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特困党员救助机制的探讨

时间:2019-05-12 15:4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建立特困党员救助机制的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建立特困党员救助机制的探讨》。

第一篇:关于建立特困党员救助机制的探讨

近日,我们按照市委先进性教育办的部署,组成调查组就建立特困党员救助机制工作,下到部分乡镇、街道、村居以及民政、财政等有关区直部门,采取实地走访、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下发统计表格等形式展开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各类人员意见和建议,形成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区现有特困党员682名,约占党员总数的4%,其中农村特困党员320名,城市社区特困党员362名。按性别结构分析,男561名,占82.3%;女121名,占17.7%。按年龄结构分析,49岁及以下的83名,占12.2%;50岁至59岁的246名,占36.1%;60岁及以上353名,占51.7%。

二、特困原因分析

1、因病致贫。特困党员家庭有的因为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抵御疾病能力较弱,有的因为党员本人或家庭成员身患顽疾,医疗负担沉重,特别是城市特困党员,因病贫困比例较大,占45%以上。城南街道东湖巷社区有特困党员18名,其中有14名党员是因病致贫。

2、年老体弱。这类致贫的党员集中在农村贫困党员中,占农村特困党员总数的75%以上。农村党员中,老龄化趋势非常明显,60岁以上的党员约占总数的70%以上。由于年老体弱,劳动能力衰退或丧失劳动能力,无法获取经济来源。

3、长期失业。“两个置换”改革企业下岗职工党员,特别是夫妻双双下岗的党员,由于缺乏再就业技能,难以找到再就业岗位,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失去生活来源。这类党员约占城市特困党员总数的40%。

4、子女赡养能力弱或履行赡养义务不到位。有的老龄党员子女下岗失业或未工作,无力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有的党员与子女家庭关系处理不和睦,子女没有很好地承担起赡养义务,导致党员生活困难。

5、突遇重大灾难。少数特困党员家庭因突遇车祸、自然灾害等,给这样的家庭带来巨额经济负担或致残而失去劳动能力,生活限于贫困。

6、生产条件差。农村部分地方生产条件差,土地收入微薄,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如芦山乡大观庙村、罗家岗村、李白溪村等,地势低洼,年年遭受水灾,土地翻砂鼓水,生产条件极为恶劣。另外,还有少数党员因生产和就业观念落后、子女就学负担重等原因导致贫困。有的特困党员家庭遭遇以上各种原因综合作用,生存条件极为艰苦,急需予以救助。

三、对建立特困党员救助机制的建议

1、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关注广大基层党员的工作和生活,帮助基层特困党员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党组织的温暖,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扎实成效,为建设富裕武陵、平安武陵、和谐**的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目标原则

特困党员救助工作的目标是:以建立覆盖全市、措施得力、长期有效的党员救助体系为重点,保障基层特困党员基本生活,对因疾病、残疾、老弱、灾难、长期失业、子女就学等非主观原因而陷入贫困的党员家庭给予适当救助,帮助特困党员战胜困难、摆脱贫困。特困党员救助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自救互助为主、党组织和社会救助为辅的原则;②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③低标准起步、逐步扩展、分类施救的原则;④制度统一、管理规范、公开公正的原则;⑤属地管理的原则;⑥城乡区别对待的原则。

3、救助范围的确定及产生程序

特困党员救助范围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生活标准未达到城市和农村基本生活保障线(城市为家庭人均年收入2160元,农村为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50元),享受低保的党员;二类是因疾病、长期失业、子女就学、偶遇的天灾人祸造成衣食住行各方面生存条件极差的党员。对于因懒惰、子女有赡养能力而不履行赡养义务等主观原因造成贫困的,不纳入特困党员救助范围。特困救助应与党员的一贯表现、遵纪守法情况、所做贡献采取适当方式挂钩。第一类特困党员依据民政部门主管的城市和农村低保对象的程序产生,做到特困党员应保尽保。第二类特困党员的产生程序包括以下六个步

第二篇:关于建立特困党员救助机制的探讨

关于建立特困党员救助机制的探讨近日,我们按照市委先进性教育办的部署,组成调查组就建立特困党员救助机制工作,下到部分乡镇、街道、村居以及民政、财政等有关区直部门,采取实地走访、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下发统计表格等形式展开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各类人员意见和建议,形成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我区现有特困党员682名,约占党员总数的4%,其中农村特困党员320名,城市社区特困党员362名。按性别结构分析,男561名,占82.3 %;女121名,占17.7%。按年龄结构分析,49岁及以下的83名,占12.2%;50岁至59岁的246名,占36.1 %;60岁及以上353名,占51.7%。

二、特困原因分析

1、因病致贫。特困党员家庭有的因为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抵御疾病能力较弱,有的因为党员本人或家庭成员身患顽疾,医疗负担沉重,特别是城市特困党员,因病贫困比例较大,占45 %以上。城南街道东湖巷社区有特困党员18名,其中有14名党员是因病致贫。

2、年老体弱。这类致贫的党员集中在农村贫困党员中,占农村特困党员总数的75%以上。农村党员中,老龄化趋势非常明显,60岁以上的党员约占总数的70%以上。由于年老体弱,劳动能力衰退或丧失劳动能力,无法获取经济来源。

3、长期失业。“两个置换”改革企业下岗职工党员,特别是夫妻双双下岗的党员,由于缺乏再就业技能,难以找到再就业岗位,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失去生活来源。这类党员约占城市特困党员总数的40%。

4、子女赡养能力弱或履行赡养义务不到位。有的老龄党员子女下岗失业或未工作,无力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有的党员与子女家庭关系处理不和睦,子女没有很好地承担起赡养义务,导致党员生活困难。

5、突遇重大灾难。少数特困党员家庭因突遇车祸、自然灾害等,给这样的家庭带来巨额经济负担或致残而失去劳动能力,生活限于贫困。

6、生产条件差。农村部分地方生产条件差,土地收入微薄,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如芦山乡大观庙村、罗家岗村、李白溪村等,地势低洼,年年遭受水灾,土地翻砂鼓水,生产条件极为恶劣。另外,还有少数党员因生产和就业观念落后、子女就学负担重等原因导致贫困。有的特困党员家庭遭遇以上各种原因综合作用,生存条件极为艰苦,急需予以救助。

三、对建立特困党员救助机制的建议

1、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关注广大基层党员的工作和生活,帮助基层特困党员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党组织的温暖,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扎实成效,为建设富裕武陵、平安武陵、和谐**的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目标原则特困党员救助工作的目标是:以建立覆盖全市、措施得力、长期有效的党员救助体系为重点,保障基层特困党员基本生活,对因疾病、残疾、老弱、灾难、长期失业、子女就学等非主观原因而陷入贫困的党员家庭给予适当救助,帮助特困党员战胜困难、摆脱贫困。特困党员救助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自救互助为主、党组织和社会救助为辅的原则;②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③低标准起步、逐步扩展、分类施救的原则;④制度统一、管理规范、公开公正的原则;⑤属地管理的原则;⑥城乡区别对待的原则。

3、救助范围的确定及产生程序特困党员救助范围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生活标准未达到城市和农村基本生活保障线(城市为家庭人均年收入2160元,农村为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50元),享受低保的党员;二类是因疾病、长期失业、子女就学、偶遇的天灾人祸造成衣食住行各方面生存条件极差的党员。对于因懒惰、子女有赡养能力而不履行赡养义务等主观原因造成贫困的,不纳入特困党员救助范围。特困救助应与党员的一贯表现、遵纪守法情况、所做贡献采取适当方式挂钩。第一类特困党员依据民政部门主管的城市和农村低保对象的程序产生,做到特困党员应保尽保。第二类特困党员的产生程序包括以下六个步骤:①党员个人申报;②党支部入户调查,初审资格;③召开党支部党员会议,对申报对象情况进行评议审查;④上报乡镇(街道)和主管部门党委,由上级党委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走访等方式,对申报党员情况进行审核,提出救助意见和救助金额;⑤由区县(市)委组织部门审定救助资格,确定救助金额;⑥采取书面形式通知党员所在党支部党员,公示救助对象基本情况,无异议后正式实施救助。程序审定必须从党员个人申报之日起30天内完成。

4、救助方式、条件和标准对于第一类特困党员,在低保的基础上,分城市和农村两种情况,每月分别给予一定金额固定补助;对于第二类特困党员,根据党员的具体情况给予临时救助。第一类特困党员救助条件为低保对象确定的条件;第二类特困党员救助条件分基本条件和具体条件。基本条件大致包括:①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当地平均水平;②家庭无高档消费品;③子女赡养能力低下;④无赌博、吸毒、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其他违纪违法行为;⑤如实提供情况,不弄虚作假。具体条件需根据救助对象的情况确定,如医疗救助必须是患重大疾病,而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特困党员。失业救助必须是连续失业达6个月以上。灾害救助必须是生产收入或从事生产经营所得遭受80%以上损失,并未参加意外保险。子女就学救助必须是子女就读大学,且表现优秀的,等等。救助标准按类别分别制定:对于第一类特困党员,城市党员每月补助50至100元,农村党

第三篇:关于建立特困党员救助机制的探讨

关于建立特困党员救助机制的探讨近日,我们按照市委先进性教育办的部署,组成调查组就建立特困党员救助机制工作,下到部分乡镇、街道、村居以及民政、财政等有关区直部门,采取实地走访、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下发统计表格等形式展开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各类人员意见和建议,形成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我区现有特困党员682名,约占党员总数的4%,其中农村特困党员320名,城市社区特困党员362名。按性别结构分析,男561名,占82.3 %;女121名,占17.7%。按年龄结构分析,49岁及以下的83名,占12.2%;50岁至59岁的246名,占36.1 %;60岁及以上353名,占51.7%。

二、特困原因分析

1、因病致贫。特困党员家庭有的因为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抵御疾病能力较弱,有的因为党员本人或家庭成员身患顽疾,医疗负担沉重,特别是城市特困党员,因病贫困比例较大,占45 %以上。城南街道东湖巷社区有特困党员18名,其中有14名党员是因病致贫。

2、年老体弱。这类致贫的党员集中在农村贫困党员中,占农村特困党员总数的75%以上。农村党员中,老龄化趋势非常明显,60岁以上的党员约占总数的70%以上。由于年老体弱,劳动能力衰退或丧失劳动能力,无法获取经济来源。

3、长期失业。“两个置换”改革企业下岗职工党员,特别是夫妻双双下岗的党员,由于缺乏再就业技能,难以找到再就业岗位,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失去生活来源。这类党员约占城市特困党员总数的40%。

4、子女赡养能力弱或履行赡养义务不到位。有的老龄党员子女下岗失业或未工作,无力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有的党员与子女家庭关系处理不和睦,子女没有很好地承担起赡养义务,导致党员生活困难。

5、突遇重大灾难。少数特困党员家庭因突遇车祸、自然灾害等,给这样的家庭带来巨额经济负担或致残而失去劳动能力,生活限于贫困。

6、生产条件差。农村部分地方生产条件差,土地收入微薄,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如芦山乡大观庙村、罗家岗村、李白溪村等,地势低洼,年年遭受水灾,土地翻砂鼓水,生产条件极为恶劣。另外,还有少数党员因生产和就业观念落后、子女就学负担重等原因导致贫困。有的特困党员家庭遭遇以上各种原因综合作用,生存条件极为艰苦,急需予以救助。

三、对建立特困党员救助机制的建议

1、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关注广大基层党员的工作和生活,帮助基层特困党员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党组织的温暖,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扎实成效,为建设富裕武陵、平安武陵、和谐**的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目标原则特困党员救助工作的目标是:以建立覆盖全市、措施得力、长期有效的党员救助体系为重点,保障基层特困党员基本生活,对因疾病、残疾、老弱、灾难、长期失业、子女就学等非主观原因而陷入贫困的党员家庭给予适当救助,帮助特困党员战胜困难、摆脱贫困。特困党员救助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自救互助为主、党组织和社会救助为辅的原则;②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③低标准起步、逐步扩展、分类施救的原则;④制度统一、管理规范、公开公正的原则;⑤属地管理的原则;⑥城乡区别对待的原则。

3、救助范围的确定及产生程序特困党员救助范围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生活标准未达到城市和农村基本生活保障线(城市为家庭人均年收入2160元,农村为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50元),享受低保的党员;二类是因疾病、长期失业、子女就学、偶遇的天灾人祸造成衣食住行各方面生存条件极差的党员。对于因懒惰、子女有赡养能力而不履行赡养义务等主观原因造成贫困的,不纳入特困党员救助范围。特困救助应与党员的一贯表现、遵纪守法情况、所做贡献采取适当方式挂钩。第一类特困党员依据民政部门主管的城市和农村低保对象的程序产生,做到特困党员应保尽保。第二类特困党员的产生程序包括以下六个步骤:①党员个人申报;②党支部入户调查,初审资格;③召开党支部党员会议,对申报对象情况进行评议审查;④上报乡镇(街道)和主管部门党委,由上级党委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走访等方式,对申报党员情况进行审核,提出救助意见和救助金额;⑤由区县(市)委组织部门审定救助资格,确定救助金额;⑥采取书面形式通知党员所在党支部党员,公示救助对象基本情况,无异议后正式实施救助。程序审定必须从党员个人申报之日起30天内完成。

4、救助方式、条件和标准对于第一类特困党员,在低保的基础上,分城市和农村两种情况,每月分别给予一定金额固定补助;对于第二类特困党员,根据党员的具体情况给予临时救助。第一类特困党员救助条件为低保对象确定的条件;第二类特困党员救助条件分基本条件和具体条件。基本条件大致包括:①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当地平均水平;②家庭无高档消费品;③子女赡养能力低下;④无赌博、吸毒、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其他违纪违法行为;⑤如实提供情况,不弄虚作假。具体条件需根据救助对象的情况确定,如医疗救助必须是患重大疾病,而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特困党员。失业救助必须是连续失业达6个月以上。灾害救助必须是生产收入或从事生产经营所得遭受80%以上损失,并未参加意外保险。子女就学救助必须是子女就读大学,且表现优秀的,等等。救助标准按类别分别制定:对于第一类特困党员,城市党员每月补助50至100元,农村党员每月补助40到80元;对于第二类特困党员,因疾病贫困的,分病种一次性给予2000到5000元补助。因失业贫困的,失业期间每月给予50到100元补助,直至重新就业。因灾害贫困的,一次性给予1000至3000元补助。子女就学的,每学期给予200至400元补助。

5、资金来源渠道、管理方式和发放资金来源渠道:财政拨款、留存党费补助、社会赞助、党员自愿捐助、民政福利资金补贴等,建议财政拨款占60%,由市、区两级财政共同负担;留存党费补助占20%;民政福利资金补贴10%;其他来源渠道占10%。由于

救助对象为特困党员,范围较窄。因此,我们估计社会赞助、党员自愿捐助等难度比较大,资金筹集有一定困难。资金管理方式:建议区县(市)委成立一个特困党员救助中心,隶属组织部门,全权管理特困党员救助资金的发放,机构性质为社会团体。救助资金接受财政、审计部门对资金运行的监督。特困党员救助中心设立专户,财政拨款、留存党费和民政福利资金由财政部门、组织部门、民政部门作为专项资金拨付,封闭运行。社会赞助和党员自愿捐助以管理中心名义展开募捐,开据财政部门统一的收款收据,纳入国库管理,并按财政部门的规定进行支出。资金发放:第一类特困党员救助资金的发放跟随城市与农村低保资金一同按月拨入党员低保帐户进行发放。对于第二类特困党员,则在资格审核完毕后,由特困党员救助中心按照救助意见发放资金。

第四篇:关于如何建立特困离休干部遗属救助机制的调查报告

关于如何建立特困离休

干部遗属救助机制的调查报告

中共华池县委老干部局

○ 党委政府重视,初步建立起特困离休干部遗属生活保障机制。

○ 老干部遗属积蓄少,无福利住房,生活补助水平低,无医疗保险,生活质量不够高。○提高认识、健全机制,为离休干部遗属提供多层次的服务。

离休干部为共和国的建立和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他们的配偶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国家为民族舍小家顾大家;新中国建设时期,她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在背后全力支持丈夫工作。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多数离休干部因在职时工作高度投入,精力体力过度透支,进入老年后身患各种疾病而相继去世。如何建立特困离休干部遗属救助机制,让她们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不使去世的功臣们留下遗憾,是各级各部门应引起关注的问题。2007年8月份,我们成立课题调研组,发放调查问卷120份,走访老干部和离休干部遗属50人,与28名老干部工作者及企业、镇街道领导座谈,对全区离休干部遗属救助工作进行了调研,了解和掌握了基本情况,就加强和改进这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探讨。

一、东港区困难离休干部遗属救助工作的现状

经调查统计,东港区现有离休干部遗属158人,其中企业离休干部遗属61人,机关事业单位97人,平均年龄78.2岁,普遍进入高龄期。从问卷和座谈资料来看,东港区离休

干部遗属群体对当前救助工作整体上表示“满意”。基本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做好遗属救助工作的认识不断提高。区委区政府领导对遗属救助工作高度重视,把它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列入议事日程。区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每年两次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专题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各级领导带头定期联系走访离休干部遗属,积极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齐抓共管,遗属救助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区委组织部、老干部局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级各部门在春节期间上门走访慰问离休干部遗属。财政、劳动与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社会各界对离休干部遗属也高看一眼,给予优先照顾,营造了尊老敬老的良好氛围。

(三)落实困难救助,切实保障生活。目前,从资金发放渠道上看,我区所属企业离休干部生活遗属困难补助实现了全区统筹,社会化发放;机关事业单位的生活遗属困难补助由原单位负责发放,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所有离休干部遗属都能按时全额领取到生活困难补助费。从补助标准上看,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都能按上级要求及时落实增长政策。民政部门把离休干部遗属列入救助范围,每年春节上门送去面粉和大米等生活慰问品。

二、离休干部遗属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收入增长较为缓慢。首先离休干部遗属基本没有积蓄。主要是离休干部中青年时期属于改革开放以前,整个社会的导向是先生产后生活,所有职工长期低工资、低福利、低待遇,离休干部个人收入增长的幅度较低,与社会财富增长幅度不成比例,而其家庭负担较重,子女基本在3个以上,因而离休干部家庭积蓄很少。改革开放后,国家为职工4次大规模调整工资,有相当数量的离休干部因步入老年身患疾病去世,其遗属没有能共享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其次,离休干部遗属生活困难补助标准和提高幅度长期在低水平增长。一直以来,遗属补助按照略高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标准发放,2000年以前为每人每年960—1200元,2003年为1200—1500元,2005年2000—2200元,2007年2500—3000元,低于同期的居民平均生活水准。再次,部分居住农村的离休干部子女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乡镇的供销、食品和粮食等基层企业单位,他们现大多下岗失业,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无力赡养长辈。

(二)生活质量不够高。在20世纪50—70年代,由于强调“先生产、后生活”的战略安排,使当时的全体社会成员将个人消费压至最低限度,生活水准较为低下。改革开放后,离休干部遗属增多,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她们的恩格尔系数仍然较高,生活水准相对较低。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我区离休干部绝大多数没有享受到福利住房和房改房。目前,我区离休干部遗属50%以上居住在农村,住房多为60、70年代建造的小平房,住房面积小,结构不合理,水电暖、垃圾收集等方面难如人意。部分在城镇居住的遗属60%没有自己独立的住所,大都同子女一起生活居住。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她们的住房条件亦较差。

(三)日常负担较重。第一,基本生活开支负担较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物价指数也有较大幅度上升。特别是今年以来,以肉类为主的食品价格持续走高,对离休干部遗属等低收入者有较大影响。第二,医疗费支出数额较高。离休干部遗属普遍为城镇居民户口,她们不能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之她们普遍没有工作,也享受不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待遇,其医疗待遇基本处于空档地带。老年人体弱,容易患各种疾病,本来收入就不高,再加上近年来医药价格上升幅度较大,大约每年人均医疗支出费用在3000元左右,这就更使得离休干部遗属在看病、医药方面陷入窘境。第三,日常人情往来和文化体育支出日益加重等。

三、按照从优的原则,切实保障离休干部遗属生活 从调研情况看,我区各级各部门对离休干部遗属工作是重视的,在现有条件下,已作出了妥善安排。为进一步提高遗属救助工作水平,改进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各级各部门应按照从优的原则,继续拓展服务渠道,切实保

障离休干部遗属晚年生活。

(一)思想认识要再提高。要充分认识到老干部的历史功绩和巨大贡献有老干部遗属的一半,政治上充分尊重老干部遗属、生活上尽力照顾老干部遗属是各级各部门乃至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组织领导要再强化。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特困离休干部遗属救助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统筹考虑。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由离休干部原单位负责到底,建立定期联系工作制度,定期上门走访,保持经常联系,做好日常服务工作。老干部部门要加强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财政、劳动与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等部门要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社会志愿者队伍与社区家政服务组织各界要把离休干部遗属纳入重点服务对象,优先为她们提供各种生活便利服务。

(三)资金投入要再加大。首先,应把离休干部遗属住房困难列入补助范围。可参照当地职工人均月工资标准的一半,为离休干部遗属提高发放生活和住房困难补助的标准。2007,山东省职工人均月工资为1800元,离休干部遗属生活困难补助可定为900元/月,资金仍按原渠道列支。其次,鉴于城镇非从业人员医疗保险尚未建立的实际,可将她们的医疗暂时纳入政府救助范围,由民政部门每年按其医

疗支出的实际,发放一定数额的医疗补助。待城镇非从业人员医疗保险建立后,可探讨由政府代缴医疗保险统筹资金,使其尽快享受医疗保险,保障她们老有所医。再次,民政部门要把这个群体纳入救助范围,吸收发动社会各界捐助,帮助她们解决特殊困难和需要。

(四)日常生活服务要再优化。在老干部部门开展的“一助一”活动和“亲情服务年”活动中,要把解决离休干部遗属的衣、食、住、用、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工作重要内容,发动在职职工、团员青年、妇女、学生与离休干部遗属结成服务对子,为她们开展全方位服务,帮助她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五)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渠道要再拓展。离休干部去世后,大多数遗属精神孤独寂寞。对此,可根据本地实际,提供文化体育休闲优待,培养她们乐观向上的心态。应积极引导她们到老干部活动中心等社区体育健身场所,开展健身活动。老干部大学应减免学费,招收她们入学,培养她们的个人爱好,并吸收她们参加各类老年艺术团体,参加各种节日晚会、文艺演出等活动,扩大社交范围。各级各类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益性设施和公园、园林、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应免费向遗属开放。

第五篇:关于建立特困老党员、老干部访慰问机制的通知

六马委发[2014]85号

关于建立特困老党员、老干部走访慰问机制的 通 知

各党总支部,各村(居)民委员会:

现就建立特困老党员、老干部走访慰问机制明确如下。

一、走访慰问的对象

组织关系或退职前工作关系在马鞍街道,目前生活困难或因病、因灾致穷、返穷的老干部、老党员。

二、走访慰问的形式

一是开展上门送学。对目前生活困难且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的老干部、老党员,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或所属村居每季度开展一次上门送学,向他们宣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宣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报街道和村居重要工作情况等,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形势,正确把握中央精神,正确了解街村情况。

二是开展征求意见。认真征求、真心倾听这部分老同志对街道和村居工作以及对党员干部的意见建议,对于征集到 的每一条意见建议,都要认真研究、认真办理、认真反馈,属于政策层面的,及时给予回应;属于实事方面的,及时给予办理;属于因政策所限、条件所限,一时难以办理或无法办理的,及时给予解释。

三是开展关心慰问。除七一和春节前夕区街组织开展的困难党员慰问外,各基层党组织要针对这部分同志的不同情况,分别开展及时慰问、定期慰问,对突发性因病、因灾导致家庭生活困难,或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要开展及时走访慰问;对因年老体弱、家庭困难、生活困难的,要每季度开展一次走访慰问。通过慰问,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三、走访慰问的要求

一是要做好调查摸底。各基层党组织,要建立特困老党员、老干部动态信息表,把目前家庭确实困难、生活真正困难的老党员、老干部情况摸清、摸实、摸准。

二是要思想高度重视。建立特困老党员、老干部走访慰问机制,体现了党工委、办事处对为马鞍发展做出贡献的老同志的关心和爱护,对于在全街道范围内形成尊重老同志、学习老同志、关爱老同志的良好风尚具有重要意义,各基层党组织,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开展好走访慰问活动。

三是要强化组织领导。各基层党组织要加强领导,统筹 安排,精心组织,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带头联系老同志,走访慰问老同志。在开展走访慰问的过程中,要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区的相关要求,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反对铺张浪费。此项工作开展情况,也将列入党建考核内容。

中共六合区委马鞍街道工作委员会

2014年11月2日

马鞍街道党政办公室 2014年11月2日印发

共印50份

下载关于建立特困党员救助机制的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建立特困党员救助机制的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建立特困离休干部扶助机制的思考

    关于建立特困离休干部扶助机制的思考一、 当前我县特困离休干部的基本现状离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关心、照顾好离......

    对建立特困离退休干部帮扶机制的探讨

    对建立特困离退休干部帮扶机制的探讨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

    批转关于建立完善市区特困职工扶贫帮困救助机制的意见的通知

    苏府„2005‟15号 批转关于建立完善市区特困职工扶贫 帮困救助机制的意见的通知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各直属单位: 市总工会等部门......

    涉诉特困人员救助机制调研思考

    涉诉特困人员救助机制调研思考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1.政府医疗救助情况简介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打官司难、执行难被列为老百姓关心的十大热点问题之一。这说明执行......

    涉诉特困人员救助机制调研思考

    1.政府医疗救助情况简介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打官司难、执行难被列为老百姓关心的十大热点问题之一。这说明执行难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最高决策层的关注。法院系统......

    关于建立完善特困职工扶贫帮困救助制度情况(精)

    关于建立完善特困职工扶贫帮困救助制度情况 简 要 汇 报 一、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海门市特困职工帮扶救助机制实施意见》 去年10月份,我们与市财政局、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

    特困教师救助申请书

    特困教师救助申请书 尊敬的xxx教育局领导: 我叫xxx,男,汉族,xxx年x月xx日出生,户籍澜沧,大学专科学历,是澜沧第二中学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我深爱着教师这个职业,在这平凡的三尺讲台......

    特困医疗救助申请书

    特困医疗救助申请书 特困医疗救助申请书1 县民政局:我叫xxx,今年62岁,身份证号码为xxxxxxxxxxxxxxx。系我县xx村村民,我全家共有3口人,丈夫患癌症去世,是大病致贫户。我于20xx年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