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胡塘村演讲稿
在胡塘村公推直选党支部书记大会的演讲稿
胡丙楼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党员、各位群众代表:
大家上午好!
我叫胡丙楼,今年44岁,高中文化,中共正式党员。今天,在胡塘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公推大会上,能够作为党支部书记候选人参加竞选,我的心情十分激动。站在这个竞选舞台能与在座的各位党员和父老乡亲共同关心谋划胡塘村美好的明天,同样感到十分荣幸。如果我能得到党员推荐、群众信任,参选成功,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谋划科学发展、坚持依法办事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倾听群众的呼声,为民排忧解难,尽心尽责、廉洁奉公,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一是充分调动全体党员的工作积极性,真正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头创业、带民致富。
二是集中村民智慧,谋划符合胡塘发展实际的任期工作目标。三是恪尽职守,努力完成镇党委、政府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协调好胡塘村与周边村的友好关系。
四是正确处理好党支部与村委员的关系,达到目标同向、工作同心、有难同当。
五是带头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躬身听民声、为民办实事,廉洁自律,自我约束。
六是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村民同舟共济、同心同德谱写胡塘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篇章。
七是坚持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办事实行阳光操作,把我的一言一行显于党员、群众的监督之下。
八是坚持党和人民的事业高于一切。爱岗敬业,不计个人得失、埋头苦干,赢得群众口碑。
各位党员、各位群众代表,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候选人,我有信心竞选成功,同时,我也感谢组织上的大力支持,感谢在座党员和父老乡亲的信任。请大胆的支持我。
谢谢大家!
第二篇:《塘村老人》读书笔记[范文]
《塘村老人》读书笔记
总体概述:本文主要是对杨晋涛先生所著的《塘村老人》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然后是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在《塘村老人》这本书中得到的一些东西。
一、书本简介
《塘村老人》,杨晋涛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塘村老人》是厦门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成果,这也是一本很新的书,因为这本书研究的主要是2000年代以来四川塘村的一些生活上的改变。这本书所介绍的一些东西,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也是具有高度研究价值的领域。社会学就是需要关注身边事情最新发展,然后试着去探索发现。
杨晋涛,四川成都人,1967年7月出生,厦门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系助理教授。2002年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人类学方向博士学位。多年从事中国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和海外华人研究,发表有《川西农村的“称粮”习俗及亲子关系探访》、《西方人类学关于衰老和老年问题研究述论》等十余篇论文,现从事体质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和东南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教育科研工作。
二、内容简介
该书总体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门包括导论、第一、二章;第二部分老年人和家庭的研究,包括第三、第四、第五章;第三部分老年人与村落和跨村落社区的研究,主要包括第六、第七、第八章和结论部分。
导论部分作者最先指出本书的缘起和意义,作者把这本书定义为“老年人类学”,即“关于衰老和老年人的人类学研究”。全世界老年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老龄化是所有国家必须重视的巨大问题。萨德鲁丁·阿加汗曾说道:老年人是一种倾向于引起各种人为问题的人为生活方式的最新牺牲品。老年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都在随着全球化的现代化进程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放眼当代中国,“银色浪潮”与传统道德的衰落同时出现,该书重在研究社会变迁对乡村老人行为的理解,同时又站在老年人这一社会特殊群体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变迁。作者在这一部分还指出了国外人类学的衰老和老年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生活过程理论框架等都做了简单地介绍,跨学科、跨文化比较是研究衰老人类学最主要的方法。作者接着就分析总结了中国老年研究的概况中国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关注中国的老年问题,改革开放之后老年问题研究领域获得了规模的发展。中国对老年的研究在宏观方面,代际关系变迁等领域获得了突破性成就,强调应用性、强调提出针对性的公共政策建议,具有很强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中国学者在老年组织的组织形态和运作方式,老年群体的日常活动和群体内部的日常互动模式等方面还有待发展。这本书的中心论题是研究老年人与社会变迁的关系,该书的假设是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老人不仅能适应变迁也能参与和创造变迁。作者为了验证这个假设,将描述所研究的乡村“衰老的文化过程”的具体情况,记录中国乡村经历的变迁,从老年人的角度分析社会变迁给老年人生活造成的影响,最后描述老年人用何种行为来适应社会变迁和参与创造社会变迁。作者通过多次长期深入塘村,参加当地活动,观察当地风俗民情,具体访谈当地群众等来获取塘村老人的生活方式
和适应社会变迁的各种材料。
书的第一章为我们介绍了塘村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还有对塘村的历史文化、语言、村庄和“守巢”老年人等的介绍。塘村是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竹镇的村庄,主要是深丘地带,山坡与沟谷纵横分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村里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小麦、油菜、水稻、玉米、红薯等,村里农业劳动主要依靠传统农具。塘村人大多是清朝康熙年间由广东、江西等地移入,由于移民史的缘故,塘村的方言土语比较复杂。竹镇地区由政府和广东等地开展劳务输出协作,每年都有大量人口外出,主要是16—35岁的年轻人。“劳动力外出”现象对老年人有很大影响,他们的日常劳动强度增加,同时也赋予了老年人在家庭和社区中更积极的角色,乡村的基本关系开始转型。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基层组织,国家正式基层组织并没有完全取代以前的宗族势力,各家各户遇到一些事情依然偏向于找村子里德高望重的人来解决而不是村干部,村干部的权威若隐若现地在乡土秩序中履行。
第二章主要讲了一些老年人的模糊定义和在家庭中的称谓,还有家庭各个成员之间、村子内部人员的相互称谓等,这一部门帮助我们理解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接着作者从“老人与家庭”和“老人与村落”两条线索组织描述,老年人既是家庭关系的行动者,又在村落乃至跨村落层面创造自己的角色和独特行为。
在老人与家庭方面,作者从家屋和分家、养老和孝道、衰老的文化过程和老年人的能动性三个方面分三个章节展开。关于家屋,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塘村的家屋普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草屋——瓦房——平方——楼房的转变。在家屋的代际分配上,除了少数的家庭会让家里的老人住进较高级别的房子之外,老人普遍会住在老房子里面而不是子辈修建的新屋子里面。在村庄中,住宅是社会地位的标志,那么老人所住的相对“不高级”的住房就是现代化变迁背景下老年人地位相对较低的证据。分家已经在中国社会上呈现出了必然性,但是分家就会经济上(主要是养老)会存在密切的经济联系。分家时财产和权利的交接与分割,对老人的赡养维系着各个小家之间的关系。分家又引出另一个问题——养老和孝道,对于塘村既保存了传统乡村的基本有儿子养老、招郎等模式,又有向儿女共同养老的方向发展的契机。在养老方案上主要是“称粮”,但是对于不同的家庭情况会有不同的传统的养老方案。传统的孝道因为社会变迁开始变得淡薄,在言语和行为等其他方面儿子辈对待老人的方式与上一代人或者老人心中理想的方式正在渐渐地变化,言语上的尊重渐渐淡出了孝道的领域。根据塘村孝道的行为结构随乡村文化模式的变化而变化,人们不是文化规范的消极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操控者。关于衰老的文化过程和老年人的能动性,家庭的周期与衰老过程,其实老人在分家之前总是担负养家的责任,但是到了一定时候因为生产效率的关系就必须动员分家,因为大家变小家,老人的家庭地位和责任也会发生变化。因为年轻人的外出导致祖孙之间的感情和平衡分出去的“小家”的关系成为老人在家庭中主要的感情因素。人在家庭之中的衰老,衰老的过程因此和文化所定义和规范的家庭及相关制度、观念和意识有着密切联系。在乡村社会变迁和传统家庭习俗的共同影响下,亲子之间“互为目的论”失衡,老年人权威丧失,地位下降。老年人在家庭消费中所占比例相对下降,代际观念的冲突日渐明显,国家政治力量的出现都影响着乡村老人的生活和文化变化。面对晚年,老年人在家庭中衰老的过程中表现出能动性,他们一方面根据传统的作用在分家、“称粮”和“招郎”
等习俗,另外社会变迁为老年人创造了更为广阔的行动天地——社区。
在老年人与社区方面,作者主要从老年人的声望,兴起的“老年协会”和当地传统习俗“走庙”三个方面展开。声望是老年人在自己影响的乡村社区中别人的评价,当然这些评价是身边的人几乎统一的评价(大家一致认可),这种评价是根据周围的人对老人的劳动能力、政治背景、治家能力、经济能力、社会行为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当然在这些因素中有侧重点,比如政治背景、治家能力就比劳动能力显得重要得多。作者还特别提到了一个塘村“声望老人”声望的主要来源——1997年的上访事件,在塘村的大部分人眼中这是一个为人民尽心尽力的大事件,参加上访的人付出了很多一次应该得到大家的尊重。这件事说明在乡村个人政治生活史已经成为声望的象征资源,老人操控这样的资源从而影响乡村的政治生活。“声望老人”用各方面的声望在社区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普通的老人也有自己的方式参加社区活动,其中“老年协会”和“走庙”就是非常常见的社区活动。“老年协会”是一种遍布乡村的娱乐场所,开展的主要活动是打牌,是完全不同于“村老年协会”的存在。“老年协会”是一个经营性的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打牌”的场所,虽然在那里打牌的年轻人渐渐成为消费的主力军,但是老年人有一个聚在一起消遣的机会,也算是打发时间。老年人经常聚在一起“摆龙门阵(聊天)”,但是他们因为没有更多的话题或者需要有人了解自己的生活状况,结果“说空话”(说自己的儿子儿媳不好的话)就出现了,但是这样会导致家庭的不和睦。从适应变迁的角度理解,由于老年人在自己家庭内事务的减少和权威的萎缩,在经历允许的情况下,他会把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社区层面的活动中。老人参加的另外一个社区活动就是“走庙”,就是“逛庙会”。塘村的“走庙”基本上在老年人群的行为,这种行为在村落及跨村落社区范围内展开,这种行为在乡村社会发展与传统民间习俗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是分析和理解老年人和社区变迁关系的重要依据。参加“走庙”的人年龄特别集中在某一阶段,而且主要是老年女人多。“走庙”可能是参加跨村落的庙会活动,村落与村落之间老人的交流开始出现。作者特别用一个章节介绍“走庙”的行为和意义,作者详细记录了几次“走庙”的全过程,分析它的一般行为。塘村老人把“念佛”、“拜忏”、“请佛”和“摆龙门阵”作为“走庙”的基本行为。老年人的“走庙”依然存在一定的阻扰,因为年轻人认为这样的活动根本没有意义。另外“走庙”多为女性,这样后辈很不适应自己的母亲而不是父亲在社会层面上活动。在老人们看来,“走庙”是化解生活中的寂寞、不愉快等消极情绪的活动方式。这些不同的行为都在建立和发展交往互惠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人的心灵和神灵之间的交往。在“走庙”活动中也有竞争关系的存在,一方面是各个庙宇在争取各村走庙者上相互竞争,另一方面是乡村内某些人物为争取声望和对更多村民的影响力而竞争。
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就是结论,这一部分做个总结了前面章节的内容,又一次指出本书的视角是将老年人视为积极的行动者,在变迁的社会中,老年人虽然难免的被动的接受,但是在实际生活过程的实践中,无论作为个体和群体,老年人都有可能凭借自己掌握的资源去实现生活的连续性,这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过程,老年人通过自己的时间在适应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还不断创造社会变迁。
三、浅谈为什么独树一帜选择这本书
首先,在老师给的众多的书目中我已经简单的看过那么一两本,比如《乡土
中国》、《万历十五年》、《江村经济》,我想看一点比较新的研究东西,所以我就选择了这本《塘村老人》。这本书并不是什么著名学者的著名巨著,只是一个研究者用新的视角来研究乡村的老人和文化变迁过程。与其说它是一本书,倒还不如说它是一个研究报告,参考了大量文献提出假设,然后根据作者自己到乡村的田野生活研究从一些细微的点来证明自己的假设。
另外,另外我是一个来自重庆乡村的孩子,过去十几年的乡村变化都记在我的脑海里,塘村是四川的一个普普通工的甚至我以前从未听说过的乡村。我家乡的村庄和塘村在文化、语言、社会行为等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所以我想读一本记录我们那样的乡村的文化变迁的书,这样的书能够让我脑海中对家乡乡村变化的历程联系起来。
还有就是因为我的家庭背景,虽然我能够有机会亲身与家乡的老人接触,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他们的生活应该有什么?暑假的时候家里从我一生下来就一起生活的老人离开了我们,我开始反思家里的老人是否晚年过得幸福,怎样才能让老人在乡村生活中过的更好,他们需要一些什么?偶然在书架上看到这本《塘村老人》,觉得这本书可以回答我的一些疑惑,让我对老人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所以我就义无返顾的选了这本出版不久的并不出名的书。
四、从书中得到的东西
其实,读这本书确实是认认真真地读完了,但是在没有回顾这本书的内容之前我更多的是将这本书当作一本小说在读,这主要是因为这本书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记录了大量的老人家庭、社区文化活动的缘故吧。
从这本书中我有两点收获,一是这本书中包含的知识,在我看来这本书的论点是很正确的,即使会有很多反对意见。乡村老人不是被动的接受社会变迁,他们在接受的同时也在创造社会变迁。“老年人类学”是一门新兴的有巨大研究价值的科学,读完这本书我能了解到国内外关于老年人研究的现状和成果,在老年社会学上有更加清楚地认识。“老年人类学”、“应用人类学”等新鲜的字眼出现在我的脑海。另外就是研究方法,研究就需要跨文化比较、跨学科分析。在社会学的研究中不要为研究某一个人群而研究这个人群,更多的要把一个社会中这个人群的行为活动现象置于社会整体文化脉络中研究,社会学的研究需要点面结合,每一项研究都必须考虑社会整体文化的影响。我们可以在大环境下有不同的切入点,但是谁的研究都不能脱离社会整体文化而单独研究某一个点。
二是如何做知识,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在社会学方面研究的思考,作者杨晋涛的《塘村老人》在我眼里更像一个研究的具体报告,他从如何选题、如何分析研究背景、如何提出假设、采用何种有效的方法展开研究、然后怎么分析、怎么得出结论都做了一个模范。跟着这本书走一遍彷佛置身于他的这个研究当中,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另外就是研究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不可能简简单单就能的到最后的可靠的结论,这对于研究者来所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此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学会坚持不懈。作者先后多次长时间深入塘村,了解、访谈、跟踪、记录塘村老人的行为活动,从一些小小的行为方式中细致的分析,探根索源。
五、自己想说的话
老人是这个社会越来越关注的群体,但是乡村老人的行为方式因为资源的原因和城市老人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就拿我身边的老人来说吧,那些年纪稍微小点的或者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老人经常要在自家的地里耕种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或
者让自己孩子的家庭好一点,那些孩子外出打工的老人在耕种土地的时候还要负责带孙子等一系列活动;他们那些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干不动活的但是能够走得动步的就会想办法大家聚在一起通过打牌等方式消遣;那些上了年纪的什么都干不了的乡村老人他们每天就只能呆呆的坐在家门口守着自己的家,他们有些甚至看不懂电视,所以根本就没有打发时间的有效的方式,只能由天明等到天黑,再由天黑等到天明,直到死去。他们停止思考了吗?如果没有,他们又在想些什么?我们又能为这样的乡村老人做些什么?这些问题在我读完这本书后依然没有得到具体的答案。城市老人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吗?他们又是怎样在适应社会变迁的同时创造社会文化更新的呢?
另外就是在对待老人的方式上,我不希望现在的人都怀着“经济人“的头脑来对待老人,老人也许不说什么,但是他们心中很在意,很在意子女对待他们的方式。也许在老年人心中,言语上的尊重可能比物质上的给予更重要吧。请善待家里的老人吧,想办法给他们想要的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需求,这是一个刚刚失去一个至亲老人的忠告,记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参考文献】
① 杨晋涛:《塘村老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② Hooyman ,Nancy R.& Kiyak H.Asuman:《社会老年学:多学科的视角》,周云等译,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③ P.塞尔比、M.谢特克主编:《老龄化的2000年——对社会的挑战》,新蔚、黄育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④ 潘光旦:《祖先与老人的地位》,载于《潘光旦选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⑤ 雷洁琼、杨善华、蔡文眉:《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⑥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⑦ 费孝通:《家庭结构变迁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费孝通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⑧ 石奕龙:《应用人类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⑨ 谢剑:《理论与实践——当代应用人类学简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第三篇:浦塘村主要事迹
浦塘村主要事迹材料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浦塘为目标,大力弘扬艰苦创业精神。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使村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协调的发展,2011年村集体可用资金121万元,比上年增长14%;固定资产1567万元,比上年增长19%。人均收入16700元,比上年增长15%。
基层组织战斗力强。利用党员每月活动日和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等载体,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有效促进党员的观念更新,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村干部党员联系片组户制度,引导党员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同时通过不定期会议,通报村务工作,了解村两委班子工作进程,组织党员参与决策管理,决策意见,使党员更加积极主动支持配合村里工作。
村务管理制度健全。一是健全了村党委、村委会议事规则,规范决策程序,正确处理好村党委与村委会的关系,保持领导班子的团结、有战斗力。二是健全了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和党员大会议事制度,调动党员、村民代表参加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村民自治的原则。三是以强化财务管理为重点,着力规范了党务村务公开。
村容村貌整洁卫生。按照区级“卫生村”标准,大力加强环境卫生整治,与保洁员签订了保洁责任状,建立了严格的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保洁管理制度,对辖区实行全天候保洁,使我村村容村貌得到极大的改善。通过宣传标语、宣传橱窗、宣传黑板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卫生知识,倡导广大村民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的习惯。
生活保障机制完善。养老保险参保率就达到了100%,低保户7户、残疾人83个,他们享有政府的特别照顾,生活上没有了后顾之忧。每年重阳节村干部都会走访70岁以上老年人,给他们发一些营养品或补贴。
第四篇:塘村学校小学部2011
塘村学校小学部2011-2011学年政教处
工 作 计 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以活动系列化、形式多样化、过程重体验、内容针对性为目标加强活动建设。德育活动要讲实效,重过程,力求每次活动都能让学生乐于参加、积极参加、获得体验、受到教育。巩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强化学生个体,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探索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规律与方法,完善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工作要点:
1、发挥学校德育的主体作用。继续完善德育制度管理机制,以严格的制度进行常规管理和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促进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2、结合本学期学校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首先继续做好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加强跟踪指导,开展优秀班主任的带头、辐射、指导作用,通过班主任例会学习、经验交流、班队会的参观等,促进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工作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其次做好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三心(爱心、耐心、恒心)一访,与家长常沟通,形成施教合力,严禁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
三、工作目标:
(一)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二)加强法制教育,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学期内无责任事故发生。
(三)深化少先队活动,从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造学校德育品牌。
(四)坚持“三个加强”,即加强常规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德育
科研,调动校内各条线的育人积极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争创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五)进一步加强德育常规工作的管理,加强检查力度。
1、加强值周工作管理。学校将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仪表仪容、红领巾的佩戴、迟到早退、乱买零食等情况的检查工作,加大对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的处罚力度,以保证学校良好的秩序和风气。
2、严格规范升旗仪式,进行富有成效的国旗下教育活动,有学生和教师代表讲话,用自己身边的典型事例进行教育,具有真实可信度,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3、继续进行班级量化评比,每天公布一次,具体项目有:两操、就寝、班纪班风、各班清洁区卫生评比。
4、继续加强学困生的教育。本学期,除了加强学困生的教育外,要特别重视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等特殊家庭家教工作的指导和该类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六)抓好德育基础教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1、主要是规范语言,要求学生讲普通话,正确使用文明用语,不说脏话、粗话,规范学生日常活动,不在走廊跑跳、不打架,积极参加兴趣小组活动。队列、早操、各种集会做到快、静、齐。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学生评选活动。
2、加强科普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从小讲科学,爱科学的培养,开展好学生的科普知识竞赛活动。
3、继续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毒品知识教育的主题活动,通过图片展览、观看教育片、召开主题班队会等形式,把这些知识灌输到孩子们心中,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4、开展丰富多采的少先队活动。继续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
塘村学校小学部政教处
2011.9.25
第五篇:2012嘎胡村总结
总结
嘎胡村党总支部在民乐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总体思路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为核心,嘎胡村党总支部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在党建、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经济建设、民生民情等方面为群众办实事,使嘎胡经济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村容村貌有了极大的改善。
一、坚强组织建设,健全各项制度
加强总支部和各村民小组党支部组织建设。坚持和健全各项制度建设,发挥党总支部和各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一年以来,在民乐镇党委的领导下,党总支部顺利开展党建工作和群众工作,结合本村实际发展了61名党员,重视农村党员个体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示范带头效应,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机制,班子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全面推进五好支部建设,在广大农村采取党员联系困难群众,在党员和党员之间、党员和群众之间架起携手共进的桥梁。党总支部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
坚持民主集中的原则,积极组织召开党组织委员会议,大事小事集体研究,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在支部创建中的作用,重视老干部、老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加强班子成员
之间的交流和谈心,增强总支干部凝聚力和战斗力,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加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不公款大吃大喝,不挪用村集体资金。保持党员干部先进性,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先进模范作用。加强党员干部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加大群众监督力度,强化党员干部自我约束能力,大力弘扬正气、讲新风,使嘎胡村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加强经济建设,切实推进全村各项工作
以全面建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加快经济发展。积极贯彻党在农村中的各项方针政策,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班子认真进行总结和分析,加强对经济发展工作领导,认真落实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在经济建设工作中,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指导思想,克服困难,找准突破口,发展橡胶、茶叶、咖啡产业。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全村经济得以健康稳步发展,发展势头良好。
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我村新农村建设在镇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新农办的具体指导下,新农村建设有条不紊的进行。如今,民乐镇到嘎胡村的通达公路已经竣工,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便捷的交通为嘎胡村以后的发展鉴定了坚实的基础,争取一事一议项目完成大寨三个村民小组和大过口卫生
路建设,村容村貌大大观,整体现象也提高了。
领导班子积极配合,推进各项工作。及时调解民情纠纷、圆满完成新农保工作、草原承包工作、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农村低保和烤烟等工作。对流动人口定期调查登记,随时掌握流动人口情况,并且入户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有力的减少了偷盗和伤害案件的发生,社会治安稳定。今年来我村积极开展民生工作,对符合低保、五保优抚条件的村民,帮助他们申请保障,全程代理他们的申请审批事宜,为残疾人申请新一代残疾证。对于孤寡老人,组织人去慰问,让农民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三、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历史和现行政策法规之间对于土地流转的做法不同,造成了目前村民不够理解等纠纷现象,直接影响了村社会稳定,间接影响了村大环境,针对这种情况,我村计划加大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入户宣讲,调解矛盾,积极联系相关上级职能部门,寻求解决矛盾良策。
四、往后的工作计划
按照镇党委政府“一考二评三问责”意见要求,嘎胡村认真抓考核,狠抓实干促发展,以严格的考评制度推动全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1.理清发展思路,改变工作方式。接下来,嘎胡村将以增加农民收入、支付农民为主要目标,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发
展经济。按照“一村一品、有基地、有特色”的思路,挖掘我村土地资源,建设标准性厂房,增加收入。进一步完善嘎胡村劳务输出,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着力打造品牌产业,鼓励村民自主创业,自己开办企业,办活经济、发展经济。
2.加强环境整治。加强对村寨环境整治投入力度,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
3.进一步加快村务公开、财务公开进程,广纳民言、拓展思路,让更多的村民代表参与到村务重大事项决策中。
4.加大对贫困居民的补助和扶持力度,加强对低保申请人员的考察,对低保边缘户做好保障工作,对特困家庭进行一对一帮扶。
过去取得的成绩是村两委班子成员、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希望以后,嘎胡村党员干部再接再励,以过去取得的成绩为起点,将嘎胡村事业推向更高的台阶。
嘎胡村党总支部2011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