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后村党组织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大后村党组织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自学习马部长讲话精神以来,围绕当年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认真开展了调查分析工作,现将具体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一、党政组织现状分析
上河镇大后村现有总人口2339人,18个自然小组,550户村民。现有党员55人,平均年龄57.9岁,平均党龄26.7年。
在年龄层次方面,其中60岁以上党员有26人,占总数的47.2﹪,50—59岁的党员有15人,占总数的27.2﹪,40—49岁的党员有10人,占总数的18.1﹪,40岁以下党员有4人,占总数的7.3﹪;
在党龄方面,其中40年党龄以上的党员有10人,占总数的18.1﹪,党龄在20—39年党员有24人,占总数的43.6﹪,党龄在10—19年的党员有12人,占总数的21.8﹪,党龄10年以下的党员有9人,占总数的16.3﹪;在学历层次方面,其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1人,占总数的1.8﹪,高中的学历有3人,占总数的5.5﹪,初中学历有44人,占总数的80﹪,小学学历有7人,占总数的12.7﹪;
在收入方面,以传统种植与养殖为主的党员有19人,占总数的34.5﹪,以务工为主的党员有9人,占总数的16.3﹪,以经商创办小企业的党员有9人,占总数的16.3﹪,丧失劳动能力无收入的党员有12人,占总数的21.8﹪,以其他收入为主的党员有6人,占总数的10.9﹪;
在55名党员中曾经担任过村干部的党员有18人,占总数的32.7﹪,现任村干部11人中有党员10人,占总数的18.1﹪;
在党员男女比例方面,男性党员有49人,占总数的89.1﹪,女性党员有6人,占总数的10.9﹪。
在流动党员管理方面,大后村有流动党员14人,占总数的25.5﹪。
二、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党员干部素质不高。具体表现在:
一、对党建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二、发展党员工作不够规范,三、后备干部的培养重视不够,四、党组织活动与中心工作结合不紧,应对新情况的能力较弱。
2、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文化水平偏低,基层党组织干部选拔困难。
3、农村党员教育模式陈旧,方法简单,组织学习培训的收效不大。具体表现在教育培训的规范化、制度化较差,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被动性,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系统利用率不高。
4、日常管理松散,“三会一课”开展难度较大。
5、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不及时。
6、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不够。
7、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领导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还有待加强。
8、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方面还有待提高。
三、对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
1、农村党员年龄老化,文化素质低,发挥不了带头作用。现在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中老党员多,年轻党员少;男党员多,女党员少;年龄结构、性
别比例失调;文化程度大部分在初中以下,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事业的发展。
2、党在农村的宣传力度不够,广大党员对党的认识不深。国家出台的一些惠民政策没有及时传达到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中。有的新党员对党的认识不深,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没有真正入党,部分党员宗旨意识淡漠,导致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低、战斗力不强。
3、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发展党员不易,流动党员管理困难。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农村青年都不愿在家务农,大多外出务工经商。给农村党员的发展和流动党员的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4、部分村党组织干部年龄老化、文化水平低,党务工作不熟,带头致富能力差。此外,部分村党组织干部创新意识和“双带”能力不强,责任意识淡化,带领群众闯市场增收致富的办法不多,缺少必要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农村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多,执行落实少。目前,农村基层党建制度逐步得到了完善,但没有真正落实在行动上。
四、整改措施
1、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工作机制,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切实维护群众权益,努力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
2、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切实抓好村党支部建设, 加大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的系统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体水平。
3、继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各自优势,增强为农民服务的实力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4、努力提升农村基层党员整体素质,加大农村基层党员培训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系统对农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培训教育。
5、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作风建设。始终坚持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心一意帮助群众致富,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以上是我对基层党组织现状调查研究报告,如有不妥请领导批评指正。
第二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现状分析
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现状分析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农村基层党组织肩负着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重大任务。“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因此农村基层党的组织建设至关重要。
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的整顿工作,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是提高村级党组织建设整体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镇虽然对软弱涣散的大柱山村支部进行了全面的整顿,取得了一些效果,使大柱山村的面貌得到了根本性转变,但是还有月亮村支部出现了反弹,又成为我镇软弱涣散的村支部,为切实加强对后进支部的整顿工作,对此我们进行了调查,现就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一、软弱涣散村的主要表现
从调查情况来看,我镇绝大多数村级党组织都能够发挥较好的作用,但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月亮村,它们所表现出的多种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稳定与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不”: 一是“不团结”。表现在村班子争你大我小,争领导权和决策权、争人事权、争财权,形不成工作合力,村两委之间、村书记和村主任之间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拆台,思想和工作上存在“两张皮”。二是“不办事”。表现在村班子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能真心实意地为群众着想,工作不主动,或者是缺乏办实事的能力,缺乏自己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创业激情与本领。三是“不公正”。表现在村干部民主意识不强,办事不公开,处事不公正。一些村干部存在着“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的现象,管理不规范,制度不执行,都形同虚设。
以上问题的存在,势必严重影响党的先进性,削弱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妨碍农村工作的大局,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动摇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软弱涣散村形成的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我认为,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管理不规范。由于村干部思想认识不高,认为只要不把钱往自己口袋里装钱花了没什么,因此出现村主要干部既收钱又花钱,村会计成了“票据管理员”,如果不能及时报账,如果出现干部更换时不能进行会计手续移交,就形成“断头账”、“包包账”。这种收入不上缴、就地坐支现象给村财务管理带来很多困难,也造成了村级财务混乱,群众对此意见也很大。就拿我镇所在的大柱山村来说,该村一位工作了四年的会计,由于平时没有严格按照现金管理制度来处理财务问题,自己收上来和打下去的白条、票据没有做系统的分类和总账,导致村和群众往来账目混乱,隔三差五就有人拿票据来结账,极大影响了村级工作的开展和群众对村干部的信任。
2、宗族派性严重。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在村两委班子主职换届选举时,选民按姓氏、亲疏关系分成若干派,他们都想把本派利益的代言人推上台。在这种情况下,很难通过选举产生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即使产生了“两委”班子,各自为了各自利益,互相争斗,台下的急于将台上的拉下马,台上的还想将台下的踩一脚,都在台上的互相阻挠,相互拆台,造成很大的内耗。现在绝大多数村的村干部都是该村的大姓旺族,其中也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在于旺族的人口兴旺,都有很好的群众基层,一呼百应,任何一个工作的开展都比较顺利,碰到问题都可以心平气和的解决。坏处在于一些小姓弱族会受到大姓旺族的排挤,任何上级给的惠农政策都会比别人慢半拍得到。更有胜者有些村主任想做村支部书记的,就会号召本族的人并不配合书记安排的工作,再进一步到镇政府说支部书记的能力不行,那些方面做的不得体,表明这件事要是自己的话,应该怎么做,从而达到把支部书记拉下台自己上台的目的。
3、遗留问题多。调查表明,产生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的原因不少是由于农村遗留问题太多造成的。由于这些遗留问题多年没能得到有效解决,越拖越久,越拖越难办,不仅严重束缚了一任任村干部的手脚,很多村级党组织也因此丧失了斗志,失去了凝聚力和战斗力,而且极易引起群众不满,久而久之,群众对村里的工作漠不关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严重者与村干部对着干。在计划生育问题上,我镇月亮村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由于月亮村上届班子的干部意见有分歧、不齐心,处处留有以平稳过日子的思想,不对群众进行计划生育政策宣传,以至于很多育龄妇女都说不用去“三查”、“结扎”、“上环”,国家现在不管了,形成了只要不生育就可以不施行节育措施的错觉。现在新一任的两委班子,在对育龄妇女进行计划生育宣传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阻碍,使村计划生育工作陷入瘫痪。
4、集体经济薄弱。一方面,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级党组织班子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即使主观有干事的愿望,往往处于有心想事,无力办事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村级党组织中除个别村干部用转移支付支付工资外,其它村干部的基本待遇得不到保证,导致干部没有积极性,整体村班子战斗力不强,以至出现了“穷村无人干,好村争着干”的情况。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村里在基础设施与公益事业等方面多年难有大的起色,村民看不到希望,对村班子失去了信心,对村里的工作不关心、不支持,使村干部开展工作难上加难。
5、村干部素质不高。有的村干部为民服务意识差,争权夺利,一些村支部、村委两班人为了争谁说了算,拉帮结派,互相拆台,造成“两委”关系不协调,村里的工作无法开展;有的法制观念淡薄,胡干蛮干。有的作风不民主,方法简单;有的个人能力欠缺,本事平庸,等等。近两年出现了矛盾纠纷调处不力,造成多次群体性上访的情况,村“两委”班子与村民为几亩退耕还林面积权属发生过多次上访。镇政府在月亮村改造自来水厂,出现过多次村民抵抗和扯皮情况,处理矛盾纠纷村干部相互推诿。今年,镇民政办分配给该村的低保户评选推荐工作难以落实,意见不统一,沾亲带故,各自说了算,相互僵持,影响全镇民政工作。这些现象严重影响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会导致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甚至瘫痪。
三、改造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的对策及建议
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产生的原因,有客观与主观的原因,同时又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改造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的工作是相当艰难和十分复杂的。所以我们必须树立长期思想准备,把改造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当前,应重点从四个方面入手。
1、建强党支部班子。针对该村领导班子软弱涣散的问题,镇党委专门派出一名干部到村任第一支部书记,来帮助解决该村实际存在的村“两委”班子软、散,村主职驾驭全局能力不强和督促抓落实力度不够,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思路不明、办法不多、措施不力,农民群众增收缓慢,村干部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充分,党的基本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措施不力,党员队伍素质较低,活力不强,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问题。镇党委要求第一书记驻到该村帮助解决以上问题,无明显效果还将追究其责任。第一书记也确实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当好了暂时“领路人”的角色。经过我镇对大柱山村的整治,该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了明显提高。在镇秋季计划生育结扎攻坚战中,该村结扎人数实现了零的突破;在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征收过程中,党员与干部互相配合,在短短一个星期内就收齐了镇下达任务数,村支部书记本人驾驭全局的能力也有了明显加强,村干部和党员工作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镇党委年初给村“两委”班子规划目标,分任务,压担子,每年为村里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从而提升班子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强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把农村致富能人青年选配到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中,通过交任务,压担子,促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解决村级党组织后继乏人问题。
2、发挥党员作用。软弱涣散村的党员队伍往往存在人心散乱、“党员意识”淡化、“双带”能力不强、年龄结构偏大、个人素质较低等诸多问题。为此我们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党员的思想工作,通过与党员面对面的交心谈心,把广大党员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解决人心散乱的问题;要通过上党课、专题培训、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对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和科技文化知识培训,同时大力开展“设岗定责”、“双建双带”等活动,多在党员的党性观念、服务意识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上下功夫,解决党员“双带”能力不强的问题;把那些年轻有为、退伍回乡优秀青年、致富经商能手等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改善党员结构失衡与素质不高问题。在港背就有一位在外务工经商的党员陈海斌,经过党委政府的邀请回到自己老家港背村担任支部书记。为了老家的群众有好路走,能喝上一口集镇上的自来水,摆脱房前屋后的臭水沟。近年,陈海斌同志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到附近的宝塔沙布厂和通山县参观学习,群众都积极配合村里搞好新农村建设,现在港背村真的是一天一个样子,百姓的脸上都挂着满意的笑容。陈海斌不但关心村民,还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铺设硬化村道,夯实村级公益事业发展基础。深入推进沼气建设工程,镇党委政府也有政策倾斜,加大帮扶力度,采取政策帮建、亲情帮建等多种形式多方筹集资金,先后新建沼气池50个,改造村道2条,长3.5公里,修复农田水利设施3处,港背村的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3、解决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是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难以转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应根据不同情况,认真加以解决。对财务管理混乱的村,通过认真清理与整顿,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等长效机制。对社会治安混乱的村,通过加强综合治理,建立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对受宗族势利干扰的村,通过对干部群众进行教育,保证村风民气纯正。
4、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不快,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是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的一个重要原因。村级党组织要立足我镇工业兴镇,农业稳镇,商贸活镇的经济发展思路,结合本地实际,抓住本村优势,制定发展规划,挖掘发展潜力,选准致富路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通过争取上级部门政策优惠、技术帮扶、资金扶持等办法,采取有偿服务、合股经营、集体资产承包、资源开发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村集体所有的土地、闲臵固定资产、水面、山林等资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积累,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大柱山村原来是经济发展滞后,干群关系紧张,工作一度处于瘫痪状态。廖维龙同志担任支部书记后,首先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出行难问题入手,带领村党支部筹资5万多元,组织村民整修村内3条道路,总长达到15公里。同时,引进晨鸣纸业委托林项目、油茶种植项目、“占一补一”低丘岗改造项目,村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全镇9个行政村中由倒数第一前进为最具发展潜力、发展速度最快的村。
5、强化制度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落实的问题也是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的原因之一。为此村级党组织要执行好“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发展党员等基本制度,抓好村务公开、村规民约和村务管理等各项制度的落实,保证村级组织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运作;要坚持村务民主监督制度,凡村内重大事项决策要征求村民代表的意见,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方能组织实施,确保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保证村里各项工作得到群众的支持与拥护。
6、加强督查,促进工作落实。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包村驻点干部的管理,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暗访,确保驻村干部工作蹲得住、靠得上、有成效。各驻村干部要加强对村干部的协调和管理,督促他们开展工作。建立月通报督查制度,每月将涣散村整顿进展情况纳入通报内容,并采取不打招呼,直接到村检查的办法,检查驻村干部履行职责和工作情况。同时还要加大督查力度,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并与驻村干部的升迁去留、年终考核挂钩。
第三篇:基层党组织现状调查
法学院党组织现状调查报告
法学院的党员干部队伍思想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党组织作用发挥及组织设置基本合理,领导班子健全,队伍素质整体提高,组织制度逐渐完善,隶属关系通畅,但经费场所保障条件较差。
一、问题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1)好的方面
○ 1 “双培养”制度:在学生工作中把优秀的学生发展培养成党员,把学生党员培养成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学生干部。目前,法学院学生干部有196人,占全院人数的35%,党员165 人,占学生总人数的30%,其中担任学生干部的党员和预备党员人数为,大约占%,这一部分学生在为学院做贡献和锻炼自己的同时也在学生群体中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利于学院整体良好风气的形成和优秀人才的培养。
2完善的党员评优制度:为了表彰在学年党务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党支部和党员,每年○
七一建党节都会民主评议出2名优秀党员和1个优秀党支部,有效地激励了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先进性。
3党员发展比例较高:法学院全体学生人数为554人,其中党员、预备党员总人数165○
人,比例超过30%,这在全院都是处于较高水平的,也是充分考虑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采取的政策。
(2)发展党员中发现的不足
○1个别青年教师入党愿望不强,积极性不高,法学院目前有教师名,其中已发展为党员的名,占总人数的%,随着全体教师队伍思想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也在逐渐消失。
○2部分学生入党动机不纯正,据了解,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入党是为了以后的工作多一个砝码,有约一成的学生入党动机很盲目,受功利主义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学生们的入党动机呈现出复杂的局势,怀着共产主义信念入党的可能只有一半。
○ 3低年级党员人数偏少,导致学生党支部人手紧缺,学生党支部工作量大,由低年级党担任的党支部工作可选人数很少,以2011为例,法学院09级正式党员仅3名,两个学生党支部的工作明显捉襟见肘,无赖只有用新发展的五名预备党员。
二、现状
○1毕业生在最后一学年由于找工作等原因,流动性较大,不便于管理。
○2党员人数年级分布极不均衡,法学院08级有115名党员,09级38名,10级12名,在数量上有很大的差异,导致工作开展的不便。
第四篇:大学生村现状分析报告
大学生“村官”现状分析
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以来,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农村各方面广泛欢迎和充分肯定,但在实际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下面,就大学生“村官”管理中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进行简单分析。
一是大学生“村官”长期被上级部门借用的问题。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以来,被市、区、乡等单位部门借用的情况普遍存在,针对“村官不在村”的问题,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没有较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由于大学生“村官”大多是异地工作,吃、住、行都很不方便,村不可能给他们提供伙食住宿等补贴,导致大学生“村官”生活经济等方面出现困难,不能安心干事。这就使有些乡镇党委从生活待遇到个人安全考虑,将大学生村官有意留在身边,不让他们生活上吃苦和安全上出问题。在工作上,村干部大都认为这些大学生村官在村干的时间都不会很长,所以,村干部一般也都不安排大学生“村官”具体工作,加之村一级行政事务较少,实际矛盾较多,村委普遍不很放心将事情交给一个刚出道的新人,又或者怕新人损害村委和自身利益。二是自身综合素质不能适应。有些大学生村官原本就没有从事村官的志向,只是大学毕业后尚未找到合适工作,只是暂时过渡,为将来报考公务员做铺垫;有些大学生“村官”缺少带领村民致富的能力和经验,打不开工作局面,对担任村官逐渐失去信心;另外,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与农村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不相符,加之农村社会关系复杂,也制约了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的发展,农村工作琐碎,敏感,作为新上任的大学生“村官”很难在短时期内被当地干部群众所接纳。三是乡镇缺乏优秀人才。目前乡镇一级普遍缺少有知识肯干事的年轻干部,乡镇刚考去的年轻公务员,也可能干不了几天,就被上级部门抽调、借用,以至于很难留住人才。加之现在乡镇用电脑、搞统计、写材料的工作很多,因此,乡镇领导干部就将主意打到了大学生“村官”头上,将其抽到乡镇上用。大学生“村官”做农村基层工作不一定行或一时难适应,但做机关事务性工作则游刃有余。
二是女“村官”比例较高的问题。针对目前女性“村官”比例较高的问题,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就业市场仍存在性别歧视。男女就业不平等现象在我国乃至全球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法律对妇女权益的保护都有规定,但实际中许多单位不愿雇佣女性或者在雇佣时对男女求职者采取了不平等的标准,导致了很多综合素质较高的女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境不佳,四处碰壁,无奈只能通过不设性别要求的统一招考选择“村官”这份工作。二是大学生“村官”门槛不高。目前国家在高校毕业生中选聘大学生“村官”报名条件相对较低,录取比例相对较高,在大学生中存在只要想当“村官”就一定能考起的思想,加之大学生“村官”条件艰苦,待遇不好,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村官”对优秀男性毕业生的吸引力,导致很多追求稳定的优秀女大学毕业生把到村任职当作自己就业的最后“底线”。三是把到村任职作为“跳板”。由于目前很多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在就业时普遍追求稳定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对公务员这个“铁饭碗”更是情有独钟,很多女大学生毕业后在落选公务员考试以后就选择了走“村官”的道路,把到村任职作为日后进行公务员队伍的跳板,这也是导致女性比例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五篇:【深度调查】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治报告
【深度调查】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治报告
【深度调查】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治报告
作者:王红兵
网站编辑:李爱玲
责任编辑:魏晔玲
日期:2015-01-06
在长期的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治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犹如一块顽疾,年年排查,年年整顿,或此消彼长,或死灰复燃。那么,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治工作到底难在哪里,是否有破解之道?为此,我们成立课题组,走遍全区29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先后召开50余次不同层次的座谈会,与400余名农村党员、群众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开展了350份问卷调查,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此报告。
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基本情况
根据中央《关于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通知》对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的10类界定,2014年3月底,怀柔区确定了29个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从统计数据和调查情况看,怀柔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村党组织书记缺乏威信。29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书记中,有18人当选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普遍存在不熟悉市场经济运作、眼界狭窄问题,对村级发展没有规划和具体发展思路;有的村书记心思和精力都不在村里,在外面开公司、包工程,忙自己的事,有事才回村。据统计,29个村中有6个村的书记都存在“走读”(工作地与居住地分离)的问题;有的私心重、公心差,在工程施工、集体资源分配上搞一言堂,甚至以权谋私、偏亲向友。
二是村“两委”班子不团结。普遍表现为村书记和村主任之间各自为政,缺少包容,各打各的“小九九”,在谋划工作上思路不一,在推进工作上相互拆台,在工程建设和环境整治中维护各自家族利益。调查统计显示,29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中有13个存在班子不团结、内耗严重问题。
三是规章制度落实不力。主要表现为村干部民主意识不强,不严格执行区委推行的民主决策制度。执行党务公开、村务公开时,说得清、愿意公开的就及时公开,说不清、不愿公开的就模糊公开或者不公开。29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中有10个存在村务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混乱问题。
四是历史遗留问题难解决。主要表现为有的软弱涣散村宗族派性矛盾由来已久,在换届选举中拉帮结派,斗争激烈,换届后派别间仍然明争暗斗,厚此薄彼;有的是因为新老户政策问题,在利益分配时互不相让,长期以来矛盾难调和,问题难解决,导致村级不和谐、工作难推进;有的村存在历史欠账多、产权矛盾纠纷等问题,现任村干部新官不理旧账,不敢触碰这些矛盾问题。
针对上述主要问题,2014年以来怀柔区通过责任到人、上下联动、突出重点、分类施治对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进行了集中整治。经过近8个月的努力,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其中对7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书记进行了调整,有8个村党组织顺利实现转化,21个村党组织有了明显提升。
近年来整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近年来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治情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整治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区级层面重部署,轻参与。前些年,怀柔区多次就后进村或者难点村进行过整顿,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从区级层面上,往往是部署多,提要求多,具体指导少,具体表现为在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治工作上要进度、报表多,与镇、村一起研究具体问题少,情况不掌握,措施不具体,也没有下大力气统筹涉农职能部门,将政策向软弱涣散村倾斜。一些区直单位虽然通过联乡帮村也参与了整治工作,但措施大多停留在一年一两次的慰问和送温暖上,在指导班子建设、发展村级产业、加强民众文化教育这些能够激发村级发展内动力上的工作不多,帮扶工作没有形成合力。
乡镇党委层面避重就轻,蜻蜓点水。乡镇党委没有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治上。由于软弱涣散村自身情况复杂,需要下大力气去攻坚克难,甚至有可能吃力不讨好,因此,在前些年的整治工作中,有的乡镇党委在上报软弱涣散党组织时,只报能转化、好转化的村,真正的难点村根本不上报,担心转化不了,完不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整治任务也只提眼前好完成、能完成的。对村级历史遗留问题、重大难点问题、长远发展问题不敢甚至不愿触碰,对于村民反映的问题能压则压,能拖则拖;对于上级要求面上应付、底下照旧。虽然也明确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但没有将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治纳入乡镇党委考核范围,党委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不到位,没有专门就软弱涣散村的整治问题入村调研。有的党政正职只是在软弱涣散村包村工作中挂名,实际工作由副职领导或科室长去抓。包村干部入村也仅限于到村委会与村干部打个照面,进行简单沟通,很少能深入到村民家中了解情况、问计问策,整治工作成了“雨过地皮湿”。
村干部缺乏源动力,积极性难调动。目前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对农村干部的考核很难做到与实际付出对等,普遍存在奖罚幅度不大,差距无法拉开的问题,很难真正体现贡献大小和工作优劣,考核难显公平。在这种情况下,村干部往往会权衡利弊,在推进整治工作中不愿触及主要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不敢啃硬骨头,怕得罪人,以免在换届选举中不能连任。乡镇党委除以组织制度要求教育村党组织书记外,很难有其他有效手段掌控村干部,导致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治没动力、没条件,存在“督一督,动一动”的问题。
整治工作重点不突出,针对性差。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同时又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在前期调查了解过程中,我们发现,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中普遍存在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或者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其根子就在于没有一个团结干事的村“两委”班子,村党组织书记在党员干部群众中威信不高、组织能力不强,班子内部矛盾突出、服务群众能力弱,群众对现有村“两委”干部不满意。分析29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近10年的变化情况,由好变差的有11个村,原来是差村转化后又变差,出现反复的有8个村,这两种类型,基本上都是由于村级三年一次的村党组织换届选举竞争激烈,村“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不能做到连选连任或者一身兼,村“两委”班子选配好,效果就好,选配不好则出问题,致使班子软弱涣散;第三类是一直处于“差”的状态,有10个村,长期以来整治效果不明显,主要是由于村里宗族派性问题严重,欠款、新老户等历史遗留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致使“两委”班子不团结,影响着农村的和谐稳定和改革发展。由此可见,要解决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中存在的换届、征地、宗族派性等具体问题,关键是要建强以村书记为首的村党组织班子。而前些年的整治工作,并没有抓住这个问题根本进行分门别类施治,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
对策措施和建议
在分析全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具体情况,并总结近年来整治工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对下一步工作的思考,建议软弱涣散村整治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把压力传导下去。加强组织领导、主要领导带头、逐级传导压力,形成上下联动,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治工作才能形成合力。这次整治工作能够形成很好的工作氛围,关键在于从中央、市委到区委都高度重视。因此,一定要严格按照中央部署和要求,区县级层面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专门安排区县级党政领导分别联系软弱涣散村,挂点指导乡镇和村党组织开展整顿工作。特别是区县委书记要带头深入到挂点村调研走访,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以及党员群众座谈、沟通、交流,主动参加挂点联系村的支部班子会和党员会,给村党组织“把脉”、“出招”,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协调政策、资金、项目等,帮助改善环境、培育产业、完善设施。上级领导的直接参与,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也将工作压力传导到乡镇一级。同时要求乡镇的党政“一把手”必须亲自包软弱涣散村,一对一驻村帮助开展工作,亲自联系,亲自进村入户,亲自与班子分析问题、研究整顿措施,抓好整顿工作。将包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工作纳入到乡镇党委考核和乡镇党委书记述职内容中,让乡镇党委书记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责任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治工作成为乡镇党委的主要职责。在整治过程中,对于进展缓慢、没有明显变化的软弱涣散村,上级组织部门主要领导要及时与包村干部谈话,让包村干部感到压力。通过区、乡镇(街道)两级主要领导层层包村的方式,不仅让村党组织切实感受到工作上带来的压力,同时,也让村干部感受到上级党组织对他们的关心和关注,让他们看到发展的希望,激发出工作动力。层层传导压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作方式,在下步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下去,才能有力推动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治工作的开展。
让干部走近群众。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要让干部深入农村,走近群众。要改变原来乡镇干部下乡入村只进村委会、只见村干部走过场式的下基层。要明确要求每名乡镇领导干部都要包一个农村,乡镇班子成员每周都要至少抽出一天时间走村入户了解情况,以这种方式将干部“轰”到农村,要与村干部谈,沟通思想,统一认识;与村民代表谈,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与老党员谈,剖析根源,共谋良策;与群众中的意见领袖谈,征求意见,达成共识。在经常深入的入村入户工作中,既把领导干部与党员群众的物理距离缩近,更把感情距离拉近,让基层群众信任党员干部,在亲近的感情沟通中查找问题、凝聚思想,与村干部一起研究问题、寻求思路、谋划发展。
把班子配强建好。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是整顿工作的首要任务。对极个别各项工作开展不利、班子涣散、村里没有合适人选的后进村,要采取上级派、公开选、邻村调等方式,及时调整充实村党组织书记、支委,增强村党组织班子的战斗力。其次要加强教育培养。通过上党课、专题培训、座谈讨论等方式,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重点解决村干部思想不统一、认识不到位的问题。第三是加强村级规范化建设。针对管理不民主、矛盾纠纷多等较“乱”的党组织,要从清理村级财务入手,严格落实村级事务决策程序。重点建立和完善村级“三资”管理、财务公开、村级财务镇管、印章管理等制度,严格执行党务、村务公开制度。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做到简明、实际、实用,让老百姓看得明白。要配套制定村干部行为规范“五严禁”及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对村级事务规范化管理工作中失职渎职、违反规定等行为进行严肃查处,让村干部对规章制度有敬畏意识,而不是有选择地执行制度,甚至为所欲为。
把问题一个一个解决掉。整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解决问题是最终目的。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因村制宜、对症下药,根据不同村基层党组织的特点逐一分析软弱涣散的个性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整顿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办法。对于一般性问题,包村干部要与村干部一起研究,广泛征求村内各方面意见,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在解决现存问题上,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不管问题大小,不论问题存在的时间长短,不怕问题涉及面的宽窄,把问题列出来,什么问题简单就先解决什么问题,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让群众看到变化,让干部群众找回信心、看到希望。对成因复杂、整顿难度较大的突出问题,包村干部要上报到乡镇党委,乡镇党委要集中精力研究,定期会诊把脉,敢于触及深层次问题,出台措施解决。重大问题向上级部门请示,上下联动,集中力量共同解决。
着眼长远整治。软弱涣散整顿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各级党委每年都要倒排筛选,查实找准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坚持不懈地整顿后进。对于宗族派性渗透严重的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要着力做好宗派家长、意见领袖的工作,上级党委要与其进行谈心谈话,疏导各方矛盾,搁置争议,共同谋划村级的发展建设。深山区受资源条件约束,缺乏产业,特别像怀柔区是北京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在产业发展上受限制较多,村民创收无门,村党组织缺乏为村民办事的经费保障,甚至村干部工资都发不出来。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基层或者一区之力难以突破,需要上级部门出台政策,给远郊区农村一定的政策倾斜,输血、造血双管齐下,为软弱涣散村整治提供强劲动力。同时,对于一些新老政策变更造成的遗留矛盾问题,需要依靠上级部门进一步完善政策,给予基层支持、指导,并协助推进问题解决。
(作者:中共怀柔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