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判定学生作文离题
在评定学生作文时,对同一篇作文,往往会在是否离题、偏题的问题上产生分歧,有的说偏题了,有的说没有偏题,有的说不但没离题、偏题,而是还具有独创性。由于离题、偏题是衡量作文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教师在这个问题上产生分歧的话,其评定的结果就会相当悬殊。例如,一篇满分为40分的作文,在语言运用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如判定它为离题,那么得分就可能在20分以下,甚至在10以下;如认为是具有创意的,那么得分完全可能在35以上。由于离题、偏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见仁见智的认识问题,因此,它一直困扰着不少语文教师,同时妨碍着对学生作文的准确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这里想结合几篇学生作文,谈谈怎样鉴别学生作文的离题、偏题。
一、要分清离题与偏题的区别
把偏题看作是离题,这是残酷与苛刻;把离题看作是偏题,这是过分的纵容。要正确分辨离题与偏题的区别,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题?题应该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题目所规定的时间、范围或对象等,比如“沉默的父爱”,题中的“父爱”,就是范围上的限制;二是题目所显示的意义或性质,比如“都是粗心惹的祸”,这里的 “粗心”就是意义和性质上的限制;三是题目以外所规定的附带要求。有些题目有文体、字数或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附带要求,比如“以„镜子‟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这里就有内容、文体、字数方面的明确要求。同时,还要明白离题、偏题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所谓离题,是指所写的与题目包含的内容完全不沾边;偏题是指所写的与题目的内容部分沾边,部分不沾边。离题比偏题要严重得多。一个题目,往往有几个要件,例如“沉默的父爱”就有三个要件:沉默、父、爱。如果有篇作文写的是邻居夫妻俩吵架的事,那就是离题,因为与题目中的三个要件都毫不相干;如果有篇文章写的是一个开朗的父亲对自己的深深的关爱,那就不能说离题,而应该说是偏题,因为至少有两个要件(“父”“爱”)是符合的,而且这个 “父”“爱”又是关键性的两个要素。怎样看待题目外的附加要求呢?例如,要求写成记叙文,而作者却写了议论文,如果内容上也是围绕题目的话,可按偏题论处。还是举上面的“镜子”一题来说吧,假如作者是在写镜子的作用、意义及怎样运用好镜子的,以分析为主的,那可判断为偏题,不宜判为离题。离题,一般不能得分或很少得分,而偏题则可以视偏的程度适当给分。
二、用关键词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判断离题与偏题,可以用题目中直接呈现出来的要件,特别是其中的关键词作为主要依据。完全符合题目要件的叫切题,部分符合的叫偏题,全部不符合的叫离题。以“今天有人来听课”为例,这个题目有三个要件:一是时间,说的一定要是今天的事;二是人物,有不属于本班学生的人要来;三是事情,是听课,而不是别的。在这三个要件中,最关键的是“听课”。如果有人以此为题,写的内容是:上个星期,自己上课不专心,被老师批评了一顿,那就是离题;如果写的是上个月有人来自己班里听课的事,那就不是离题,而是偏题,因为没有偏离关键词“听课”。如果写的是今天有校外的人在操场上打球的事,虽然有两个要素符合:时间和人物,但只能算离题,因为没有表现最关键的“听课”。题目通常是由一个短句或短语组成的。关键词往往就是题目里的中心词。比如“当爸爸妈妈闹别扭时”,关键词是“闹别扭”;“我最爱去的地方”关键词是 “地方”;“一次有趣的实验”,关键词是“实验”。修饰性和限制性语词一般不是关键词,如果习作不符合修饰性和限制性语词,作偏题处理比较恰当。
二、与离题、偏题相关的若干现象解析
作文的离题、偏题,在理论上阐述明白还是比较容易的,但作文的实际要比理论复杂得多,在集体评阅作文时,虽然总是先定下基调的,但评着评着,对某一篇作文,往往会意见不统一,这就是明证。尤其是独创性的要求,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优秀的作文应该具有创造性,应该写出与众不同来,应该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然而,有时,给人耳目一新的独创性与离题、偏题只有一步之遥,使人难以分辨。因此,这里只能以几篇具体作文或片段为例来说明。
(一)要灵活把握切题与富有创意的关系
写作文要求切题,这是没错的。但更需要有创意,并要积极鼓励大胆创新。作文是丰富多彩的,往往出现连命题者根本想象不到的意外。当创意突破了命题的某些要求时,就应给予积极鼓励。请看“记一次争论”为题的作文──
“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抚摸着我们……”我哼着歌,连蹦带跳地上学去。
突然,我停住了脚步。嘿,一张破纸,我以为是什么呢?开路,开路,你竟敢挡住我老徐的去路。于是,我一脚跨了过去,一阵风呼地吹来,那张纸又飘到了我的眼前,好像在说:“把我捡起来吧。”这时,我的脑海里仿佛有两个人在激烈的争论着:
“把它捡起来吧。”
“不,还要弯下腰,伸出手,多麻烦!”
“老师不是说过,好事应该从身边做起,要是都像你这样,那我们的城市不就都成了垃圾堆了?”“这你就别担心,我们有专门扫马路的人。这是他们的活,用不着我们插手。”
“但是,你看,他们每天从早忙到晚,一刻也不停地工作着,难道你连这么一张纸都不肯捡吗?”“不捡就是不捡,用不着你来管!”
“你……你……”
怎么办?怎么办?听谁的呢?
又一阵风迎面吹来,鲜艳的红领巾飘了起来。对,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捡一张废纸,真是举手之劳。于是,我弯下腰,伸出手,拾起了那张纸,并把它扔进了附近的垃圾桶。
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小人惭愧地低下了头,另一个却高兴地笑了。
天更蓝了,阳光更灿烂了,花儿也在不停地点头。
这是一篇考场作文,题目前有一段引语:“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会有争论,与同学、与老师、与父母等,请你以„记一场争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写清争论的内容,写好对话。”正是因为这段引语,使阅卷老师产生了分歧:有的说严重偏题了,理由是一个人怎么争论,引语中明明写清“与同学、与老师、与父母等”;有的则说文章具有独创性,它避开了一般的此人与彼人的面对面争论,而别出心裁地写了自己的内心争论,是一篇既切题又有新意的好文章。笔者认为,培养创新能力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使命,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非常宽松的评价环境,更要有一种敏锐的眼光,要善于从一般中发现特殊,我们不能死抠题目或导语中的某些词句,更不能机械地理解和苛刻地要求。鉴别是不是切题,可以从是否围绕关键词来判断,像上面的作文题,关键词是“争论”,因而不管写什么争论,都应该视作切题。宽松的评价环境,对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和自信心的培养都是非常有利的。由此可以作出判断:这是一篇有创意的好文章。
(二)要关注材料与立意是否统一
优秀的作文,材料和主题必须是一致的,材料所包含的意义就是作者所想表达的意思,两者和谐统一,没有矛盾。如果有了裂缝或矛盾,那就意味离题或偏题。有一篇题为“我的好奶奶”的习作,其中有这样几个片段──
奶奶今年62岁,她总是一天到晚地跟我说要节约。如果我被奶奶发现有不节约的地方,她就跟我唠叨个没完没了,弄得我头都要“炸”了。
上个星期天,妈妈从菜场上买来两条活蹦乱跳的鲜鱼,准备给全家尝尝鲜。奶奶见了,便皱起眉头唠叨起来:“又浪费钱,不是有青菜吗?青菜萝卜营养好,不吃鱼照样过日子。挣几个钱多不容易啊!”
中午香喷喷的红烧鱼上桌了。我刚想吃,奶奶又开始唠叨了:“中午吃一条算了,留一条晚上吃吃。”“晚上还有别的菜呢!就会省、省,又不要你掏钱!”我一边说着,一边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谁知奶奶真的拿来了一只空盘子,小心翼翼地把那条没吃过的鱼拨到了空盘子里,一边拨一边唠叨着:“这条鱼还是明天吃吧,省得明天再买荤菜。”拨好,便把它拿到菜橱里藏好,生怕被人偷吃。
第二天吃晚饭时,奶奶又端出了这些剩菜,那条剩下的鱼已经有点变质了。我说:“奶奶,这些菜都馊了,怎么吃呀?”“哪儿馊了?是臭豆腐的味道,不碍事,好吃的,吃吧,吃。”
这时,妈妈也发觉剩菜的味道不对劲,便走过来拿掉了剩菜准备倒掉。谁知奶奶大步抢了上去,拦住妈妈:“唉,我要吃的呀,你怎么拿走了,还给我!”
“妈,这菜已经馊了,吃下去要生病的。”
奶奶板起脸:“放下,这么好的鱼谁肯倒掉?我要吃的!”
这就是我的好奶奶,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奶奶。
这篇习作,题目是“我的好奶奶”,文章的开头有“这就是我那俭朴的奶奶”一句,结尾处也有类似的点题,从这几方面都可以看出,作者的立意是想肯定和赞扬奶奶的勤俭节约的。但是,作者通过具体材料表现的却不是这个意思。字里行间,我们觉得作者颇有点讨厌和反对奶奶的意味。你看:“晚上还有别的菜呢!就会省、省,又不要你掏钱!”原文还有:“啊呀!奶奶,你能不能少说几句,好不好?我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呀!”这些话语,都表现了作者不喜欢奶奶这种所谓的“勤俭节约”。这里,关于吃鱼的材料实际上也不能作为题目中“好”字的注脚,立意和材料在此产生了偏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偏离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作者对材料所包含的真实意义没有完全把握准。像上文中,好端端的鲜鱼不吃,偏要到变了质才吃,这实际上已经不是勤俭节约了,而是近于吝啬和愚蠢的行为了,作者尽管在感情上接受不了,但在认识上却认为是勤俭节约。二是立意与材料的矛盾。像“我的好奶奶”中的一个“好”字,它明确决定了立意必须是赞扬和肯定的。文中“吃鱼”的材料,虽然也有些可以肯定的成分,但从整体上看,这个材料让人无法认可是一个好奶奶的表现。尽管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两处点题,但总显得回天乏力。这样的作文,可以判为偏题。
(三)要避免将原事物特性转移或改变
每个事物都有自己明确的属性,当我们决定表现它时,就应该明确其性质,不能随意转移和变化,也不要夸大和扭曲,否则,就可能出现离题偏题。有一篇题为“特殊的„闹钟‟”的习作,就犯了这样一个错误。我们家还有一只特殊的“闹钟”,这就是我的妈妈。
这闹钟的用处可大啦!寒冷的冬天到了,每当清晨天蒙蒙亮,公鸡闹钟就会准时唤醒我,可我躲在暖和的被窝里哪里肯起来啊!这时,特殊的闹钟就会走来,轻轻地掀起被子,耐心地催我起床。于是,我只好乖乖地穿好衣服,吃好妈妈早已准备好的热腾腾的早点上学去。我还记得有一个星期天,我和小伙伴们玩得正开心,可这时,那特殊的“闹钟”又叫起来了:“炯炯……,你的作业做好了吗?”我一听,心里猛地一惊:呀,我的语文作业只写了一半呢!我只好听从“闹钟”的命令去做作业了。
这“闹钟”还能帮我学习呢!当老师布置听写词语的作业,不管有多忙,有多累,“闹钟”都会帮我听写。记得有一次要听写的词语特别多,已经快9点钟了,妈妈还坐在我身边,双手捧着语文书,一边用略带嘶哑的声音为我报着词语,一边还焦急而关切地看着我。一直到了9点半,才听写好。这时,妈妈轻轻地舒了一口气,并亲切地对我说:“炯炯,以后学习要认真才是啊!”
应该说,这篇习作的题目很好,形象而又有特色,材料基本上也都围绕“闹钟”展开,可读起来总觉得不是一篇好文章。主要原因何在呢?就在于无限扩大和扭曲了事物的基本属性。闹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是时间上的提醒。作为母亲这只特殊的“闹钟”,其内涵就丰富了,不只是写时间上的提醒,也可以写别的提醒,这样才能显示出这只“闹钟”的特殊性。比如,冷空气马上就要来了,可你还穿着单薄的衣服去上学,母亲及时提醒你多穿一点;比如,你准备去参加一次体育比赛,跑800米,母亲提醒你不要吃得太饱;再比如对某一件事的处理,幸亏母亲的及时提醒,要不就会误了大事,等等。因为题目中有了“特殊”二字,就不要只围绕闹钟提醒时间的功能去考虑了,完全可以从时间以外的角度去考虑,只要围绕“提醒”就是了。但是,不要以为有了 “特殊”二字,就什么都可以写了。作文的倒数第二段,妈妈帮我报词语,就偏离闹钟的功能,就是对事物性质的转移和扭曲。因而,是部分离题。
三、要坚持能宽则宽、能活则活的评判原则
为了减少学生在作文时的心理压力,鼓励学习大胆创新,大胆实践,我们要坚持能宽则宽、能活则活的原则。命题时,不能卡得太死,要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作文时,不要过于强调偏题、离题的问题;评判时,也不要一发现有点偏题,就毫不留情地封杀。能宽则宽,就是要尽可能对题目中的关键词作广义的理解。例如,在“发生在我家的一件事”的题目下,有位学生写了这样一件事:我家门口的小路上,有一块石板被人弄断了,母亲回来自行车骑不过,她知道是村里人弄断的,于是,她要父亲向他们索赔。可父亲不愿意,他认为都是乡里乡亲的,这么一点事也要索赔,讲不过去。于是父母俩争吵起来了。对这篇作文,有的老师认为离题了,因为题目是发生在我“家”的一件事,而作文写的是家门口的路上。这样理解,显然是过于狭窄了。这里“家”应该从广义来理解,凡是与“家”有关的人、事、物相关的都可以。能活则活,就是要有灵活性,不能死抠题目中的个别字眼,而是要尽量寻找内容与题目的相关性,相通性。例如,在“我终于服了”的题目下,有篇作文写的内容是:肖敏和石玉下棋,我在一旁观看。以前我和石玉、肖敏也经常
下棋,和石玉下棋时,各有输赢;和肖敏下棋时,我几乎都是输的,因此我不服石玉,只服肖敏。今天肖敏在石玉面前节节败退,毫无招架之力。于是,对石玉,我也终于服了。有的老师在评判时,认为不切题,理由是文章中的“我”只是一个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下棋,怎么会服呢?这样的理解显然过于死板。服不服是一种心理现象,直接较量后会产生这种现象,没有直接较量也完全可能产生这种心理。像这样的内容,当然不能算离题、偏题。在一般情况下,要给学生申辩的权利。学生为什么要这样构思?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作为评定的教师觉得不可思议,认为离题、偏题了,但学生或许有他自己的想法,他的这个想法也许还是挺有道理的,因此,不妨让他说说。尽可能让作者申辩,这对正确评价作文,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篇:考场作文跑题离题救命草
考场作文跑题离题救命草——点题力挽狂澜
前言:
高考作文得分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语文考试的成败。然而,一些作文能力一般的学生,却偏偏不重视作文,认为只要在考前花几天时间背上几篇范文就能蒙混过关,甚至认为只要能把800多的字数凑够,就能赚个“辛苦分”或“保险分”。但是,近年来,高考作文的评分规则日趋严格,采用“1+1+1…”的方式,由数名阅卷老师随机抽到反复评判。因此,各地高考中的零分作文越来越多,这无疑给那些抱侥幸心理的考生一记“重拳”。高考临近,很多考生对作文的恐惧也与日俱增。其实,文无定法,大体须有,高考作文也是可以在短时间内“突击”一把的。
观点:
韩寒写高考作文未必能及格
很多人认为,写作水平越高的人,高考作文分数就会越高。其实不然。每年高考结束后,都有一些作家因写高考作文而“下水”。按照高考评分规则来评判他们的高考作文,不及格或零分的情况也不足为奇。
韩寒够火,加上与方舟子的交锋,绝对算是个站在舆论风口浪尖的人。但是,让他来写高考作文也未必就能拿到高分(从韩寒参加《萌芽》杂志“新概念作文”一举成名的习作《杯中窥人》来看,其笔法也不会在高考作文中占半点便宜。当然,韩寒没有参加高考,这点无法印证)。这不是作家的水平问题,而是考试的评价制度问题。因为考场作文阅卷受时间、环境和评分细则的影响较大,阅卷老师在极短时间内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份试卷,被误判的试卷在所难免。
建议:
花开三朵,点题要贯穿作文全篇
其实,有的作文本身并没有离题,但却因为没有点题,或点题不明,点题不当,阅卷老师在较短时间内没有发现其硬性“得分点”而被判为离题、偏题作文,让考生吃了大亏。那么,什么是“点题”呢?“点”就是反复申述,“点题”即亮明题旨,开宗明义;“题”则包含话题、主题、标题。去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仍然是标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三类,点题的技巧应该是相通的。一言以蔽之,就是“一篇之中三致志焉”。通俗一点说,花开三朵最美。具体的做法是:
一、标题点题
只要在材料关键词或话题基础上稍微改变一下,一个醒目的标题就出来了。如05年广东省满分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芳香永存》(以“纪念”为话题);山东省满分作文《智慧无限,双赢无边》《大家好才是真好》(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2011年云南省满分作文《诚信之心,利欲岂能熏》《坚守诚信》《诚信行天下》(以“诚信”为话题)等。
二、开头点题
如2005年四川省高考满分作文《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以“忘记与铭记”为话题)的开头:“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再如2011年云南省满分作文《因为诚信》(关于代买彩票引出“诚信”等话题)开头:“诚信,是不取他人院外之梨的„我心有主‟;诚信,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君子胸怀;诚信,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坦荡风度。诚信似山,沉稳肃寂;诚信似河,执著向前;诚信似光,照亮人心;因为诚信,世间创造了太多太多的美;因为诚信,一个个英雄展露风采;因为诚信,生命之舟得以远航。”
三、主体部分点题
有的点标题,如《建造自己的房子》主体部分段首语:“建造自己的房子,需要脚踏实地,付诸实践……建造自己的房子,需要勇于拼搏,精益求精……建造自己的房子,还需要持之以恒,自始至终。”有的点话题,如《忘记和铭记》主体部分段首语:“因为忘记,所以潇洒……因为忘记,所以宽容……因为铭记,所以为君子。”
四、结尾处点题
如四川省满分作文《向左铭记,向右忘记》结尾:“铭记生活的真与诚,忘记生活的假与伪。铭记美德,忘记恶俗;铭记责任,忘记仇恨。学会向左铭记,向右忘记。”云南省满分作文《做一个有诚信的生命》结尾:“生命如山,诚信是径,循径登山,方知山之高大。生命如海,诚信是舟,泛舟于海,方知海之宽阔。生命如歌,诚信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做一个有诚信的生命吧!”
另外还要强调的是:点题,是挽救离题作文的“救命草”。某高考语文阅卷老师曾说:“有时候一个关键词、一句关键性的话,就会救活一篇高考作文!这是未曾阅卷的朋友想象不到的!”每年高考,总有些平时作文基础很不错的学生,爆出让人吃惊的低分。究其原因,问题还是出在审题与点题的环节上。
第三篇:如何判定学生的英语水平
外教一对一
http://www.xiexiebang.com
如何判定学生的英语水平
英语教师通常将学生的语言知识划分为三个基本的级别:初级水平、中级水平和高级水平。大体上,初级水平的学生一点都不懂英语,而高级水平是学生能阅读非简化的纪实或文章,并能流利地进行交流。介于两者之间的就是中级水平,是指学生具有基本的说和写的能力,能很好地理解简单易懂的听和读的材料。
1.初级水平
在这个水平上能很容易看到成功,教学也容易进行安排,但是学习失败也是显而易见的。有的初级水平学生发现语言比他们想象的要难得多,有的感到不得已只好放弃学习。但是,如果一切进展顺利,初级水平的学生很容易受到激励,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也会很高兴地持续学习;
2.中级水平
在中级水平取得成功就不太明显了,这个水平的学生已经学了很多东西,但是感到很难看到自己每天都在取得进步。相反,他们有时候会感到再也没有出现提高或提高得非常缓慢。这就是我们通常称之为学习的“高原效应,”教师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让学生看到他们仍然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不能泄气。要做到这一点的主要方法是,要为学生安排更加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他们更加透彻地分析语言和语言城府。教师需要为学生设立清楚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自己就可以测量自己所取得的进步;
3.高级水平
在这个水平上的学生已经学到很多英语知识,但是仍然有高原效应的危险存在,甚至这个高原的高度也提高了。这样教师就必须创设一种新的学习文化,这种文化使学生明白还有更多需要做的事情,同时教师也需要提供好的和清晰的进步的证据。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不应过于关注语言的准确性,而要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理解和风格上面,如得体(在合适的场合使用合适的语言)、内涵(如隐含正面或负面意义
文章来源:www.xiexiebang.com 外教一对一
http://www.xiexiebang.com 的词汇或用法)、推论(如能读懂词语背后的意义而理解文章的真正意思)等。在这些方面,教师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加细微地运用语言。在这个水平上,教师尤其需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起更加重要的责任。
文章来源: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怎样判定质量管理体系严重与一般不符合
怎样判定质量管理体系严重与一般不符合严重不符合是指出现下述一个或多个情况:
—— 系统缺失或整体瘫痪,从而不能满足ISO9001的要求。若针对某项要求出现多个一般不符合,可能显示系统的整体瘫痪,则同样视为严重不符合。
—— 任何可能导致不合格产品出厂的不符合。任何可能导致产品或服务失效或其预期的使用性能严重降低的不符合。
—— 根据判断和经验表明很可能导致质量管理体系失效或本质上降低确保对受控的过程和产品的控制能力的不符合。
一般不符合是根据判断和经验表明不太可能导致质量管理体系失效或本质上降低确保对受控的过程和产品的控制能力的不符合。可能是下述情况之一:
—— 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得某一部分不符合ISO9001的要求,—— 在追踪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某一事项时被观察到的单一偏离。
第五篇:教学生怎样修改作文
教学生怎样修改作文
一晃眼,孩子们上四年级了,他们写好了作文,只知道改错别字,还不知道怎样把语句修改通顺,不知道如何让语言靓起来。针对以上情况,我在全班作了一次示范。
孩子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念一篇王博颖同学写的《秋天的落叶》。现在,大家一起跟随他,看看该怎么来修改作文。
文章的第一段是这样开头的:“秋天的落叶真是漂亮。”大家说说他写得怎么样呢?于是就有同学回答了,写得好,开篇点题,还用了一个中心句,让人知道他主要写落叶的漂亮的特点。不错!但老师现在把它改成这样子,大家听听,对比一下,看看哪个好:“秋天来了,满地都是落叶,真是漂亮极了!”大家都说老师改得好,那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呢?接下来我就告诉同学们,在《壮丽的青春》一课,大家学了短句,这里用的就是短句。你看,开篇“秋天来了”点明了季节特征,“满地都是落叶”写出了落叶的数量和气势,“真是漂亮极了”写出了人对落叶喜爱的情感。这三个短句合起来就比“秋天的落叶真是漂亮”显得要生动、具体得多,语言和情感也要体现得更充分一点。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第二段,他是这样写的:“今天早晨,我和妈妈到化凤山公园去玩。我们走到了化凤山的半山腰,看见雾里的树是那么的挺拔,像一列列战士站在冰凉的雾中。我看见了树木,我也挺着身子向上走,直到看见了金辉楼。我们穿过金辉楼来到了一片树林里。现在雾已不再有了,阳光穿过树梢,像利剑从树缝里射下来。”听到这里,大家能一眼看出作者的观察点的变化吗?不能吧!学过了写游记类文章要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用方位词去体现观察点的变化,我们就要用在自己的文章里呢。现在那我们就来加一加:“今天早晨,我和妈妈到化凤山公园去玩。我们走过山脚下长长的石阶,来到了化凤山的半山腰,远远望去,看见雾里的树是那么的挺拔,像一列列战士站在冰凉的雾中。”
在这里,如果用我看见雾中树的感受作为过渡的话,就能承上启下,从雾中树的精神过渡到我被激起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接下来可以用几个短句来表达,于是把“我看见了树木,我也挺着身子向上走,直到看见了金辉楼。”改成“我仿佛也受到了感染,疲惫一扫而光,立刻抬头挺胸,精神十足地奋力向上攀爬,不一会儿就来到了金辉楼。”这样加上心理描写和神态、动作描写,就把感觉写得生动具体了,好像我们真的跟着他们一起在爬山一起在感受呢。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秋天的落叶,现在已经写到了叶子是从不怕寒冷的挺拔的树上落下来的,那叶子是怎样飘落下来的呢?小作者是这样写的:“我们穿过金辉楼来到了一片树林里。现在雾已不再有了,阳光穿过树梢,像利剑从树缝里射下来。又走了一段路,来到落叶满地的地方。我们看着这些树叶,心想„„”我们学了那么多的描写手法,为什么不用呢?可以加上些比喻、拟人,把叶子是在什么情形下怎样从树飘到地面的写得生动些,这样才能突出秋天落叶的美。因为开头写到雾,所以这里可以根据雾的特点用雾的渐渐散去作为过渡,也为进一步观察落叶作下铺垫。所以这样改:“这时,我发现雾渐渐散了,千万缕阳光像利剑一样穿过树梢,在林间小道上投下星星点点的光斑。一阵秋风吹过,叶子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大树妈妈温暖的怀抱,乘着秋风,飘飘悠悠地开始了快乐之旅。”
秋天落叶的美到底美在哪里?小作者没有作进一步的描述,只是对看落叶进行了心理描写,又和妈妈一问一答你在做什么,然后就回家了。要写出落叶的漂亮就要对它的形态、色彩作
具体的描写,发挥我们的想象力,给它赋予人的思想去写。所以我启发他自己想象:“什么颜色的叶子落在什么地方,给谁带去了什么。”因此,后来就改成了这样:“红叶子像一封封电报,片片催着小燕子快快去南方过冬;黄叶子飘落在地上,像一个个小蚂蚁做操的运动场;绿叶子飘浮在池塘里,给小鱼们撑起了一把把绿色的小伞;还有一些五颜六色的叶子,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秋风中跳起了庆丰收之舞。”
这是从总体上来写落叶的姿态和色彩美,根据点面结合的方法,那么就该对单独的一片落叶进行观察了。要观察一片叶子,就可以从我们最爱的活动踩落叶过渡到捡落叶,再到看落叶,想象叶子落下前在春、夏、秋时的样子,从侧面烘托下落叶的漂亮。因此,接下来这样改:“我们走在蓬松的落叶上,就好像走在为大地妈妈铺的地毯上。在沙沙声中,我俯下身子,捡起一片落叶,把它对着阳光细细玩赏,想象它春天毛茸茸的样子,想象它夏季知了把它当舞台演出的繁华,想象它经烈日历风雨的分分秒秒„„”
接下来,小作者描写了看落叶的心理活动,然后写了和妈妈问答他在做什么后就回家了。这样子写虽然触及了主题,但没有深化主题。一篇文章之所以能感染人,就在于他的立意,在于它所突出的主题思想。小作者已经受到了雾中树叶那种不畏冷寒,经烈日历风雨后依然顽强生长精神的感染,还亲眼目睹了树叶直到生命的尽头也要再为人们作最后贡献的无私奉献精神。只是,这种感受他没用语言去突出、深化出来,我把这两段顺序换了下,先接着上文看叶子出神的想象来写和妈妈之间的问答,借妈妈之口说出有哲理的话,从而引起我的思考,再写心里是怎么想的,最后点题。这样改了之后,主题思想凸显了,也留出一个空间任由读者去思考,去想象。
全文改了以后就成了以下这样:
《秋天的落叶》
秋天来了,满地都是落叶,真是漂亮极了!
今天早晨,我和妈妈到化凤山公园去玩。我们走过山脚下长长的石阶,来到了化凤山的半山腰,远远望去,看见雾里的树是那么的挺拔,像一列列战士站在冰凉的雾中。我仿佛也受到了感染,疲惫一扫而光,立刻抬头挺胸,精神十足地奋力向上攀爬,不一会儿就来到了金辉楼。这时,我发现雾渐渐散了,千万缕阳光像利剑一样穿过树梢,在林间小道上投下星星点点的光斑。一阵秋风吹过,叶子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大树妈妈温暖的怀抱,乘着秋风,飘飘悠悠地开始了快乐之旅。红叶子像一封封电报,片片催着小燕子快快去南方过冬;黄叶子飘落在地上,像一个个小蚂蚁做操的运动场;绿叶子飘浮在池塘里,给小鱼们撑起了一把把绿色的小伞;还有一些五颜六色的叶子,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秋风中跳起了庆丰收之舞。我们走在蓬松的落叶上,就好像走在为大地妈妈铺的地毯上。在沙沙声中,我俯下身子,捡起一片落叶,把它对着阳光细细玩赏,想象它春天毛茸茸的样子,想象它夏季知了把它当舞台演出的繁华,想象它经烈日历风雨的分分秒秒„„
妈妈看见我,说:“孩子,你怎么了?”我说:“妈妈,你看这些树像一个个母亲,又像一个个高大的战士,我在想自己也变成落叶的感受呢。”妈妈笑了,摸着我的头,亲切地说:“好孩子,你愿意变成落叶被人踩成泥土去护花吗?你愿意被人点燃取暖吗?傻孩子,走吧!”我依依不舍地跟妈妈下山了。
一路上,我看见一片片飘落的树叶,心想:不管刮风下雨,不管闪电雷鸣,不管烈日高照,树叶还是依然顽强生长,直到生命的尽头也要再为人们作最后的贡献。这种无私奉献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也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附原文如下:
《秋天的落叶》
秋天的落叶真是漂亮。
今天早晨,我和妈妈到化凤山公园去玩。我们走到了化凤山的半山腰,看见雾里的树是那么的挺拔,像一列列战士站在冰凉的雾中。我看见了树木,我也挺着身子向上走,直到看见了金辉楼。我们穿过金辉楼来到了一片树林里。现在雾已不再有了,阳光穿过树梢,像利剑从树缝里射下来。又走了一段路,来到落叶满地的地方。我们看着这些树叶,心想:我们要有像树一样的精神。想着想着,我们的心里好像也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妈妈看见我,说:“孩子,你怎么了?”我说:“妈妈,你看这些树很像一个个母亲,又像一个个高大的战士叔叔呢。”妈妈笑着说:“我们可以走了吧!”我依依不舍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