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化教育1年总结
远程教育工作总结
党员电化教育是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加强教育的有效的载体,是对我们全体党员组织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观摩、实践,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增加党员电化教育的活动,可以定期的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我校党支部根据新市区教育系统的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制定并实施了对学校党员的电教工作,现将一年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第一:制订计划,严格执行。在进行党员远程电化教育之前,党员大会上校领导就做好动员工作,使每个党员都明确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进行党员远程电化教育学习的重要意义,使全体党员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认识,要通过学习提高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扩大党员的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威信,更好的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二:在党员电化教育、学习中认真做到“四落实”,目前以完成全年的党员电教学习任务,学习中尤其在效果落实上,严格按照“备课、讲解、讨论、实践”的“四环教育法”进行,保证每收看一次都收到实效。
第三:联系实际,多看多学。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根据我校实际,除观看昆仑网相关视频外,还组织党员观看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电影和《胡锦涛在辛亥革命100周年的讲话》等相关内容,十月根据中央下发的《向李林森同志学习》文件,我校党支部都要求每个党员联系实际谈看法、写心得,在我校掀起了“向李林森同志学习”的热潮。
第四:有计划地组织全体党员积极参加丰富的实践活动,注重党员工作的实效性。其中我们利用大课间对学生进行了防火灾、防地震演习,使学生在突发事件上知道如何自救和他救;各党员进班进行“一对一”帮扶活动,给家庭贫困的学生送上温暖和鼓励;打扫楼内卫生死角,让我们的校园环境更加舒适;对全体教师进行“健康走进你我他”宣讲及义诊活动,让老师们在爱护学生的同时对自己的健康有一个很好的认识;组织组织初一的学生进行“建设美好家园,共建和谐社会”的爱国主义诗歌朗诵会,组织全校师生进行广播操比赛活动等,让师生们从中感受爱国主义情怀。众多的活动也使我校的党员电教活动内容有了深入的发展。
第五:理论联系实际。我校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学习《关于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承诺实施办法(试行)》。每个党员都针对自身实际制定了相关的承诺内容并严格按照自己的承诺在工作中实施。多次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学习上级最新文件,扩展了学校党员干部学习的渠道,提高了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文化素质。
目前我校党员大多数在一线教学上,在党员工作超负荷的情况下,我校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积极撰写党建信息和上报党建信息,比上一年信息简报工作有了大的进步。与此同时,我校党支部还积极组织党员集思广益,把学校发生的大事用视频信息的方式及时上报上级部门。
在党员电化教育开展过程中,我校党支部决心多动脑筋,努力
做好收看、学习、实践工作,从各方面提高全体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使党支部的建设工作更有创意,并及时上报党建信息,全面做好宣传工作,使每个党员能在岗位上作出更大的成绩,使学校的工作更出色。
第二篇:2011党员电化教育总结
2011党员电化教育总结
今年以来,我局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在市委组织部党员电教工作组的具体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从加强领导、健全制度、夯实基础、增强实效入手,不断拓宽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渠道和方法,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和党建信息网,进一步提升了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水平,在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健全机构,明确责任,加强对电化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今年,我们始终把开展电化教育工作做为增强党员教育效果的重要措施来抓,列入组织工作的重要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年初,局里成立了党员电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党委书记主抓此项工作,还配备了2名副组长,具体负责电化教育的组织、播放和电教器材的管护、利用工作,进一步加强了电化教育工作的领导,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大投入,夯实基础,党员电化教育网络进一步健全完善
健全电教工作网络是做好电教工作的重要保证。今年,我局积极投入人力、物力,狠抓制度建设和软、硬件建设,全局党员电教工作基础得到有效夯实。
1、健全完善管理制度,电教工作步入正规化轨道。针对以往电教工作中存在设施损坏、丢失、活动不正常等问题,进一步修定完善了电教设备领导责任制、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制、党员电化教育器材设备管理制度、党员电化教育播放员工作职责等制度,并装订成册。认真对照制度规范管理,按年初党员电化教育工作计划,组织党员认真学习讨论,做好记录,及时反馈播放收看和学习讨论情况,从而使播放工作走上严谨、有序、科学管理的轨道。
2、立足实际,加大投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因地制宜、逐步发展的原则,把电教设备的配备,片带的选购、复制,电教网络设施的完善作为加强党员电化教育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从而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围绕中心,狠抓落实,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成效明显今年,我们坚持把党员电化教育工作与廉政教育、公务员培训相结合,选准切入点,努力提供服务,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电化教育,使党员电化教育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做到了五个密切配合:
一是同“创先争优”活动密切配合。借助电教化内容新、速度快的优势对党员充分进行了教育,广大党员提高了党性观念,强化了党的宗旨意识,很好地增强了我局的先进性教育效果。
二是同宣传先进、弘扬新风密切配合。先后播放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先进事迹》等弘扬先进典型的片带,教育全局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好人民的公仆。
四是与公务员培训相结合。
四、多措并举,灵活运用,充分发挥了电化教育的作用
电化教育作为新时期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的一种好形式,如何充分发挥其作用,收到应有的效果,今年以来,我们在电化教育的工作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一是经常性教育与阶段性教育相结合,穿插进行集中教育。二是专题教育和见缝插针相结合。利用各种学习班、培训班、会议、党课、政治学习和形势教育等时机,见缝插针,有针对性地播放与之内容相近的电教片,即活跃和丰富了会议、培训班的气氛和内容,又增强了教育、培训的效果。全年利用各种培训班和会议播放电教片X场(次),参加党员干部X多人(次)。三是电化教育和学习讨论相结合。每次收看完电教片后,及时组织党员干部座谈讨论,并要求党员写出心得体会,以加深理解和认识,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教育效果。四是计划播放与随机播放相结合。在按照年初计划组织播放的同时,针对不同时期形势任务的需要,随时组织播放收看,注重电化教育的灵活性。
通过开展党员电化教育,我局的党建工作有了新的成效,党员电化教育开创了党建工作的一片新天地。广大党员增加了对党的基本知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各项政策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大大地增进了思想理论素养,通过电化教育大大地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夯实了党的群众基础,壮大了党员队伍,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二0一一年十月
第三篇:小学电化教育总结
小学电化教育工作总结
本学期电教工作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创建教育现代化为契机,以网络和电教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研究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中的资源作用,逐步提高了我校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能力。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现总结:
一、增强服务意识,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为使我校的电教工作在有序、高效的轨道上运行,学校对电教工作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进一步优化我校电教管理水平。
1、做好多媒体的配套使用,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每种电教媒体的作用,规范操作、讲究实效,并安排电教室成员对使用情况进行普查和不定时抽查,使电教媒体真正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
2、进一步完善微机室、多媒体教室、教师办公室、班级等处室的电脑使用制度、物品借用制度,各多媒体教室由专人负责管理,做到分工细,职责明,使用规范,并落实使用登记制度,规范了学生、教师对计算机的操作,及时维护好各处室的计算机的网络,保证学校网络健康、正常、安全运行。
3、对各处室电教设备做好了维护保养及维修工作,定期对各处室及教师电脑检查“病毒”,做到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做好多媒体教室的电脑、投影仪除尘工作,从而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4、增强服务意识,对电教设备坚持做到常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二、加强对专任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我校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教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范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针对怎样上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学校利用各种形式对教师进行了培训。
1、对青年教师进行了网络知识及常用软件、学校信息平台的使用培训,缩小了教师之间的差距,使教师个个能安全上网进行熟练操作,查看有关教育教学信息,保证了学校信息平台的正常使用。
2、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如何使用好多媒体”、“如何使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相关知识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用好多媒体的能力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技能。并形象、生动、直观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科研能力。
三、立足新课改,切实提高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水平
1、定期推广有价值、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软件,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根据教学内容,自制课堂教学软件,提供原创性资源。广泛搜集高质量的学科资源,充实学校教育资源。
2、及时总结了电教媒体在教育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认真组织教师写好电教论文,配合教科室做好电教论文及多媒体课件的送评工作。
四、学校现代化建设,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学校的多媒体建设日新月异,蓬勃发展,已经走上了常规发展的轨道,向标准化、现代化的目标步步迈近。在创建教育现代化的东风下,学校添置了大量的设备和器材,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同时更丰富了我们的工作内容。我校每位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同时,还将原有的台式电脑用于课堂教学中,充实我校电化教学,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我校现代化教学效果。本学期,在老师们使用教学设备熟悉,规范的同时,辅导工作更为重要,进一步加强老师们的对电脑利用,还利用学校的电视机、展台、各式音像设备发挥为教学服务更大更辉煌的作用,看到老师们欣慰的笑容,我们虽然做不到春风化雨的神奇,但老师们的笑颜早已融化了工作时的紧张和疲惫。在学校这样现代教育教学上我们虽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但我们用“发动机”来定位自己。
五、制度计划方案健全,目标明确。本学期开学初,学校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制度、计划、方案,用制度计划方案来督导老师们进行现代化教学的正常实施,老师们能认真按制度计划进行实施,能按照预定计划完成各项任务,其效果良好。另外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使教学水平真正走向电器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了先进的设备“保驾”,还需要一流的管理“护航”。我校根据本校校情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职责、计划、方案。加强了制度管理,推动了老师们正常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本学期我校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率得到提升,已经达到每一节新授课都用上多媒体。教师的自学应用能力大大的得到发展,我校的现代化教学效果逐步向我乡电化教学的先进行列迈进。
六、博客建设,林海扬帆。在现代化学校建设中,校园文化建设映射出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学校领导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校园的文化建设,构建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校各项活动的内容和宣传展示方式。学校博客建设的内容主要来自于学校的学、练、活动等各个方面,即博客素材和信息的采集,博客发布内容的制作编辑,博客的设计与制作。工作的内容涉及广泛,外展性强,工作的形式是富有动态色彩的,我校不仅要克服人手少、任务重的困难,为了及时捕捉到最新的信息,要按时完成固定工作内容,而且要具备“千里眼”、“顺风耳”的本事,还要随叫随到。学校的博客是学校的窗口,它的辐射和宣传作用是无限的,我们以极高的责任感来对待这项工作。我们的辛勤和汗水化做的每一个文字、每一幅图片、每一笔线条能及时的呈现给读者,那是我们最大的欣慰。浏览者的每一声赞叹,甚至或不经意间的一个认可的点头,都是对我们最大的奖赏和鼓励;每一丝不满和“挑剔”都是对我们的考验和鞭策,这都将化成我们将要更加努力工作的无穷动力。
七、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效果显著。我校坚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能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利用业余时间与休息时间进行“word文档的撰写编辑”、“演示文稿的设计制作”、“个人博客的正确利用”;“指导教师进行博文和图片的发送”,音频、视频资料的采集;进行对因特网的学习了解及其应用;如何开展网络教研活动等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活动,提高各位教师信息素养和现代化办公水平、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整合的应用能力,也为教师们进行电化教学课题的研究创造条件。在创建“我乡教育现代化”的工作中,我校电教工作按中心学校规定的目标认真计划、组织教师进行现代教育、办公培训。我们采用培训学习,辅导应用,还使用自主学习的平台、网络办公平台等,进行技能学习和培训。本学期我校已经进入网络化、办公行列。
八、加强管理工作,学校规定教师在工作期间,严禁上网玩游戏,严禁在电脑上安装游戏客户端,特别是QQ游戏客户端、证券软件、工作期间不得进行与教学行为无关的网络活动,一经发现按有关制度进行处罚。电教室将对教师教学情况不定时检查。本学期以来,目标明确,号角响亮,老师们努力工作,保证了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做好电教设备的维护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要完善多媒体教育资源利用的管理机制,促使全体教师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和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加强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的能力是进一步工作的重点。勤勉工作,协助做好教学课题研究和各个环节工作,继续学习和发展,不断满足学校发展的工作需要,科学管理,使电教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博客建设重点是丰富内容和形式创新,尽最大的努力挖掘这一先进的网络展示平台功能。“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在领导的关怀和老师的协助中,我们将会扬长避短,一如既往的奋力前行。下图是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时的照片:
第四篇:街道“电化教育月”总结
以“心系群众,服务为民”为主题的“电化教育月”活动总结
按照市、区纪检委的要求,经街道领导班子的部署安排,我街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于以“心系群众,服务为民”为主题的“电化教育月”活动之中。
首先,我街党员干部认真系统地学习了胡锦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建设科学严密完备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不断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成效》、贺国强在中央纪委会议上所做的工作报告;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
其次,组织街道全体党员干部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辽沈战役纪念馆,使机关干部深刻体会到如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最后,集中观看了警示教育片《一个明星区长的堕落轨迹》、《法槌下的疯狂》、《污染的代价》。通过这些教育片,广大党员干部深刻感到,我们的社会中,不乏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式的好干部,也有象周良洛这样的,经不起糖衣炮弹进攻,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领导干部。在现实生活中,人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嗜好”,关键是不能让“嗜好”影响职务行为的公正性,不能超越法律和道德底线,在不法分子眼里,个人爱好是腐蚀干部的最佳切入点,不注意小节,就会酿成大祸。现在社会的贿赂行为多发生在房地产、工程建筑等领域,尤其在近几年国家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更需要时时刻刻为我们的领导干部敲响警钟。
这次的学习,给我街党员干部带来很大启迪,引起党员干部深层次地思考。党员干部要从自身做起,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树立勤政廉政的良好形象。要防范贪污腐败,坚持反腐倡廉。
第五篇: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的定义与发展
发布时间:2009-7-9 阅读:876
电化教育的定义伴随着信息技术、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上个世纪30年代,延伸人类视觉和听觉的电影和播音技术代表了当时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视听信息技术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直观教学理论和刺激/反应传播理论主导着那个时期的电化教育实践。因此,我国电化教育初始时期,“电化教育”指利用电影、播音等先进的电气化技术的教育。电化教育几乎就是视听教育的同义词。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新时代的信息技术不仅延伸了人的感官,而且增强了人类处理和管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传播的能力发生了质的改变。新时代的信息传播,不仅使信息传得远,传得广、传得快,而且使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传者和受者之间在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新的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也在产生和发展着。从上个世纪中开始发展起来的认知(Cognitive)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tm)学习理论,触发了教育界关于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角色的讨论。传统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的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传播领域中,受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影响,以受众为中心,探讨传播过程中受众对信息的主观能动的感受、处理和理解成为研究传播效果的一个新方向。正是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的发展,催化了电化教育的发展。电化教育的定义反映了人们对电化教育本质的认识,因此对电化教育学科发展具有定向的作用。
对电化教育定义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是由电化教育学科的综合性决定的。电化教育定义的发展反映了当代教育与传播的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且对电化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方向及内容起指导作用。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国内外电化教育(或者教育技术)定义的发展反映了其研究与实践的两个转变:第一个是从以视听技术和材料为研究和实践的重点的视听教学阶段,向以教学过程设计为重点的多媒体教学设计阶段的转变;第二个是从以教学过程设计为重点,到以各种学习过程和资源的技术整合为重点的信息化教育阶段的转变。下面以美国AECT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和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对这一点进行说明。美国AECT的前身是美国国家教育协会旗下的视觉教学部(Division of Visual Instruction)。视教部于1923年应当时美国中小学使用幻灯和电影等新媒体辅助教学的需要而创建(http://)。这是美国对教育技术的第一个官方定义。视听传播概念及其定义的提出具有两个重要意义:第一,确定了传播理论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理论基础的地位。第二,明确了在教育技术中,技术是一个过程,而不是
结果的理念。也就是说,教育技术的着眼点是运用技术控制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技术本身。这证明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技术的重心就开始从直观教学媒体转向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就是说,从视听教学阶段向多媒体系统教学设计阶段迈进。
20世纪70年代美国又开展了新一轮的教育技术定义的研究。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Definition and Terminology Committee)于1977年编写出版了《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The Defini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一书。该书将教育技术定义为:“为分析人类学习各个方面所涉及的问题以及设计、实施、评估和管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而进行的,包括人员、程序、观念、设备和组织等内容的复杂的综合性的过程”(http://)。AECT’77定义实际上不是关于教育技术的一个概括性的表述,而是长达169页的一部书。书中对教育技术过程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对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解释。其中包括解释“教育技术”与“教育中的技术”之间的区别、“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之间的差别。概括而言,AECT’77定义有三大特点:其一,明确教育技术的着重点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视听材料。其二,界定教育技术的范围包括人类学习的各个方面,而不仅限于教学。其三,理清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AECT’77定义是一个相对比较严谨的定义,并且开始试图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区分开来,但由于这个定义繁缛冗长,因此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1994年AECT再次对教育技术进行定义:“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3]这个定义超越了以学习过程为研究重点的传统,把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和管理也纳入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开始了从教学过程设计向信息化教育转化的过程。但是AECT’94定义仍然将教育技术的研究重点局限于“教学”过程。实际上,这是一个关于“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的定义。
显然,AECT’94定义所规定的研究对象与中国电化教育的研究对象并不完全一致。正如南国农教授所指出的那样,电化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现代媒传教学法作用下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一般的学习过程;是与信息化教育资源自然地交织在一起的那些学习资源,而不是一切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第17页)。AECT’94定义所表述的教学技术,很容易与普通意义的教学设计相混淆。
进入21世纪以后,在当代教育和传播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的促进下,AECT又启动了对教育技术定义的研究。2004年AECT在’94定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提出了教育技术(Education Technology)的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适当的各种技术的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和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4]AECT’04定义反映了现代技术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后现代理论的影响,体现了教育技术从以学习过程为重点的多媒体教学设计向以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技术整合为重点的信息化教育的转变。首先,AECT’04定义再次澄清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的区别,将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包括以教为主体的、目标明确的控制学习过程,以及以学为主体的、无规定目标的自由化学习过程。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在对’04定义的解释中强调了“教育”与“教学”两个关键词的区别。“教学”指由学习者之外的人或者机构规定或者指导的一系列活动,是目的明确的、受控制的学习过程;“教育”指包括有外来指导和没有外来指导的学习活动,既可以是有目的的、受控制的过程,也可以是无预定目的的、自发的学习过程。因此,教育技术的含义比教学技术更为广泛。当进行一个教学活动时,也可以说是在进行教育活动。但是,进行教育活动时,则不一定是教学活动。第二,AECT’04定义确定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既包括技术的过程,也包括技术的资源。在这个定义中,“过程”(processes)和“资源”(resources)都采用复数形式,即指“各种”过程和各种资源。所谓过程,包括教师教的各种过程,也包括学生学的各种过程。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指出,’04定义的教育技术将重点从教师教的过程转移到学生学的过程。也就是说,更重视学习者将所学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
所谓资源,包括人、设备、技术、材料等对学习提供支持的各种资源。包括各种高新信息技术资源,也包括传统的信息技术资源,既因此,教育技术既不是只关注视听材料设计与应用的直观教学,也不是只注重教学过程设计的多媒体教学设计,而是涉及人、机和资讯等因素的各种过程和资源的技术整合的信息化的教育。第三,AECT’04定义论及其研究对象时,在“过程”(processes)和“资源”(resources)前面用“技术的”(technological)一词进行修饰,明确了教育技术的特定研究范围,将教育技术与教育过程中一般的决策活动,或者一般的教学设计区分开来。首先,教育技术创造、使用和管理的过程是技术的过程。也就是说,是系统地运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用红笔还是蓝笔进行板书,可以算是一个创造、使用或者管理的过程,但这不属于教育技术的范畴,因为这个过程不涉及科学知识的系统运用。其次,教育技术创造、使用和管理的资源是技术的资源。教育技术关注的是技术性软件和硬件的创造、使用和管理。例如,学校开办业余补习班,是一个创造、使用和管理资源的过程,但不属于教育技术的范畴,因为其所涉及的资源不是技术性的资源。此外,AECT’04定义引进了教育技术专业道德规范作为定义的一个组成部分,进一步强调教育技术中指导思想与行为规范的重要性,这是教育技术成熟发展,成为一门专业领域的要求和标志。建立与维护教育技术的道德规范,是使教育技术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的保障。
中国关于电化教育的定义的发展过程与AECT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的发展过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电化教育的概念在20世纪20年代末以电影、录音等视听教学辅助手段为特征的影音教育运动中产生。据现有文字资料记载,“电化教育”一词是1933年由当时的教育部教育司司长陈礼江先生提出来的,指电影和无线电广播教育。1940年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在《电化教育》一书中给出了电化教育的定义:“电化教育,为运用电气之动力,实施各种教育,能以最短之时间,支配最广之空间,以最少之物质,发挥最大之力量。其内容大致为电影与播音两者。”这个定义反映了当时电化教育的重点在于运用视听媒体提高教育效率。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国教育界学者常用的与电化教育相提并论的名词——电影播音教育、影音教育、影声教育、视觉教育、视听教育、形声教育等也反映了当时电化教育的重点。
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开通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学术交流的渠道。80年代初宣伟伯(Wilbur Schrame)访问中国,亲自将西方的教育传播理论传入中国。种种原因使得中国电化教育界对美国教育技术特别关注,并且自然而然地以美国的教育技术作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镜子,引为借鉴。例如,美式术语“教育技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后,风行一时,甚至有人提议以“教育技术”取代“电化教育”。美国教育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电化教育的转化过程。80年代开始,计算机技术和卫星电视的普及,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卫星电视教学网络等新的教学模式成为中国电化教育的新课题,使中国电化教育步入以多媒体教学过程为着眼点的多媒体教学设计阶段。1988年出版的《教育百科辞典》罗列了当时关于电化教育的三个不同的表述:
1.“教育形式”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应用到教育领域中以后,所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
2.“信息传递”说: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
3.“过程控制”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发展多种能储存、传递声像教育信息的媒体,采用先进的教育方法,控制教育过程的信息,以获得最优的教育效果。(张念宏主编《教育百科辞典》1988年版,第443~444页)
这三个表述说明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化教育的重点从早期的视听媒体的应用,发展到对教育形式和教育过程(信息传递、储存和控制)的组织和设计。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电化教育开始了从多媒体教学设计向信息化教育转化的历程。
南国农教授主编的《信息化教育概论》将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定义为:“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第11页)。这个定义概括了信息时代电化教育的四个要素:第一,电化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教育手段,或者教学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电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涉及教育手段的运用、教学技术的开发,也包括教育各种过程和资源的开发、运用和管理。第二,电化教育以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为支柱,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这是电化教育学科发展的根本。现代教育理论是电化教育的灵魂,信息技术是电化教育的利剑。失去这两个支柱,或者两者缺一,电化教育就失去发挥其应有功能的优势,而且,电化教育就只能停留在一种教学手段或者教学技术的层次,而不能成为一种教育方式。第三,电化教育的内容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这是信息化时代电化教育的两条腿。优化教育过程是开发教育资源的目的,开发教育资源是实现优化教育过程的手段和过程。忽略优化教育过程,教育资源的开发就失去了意义;没有教育资源的开发,优化教育过程就不能实现。信息时代电化教育定义中的教育过程是包括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的过程和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的过程,教育资源包括人员、信息、媒体和环境等因素。因此,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是教育中多种因素的技术整合。第四,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人类提出的新要求。这是信息化教育与视听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电化教育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和挑战。
与美国教育技术的定义相比较,中国电化教育的定义包括了理论和技术基础的要素。这对学科理论建设具有促进作用。而美国教育技术的定义提出专业道德规范的问题,对于求实际、讲效益的专业化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这一点值得中国电化教育界借鉴。AECT2004年提出的定义相对其1994年的定义增加了两个形容词语:第一个是在“各种技术的过程和资源”前面的“适当的”(appropriate)一词, 第二个是在实践的前面加上“符合道德规范的”(ethical)短语。这两个形容词语反映了一种新的技术哲学观。“适当的技术” 观(Appropriate Technology)是一个从20世纪开始发展起来的理念。这个理念与技术决定论、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等哲学观的区别在于它重视具体的社会条件对技术的作用的影响,而不是孤立地讨论技术的作用。“适当的技术观”追求使用技术的实效,反对盲目滥用技术。美国在教育技术的定义中引进这个概念,提高了对教育技术理论和专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中国电化教育实践过程中不乏追求形式、滥用技术的沉痛教训。杜绝这种现象的自由泛滥是中国电化教育面临的另一个新的课题和挑战。电化教育理论不但要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也要研究不恰当运用技术对教学过程带来的负面效应。此外,电化教育专业道德规范应该成为电化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领域,成为电化教育专业人员的一门必修课。
以上分析说明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与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相似的转变过程,所存在的差异是中国电化教育的转变阶段一般比美国教育技术的转变阶段延迟数年。
电化教育的发展历程说明电化教育的生命力来自其理论和技术的不断更新。通过采纳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以及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调整研究与实践的目标、内容和重点,使电化教育既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也受益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成果。信息化教育是目前电化教育的最高阶段,但不是电化教育的最终阶段。只要社会的发展没有停止,只要科技的进步还在进行,电化教育的发展就不会中断。电化教育的动态性是电化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