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春季西南大学第二次学前心理学作业答案
2014年春季西南大学第二次学前心理学作业答案
判断分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对学前儿童来说,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个性。
2.可以利用各种刺激物对婴幼儿的感觉进行刺激,以开发其早期智力。
3.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对环境的积极主动的探索者。
4.3岁幼儿相信一个人同时有两种不同的情绪,如一边哭一边笑。
5.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已经具有自我。
6.3-4岁儿童身上存在明显的双人或集体独白。
7.儿童的依恋一般要在2.5岁以后才能真正形成。
8.到1岁大时,婴儿已经能够"以貌取人”了。
9.尊重儿童的关键是尊重儿童的游戏权。
答案:
1.错。儿童的个性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学前儿童来说,他们的个性远没有形成。
2.错。感觉轰炸会让婴幼儿退却,并会对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乐趣构成威胁。
3.对。儿童不是简单地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而是积极主动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4.错。由于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年幼儿童很难相信一个人同时有两种不同的情绪。
5.错。刚出生的新生儿没有自我,他们的第一个任务是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别开来。‘
6.对。这一年龄的儿童,相互之间说话,但并不构成沟通思想或传递信息的功能。
7.错。儿童依恋的形成一般在6个月至2.5岁。
8.对。婴儿很早就具有视觉偏好,能长时间注视漂亮的面孔。
9.对。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也是儿童的权利。
第二篇:西南大学政治学第二次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政治:政治是阶级社会中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以政治权利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国家权利: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3、民族区域自治: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一种制度。
4、地主占有制:是西方封建制国家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在这种制度下,土地由国王封赐给大封建主,再逐级分封给各级领主。下级领主对上级领主承担一定的义务。
5、国家机构:国家为了维护阶级统治、执行国家职能而按照一定原则和程序建立起来的各种机关的总和。
6、国际政治格局:指在一定时期世界主要矛盾作用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基本政治力量对比状况和总体态势。
7、两党制:指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中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赢得总统选举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的一种政党制度。
8、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政党行使和干预国家政权控制政治活动的方式的总称。
9、违宪审查:又称宪法监督,是指特定的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方式,对法理、法规和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和特定主体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的制度。
10、政治改革:改革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他是指对原有事物的改造和革新。这种改造和革新,可以除去事项中陈旧的方面,发展壮大新的方面,遏制和克服消极因素,保留和注人积极因素,促使事物的发展和完善,是只原有的政治体制下做一些体制上的改变及改良,更本的政治体制不变。
11、政治团体:是在现代政治生活中,那些不同于政党和国家政权机关,有组织的参与、影响政治决策形成过程的利益群体。
12、单一制:是将国土按地域划分成若干行政单位、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
13、国家职能:指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能和整体功能。
14、立法机关:指行使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即有权审定、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国家机关。
15、国家结构形式: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与地方政权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简答题:
1、国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是什么?
答:第一,国家是按地域划分居民的,而氏族是以血缘关系来划分的。这种划分,主要是指对地域之上的居民以什么为基础进行统治和管理。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进行管理,即以一定的亲属联系为单位,而国家对居民的管理则是以居住地域的联系为基础。即以居住区为单位,这种对居民管理形式上的区别,其实质在于,在共同生活居住的地域上,居民的成分变得复杂起来,社会成员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们之间的关系不再仅仅是血缘关系,而是以阶级关系为核心的多种社会关系的结合。
第二,公共权利的设立。所谓公共权利,主要是指武装的人和物质的附属物。武装的人主要包括军队、警察等等,物质的附属物主要指法庭、监狱等强制性暴力机关。原始社会的氏族组织是没有这些公共权力的,也不需要有。因为当时没有阶级矛盾和冲突,用不着用这些强制性的暴力手段来解决。而国家却必须设立公共权力。因为要解决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范围之内就必须要有暴力强制机关,这就是国家的公共权力。
2、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答:历史作用:第一,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第二,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活动,维护社会注意的秩序和稳定,同时,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和颠覆,捍卫国家主权;第三,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大力发展经济;第四,协调人民内部的利益和矛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第五,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第六,创造条件消灭三大差别,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
3资产阶级国家议会监督政府的主要形式? 答主要表现在决定和监督政府的组成,议会制国家的议会拥有倒阁权、弹劾权和质询权等几方面。
4、什么叫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有哪些?
答: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也即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通和延续的过程。途径有家庭学校和社会。
5.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有哪些?
答: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三种:神权论、暴力论和契约论。神权论认为,国家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天、上帝)。暴力论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强调暴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政治上的奴役先于经济的发展。国家的产生不是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而是暴力征服的结果。契约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最有影响的国家起源学说,它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让渡权利、缔结契约并共同守约的结果。契约论对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产生过重要影响,是现在西方政治文化关于国家和政府起源的通行的解释。剥削阶级的国家学说一般都认为国家是一个永恒现象,因此,除了无政府主义从总体上否定国家之外,马克思主义是唯一预言国家将会消亡并且提出系统的国家消亡理论的学说。这是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人类社会的必然结论,也是对剥削阶级国家学说构成致命一击的理论环节。
6、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政治发展? 答:(1)政治发展是政治形态不数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总体性过程。(2)政治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以经济变革为基础的复合系统。(3)政治发展的新旧更替是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
(4)政治体制的改革完善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7.分权制衡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机构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分权制衡原则通常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制度安排:⑴由不同的机关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⑵每一个机关在行使其权力时,都不能离开其他机关的协助;⑶每一个机关都拥有防止、抵御其他机关侵犯其权力的法律手段。通过这些安排,实现不同权力之间的制约和平衡。但是,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分权制衡的原则在各国采用的具体形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体制。
8.如何理解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
答: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在阶级社会里,从根本上讲,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时,这种职能的执行和实现,必须依赖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统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讲,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另一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因为,国家只有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
9、国家机构的特点有哪些?
答:(1)具有强烈的阶级性,由于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凭借国家实现自己的意志,行使自己的统治权力的组织,它只能由统治阶级中极少数积极分子组成,为统治者和同盟者服务,对被统治者进行统治。(2)国家机构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法律,并强制实施。由于国家机构以国家名义进行活动,因此它要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法律,把实现阶级专政的任务变成执行整个国家职能,并笔国家暴力手段来保证这些任务的实施。而国家一切活动经费与国家公务人员的薪俸由国库开支,即通过税收等手段转嫁给社会全体成员来负担。
(3)国家机构是一个完整的,严密的组织系统。由于国家是统一的整体,国家主权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执行国家权力的各个机构都是执行统治阶级意志与任务的工具,不能彼此孤立,更不能相互对立,必须互相配合,共同发生作用,结成一个完整的、严密的组织系统,以保证国家机构能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正常运转。
10、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有哪些职权?
答:资本主义国家议会的职权,在各国是不完全一致的,根据各国具体的汉体不同,有的权力大,有的权力小,一般说来,各国议会大体上都拥有以下的职权:(1)立法权,立法权是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的权利,这是传统权利,也是议会的主要职权。议会之所以被称为立法机关,就是由于要享有立法权。(2)监督权
(3)财政权。
11.何为民族?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答: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文化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文化根源,利益争夺是民族问题产生的阶级根源,民族歧视是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
12、中国现代政党制度有什么特点?
答:(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政党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2)在多党派合作中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中国政党制度的又一特点。
13、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是什么? 答:以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为核心的主导政治文化为政治社会化指定方向和道路,确定内容和形式,通过政治社会化把主导政治文化灌输、渗透、普及到全体社会成员之中,使之具备社会制度、政治制度要求的政治品格、素质和规范的政治生活的能力,从而为领导阶级的政治领导和政治统治创造社会政治基础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
14.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国家,必须具备哪些基本要素?
答: 构成国家的首要因素,应该是主权,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其次一定的人口,政权等,当然还得有一个实然的要素——领土。
15.何为压力集团?直接院外活动的方式有哪些? 答:压力集团是指那些在某些方面拥有共同利益或共同主张的人们,为了使政府维护其利益或实现其主张而组织起来对政府施加压力的集团。直接院外活动:一是对决策者游说。二是沟通关系,社交经济资助。三是提供情报和材料帮助研究起草法案报告,听证会作证,参加顾问委员会。
16、何为国际政治?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区别是什么?
答: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总和。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的区别主要是(1)国际政治中,任何国家、国家集团或者其他力量,都不具有使自己的权力和权威成为世界范围内。国内政治存在着一个公共权威,这一权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权威,形式上却具有公共性。(2)两者的利益构成和内容有所不同。就国内政治而言,其利益构成主要是阶级利益、阶层利益和其他社会集团的利益;而在国际政治中,其利益构成了除各国统治阶级的利益之外,还包含各国的民族利益、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3)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在行为主体方面的不同,国内政治是阶级、阶层、政府、政党以及政治团体;而在国际政治中行为主体是主权国家。
17.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
答: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观,是系统、全面、科学的政治发展观。其基本看法是:政治发展是政治形态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总体性过程;政治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以经济变革为基础的复合系统;政治制度的新旧更迭是政治发展的根本标志;政治体制的改革完善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18.政治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19.西方政治学历史沿革的四个时期是什么?
答:(1)古希腊/罗马时代:“古典政治学时代”(公元前500年-公元476年),(2)中世纪时代(约5-15世纪):”神学政治学时代”,(3)近代时期(文艺复兴至19世纪末):(4)当代或现代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后)。
20、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基本特征和作用有哪些?
答: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基本特征:(1)都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2)有比较统一、规范的组织结构形式
(3)不同政治团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差别和不一致,但这种差别和不一致是建立在他们的整体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团体的作用:(1)意见表达功能;(2)组织功能;(3)参政功能;(4)民主监督功能;(5)教育功能。
21、简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他一切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又是最高国家立法机关,全国人大和它的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4)实行合理分工、协调一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原则
22、试对比历代各派思想家关于国家的定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分析说明国家的本质是什么? 答:;国家的本质: 1 国家的群众性 2 国家的社会性 3 国家的阶级性 4 国家的主权性
23、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的特点?
答:两党制的特点是:(1)两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在国家政治体制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其他政党无法和它们竞争。(2)由于两大政党力量大致相同,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只有台上台下之分,没有主次之分并且轮流执政,平分秋色。(3)两个政党处于对立状态,不断进行互相攻击,除非遇到特殊情况,一般不会联合执政。
24、如何理解政治文化的含义?政治文化的功能有哪些?
答: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政治文化的功能有:(1)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2)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3)影响政治过程
(4)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
25、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2)社会主义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工农联盟为国家的阶级基础
(3)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和谐社会,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4)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
(5)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三、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如何理解资产阶级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
答:按照这一理论原则,资产阶级将国家权力划分为既相互分立又相互制约的三个部分:立法、行政、司法。并建立相应的国家机关,分别行使这三个方面的权力。资产阶级国家在宪法上规定:立法权,即国家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的权力,由议会行使。行政权,即治理整个国家内政外交的权力。这一实际主宰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大权的机构,就是资产阶级国家的中央政府。司法权,即监督法律的执行和行使审判的权力,由法院行使。三权之间,既相互分立,各有自己的职权范围,又相互制约,任何一方的权力都受到另一方的牵制。这就是资产阶级国家所谓分权和制衡原则。
3、单一制与联邦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答:(1.)单一制国家划分为各个地方行政区划,联邦制国家则由各个联邦成员组成。地方行政区划是国家根据统治需要,按一定原则进行区域划分的结果,国家主权先于各个行政区划存在。而联邦成员国则是各成员单位先于联邦国家存在。
(2.)单一制国家的地方行政区从来就不是一个政治实体,不具有任何主权特征。但联邦成员国则不同,在联邦国家成立之前,联邦成员是单独的享有主权的政治实体;在加入联邦之后,虽然不再有完全独立的主权,但在联邦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联邦成员的主权仍受到法律的保护。具体有如下权利可受到保护:(1)每个联邦成员有权制定和修改本成员单位的宪法,规定自己的内部制度而无需联邦政府的批准;(2)联邦国家的成员在加入联邦之前有自己的区域范围,在加入联邦后,其区域未经同意仍然不能改动;(3)联邦国家的成员有自己的国籍;(4)各联邦成员有加入联邦的权利,也有退出联邦的权利。
(3.)单一制和联邦制国家各有其权力来源。联邦成员国在组成联邦制国家时,是各自把权力交与联邦政府,同时又保留了一部分管理该成员国内部事务的权力。联邦政府统一行使的权力和各成员国的中央政府所保留的权力都由联邦宪法明确界定。所以,联邦的权力是来源于各成员国的参与。而在单一制国家里,国家本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是为了便于管理,才把领土划分成若干行政区域,并据以建立起地方政权。所以,各地方行使的权力来源于中央授权,并不是地方所固有。在单一制国家里,地方的自主权或自治权是由国家整体通过宪法授予的。
4、何为政党?政党的作用有哪些?
答: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或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具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理论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参与、取得和维护政权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政党的作用:(1)争取群众和影响群众;(2)集中阶级意志;(3)行使国家权力。
5、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1)国家权力属于劳动人民所有,建设大多数人统治的民主共和国;(2)人民代表会议是实现人民掌握国家政权、管理国家的最好制度形式;(3)人民代表会议掌握国家权力,人民通过"有经验的代理人”——即人民代表——掌管国家事务;(4)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原则。(5)共产党是动员和组织劳动人民参与国家管理的领导力量;(6)用法制来巩固和民展社会主义民主。
6、集团政治对资本主义政治的现代发展有何影响?
答(1)集团政治改变了资本主义政治决策的基本机制;(2)集团政治表现为一种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展与深化:(3)集团政治成为一种新的公民政治社会化的途径;(4)集团政治客观上成为一种新的权力制约机制。
7、坚持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答:(1)坚持我国政治建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南。
(2)坚持我国政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要具有鲜明的上的时代精神。
(3)坚持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要为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以社会政治相适应。
(4)坚持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要以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遵循有利于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的原则。
(5)坚持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作出科学的分析,坚持兼收并蓄,批判借鉴的原则。
第三篇:2014年春季西南大学第二次学前教育作业答案
2014年春季西南大学第二次学前教育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托幼机构教育
托幼机构是集体教养幼儿的社会教养机构,是在家庭教养基础上的延伸,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
2.社区教育
指一定地域内由共同文化、共同社会心理、共同生活环境和相互关系的居民所形成的人口群体
3.儿童观
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和,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权利、儿童期的意义等等。
4.幼儿教育观
是在一定的儿童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为什么要教育幼儿、要把幼儿培养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等方面的一些基本观点。
5.专家型教师
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够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专业敏锐性洞察力的老师。
二、简答题:
1.托幼机构教育的特点?
(1)社会性:托幼机构教育是托幼机构组织的,由专职人员根据社会特定的要求
对幼儿实施的教育,有显著的社会性特点。
(2)群体性 :托幼结构以班级为基本的单位对幼儿进行教育,幼儿教师虽然
有时候施行个别的因材施教,但是,分班教学决定了教师更加注重幼儿群体的发展。
(3)计划性:托幼机构的教育过程是贯彻国家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准则的过程,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过程来开展和实施的教育。
(4)专业性:托幼机构是专业化机构,幼儿教师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专职人员,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能根据幼儿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开展工作,保证幼儿教育的科学性。
2.社区教育的特点?
(1)整体性:社区教育就是要将与社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其相互联系、相
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教育社会化的整体格局,提倡在社区中学习,为社区而学习,与社区共学。
(2)区域性:社区教育在一定的区域进行的,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3)全面性:社区教育是一种发展和增长社区成员新知识和新能力,提高社区成员生存能力的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且面向人的一生。
(4)平等性:社区教育使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社区教育主要致力于消除对不利于人群的不平等,提倡不同达到民族、不同的信仰的人群之间的相互理解。
(5)有效性:社区教育是一种沟通中央和地方,政府和民众之间关系的一种新的有效的教育管理制度。
3.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儿童权利观和民主平等的师升观:幼儿是人,享有同成人一样的生存权、发
展权,一样应该受到尊重,他们享受的权利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在教育上,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儿童,应该尊重他们的基本权利。
(2)儿童特质观和适宜的教育观:幼儿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是身心都在发展着的儿童,他们的认知、思维等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教育上,教师应该避免从成人的立场去看幼儿,要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去教育儿童。
(3)幼儿在自身的发展中的作用观和幼儿教育的方法观:幼儿在发展中是积极主动的,他们具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尽量利用活动和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外 部世界。
4.专业化幼儿教师的特征。
(1)他们是反思型的,非冲动型的教师,会深入地看待问题,有较强的自控和自
我调节能力。
(2)他们是幼儿的研究者:会根据对幼儿的观察分析来确定行动的方法,制定措施。
三、论述题:
1.幼儿教师在托幼机构中的作用与任务?
幼儿教师的作用:幼儿园的活动是人与物两大结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幼儿园班级活动的特征包括:占主导地位的师生互动的组织形式,师生接触交往的性质,对物质要素的利用情况等等。人的要素是决定幼儿园班级教育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教师又是最主要的因素。教师 的行为是决定幼儿园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教师的作用可以概括为:
(1)幼儿教师物质环境的组织者:幼儿教师根据幼儿教育的目标和本班幼儿的需要,因地制宜为幼儿创造具有发展适应性与文化适宜性的安全、丰富的物质环境。
(2)幼儿教师是幼儿园生活的组织者:幼儿园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幼儿具有重大的影响,只有当幼儿感到被关心的时候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周围的环境。
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
(1)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
(2)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级幼儿生活和作好卫生保健工作。
(3)与家长保持联系,了解幼儿成长的家庭环境,配合家长完成幼儿教育任务。
(4)参与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
(5)定期向园长报告,接受其检查和指导。
2.论述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家庭教育保证了儿童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胎儿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出生提供
了保障;婴儿教育为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
(2)家庭教育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的进程:有助于孩子了解社会的规则;
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孩子养成顽强的意志
(3)家庭教育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孩子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
孩子职业取向的选择。
第四篇:西南大学学前教育心理学作业
简答题:
1.简述幼儿多动症的表现。答:(1)活动过度。(2)注意力集中困难。(3)情绪不稳定。(4)学习困难。
2.简述幼儿学习动机的主要特征。答:(1)内在动机以好奇与兴趣为主。(2)外在动机逐渐增长。
(3)较稳定的学习成败归因的形成。
3.简述影响幼儿社会能力的因素。答:(1)儿童自身因素。(2)同伴。(3)教师。(4)文化差异。
4.简述幼儿创造性学习的特征。答:(1)强调学习的主动性。
(2)创造性学习离不开学习动机。(3)追求有创意的学习目标。(4)主要体现在自我表现性创造。
5.简述幼儿语言教学的策略。答:(1)温馨、丰富、真实的语言环境。(2)师生共同确定主题、共同计划。(3)倾听、积极反馈。
(4)经常给予阅读、书写示范。(5)鼓励尝试使用语言。(6)肯定期待。
6.简述3-6岁幼儿语言发展的有效促进策略。答:(1)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语音。(2)帮助幼儿进行阅读准备。(3)培养幼儿的言语能力。(4)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5)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7.简述幼儿园区角环境的设计原则。答:(1)各区的最佳配置:注意动静区分开。(2)注意环境设计时的流动线。(3)教室的物理环境设计问题。
(4)学习区的数量、种类及人数管理问题。8.简述幼儿学习评价的目标。
答:1)为幼儿提供反馈的信息,促进学习。(2)帮助教师发现幼儿的学习问题,改善教学。(3)改善幼儿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4)修改教学方案、教学计划。
9.幼儿教师与家长在角色上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范围不同。(2)情感关系。(3)适度理性。(4)目的性。(5)公平性。
10.幼儿教育心理学对幼儿学习特点的新发现。(1)什么样的学习者。(2)学习方式。(3)学习的条件。(4)学习的环境。(5)学习的个体差异。简答题:
1.简述教师反思的几种主要形式。
教师的反思是促进其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在机制。之所以说教师是主动、自主而不是被动、消极发展的,是因为他能反思。反思有几种主要的形式:(1)回顾式反思(2)慎思熟虑式反思(3)行动中反思(4)觉察式反思
此外,还有批判性反思等形式。2.简述被排斥幼儿的特质。(1)学习成就方面有好有差。(2)外表方面肮脏、声音沙哑。
(3)社会技巧方面,自私、攻击性强、不合群、不讲道理、好说坏话。(4)个性方面,小气、脾气坏,爱表现、情绪不稳定。(5)无运动才艺方面的表现
3.简述不同心理学对创造性思维的解。
(1)联想主义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有关因素之间形成新奇的联结。(2)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创造性思维就是重新组织问题,使其形成完形。
(3)精神分析学派主张,创造性思维是舍弃一些逻辑的、理性的思维,重视潜意识的作用。(4)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创造性不仅是思维过程,而且与个性相关。4.简述有效班级管理的方法。(1)全面关注。(2)并行处理。
(3)过渡环节的高效。(4)让每个幼儿参与进来。(5)激发幼儿的兴趣与热情。
5.简述有效的幼儿学习评价的特征。
(1)整体性评价。(2)多元评价。
(3)动态的发展性评价。(4)个别化评价。
(5)在学习中评价,在评价中学习6.简述儿化语的特征。
(1)音韵特征:较强的音韵、较宽的音频范围,多样化和夸大的音调等。
(2)简化特征:简单的言辞,较缓慢的速度,短语音间的较长停顿,较少用助动词等。(3)丰富化特征:较多用重复话语,即时的重复或经过短暂间隔后的重复。(4)词汇特征:把一些词汇以重叠音或相近音并列,以示亲昵。(5)内容特征:把运用的词语限制在婴儿涉及的主题方面。7.简述适宜性教学及其主要方式。
适宜性教学源于美国的发展适宜性教学主张,它们认为,适宜性包括两个方面:年龄适宜与个别差异适宜。目前适宜性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资源利用模式(2)补偿模式(3)治疗模式
(4)性向与教学处理交互作用模式(5)个别化教育方案
8.简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与教师职业特点。
(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广域与幼儿教师的"完整”教育观。(2)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参与性与教师的儿童民主观。(3)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多元性与教师的反思和监控。(4)幼儿教育活动的生成性与教师的教育机智。9.简述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1)科学地研究和阐释幼儿学习与教学的特征与规律。(2)预期幼儿学习发展的规律和变化,预测教育教学效果。
(3)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并有效控制与干预幼儿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0.简述不同心理流派的学习观。
(1)行为主义学习观: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2)认知主义学习观: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3)人本主义学习观:学习是自我概念的转变。
(4)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第四次作业
第五篇:0303 《学前心理学》作业答案
判断分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对学前儿童来说,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个性。
2.可以利用各种刺激物对婴幼儿的感觉进行刺激,以开发其早期智力。3.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对环境的积极主动的探索者。
4.3岁幼儿相信一个人同时有两种不同的情绪,如一边哭一边笑。5.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已经具有自我。6.3-4岁儿童身上存在明显的双人或集体独白。7.儿童的依恋一般要在2.5岁以后才能真正形成。8.到1岁大时,婴儿已经能够“以貌取人”了。9.尊重儿童的关键是尊重儿童的游戏权。
答案: 1.错。儿童的个性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学前儿童来说,他们的个性远没有形成。
2.错。感觉轰炸会让婴幼儿退却,并会对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乐趣构成威胁。3.对。儿童不是简单地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而是积极主动的探索者和实践者。4.错。由于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年幼儿童很难相信一个人同时有两种不同的情绪。5.错。刚出生的新生儿没有自我,他们的第一个任务是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别开来。‘
6.对。这一年龄的儿童,相互之间说话,但并不构成沟通思想或传递信息的功能。7.错。儿童依恋的形成一般在6个月至2.5岁。
8.对。婴儿很早就具有视觉偏好,能长时间注视漂亮的面孔。9.对。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也是儿童的权利。
简答题:
1.简述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几大主题。2.如何理解婴儿的微笑。3.简述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4.简述爱斯沃斯的依恋类型。
5.阐述父母鼓励对孩子同伴关系的作用。6.简述儿童早期依恋发展的阶段。7.如何理解儿童早期词使用的扩张与缩小倾向。8.简述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9.如何理解幼儿的愤怒情绪。10.简述婴儿记忆形成的条件。11.简述心理过程的内容。
12.简述皮亚杰关于语言与儿童思维的关系。13.简述加拿大布里奇斯情绪的观点。14.简述儿童语言发展的准备阶段。15.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有哪些? 16.简述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17.试比较两类不同性质同伴关系。18.试述限制他律阶段儿童道德理解的因素。19.如何理解发展是一个终身的任务。20.简述儿童的认知能力对其道德发展的影响。
1.简述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几大主题。
答: 1.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2.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3.发展的生物
性和社会性 4.发展的机械论和机体论
2.如何理解婴儿的微笑。
答:
婴儿在出生后几小时都可以看见勉强
称得上”微笑”的反应,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微笑,因为这种反应只
是局限在口部,不包括眼睛和眼睑等部位的活动。直到第三周的新生儿才
表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微笑。婴儿的微笑反应的是快乐情绪。这是一种正向
情绪,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儿童的微笑对他们的成长是有益 的。
3.简述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答:
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逐渐地学习到社会期望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要求,并利用这些信息指导和控制他们 的行为,适应社会交往。研究表明,儿童对性别角色的理解的发展速度没
有性别差异。儿童对性别的掌握,有赖于性别认同的确立,而性别认同的
确立又有赖于认知的发展。儿童对自己的性别的认识,是形成心理结构的
基础,而这种心理结构又决定着不同性别的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如何采
取行动和次阿曲什么样的行为。
4.简述爱斯沃斯的依恋类型。答: A型。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母 亲是否在场对他们的探究行为没有影响。母亲离开时,儿童不表现出明显 的分离焦虑;母亲返回时,也不主动寻求接触;母亲接近时反而转过身去,回避母亲的亲密行为。
B型。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把母亲作为“安
全基地”,去探究周围环境。母亲在场时,主动去探究;母亲离开时,产
生分离焦虑,探究活动明显减少;母亲返回时,以积极的情感表达依恋并
主动寻求安慰。
C型。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难以主动地探究周围环
境,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母亲离开时儿童相当忧伤;母亲返回时,抗
拒母亲的安慰和接触,对母亲缺乏信心,不能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
5.阐述父母鼓励对孩子同伴关系的作用 答: 学龄前儿童在各种不同场 合及不同活动中努力寻找自己的游戏伙伴,但是他们的这种能力是有限的,他们通常依靠父母来为自己建立与同龄人的伙伴关系。父母的作用体现
在三个方面。
为孩子彼此间的接触提供便利的条件。如在家里做游戏活
动,带孩子外出游玩,为他们提供与同龄人接触的机会。通过提供建议
和指导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如果父母对儿童使用的语言是积极而有礼貌 的,那么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就会少得多,而且更容易获取影响同伴行
为的能力。
父母自身的不同风格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亲子之间的相互
协作以及经常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能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和同龄
关系。而父母对儿童的高度控制、冲突不断、教养方式前后不一致以及消
极的情感会导致儿童出现攻击行为、交往障碍以及孤独感。6..简述儿
童早期依恋发展的阶段。
答: 在儿童的早期发展过程中,依恋不是突
然发生的,而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鲍尔比提出依恋 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无分化阶段(0~3个月)。该阶段婴儿对人反
应的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没有差别,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 的,同时,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也是一样的。此时的儿童没有实现对人
际关系客体的分化,并不介意被陌生人抱起。2.低分化阶段(3~6个月)。婴儿开始识别熟悉的人(如父母)与不熟悉的人的差别,也能区别一
个熟悉的人与另一个熟悉的人。儿童能从人群中找出母亲,仍旧不会介意 和父母分开。3.依恋形成阶段(6个月~2?5岁)。从这时候起,孩子对母
亲的存在尤其关注,当母亲离开时则非常不安,表现出一种分离焦虑。同
时,当陌生人出现时,孩子则会表现出怯生、无所适从。7.如何理解儿
童早期词使用的扩张与缩小倾向。答: 儿童对大量早期词的理解和使
用,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表现为词义的扩张和缩小。儿童最初使用一个
词时,容易倾向与过分扩张,并包含了比成人更多的意义。如“狗”,首
先学会专指一只狗,然后被用来指所有四条腿的小动物或所有会活动的小
动物,带毛的小动物等,这主要是由于儿童思维过程的发展不足和缺乏经
验,只会运用一个或几个特征作为认识和理解的标准。同时,儿童还有词 义缩小的倾向,即常常把他初步掌握的词仅仅理解为最初与词结合的那个
具体事物。8.简述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答:
学前儿童自我评
价的发展首先是依从性评价,即根据成人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在
行为评价上,儿童主要是对外部行为作评价,还不能深入到内在品质的评
价。学前儿童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评价的能力,但对道德概念的理解依然
不深刻,较笼统,不分化。9.如何理解幼儿的愤怒情绪。答: 愤怒
是一种激活水平很高的爆发式负面情绪,但个体的一个强烈的愿望受到限
制时,就会产生愤怒。持久的愤怒会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损伤,导致降低
认知和监控的作用等。婴儿的愤怒往往产生于身体活动被限制。对于年龄
稍大的儿童来说,不良的人际关系或受到侮辱、欺骗、压制等都会导致愤
怒。持久的痛苦或恐惧也可能转化为愤怒。10.简述婴儿记忆形成的条件。
答: 婴儿具有记忆能力这是现代心理学公认的事实,”客体永久性”
法和习惯性、去习惯性法都运用于研究。研究表明婴儿不仅很早就有记忆,而且还有一定的再认能力。在整个婴儿期,这种能力发生着各种变化,变得越来越趋向完善。首先,婴儿的再认是不断发展的。其次,婴儿的回
忆也是有所发展。7个月的婴儿能寻找视野种消失的物体,这就说明婴儿
已经具有回忆..心理学把心理过程划分为三个具体过程,它们是认识过程、情感过程
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思维是认识过程的核心。
感情过程是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的体验,如喜、怒、哀、惧等
。意志过程是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
我调节。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相互联系。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
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 的动力。意志过程对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12皮亚杰从个体心理发生的角度为我们提出了语言和思维关系的新观点:
第」,思维和语言是
异源的。思维是从个体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中抽绎出来的,而语言产生一
与经验。第二,语言
是构成逻辑思癫必要条件。语言在动作内化十思维和表象.方而虽然起着
主要作用,但它只 是符号系统中的一部分。
13一与华生观点相反,加辛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一认为,一般性的激动反
应约在3个月时首先分化
为一般性的消极反应和‘般性的积极反应,即痛苦和快乐。以后,随着时
间的发展,痛苦和
快乐越来越分化为其他更丰富的特殊反应。痛苦分化为愤怒、厌恶、恐俱
和嫉妒,.,快乐则
分化为高兴、喜悦和亲爱。第一阶段,简单音节(0~3个月)。这个阶段的发音都是从喉中运动开
始的,基本的韵母发音较早。总的来说发出的音还很少,而且这些发音是
反射性的,没有任何符号意义,天生聋哑的儿童也能发出这些声音。第二阶段,连续音节(4一8个月)。发音的连续性
增多,发音也开始变得复杂起来。有些音节虽类似于词的发音,但与成人
发 音还很不相同。
7一8个的婴儿可以根据语调和情景做动作反应。
第三阶段,模仿音节(9一12个月)。这一阶段所发出的连接音节不只是同
一音节的重复,而且明显地增加了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单调也开始多样
化。
15(l)稳定的照看者。这是儿童依恋形成的必要条件,通常这个人是母亲
。母亲在婴儿依恋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照看态度和照看环境。若照看者采取关心的、温罄的、适时的抚养,有助于婴儿形成安全型依恋。集体照看的的儿童依恋行为少,焦虑水平低
;家庭照看的儿童依恋行为多,焦虑水平高。
(3)儿童自身的特点。.儿童的先天特性尤其是气质在很大程度上赋予儿童
依恋行为以特定的速度和强度,制约着儿童的反应方式和活动水。(4)家庭的影响。在儿童的生存条件中,家庭是第一要索。失业、婚姻的 失败、经济困难和其他一些因素都会影响父母对儿童照看的质量,从而破
坏儿童的依恋安全。
16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能借助表象认识
个别对象。这种具体
形象是直觉行动思维的演化结果。个体形象正是儿童直觉行动在思维中重
复、浓缩而成的表 象。
(1具体性和形象性。由于表象功能的发展,.儿童思维逐渐从动作中解脱
出来,也可以从
直接感知的客体中转移出来,从而较直觉行动有更大的概括性君}灵活性。
(2)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幼儿时期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来认识和区
别事物,到了中
期(幼儿园中班),儿童就逐渐能一认一识事物的属性,开始依据事物的
重要特征进行概括。
17垂直关系指比儿童拥有更多知识和更大权利的成人与儿童之间形成的一
种关系。成人总是对孩子发出指令,其性质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即成人总
是控制的,儿童总是服从的。垂直关系的主要功能是为儿童提供安全和保
护,也可以使儿童学习知识和技能。水平关系指儿童与那些和他具有相同
社会权利的同伴之间形成的一种关系。同伴之间的能力是相同的,地位是
平等的。水平关系的主要功能是给儿童提供学习技能和交流的机会。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主要体现了成人和儿童之间 的一种”权威一一服从”,关系,在心理上、地位上是不对等的:而后者
主要体现了儿童和生理方面处于相同地位的同伴之间的一种“平等一一红 惠”的关系。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水平关系比垂 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强烈、更持久。
18”他律”是按照外在的他人的标准判断事物的好坏,儿童认为规则永久的,不可改变的,需要严格遵守。有连个因素影响了他们的道德理解:一是成人的权利。人们坚持认为儿童应该顺应,并且他会促进对规则以及实施规则的人的无可怀疑的尊敬。二是认知的不成熟,尤其是自我中心主义,因为儿童认为所有的人都是以相同的方式看待规则。另外,他们还把规则看作是现实的外部特点,而不是能被随意修改的合作原则。
19从埃里克森的将人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八个发展阶段,他指出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对一生的发展质量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生发展观认为个体发展贯穿人的整个发展过程。可见,发展是一个终身的任务。学前期发展是一生发展的基础,早期发展对人的一生发展有深远影响。早期的不利影响的持续或紧接着其他不利影响,可能会不良适应的发展结果。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早期发展既是奠基性的,又是初步的。忽视早期发展的作用是危险的,但过分夸大早期发展的“终身后效”也是有害的。
20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理论都强调个体认知能力对道德成熟的影响。科尔伯格认为,每一个道德阶段都需要一定的认知和换位思考能力,但是这些又不足以确信道德的进展。研究表明,认知、换位思考和道德发展以与科尔伯格的预测相一致的方式相互联系着。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超越个体的认知发展水平,对儿童进行单纯的教,对道德判断发展没有促进作用。
论述题:
1.论述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2.论述儿童早期自我意识的发展。3.试论述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
4.结合具体例子,论述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的价值。5.试论述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因素。6.论述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7.如何理解尊重儿童。
8.试论述语言获得的强化理论。
1、(1)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 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进行这种思维时,只能反映自身动作所能触及的
具体事物,依靠动作思考,而不是离开动作在动作之外思考。直觉行动思维一直可以延续到
幼儿早期,直觉行动思维使儿童能对事物作出一定程度的概括,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 动作之间形成联系。
(2)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能借助表象认识个别对象。
这种具体形象是直觉行动思维的演化结果。个体形象正是儿童直觉行动在思维中重复、浓缩 而成的表象。
具体形象思维有以下两个特点: ①具体性和形象性。由于表象功能的发展,.儿童思维逐渐从动作中解脱出来,也可以从直接
感知的客体中转移出来,从而较直觉行动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②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幼儿时期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来认识和区别事物,到了中期(幼
儿园中班),儿童就逐渐能认识事物的属性,开始依据事物的重要特征进行概括。
(3)抽象逻辑思维。就是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通过抽象逻辑思
维可以认识事物的木质特征以及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抽象逻辑思维是借助人脑的最高产 物一一概念来完成的。
2、第一阶段(5一8个月),无我状态。婴儿对镜像感兴趣,但对自己的镜像和他人的镜像并不分化说明这一阶段的婴儿不能区别自己与他人。第二阶段(9一12个月),初步的主体自我。婴儿以自己的动作引起镜像的动作,主动以自身动作与镜像匹配,表明婴儿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三阶段(12一15个月),主体的自我发展。婴儿能区分由自己作出的活动与他人所作活动的区别,对自己镜像与自己活动之间的联系有了明确分化,主体自我得到明显发展。第四阶段(15~18个月),客体自我初步发展。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认识到客体特征(如自己的鼻子上的红点与镜像中的红鼻子的关系)对主体特征有了稳定的认识,客体自我得到初步发展。第五阶段(18~24个月)客体自我形成。婴儿开始用言语标示出自我,如使用代词”我”、“你”来区别自己与他人,是客体自我形成的重要标志。
3、儿童掌握了语音,仅仅是在掌握语言方面取得了一个最初的成就,但还不能认为已经掌握了语言。儿童要掌握语言,必须获得语法结构,掌握组成句的规津。据我国心理学家朱曼殊、武进之、缪小春的研究,认为2~6岁儿
童的语法结构大致按照以下发展趋势: 1)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幼儿早期的语言功能有表达情感、意动(语言和动作结合表示意愿)和指物三个方面。最初,这三个方面紧密结合,以后才逐渐分化。幼儿早期的语言不分词性,稍后才能在使用中逐步分化出修饰语
和中心语,及名词和动词等词性。
(2)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从最初出现的主谓不分的单词句到双词句而后发展到简单句,最后出现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复合句。单词句是出现在1~1.5岁阶段的特定语言,这是人类共有的普遍语言现象,随后出现双词句、简单的主谓句、简单的动宾句简单的主谓宾句以及发展到后来的复杂句在简单句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平行的发展完善起来。(3)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儿童最初的句子不仅简单,而且常常不完整,漏缺句子成分或者句子成
分排列不合常规,随着年龄增长,句子日趋完整严密。(4)子长度由短到长。2岁儿童主要使用单词句,其次是双词句,3岁儿童主要使用三词句,到了四岁,儿童使用句子的长度有较大发展,出现了11个词以上的句子。
4、(1)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在同伴互动的过不件卜,儿童确定了自己相对于同龄伙伴的角色和地位,并在平等的环境中认识到领导者与追随的角色,这样可以帮助儿童去自我中心,从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2)赋予社会知觉的功能。儿童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导致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井
促进社会交往技能的获得。同伴交往使儿童意识到积极的、富有成效的社会交往是通过与同
伴的合作而获得的,有利于儿童学习有效的交往技能,有利于其社会知觉的形成。
(3)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儿童这种需要的 满足更多地从一般的同伴集体中获得。儿童在成比过程中会遇到无数的困惑与烦恼,会产生特别的焦虑和紧张。为此,儿童可以从同伴交往中得到宣泄,‘宽慰、同情和理解,因他们在感情上得到同伴的支持而产生安全感和责
任感,他们他们相互帮助克服情绪上和心理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发展。
5、儿一的教养环境。对攻击性儿童家庭调杳结果表明,家庭的情感气愤和教育方式与
儿童攻击行为有极大的关系。愤怒和惩罚笼罩着的家庭,容易”创造”出一个失去控制的儿童
一个身处为沉重的压力下的父母,对孩子往往热衷于强制性的训导,如果再碰上儿童的困难气质或性格缺陷,就会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6早期依恋对认知的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对问题充满好奇心,主动积极地克服困难,适当寻求成人的帮助,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面对困难时情绪低落,容易放弃,极少求助于成人,早期依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婴儿期对父母安全的依恋会导致儿童在幼儿园有较强的社会能力和良好的社会关系。
7、尊重儿童的游戏权,尊儿童的年龄特征,尊重儿童的可教育性,8、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表达,这一理论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强化等 概念来解释语言的获行。所谓操作性条件反射,指对动物(包括人)的自发操作行为进行强化(如肯定、表扬、给予食物或关注)而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当一个操作行为发生后,呈现强化刺激,那么这个操作行为再发生的强度即频率就增加。语言是通过 操作性条件反射获得的,该反射建立在由环境引起的、声音和声音连接的选择性强化的基础上。例如,儿童在呀呀学语时,会自发地、无目的地发出各种声音,一旦有些声音近似于成人的说话声,父母便对这些声音给予强化,使这些声音在儿童的发声中占据优势,该理论特别强调”选择性强化”,认为这是语言操作性条件反射中的核心问题,即对正确的东西给予强化,对错误的则不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