种只顾念自己感受的心态,其实是一种极自私的表现。而太过看重自身,甚至把它看得像生命一样重要,正是心生烦恼的原因,如老子的《道德经》所言:“何为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为什么会把这些(宠辱若惊)大灾难看得像生命一样重要呢?人们有这些大灾难的原因,是因为太看重自身了,如果人人都达到了无私的境界,那么哪还会有大灾难呢?)。
其实,如果身处其中时,能暂时放下自我,退让一步又何妨呢?退让、隐忍、妥协并不是示弱、苟且、漠然,而是一种策略、一种气度、一种胸怀。《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修身)言:“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讲的就是:委曲了才能保全,所谓委曲反而能保全自己;弯曲反而能伸直,所谓缩回你的手臂是为了更有力地回击;暂时的低洼反而能积满水,水永远向低处流,你总处于山巅之上,怎么能奢望拥有?相反越是放低姿态,你反而能更丰盈地为自己纳福;破旧反而能生新,枯叶凋零,春和景明时新叶才能顶绿;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表面看似你比别人少得到很多东西,殊不知你已经从另外一个角度获得了其他,贪心贪多反而会迷失自我。
因为让自己处于低位,而使隐忍、退让、妥协产生了一种力量,它远比暂时的高高在上、气指颐使、强势逼人更让人叹服与敬畏,尤其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之后,它会证明当初默默地选择隐忍、退让正是因为有成全与承担的胸怀与气量。它看似委曲、柔弱、低势、寂然的表面却积蓄了一种感天动地的力量,因为它来自于内心的坚强、坚持、无私和承担。因为坚强而能忍一时之辱,因为坚持而能成就大器,因为无私而有慈悲大爱,因为承担而能无畏前行。
隐忍是人生最大的修养,是勇者的象征。在忍耐的世界里,没有嗔恨,没有嫉妒,只有平和与包容。隐忍是修行的力量,包容是做人的修养。
隐忍并不意味着低头屈服,不是无所作为,不是甘于平庸,而是
一种含蓄而又内敛的处世方式与做人方法。它是一种谋略、一种气度、一种胸怀、一种品格,更是一种坚强和一份承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曾总结道:人生在世,注定要承受许多委屈。而一个人越是成功,他所遭受委屈也就越多。要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价值和炫彩,就不能太在乎委屈,不能让他们揪紧你的心灵、扰乱你的生活。要学会一笑置之,要学会超然待之,要学会转化势能。智者懂得隐忍,在宽容中壮大自己。
而这种“力量”的最终养成,不仅需要内心的沉淀,更需要时间的历练。懂得隐忍远比暂时的高高在上、气指颐使、强势逼人更让人叹服与敬畏,尤其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之后,事实会证明当初默默地选择隐忍、退让正是因为有成全与承担的胸怀。当时那些看似委曲、柔弱、低势、寂然的表面却积蓄了一种感天动地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坚强、坚持、无私和承担。因为坚强而能忍一时之辱,因为坚持而能成就大器,因为无私而有慈悲大爱,因为承担而能无畏前行!篇三:有关包容的议论文6篇
有关包容的议论文6篇
篇一:包容
包容是一种能力,准确的讲,是一种智慧。人啊,天生就是自私的,这是人性!只是程度与层次上的不同罢了。
一滴水珠是何等的渺小啊!但是它纵身一跳坠入海中。哦!原来是大海妈妈包容了它。我们应当向大海投去赞许的眼光,是它宽大的胸襟包容了一滴小水珠,让它不再孤独,不再寂寞。从而,它也成全了自己,使自己变的更强大,拥有了惊涛骇浪之势。这又何常不是一种智慧呢?
一棵小草在大地面前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啊!大地本可以拒它于千里之外,但是它没有,它选择了包容,它包容了小草,给了它一个家,让它不再伤心,不再哭泣。从而,它也成全了自己,使自己变的更加美丽,这又何常不是一种智慧呢?
一朵玫瑰,如果没有绿叶的包容和衬托,那么它也许还不如草丛中的野花美丽。但正是有了绿叶的包容,它才会显得那么光彩耀人。绿叶在选择包容的时候并没有失去什么,反而它收获到许多,它明白了包容意味着幸福,包容意味着快乐。这又何常不是一种智慧呢?
包容不等于失去。
包容,犹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点亮征程;包容,犹如严冬里的一缕阳光,温暖人心;包容,犹如迷途中的一只手,指引方向??世界正是有了包容才变的更加可爱。
正如大海包容水滴,大地包容小草,绿叶包容玫瑰一样,我们要学着去包容别人。大海、大地、绿叶教会了我们包容,生活因包容而变的美丽!
亲爱的朋友,别让“包容”这颗充满智慧的种子在心里搁置太久,时常给它浇浇水,让它享受阳光吧,它需要长大。漫漫的,会发现,包容别人,自己是快乐的。学会包容别人,试着包容别人,生活将充满智慧!
篇二:包容
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别人犯错了,我们为此雷霆万钧,那犯错的该是我们自己了。
我觉得包容就是在心里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事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事原则。虽然要想做到包容不是那么简单,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那样你离包容就越来越近了,经过不断的积累,最后你就会达到你的目的--包容。
人应该学会包容。多一些包容就少一些心灵的隔膜;多一份包容,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友爱。
有句话说:“谨慎使你免于灾害,包容使你免于纠纷。”我们待人理应如此,要学会包容别人。如果我们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伸出援手,那你的生活将毫无意义!
有这样一则寓言,说的是两匹马同行,一匹将另一匹的脖颈咬伤了,结果被咬的反而主动安慰因咬伤自己而羞愧不安的那匹马。故事虽小,却揭示了天地间动人的品德,那便是包容。
寓言中动物的包容是以德报怨,佛教中弥勒的包容是“肚里能容天下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怎样来理解包容呢?其实,包容是一种境界。
通常的“包容”,即原谅他人一时的过错,不去斤斤较,不耿耿于怀,和和气气地做个大方的人。包容在遇到矛盾时往往比过激的报复更有效。它就像一捧清泉,款款地抹去彼此一时的敌视,使人们冷静下来,从而看清事情的本来缘由。同时,也看清了自己。寓言中那匹被咬的马理智地选择了包容,最终两者和好如初。【有关包容的议论文6篇】有关包容的议论文6篇。试想一下,倘若它针锋相对,以同样的方法还击对方,那么除了两败俱伤,头破血流之外,还能带来什么呢?因此可以说,寓言中的国马其实是很明智的,它的明智在于“以德报怨”。
包容别人是对别人的理解,是一种放得下的大度,是一种与人为善的观念释然。而包容自己则是一种豁达,冷静与理智,包容自己并不是放纵自己。
包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
包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是对别人的释怀,也即是对自已的善待。
“得饶人处且饶人”“忍一时心平气和,退一步海阔天空”,都是教导我们要包容别人。因为因包容而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包容,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恩怨;包容,能使事业兴旺发达。
“处己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这句话也告诉你要怀有一颗包容的心这个道理。反之,如果世上的每个人都不会包容,只会斤斤计较,那整个世界可能终日血雨腥风,暗无天日。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嘛!我们应该用礼貌去待人。若无宽恕,生命将永远被永无休止的仇恨和报复所控制。我们只有善于团结,才会得到友善的回报!
一个班级体,理应是全班同学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可是,却恰恰相反,不但不能团结一致,还分门别类,总是抓住别人的小辫子,只因为他某件事情的过失,就来判定一个人的好坏善恶,是万万要不得的。我们应该怀有一个宽广的心胸,去原谅朋友,原谅生活中的人!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发生的决不是两匹马这样简单的事。生活,往往纷繁,又常常平淡。正因为包容就像水,使纷繁经过过滤变得纯净。
篇三:包容—真善美的闪光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诗的美就蕴藉包容的美。
文豪雨果就曾说:世界上最宽阔者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是的,人的胸怀可以包容一切,正如俗谚:将军额前可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包容,是虚怀若谷,求同存异;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以和为贵,以德报怨等等,是人的情操的升华,真善美的闪光。
世界需要包容,人应学会包容。
包容是快乐的源泉。学会包容,不以物喜,不为己悲,生活就充满阳光。别怨天空阴霾,或许这正好给在大野中耕耘、勘探辛劳的人们投下凉爽;别怨公交车偶然短暂迟到,或许司机正在用这分秒时间扶掖一位老人上车;别怨旁人的缺点,或许他也在忍受像你一样的缺点的折磨;别怨命运坎坷,或许它正在磨砺你的意志。少抱怨,多包容,才能在世间播撒快乐的种子。包容是友谊的基石。真正的友情,从真诚开始,用包容维护。廉颇、蔺相如“将相和”,是因包容而凝结友谊,共同保国。林肯在政治舞台上活跃时,常有一批人和他对立;他入主白宫后,并未报复这种势力,而是包容化为朋友。【有关包容的议论文6篇】讽刺的林肯,在宴会上给予微笑的谦让。包容是什么?包容让被廉颇挑衅的蔺相如,能够不怒不惊,仍顾全大局,以国家为重。包容是什么?包容是一种能让我们的心灵活的自由与解放的精神。那怨恨又是什么?怨恨则是一种只能让我们的心灵永远生活在黑暗之中的感觉。
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假期的早晨,我在电梯间遇到了一个大哥哥,他边走边看手中的报纸,并没有看到对面的我。尽管我尽我最大的可能给他让地儿,但无奈,电梯间的空间太小,我们还是撞在了一起。我问候了一句:“没事吧?”他竟然怒气冲冲地瞪了我一眼,继而大踏步地走了。仿佛不是他没看路撞着我了,反而是我不小心撞着他了!我莫名其妙地望着他那远去的背影,不禁怒火中烧:又不是我的错,明明是你走路不看路,去看报纸,还怪别人!就像谁都欠你似的!可我转念一想,既然是他的错,我又为何要生气呢?难怪哲学家康德曾说过:“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是啊,此时此刻,明明是别人的错误,我却为此雷霆万钧,岂不就是我的错了?想到这里,我原谅了他,毫无顾忌地走进电梯?? 包容是什么?包容是一座沟通的桥梁,它是丑陋的食物露出美好的一面;包容是什么?包容是一门学问,它告诉人们:学会包容的人就等于学会了生活,懂得包容的人,也懂得快乐;包容是什么?包容是包容别人的过错,不是欣赏别人犯错,也不是成全别人犯错,更不是鼓励别人犯错,而是允许别人犯错,给予别人一个更好改过的机会!包容是什么?包容是宽广的胸怀,是深沉的涵养,是洗去怨恨的圣水,是吹散痛苦的春风,是
通向快乐的地图,是暖人心扉的温度!
篇五:学会包容 一百多年前,法国的雨果曾经这样感叹:“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古老的东方,人们也世代传承着一句浅白的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法国人的浪漫和中国人的实在碰撞在一起,于是人们发现,包容,超越了国家、语言、民族和文明的界限;包容,是这个美丽星球的子民所共同拥有和赞美的品德。
包容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英谚有云:“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之上。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壮举;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对士子学人的包容,则迎来了继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高潮。包容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包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佛经有言:“一念境转。”同是面对他人的过错,耿耿于怀,睚眦必报带来的是心灵的负累,真正仁者觉者会选择一份包容,一份泰然。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能够兴师复仇,一雪前耻。他可以忍受卧薪尝胆的苦楚,却在灭吴后下令诛尽吴国宗室。他懂得隐忍,却不懂得包容。齐王韩信未发迹时有过“胯下之辱”,但在统一之后,再见到当初侮辱自己的无赖儿郎,却能不记前嫌地任命他为巡城校尉。仅从这个角度来说,韩信的人格,要比勾践健全得多。鲁迅先生的“一个都不宽恕”未免失之偏执,但那是在丧失了迂回的耐心后对黑暗现实的极端反抗。他还说过“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就是他包容的一面。他笔下的阿q,听到人家说“疤”、“瘌”、“秃”、“光”就要和人拼命,到了后来甚至连“灯”字也不许别人提了。“天地本宽,鄙者自隘”,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必然是一个诸多忌讳、性情偏执的人;而一个连“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都无法容忍的社会,也注定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然而,包容不等于放任和纵容。人类社会是由潜在的规则加以维系的,无节制的纵容同样会造成社会的畸形。包容也不等于隐忍不发。【有关包容的议论文6篇】论文lunwen.htm。“忍”是心上刀,是刻意的制怒和压抑,迟早有爆发的一天。包容则意味着不自知的恬静和淡然。包容更不等于沉默和忘却,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真正的包容,应该如伏尔泰对其政敌所说:“虽然不赞同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扞卫你说话的权利。” 包容是海纳百川,包容是厚德载物,包容是淡泊明志,包容是宁静致远。康德告诉我们“只有两样事物能让我的内心深深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璀璨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如是我闻;当今世界、种族、宗教冲突不断,“只要人人都多一份包容,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如是我愿!
篇六:谈包容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无论哪种可能的信念。
这就是宽容,你可能不曾想过,不会包容别人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包容,总是指责别人也只能遭到别人的指责。活在世上,都希望有一个好的心境,而获得好心境的第一要素就是学会包容,说严重点,没有包容就不会处事,不会沟通,不会交往,当然就更谈不上将来事业有成了。
与人相处要懂得包容,无论是对同学、对朋友、对父母、对老师??总之,包容对方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你尊重了别人,保护了别人的自尊心,避免了难堪、尴尬,甚至可能把别人从窘迫中解脱出来,他自然也体会到你的用心良苦。没有包容,就不会有和谐、美好、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也不会有温馨、融洽、亲密的人际关系,而我们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能学业有成,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没有包容,无论你取得多大的成就,无论你有多美好的人生目标,无论你有多娇艳的美貌??你永远是孤独的,永远会感到内心的苦闷。当然,学会包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父母错怪了你,老师误会了你,同学不谅解你,甚至,朋友背叛了你?? 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样去包容他们?能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吗?仔细反省一下自己,也许你会发现其实自己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自己的观点也并非完全正确。“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上没有不犯错误的人,这其中便包括了我们自己。包容自己过去、现在已经犯过的和将来可能犯的错误,同时也要原谅别人,宽容别人,包容别人。包容自己和别人,在今后的日子里努力奋斗,就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人并非是神,人必须从不完美走向完美,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有人说:“包容就是别人打你的左脸,你把右脸也送上去。”不,这是不对的。包容,不是放纵罪恶。
假如项羽当时要能放下他的“颜”而与“江东父老”共商光复大计,那么刘邦的大汉王朝也许就是项家的天下了;假如大唐李氏兄弟都能放下对权利的贪求,最终也不会手足相残、落得个“血溅玄武门”的历史悲剧;大清乾隆帝的“亲家翁”、“满清第一权臣”和坤要是放下对金钱的贪图,到头来也不至于落得“白练自绝”的下场??太多的假如,太多的遗憾都是因为我们想要的太多,贪图的太大,不懂得放下造成的,使得自己与人生理想、美好生活失之交。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廉颇放下了与蔺相如之间的恩怨才有了“将相和”的佳话;范蠡放下了越王给的高官厚禄而携美人急流勇退,泛舟五湖、逍遥商海;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放下了世俗与权贵、追求幸福才有了“凤求凰”的千古美谈;司马迁放下了“宫刑之辱”后整理出了传世《史记》;张三丰放下了“人间情孽”才修得“太极宗师”??一切皆在“放下”二字之间。智者能够成功,就在他们于善于放下不必要的东西。
孟子也说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就该抛弃掉。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会有山山水水,风风雨雨,有所得必有所失,只有放下,才能拥有一份轻松,才会活得更加充实更加坦然。放下后,你就会看到天空的蔚蓝,感受到阳光的温暖;你就会闻到芳草的清香,听到动人的音乐;当你放下的那一刻,你就找回了自己,找回了快乐。放下之后人生的旅途才会更加愉快,才会登的更高,行得更远,看到更多更美的人生风景。传统“议论文三要素”及其关系:
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论据————论证
不能以三要素形式存在三者不存在并列关系
其一,论点。
“论点”作为要素就不尽妥当。议论文本不是有“论点”就成,它需要的不是任意的“论点”,而是“具有较高逼真度的论点”或“新论点”。作为要素,它要有明确的“实质”界定。是否有论点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什么样的论点。《容忍与自由》的论点,出现在“自由”思想很活跃的时候。
其二、论据。
“论据”就更不能称为要素了。“论点”与“论据”“论证”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论据”比“论证”方法低两个层次,它是“论证”方法中“例证法”“引用法”之下的概念,所以,顶多只能称为“论证”方法中“例证法”“引证法”的要 素,而不是议论文的要素,“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好比“太爷”与“曾孙”的关系(“论证”是“儿子”,“例证法”是“孙子”),“三要素”不能并列。
其三,论证。
1、“论证”是“说理方法”之一,如果“论点”与“说理方法”是同一层次的话,“论证”就比“论点”低一个层次,比“论据”高一个层次,因此,它与“论点”“论据”不能并列。
2、“论证”这个概念也不适当,“论证”是动词,若与“论点”“论据”这两个名词对应,应称为“论证过程”或“论证方法”
3、由于“论证方法”还只是若干说理方法之一,说理方法还有很多(下文会谈到),如果“论证方法”是要素,那其他说理方法是不是要素?将“论证方法”作为要素是以偏概全。
重建“议论文三要素”,当为价值性、发现性、说服性
1、价值性:选题的机敏 1)论题的新鲜度
2)对论题研究现状的了解度 3)论题可能引发的关注度 4)论题的针对性 5)论题的普遍性
课文背景
胡适先生的《容忍与自由》一文,写于1959年3月12日,四天后发表,被殷海光先生誉为“近四十年来中
国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的文献”。发表这篇文章的《自由中国》杂志,向来高张言论自由大旗,批评时政,很令执政者头痛。文章发表时,正值当局猛烈围攻《自由中国》,发起诉讼控其“伪造文书”、“诽谤领袖”,情势极为艰险。胡适于此时大谈容忍,自有深意。
殷海光(1919-1969)原名殷福生,湖北黄冈团风县人。中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曾从师于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金岳霖先生。西南联大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并曾在金陵大学(原中央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加入青年军。1949年到台湾,同年8月,进入台湾大学哲学系任教
2、发现性:立论的超越
议论文本关键还在于要有一个好的论点。
好论点的标志主要是具有发现性。
事实上这篇文章就是对台湾现状有感而发的,只是胡适为人处世的中庸平和、世故老到,令他只能说到“戒律自己”。
胡适另有一篇文章叫《自由主义》,中说:“但是东方自由主义运动始终没有抓住政治自由的特殊重要性,所以始终没有走上建设民主政治的路子。西方的自由主义绝大贡献正在这一点,他们觉悟到只有民主的政治方才能够保障人民的基本自由,所以自由主义的政治意义是强调的拥护民主。一个国家的统治权必须放在多数人民手里,近代民主政治制度是安格罗撒克逊民族的贡献居多,代议制度英国人的贡献,成文而可以修改的宪法是英美人的创制,无记名投票是澳洲人地发明,这就是政治的自由主义应该包含的意义”。
《容忍与自由》一文,论点的发现性在于提出自由的意义以及“容忍”的意义
自由主义在这两百年的演进史上,还有一个特殊的空前的政治意义,就是容忍反对党„„在朝执政的党一旦失去了多数人民的支持,就成了在野党了,所以执政权的人都得准备下台时坐冷板凳的生活,而个个少数党都有逐渐变成多数党的可能。
现代的自由主义,还含有“和平改革”的意思。和平改革有两个意义,第一就是和平的转移政权;第二就是用立法的方法,一步一步的做具体改革,一点一滴的求进步„„反对党的对立,第一是为政府树立最严格的批判监督机关,第二是使人民可以有选择的机会,使国家可以用法定的和平方式来转移政权„„英国工党在五十多年前,只能选择出十几个议员,30年后,工党两次执政,但还站不长久,到了战争胜利之年(1945),工党得到了绝对多数的选举票„„从资本主义的英国变到社会主义的英国——不用流一滴血,不用武装革命,只靠一张无记名的选举票,这种和平的革命基础,只是那容忍反对党的雅量。
胡适先生提出的容忍,大体上有两个特点:
第一,“容”的对象,应当是容忍者不喜欢,不赞同,甚至从道德上感觉厌恶的人和事。比如少年胡适恶之欲其死的鬼神之论,加尔文务求斩草除根的异端邪说等等。至于包容对自己喜欢、或至少不厌恶不痛恨的东西,容易之极,算不得容忍。
第二,“忍”的主体,应当是有能力压制甚至摧毁对立面的人或集团。无权无势者的忍受,逆来顺受而已。能力不足时的隐忍,等待时机而已。两者恐怕都算不得宽容。
3、说服性:说理的透彻
议论写作的质量,最终势必要体现为论说的信度,亦即读者的接受度。说服性,是论说能力的基本指标
1)说理贵在得当,重在分析 2)防御性的反驳与证伪 3)说理系统清晰与严谨
说服的方法:
1、分析的方法。
分析是最基本的说理方法。
分析就是运用各种说理方式、围绕“论题”与“论点”所作的展开的“说理”。
“论题”“论点”(包括分论点)是“分析”的对象,也是“分析”的产物。“论题”“论点”中所包含的矛盾、条件、因果、过程、本质、实质等是“具体分析”的内容;
界定、阐释、阐述、分类(说明)、比较、论述、论证、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等说理方式都可以归为“具体分析”的手段。
推理分析是最重要的分析方法。1)从果到因分析
比如一般人都怕绯闻,但有些人不但不怕,反而自己制造绯闻,这是为什么?
原因分析:这是利益驱动使然。
例如:凤姐、芙蓉姐姐、甘露露等
有些人尢其是艺人绞尽脑汁地找卖点推销自己,以出名渔利,可正道上的出名那得靠硬功夫,资质平庸者恐怕花费毕生的精力都无法出名,于是就有人走“南山捷径”给自己制造耸人听闻的绯闻,因而一夜之间名闻神州,点击率直线上升,利益也滚滚而来,这是利益趋动下的人性的扭曲,更是市场文化的悲哀,歪门邪道的盛行正说明我们的市场已经很不正常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2)从现象到本质分析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一天早晨醒来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这其中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文章揭示的更深的命题——伦理与人性的悖论,即存在的悖论:让“儿子”(格里高尔)活着,一家人就无法在“社会”这个维度上得以正常活着;而抛弃“甲虫”,就捅疼了人伦道德的心弦。
这就从某种不可逃避的角度暴露出人类生存的尴尬和不幸:人到底应该怎么办呢?几个正向因素合在一起会得出反向结论,你死我活的冲突双方可以都是正义的。3)从伦理文化分析 例如中国aa制生活的可行性问题
梅觉得难以适应,为此,两人曾大致使两人不断产生摩擦,最终酿成悲剧的却是两人婚后的经济生活。原来,刘咏月收入近两万元,而王梅月薪只有3000多元,但两人却是按“aa 制”来生活的,由两人平摊生活所需费用。比如由刘咏支付保姆的工资,他就要求王梅相应地承担其他开销,连几十元的菜钱也会算清楚。这让王吵过几次。
王梅也有很多来历不明的钱,并没有告诉刘咏,这让刘咏很生气,并提出离婚。
矛盾的起因在于:王梅认为刘咏太计较,aa制生活并不能被王梅所接受。
中国:儒家文化,礼制,“礼多人不怪”,礼尚往来被认为是人的本质的内化与外显
西方:崇尚独立、自由的文化传统,个人本质的体现主要是通过个人的独立来实现。
东方与西方,恋爱中的人对于aa制的不同看法 4)从历史及现实生活角度分析
例如对于中国人爱情观的讨论:
我们的文化心理积淀中缺乏爱情要素。几千年残酷的封建重压,使中国人缺乏浪漫性格。在这样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氛围,致使中国人对爱情的认识必然极为浅薄。人们在指责多数家庭没有爱情的时候,又能拿出怎样的爱情标准,追求爱情的人又怎能不陷入爱的迷悯和困惑之中。
2、还原法。
即回到问题原初的历史语境研究问题本身所有的问题都是存在已久的,并在问题的原初阶段,人类的解释具有多义性,后来慢慢地变得狭隘,单一性。
历史语境往往是最新鲜的,最有活力的,最有弹性的,最有启发的。辨伪法(证伪法)美丽是一种财富,美丽可以换来金钱,前途,幸福,大家同意否?
知识是力量,是生产力。大家同意否? ? 分析的案例——《容忍与自由》
1、康奈尔大学布尔先生曾经说过: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2、我自己也越来越体会到: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3-
4、我17岁的时候,发表过“无鬼丛话”,引用《王制》中的话,发出催除迷信的狂论,是很不容忍的“卫道”态度。“假于鬼神时日卜噬以疑众,杀”5-
6、但是,15年后,我却为《西游记》作两万字的考证;我也逐渐明白《王制》中的“诛”,同样可能引发对自由的戕害。
7、结合具体历史语境表明,如果《王制》中的第4诛,可杀《西游记》、《封神榜》的作者,那么,第3诛,便可杀我和我的朋友。这都是因为,缺乏容忍的度量。
8、我再次提出来:容忍比自由重要9-
10、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我感谢世界对我的容忍。11-
12、我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所以,我要尊重宗教,也要对社会回报以更大的容忍。13-
14、在宗教自由史、思想自由史、政治自由史上,容忍都是很难得的态度。这是因为,人们都相信,自己是不会错的。15-
16、以欧洲的宗教革新运动史为例,学者塞维图斯因为敢于批评高尔文而被活活烧死,提出反问:如果提倡宗教自由,又如何会去迫害自己的信徒呢?
17、进一步分析“相信自己是不会错的”心理导致了塞维图斯的悲剧。
18、分析“我不会错”的心理,是一切不容忍的根苗。
19、总结宗教自由史给我们的教训: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20-
21、以陈独秀对提倡白话文学运动为例,指出在政治思想上、社会问题的讨论上,同样有很多不容忍的现象。
22、进一步推进:要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我们必须先养成容忍谅解别人的度量。
1、论点的提出 ——发现问题
2、通过我自己的经历讨论:以自由为最重要的想法会产生很多错误。这个观点恰恰从另一个方面提出“容忍更重要”的观点。——证伪法
3、世界对我的容忍,让我感受到了更大的自由。——从伦理文化角度进行分析
4、以宗教自由史为例,分析“相信自己不会错”是容忍缺失的心理原因。以塞维图斯为例来进一步分析“相信自己不会错”的祸害-------原因分析 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 从历史角度来分析 推理分析
5、讨论政治思想、社会问题等领域中容忍的重要性
——从历史及现实生活角度来分析
——推理分析
6、总结:先要容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容忍。
每一个人都有成功也有失败。就像刘翔,他曾经是奥运金牌得主,他也曾经是失败者。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永远胜利也没有人永远失败,这是人的天性。因为世界上没有神。每两周一次口算小测试,这是我们五(3)班的家常便饭了。而我的弱势偏偏在计算上面。有一次口算测试,我仔仔细细的检查了好几遍。在老师念分数时,我一开始容光焕发,可分数“出炉”之后当我直眉楞眼的。当我拿着试卷目瞪口呆时,我的同桌——梁潇。眼明手快从我手里夺去了哪一张89.5分的试卷。放学后,下楼梯时我是忧心忡忡、跌跌撞撞下去的。在回家的路上,我和老爸一直在讨论今天测试的事爸爸和蔼可亲地对我说: “没事!对任何事物都要乐观。不要因为失败就泄气,要震作起来。要找出失败的原因,努力去去克服它,你就会成功。兵家云:ˋ失败乃成功之母ˊ” 在下一次的测试中,我终于得了100分。同时我也明白了,失败容易,成功难啊!以后,每当遇到挫折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失败乃成功之母”。是它让我一次又一次走向成功。这一句“失败乃成功之母”,就由此成为了我的经典“台词”。失败是创新之母
摘要:创新实不易,胜败乃平常。因此,对于致力创新者,我们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对于成功者,应该献上美丽的鲜花、给予真诚的赞美;对于失败者,也应该表达充分的体谅、提供必要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创新的成果不断涌现。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创新能力如何、创新成果多少,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赢得竞争的重要因素;鼓励创新、推进创新,成为实现发展进步的迫切需要。然而,干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创新作为探索性实践更是如此。对于创新者而言,成功是一种考验,失败更是一种考验。沉醉于成功的辉煌,往往可能停歇前进的步伐;走不出失败的阴影,容易导致错过成功的机遇。当年,发明家爱迪生为了找到不易烧断的灯丝,进行了很多次实验都没能成功。当许多人为他的失败而叹息时,爱迪生却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又找到了一种不符合要求的东西罢了。经过不懈的努力,爱迪生终于发明了电灯,用科技为人类带来了光明。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永不言败,是实现创新的一个重要条件。
创新不言败,不是说所有的创新活动都能够百发百中、大获全胜。创新是艰难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创新不言败,更多的是指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追求。创新不言败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不怕失败、敢于胜利。失败与成功,失去与得到,总是相对的、辩证的。有大付出,才有大收获;有大境界,才有大成就。成功的创新者懂得成败的辩证法,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深刻道理。在创新的过程中,一时一事的失败是常有的。面对失败,既不应退缩,更不能失志。因为一着走错,只要稍作调整,即可以柳暗花明;屡遭挫折,只要不屈不挠,总能够走向胜利。真正的失败往往是败而失志、一蹶不振,而所有的成功都来自从失败中奋起、在开拓中前进。
创新不言败是一种品质。这种品质就是迎难而上、永不退缩。创新之路充满艰险,但无限风光恰在险峰之上。正如王安石所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在艰难险阻面前,“退”是没有出路的,“怯”是难尝胜果的。创新者应有“所当者破,所击者服”的豪气,愈挫愈勇、知难而上。在创新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创新不言败是一种追求。这种追求就是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创新,呼唤创新。创新是干事创业者的追求,永不言败、自信自强是创新者的选择。自信,才能鼓起从头再来的勇气;自强,才能激发上下求索的潜能。自信不是自负,自信者有自知之明,懂得扬长避短,不会一味蛮干;自强不是逞强,自强者有清醒头脑,善于审时度势,不达目的不罢休。
创新实不易,胜败乃平常。因此,对于致力创新者,我们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对于成功者,应该献上美丽的鲜花、给予真诚的赞美;对于失败者,也应该表达充分的体谅、提供必要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创新的成果不断涌现。
包容
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拥有着一种高境界的民族精神,它具有鲜明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容并蓄。
诗人说:“白的花胜似绿的叶,浓的酒不如淡的茶。”的确,生活中有人偏爱白花淡茶般的素雅,不喜欢绿叶浓酒式的热烈;其实,也有人偏爱浓酒绿叶般的浓重,不喜欢白花淡茶般的清淡。世界是多样的,是复杂的,是丰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而恰恰是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不同的人生。其实,不管是喜欢白花淡茶般的素雅,还是偏爱绿叶浓酒式的热烈,这些都不足以评价一个人的品味以及品格。之所以造成这种观点的差异,不外乎是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风俗习惯不同,所生活的文化环境不同所造成的。世界因不同而精彩,我们要包容世界的不同之处,体验百味人生。
第四篇:隐忍的力量
隐忍的力量
——《隐忍力》读后感
隐忍是一种气度、一种胸怀、一种品格、一种坚强、也是一种承担。
它需要沉淀、需要时间也需要历炼。
人生进入到一定阶段就需要隐忍、需要相互的妥协、需要彼此的迁就,也开始懂得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事与事之间本身所蕴含的道理,这个道理与道家所言的道及佛家所言的佛陀是一个意思,虽然它隐而不见,但它的确实际存在,而只有那些觉知各种事物的原理又能了了分明的人才能明白它,所以这也视乎每个个体的开悟度。
人之所以感到不快意、心生烦恼,大都或因人、或因事、或因物而设置了一个与己对立的对抗方,而且也往往将产生对抗的原由归究于对抗方,且绝少反观自己,也绝少审视自己。常常听到的埋怨、指责甚至是愤怒,都在强调一种完全主观的态度:就是她、他、它让我感到不舒服、不快意、不自在。这是一种只顾念自己感受的心态,其实是一种极自私的表现。而太过看重自身,甚至把它看得像生命一样重要,正是心生烦恼的原因,如老子的《道德经》所言:“何为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为什么会把这些(宠辱若惊)大灾难看得像生命一样重要呢?人们有这些大灾难的原因,是因为太看重自身了,如果人人都达到了无私的境界,那么哪还会有大灾难呢?)。
其实,如果身处其中时,能暂时放下自我,退让一步又何妨呢?退让、隐忍、妥协并不是示弱、苟且、漠然,而是一种策略、一种气度、一种胸怀。《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修身)言:“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讲的就是:委曲了才能保全,所谓委曲反而能保全自己;弯曲反而能伸直,所谓缩回你的手臂是为了更有力地回击;暂时的低洼反而能积满水,水永远向低处流,你总处于山巅之上,怎么能奢望拥有?相反越是放低姿态,你反而能更丰盈地为自己纳福;破旧反而能生新,枯叶凋零,春和景明时新叶才能顶绿;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表面看似你比别人少得到很多东西,殊不知你已经从另外一个角度获得了其他,贪心贪多反而会迷失自我。
因为让自己处于低位,而使隐忍、退让、妥协产生了一种力量,它远比暂时的高高在上、气指颐使、强势逼人更让人叹服与敬畏,尤其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之后,它会证明当初默默地选择隐忍、退让正是因为有成全与承担的胸怀与气量。它看似委曲、柔弱、低势、寂然的表面却积蓄了一种感天动地的力量,因为它来自于内心的坚强、坚持、无私和承担。因为坚强而能忍一时之辱,因为坚持而能成就大器,因为无私而有慈悲大爱,因为承担而能无畏前行。
隐忍是人生最大的修养,是勇者的象征。在忍耐的世界里,没有嗔恨,没有嫉妒,只有平和与包容。隐忍是修行的力量,包容是做人的修养。
隐忍并不意味着低头屈服,不是无所作为,不是甘于平庸,而是
一种含蓄而又内敛的处世方式与做人方法。它是一种谋略、一种气度、一种胸怀、一种品格,更是一种坚强和一份承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曾总结道:人生在世,注定要承受许多委屈。而一个人越是成功,他所遭受委屈也就越多。要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价值和炫彩,就不能太在乎委屈,不能让他们揪紧你的心灵、扰乱你的生活。要学会一笑置之,要学会超然待之,要学会转化势能。智者懂得隐忍,在宽容中壮大自己。
而这种“力量”的最终养成,不仅需要内心的沉淀,更需要时间的历练。懂得隐忍远比暂时的高高在上、气指颐使、强势逼人更让人叹服与敬畏,尤其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之后,事实会证明当初默默地选择隐忍、退让正是因为有成全与承担的胸怀。当时那些看似委曲、柔弱、低势、寂然的表面却积蓄了一种感天动地的力量——来自于内心的坚强、坚持、无私和承担。因为坚强而能忍一时之辱,因为坚持而能成就大器,因为无私而有慈悲大爱,因为承担而能无畏前行!
第五篇:古代隐忍的故事
隐忍是一种智慧。从隐忍到爆发,其中迸发的力量将推动我们走向成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三则关于隐忍的古代故事,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启发。
古代隐忍的故事篇一:
勾践卧薪尝胆
一个人能忍受多大的屈辱就能有多大的成就,勾践简直就是个中翘楚。在自己一时冲动,不听范蠡的苦口婆心的劝说,非要打吴国,然后失败之后,本来是已经做好亡国的打算,但是我们的勾践才当皇帝没多久,怎么甘心就这样被打败。
范蠡提议说去跟吴国谈条件。勾践想想说行吧,留得国家和命在,迟早有翻盘的一天,便派了文种去谈判,请求这吴王夫差放了自己的国家,自己跟老婆去他们那里为奴为婢。这吴王也是被胜利冲昏了头,完全不听伍子胥的忠告,乐呵呵地就答应了。
于是勾践俩夫妻,连带着范蠡和文种就来到吴国。这昔日的帝王沦为他国的奴隶也是最低贱的,想来这勾践也真的是一强人,从最高落到最低,也能忍着不自杀。
他在吴国干着最苦最低贱的工作,晚上还要自虐。睡觉还要折腾一番,不给自己睡暖烘烘的被窝,偏偏让自己睡在柴草之上。按照我们的说法,白天累成狗,晚上还睡不好,这不得疯。但是勾践不但晚上睡不好,还让自己吃不好,床上吊个苦胆,每日起来尝一尝,提醒自己的亡国之痛。据说,在吴国,勾践还吃过粪便。
看看人家亡国之后的七年是如何过的,这种日子普通人能熬过三个月?所以说,这勾践绝不是普通人,自己折磨自己到这种程度,没死也没疯,那么最终肯定是朝着变态发展了。
最后他回到越国,养精蓄锐,逐渐吞掉吴国,完成自己的春秋霸业。
古代很多文人写字都是有自身的价值需求和所在的环境有关。所以我们去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客观综合而且抛开所谓的偏见或者麻木的崇拜赞美。
勾践这个为后人所熟知的名字,他本人真实性格又是怎样的呢?他是一个权力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扩张国土,必然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人的性格必然有优点和缺点。勾践的优点恐怕就是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苦心天不负,努力隐忍而终于从逆境中崛起的惊人意志力。勾践的隐忍表现在他携带妻臣去吴国侍奉君王的日子。虽然这样的隐忍也是因为勾践想复仇,想重新获得权力,但是一个弱者,一个被打败苟且活着的人,从来没有真正放弃重新站起来的希望,就这一点就值得我们敬佩了。而勾践得到人身自由后没有忘记耻辱,刻苦努力,完善自己,隐忍而不发,誓死强国报复羞辱自己的人,这样的意志力和行动力,又能是几个常人能做到的呢?勾践身上这些坚韧的品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然而勾践最大的缺点是很多统治者作为权力顶端都会所犯下的错,鸟尽弓藏,残忍自私。勾践对于在困难时一直帮助他辅佐他,可以说是有恩于他的人,并没有报答,反而是加以迫害。勾践的自私忘恩负义,纵观史实并没有冤枉他。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勾践,他是一个不轻言放弃能忍受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一个对自己狠对别人绝的君王。
古代隐忍的故事篇二:
孙膑的小故事孙膑假痴不癫终复仇
人生遭遇的坎坷多种多样。有些需要自己迎难而上,直接与之较量;而有些则需要自己暂时退缩一下,当把自己的对手蒙蔽之后,再予以致命的一击。正所谓兵不厌诈,作为军事家的孙膑,在自己的人生岁月中,将这一信条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也成为他能够渡过难关、报仇雪恨的重要法宝。
孙武是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军事家,他的传世名著《孙子兵法》,至今仍然在军事、商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孙膑是孙武的后代,他活动的时期已经进入了战国时代(公元前
75年—公元前221年)。
孙膑是战国奇人鬼谷子的学生,从小就表现出超人的智慧。有一次鬼谷子想考察一下孙膑和另一个学生庞涓,就对二人说:“我给你们出道题:你们谁有办法让我走出这个房间?”庞涓想尽各种办法,比如苦苦哀求、生拉硬拽、撒谎说有人来找,甚至要在屋里点火,但是都没能奏效。而孙膑想了想说:“老师,我实在没办法让您走出房间,但是我有办法让您从房间外面走进来。”鬼谷子很感兴趣,就出了房间。出房间以后,鬼谷子问:“你怎么让我进去啊?”孙膑哈哈大笑,说:“老师,我赢了,您现在不是已经走出房间了吗?”鬼谷子恍然大悟,而庞涓只能无奈地摇摇头。
学成以后,庞涓告别老师和师弟孙膑,回到祖国魏国(今河南北部、山西南部一带)当了将军。当时魏国经过李悝变法,国力大增,成为天下第一强国。而魏惠王(公元前369年—公元前319年在位)雄心勃勃,因此对庞涓颇为重用。虽然庞涓在魏国干得顺风顺水,但是他从小就对孙膑颇为羡慕和嫉妒。
而当上了魏国的将军后,他就担心孙膑一旦去别的国家当了将军,就会使别的国家强大,还有可能在战场上打败自己。思来想去,庞涓托人给孙膑带了口信说:“师弟才华出众,隐居世外未免可惜。还是来魏国任职吧,咱们弟兄也能有个照应。”涉世未深的孙膑哪知道庞涓的阴谋,于是就兴冲冲地去了魏国。
孙膑到了魏国之后,庞涓先是向魏惠王引荐了孙膑,对他关照有加。但过了一段时间,庞涓就开始在魏惠王面前进谗言说:“臣罪该万死!臣的师弟来了以后,并不安心在魏国任职,而是整天抱怨说自己乃孙武之后人,在魏国居然当不上大官,来这里也没什么意思,不如回到齐国去。可是臣已经带他参观过咱们魏国的军营、要塞,他要是走了,我军的机密可就都被他带走了。”魏惠王一听这话就勃然大怒。庞涓装腔作势地说:“臣用人不察,还望大王责罚。臣与师弟毕竟同门一场,还望大王能免他的死罪!”魏惠王说:“那就对他处以膑刑,挖了他的膝盖骨吧!再施以黥刑,在他脸上刺字。你对他严加看管,不许他离开魏国!”
当天晚上,孙膑正在家中看书,一群士兵来到家中说:“大王有急事,请孙先生到宫里去一趟。”孙膑也没有怀疑,就跟着去了。等到车停了,孙膑一下车,就被几个士兵五花大绑,孙膑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押入了大牢。“你们要干什么?”孙膑连忙问。“干什么?”一个人说:“你自己心里清楚!里通外国这是死罪,懂不懂!”他本能地大喊:“我被冤枉了!我要见大王!我要找我师兄庞涓……”可是一切的一切都是徒劳,经过撕心裂肺的疼痛,孙膑的两块膝盖骨被挖了下来,脸上被刺了字,成为了一个刑余之人。而后人也因此叫他孙膑,至于他原先的名字,反而已经失传了。
受刑之后的孙膑万念俱灰。对于一个拥有雄心壮志的人而言,一个健全的身体是多么的重要啊!尤其是孙膑,志在统率千军万马,可是他一双断腿,如何骑马打仗?又如何成就功业?而这时候的庞涓心中暗自得意,表面上却装得十分悲伤,骗孙膑说是别人陷害他。孙膑一开始还信以为真,而当他偶然得知真相后,先是脑子一片昏天黑地,继而意识到庞涓绝对不会就此罢休,自己长此以往恐怕凶多吉少。
于是从第二天起,他假装突然中邪,胡言乱语,爬来爬去,甚至赤身裸体,随地大小便。庞涓知道后,想试探一下孙膑是不是真疯了,就把他扔到了集市上,孙膑在人群当中依然如此,甚至与牛马同群,还时常滚进污水沟里,那场景简直是惨不忍睹。经过几次试探后,庞涓信以为真,就懒得再下毒手,而将孙膑扔进了猪圈里。孙膑就这样每天与猪为伴,靠吃猪食维生。度日如年的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我要活下去,才能有机会报仇雪恨。
终于有一天,孙膑的机会来了。齐国使者来到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听说了这件事情。齐国使者觉得没那么简单,就想办法去偷偷见到了孙膑。见到孙膑的时候,这位使者说:孙先生,我是齐国使者!”孙膑还以为这是庞涓又派人来试探他,就装疯卖傻地不答应。
但是这位使者掏出了自己的公务印章,这在那个年代可是基本上没法造假的。孙膑看四下没人,就赶快小声说了两个字:“救我!”说罢又开始胡言乱语。使者明确了孙膑不是装疯,回到齐国后就赶快向齐威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在位)报告。齐威王也知道孙膑是个人才,就让这位使者秘密开展救援工作。于是使者想办法带了个人进入猪圈,让孙膑和他对换衣服,然后偷偷把孙膑送回齐国。等到庞涓发现,为时已晚。
孙膑来到齐国后,受到大将军田忌的优待。有一天,孙膑看田忌闷闷不乐,就问他怎么回事。田忌说:“我跟大王赛马老输,已经输了不少钱了。”孙膑问:“你们怎么比呢?”“比三场,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每一场我都差一点赢,所以真郁闷。”“也就是说,你每个级别的马比大王的都差不了多少,是吗?”田忌点点头。“你听我的,我保证你下次能赢!”孙膑胸有成竹地说。
于是下一次赛马,田忌就带上了孙膑。第一场,齐威王派的是上等马,孙膑对田忌说:“派你的下等马去。”自然输得一塌糊涂。齐威王扬扬得意。第二场,齐威王派的是中等马,孙膑说:“派你的上等马去。”田忌扳回一局。齐威王开始坐不住了。第三场,比下等马,孙膑说:“派你的中等马去。”
田忌又扳回一局。结果三战两胜,田忌战胜了齐威王,多少年来第一次赢了钱。齐威王得知田忌的计谋来自于孙膑时,苦笑道:“没想到寡人费大力气救回来的军事奇才,第一次出手却是帮寡人的臣子赢了寡人!”但是心中对孙膑却更加尊敬,经常询问他兵法之事。
就在孙膑在齐国逐渐得到齐威王赏识的时候,魏国的铁骑在庞涓的率领下一刻也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依仗着强大的国力支撑,庞涓率领着强大的魏军横扫天下,各国纷纷前来归附魏国,魏惠王俨然已经成了新的霸主。而偏偏齐国和赵国(今河北中南部、山西北部一带)不信这个邪,这两国不仅不归附魏国,还在公元前356年建立了联盟,共同对付魏国。魏惠王和庞涓哪里受得了这种窝囊气?
于是公元前354年,庞涓亲自统帅大军进攻赵国,一直打到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
很快,赵国的求救信飞抵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临淄)。齐威王接到求救信后,连忙找来田忌、孙膑等人商量对策。田忌说:“赵国是我们的盟国,救赵义不容辞。请大王发兵邯郸,我军与赵军里应外合,定可将魏军杀得片甲不留!”听了田忌的话,孙膑笑而不语。“先生有何高见?”齐威王问。“在下在想,”孙膑慢慢地说:“现如今魏军已经抵达邯郸多日,我军后到。且不说咱们齐军的战斗力是否高于魏军,就算差不多,等咱们齐军累得气喘吁吁地跑到邯郸城下,魏军早已等待多时,正好可以以逸待劳。我军这么做,正是犯了兵家之大忌啊。”
田忌虽然觉得孙膑的话有道理,但是还是有些不服气:“那先生认为该怎么办?救赵国是以疲击逸,难道就不救赵国了?”“谁说救赵国一定要去邯郸呢?”孙膑问。“不去邯郸去哪儿?难道还去大梁不成?”田忌问。孙膑哈哈大笑:“田将军真是一点就通。就去大梁!”田忌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只有齐威王觉得孙膑肯定已有妙计,就说:“愿闻其详。”
“兵法上讲避实就虚,”孙膑说:“真正会用兵的人不会随便地去跟敌人硬碰硬,那样可能会杀敌一千却自残八百。根据在下的估计,眼下魏国国内恐怕只有老弱病残。大梁是魏国的都城,我们进军大梁,魏王一定会急忙叫庞涓回师救援,庞涓肯定得拼死往回赶,赵国不就得救了吗?而且到时候我们正好可以以逸待劳,给庞涓以重创。这就叫‘攻敌必救,围魏救赵’。”
齐威王和田忌恍然大悟,直夸“妙哉”。齐威王就要任命孙膑为将军,统兵出征,孙膑摇摇头说:“谢谢大王的美意。在下毕竟是刑余之人,如果统帅队伍,不仅将士们不服,而且会让天下人耻笑。田将军功勋卓著,德高望重,还是让田将军为统帅吧。”于是齐威王就让田忌当了将军,而让孙膑当了军师,坐在车中,随军出征。齐军进攻大梁不久,庞涓果然回师救援。而孙膑让齐军在魏军的必经之地桂陵(今山东菏泽)设下埋伏,结果大败魏军,只可惜庞涓在乱军之中逃走了。看着这尸横遍野的战场,孙膑在心中默默地说:“庞涓,我这一次只杀了你的兵,下回就要索你的命!”
俗话说,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公元前342年,庞涓率领大军进攻韩国(今河南西部一带),韩国也向齐国求援。齐国再次派出田忌与孙膑去救援。孙膑还是老办法,只不过这次成了“围魏救韩”。庞涓明知是计,也不得不回师。但是这一次他吸取了教训,绝不轻易冒进,每走过一处都要先派人勘察,确定安全之后再让大军通过。而且这一次庞涓也想彻底歼灭齐军,以报上次之仇。
面临这种局面,孙膑提出:“魏军向来以强悍闻名天下,而我们齐军一贯被人瞧不起。所以我们应该主动示弱,助长庞涓和魏军的虚骄之气,再予以歼灭。”于是孙膑下令,今天齐军做饭要垒十万个灶台,明天就减为五万,2017-02-20 再减为三万。庞涓率兵一路追在齐军后面,看到齐军的灶台日益减少,于是他判断说:“齐军肯定是被我们吓怕了,所以军心大乱,将士纷纷逃跑,连做饭的灶台都减少了。真是天赐良机!”于是庞涓脱离了大队伍,率领少量轻骑兵快马加鞭地追击齐军。www.xiexiebang.com
走到马陵(今山东郯城马陵山)这个地方的时候,天已黑了,庞涓让将士们点燃火把。走到一棵树下的时候,庞涓发现这棵树的树皮被割掉了一片,在露出的木头上写得有字:“庞涓死于此树下。”庞涓再一看地形,马陵道十分狭窄,而旁边草木丛生,正是打埋伏的好地方。庞涓知道自己八成又上当了,可是一句“撤退”还没喊出口,马陵道两边的齐军早已乱箭齐发,魏军死伤惨重。看着此情此景,庞涓绝望地拔剑自刎。齐军趁势杀出,群龙无首的魏国大军全军覆没,连魏国的太子申都被俘虏了。大仇得报的孙膑从此扬名天下,他所写的《孙膑兵法》也流传后世。
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仅要在该出手的时候挺身而出,还要在该隐忍的时候忍辱负重。有时候小不忍则乱大谋,要是孙膑横不下心,不能忍受装疯卖傻带来的屈辱的话,恐怕早就已经被庞涓害死,根本不可能建立后来的功勋。就像一首歌词写的那样“抚摸着伤痕昂起头,吞咽下屈辱心如火。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对于所有忍受过屈辱的人而言,当你能够接受内心的煎熬,等待你的,将是一个新的春天。
古代隐忍的故事篇三:
司马懿的隐忍——幕僚的成功之道
司马懿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司马防为当时的京兆尹。《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而面对**不断的东汉末期,司马懿“常慨然有忧天下心”。
然而,司马懿的仕途在前期却极其的不顺,是在曹操父子的猜忌中度日。司马懿年轻时即小有名声,尚书崔琰曾对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晋书·宣帝纪》)
曹操第一次征召他到府中任职是建安六年(201年),但司马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而拒绝;第二次是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自命为丞相后,才以“若复盘桓,便收之”(《晋书·宣帝纪》)的强制手段,任命司马懿为文学掾(随从秘书)。
从此,司马懿在曹操父子身边过着小心谨慎、勤勤恳恳,“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谦虚务实、谨言慎行的生活。曹操对他既利用又防备,因为曹操发现司马懿不动身体可以将头扭转180度回望,有“狼顾”之相,故而对他时时提防,不让他带队伍,只任幕僚。曹操对曹丕说,这个人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将来恐怕要坏你的事。其将死之时,告诫曹丕:司马懿只可以封文职,不可掌兵权。这一切,司马懿心知肚明,他受《老子》的影响很深,深知“心善渊”的道理,心思要藏得深,不能轻易让别人看出来。所以在这两任主子面前,司马懿毕恭毕敬,一再隐忍,大起大落,却不灭其心智,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曹丕时代,继续对司马懿表面信任,内心防范。曹丕登皇帝位后,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后又免去督军人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曹丕几次伐吴,都以司马懿镇守许昌,“内镇百姓,外供军资”(《晋书·宣帝纪》),依然不让他带兵,但内政方面,已完全信任司马懿。曹丕曾下诏书给司马懿说:“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晋书·宣帝纪》)
如果说在曹操面前司马懿是一个恭谨、忠顺、有能力的僚属。那么,在曹丕面前他就是一个有智慧、能决断、能提供最大帮助的谋臣,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
而在明帝曹睿时代,司马懿已经成为国家重臣了。当时三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在明帝时代主持军政大事的就是司马懿,这时的司马懿已经是曹魏的重要依靠。这个时候代表曹魏在前线与吴蜀对抗的主要就是司马懿。因司马懿坚壁避战,诸葛亮派人给送来“巾帼妇人之饰”(《晋书·宣帝纪》)羞辱他,激他出战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司马懿的隐忍功力。
明帝时,司马懿已经六十多岁了,但他依然在等待机会。曹丕、曹睿做皇帝的年代都不长。因为曹睿的儿子齐王曹芳当时很小,曹睿临死的时候,就把曹芳托咐给了两个人:司马懿和曹爽。曹爽是曹氏宗室,大将军曹真的儿子。从曹睿的角度来说,他这样考虑也很周全:一个是自家人,一个是最能干的人,有这两个人来辅佐自己的孩子,稳当。
皇帝是一个小孩子,所以皇权是一个虚位,那国家大权就转移到两个人手里,谁来掌握这个大权?就构成两个人之间的纷争。曹爽也不愿意与司马懿分享权力,而且司马懿对他也造成压力,一个长辈,德高望重,功勋卓著,于是他想尽办法将司马懿架空。曹爽利用曹氏宗亲的身份,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而司马懿却没有因为自己资历老、也有资本而与曹爽对抗,他的态度依然非常谦卑,任由曹爽打压。他隐忍的方式就是装病.他既不上朝,也不参与朝廷大事,甚至还佯称病危,以此来麻痹曹爽。嘉平元年249年正月,曹爽兄弟陪同小皇帝曹芳带着御林军离开京城去打猎.装病的司马懿发现机会来了,立即召集旧部发动了政变,他派儿子司马师屯兵司马门,占领了宫廷,然后上奏永宁太后废免曹爽兄弟,夺了他们的兵权,还以谋反大罪灭了曹爽三族和与之相关的人员,其手段之残忍令人心寒。世人感叹,“天下名士减半”。从此,司马懿牢牢控制了朝政,曹操一生辛苦夺来的江山由此转到了司马懿手上。
清人王鸣盛在谈及司马懿时,说“(司马懿)少壮则为魏画篡汉策,及老又为子孙定篡魏策,兴亡若置棋,亦可叹矣”。与诸葛亮“卧龙”、庞统“凤雏”、姜维“幼麒”等飘逸雅致的绰号不同,司马懿的民间绰号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冢虎”。从宋元时代开始的民间叙事中,司马懿就作为一个可敬而又可怖的智者与政治阴谋家的形象出现,司马氏在夺取曹魏政权中使用的诸多血腥手段,使他成为《三国演义》中最大的反派人物。
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并创造了一名千古名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到他的孙子司马炎那儿水到渠成,来一个禅让仪式,成就了晋朝,完全是曹魏篡汉的翻版。
后人形容司马懿为隐忍大师。出道时二十多岁,来到曹操身边做事,一干五十多年,到七十多岁才执掌大权,最后把曹魏大权全部夺到自己手里,为晋王朝的建立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纵观历史,所有能隐忍者,最后都成就了大事。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报了亡国之恨;日本的德川家康也是有名的隐忍者,最终从战国群雄中脱颖而出,开创了江户幕府时代。
当然,隐忍能成功,还要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长寿。司马懿251年死时享年七十三岁,而与他同时代的重要文臣谋士——公元210年周公瑾死时35岁、公元214年庞统死时35岁、公元234年诸葛亮死时54岁、公元245年陆逊死时63岁、姜维死时62岁……这些尚能与司马懿较量之人,基本上先他而亡。
德川家康也是这样,用他的长寿战胜了众多敌手。
但不管怎样,司马懿的隐忍使他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保存了生命,并长期处于政治舞台的中心,这就是他的成功之处。
这也为后世的幕僚提供了一条成功之道,使他们看到了成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