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
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
众所周知,体育与健康息息相关,然而它们两者之间具体相关程度究竟如何?对许多人来说也许只是笼统地略知一二.在我看来,要谈论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准确把握体育与健康这两者的确切概念究竟如何定义.一种比较普遍为大众所接受的观点认为,体育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以身体练习或运动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身体练习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健康是指个体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通过体育锻炼,人全身的血液循环得以促进,加快了血液循环,从而提高免疫力.每天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感到轻松惬意,运动医学称之为“第一次放松”反应。这时,体内氧化过程加快, 代谢旺盛,废料随多余的水分排出,从而获得“第二次放松”效应,体内以有一股旺盛的情绪潮流通向全身,感到清爽和有活力。长期坚持适度的运动,会使毛细血管通畅,血液粘度降低,免疫功能增强,仅可有效的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甚至能使体内早期的癌肿消退.由此可见,体育对人们身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尽量每天抽出一部分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以便用更强壮的身体和更充足的活力应对将来的学习与工作!
第二篇: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浅析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软件学院 张金鹏 54080507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生命在于运动,波兰著名女科学家居里夫人也认为,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可见体育运动和对于强健身心,保证健康优质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社会压力逐步提高的今天,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更加显得突出、引人注目。当然这已经是我们大部分人所持有的共识了,但是我们很少有仔细的思考体育运动到底和身心健康有着什么样的具体的关系,借着此次机会,在下面谈谈我的鄙见。
总的来说,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有着广泛的促进作用,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从身体健康和锻炼的角度,首先,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的脏器,尤其是心肺的功能。众所周知,经常运动的人新陈代谢旺盛,心壁增厚,心肌增强,心跳频率减少,肺活量增大,这一切都预示着心肺功能的显著增强。不仅如此,规律的适量的运动还有助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功能的改善。其次,体育运动能够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并且能够提高人的运动能力。科学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时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在校学生,身体素质对比对照组占明显的优势。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包括在校大学生的骨骼、肌肉的发育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再次,体育运动能够改善人的中枢系统的功能。这一点尝尝被大家所忽视。体育运动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有着十分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够提高大脑的兴奋度,使其反应加快。对长期用脑的脑力工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最后,体育运动对于身体的抗病能力有着显著的作用。我们也能很容易的看到,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生病的几率平均较少,而且即使生病了,平均的康复时间也比较短。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单单从身体健康的角度考虑,体育运动就已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然人是身心合一的整体,体育运动不仅仅对身体健康有着显著地作用,对于心理健康仍然作用巨大。
首先,体育运动能够培养人的意志品质。我们知道,体育的特点就是激烈,艰苦,竞争等。而这一切都要求参与者能够有较强的毅力,耐力,同时我们说,体育运动的过程本身就是在提升参与者的意志品质,培养其沉着果断,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其次,体育运动能够使人际关系和谐。大部分体育运动都是团体项目,这就要求队员们能够相互配合,而在这个过程中,无形的就提升了参与者的团结的品质和集体荣誉感,并且由于相互的配合,总能够带来十分良好的人际关系,队友们的互帮互助可以延伸到体育场之外的生活的各方各面。再次,体育运动能够显著的调节人的情绪。经常进行体育运动的人能够用体育运动这一手段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郁闷了,打一场篮球,踢一场足球,过后一切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可以说体育运动是很好的宣泄手段,如果得到充分利用,这对快乐优质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体育运动与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促进关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并且将其培养为一生的爱好,使其发展成终生体育,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服务。还等什么?赶紧参与到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来吧!!
第三篇: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字数:3415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
穆玲燕 111503111
【摘要】:在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之中,健康备受关注,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健康的认识也发生了较大的改观,它的概念、本质、内容、形式被注入新鲜的血液,体现了它的与时俱进,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本质认识。
关键词:体育锻炼现代健康影响生活水平思想观念科学
1.现代健康观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是:健康,并不仅仅是不得病,还应包括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健康是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状态。上述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可构成人的生命质量。在人的生命这个三维立方体中,身体、心理和社会三种属性的面积越大,则生命立方体的体积越大,在自然和社会中所占的位置也越高,与社会的接触面也越大,显示出该个体的生命质量也越高。反之,如果这三种属性的面积过小,则个体与社会的接触面也越小,生命质量就越差。许多健康者的经验告诉我们,生命体的质量越高,则健康长寿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反,个体如果心理压抑和自我封闭,则极易产生疾病,缩短寿命。这也说明,一个人只有从生物、生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着手,才能提高生命质量,保证其健康幸福的生活。
2.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影响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没有健康就一事无成,健康既属于个人,也属于社会。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增强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文章通过分析体育锻炼对身体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使人们建立正确发展的健康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转变,人们愈来愈注重生活生命的质量,那么健康就是人们不懈追求的起码目标,它是高质量生活的根本保证和基本内涵。
在健康的五要素中,身体生理健康是基础。它是其他健康要素的发展前提和保证。
身体健康首先应身体机能正常,各器官系统功能协调配合,代谢良好。较高水平的生理健康表现为体能良好,体能是一种满足生活需要和有足够的能量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它源于身体的能量物质储备器官,体育锻炼是提高体能的关键途径,增进健康的有效方式。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健康的全面关注的表现。它是指一个人处于自我感觉良好,并与他人和社会保持和谐的状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密不可分,体育锻炼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调节心理平衡,降低紧张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是对健康概念的科学延伸,体现了时代发展对人的进一步要求。它是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扮演社会角色的能力。
2.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2.1体育锻炼对身体生理健康的影响。人体由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和感觉器官等组成。体育锻炼是由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所完成,同时,体育锻炼又对各器官系统产生良好影响。
2.1.体育锻炼与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是由消化管与消化腺组成。消化系统可把食物转化为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将它送入淋巴和血流,以供身体生长和维持生命用,并将代谢过程中的残渣排出体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消化系统的机能有良好影响,可使胃肠的蠕动增强,消化液的分泌加多,因而使消化和吸收的能力提高;也能增加人体对食物的欲望和需要量,有利于增强体质。人的身体发育及脑力与体力劳动都需要大量营养物质;同时,体育锻炼能量消耗的增加会进一步加快新陈代谢的过程,从而促使胃肠消化机能同步加强。体育锻炼能使呼吸加深,膈肌大幅度上下移动,腹肌大量活动,这对胃肠能产生一种特殊的按摩作用,对增强胃肠的消化功能有良好影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防治肠胃疾病有良好作用。例如:腹肌过分松驰无力,往往容易导致内脏下垂,消化不良,便秘等,通过体育锻炼加强腹肌力量,可以预防这些疾病。同时,利用体育锻炼使人增进食欲,提高消化能力,改善肠胃消化功能的良好作用,来作为治疗消化不良、胃肠神经官能症、溃疡等疾病的手段,也能取得良好效果。
2.2.体育锻炼与神经系统
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使之思维敏捷,调控身体运动更准确协调。另一方面,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身体内部各器官、组织的调节能力,使各器官、组织的活动更加灵活、协调,机体的工作能力得到提高。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有效地消除脑细胞的疲劳,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另外,由于体育锻炼使得血液循环加快,在单位时间内流经脑细胞的血液增多,能量物质的补充较快。其次,户外空气中氧气含量要明显高于户内,因此,通过血液循环,能使脑细胞获得更多的氧气,加快新陈代谢,加快疲劳的消除,使我们的大脑更清醒、更灵活,学习和工作效率提高。③.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预防和治疗神经衰弱,神经衰弱一般是由于长期长时间用脑,不注意休息,使大脑皮层兴奋、抑制长时间失衡而引起的神经系统机能下降的一种功能性疾病。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神经衰弱。④.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经常保持平衡状态,及时消除脑细胞的疲劳。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也可预防神经衰弱。
3.体育锻炼促进健康的方法
3.1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体育锻炼原则是体育锻炼客观规律的反映,也是参与者安排锻炼计划、选择锻炼内容、运用锻炼方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以下五项原则,是人们在体育锻炼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为锻炼者达到理想效果而提供科学指导。它包括:自觉积极主动原则;讲究失效原则;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原则;全面性原则;
3.2怎样进行健身锻炼
首先我们选择一种“轻松”的体育锻炼,它经济负担小。体育锻炼需要场地和器械,需要付出一定的资金。从事“轻体育”则不用为经济负担伤脑筋,在公园、马路、。广场或家里都可以进行,做到“少花钱可健身,不花钱也可健身”。时间要求松。“高效率、快节奏”是现代人生活和工作的一大特点,人们想锻炼,苦于没整段时间。“轻体 育”在时间要求上就宽松多了,可以利用工作的间歇时间进行,可以利用茶余饭后零散时间进行,时间安排可长可 短,完全依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体育锻炼轻松化。正是由于上述各方面因素的作用,人们就可以在几乎没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从事轻体育活动了。
如何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一、锻炼时要把握好运动的量。例如在进行跑步练习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距离,但无论选用什么样的运动量,都要遵循由小至大的原则,切勿突然增加运动量而造成运动损伤。
二、注意动作速度。只要进行动力性肌肉力量练习,就存在动作速度问题,负荷和速度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负荷越大,速度就越小。锻炼者要根据练习的要求合理安排,对于青少年来说,爆发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力量练习时,选择适宜的负荷,尽量加快动作速度,对提高肌肉的爆发力十分有益。
三、控制好练习次数。对于一般体育锻炼者来说,没有必要每天都进行力量训练,即使是为了专门发展肌肉力量,采用隔天力量练习,也足以取得理想效果。如果每天都进行力量练习,不仅提高肌肉力量的效果不明显,而且还会造成整体机能的不协调发展。除此之外,体育锻炼还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体育锻炼方法虽然简单易学,但要想科学地安排体育锻炼,提高锻炼效果,避免伤病事故,就必须注意这些本原则。
(一)秩序渐进原则:体育锻炼的秩序渐进是指在学习体育技能和安排运动量时,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渐进行。
(二)全面发展原则:在体育锻炼时,要注意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和身体机能的全面提高。
(三)区别对待原则:体育锻炼时,还要根据每个锻炼者的年龄、性别、爱好、身体条件、锻炼基础等不同情况做到区别对待,使体育锻炼更具有针对性。
(四)经常性原则:经常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效果才明显、持久,所以体育锻炼要经常化,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虽然短时间的锻炼也能对身体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一旦停止体育锻炼后,这种良好的影响作用会很快消失。
(五)安全性原则:从事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都要注意安全,如果体育锻炼安排得不合理,违背科学规律,就可能出现伤害事故。参考文献:
【1】田金华. 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J].中国体育科技, 2003.39(1).【2】冯燕.健美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效应研究[J] .体育科技.2005年01期.【3】许国喜.试论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刘成海.体育运动全球化对现代人存在方式的影响[D] .四川大学.2004年
【5】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五个领域强调什么.耿培新等中国学校体育.2003年2期
【6】李运铭.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8(2):99-100.【7】白莉,等.
体育健康实践与探索[M] 2004..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浅论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
浅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促进
【论文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促进
【论文摘要】: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探讨了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一些心理缺限的症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体育锻炼的疗法。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锻炼与情绪方面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有调查表明, 人运动时大脑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作用的物质---内啡肽。吗啡的作用是消痛并使人产生欣快感, 内啡肽也会产生欣快感, 它可以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体育锻炼也给人们提供一个机会, 使人们能够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在单调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 通过冥想思考等思维活动, 可能促进思维反省和脑力的恢复, 这种对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转移,可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二)体育锻炼与人格方面
人格,也称个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人格。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
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体育运动能提高心理耐挫水平,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三)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方面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与人的交往不仅反映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中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四)体育锻炼与智力方面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认知行为假说指出:体育锻炼可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要求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供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通过进行体育锻炼可使学生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智力, 促进身体健康, 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可使身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 在运动中享受节奏韵律。体育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 有助于消除体育之外的阶层或文化上的差距, 有助于消除孤独心理, 冲破“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 从而增进和发展与不同类型的人的交往。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所无法替代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有利条件, 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发挥其特殊功效, 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同时, 健康的心理又能促使机体战胜各种病魔的侵袭和摆脱各种挫折及逆境。因此,心理健康的持续化、年轻化, 需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顾渊彦.体育社会学[M].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2] 姐刚彦.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体育科学, 2000,(1).[3] 江宇.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4] 李京诚.身体锻炼心理某些领域的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1999,(3).[5] 汪继兵.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J].黄山学院学报, 2006,(10).[6] 张力为, 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刘协和.心理卫生大全[M].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3.[8] 祝蓓里, 季浏.体育心理学新编[M].上海: 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5.[9] 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辞典[Z].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第五篇:浅析饮食均衡与身体健康
浅析饮食均衡与身体健康
摘 要:常言道,“民以食为天”,营养是生存第一需要,营养状态的优劣关系到生命的质量,因此,了解食品,了解人体对不同营养成分的需求量是十分必要的。例如,蛋白质、脂肪每日需要几十克,而微量元素及各种维生素每天只需要若干微克。日需要量在10克以上的营养素称为宏量营养素,如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日需要从微克到毫克级的营养素则称为微量营养素。此外,食物中还含有形形色色的生物活性物质,如抗氧化剂等。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也不同,面粉等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牛奶、鸡蛋、瘦肉则以蛋白质为主,水果、蔬菜中富含矿物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它们之间千差万别,所以要求我们必须平衡膳食,这样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关键字:膳食平衡;健康;营养;食品功效
一、以往人们的认知
人们长期以来,在膳食结构上存在一种误区:饭多吃要发胖,蛋白质多吃有利健康。从总体上说,都市人膳食中的优质蛋白已经足够了,但不少人还是热衷补充大豆蛋白等营养品。殊不知,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反而会加重肾脏负担。而且,在他们摄入的蛋白质中,猪肉摄入量占蛋白质总量的5成以上。
从专家的研究数据可以得知,猪肉的脂肪含量是牛肉的2.8倍,鸡肉的2.2倍,但不饱和脂肪酸却显著低于鸡、鸭、兔肉。因此,城市居民的脂肪热能不断增加。过多的摄入猪肉,对人体无益反而有害。
二、各种营养素摄入量间的平衡
平衡膳食的关键不仅取决于这三大营养素的摄入量,也取决于它们之间比例的平衡。一般认为,人体热能的60-70%来自于碳水化合物,10-15%来自于蛋白质,20-25%来自于脂肪。按照这种组成比例,并考虑到不同营养素产生能量之区别(1克蛋白质或糖可产热4千卡,1克脂肪可产热9千卡),食物中三大热能营养素摄入量的比例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6∶1∶0.7。
当膳食中脂肪热量提供过高时,将引起肥胖、高血脂和心脏病。蛋白质热量提供过高时,则影响蛋白质正常功能发挥,造成蛋白质消耗,影响体内氮平衡。相反,当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热量供给不足时,就会削弱对蛋白质的保护作用。三者之间是互相影响的,一旦出现不平衡,将会影响身体的健康。此外,要注意一日三餐热量的合理分配,早餐占30%,午餐占40%,晚餐占30%。
各种营养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并且不同的生理状态、不同的活动,营养素的需要量也有所不同,因此中国营养学会制定了各种营养素的每日供给量。我们膳食中所摄入的各种营养素在一定的周期内,保持在标准供给量上下误差不超过10%的范围。这种相互间的比例,即可称为营养素间的基本平衡。根据“平衡膳食宝塔”,我们知道每人每天应吃(以生食计算)谷物300~500克,蔬菜水果为400~500克和100~200克,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125克(鱼虾类50克、禽肉50~100克、蛋类25~50克),奶类食物100克,豆及豆制品50克,油脂类不超过25克。
三、科学饮食应均衡营养
其实,人们应该走出以猪肉为主要肉食的误区。同时,可以广泛选择一下其它的肉食,这样对饮食平衡很有好处。
按照科学饮食原则,“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一条腿的;吃一条腿的不如吃没有腿的。”中国有句谚语叫“宁尝飞禽四两,不吃走兽半斤”也是这个道理。显然,吃飞禽(或家禽)要比吃走兽(家畜)对人的健康更有益。人们摄取蛋白质的食物并不应只从猪肉中获取,鸡、鸭、鱼、虾中所含有的蛋白质要高于猪肉,且这些肉类的脂肪含量要远远低于猪肉。
有人曾做过一些调查:在一家超市肉类专区随机采访了几位顾客。“鸡肉应该比猪肉的营养价值高吧。”一位正在挑选鸡胸肉的年轻女士告诉记者,她们家很注重饮食营养,过去家人习惯性的爱吃猪肉,但现在从很多途径了解到鸡肉、牛肉都要比猪肉的营养价值高,家人的饮食习惯在慢慢改变。听到这位女士的回答,一位老人也笑着插话说:“过去,他们全家人都爱吃猪肉,但现在也在慢慢改变饮食习惯,猪肉、鸡肉、牛肉、鱼肉常常搭配着吃。用专家的话说,这样比较平衡。”
现在人们也开始关注饮食中的“均衡”。究竟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均衡呢?专家认为,科学饮食应结构均衡、营养平衡,其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要合理。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应占每天能量消耗的60%左右,脂肪占25%左右,蛋白质占15%左右。人们每顿都应补充粮谷类食物,早30%,晚30%,中午可以多补充一点,40%左右。
另外还要做到饮食中的粗细粮搭配。粗粮中富含的膳食纤维除了可刺激肠道的蠕动,预防便秘,还可改善肠道菌群,促进益生菌的生长,缩短粪便中有害物质在肠道的停留时间,预防肠道肿瘤。此外,膳食纤维能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有利于控制血糖。可减少机体对脂肪的吸收,有利于预防高脂血症,还可增加饱腹感,有利于控制体重。中年人多吃粗粮,补充膳食纤维,可有效预防高血糖、高血脂等“富贵病”。
在一些农贸市场和超市内看到,玉米粉、小米、麦麸、荞麦、绿豆等粗粮重新回到了人们生活中,并被越来越多追求粗细搭配、合理膳食的市民所青睐。在一些大型超市,记者注意到,绿色食品的种类非常齐全,从粮、油、禽、蛋到蔬菜类、水果类,这些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深受顾客欢迎。
四、饮食的奇妙功效
古人言:“饮食有节,身必无灾”。如今,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要承受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和问题,一些人常常有种自我不适感,如失眠、乏力、体力下降、情绪不稳定等,这些“亚健康”状态是大多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前状态,是健康问题的明显信号。
而通过日常饮食就能够缓解或解决这些问题,多么神奇呀。专家介绍,预防亚健康首先要保持均衡营养,其次必须保证睡眠,另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研究证明,当人承受巨大的工作、心理压力时,所消耗的维生素C将显著增加,所以要及时补充。脂肪类食物也不可忽视,因为脂类营养是大脑运转的必需品,缺乏脂类将会影响人们的思维。现将一些亚健康状态的饮食调理方法介绍如下:
大脑疲劳时:坚果,即花生、瓜子、核桃、松子、榛子等,对健脑、增强记忆力有神奇的功效。因坚果内脂肪酸的含量很高,且无胆固醇;还含有特殊的健脑物质卵磷酯、胆碱,所以对脑力劳动者来说,它的营养、滋补作用是其它食物所不能比拟的。大脑容易疲劳的人还可以吃炖鱼,并在吃前最好小睡一会儿。人们都习惯饭后睡觉,这是不正确的习惯,应改为饭前睡一会儿,因为吃了饭再睡,人会觉得越来越不舒服。
压力过大时:维生素C具有平衡心理压力的作用。当承受强大心理压力时,身体会消耗比平时多8倍的维生素C,所以要尽可能地多摄取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番茄、甘蓝、菠菜、芝麻、苹果、橙子、橘子等果蔬。
脾气不好时:缺乏钙和维生素B容易造成脾气大爱发火,平时应多吃些富含钙质和维生素B1、B2的食物,如豆类、牛奶、瓜果蔬菜、虾蟹、海带等是有好处的。钙具有安定情绪的效果,牛奶、乳酸、奶酪等乳制品以及小鱼干等,都含有极其丰富的钙质,有助于消除火气;萝卜适于顺气健胃,对气滞上火生痰者有清热消痰的作用,最好生吃,也可做成萝卜汤食用。
失眠健忘时:多吃富含钙、磷的食物。含钙多的食物如大豆、牛奶、鲜橙、牡蛎,含磷多的食物如鸡肉、鸡蛋、土豆、菠菜、栗子、葡萄等可多吃些;神经敏感的人适宜吃蒸鱼,但要加点绿叶蔬菜。因为蔬菜有安定神经的作用。吃前可以先躺下休息,松弛紧张的情绪,也可以喝少许葡萄酒,促进肠胃蠕动。
无精打采时:可在口中嚼些花生、杏仁、腰果、胡桃等干果,对恢复体能有很好的功效。因为它们含有大量丰富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钙和铁以及植物性脂肪,却不含胆固醇。此外,蛤蜊汤、青椒肉丝、凉拌蔬菜、芝麻、草莓等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适度的热量,能保护并强化肝脏,不妨多吃一些。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平衡膳食的关注,对平衡膳食的研究将会越来越细致和准确,同时人们的生活也必会过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健康。
五、参考文献
[1]《食品营养与健康》 易美华编著 2000.03 第一版;[2]《饮食健康与食品文化》 王昕等编著 2003.08;[3]《改善健康的要诀是平衡膳食》 2008.06.03;[4]《健康顾问—养生保健典藏本》王捍峰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7.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