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
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
题目:体育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
班级:学号:姓名:
体育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已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当今我们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心理障碍、体质下降、近视和肥胖增多、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等。因此加强体育健康教育,提高我们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与行为习惯和经常、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是预防疾病、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各种学习、考试压力的影响及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独立自闭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多,参加各种群体活动的时间大大减少,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增大。在体育活动中,一方面学生们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之间可以做到相互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有利于人际交往和沟通。另一方面,在各种活动规则和要求的约束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平等的,人与人之间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最佳空间。由此可见,大学生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结识更多的同学、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那么什么是体育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来自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应有的素质。所谓健康的生活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人怎样健康地去生活。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宝贵的财富,尤其在竞争日益激烈,人才国际化的今天,对大学生的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忽视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会给社会和国家带来严重后果。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其体育生活的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衡量高校体育教学成效的重要方面。针对大学生体质状况以及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为努力促进大学生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提供有益
思路。
大学生对体育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
目前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的身体现状感觉良好或一般,大多数男生感觉较好或很好,对自己身体比较满意;而女生较多感觉一般。其中不少人认为身体不太好,虽然有先天性的体质的原因或者其他原因。其实大学生的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不吃早餐、过分熬夜、盲目减肥、挑食和偏食、抽烟酗酒等。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待身体健康的态度是不科学的,大部分的人认为自己是健康的,不会去为了健康而做运动。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体育生活方式并不重视,忽略了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懒得抽出时间锻炼身体。因此,由于缺少运动所导致的亚健康状态和各种疾病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日益显现出来。
体育干预对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一)可以改善心境提高自尊心,有助于消除心理障碍
运动按照代谢方式分为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两大类。有氧锻炼也叫有氧代谢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也就是说,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无氧运动属于力量性运动项目,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少于所需的氧气。有研究结果显示,积极进行包括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在内的各种锻炼,可以改善沮丧和焦虑的心情,使精力更加旺盛等。其本质乃是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大学生生活节奏快、学习压力大,会使人产生紧迫感、压抑感,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压力,增强自我肯定意识,使人变得活泼、开朗、朝气蓬勃,可以调节人的心理活动,陶冶人的美好情操。
在当代的社会,独生子女群体己成为当今大学生的主体,他们相当多的存在着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在当代知识经济学习化的社会,繁重的学习压力和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不但使很多大学生诱发悲观失望、忧郁孤独等心理障碍,还会使他们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体育游戏种类繁多,方法各异。参与者可以通过走、跑、跳、投、爬越等形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有助于他们摆脱压抑、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获取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保持心理平衡,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二)能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人们参加锻炼的目的不尽相同,有的为健身祛病,有的为减肥塑身,有的则为交流娱乐。然而,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乃至人格成长的好处。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长期、有规律地从事体育锻炼能提高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自信度、自尊心,养成勇敢、果断、坚韧的意志品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独立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大多数运动情境中,参与者需要独立面对困难,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需要不断地通过意志努力实现运动目标。因此,长期参加体育运动能促进心理独立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行之有效的进行体育干预
关注大学生心理建设,培养自觉的体育意识,根据学生心理危机所表现出的动态特征,应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及时发现问题,集普查、咨询、跟踪、干预、调节于一体,多方位形成合力来预防、减少危机的突发性和意外性。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特征,对有问题困扰的个体进行心理辅导,关注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阶段,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情绪变化起伏较大,情绪的控制在这一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情绪需要有适当的表现机会,即需要将紧张的生活实践所导致的各种情绪给予适当地宣泄。体育锻炼为表达情绪提供了一个场所,身体活动可以使参与者的不良情绪和多余的能量的到合理的发泄,缓解人迹紧张和强迫行为的发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个体要注意确立正确的行为态度和目标态度,注重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体验到欢快与喜悦,并重视通过体育锻炼形成良好的锻炼行为习惯。
(四)加强高校体育设施建设,打造良好的物质环境
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的落实,学校要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切实加大对体育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有计划地准备体育设施与体育器材。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国家学生日至健康标准》,积极开展各种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在和谐校园建设的积极作用。
(五)提高体育教师素质,以其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行为的典范。体育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自我教育,不断锤炼自己的人格修养,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体育教师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会使学生产生敬爱感、信赖感,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健康的人格还有助于缓解、消除现代生活的快节奏
给学生造成的紧张、焦虑和压力,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乐观的情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总体趋势不容乐观。在指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时,要注重生活方式的整体,并引导学生感受健康生活所带来的良好的心理体验,增强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互动、和谐。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体育教育的需要出发,建立以文化性、科学性、健身性和实效性为主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有效的组织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自主的健身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习惯,使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向生活化、终身化发展。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后期向成年期转化的过程,其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迅速变化的过程之中。由于大学生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弱,对自己、社会、他人的认识还难以全面、准确,而其所承担的学习任务较重,对自我的期望较高,对社会的期盼较高,有极易受外界诸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在人格的完善中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体育与健康的教育,以它综合性的特点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既体会到愉快情感,培养良好的情绪,又能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建构和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整个大学生整体教育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教师要根据需要和可能,选择、创编一些有针对性,适用性强的体育与健康活动,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同样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也起到良好的调节与促进作用,体育可以“强筋骨、调感情、强意志、增知识”。因此,加强健康教育,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是提高我们大学生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因此高校体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任重而道远。我们大学生也一定要注重体育,做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通过在这个学期的体育与健康的课程学习,我们在分析了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后,不难看出,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健身体、增强体质,还具有完善身体、发展身体、修炼人生、健康心灵、健全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功能,其重要价值还在于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生命活力、心理品格和实现人的现代化,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体现,不仅从身体上,也从精神上、社会适应上达到人的健全、健康状态。
第二篇: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的复习资料
--,名词
1.健康:指的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2.过度训练:是运动负荷与机体机能间过分不相适应以致疲劳连续累积而引起的一系列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也称为“过度疲劳”。
3.休克:是一种急性有效血液循环功能不全而引起的综合症。
4.专门化运动知觉:指通过运动训练形成的高度分化的运动知觉。
5.体育人口:指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 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
6.运动不足病:是指以运动不足为主要原因有关的一组疾病。
7.肌肉痉挛:就是肌肉不自主的强制性收缩,俗称“抽筋”,在运动中最易发生在小腿腓肠肌,其次是足底屈拇肌和屈指肌。
8.休克:是一种急性有效血液循环功能不全而引起的综合症。
9.亚健康:指机体在内外环境不良刺激下,引起心理、生理发生异常变化,但尚未达到明显病理反应的程度。
10.运动处方:运动指导员,运动教练员,乃至运动者本身,对所指导的运动者或自己,拟定出的运动内容。
二、填空题
1.测量人的寿命主要有生长期测算法、性成熟期测算法、细胞分裂数与分裂周期算法三种方法。
2.节选练习法,这是根据主客观条件的要求,只选定一个完整的项目的某一部分或某个动作进行练习的方法。
3.科学系统的体育锻炼,即可以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又可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运动幅度
4.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 遗传因素 和 心理社会因素
5.人的精神活动与疾病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素质》中“怒伤 肝,恐伤肾和思伤 脾,忧伤肺 ”
6.心理测量起源于中国。
7.健康运动是治疗亚健康的良方,而心理治疗治疗亚健康的关键治疗。
8.运动处方可分为以下三种:治疗性运动处方、预防性运动处方和竞技性运动处方
9.肌肉痉挛最易发生在小腿腓肠肌,其次是足底的屈拇肌和屈趾肌
10.对于疲劳的程度,前苏联生活学家B.沃尔科夫对疲劳的临床表现做了以下三种分类:轻度疲劳、中度疲劳 和非常疲劳。
11.心理健康可用“三良好”来衡量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事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12.人体长期从事体育锻炼,可以改善骨的血液循环、加强骨的组织新陈代谢,使骨径 增粗,骨质 增厚。
13.体育起源于 劳动。
14.身高是反映人体骨骼的发育状况和人体 纵向 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体重是人体 横向 发育指标。
15.健康的“二因素” 说,人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受 先天的遗传因素 和后天各种因素的影响。
16.人体衰老可分为 生理性 衰老和 病理性 衰老两种。
17.血细胞分为: 红细胞、白细胞 和血小板。
18.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良好影响有窦性心动徐缓、每搏输出量增加和血管弹性增加
19.中年期的心理特点有 稳定性、成功性和 紧张性。
20.亚健康是指人的身体介于 健康 和 疾病 之间的一种状态。
三、选择题
1.心率随年龄、性别、机能状态而不同,但经常参加的有氧运动,会使安静时的心率(B)。
A.不变B.下降C.略有增加
2.心理学提出易患心脏病的人有一种共同的行为模式为(A)
A.A型行为模式B.B型行为模式 C. C型行为模式
3.人的身高在一天内会有一定变动,其中(C)人的身高最低。
A.清晨B.中午C.晚上
4.科学健身最适宜的运动强度为(A)。
A.中等强度B.大强度C.小强度
5.民间称发胖为“发福”,认为肥胖代表“富有”和“权威”,发胖实际上就是(B),A.营养好B.代谢失调症C.丰腴
6.由于食物热效应作用,所以减肥宜采用(B)。
A.减少每天进食的次数B.增加每天进食的次数C.减少每餐的食物量
7.老年人通过体育锻炼,可增加血管壁的(A),以预防或缓解老年性高血压等症状。
A.弹性B.适应性C.厚度
8.减肥最适宜的运动方式为(C)。
A.力量训练B.无氧运动C.有氧运动
9.亚健康人群不包括(A)
A.长期生病者B.长期夜以继日不注重休息者C.脑力劳动,少运动者
10.体育人口的制定标准不包含(B)。
A.青少年学生B 农民C.老人
11.人的身高在一天内会有一定变动,其中(B)人的身高最低。
A.中午B.晚上C.清晨
12.心率随年龄、性别、机能状态而不同,但经常参加的有氧运动,会使安静时的心率(A)。
A.下降B.不变C.略有增加
13.肺活量反映受试者一次呼吸时肺的最大通气能力,是人体生长水平最具代表性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其大小和以下那种因素的关系最小。(C)
A.呼吸肌的力量B.肺和胸廓的弹性C.身高
14.心理学提出易患心脏病的人有一种共同的行为模式为(A)
A.A型行为模式B.B型行为模式 C. C型行为模式
15.高血压、高血脂与高血糖和(B)被称为“死亡四重奏”。
A.老年痴呆症B.肥胖C.动脉硬化
16.分布于四肢的主干部分的骨骼主要是(B)。
A.短骨B.长骨C.扁骨
17.科学健身最适宜的运动强度为(A)。
A.中等强度B.大强度C.小强度
18.人的身高受那种因素影响最大(C)。
A.营养因素B.地理和环境因素C.遗传因素
19.体育活动的频率为每周(A),才具有明显的心理效应。
A.2-4次B.1-2次C.5-7次
20.亚健康人群不包括(B)
A.长期夜以继日不注重休息者B.长期生病者C.脑力劳动,少运动者
四、判断题
1.老年人经常进行力量训练也可以使肌肉体积增大。X
2.猝死和过劳死是亚健康产生的最严重的危害。√
3.脂肪累积在腹部的苹果形身材与脂肪累积在下半身的梨形身材相比,前者对身体健康所带来的危险更大。√
4.心理测验的功能,从实际应用角度看具有选拔人才、岗位安置、辅助咨询的功能。√
5.人体能量摄取与能量消耗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能量的平衡状态,分为能量正平衡、能量负平衡和能量平衡三种状态。√
6.孤僻型的人应多从事个人化的运动,多选择个人的运动项目,如游泳、溜冰等。X
7.运动前充分的准备活动可增加关节囊分泌滑液,润滑关节,以减少的摩擦。
8.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或运动员无论在安静和运动状态下,每搏输出量均比一般正常人高。√
9.经常的体育锻炼可使关节的稳固性加强,使关节承受更大的负荷。√
10.体育锻炼应循序渐进运动量的安排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渐进行。√
11.只要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就能增加骨骼的密度。X
12.球感是专门化运动知觉的一种。√
13.脂肪累积在腹部的苹果形身材与脂肪累积在下半身的梨形身材相比,前者对身体健康所带来的危险更大。√
14.急躁型的人要克服缺陷可选择下象棋、打太极拳、慢跑、散步、射击等运动强度不高的活动项目。√
15.健康就是指身体没有疾病。X
16.老年人经常进行力量训练也可以使肌肉体积增大。X
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或运动员无论在安静和运动状态下,每搏输出量均比一般正常人高。√
18.运动前充分的准备活动可增加关节囊分泌滑液,润滑关节,以减少的摩擦。√
19.体育活动的价值不只是体质的增强,还成为保障社会心理健康、治疗各种心理疾病的手段。√
20.右脑的功能同语言、抽象思维有密切关系,左脑的功能同非语言、形象思维有关。X
五.简答题
1.常见的疲劳消除手段有那些?为什么?
(1)足够的睡眠
(2)整理性活动
(3)营养补充
(4)其他,如:教育学措施、医学措施、心理方法等
2.体育锻炼对骨的良好影响
(1)人体长期从事体育锻炼,通过改善骨的血液循环
(2)加强骨的组织新陈代谢
(3)使骨径增粗,骨质增厚
(4)骨质的排列规则、整齐
(5)并随着骨形态结构的良好变化,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等方面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3.肥胖对人体的危害有那些?
答:(1)降低心血管功能,增进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2)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
(3)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4)增加某些癌症发病率的危险性;
(5)易引起脑卒中、关节软骨损伤、生殖能力下降以及心理障碍等多种疾病。
4.体育锻炼的方法?
(1)节选练习法
(2)单项重复练习法
(3)群项组合法
(4)变换练习法
(5)竞赛与表演法
5.健美运动的作用
(1)发达肌肉,增长力量
(2)增进健康,增强体质
(3)改善体形体态,矫正畸形
(4)调节心理活动,陶冶美好情操
(5)提高神经系统功能,培养顽强意志品质
6.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对人发生何种影响?
(1)完善形体;
(2)增强机能;
(3)充沛精力;
(4)提高社会影响等,从而提升人的整体素质。
7.肥胖对人体的危害有那些?
(1)降低心血管功能,增进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2)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
(3)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4)增加某些癌症发病率的危险性;
(5)易引起脑卒中、关节软骨损伤、生殖能力下降以及心理障碍等多种疾病。
8.减体重等同于减肥吗?如何才能有效的减肥?
人体的脂肪组织好似一个能源仓库,从食物中摄取的能源物质如脂肪和糖类超过日常需要量时,多余的部分会以脂肪的形式贮藏在脂肪组织中,脂肪库存越来越多就会造成肥胖,因此减肥的基本途径是减少能源物质摄人(控制饮食)和增加能量消耗(运动减肥)。
单纯节食减肥能有效减少体重,但主要减少的是瘦体重,不利于健康。运动减肥不仅在运动过程中增加能量消耗,特别是有氧耐力运动以消耗脂肪供能为主,而且在运动结束后的数个小时内,机体代谢活动仍处于较高水平,这样又额外消耗一些能量,有利于减肥。
9.体育活动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因
(1)身体和心理是统一的整体
(2)体育活动促进人际交往。
(3)体育活动是宣泄不良的身体能量和心理能量的最佳途径。
(4)体育活动有助于转移人们的注意力。
(5)体育活动总是伴随着困难和竞争、对抗和胜利。
10.体育锻炼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1)循序渐进原则
(2)全面发展原则
(3)区别对待原则
(4)经常性原则
(5)安全性原则
(6)超负荷原则
六.论述题
1.试述一次体育锻炼的安排?
答:1.充分的准备活动
2.运动强度逐渐增加
3.足够的锻炼时间
4.身体疲劳与恢复
2.试述如何为不同人群安排长期体育锻炼计划?
答:(1)根据健身目的科学安排体育锻炼。
(2)根据季节科学安排体育锻炼
(3)根据年龄科学安排运动量。
第三篇:体育运动于身心健康论文
题目:科学的体育运动对身体身心健康的影响 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
班级:
姓名:李洋
学号:201207022147
科学的体育运动对身体身心健康的影响
现今社会,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给人们带来了许 多健康问题。一些人长时间在电脑上工作、娱乐和“网络漫游”又带来了有损于健康的“电” 脑网络综合征”;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逐渐改变着人们的饮食结构,人们在享受丰富美食的同时,由于营养物质的过量摄取,能量消耗的不足,造成了肥胖、心血管疾病等现代“文 明”病的蔓延,且发病年龄日趋提前。由此可见,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已经成为刻不容 缓的事。
健康、长寿、智慧是人类的美好愿望。从几千年前的上古起,人们就一直在苦苦探求防御疾病、延长寿命的奥秘。古希腊名言:“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明确提出了跑步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在进入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时代,人们更加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而重视追求生活的质量,健康的地位和价值也随之在提高。
体育运动能提高智力水平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体育运动在有意和无意之中活化了右脑,强化右脑的形象思维功能,加开发右脑的智力。由此可见,体育教学与右脑的智力开发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教学是右脑智力开发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它能够开发参与者的聪明才智。
确立良好的自我观念,自我概念是指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情况、心理特点和情感的综合评价,它是通过很多的自我感觉和评价组成的,包括“自我定位”、“身体技能”、“身体自然条件”、“我的爱好取向”等。众所周知,体育锻炼会使人身体强健、精力充沛,所以坚持体育锻炼对于改善学生的身体表象和提高心理素质非常关键。因为身体表象和心理素质对评价学生的自我概念联系非常大,无论高矮胖瘦或男或女,其个体对自身不满意会影响个体的自尊心,使心情低落,进而产生不安的心理状态和忧郁症的发病率。有科研工作者研究发现,肌肉力量水平和个体的心理情绪的稳定性以及自信心成正相关,同时发现通过持续的科学的体育锻炼来加强力量训练,会使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加强从而使个体自我概念显著提高。
世界卫生组认定健康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利。现代科学研究揭示在所有运动项目中,以有氧耐力项目最利于人们的健康。国外有资料表明,运动状态下的人体吸入的氧气可比安静状态时多8倍,也就是说有氧代谢运动(耐力性运动)可
使人体获得最佳摄氧量。各国学者共同推荐的健身性有氧代谢运动为:快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跳健身操(舞)。这些运动能有效地增强呼吸系统摄取氧、心血管系统荷载及输送氧的能力,以及组织有氧代谢利用氧的能力,因此有氧运动对人体有生理生化、心理等多面的良好影响。
有氧运动的代谢主要依靠有氧代谢,即在有氧情况,糖、脂肪、蛋白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代谢过程释放能量合成ATP,构成骨骼肌肉有氧代谢供能系统。糠、脂肪和蛋白质称作细胞燃料。其中糖是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人体能量来源的70%之多,以糖元的形式存在。有氧运动时首先消耗肌糖元,当肌糖元不足时由血糖补充,肝糖元又不断补充血糖。长时间锻炼能改善运动时血流分配,使肝血流量增大,流经肝脏的糖异生基质量增多,被代谢用的机率也相应升高。
大学时期的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关系到学生未来的体育生活化、终身化,也关系到终生健身行为方式的养成。本文分析了体育干预对大学生的身体和身心的影响,旨在为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形成一种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一、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
体育锻炼是通过科学的身体活动形式给予人体各器官、系统一种良性刺激,促使身体的 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等方面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和变化,从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实践证明,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而且还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体质的强弱受多种因素影响,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之一。
现任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主席霍尔曼教授指出:每天坚持中饭步10min 心脏可以年轻20 岁。科学的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系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 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作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不断增多。用脑过度会使脑细胞转入抵制状态。如不做调整,则会导致记忆力减退甚至神经官能症而严重影响健康。科学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有良好的刺激作用。改善大脑的供氧状况可消除大脑疲劳、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体育锻炼还能使大脑皮质及时、准确地调动植物性神
经系统;尽早地进入工作 状态,使大脑反应快,自动化程度高,功能加强。
二、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不仅对人的身体发生影响,而且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体育锻炼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够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能增进身体健康,使疲劳 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工作;可以陶冶性情、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 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体育锻炼中的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 体主义精神。
研究表明,有氧锻炼或不强烈的身体锻炼有助于降低轻度和中度精神抑郁者的抑郁水平。如果能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比单纯进行体育锻炼能更有效地降低抑郁。体育锻炼可以锻炼意志,而有坚强的意志 品质才能坚持锻炼,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体育锻炼是一种欢快的活动,它使人身体健康,心情舒畅,有利于塑造一个愉快、开朗、健康的心灵,促进个性气质的健康发展。
三、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体育运动中传播、宣传的精神、原则、体育道德等,具有很高的社会理想价值,体育锻炼中树立公正、守法、民主、竞争、协作、团结、友谊、谦虚、诚实等道德观念,是社会不可缺少的规范文化,对于青少年乃至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教育意义。
(一)规范行为。体育运动中有各种明确而详细的行为规范,如奥林匹克精神和原则、体育道德规范、比赛规则、竞赛规程等,这些规范是体育运动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而规范 的培养是学生进入社会前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这一过程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 的模拟学习过程,有助于他们理解遵守社会规范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培养自立。确定体育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有助于培养运动者积 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自立能力。
(三)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一个人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就必须学 会接受适当的社会角色。而各种体育运动的场合,则有机会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和“做什 么、怎么做”的社会意义,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基础;从而体验出人的主观努力是改变社会 地位的重要意义。
(四)体育锻炼是“情商”训练的有效途径。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 的,如生理、主理、社会适应和创造力。
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和高校的扩招,当今高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真正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才能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大学生成才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面对日趋严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当今高校已经采取种种措施,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尽人意,高等教育应立足于自己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中不同教育模式的独特作用,尽可能全方位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体育教育对于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等,才能从根本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起到缓解效果。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健身、健脑,还可以调剂生活,促进心理健康,锤炼个性、品德和气质。走过操场,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体育锻炼,参加体育锻炼,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 身体和愉快的心情,过好每一天。
第四篇:体育运动如何改变我们的身心健康
一、体育运动如何改变我们的身心健康
在身体上:
1、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
2.减低儿童在成年后患上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机会.3、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之一。
4、可以减少你过早进入衰老期的危险。
5、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做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肌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在心理上:
1、体育锻炼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
2、体育锻炼能增进身体健康,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工作;
3、舒展身心,有助安眠及消除读书带来的压力
4、体育锻炼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5、体育锻炼中的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
少年是人一生中身心发育趋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时期,这时你会惊异的发现,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并明显的感到,我长大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要在体育运动中茁壮成长、在运动中保持健美。
二、谈谈体育是怎样促进人的社会化的。
体育运动是劳动的产物,人们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使自身融入到社会中。另外,集体运动使体育更加趋向于团队协作,因此增加人与人的凝聚力,个体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充当一员,也能够独领风骚,因此会使自身在群体中的位置发生改变,这也就促进了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三、谈谈现代生活方式对我们健康的影响
现代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弊病,对大学生而言,构成生活方式之一的行为习惯对健康的影响很大。古往今来,人们对健康的解释各不相同。事实上,健康不仅指躯体上的健康,它还有很多的内涵。健康是一个综合概念,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和道德健康才算是完全的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都能促进我们的健康,与之相反的,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对健康的影响也是明显的。紧张的现代生活方式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我们知道我国现代生活方式的特点就是快节奏,低运动,内容丰富而形式单一,快速的生活节奏使人们在忙碌之余已无暇顾及运动这一重要环节。另外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生产水平高,物质生活富裕,长期的坐卧、以车代步,会使之缺乏最基本的运动。
2体育活动的缺乏严重影响现代人的生活。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因缺乏运动而引致的死亡人数,每年超过二百万.不运动,会使身体的免疫能力下降,某些疾病和病毒不能得到有效免疫而诱发猝死。大学生一般都是静坐在教室、实验室、自习室,低头弯腰学习与工作的,长期处于这种姿势,又不参加身体锻炼,往往会引起各种疾病。如供血不足,神经衰弱,胸腔狭窄,肌肉软弱无力,心脏疾病便秘等。还有一个重要的情况,如果小孩不进行足够多的体育锻炼的话,那他们的大脑发育也不会很好,就影响到智力稍微不明显的低下。体育活动有时也许乏味无趣,但是积极参加锻炼的好处却是无庸置疑的。营养过剩对大学生带来不利于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过剩,造成消化不良、肥胖、精神困倦、动脉硬化等不良影响。不良的生活习惯对大学生带来不利影响
如吸烟危害身体健康,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公害,过量或无节制地饮酒即酗酒造成严重的后果,沉迷网络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心理压力过大对大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
由于交通、通信等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所感受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目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给学生不堪重负的感觉,会给学生产生烦躁、焦虑的消极情绪,影响学生健康。
四、体育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竞技体育对经济直接的驱动
竞技体育对经济的直接驱动具有明显性,主要体现在竞技体育维持发展经济驱动、竞技体育竞赛组织经济驱动和竞技体育竞赛基础投入经济驱动等方面上。竞技体育对经济发展的驱动,直接表现在项目投资、比赛场馆建设及运动员培养等相关方面,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
2.竞技体育对经济间接的驱动
竞技体育对经济的间接驱动主要是以竞技体育主体或比赛预期而展开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它主要包括竞技体育竞赛期间的体育实体如各类体育器材、设备用品、赛时电视转播、住宿、交通、医疗、餐饮等服务。与奥运经济关系密切的旅游会展业、文化体育产业、房地产业、商业餐饮业、信息咨询业、金融保险业、邮政电信业等行业对经济的驱动也不可估量。
3.竞技体育对经济潜在的驱动
竞技体育潜在的经济效益主要是指与竞技体育比赛前后相关的行业产生的潜在经济效益,包括体育基础建设及其周边产生的效益。另外,竞技体育的一些潜在经济驱动效果是无法用价值概念衡量的,如通过竞技体育运动对国家或承办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展开宣传和交流,能够促进社会的全方位发展等。可见,竞技体育运动对国家或承办区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是一种持久的潜在驱动。
五、结合实际谈谈人类健康面临的主要威胁。
环境污染 形形色色——工厂、汽车不断排放的废气,使空气中的污染物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工业废弃物,破坏了我们的水源;食物中的农药、装饰材料释放的化学物质、家用电器产生的辐射„„我们平时要面临形形色色的环境污染。室内外环境污染不但容易使人们罹患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甚至会导致人们死亡适当运动 缺乏者众——现代人对于什么样的运动有利健康缺乏正确的认识,有些人把运动等同于体育竞技,有些人则把运动当作休闲方式偶尔为之。其实,只有坚持进行长期、适当的运动才是对健康有利的。如果缺乏适当的运动,人们就容易出现四肢乏力、精神萎靡、失眠健忘、食欲不振等现象;如果运动时间过长或强度过大,不但不能达到期望效果,反而对身体有害。不良习惯 健康隐患——起居无常,嗜烟酗酒,暴饮暴食,纵欲无度„„人们的不良习惯真是难以尽数,而不良的生活习惯不但会使人们的健康水平大打折扣,更会导致人们减短寿命。心理压力 健康新敌——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也在不断增大,问题也随之而来。过大的心理压力会使人出现忧郁、躁狂、焦虑或紧张情绪,严重者甚至会引发精神疾病或自杀。食不得法 疾病缠身——人类合理的膳食结构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幷且各种营养素的搭配应该均衡,但是现代人的膳食结构却与之相去甚远。植物性蛋白、淀粉、纤维摄入越来越少,动物性蛋白、脂肪摄入越来越多。膳食结构不合理会引发癌症、高血压、脑血栓、糖尿病等“现代文明病”。目前,许多国家每年要消耗巨资来应付由于营养失调而导致的疾病,同时
每年也有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营养失调而丧生。凡此种种,人类健康正面临严重的威胁,然而许多人对之认识不足或掉以轻心,未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因而难以尽享人生,或疾病缠身、或抱病而终。
第五篇: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心健康作用探讨
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心健康作用探讨
【摘要】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中学生作为青少年的构成之一,他们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而身心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了心理健康,本论文在此基础上,从阳光体育运动出发,研究了中学生发展阳光体育运动对自身身心健康的影响,促进中学生更加健康向上的发展,具一定的研究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身心健康;影响
0 前言
随着青少年群体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问题,比如高智商低体能、沉迷网络、青少年犯罪,而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在科学提高中学生健康水平的基础上,还可以在群体运动过程中,增加一定的心理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把中学生从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下解脱出来,融入一个阳光的、富有朝气的大自然或户外体育运动场所,感受运动带来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快乐,以促进中学生身心同步健康发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提出与内涵
“阳光体育”这个名词的提出,主要针对中学生参加体育热情不高,体育锻炼的习惯没有养成,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心理素质不够全面的状况,旨在鼓励中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向“阳光”进行锻炼。这里的阳光不知是指处于阳光下,同时也是指中学生群体运动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的阳光。
其内涵主要是体育锻炼,这里的主体是中学生,外延不仅指向校内、课内,而且指向社区、家庭和其他团体与部门,工作的重点与重心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阳光”体育运动比学校体育更宽泛、更宽松,侧重让于让学生们动起来、练起来,在保证学习时间,控制如网络游戏等的娱乐时间,部分兴趣转移到体育运动上来,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五十年”等口号深入中学生内心与平时学习生活中去。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心健康作用
2.1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体健康的作用
阳光体育运动通过充分发挥和利用校内、课内的体育课,以及鼓励中学生课外参与社区、家庭等小团体式体育运动,创建体育运动无处不在的社会环境,以实现以下作用效果:
一、阳光体育运动通过“每天一小时锻炼”,给予中学生正在持续发育的体内各器官、系统一种良性刺激,促进身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一系列适应性反应和变化,从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过程。
如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体质虚弱、肥胖症、心肺功能不强、用眼过度等身体问题,均可利用阳光体育运动得到良好的控制,以保证身体各项机能正常。
二、合适的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在保持体质良好的状态下,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如进行有计划阳光体育运动,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使之思维敏捷,调控身体运动准确协调,提高生活质量;通过阳光体育运动使得血液循环加快,在单位时间内流经脑细胞的血液增多,以获得更多的氧气,加快新陈代谢,有效消除脑细胞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2.2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锻炼不仅对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良好作用。我们应当鼓励中学生通过广泛、定期、适度的校内外、课内外阳光体育运动,来促进心理健康。作用如下:
一、有利于智力的发展与提高。正常的智力是正确认识世界的前提,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心理健康的第一项标准。阳光体育运动对智力的发展和提高具有促进的作用。一方面,定期阳光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中学生大脑的开发,增强神经系统功能,提高人的记忆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阳光体育运动可以促进锻炼者的注意力、反应力、判断力等进一步提高,在刺激多变的环境中开发自己的智力等。
二、有利于情感和情绪的调节和改善。阳光体育运动不但可以转移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而且不良情绪可以得到及时的宣泄,如在学校,由于中学生学习任务偏重,加上相互之间的竞争和比较,会让他们产生不良的精神状态,如果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对这一不良情绪的反应点,变成积极愉悦的精神状态。
三、有助于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形成。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能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品质。在阳光体育运动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动作难度或外部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懦弱畏惧的心理、疲劳,对某事某物的沉迷与过度进行等),在战胜自我的前提下,越是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为此,我们应当鼓励中学生培养这样的坚强意志品质。
四、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心理障碍。阳光体育运动需要在一定的空间和环境进行,因此,中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与他人发生交往和联系,当大家相聚在同一场所时,彼此通过平等、友好、和谐的练习和比赛,交流心声,产生默契。结识更多的朋友,克服孤独感,增强心理能力,发展社交能力,身心舒适,从而增加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以消除心理障碍。结语
本文通过对阳光体育运动进行解释分析,并从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体和心理两个角度,阐述合理、适度、定期、广泛的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诸多良好作用,可见,我们应当提倡多开展这样的阳光体育运动,努力从校内课内,校外课外、社团家庭等环境中,构造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条件、运动内容与形式、群体合作运动意识、空间条件等运动环境,对今后中学生身心发展从体育运动角度进行提倡,具有一定的进一步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纪烈维.新编大学体育理论教程[M].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唐炎、宋会君.体育教师教育论[M].重庆:西南师范出版社,2006.[3]左海燕;;探析开展“阳光体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J];黑龙江: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