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总理四个昼夜观看
乌兰小学党员教师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4月17日下午,我校组织全体党员召开会议,校党支部书记张凯军就下一步更好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进一步提高党员教师政治素质,提高工作推进的质量和水平,要进一步深入联系群众,多交流信息、沟通意见,通过有效的工作方式,使群众参与到活动中,同心协力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进步,党员带头,以身示范,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贯穿于工作中,会后观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在三年困难时期,中国农村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周总理深入革命老区伯延实地调研,鼓励农民敢说实话、心里话,把农村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帮助党中央及时调整、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解决农村发展困境,走向国家富裕富强的故事,说明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入群众,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群众的贴心人,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的道理。
电影中,周总理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都牵动的革命老区人民的心。周总理对百姓的无比热爱,鞠躬尽瘁的精神也深深感染着每一个观看电影的党员同志们。观影中,整个会场鸦雀无声,动人之处,许多党员教师潸然泪下。
走群众路线,贴近群众,关心群众生活,认真倾听百姓的声音,这是我党深受百姓拥护的根本原因,也是国家健康发展的根本路线。
这次观影活动,对我校党员教师触动很大。在会后的交流中,他们表示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认真听取教师们所反映的问题,吸收好的建议,帮助学校发展。作为学校党员教师,一定要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贴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及时调整在教书育人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努力推动我校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丰硕成果,以全新的精神风貌、扎实的工作作风,奋力开创合格本科院校建设的新局面,共同谱写学校事业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乌兰小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2014年4月18日
第二篇:周总理的四个昼夜范文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讲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自然灾害、苏联逼债的大背景下,周恩来总理到革命老区伯延社区调研的四天四夜的故事。
载着总理的车子一路驶进河北省邯郸市伯延公社,公社里的干部忙里忙外,隆重迎接,而总理眼中,是一路走来冷清光秃的树梢,凄凉、凝重。伯延公社主任郭凤林是老支书郭百岁的儿子,自小积极肯干,怀有一腔朴素的阶级情怀,他激动地握着总理的手,眼里尽是泪,他说:这里很好,生活很好。不谙世事的小孩连弟提着一篮儿刚从树上打下来的叶子,一语道破:这里没东西吃了,只剩下叶子。午饭的时候,公社干部为总理盛情地准备了一桌子的肉菜,总理看到后,已跨过门槛的脚沉重地收了回来,他立马转身走向了公社大食堂,留下了廉洁自律、正气凛然的背影。
那道门槛像一块沉重的石头,紧紧压住总理的心。此刻,他心里惦记着的是基层老百姓吃什么,过着怎样的生活,这是一名国家领导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连弟奶奶因为腿脚不灵,不能来看总理。听罢,总理径直地跟随连弟回家,跨过连弟家的门槛,坐在炕上听连弟奶奶唱戏、回忆刘邓大军当年的故事。他深邃的目光、悲悯的胸怀,安静地聆听,像挂念许久的兄长,又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那样地平和谦逊,那样地真诚质朴,完全消除了国家领导与一般老百姓之间的心理距离,让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手牵手、心连心,激发出全国人民拥护信任、万众一心的爱国情怀。连弟的奶奶不惜把自己大半辈子存下来的寿材拿去换成面粉,给总理做了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拽面。周总理和邓大姐毫不犹豫地跨过了门槛。他知道,那是老人不可辜负的深情,那是百姓对共产党的爱戴。总理悄悄地把寿材钱还给老人,再次陷入了沉思。
“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老百姓的心不能辜负,如何调整政策、保障民生,使百姓真正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如何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都需要非一般的睿智和勇气。周总理明察秋毫,身体力行,苦口婆心地开导干部,想方设法地倾听民声,终于解决了眼前的困难,赢得人民最忠诚的爱戴。
敢于揭露矛盾、反映实情的张二廷,总理得知其家庭状况后,决定亲自登门拜访。由于二廷独自一人赡养四个孩子,经济拮据,屋内狭窄,来者基本无可容身之处,连家门槛前也堆满了柴草。二廷不好意思把总理请进门。然而总理说没关系,便跨过了门槛和草堆,安静地看望还在熟睡中的孩子,并搬起小板凳坐下来,隔着门槛和二廷像兄弟般地倾谈了起来。
引领百姓开启了思想闸门,完成了一次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农村老百姓心与心的沟通,他们彼此真诚交流,情感相融,亲如一家。
在总理办公室。影片中重复出现总理伏案工作达旦的情景,沉思、焦虑、愧疚、担忧,此刻总理百般情绪交集,面对人民的疾苦,他不辞艰辛、废寝忘食、履行着为民请命、以民为本的历史使命。门外的邓大姐看着总理埋头工作的身影和一旁放凉了的饭菜,眼里是一份担心、亦一份理解。她迟疑许久,还是跨进了总理办公室的门槛,一边嘱咐总理先吃饭,一边把工作笔记交给总理,希望能为总理、为这里的百姓、为国家也出一分力。那是一道纪念总理一心为民、鞠躬尽瘁的门槛,闪耀着共产党领袖埋头苦干、亲民为民、实事求是的精神光芒!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常常要与老百姓打交道,从这影片中,教予我们只有对百姓付出真心实意的“爱”,树立清正廉洁、勤劳为民的形象,彻底贯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实现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次光辉旅程。
第三篇:《周总理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周总理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收到观看《周总理的四个昼夜》的通知后,我就在网上大致搜索了一下影片所要讲的内容,看电影简介后就不由让我想起了小时候,那时候常常听奶奶讲大跃进和58年的事儿,大跃进时,大公社、集体食堂大锅饭,全村劳力挣工分,年底按照工分分配粮食,由于生产力低下,粮食常年不够吃,但是党的“好”干部村支书还要向上级汇报又是丰收年,上级过来调研时,开始大搞形式主义,粮仓下面垫上麦秸上面撒上薄薄一层麦子,看着就是整整的一大仓的麦子了。那时候就是常常自己骗自己,村民常年挨饿,只有过年时候才能吃到裹上白面皮的杂面馒头。大跃进还能够应付,然而1958年-1961年又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祖奶奶就是那个时候去世的,去世时因长期饥饿全身浮肿,这些是我最初对那个年代的印象。今天,单位组织观看了《周总理的四个昼夜》后,使我更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辛酸,以及党在革命道路、发展道路上的问题。
首先领导干部想听真话难。影片一开始主任就把几个敢说真话的活跃分子给关进了邮电局的后院,周总理想听真话时,主任、队长、会计官官相护,谁说的假话“真实”反而受到主任的表扬,而老百姓不敢讲真话,怕总理走后遭受报复,可以看出领导想听真话到底有多么的难。如果不是周总理耐心细致的深入调查,是搜集不到可靠信息,知不道群众的诉求的,就不会有后来解散大锅饭的结果。
然后就是部分领导干部大搞形式主义。村头大喇叭旁蹲点等候上级领导通风报信的年轻人,抱着条幅往公社跑摔倒的村民,以及周总理在村里吃第一顿饭时,村民连树叶都没的吃的时候给周总理炖的肉、摊的鸡蛋,无不像极了当今的社会现状,就是大搞形式主义。
最后是知错就改。周总理视察伯延,通过细致的调查,最终还是了解到了集体食堂、大公社、供给制的严重弊端,凌晨3时向毛主席电话汇报了提出解散集体大食堂的建议,同时得到了毛主席的同意,让伯延成为了第一个解除大锅饭的公社。这说明了毛主席、周总理能够在做足调研工作的情况下,用清醒的头脑思考问题,知错就改,高效正确的决策,及时对农村政策进行调整,让老实人不吃亏,让人民靠自己的能力吃饭。现在的领导干部能做到像毛主席周总理这样吗?
第四篇:《周总理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周总理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方兴小学 王丰兰
上星期四下午,单位组织了观看电影《周总理的四个昼夜》,至今想起,我的心情仍然不能平息。
本片讲述了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影片中的总理是一个勇于担责的形象。他一进村,面对百姓就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让你们吃苦了。同时,他又是一个亲民者形象。他不唱高调,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生存是第一位的。他最关注的是人民的吃喝拉撒,引导、鼓励大家说真话。他看着野菜团子和被饥饿的村民吃光了树叶的秃秃的树枝,那种沉重而辛酸的样子,让人体会到了他与人民休戚与共的感情。人格的构建总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完成的。影片以坚实的细节表现了总理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的细腻感情。他不忍心吃老奶奶特地为他做的面条,转而一想:我不吃,老奶奶心里永远会有一个疙瘩,遂大口将其吞下。为减轻张二廷的负担,他想收养他的一个孩子,被婉拒后,他设身处地地说:如果换成我,能否承受骨肉分离之痛呢?总理毕竟是总理,他的慧眼最终落在当时危及老百姓生存的公共食堂上,勇敢地向最高领导人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明确态度,促成毛主席下决心撤销了这个大跃进中诞生的大锅饭“怪物”。周总理此行的历史意义即在此。编导者至此成功地在银幕上完成了一个亲民、负责、在大事面前勇于担当、敢于谏言的大写的总理形象。这一形象闪现的思想与人格光辉,让后人永远高山仰止。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观看电影感触更深,总理在关心当地百姓吃饭问题时,依然不忘关心当地的教育事业,对小汪老师呵护备至,殷殷教导汪老师要关注孩子们的未来,此刻我更觉的自己身上所承担的担子。在条件如此艰苦的当时,依然有老师在第一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我如今所处的生活和当时天差地别,念及到此,我不禁对未来的事业有更大的期许。
第五篇:周总理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4月26日上午,针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学习,我作为一名积极分子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讲的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国家历经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时期,我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全国发生了空前绝后的大饥荒。周总理来到了河北伯延公社,在短短四个昼夜里,夜以继日地深入群众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影片中一系列富于地方特色的鲜活的生活细节,令人信服地展示了老区人民在困难面前和领袖们将心比心,以隐忍对抗苦难的质朴情感和顽强精神,刻画了周恩来等党的领袖对人民疾苦的关切,对扭转困难局面的担当,改变错误决策的自觉,一切以人民苦乐为根本执政方向的博大胸怀。同时展现了老区人民在国家危难时刻,为党为国家分忧的无私精神,真实可信,催人泪下。
观后,不仅感动于周总理弯腰给脚部浮肿的汪老师穿鞋、雷雨天为田里抢救秧苗的村民熬姜糖水、工作到凌晨不得不换上高度老花镜才能看清字,更感动于老区人民在饿得头晕眼花时,还体谅国家的困难,把苦水往肚子里咽,也不要跟国家添麻烦,给毛主席周总理添堵。但是周总理来伯延调查的目的就是想听真话,想知道人民的真正诉求与愿望,所思所虑的是如何纠正错误、改善民生、振奋民气。最终,在总理的自我批评以及不断真诚的引导和鼓励下,大家终于勇敢的说出了真心话。周总理连夜整理这些内容,如实向毛主席汇报了这些情况。周总理这种求真务实、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深深打动着我。
为什么人们吃不饱穿不暖还能真心实意地拥护我们的党?究其原因,正如片中周总理所言:“我们牺牲无数先烈,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周总理转达毛主席的批示:“大食堂解散还是保留,人民群众说了算。”正是这“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让人民群众说了算”的承诺得到了切实的履行,才让人民群众相信党是代表人民的利益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周总理坚持和村民吃一样的饭菜,把自己最后的一点积蓄都用在村民身上。就这些细小的动作,无一不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人民领袖对人民的那种大爱与奉献。
作为一名积极分子,我更应该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态度,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时时刻刻想着人民的利益,争取党和人民的信任。我们不仅周总理的精神品质感动,更要学习学习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