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总理的四个昼夜观后感(原创)
实事求是 全心为民
——电影《周总理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从小最尊敬的人就是周恩来,从来教育学生都会告诉们有一个叫周恩来的少年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2014年4月10日下午,我去邹平县全球通电影院观看了一场感人至深的电影—《周总理的四个昼夜》。观影中,我看到不少同事拿着手中的纸巾在抹眼泪,电影中感人至深的情节至今令我感动和反思。
当今社会,很多人,很多事,很多时候都很浮躁,身边的人对身边的事,对身边的官员充满了不信任、牢骚甚至怨恨,从讲“八荣八耻”到现在的“四德教育”,大家对生活中的“正能量’越来越期盼,如何才能当好一名好的公务员,这部电影让我们开始反思。
这部电影从周恩来摄影师的视线,真实反映了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周恩来携夫人去河北的伯延公社进行调研,深入群众,实事求是地进行民情分析,并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反思的事情。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阶级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感人至深的一句话是老大娘所说的一句话:”前些年过好日子的时候,他们不珍惜,都浪费了,所以今天才会挨饿”。这句话让我疑惑。于是回家问父亲,难道三年自然灾害前的日子挺好过?听我父亲说,确实三年自然灾害前人们的日子过得不错。最-1-
起码吃饱穿暖。可是后来大串联等活动,大家不干活了,偷工减料,脱奸使滑,日子就越来越难过了。到了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三爷爷一家五口人,在那个年代,只活了老姑一个。现在我们身边,浪费现象依然很严重,每次出去吃饭,都能看见很多餐桌上剩下的大量食品,在学校附近的垃圾箱,总能看见大量被浪费的火烧、包子、油饼等。每次妈妈都会心疼地说,现在浪费,总有一天会遭报应。是呀,现在的人太浪费了,有点忘本了。看看电影中的周恩来,当他说到毛主席都好几个月没吃肉了,想想现在还存在的大吃大喝之风,一掷万金的公务消费,这些人真该好好反思反思以后怎么办。当我看到电影里电影里光秃秃的树,看到找树叶吃的孩子等,看到社员们喝的糊糊时,真是难受啊。
其次,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公务员呢?首先向周恩来同志学习的就是要爱民如子。想人民所想,与人民同甘共苦。周恩来与群众一起吃玉米芯做的屋头,看望带病上课的教师,当周年来附身为其穿鞋时,眼泪不禁落了下来,当载好的地瓜秧面临被暴雨冲走的时候,他第一时间站到了田间地头,当吃到老大娘做的拽面时,他想到了老大娘可能会付出的代价—寿材,并嘱咐工作人员要走自己走后才能送到,当他承诺以后会每年亲自回来或派人来看公社中说真话的人员时……这一个个镜头,无不像我们展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为人民服务!不像有的村干部,一心只想着钱钱钱,卖地,想方设法让村民拿钱。
让我们想以周恩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致敬,像
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共产党员致敬!让我们向周恩来同志学习,为党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二篇:周总理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4月26日上午,针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学习,我作为一名积极分子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讲的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国家历经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时期,我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全国发生了空前绝后的大饥荒。周总理来到了河北伯延公社,在短短四个昼夜里,夜以继日地深入群众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影片中一系列富于地方特色的鲜活的生活细节,令人信服地展示了老区人民在困难面前和领袖们将心比心,以隐忍对抗苦难的质朴情感和顽强精神,刻画了周恩来等党的领袖对人民疾苦的关切,对扭转困难局面的担当,改变错误决策的自觉,一切以人民苦乐为根本执政方向的博大胸怀。同时展现了老区人民在国家危难时刻,为党为国家分忧的无私精神,真实可信,催人泪下。
观后,不仅感动于周总理弯腰给脚部浮肿的汪老师穿鞋、雷雨天为田里抢救秧苗的村民熬姜糖水、工作到凌晨不得不换上高度老花镜才能看清字,更感动于老区人民在饿得头晕眼花时,还体谅国家的困难,把苦水往肚子里咽,也不要跟国家添麻烦,给毛主席周总理添堵。但是周总理来伯延调查的目的就是想听真话,想知道人民的真正诉求与愿望,所思所虑的是如何纠正错误、改善民生、振奋民气。最终,在总理的自我批评以及不断真诚的引导和鼓励下,大家终于勇敢的说出了真心话。周总理连夜整理这些内容,如实向毛主席汇报了这些情况。周总理这种求真务实、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深深打动着我。
为什么人们吃不饱穿不暖还能真心实意地拥护我们的党?究其原因,正如片中周总理所言:“我们牺牲无数先烈,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周总理转达毛主席的批示:“大食堂解散还是保留,人民群众说了算。”正是这“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让人民群众说了算”的承诺得到了切实的履行,才让人民群众相信党是代表人民的利益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周总理坚持和村民吃一样的饭菜,把自己最后的一点积蓄都用在村民身上。就这些细小的动作,无一不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人民领袖对人民的那种大爱与奉献。
作为一名积极分子,我更应该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态度,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时时刻刻想着人民的利益,争取党和人民的信任。我们不仅周总理的精神品质感动,更要学习学习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境界。
第三篇:《周总理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周总理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方兴小学 王丰兰
上星期四下午,单位组织了观看电影《周总理的四个昼夜》,至今想起,我的心情仍然不能平息。
本片讲述了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影片中的总理是一个勇于担责的形象。他一进村,面对百姓就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让你们吃苦了。同时,他又是一个亲民者形象。他不唱高调,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生存是第一位的。他最关注的是人民的吃喝拉撒,引导、鼓励大家说真话。他看着野菜团子和被饥饿的村民吃光了树叶的秃秃的树枝,那种沉重而辛酸的样子,让人体会到了他与人民休戚与共的感情。人格的构建总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完成的。影片以坚实的细节表现了总理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的细腻感情。他不忍心吃老奶奶特地为他做的面条,转而一想:我不吃,老奶奶心里永远会有一个疙瘩,遂大口将其吞下。为减轻张二廷的负担,他想收养他的一个孩子,被婉拒后,他设身处地地说:如果换成我,能否承受骨肉分离之痛呢?总理毕竟是总理,他的慧眼最终落在当时危及老百姓生存的公共食堂上,勇敢地向最高领导人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明确态度,促成毛主席下决心撤销了这个大跃进中诞生的大锅饭“怪物”。周总理此行的历史意义即在此。编导者至此成功地在银幕上完成了一个亲民、负责、在大事面前勇于担当、敢于谏言的大写的总理形象。这一形象闪现的思想与人格光辉,让后人永远高山仰止。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观看电影感触更深,总理在关心当地百姓吃饭问题时,依然不忘关心当地的教育事业,对小汪老师呵护备至,殷殷教导汪老师要关注孩子们的未来,此刻我更觉的自己身上所承担的担子。在条件如此艰苦的当时,依然有老师在第一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我如今所处的生活和当时天差地别,念及到此,我不禁对未来的事业有更大的期许。
第四篇:《周总理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周总理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收到观看《周总理的四个昼夜》的通知后,我就在网上大致搜索了一下影片所要讲的内容,看电影简介后就不由让我想起了小时候,那时候常常听奶奶讲大跃进和58年的事儿,大跃进时,大公社、集体食堂大锅饭,全村劳力挣工分,年底按照工分分配粮食,由于生产力低下,粮食常年不够吃,但是党的“好”干部村支书还要向上级汇报又是丰收年,上级过来调研时,开始大搞形式主义,粮仓下面垫上麦秸上面撒上薄薄一层麦子,看着就是整整的一大仓的麦子了。那时候就是常常自己骗自己,村民常年挨饿,只有过年时候才能吃到裹上白面皮的杂面馒头。大跃进还能够应付,然而1958年-1961年又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祖奶奶就是那个时候去世的,去世时因长期饥饿全身浮肿,这些是我最初对那个年代的印象。今天,单位组织观看了《周总理的四个昼夜》后,使我更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辛酸,以及党在革命道路、发展道路上的问题。
首先领导干部想听真话难。影片一开始主任就把几个敢说真话的活跃分子给关进了邮电局的后院,周总理想听真话时,主任、队长、会计官官相护,谁说的假话“真实”反而受到主任的表扬,而老百姓不敢讲真话,怕总理走后遭受报复,可以看出领导想听真话到底有多么的难。如果不是周总理耐心细致的深入调查,是搜集不到可靠信息,知不道群众的诉求的,就不会有后来解散大锅饭的结果。
然后就是部分领导干部大搞形式主义。村头大喇叭旁蹲点等候上级领导通风报信的年轻人,抱着条幅往公社跑摔倒的村民,以及周总理在村里吃第一顿饭时,村民连树叶都没的吃的时候给周总理炖的肉、摊的鸡蛋,无不像极了当今的社会现状,就是大搞形式主义。
最后是知错就改。周总理视察伯延,通过细致的调查,最终还是了解到了集体食堂、大公社、供给制的严重弊端,凌晨3时向毛主席电话汇报了提出解散集体大食堂的建议,同时得到了毛主席的同意,让伯延成为了第一个解除大锅饭的公社。这说明了毛主席、周总理能够在做足调研工作的情况下,用清醒的头脑思考问题,知错就改,高效正确的决策,及时对农村政策进行调整,让老实人不吃亏,让人民靠自己的能力吃饭。现在的领导干部能做到像毛主席周总理这样吗?
第五篇:周总理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观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1 为切实领会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党委,在金秋送爽的八月,组织广大党员观看了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电影不但具有切实可行的教育意义,而且把我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同时也是对全体党员同志的一次政治洗礼,让我们时刻铭记自己的政治身份,肩负起历史的重任,为我党的发展奉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影片讲述在新中国三年的自然灾害时期,周恩来总理在大病初愈后,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伯延公社调研,四天四夜中他不知疲倦,走村入户,深入基层。每到一处,他都会认真听取百姓的心声,并把百姓反应的方方面面问题逐一记录下来。周总理不顾身体的疲惫,彻夜总结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毛主席汇报当地的真实生活状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周总理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作为党员的我,深受感动,我深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把它当做一句口头禅,而是要落实到行动当中,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实现作为一名党员的价值。周总理在与百姓交谈中没有显示出一点的领导架子,让大家感受到的永远是零距离的接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只有把自己放在一个较低的平台上,才能真正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谛所在。
影片中,伯延公社的干部,为了不想给中央添麻烦,刻意隐瞒真相,报喜不报忧,因为周总理初到这里时,正巧碰到一位小姑娘拿着竹楼撸树叶回来,周总理悉心听取小姑娘撸树叶的真实原因,他似乎已经知道了这里百姓的生活状况。但为了更加深入了解这里的生活状况,周总理向这里的干部表明,不了解清楚这里的状况,我是绝不会回去的,充分展现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周总理面对百姓的隐瞒态度,不急不恼,不但没有批评,反而更多的是贴心交流,为切实体验基层生活,周总理与百姓在田间种秧苗,虚心学习种植方法,田间地头里,更多的是欢声笑语,这种零距离接触,给我们最多的是温暖。在暴风雨的夜晚,周总理第一时间赶到田间地头与百姓抢救地瓜苗,这些点滴瞬间,使我深刻明白,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所以作为党员,我们要有舍身忘我的奉献精神。在伯延公社的这四天四夜,周总理与百姓一起吃在大食堂,初到伯延时,为让总理吃的顺口,大食堂特意为总理做了红烧肉,面对眼前的红烧肉,总理迟疑了,不但没有动筷,反而嘱咐大厨,晚饭时把红烧肉放在菜里煮了,分给大家吃,而总理吃的却是糊糊。当看到这些情节,我不禁多次哽咽,在总理的内心百姓永远是第一位,这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周总理用真心、真情、真诚,打动了伯延的百姓,大家不顾伯延公社干部的叮嘱:只对总理讲喜,不讲忧。但是最终大家还是把藏在内心的困难心声一一说了出来,他认真听取每一位百姓的心声后,对这里的百姓讲到,不隐瞒才能解决困难,只有百姓的生活质量上去,我们的国家才会进步。
作为党员,我们要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使自身不断进步,伯延公社一直坚持集体食堂,张二廷真实反映了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这里有些大厨们,靠自己这点职权,偷偷将大食堂的伙食填补给家里的人,从而影响了大食堂的伙食质量,面对这种局面,那些人主动站出来承认了错误,主动道歉,总理了解了状况后,当晚与主席通电话反应汇报情况,于第
二日宣布解散大食堂。【观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观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看到这一幕,引发我更多的深思,作为党员,我们一定要坚持,定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我们不要迎合错误,坚持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于党和人民的利益。
在伯延的四天四夜,周总理始终走访于百姓中间,当看到孩子们晚上上课的场景,看到仅有的老师带病上课时,总理勉励孩子们,发奋图强读书,你们的教育问题,中央会给予重视,请大家放心,我们要知道只有教育才能兴国。当得知当地妇女文化水平很低时,他明确指出要成立妇女会,让妇女也得到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多的重视。
这部影片给我上了人生重要一课,给我更多的是深思,所以,作为新时期的党员,我们要紧跟时代节奏,践行党的路线。做最好的党员,就要做到工作态度不一般,道德品质不一般,精神态度不一般,意志风格不一般,思想觉悟不一般。所以对于党员而言“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只要是共产党员的工作岗位,必然是最能闪光的岗位。这部影片,让我们党员深刻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