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散步学案
《散步》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欣赏精巧别致,自然朴实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课前预习案
一、记忆搜索:你和家人散过步吗?回想一下当时的情形和你的感受。
二、自主先学
1、正确认读:
分歧()shà()时嫩()芽chāi()散 ..
委qū()水波lín lín()()各得qí()所
你就背()着我我背()上的..
2、整体感知: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用一个词形容_______
课内探究案(小组合作,达成共识)
一、朗读课文、内容研析:
1、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2、假如有一束花,你最想献给文中的哪个人物?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3、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
4、从这篇文章中,你读懂了什么?(从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的角度你会懂得不同的道理,你会有不同的联想)
二、选读课文,品味语言:
1、找出文中写景的段落,分别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呢?
2、除了写景的段落,你将就觉得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写得好,把它画出来,有感情的朗读并赏析。
比较阅读:
北风乍起时
看完电视以后,一整晚他都睡不好,第二天一上班匆匆往深圳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
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冷空气南下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
然叫你妈给你寄„„”
儿子漫不经心地答道:“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
他絮絮不休,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马上就买。啰唆。”撂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颤巍巍的:“天气
预报说,你们那儿今天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
疾风阵阵,从他忘了关好的窗缝里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
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嗨!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
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
老人答:“还不是下雪。”
他不由愣住了。
在寒潮乍起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南国,却忘了匀一些,给北
风起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七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有时竟是这样地残酷?
他想,在下次寒潮来临时,他仍会赶在北风之前,向深圳投去问候和叮嘱,可是他的第一个电话,应该是往哈尔滨去的。
(1)多角度比较这两篇文章的异同。
2)读了《散步》和《北风乍起时》,你想对你的父母说些什么,你自己会怎么做?
巩固检测:
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从不同角度说说你从这篇课文中读到的深刻内涵。
请以“通过______________,我读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句话。
2、例句仿写。
家是……
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
家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用责任来担当。
亲情是……
亲情是寒冷时父亲为我披上的一件外套。
亲情是深夜里母亲为我冲的一杯牛奶。
课后延伸案:
一、阅读小资料,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散步》的写作契机(莫怀戚)
这篇文章的写作契机,现在回想应该是两个。第一个就是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确如文中所说:初春,南方的原野,哄了一阵才将母亲带上路„„当时我儿子正上幼儿园,他叫“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也是真的。但是当时我们的笑,是为小家伙的出语机灵而兴奋,像所有年轻的父母一样,以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至少也有过人之处——你看他小小年纪便懂得归纳,将来岂不是个哲学家?第二个契机则较有理性色彩。我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的交谈。出我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将其拆开,反对悌,而对孝却大加赞扬,说中国人的尊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的最好,云云。他还同我一起看我国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说这种“由政府出面的召集,全国像一家人来过年的事,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我们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家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我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作业:小作文二选一。
1、当“我”决定走大路时自然委屈了儿子,但文中没有写儿子的反应。你认为当时儿子会有什么反应?请你发挥想象,写一段话。
2、有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年轻的母亲先为年幼的儿子洗脚,又为年迈的婆婆泡脚。年幼的孩子看在眼里,也晃晃悠悠端来一盆水:“妈妈,洗脚„„”以此为话题写一篇随笔。
第二篇:《散步》学案
《散步》学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事表现亲情的珍贵。
3.通过文章中所创设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4.关爱他人,感受亲情的温暖。【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小事中感受亲情的珍贵。2.揣摩语句的含义,品味对称的句子,学习语言。【教学难点】
揣摩语句的含义,品味对称的句子,学习语言。【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嫩芽 霎时 拆散 水波粼粼 熬 信服 委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习课文,思考
1、散步的人是哪些人?他们是什么关系?
2、在什么季节散步?
3、散步的地点在哪?
4、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如何解决的?
5、这篇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1、“我”、母亲、妻子、儿子,一家四口 2.初春 3.南方的田野
4、散步中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结果是“我”选走大路,但母亲还是改变了主意,要走小路。最终,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走上小路。5.亲情)二.课堂展示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感悟和美的亲情
1.激情导入: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着浓浓的亲情。纵然是一次常而又常的散步,也能让人顿生良多感慨..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向南方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2.范读课文,请同学们一边听读,一边随手画出文中令你心动的语句。
3.提问思考: ①“母亲本不愿出来的”,“我”却劝她出来;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我”却选择了走大路。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②你认为一家人散步过程中的哪些细节最能打动人心? 为什么? ③这一家人如此和美、幸福,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课堂发言,教师点拨,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我”的孝心。
二、朗读课文,感悟重大的责任
1.意图揣摩。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三段,注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2.问题探究。(1)想象品味:当“我”决定走大路时,儿子的反应会怎样? 妻子的反应又会怎样?(2)提问思考:面对“分歧”,为什么“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这里的“责任”究竟指的是什么?(3)难点质疑: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 3.课堂讨论。就上述问题,按同桌、小组、全班三个层次展开课堂讨论。4.教师点拨。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有关背母亲、背儿子的描写:表层意义是形容他们在小路上走得很小心,唯恐有半点闪失;深层意义(象征意义)是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
三、朗读课文,感悟精美的语言 1.指导品味语言。这篇短文无论写景还是叙事, 用语都很精美。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对称句式。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等,这些句子将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互相映衬,形式上有对称之美, 内容上也富有情趣。
(2)蕴含丰厚。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写出了几十年的母子关系,也表现了母子二人的温顺性格。(3)意境优美。如“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勾画出一幅色彩亮丽、有趣有味的图画,暗示“小路有意思”,表现出奶奶对孙子的疼爱。
2.自由阅读实践。请同学们从上述三个角度,寻读课文中的精美语句,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3.先小组、后全班开展课堂交流。教师寻机点拨。
四、比较阅读,感悟个性化的表达
1.单篇阅读。默读《三代》,通过讨论把握这篇文章的主旨。
2.比较阅读。从情节、主旨、写法和语言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说说《散步》和《三代》两篇文章的异同。按同桌、小组、全班三个层次展开课堂讨论。
五、朗读课文,感悟浓浓的亲情
看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并给自己的亲人洗一次脚,写出自己的心得。
七、板书设计
散
母亲
责任
儿子
以小见大
和
亲情
美
步
莫怀三.检测反馈 戚 “我”
妻子
(一)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1.选文第①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________和________。2.下边的文字是从选文中抽出来的,联系选文内容,放在哪儿最合适呢?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选文第③段中“强壮”“高大”该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意说一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把你的理解说一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我说:“走大路。”
(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家庭观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为什么?(35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地点 人物2.第②与第③段之间。3.“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的,在年迈的母亲眼里,儿子正值中年,是“强壮”的;“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说的。4.祖孙发生了分歧,等“我”定夺,“我”的处理,决定着一家人散步的气氛,而家里所有的人又都听“我”的,所以,责任重大。5.晚辈尊重孝敬老人。长辈爱惜小孙子。尊老爱幼的品质。6.互敬互爱、互相理解、和谐相处、尊老爱幼。7.开放题,只要围绕亲情、孝心、责任心来评价即可得分
第三篇:散步导学案
《散步》导学案
莫怀戚
一、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品味语言,领会文章主旨。
3、借鉴以小见大的写法。
学习重点:阅读课文,体会亲情,品味语言。学习难点:最后一段的理解及以小见大的写法。
学法指导:
1、品读感悟法;
2、品读归纳法;
3、合作探究法
二、课前导学
1、朗读课文,注意标画、识记文章中的重要字词。(一定按照要求做哟!)(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不要看课本!)
分歧()
一shà()间
chāi()散
委qū().
水波lín lín()()
各得qí()所
(2)串词成段:将下列词语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
阳光 轻风 田野 小路 菜花
2、思考下列问题:
(1)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你给文章重新拟一个题目,并说说为什么拟这个题目。
(3)你感觉这篇文章中哪些词语和句子写得好,把它画出来。(4)文中有哪些你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出来。
三、课堂学习
(一)互动交流“课前导学”内容
(二)朗读感知 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感悟亲情美。思考问题:
(1)文章讲的是什么事?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什么地方?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2)在这件事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用文中一个词语回答)怎样解决的?结果又是怎样?
2、感知把握情节:假如你是文中的爸爸(或者妈妈、奶奶、儿子),请选择一个叙述视角,把当时散步的情景简单叙述一下。
3、合作探究,深入研读,体验亲情。
精读课文6——8段,合作讨论: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产生分歧,谁做的最好,你最欣赏哪个人物,为什么?用简单的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特点。
(2)说说你对“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三)品味语言,探究美点
自由跳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词、句、语段,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温馨提示】先自己圈点勾画,再小组交流。可以品味文中美的景、美的事、美的情、美的词、美的句等等)。
【学法指导】分五组分别品析,然后选派代表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景美 事美 情美 词美 句美 人美(四)探究技巧
你能发现值得借鉴的写作技巧吗?(活学活用):
(1)我发现:本文选取了祖孙三代 这样一件平凡的小事,表现了中华民族 的传统美德,这一重大的主题,这是采用了 的 写法。
(2)我发现:文中通过对母亲进行 和 等细节描写,表现出对孙子的喜欢与爱护,对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恰当的描写很重要。【温馨提示】典型的细节:一个眼神,一个背影,一句话„„都是感人至深的,我们在写作中要有善于捕捉生活中最为典型的细节,做到细微处见真情。(五)延伸训练:
1、仿写训练: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它不应该只是母亲给我编织的暖暖的毛衣,它还应该是我给母亲捶背时的双手; 它不应该只是
,它还应该是
; 它不应该只是
,它还应该是
;
2、阅读课后第三题短文《三代》,与课文相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六、盘点收获,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小结)
我的收获:
第四篇:《散步》教学案
《散步》教学案
云阳县院在初级中学:曾捷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自主参与合作、主动发现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他们独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学习体验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学习活动中的质疑问难、探究拓展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延伸反思,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散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牧歌式的情景,文章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却体现了语言美、诗意美、人性美。本文主要在于对学生审美阅读的启蒙的训练,让学生在阅读中进入课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寻找美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意境之美的体验。
一、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四、教学难点
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五、教学过程
(一)、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导入新课:
师:相信同学们和我一样,在生活中曾被许多小事感动过:平平常常的一天,收到了来自远方朋友的祝福,虽然只有淡淡的一句“你好吗”;伤心失败的时候,一位平常不是特别亲近的人默默地为你递上一张纸巾,轻轻地对你说“我们知道你尽力了”。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总能让人读出许多的真情。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大家说说。
请两至三位同学讲述经历,与大家交流。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莫怀戚的《散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生活中最细微的小事写得让人感动的。(多媒体投影“散步”)
(于细微处见真情。导入既与学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课堂基调。虽未涉及文本,却已“意在言中”。同时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可锻炼学生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达到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情感上的沟通。)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1、朗读比赛。以班级为单位,大家推选一名代表和老师比赛,借助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秋日思雨》。其他同学从以下三方面给予评判:
(1)音准;(2)句逗的停顿;(3)语气、语调的处理。
2、通过讨论,统一意见:本文基调愉快而深沉;语调平稳,不亦过高或过低;语气亲切,温和,并含有庄重;语速以中速为主,第四自然段应快些,第六、八自然段应慢些。根据讨论结果,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初读课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师生互动,形成板书。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我利用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以竞赛的形式,并且是与老师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那种追求成功的兴奋可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为自己、为集体争光。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对作品的理解中。)
(三)、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1、师生共同探讨第一、二节。
学习第一节:多媒体投影第一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请同学们轻轻地把这句话读一遍。(生读第一节)
师:从这样一句话的表述中,你能读出作者在写这句话时含着的情感吗?自己再轻轻读一遍。
(冰山只露一角。以猜读体味作者的创作,学生以最自然的状态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
(不急于让学生回答,给他们时间再次阅读。)(生轻声读。纷纷举手。)
(既让学生猜想,自然给以一定时间。对开放性的问题,不仓促评价。努力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师追问:这样的内容平常习惯是怎样表达的?作者这样选用词语和选择句式,你能否发现什么“特别”之处?
通常习惯的表达有:
(1)我们一家四个人在田野上散步。(2)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
归纳比较结果:文章选用的句式有强调的意味,突出“我”对母亲的尊敬及对一家人的爱,郑重其事地推出一个镜头。
(进一步朗读并感受课文语言,切入到本课主要目标——语言的探究,通过比较发现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感受文章浓浓的亲情。)学习第二节:自主发现句式比较特殊的句子;推选用得巧的词语,体验其中蕴含的真情。
句子: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词语:信服(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会发现句式与词语的选用上都有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把小事情写得很重,写得意义不凡。)
2、学生归纳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作者用心选用句式与词语,整篇文章给人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使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显得那么不同寻常。
(归纳的环节非常重要,它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
(四)、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1、小组学习,圈画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比较特殊的,也就是有举轻若重感觉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
(小组活动,师生互动。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教师要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这一阶段也可以将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别交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探讨,这样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2、班级交流,共享发现。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可能有的句子:
(1)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句话从小孩的嘴里出来,显得特别的天真、可爱,可让学生仿读进行品味。)
(2)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教师可不失时机地问:为什么他们都听我的?引导学生探讨)(3)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非常普通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样地富有诗意,并且使它与庄重的话题“生命”联系在一起,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作者为什么看到这田野美丽的春景会想到生命?”“这与前文写母亲有无联系?”等问题。并让学生动笔仿写,深入理解语言美。)
(4)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这是一句有着深刻含义,富有哲理的话,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中,应鼓励学生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
(培养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并且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探讨中穿插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读是吞食、咀嚼,是最简便同时也是最有效的阅读方法。”——沈江峰《主体阅读的实践形式探析》)
▲可能有的词语: 太迟、总算、熬、分歧、责任的重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稳稳地、仔细(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举轻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教师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如:说母亲过冬天,为什么说成“熬”?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个这么大的词?我为什么会感到责任的重大?假设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母亲会怎样想?为什么我和妻子要慢慢地、稳稳地、仔细地背呢?等等。这些都是开放性的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要渗透情感教育,教学生做人的道理。)
(分享学生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注意语言、情感,也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语文托起的,是一个大写的“人”。)
(五)、拓展:强化发现
1、与作者原文比较,推进研究。
文章选进教材时删了三处文字,出示这三句话,讨论编者删改的意图,并且评价删改的效果。
括号内为原文删去的三句话:
(1)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2)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3)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教学中,讨论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初一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可以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编者的意图。)(教师根据学习情况决定是学生个体独立思考还是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养成平等审视的意识,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同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与发现,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放任思维的潮流。“且放杜鹃林中啼”,只要合理、能说得通就可以。)2、调用积累,向课外拓展。
师:举轻若重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在生活中或者阅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例子,如“扛着一支铅笔”。你能否也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写几句话,描述生活中感受到的亲情?
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读与写结合,同时也希望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学语文,更应该用语文。用中才会思学,学也才会其乐无穷。)
(六)、比较:验证发现
速读课后短文《三代》,和《散步》进行比较阅读。
师:《三代》与《散步》相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提示:可从情节、主旨、写法和语言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
(比较是研究性学习经常用到的方法,《散步》与《三代》的主题相近,又有差异,情节差别较大,语言风格也就各有千秋,这两篇文章作为一组教学材料,比较它们的语言风格,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角度。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感动”这种情感更是个性化的,说《散步》更感动人,可以;说《三代》更感动人,也可以,能言之成理就好。当然,教学中不要赶进度,来不及1课时完成,可以把这一项任务放在课后,作为一次研究性的作业,向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六、反思与小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由同学谈本节课的收获与启示。)
2、师总结:《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这处空白点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以大家齐唱《常回家看看》来结课,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七、作业布置
1、老师的建议:大家把文章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与父母共读,亦是多角度阅读的一种形式。也是孩子与成人的一种交流。)
2、观察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是否真的有许多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展现语言魅力,描绘生活之美。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生活,品味生活。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读与写的有机结合会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第五篇:《散步》教学案
23.《散步》教学案
【学习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亲情,体味浓重的情意。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人性美、意境美。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的情感。【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检 测】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嫩芽()霎时()苦熬()分歧()拆散()步履蹒跚()
二、理解下列词语含义
委屈 讷讷 各得其所 不知所措 步履蹒跚
【课 堂 学习】
一、情境导入,激发感情 1,播放一段公益广告视频
问:这是一则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公益广告,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师:这是一个和谐的家庭,幸福的家庭。那么,看到这么幸福这么温馨的家庭,我们不禁被深深地感动。今天我们就跟莫怀戚一家去进行心灵上的散步,去感受这个家庭中浓浓的亲情。
2,出示学习目标: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二、预习检测,基础过关
三、研读入境,把握主旨
1.听读课文,披文入境
这是一次怎样的散步?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再读课文,品评人物
那么,在这个温暖的家庭里,你最欣赏的人是谁呢?请以小组为单位,“我组最欣赏
,因为,从文中
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回答。
3.水到渠成,把握主旨
感知了文章内容,又分析了人物形象,现在,你能概括文章中心思想了吗?
四、品味语言,探寻美点
“好马配好鞍”,好文章除了有好主题,还须有好的语言与之配合,才能珠联璧合。请找出你认为最妙的一个词、最美的一句话,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品一品。如生动的景物描写;贴切的修辞;特殊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等。(提示:人性美、意境美)
1.学生寻找、思考、圈点、勾画、批注。2.学生畅所欲言。(1)写景的句子
(2)传情的句子(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师生适时点评。)
(3)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4)精当的用词(5)含义深刻的语句
小结:文章的语言优美,耐人寻味,我们以后在写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样的语言,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要的只是一份朴实自然,一份真情的流露。
五、写法探妙,以资借鉴
【师】一次平常的散步,一点小小的波折,要是你,会把这事写入文章吗? 【明确】:这是一件小事,却折射出人性中最闪光的地方,“以小见大”地开掘出颂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深意。这种以小事情表现大主题的写作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知识讲解】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是指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它往往在选材上或撷取一个片段,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或选择一件小事,通过多种表现技法,努力开掘、提炼,写出它的内涵,以一目尽传精神,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题。
以例识法:
回忆课文《走一步,再步一步》,文中讲述了“我”从不敢下来的山崖上一步一步慢慢走下来的小事,文末阐述了只要慢慢努力,一步一步解决困难,战胜困难,就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哲理。
六、拓展延伸,音乐升华
1.自省吾身
【师】想想看,在家庭生活中,你与父母有过分歧吗?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学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你该怎样做?(投影出示)
2.抒写亲情
【师】爱要说出口,现在你也许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在所发的卡片上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小语,回家后放到爸爸妈妈的床头或书桌上。
集锦:(投影出示)
父爱如山,伴着儿女成长;母爱似水,永在心中流淌。我爱你——亲爱的爸爸妈妈!
不老的爸爸,你是我的长青树;幸福的爸爸,你是我甜蜜的思念;快乐的爸爸,你是我看不完的开心辞典!
总希望快乐将你围绕;总盼望幸福把你拥抱;总期望健康与你同在;总奢望能为你做得更多。祝福你——我最亲最爱的爸爸妈妈。
3.真诚行动
爱要说出口,更要有行动。回家常为父母、家人做点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相信你能做到!(投影出示)
七、布置作业 【教师寄语】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投影出示)。其实,生活就像洋葱一样,总有一片会让我们流泪。亲情是天冷时父亲为我披上的一件外套,亲情是深夜里母亲为我冲好的一杯热奶,亲情是孩子柔嫩的小手为父亲拭去额上的汗珠,亲情是母亲疲惫时孩子递上椅子的体贴……
是啊,亲情不单单是爸爸妈妈无条件的付出,亲情也是爸爸的责备妈妈的唠叨;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亲情更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亲情不只是父母的殷切期望,亲情更是儿女无言的回报;亲情不单单是今天课堂上的片刻时间的领会,亲情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去感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衷心祝愿大家家庭美满,阖家幸福!最后就让我们在这首《让爱住我家》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
朗读时应注意:轻读(~)、重音(·)、停顿(较长“/”、较短“//”、更短“///”)、快慢、语调等。
1.停顿:停顿的依据如下:
(1)大的停顿和小的停顿,凭标点符号;(2)更小的停顿,凭词的组合;(3)句中的三个小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停顿时无大小之分。那么这句话应读成怎样的腔调?如,一句表达告诉别人一件事的陈述句,要读轻一点,读出陈述语气。
例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朗读节奏可按音节或意义单位来划分。
2.读一句话还要读出重音,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里的某个音节或句中的某个音节读得重些,强些。一个短语或者句子里的主要字眼儿,要读重音。如《散步》中“母亲本不愿出来的”一句中“本不愿”是它的主要字眼。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只有一个重音,一个句子有时就不只是一个重音了,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3.朗读课文,能读出停顿、重音、语调,就显得有节奏感。例如朗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