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阳光体育运动校本化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研究
《阳光体育运动校本化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研究》
开题报告
金川区第一小学体育课题组 李春敏
经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我校申报的课题《阳光体育运动校本化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研究》[GS(2014)GHB0420]已被立项。现在实验条件成熟,课题研究成员到位,特申请开题。这次课题实验有以下措施保证完成。
一、课题研究的可能性与有效性
(一)课题研究背景
1、当前学生体质健康及体育运动的现状。中国人用100年的时间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用了100年实现了体育强国的梦想,但目前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不得不让广大教育者担忧。2006年初,专家小组对全国10多万名学生的健康体质状况作了为期一年的调研,结果和结论是学生的肥胖症的比率直线上升,已超过日本;视力、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等健康体质整体水平连续下降,低于1985年;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近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60.4%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74.6%的学生将体质差归因于体育锻炼不足;28.9%的学生表示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这些数据给我们以强烈的警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健康状况一路下滑,以个人为中心,缺少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成为新一代的标志。
2、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现状的思考。直面现实,我们发现,阳光体育运动陷入了“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困境,走入“现场作秀”、“临时抱佛脚”、“瞻前顾后”的尴尬局面,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我校正面临着两大挑战:
(1)更新观念,要改变“阳光体育运动是作秀”的观念,要极大的推进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其具体表现在学校教育工作规划中要让阳光体育运动有立足之地,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等目标要求要明确、管理要系统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组织机构要常态化。
(2)改变体育工作地位,使学校体育落实“阳光”化,体育与健康课要成为学校的主角课,不能成为“搭配”课。驱散学校体育被“乌云”遮蔽,学生们的“阳光奶酪”被无情瓜分。让学生期盼的学校体育能“拨云见日”,这是当前学校体育急需研究解决的瓶颈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现代教育和现代科技,经济发展规律的反映,是时代向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教育努力的方向。把体育与“快乐”密切联系起来,创设一个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坚强毅力合作精神,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符合当今教育改革与实施的总趋势有利于全面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实施。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本课题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战略举措,是各级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形成“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具体体现。
(2)实践意义
1、在生理上的积极意义 1、1体育锻炼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增进健康。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体育运动能提高人体的吸氧能力,从而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和解毒过程;体育运动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使肌肉得到充分的营养,提高肌肉的代谢能力,使肌纤维变粗,发达、结实、匀称而有力。1、2体育锻炼可促使大脑清醒,提高学习效率。体育运动能增加大脑的供血,改善大脑血糖和氧的供应,促进脑细胞的新陈代谢,提高大脑皮质的活动能力。提高神经活动的兴奋性、灵敏性和反应性。1、3 减低儿童在成年后患上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机会.1、4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之一。1、5可以减少你过早进入衰老期的危险。1、6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做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肌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在心理上的积极意义 2、1体育锻炼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 2、2体育锻炼能增进身体健康,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工作; 2、3舒展身心,有助睡眠及消除紧张学习带来的压力 2、4体育锻炼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个性培养,陶冶情操。体育运动可以帮助学生克服种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碍,培养其勇敢、果断、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体育运动可调节人的一些不健康的情绪和心理如:抑郁、焦虑、消沉、沮丧、紧张等。体育竞赛运动,特别是一些团体运动,它要求团结协作、守纪、力争上游、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作风。2、5体育锻炼中的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二、制定具体细致的目标任务,使研究方案切实可行。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校本化“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吹响了重视学生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质的号角,号召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锻炼身体,努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学校有体育特色,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养成了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1、确立“健康第一”的价值体系,积极构建校本化、多元化、多层次的校园文体活动,创新学生体育活动的内容、方式和形式,为学生的体质发展打实基础。同时积极拓展学生体育活动的空间,进一步完善“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途径。
2、完善促进“阳光体育运动校本化”有效实施的管理模式和支撑体系,完善学校体育的管理机制,保障学校体育工作的规范、有序、高效进行。
3、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等口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4、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体育教师科研水平。让体育教师积极投身到校本研究中,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科研能力,也为教师培养提供新的途径。
5、转变学校的教育观念,树立“健身育人”的理念,积极探索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新方法、新途径,形成本校工作特色,提升办学品味。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对当前本校学生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2、构建阳光体育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融洽的活动空间,激活学生的运动兴趣,演绎充满阳光的体育教学。
3、构建大课间活动内容体系的策略研究。
4、探索行之有效的大课间活动组织管理机制的研究。制定出校本化阳光体育工作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体系。
5、开发多种有效资源,创设校园环境的策略研究。
6、改革评价机制,形成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评价体系、运行、保障机制。
7、构建“阳光体育运动”常规,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从组织形式、活动内容、评价办法等方面不断创新,使其生活化、常态化。构建区域性长效机制,将“阳光”效应辐射到了教师、家庭、社区,实现“阳光体育”的校本化、长效性。
8、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系统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科学指导。
(三)课题研究的重点
阳光体育重点在落实。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学生体质的关心。抓好体育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长期性、经常性工作。
(四)课题研究的难点
以大课间、体育课、活动课、体育节、体育家庭为载体,开展各项具体活动。要形成自己学校独特的风格,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全面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实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突破点
探索行之有效的大课间和课外活动组织管理机制,制定出校本化阳光体育工作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体系
(六)课题研究的假设
通过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常规化,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从组织形式、活动内容、评价办法等方面不断创新,使其生活化、常态化。构建长效机制,将“阳光”效应辐射到了教师、家庭、社区,实现“阳光体育”的校本化、长效性。
(七)研究对象:本校的学生(低、中、高年级段)实验班:一(1)二(1)三(1)四(1)五(1)六(1)对照班:一(2)二(2)三(2)四(2)五(2)六(2)
(八)实验措施
1、立足本校资源,对我校不同年段的学生的体育活动开展调查研究。
2、对同一个年段不同层次的班级的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
3、对同类班级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分析,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教学策略研究,实施有效教学措施。
4、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大课间课、外辅导方式,构建阳光体育运动指导策略体系。
(九)研究思路
本课题将立足于本校研发,从学校实际情况,以“切实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为依据,以落实长效机制为出发点,多形式构建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实践途径,重点围绕我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体育特色项目:跳绳、毽子、呼啦圈、集体舞等来创设各种实践途径,并对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实践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通过(研讨——教学或活动——改进——提高),最终形成阳光体育校本化活动体系,以此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同时带动本校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科研实施水平等专业能力的发展,使阳光体育运动项目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进而探寻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规律性认识。
(六)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其他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结合:理论研究领先,提出阳光体育校本化开发理论后,开展行动研究。
2、文献研究法:多角度开展阳光体育内容研究,把握各地阳光体育的呈现方式,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找到阳光体育校本化实施的切入口、突破口,为本课题提供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3、调查研究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了解教师、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
4、经验总结法:对教师开发利用阳光体育运动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理论联系实际,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做法。
5、数剧统计法:对学生生理机能、身体素质施前、施后的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阳光体育运动中一些共性的规律。
6、个案研究法: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跟踪分析。
(七)课题技术路线
1、构建全面完善的校本化体育特色项目实施办法及研究机制。创新阳光体育活动的内容、方式和形式,积极拓展学生体育活动的空间,研究构建多元化、多层次、校本化的校园文体活动,进一步完善“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途径。
2、进一步完善大课间、课外活动 体育课等学校体育活动的实施,完善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做到“有时间、有内容、有人员、有反馈”。同时要合理规划好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确保活动的效果。
3、优秀体育教师团队建设的研究
通过校本化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培养和建设一支优秀的体育教师团队,更好的促进学校的发展。
(八)实施步骤 《阳光体育运动校本化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研究》,课题研究时间为2年,即2014年4月至2016年5月,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4月——2010年6月)目标:组织活动,打好基础。
主要任务:拟定课题研究方向,确立研究课题,撰写课题方案,进行课题论证、申报。1、2015年3月,确定《阳光体育运动校本化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研究》课题,及各子课题的研究方向与课题组成员。
2、成立3个子课题组即低、中、高年级段,制定出各子课题的详细实施计划。并进行了具体的实验分工。
3、实验教师一起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查找相关的资料。
4、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收集资料。同时初步研讨整体方案,并组织论证,确定实施方案。
5、撰写课题方案,进行课题论证、申报。成果呈现方式:课题申报表。
第二阶段:调查分析阶段(2014年6月—2014年7月)目标:了解学生,有的放矢。
主要任务:搜集相关文献,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确定研究的具体内容、要点。制订课题具体实施方案、相应的工作制度。调查研究我校体育教学现状和学生小学锻炼身体的习惯等,分析原因,提出研究建议。
1、完成学生、家长调查问卷。对我校家长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影响学业的有关因素和学生小学锻炼身体的习惯等然后进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2、建立、健全学生档案。
3、完善自我评价、组间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表。
4、召开第一阶段总结会(2014年7月)。成果呈现方式:调查报告。
第三阶段:探索实施阶段(2014年8月—2015年7月)目标:展开实践 探索总结方法与经验
主要任务:依照方案进行实验研究,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堂为主要研究基地,务实研究课堂教学设计。及时总结应用中经验,积累资料,完善实验中的不足,为进一步开展实验奠定基础。
1、根据拟定的研究的具体内容和计划,选择一~六年级为研究对象。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完成各年级重点内容及问题的研究、整理,提出改进方法。针对改进方法进行验证并完善
2、以课堂为主要研究基地,开展大课间和课外活动为载体,务实研究课堂教学设计。定期举办课题研究研讨课,邀请兄弟学校的老师参与评课交流。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4、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调整课题研究思路,做好课题的中期检测工作。
5、撰写实验阶段性报告。
成果呈现方式:实验教师撰写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和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深入实施阶段(2015年8月——2016年4月)目标:实施计划,形成特色。主要任务: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大课间和课外活动为载体,及时总结应用中经验,积累资料,完善实验中的不足,为进一步开展实验奠定基础。
1、根据拟定的研究的具体内容和计划,选择一~六年级为研究对象。继续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2、课题组组织了课题研讨课活动和课题专项研讨活动,通过讲、听、评、议系列活动来研究教学和训练策略。撰写实验论文。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成果呈现方式:实验教师撰写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阶段性小结。第五阶段:结题阶段:(2016年5月——2016年6月)这一阶段为全面总结阶段。整理和归纳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完善教案、论文等的编写,形成实验结题报告。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我校阳光体育活动在学校里深入人心,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们的体质健康得到进一步提高,且能使学生自觉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为深入了解它是如何实施和取得了哪些成果和不足之处,同时为了更好地统计学生体质健康数据成绩和对学生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改进我校今后的体育活动实施项目,我决定带领我校体育老师广大教师对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实施的效果做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探索出小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通过前期教学工作的探讨和研究,课题组的老师和学校的其他老师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了有关的资料,部分老师撰写的相关论文已在教育刊物上发表,唐明天老师的论文《创设教学情境,激励自主学习》、李明老师的论文《构建小学高效体育课堂》、王瑜老师的论文《小学体育课情景创设初探》都发表在《金昌教育》上。有的论文还获奖,教学经验在全校推广,教研成果得到了学校的肯定。
四、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
本课题主要负责人:王瑜、体育组组长,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专业知识扎实,教学能力强,经验丰富能较好协调课题组成员开展研究工作。曾参加过市区优质课大赛,所撰写的论文发表在金昌教育上并获奖。课题组主要参加者李春敏老师、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教学能力强,经验丰富能较好协调课题组成员开展研究工作。曾参加过市区优质课大赛,并获得一等奖。课题组主要参加者唐明天老师、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所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奖。曾参加过市区优质课大赛,并获得一等奖,课题组其他老师都是本科学历,通过这次实验,力争使我校教师形成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好风气。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保障
我们充分利用本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既能方便开展座谈、调查、问卷工作又能通过自己的课堂后进行反思。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和共同完成该课题,提供了便利。所有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都是教学第一线的骨干教师,教学研究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再加上学校领导对课题研究工作重视,从人力、财力和物力方面的积极支持,确保了课题研究按计划方案有序进行。
本校作为金川区城市学校,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对我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学校成立有科研工作领导小组,体育器材齐备,参考资料充足,科研经费专用,现有省级科研课题4个,省级科研重点课题4个。市级科研课题1个,我们利用本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既能方便开展座谈、调查、问卷工作又能通过自己的课堂后进行反思。本课题的组织者和研究者都是由学校行政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他们工作热情,方法创新,团结互助,和谐共进,具有较丰富的教研经验。学校坚持“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积极倡导教师面向基础教学第一线,开展教科研工作。课题组具有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局域网、图书馆等自由,得到理论的帮助;课题组内有研究制度,在研究时间、课题活动、专家引领上给予支持。从而,确保课题的有效地、持续地深入实施和研究成效。保证课题研究的有效进行。
总之,我们课题组成员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并能积极挖掘潜力,能创新教学,同时通过前期的课题准备,又有人员、财力的保证,可以保障我们课题的可行性良好,一定会规范地按时结题。
六、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结题报告、调查分析报告、阶段性小结、教学设计、论文、教案集、学生作品集、相关图片资料等。
第二篇:《阳光体育运动的校本化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阳光体育运动的校本化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课题组针对当前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存在三大问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体育运动状况令人堪忧、管理体系不健全、学校体育失落了“阳光”,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实例研究、数理统计等方法,切实进行深入的实践与研究,形成了“转变思想观念、健全管理体系、刷新体育课堂、丰富体育活动”的实践策略。从12、13学年我校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形式的选择,参加活动的次数、时间,体质健康检测结果的对比,以及体育获奖情况表明:上述对策能明显改善当前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有效改善学生体育运动的现状,明显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使曾经“飞走”的阳光体育迈上了回归之路,充分发挥其独特魅力,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常态。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 校本化 实践 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现实背景
1、当前学生体质健康及体育运动的现状
2006年初,专家小组对全国10多万名学生的健康体质状况作了为期一年的调研,结果和结论是学生的肥胖症的比率直线上升,已超过日本;视力、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等健康体质整体水平连续下降,低于1985年;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近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60.4%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74.6%的学生将体质差归因于体育锻炼不足;28.9%的学生表示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这些数据
给我们以强烈的警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健康状况一路下滑,以个人为中心,喜欢独断专行,缺少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成为新一代的标志。
2、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现状的思考
直面现实,我们发现,阳光体育运动陷入了“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困境,走入“现场作秀”、“临时抱佛脚”、“瞻前顾后”的尴尬局面,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我校正面临着两大挑战:
(1)观念的滞后,导致了管理体系的不健全。
据调查,有些教师认为“阳光体育运动是作秀”。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等目标要求模糊,管理缺乏系统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组织机构仅流于形式。从课题组问卷调查的分析中也可以了解到,阳光体育运动的现实状况与理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落差也反映出学校现行阳光体育运动管理体系的弊端。
(2)游荡的地位,使学校体育失落了“阳光”。
体育与健康课往往成为“搭配”课、“放羊课”或是课程表上的“理论课”,处于一种游荡的地位。再加上场地器材不足,师资缺乏,观念陈旧等问题,更使阳光体育运动举步维艰,学生们的“阳光”被无情瓜分。学生期盼着学校体育能“拨云见日”,这是当前学校体育急需研究解决的瓶颈问题。
(二)研究意义
“完全人格,首为体育”(蔡元培语)。1917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体育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民族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
是无德智也。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2006年,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发布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下文简称《学生阳光体育》)是一个时代命题,它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强势进入公众视野,开启了全新的教育发展模式和教育评价视野,复苏了为国家建设锻造健康向上的一代青少年的梦想,给学校体育打了一针“强心剂”,让“阳光体育”迈上了由边缘向内核的回归之路。
此时,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在思索:我们,能为学生的健康与发展做些什么呢?怎样才能让阳光体育运动这个“动力”发挥最大的功效?两年前,我们就把研究的触角伸向这块领域,结合新时期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调整其思维模式,探索新的更完善的阳光体育运动的操作体系。假如我们从“转变思想观念,健全管理体系,刷新体育课堂,丰富体育活动”等方面去“追找‘飞走’的阳光体育”,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阳光体育运动体系,是否有助于解决学生体质健康当前的困惑,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可持续发展呢?基于这样的现状,课题组提出阳光体育运动的校本化实践与研究,试图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阳光体育运动的操作体系,以改观阳光体育运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使其成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常态。
本课题研究旨在以校为本,以生为本,使阳光体育运动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常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可持续发展。它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强调对学生健康的负责,从根本上迎合了学生的身体发展的需求。因而,做好校本化阳光体育的实践与研究文章无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阳光体育运动”是国家行政、教育部门根据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现状,所实施的一项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一个时代命题。目前,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所采用的运动俱乐部、体育青少年社团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地运动起来,这与我们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目的是一致的。国内对“阳光体育运动”研究的专著、论文甚为少见,可以说“阳光体育运动”理论研究还处于空白。就学校实施情况来看,我国的一些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取得一些成绩,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但不少学校既没有形成定型的模式,也没有一套成熟的做法,甚至于有些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还是一块没有开垦的土地。为此,我们将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调查目前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分析其气息,探索其活动素材的开发和活动开展的策略,从而构建一套比较完整的阳光体育运动的操作体系。
三、概念界定
阳光体育运动是指把追求健康第一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做到与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与“阳光”相随,形成长效机制,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等口号深入人心,使阳光体育运动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一种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一种积极、阳光、乐观、豁达的生活方式,从而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的一项全民运动。它具有休闲和快乐两大特征,寓教于乐,引领学生从体育活动走向休闲、走向快乐、走向阳光,追寻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
四、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转变思想观念,理顺“健康第一”与“分数第一”、“阳光体育”与“应试体育”之间的关系。
2、充分挖掘《学生阳光体育》蕴含的深刻内涵和传达的丰富信息,制定出校本化阳光体育工作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体系。
3、构建阳光体育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融洽的活动空间,激活学生的运动兴趣,演绎充满阳光的体育教学。
4、构建“阳光体育运动”常规,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从组织形式、活动内容、评价办法等方面不断创新,使其生活化、常态化。构建区域性长效机制,将“阳光”效应辐射到了教师、家庭、社区,实现“阳光体育”的校本化、长效性。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和发展要求,分析学校与教师认识不足的原因,实地考察,采集建议。
2、文献研究法:研究国内外关于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阳光体育运动等方面的文献以及实验学校的经验。
3、实例研究法:根据方案进行动态跟踪,定点开展实验研究,整合、增删、完善方案,论证实践研究的可行性、过程的科学性、结果的真实性。
4、数理统计法法:运用Microsoft Excel进行数理统计
五、实践操作
本课题从2012年1月开始一直到2012年9月,共经历三个阶段: A、准备期(2012.1—2012.3):现状调查——撰写方案——分工协作;
B、实践期(2012.4—2012.4):构建运行机制——全面开战(课题研究工作全面拉开,理顺关系、推行方案、搭建平台、实例研究齐头并进,以评促发展,收集研究的第一手信息。)——阶段总结反思(召开阶段性会议,查漏补缺,调整下一步研究的方案与措施);
C、总结期(2012.5—2012.7):整理分析实施情况,撰写结题报告,力求呈现一种动态、发展的实践过程。
(一)构建运行机制,保障活动开展
依托优质资源,我校构建了以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为协调督导,学校行政总体指导,课题组实践操作,各职能部门积极辅助的运行机制。如图:
阳光体育
领导小组
全校学生
政教处
班主任
课题组
音乐老师 体育老师
年级段组
阳光体育运动运行机制示意图
(二)转变思想观念,理顺两种关系
1、理顺“健康第一”与“分数第一”之间的关系
“分数第一”是实施“阳光体育”的最大障碍。我们本着“为学生的将来负责,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着想”的宗旨,通过大肆宣传与硬性规定相结合的方法理顺“健康第一”与“分数第一”之间的关系,让全校师生都明白:“健康第一”就是助其成长体魄的过程,同时也是文明其精神的
过程;“健康第一”如同“1”,“分数第一”犹如“0”,没有“1”打头阵,后面再多的“0”都毫无意义。从而做好“减负提质”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文章,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2、明确“阳光体育”与“应试体育”之间的关系 体育贵在主动参与,自觉锻炼。
假如让学生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进行体育运动,为身体而锻炼就会蜕变成为分数而锻炼,“阳光体育”上着“应试”的色彩,最终就会变成“应试体育”。为切实推进“阳光体育”,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和体育成绩,与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和优秀学生、评选直接挂钩,强调过程而非分数,强调“育”而不是“考”,引导学生重视并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养成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推动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健全管理体系,推行实施方案
1、学习《意见》解读《学生阳光体育》
认真学习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并依据《意见》(简称)制定并坚持科学规范的学生作息制度,依法保障学生睡眠和体育锻炼的权利,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9小时。同时,按《决定》提出的“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的硬性规定,拨开了以往学校体育的乌云,为学生送上了阳光。
2、运用“减法”制定《方案》
我们摒弃“阳光体育运动是作秀”的错误观,走出“瞻前顾后”的尴尬地,充分挖掘《学生阳光体育》蕴含的深刻内涵和传达的丰富信息,以
“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为目标,大刀阔斧地动起“变革手术”,架构与“阳光”相约的实施方案。
现撷取《我校阳光体育运动方案》片段:建立“领导小组——教师——学生”三级阳光体育运动网络制度,以减负为前提,启动“减法”工程,充分开展“两操一活动”:上午课间操30分钟,下午眼保健操10分钟;下午第四节课40分钟的阳光体育活动(校园集体舞、武术、跳绳、排球、韵律操等),以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由学生会成员对各班级的“两操一活动”情况进行量化打分;值周领导负责对每天参加阳光体育活动带班老师的考勤,督促其带领班级参加活动;领导小组负责考核体育课时完成情况、每天1小时运动时间的落实;每学年组织一次“体育体质健康达标运动会”和“体质健康数据测试”,检验各班级活动课成果,其成绩作为学校的评比依据,以完善对“阳光体育”的常规化管理。
3、搭建“平台”实施《方案》
【平台1】学校开辟体育展示橱窗,定期更换主题。例如:运动损伤处理、体育之星、阳光体育、体育节、体育运动小常识等一系列时效性主题图片展示。通过图片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学习优秀运动员奋斗精神、激发运动热情。
【平台2】体育组利用学校、班级多媒体、班级黑板报等,将体育信息、国家体育政策、体育与健康知识传送到网上,供学生、老师、家长了解最新的学校体育动态。
【平台3】举行“阳光体育手抄报” 评比活动,如“体育新闻窗”、“体育与健康”、“阳光体育”、“阳光下的感悟”等。手抄报为学生提供了一份自己的体育读物,创设了一个表达运动感悟的园地。
【平台4】举行“学校运动之星”评选活动,通过自我推荐,学生投票,老师审核的办法评选出学生心目中的“学校运动之星”,用榜样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平台5】每学年举行“体育体质健康达标运动会”“春季长跑”等活动。
(四)刷新体育课堂,还“阳光”本色
1、快乐教学,还课堂以“阳光”
阳光的体育课堂教学不仅能把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融合到一起,更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教师在课的准备部分采用”“叫号结伴”、“变换目标”、“织网捕鱼”、“贴药膏”等有趣的游戏,可提高学生练习的迫切情绪。
请看实例1-《玩绳》,它是课题组设计的一节初中一年级及年级体育课,普通一根绳子,简单、方便,却玩出种种花样,既安全有效,又非常“阳光”。老师先指导孩子们用绳子玩“抓尾巴”游戏,又可以,绳结在师生的眼里、手里变成了飞镖进行掷准练习,变成了手榴弹进行掷远练习;让学生自由组合,用绳子将两脚绑在一起,做两人三足的游戏„„
阳光下,同学们们挥洒汗水,感悟锻炼的真谛,演绎充满阳光的体育教学,这里已经不仅仅是课堂,更是孩子们的乐园。这才是真正的阳光体育!
2、尊重学生,还课堂以“阳光”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尊犹如拨开云雾的春风,它能让初升的太阳光芒四射。
请看实例2-《量力而行》:黄凤同学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
想跳过2块泡沫的体操垫板,跳得满头大汗,还是跳不过去。这时,老师参与到他们小组的练习中,说:“这个游戏叫‘量力而行’,对不对?要估量自己能力而加泡沫的体操垫板,要让黄凤能成功地完成,应该怎么做?”一生说:“哦,老师,我们从1块泡沫板的基础上逐一加板,行吗?”老师点头表示赞许。金荣翔一跃而过,大家齐呼:“成功!”,同学开心地笑着„„
看着孩子开心的样子,课题组成员深有感触:“只有正确地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成长历程,给予他们温暖的阳光,学生才会快乐健康地成长。”
3、阳光评价,还课堂以“阳光”
阳光评价实施于体育课堂中,对学生微小的进步,也要用积极肯定的语言加以鼓励和表扬,除用“很好、有进步、加油”等评价语外,还可用“微笑、鼓掌、抚摸、拇指”等体态语来评价学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爱”上体育。
如实例3-《花样跳绳》:课题组老师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练习跳绳,并鼓励:“你们很棒!都能开动脑筋想出不同的方法。”展示开始了,后摇跳、交叉跳、双飞、一人摇绳两人前后一起跳、两人摇绳一人跳、两人摇绳两人一起跳、多人配合跳等。钱睿和陈浩两人配合跳绳,还跳起兔子舞——左左、右右、前、后、前前前。老师竖起大拇指,说:“你们是最佳拍档!”。而能力差的同学,老师信任的鼓励、关爱的话:“加油!你能行!我对你有信心!”经过老师表扬,练习中很多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来尝试练习„„
可见,用阳光评价这“金箍棒”可点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喜人景象。
(五)丰富体育活动,同“阳光”共舞
阳光体育活动是一项综合工程,它不同于传统的课间操,其生命力在于学生对它的浓厚兴趣与积极参与。如果模式一成不变,内容几年不换,再好的东西也吸引不学生。因此,我们从组织形式、活动内容、音乐选择、评价办法等方面,不断创新,大胆改革,同“阳光”共舞,以永葆其生命力。
1、形成常态,快快乐乐做活动
构建“阳光体育运动”常规,将课外文体活动纳入大课间体育活动中,使其走入生活化、常态化的轨道,是有效实施大课间活动的关键。请看实例4《我校阳光体育活动》:
【举措1】学校阳光体育活动承载了篮球、排球、跳绳、羽毛球、集体舞、韵律操、武术等活动,它们聚学校的体育教师、音乐教师、的集体智慧,充分融合了音乐、舞蹈的特色,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于是,每天下午的大课间活动已经没有了口令、口号,学生们伴随着音乐走出教室,来到操场,操场上到处都是生龙活虎的运动场面„„这足以诠释孩子们的快乐心境和天真烂漫。
【举措2】学校制定设计和实施制度,有滋有味做活动。如《校园集体舞》:全班的男孩女孩一起练习,男生像绅士一样彬彬有礼,女生犹如淑女,感觉同学之间相处好像一下子就变得礼貌起来了。这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交往的渴望,营造了一种健康向上的交往习惯,有助于学生愉悦身心,有助于学生形体改善,有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活动活泼的开展。
【举措3】学校还举办“运动·健康·快乐”为活动主题的活动,包括文艺表演、体育健身、健美操、武术、等活动,并使其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常态。此举营造了“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氛围,推动了“阳光行动”计划的有效实施。
可见,常态化的大课间活动足以窥见阳光体育运动的阳光身影,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快快乐乐地成长。
2、构建网络,放大阳光效应
要把“阳光体育”的“阳光”效应延续下去,仅仅实现全员性和全面性显然不够,还要实现“阳光体育”的校本化、辐射性,进而构建区域性长效机制。
如学校推出“体育锻炼1+1+1”活动,引进“兴趣小组”管理模式,分设篮球、排球、跳绳、田径、武术等5个分部,由学生自主管理和策划俱乐部活动,教师进行必要的协助和指导,鼓励教师、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参与,使学校呈现出“健美的人随处可见,美丽的心灵自由放飞”的美丽场景,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诚然,构建学校、周边、家庭三位一体的课外文体活动网,令阳光体育活动走出校门,向周边、家庭的延伸,不但改变着学生的身体素质、精神面貌,也将“阳光”效应辐射到了教师、家庭、社区,放大了阳光效应,收获了更多的惊喜。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发现校本化“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吹响了重视学生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质的号角,号召学生到阳光下、到操
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锻炼身体,努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学校有体育特色,确保了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养成了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大课间活动”、“课外文体活动”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多年不见的充满活力与激情的体育锻炼场面重现校园内外,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日渐改观,取得了初步成效。
1、“阳光体育运动”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常态
通过12-13我校14个班阳光体育运动记录表等资料统计,进行数理处理,得到表1—3。
表1 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项目选择情况对照表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选择项慢跑 篮球 排球 健身
操
跳绳 羽毛武术 其他 目人均
球
种数(%)(%)(%)(%)(%)(%)(%)(%)(种)
2.5
1.31 2012学24.2 43.5 10.1 12.0 15.7 20.4 2.7 年
2013学29.3 45.4 10.6 17.0 20.2 37.4 20.5 5.7 年
1.86 从表1可以看出: 2013学年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时,在项目的选择上排序依次为: 篮球、羽毛球、慢跑和武术等;2012学年学生选择项目的排序依次为:篮球、慢跑、羽毛球和跳绳等,其中篮球都是他们的首选项目。
表2 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形式的选择情况对照表 单独活动
①(%)
与家人活与同学活动 ②(%)
动 ③(%)
参与小组活动 ④(%)
⑤(%)2012学年 2013学年 14.7
19.2
52.4
23.1
6.2 15.3
12.3
39.6
7.7
5.1
③①②④ ③④②①
其它 选择位
次
通过表2发现:通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和同学一起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出现比例明显增加,说明我们活动的自主、合作等精神得到足够开发。同时与家人一起活动的现象有所改善。
表3 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次数、时间情况对照表(%)
活 动 次 数
每次活动时间(分钟)经常参有时参很少参不参加 加
2012学年 2013学年
注:经常参加——每周四次以上,有时参加——每周三到两次,很少参加——每周两次以下
从表3来看,2013学年从活动次数、活动的时间均好于2012学年,其
25 <20
加 35.5
加 41.9
2.3
68.5 27.2 4.3 20.3 34.3 39.6 26.0 0.1 79.7 18.5 2.8
中发现教师管理和阳光体育技能指导明显好于2012学年。从2013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充满活力与激情的体育锻炼场面重现校园内外,学校的运动氛围日趋浓厚。这足以说明“阳光体育运动”已成为一种常态。
2、“阳光体育运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通过对我校12学年、13学年学生体质健康身高体重情况综合分析,了解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效果及身体健康的状况。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得到表4。
表 4 学生身高体重情况结果对照表 营学生 养
总数 不良
20121989 67 3.37 %
体重
17.95 872 43.84
19.36 308 15.49
较低
%
体重 正常
%
重 超
%
胖 肥
%
学年 2018 32 1.59 357 14.67 1187 58.82 385 15.81 184 9.12 2013学年
从表4的统计结果表明:经过一年的实践努力,体育运动状况明显改善,学生喜欢体育运动,每天锻炼1小时的口号已成为事实;学生经过锻炼,体型日趋标准,肥胖、营养不良比例逐渐缩小。这充分显示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功力”。
3、“阳光体育运动”能快速地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
296
319
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学生在乐至县中小学生田劲运动会中,获得男子铁饼第一名、女子铁饼第二名、女子铅球第四名、男子铅球第五名、女子100M第五名、女子200M第六名、女子标枪第三名、男子4X100第四名、400X400第五名、女子4X100第三名4X400第五名等优异成绩。这些都离不开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实施。
实践表明,上述对策能明显改善当前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诸多问题,充分发挥“阳光体育运动”的独特魅力,让教师引领着学生与阳光同行,体验体育学习与运动的乐趣,丰满学校体育的内涵,让“阳光体育运动”成为一朵迎着阳光而怒放的体育奇葩。这就是我们要追寻的阳光体育!
(二)建议
1、“阳光体育”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权利
“阳光体育”需要全员参与。运动是学生的天性,但没有教师的广泛参与,“阳光体育”照样很难持续下去。因为“阳光体育”不仅仅是学生的运动权利,也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参与其中,教师的人格魅力、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修养以及优美的动作示范和巧妙的组织方法,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化,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教师要做阳光体育运动的自觉实践者与先行者,共同行使“阳光体育”的权利。
2、“阳光体育”是学校现有条件下的“阳光体育”
现代体育发展离不开三件东西:一是“硬件”,指场地设施;二是“软件”,指科学的管理;三是“活件”,指人的积极性。要保证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必须有一定运动时间、空间以及运动器材。目前学校体育普遍存在设施与场地的不足和运动时间的限制,但我们不能因为“硬件”不足,对
“阳光体育”产生消极抵制和等待观望的态度。教师要明确“阳光体育”是学校现有条件下的“阳光体育”,要有刻不容缓的意识,育人不能等,也是等不起的,我们不仅要去做,而且要做好。教师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化解资金、场地、器材、师资、时间等诸多难题,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和体育器材,从具体措施上狠抓落实,精心组织,科学管理,走出一条具有自我特色的“阳光体育”之路。
七、存在问题及后续研究
(一)存在问题
此报告只是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况且课题立项研究的时间较短(只一年),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1、研究构建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校本化模式,还未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阳光体育运动的操作体系及评价体系。
2、本课题研究更多的是“阳光体育运动”活动内容及开展情况,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理论研究却比较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我们当前对“阳光体育运动”研究的瓶颈。
(二)后续研究
1、拓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广度,深化研究,构建师生全员参与的校本化操作体系。
2、拓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度,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理论问题做出更深层次的解释和说明。例如:“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的关系问题;“阳光体育运动”评价指标体系问题等。
作为今天的体育教师要抓住契机,结合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对学校体育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出更多的有益尝
试,让学生经历的每一节体育课、每一次体育活动和竞赛充满阳光,培养他们团结、合作、坚强、献身的高尚情操。各学校应积极行动起来,重视学校阳光体育,号召学生到阳光下去锻炼身体,努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使阳光体育运动真正“阳光”起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2006-12-23.[2]陈至立.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广大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N].中国教育报,20
0
(1)
.[3]罗振宇.关于在学校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理性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报,2007,(11).[4]刘海元.袁国英.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7,(11):10-14.[5]张汝深.论“校园阳光体育”的设计与实施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7,(9):146-147.[6]王禹.农村孩子需要阳光体育[N].中国教育报,2007-11-8(4).[7]马曙明.“阳光体育”的认识及若干问题的探讨[J].2009,(2).
第三篇:《阳光体育运动的校本化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阳光体育运动的校本化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阳光体育运动的校本化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课题组针对当前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存在三大问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体育运动状况令人堪忧、管理体系不健全、学校体育失落了“阳光”,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实例研究、数理统计等方法,切实进行深入的实践与研究,形成了“转变思想观念、健全管理体系、刷新体育课堂、丰富体育活动”的实践策略。从07、08学年我校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形式的选择,参加活动的次数、时间,体质健康检测结果的对比,以及体育获奖情况表明:上述对策能明显改善当前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有效改善学生体育运动的现状,明显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使曾经“飞走”的阳光体育迈上了回归之路,充分发挥其独特魅力,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常态。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校本化 实践 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现实背景
1、当前学生体质健康及体育运动的现状 中国人用100年的时间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用100年的时间实现了强国强种的夙愿,用了100年实现了体育强国的梦想,但目前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不得不让广大教育者担忧。2006年初,专家小组对全国10多万名学生的健康体质状况作了为期一年的调研,结果和结论是学生的肥胖症的比率直线上升,已超过日本;视力、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等健康体质整体水平连续下降,低于1985年;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近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60.4%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74.6%的学生将体质差归因于体育锻炼不足;28.9%的学生表示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这些数据给我们以强烈的警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健康状况一路下滑,以个人为中心,喜欢独断专行,缺少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成为新一代的标志。
2、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现状的思考
直面现实,我们发现,阳光体育运动陷入了“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困境,走入“现场作秀”、“临时抱佛脚”、“瞻前顾后”的尴尬局面,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我校正面临着两大挑战:
(1)观念的滞后,导致了管理体系的不健全。据调查,有些教师认为“阳光体育运动是作秀”。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其具体表现在学校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阳光体育运动的立足之地,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等目标要求模糊,管理缺乏系统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组织机构仅流于形式。从课题组问卷调查的分析中也可以了解到,阳光体育运动的现实状况与理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落差也反映出学校现行阳光体育运动管理体系的弊端。
(2)游荡的地位,使学校体育失落了“阳光”。体育与健康课往往成为“搭配”课、“放羊课”或是课程表上的“理论课”,处于一种游荡的地位。再加上场地器材不足,师资缺乏,观念陈旧等问题,更使阳光体育运动举步维艰,学校体育被“乌云”遮蔽,学生们的“阳光奶酪”被无情瓜分。学生期盼着学校体育能“拨云见日”,这是当前学校体育急需研究解决的瓶颈问题。
(二)研究意义
“完全人格,首为体育”(蔡元培语)。1917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体育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民族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2006年,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发布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是一个时代命题,它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强势进入公众视野,开启了全新的教育发展模式和教育评价视野,复苏了为国家建设锻造健康向上的一代青少年的梦想,给学校体育打了一针“强心剂”,让“阳光体育”迈上了由边缘向内核的回归之路。
此时,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在思索:我们,能为学生的健康与发展做些什么呢?怎样才能让阳光体育运动这个“动力”发挥最大的功效?两年前,我们就把研究的触角伸向这块领域,结合新时期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调整其思维模式,探索新的更完善的阳光体育运动的操作体系。假如我们从“转变思想观念,健全管理体系,刷新体育课堂,丰富体育活动”等方面去“追找‘飞走’的阳光体育”,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阳光体育运动体系,是否有助于解决学生体质健康当前的困惑,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可持续发展呢?基于这样的现状,课题组提出阳光体育运动的校本化实践与研究,试图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阳光体育运动的操作体系,以改观阳光体育运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使其成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常态。
本课题研究旨在以校为本,以生为本,使阳光体育运动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常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可持续发展。它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强调对学生健康的负责,从根本上迎合了学生的身体发展的需求。因而,做好校本化阳光体育的实践与研究文章无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阳光体育运动”是国家行政、教育部门根据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现状,所实施的一项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一个时代命题。目前,我们未发现国外有“阳光体育运动”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专著、论文,但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所采用的运动俱乐部、体育青少年社团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地运动起来,这与我们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目的是一致的。国内对“阳光体育运动”研究的专著、论文甚为少见,可以说“阳光体育运动”理论研究还处于空白。就学校实施情况来看,我国的一些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取得一些成绩,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但不少学校既没有形成定型的模式,也没有一套成熟的做法,甚至于有些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还是一块没有开垦的“处女地”。为此,我们将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调查目前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分析其气息,探索其活动素材的开发和活动开展的策略,从而构建一套比较完整的阳光体育运动的操作体系。
三、概念界定
阳光体育运动是指把追求健康第一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做到与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与“阳光”相随,形成长效机制,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深入人心,使阳光体育运动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一种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一种积极、阳光、乐观、豁达的生活方式,从而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的一项全民运动。它具有休闲和快乐两大特征,寓教于乐,引领学生从体育活动走向休闲、走向快乐、走向阳光,追寻体育人文精神的回归。
四、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转变思想观念,理顺“健康第一”与“分数第一”、“阳光体育”与“应试体育”之间的关系。
2、充分挖掘《决定》蕴含的深刻内涵和传达的丰富信息,制定出校本化阳光体育工作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体系。
3、构建阳光体育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和谐融洽的活动空间,激活学生的运动兴趣,演绎充满阳光的体育教学。
4、构建“阳光体育运动”常规,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从组织形式、活动内容、评价办法等方面不断创新,使其生活化、常态化。构建区域性长效机制,将“阳光”效应辐射到了教师、家庭、社区,实现“阳光体育”的校本化、长效性。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和发展要求,分析学校与教师认识不足的原因,实地考察,采集建议。
2、文献研究法:研究国内外关于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阳光体育运动等方面的文献以及实验学校的经验。
3、实例研究法:根据方案进行动态跟踪,定点开展实验研究,整合、增删、完善方案,论证实践研究的可行性、过程的科学性、结果的真实性。
4、数理统计法法:运用microsoft excel进行数理统计
五、实践操作
本课题从2008年1月开始一直到2009年9月,共经历三个阶段:a、准备期(2008.1—2008.3):现状调查——撰写方案——分工协作;b、实践期(2008.4—2009.4):构建运行机制——全面开战(课题研究工作全面拉开,理顺关系、推行方案、搭建平台、实例研究齐头并进,以评促发展,收集研究的第一手信息。)——阶段总结反思(召开阶段性会议,查漏补缺,调整下一步研究的方案与措施);c、总结期(2009.5—2009.7):整理分析实施情况,撰写结题报告,力求呈现一种动态、发展的实践过程。
(一)构建运行机制,保障活动开展
依托优质资源,我校构建了以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为协调督导,政教处总体指导,课题组实践操作,各职能部门积极辅助的运行机制。如图: 阳光体育 领导小组
全校学生 政教处 班主任 课题组 音乐老师 体育老师 年级段组
图4:阳光体育运动运行机制示意图
(二)转变思想观念,理顺两种关系
1、理顺“健康第一”与“分数第一”之间的关系
“分数第一”是实施“阳光体育”的最大障碍。我们本着“为学生的将来负责,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着想”的宗旨,通过大肆宣传与硬性规定相结合的方法理顺“健康第一”与“分数第一”之间的关系,让全校师生都明白:“健康第一”就是“野蛮”其体魄的过程,同时也是文明其精神的过程;“健康第一”如同“1”,“分数第一”犹如“0”,没有“1”打头阵,后面再多的“0”都毫无意义。从而做好“减负提质”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文章,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2、明确“阳光体育”与“应试体育”之间的关系
体育贵在主动参与,自觉锻炼。假如让学生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进行体育运动,为身体而锻炼就会蜕变成为分数而锻炼,“阳光体育”上着“应试”的色彩,最终就会变成“应试体育”。为切实推进“阳光体育”,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和体育成绩,与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和全能生评选直接挂钩,强调过程而非分数,强调“育”而不是“考”,引导学生重视并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养成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推动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健全管理体系,推行实施方案
1、学习《意见》解读《决定》
认真学习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并依据《意见》(简称)制定并坚持科学规范的学生作息制度,依法保障学生睡眠和体育锻炼的权利,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同时,按《决定》提出的“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的硬性规定,拨开了以往学校体育的乌云,为学生送上了缕缕阳光。
2、运用“减法”制定《方案》 我们摒弃“阳光体育运动是作秀!”的错误观,走出“瞻前顾后”的尴尬地,充分挖掘《决定》蕴含的深刻内涵和传达的丰富信息,以“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为目标,大刀阔斧地动起“变革手术”,架构与“阳光”相约的实施方案。
现撷取《我校阳光体育运动方案》片段:建立“领导小组——教师——学生”三级阳光体育运动网络制度,以减负为前提,启动“减法”工程,充分开展“三操一活动”:上午第一节课前25分钟的广播操,第三节课前5分钟的眼保健操;下午第一节课前5分钟益智手操,第二节课前5分钟的眼保健操;下午第二、三节课后35分钟的阳光体育活动(校园集体舞、武术、跳绳、排球、韵律操等),以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由大队部干事对各班级的“三操一活动”情况进行量化打分;值日领导负责对每天参加阳光体育活动带班老师的考勤,督促其带领班级参加活动;领导小组负责考核体育课时完成情况、每天1小时运动时间的落实、推进“体育艺术2+1”进家庭等工作;每学年组织一次“体育体质健康达标运动会”,检验各班级活动课成果,其成绩作为学校快乐中队及全能生的评比依据,以完善对“阳光体育”的常规化管理。
3、搭建“平台”实施《方案》
【平台1】学校开辟体育展示橱窗,定期更换主题。例如:奥运主题、体育之星、阳光体育、体育节等一系列时效性主题图片展示。通过图片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学习优秀运动员奋斗精神、激发运动热情。
【平台2】体育组利用学校、班级网站,将体育信息、国家体育政策、体育与健康知识传送到网上,供学生、老师、家长了解最新的学校体育动态。
【平台3】举行“阳光体育手抄报” 评比活动,如“体育新闻窗”、“体育与健康”、“阳光体育”、“阳光下的感悟”等。手抄报为学生提供了一份自己的体育读物,创设了一个表达运动感悟的园地。
【平台4】举行“学校运动之星”评选活动,通过自我推荐,学生投票,老师审核的办法评选出学生心目中的“学校运动之星”,用榜样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四)刷新体育课堂,还“阳光”本色
1、快乐教学,还课堂以“阳光”
阳光的体育课堂教学不仅能把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撩拨到一练方休的“愤悱”状态,更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比如教师在课的准备部分采用“看谁记得牢”、“叫号结伴”、“变换目标”、“织网捕鱼”、“贴药膏”等有趣的游戏,可撩拨学生练习的迫切情绪。
请看实例1-《玩绳》,它是课题组设计的一节二年级体育课,普通一根绳子,简单、方便,却玩出种种花样,既安全有效,又非常“阳光”。老师先指导孩子们用绳子玩“抓尾巴”游戏,接着把绳子打绳结用力抛高,模仿放爆竹,操场上“砰——啪”的爆竹声此起彼伏,孩子们乐此不疲地进行抛高的练习。自然地,绳结在师生的眼里、手里变成了飞镖进行掷准练习,变成了手榴弹进行掷远练习;转而成了交朋友的纽带,让学生自由组合,用绳子将两脚绑在一起,做两人三足的游戏?? 阳光下,孩子们挥洒汗水,感悟锻炼的真谛,演绎充满阳光的体育教学,这里已经不仅仅是课堂,更是孩子们的乐园。这才是真正的阳光体育!
2、尊重学生,还课堂以“阳光”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尊犹如拨开云雾的春风,它能让初升的太阳光芒四射。请看实例2-《量力而行》:金荣翔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地想跳过四块塑料泡沫板,跳得满头大汗,还是跳不过去。这时,老师参与到他们小组的练习中,说:“这个游戏叫‘量力而行’,对不对?要估量自己能力而加泡沫板,要让金荣翔能成功地完成,应该怎么做?”一生说:“哦,老师,我们从三块泡沫板的基础上逐一加板,行吗?”老师点头表示赞许。金荣翔一跃而过,大家齐呼:“成功!”同学相拥着金荣翔,开心地笑着?? 看着孩子开心的样子,课题组成员深有感触:“只有正确地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成长历程,给予他们温暖的阳光,学生才会快乐健康地成长。”
3、阳光评价,还课堂以“阳光”阳光评价实施于体育课堂中,对学生微小的进步,也要用积极肯定的语言加以鼓励和表扬,除用“很好、有进步、加油”等评价语外,还可用“微笑、鼓掌、抚摸、拇指”等体态语来评价学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爱”上体育。如实例3-《花样跳绳》:课题组老师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练习跳绳,并鼓励:“你们很棒!都能开动脑筋想出不同的方法。”展示开始了,后摇跳、交叉跳、双飞、一人摇绳两人前后一起跳、两人摇绳一人跳、两人摇绳两人一起跳、多人配合跳等。钱睿和陈浩两人配合跳绳,还跳起兔子舞——左左、右右、前、后、前前前。老师竖起大拇指,说:“你们是最佳拍档!”。而能力差的同学,老师信任的鼓励、关爱的话:“加油!你能行!我对你有信心!”经过老师表扬,练习中很多学生采用不同方法来尝试练习?? 可见,用阳光评价这“金箍棒”可点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喜人景象。
(五)丰富体育活动,同“阳光”共舞
阳光体育活动是一项综合工程,它不同于传统的课间操,其生命力在于学生对它的浓厚兴趣与积极参与。如果模式一成不变,内容几年不换,再好的东西也吸引不学生。因此,我们从组织形式、活动内容、音乐选择、评价办法等方面,不断创新,大胆改革,同“阳光”共舞,以永葆其生命力。
1、形成常态,快快乐乐做活动
构建“阳光体育运动”常规,将课外文体活动纳入大课间体育活动中,使其走入生活化、常态化的轨道,是有效实施大课间活动的关键。请看实例4《我校阳光体育活动》:
【举措1】学校阳光体育活动承载了排球、跳绳、羽毛球、集体舞、韵律操、武术等活动,它们聚学校的体育教师、音乐教师、舞蹈教师的集体智慧,充分融合了音乐、舞蹈的特色,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于是,每天下午的大课间活动已经没有了口令、口号,学生们伴随着音乐走出教室,来到操场,操场上到处都是生龙活虎的运动场面??这足以诠释孩子们的快乐心境和天真烂漫。【举措2】学校动用文体“铁腕”,制定设计和实施制度,有滋有味做活动。如《校园集体舞》:全班的男孩女孩一起练习,男生像绅士一样彬彬有礼,女生犹如淑女,感觉同学之间相处好像一下子就变得礼貌起来了。这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交往的渴望,营造了一种健康向上的交往习惯,有助于学生愉悦身心,有助于学生形体改善,有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活动活泼的开展。
【举措3】学校还举办“运动·健康·快乐”为活动主题的体育夏令营,包括文艺表演、体育健身、健美操、武术、游泳等活动,并使其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常态。此举营造了“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氛围,推动了“阳光行动”计划的有效实施。可见,常态化的大课间活动足以窥见阳光体育运动的阳光身影,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快快乐乐地成长。
2、构建网络,放大阳光效应
要把“阳光体育”的“阳光”效应延续下去,仅仅实现全员性和全面性显然不够,还要实现“阳光体育”的校本化、辐射性,进而构建区域性长效机制。如学校推出“体育锻炼1+1+1”活动,引进“俱乐部”管理模式,分设排球、跳绳、体操、舞蹈、武术等5个分部,由学生自主管理和策划俱乐部活动,教师进行必要的协助和指导,鼓励教师、学生、家长自主选择,主动参与,使“每年至少打破500个排球”的说法成为师生的津津乐道,使学校呈现出“健美的人随处可见,美丽的心灵自由放飞”的美丽场景,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又如创立“阳光家庭”活动载体,通过学生、家长、班主任三方签订“阳光家庭协议书”,以契约的形式规定家长亲子同争章,要求家长抽出时间陪子女进行体育锻炼,并在时间、器材等方面提供保障,作好表率,逐渐构建起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课外文体活动网,让“阳光体育”走向社会。
诚然,构建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课外文体活动网,令阳光体育活动走出校门,向社区、家庭的延伸,不但改变着学生的身体素质、精神面貌,也将“阳光”效应辐射到了教师、家庭、社区,放大了阳光效应,收获了更多的惊喜。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篇二:《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结题报告 《促进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的分课 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结题报告 福建省建瓯市第一中学李斌
我校是一所有着一个世纪历史的城区重点中学,近几年来,我校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科技教育的办学特色。当前,我校正面临着如何保持并提高科技教育的质量;扩大科技教育的面;开展以科技活动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使之规范化、科学化;依托科技教育,促进学生多方面科技素养的提高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发掘我校的科技教育资源,为此,我校以新的科技教育、课程理念作支撑,开发和实践《科技教育》校本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也就是科技教育的竞争。为了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为了迎接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加强和改进我国中小学的科技教育,应该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根据美国测试中心组织的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显示:我国13岁生的科学测试成绩偏低,正确率为67%,在19个被测国家中列第15位,特别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我国学生出错率高。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科技素质偏低,我国的中小学科技教育非常薄弱。在当前教学改革的浪潮——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积极转轨过程中,加强科技教育,从小让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研究科学,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学生,学校成为具有鲜明的科技教育特色的中学。
2、研究内容。
(1)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资源。(2)探索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3)形成典型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实施模式。
(4)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评价机制。
3、科学确定课程内容
课题组根据课程目标有侧重的自行选择教学内容。经过反复的筛选、提炼、修改、完善,挑选出了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便于操作、有特色 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普知识。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自然科学、科技知识,由浅到深、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系统地学到自然科学知识。
(2)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选择、整理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感人故事或格言,对学生进行理想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信念,学习科学家为科学事业、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甘于献出毕生精力的精神。(3)科技小制作和小实验。选择传授一些具有一定价值的科技小制作及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如电路的组装、机械的组装等,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一技之长。
(4)古今中外科技发明介绍。将古今中外科技发明的构思、原理及作用介绍给学生,这对每个学生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启迪了学生的创造思路。(5)科技小论文介绍。选择一些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小论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写科技小论文,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启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发现和揭示其奥秘,写出了有价值的科技小论文。
(6)创新方案。学生根据要求,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要求想象,自己设计方案,参加生活中的奇思妙想“金点子”评选和创意魔方组词比赛,鼓励学生异想天开的求异思维,使学生敢于幻想,勇于大胆创新。
(7)思维训练。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中心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互相启发,引动联想,并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其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了自己的创造能力。
(8)课后实践题。我们提出了一些课题,纳入教学中,各班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课后实践,来完成课题的研究。通过科技信息发布会,进行信息交流,把学生带进更广阔的科学世界里。
4、通过实践活动,实行科技教育。
(1)综合性科技教育活动。为更好地实施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学校精心打造了校园综合性科技品牌活动——举办校园科技节。所谓科技节就是集中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大规模的科技普及教育活动。它具有规模大,气氛浓,综合性强,收效显著的特点,它对经常性教育活动开展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我校科技节每年定期举行,做到突出主题,常搞常新,匠心独运,避免形式主义。在科技节上,既有科普故事演讲,又有科技成果展示;既有科技游艺,又有科技竞赛,呈现出“众手浇洒科技花,校园闪烁科技星”的生动活泼的景象。
(2)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为满足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学校建立了课外科技兴趣小组,科技辅导员定点辅导,让每位学生各找其需,各显所能。课内是普及型的,课外是扩展型的,校内是普及型的,校外是扩展型的,校级是扩展型的,班级是普及型的。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制作、科技发明、科技实验、科技论文四小活动,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创造发明能力。
同时学校还认真组织了丰富的校外实践活动,一方面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去体验、欣赏、学习、探索、实践。通过组织这些探索自然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从感情上建立起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养成对大自然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亲近社会。让学生通过参观、访问、实践等活动,了解身边的科学,能正确认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并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
三、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带给学生的变化1.学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第一,学生科学素养得到提高,表现在学生对《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兴趣浓厚,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课题组采取问卷的方法对部分学生进行了
从表中可看出,以科技教育为核心的校本课程激起了广大学生的兴趣,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所喜爱,由此可以说明,校本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引发了学生的科技兴趣,不少同学课后提出许多问题,主动回家去翻阅《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等,主动购买订阅科技类图书、杂志阅读,主动收看电视中有关动植物、地球环保等科技内容的节目,还主动动手进行各类实验及小制作。它丰富了生活,成了生活中的一件乐事,一种需要。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和锻炼,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我们采用随机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通过校本课程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影响,如下表:从表中可看出,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学生普遍感到“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更热爱科技”,“提高了动手能力”,“学会与同伴合作了”,促进了他们科技素质的发展,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第二、学校彰显办学特色。我校的办学效益在原来基础上再上了台阶。学生的学习品质大大提升。学生个性特长得到了发展。科学教育促进了学生的科学爱好、特长的发展。科学教育的有形资产正逐渐转化为无形资产,形成了科学教育的特色,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赞誉。
四、研究的思考与困惑
1、由于时间、研究水平的限制,我们还未能开发出适合学生使用的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地区性等特色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教材,如何解决科技教育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2、还未能真正建立科学、客观的学生科技素质评价体系。篇三:2015《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调查报告结题报告
《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为了更好地遵循课堂教学规律,逐步实现“惜时增效、轻负高效”的原则,遵循教师成长和培养的规律,将教学、教研、校本研修等工作全面整合起来,进一步增强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和完善校本研修工作,立足教研,聚焦课堂,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执教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切实解决或研究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努力使我校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充满活力的反思型、科研型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们将通过本次调查,着重了解我校教师在校本研究及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今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展开有针对性地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据。
二、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从而保证信息资料的真实性,调查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校本研修促进初中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20个问题。
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我校57名不同教龄、不同学科的一线教师。共发放调查问卷57份,回收问卷57份,回收率100%,保证了调查的真实性、有效性。
三、调查结果:
1、教师们在已经具有的专业素质方面:
87.7%的教师认为自己有扎实的专业知识;47.4%的教师认为自己有丰富的文化知识;49.1%的教师认为自己有丰厚的教育学理论素养;77.2%的教师有职业理想和追求;91.2%的教师热爱教育事业;91.2%的教师有较高的道德素养;56.1%的教师经过专业的专业训练;64.9%的教师有终身学习的迫切愿望和实际行动;而5.3%的教师则认为自己还具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素质。
2、现在教师专业成长最缺乏的能力方面:
14%的教师认为自己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板书等授课基本功;43.9%的教师认为还需要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的构建;64.9%的教师普遍认为教师成长还需要加强对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掌握和运用;49.1%的教师认为还需要不断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33.3%的教师认为他们还需要在品德的培养和人格魅力的塑造方面多花工夫; 54.4%的教师也认为教师专业成长还需要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1.8%的教师认为还需要在其他方面多加努力,不断促进专业成长。
3、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最有效的途径方面:
50.88%的教师认为同事之间的随时交流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56.14%的教师赞成通过研究课与集体研讨的方式; 54.39%的教师则认为有专家指导的研讨较为可行;40.35%的教师认为可通过集体备课活动来提升大家的专业素质; 75.44%的教师普遍认为通过听优秀教师的课,参加讨论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加以应用的方式最为有效;42.11%的教师认为积极参与校级、县级等层面的教学评比等活动,并尝试撰写教学论文也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31.58%的教师赞同通过短期脱产学习来通过教师专业素质;50.88%的教师认为外出参观考察的途径也较为实际;更有10.53%的教师认为可以通过教师自学的方式来提高专业素质;35.09%的教师认为可以通过教师自己的教学反思来提高专业素质;仅有1.75%的教师认为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提高其专业素质。
4、教科研活动中最突出的问题方面:
70.18%的教师认为目前的教科研活动主要是以应付考试为中心,形式单一,活动内容并不是教师所需;43.86%的教师认为往往存在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的情况;17.54%的教师认为目前的教科研活动缺乏明确的研究目标,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50.88%的教师认为教科研活动中所进行的理论学习离课堂实际太远,没有多大价值;22.81%的教师则认为所开展的一系列教科研活动并没有发现突出问题;另有1.75%的教师的教师认为还存在其他突出的问题,只是不在问卷所列的范围之内。
5、教研组校本研修常用的形式方面:
82.46%的教师均认为研究课研讨是大家经常采用的一种校本研修方式; 38.6%的教师也采取沙龙交流的形式进行校本研修;14.04%的教师认为专家讲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研修;40.35%的教师则采用自学的方式进行校本研修;1.75%的教师还采取了其他的一些方式进行校本研修。
6、大家所喜欢的教研组校本研修形式方面:
45.61%的教师喜欢通过研究课研讨来进行校本研修; 61.4%的教师喜欢采取沙龙交流的形式进行校本研修;45.61%的教师喜欢听专家讲座来进行校本研修;7.02%的教师则愿意采用自学的方式来进行校本研修;7.02%的教师比较愿意采取其他的一些方式来进行校本研修。
7、校本研修实施过程中的主要困难方面:42.11%的教师认为时间紧;57.89%的教师主要认为负担重;68.42%的教师普遍认为缺少课程资源;77.19%的教师则是感觉缺乏指导;24.56%的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感觉缺乏同伴互助,从而给校本研修带来了困难。
8、学校进行集体备课的校本研修形式的看法方面: 21.05%的教师认为这种方式很好,现有形式很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和校本教研的开展;61.40%的教师则认为形式一般,还需不断改进和完善;19.30%的教师认为学校进行集体备课的校本研修形式很差,且较为陈旧、呆板,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9、目前的情况下集体备课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方面:
31.58%的教师认为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因为课备得不好就必然上得不好,课上得不好教学质量就不高;31.58%教师认为影响不是太大,因为有课备得好但教学效果不好的例子;38.60%的教师认为对教学质量有一定影响,但备课并不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最主要的因素;19.30%的教师认为目前情况下的集体备课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不明显,特别是对已经教多年的老师。
10、经常怎样反思自己的教学方面:
49.12%的教师在脑中回顾一下来进行反思;63.16的教师则采用和同事展开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反思;38.6%的教师采取在教案后写几行的方式进行反思;只有22.81%的教师是在进行系统思考之后再将自己的反思写下来;全校上下无一人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1、教学反思所存在的困惑方面:
10.53%的教师不知道反思什么,从而多半采取随便写点的方式;35.09%的教师则是在反思之后不知道如何表述;35.09%则是在教学反思方面认为没有人能指导;57.89%的教师则是想系统进行反思学习但却没有材料;更有 5.26%的教师存在其他方面的一些困惑。
12、学科构建一套可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模式方面:
73.68%的教师均认为非常有必要构建一套可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模式;14.04%的教师认为教学模式的构建可有可无;12.28%的教师则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构建一套可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模式。
13、开发校本课程是否对专业素质的提高会有帮助方面:
29.82%的教师认为开发校本课程肯定对专业素质的提高会有非常大的帮助;64.91%的教师则认为采取这种方式估计会有一些帮助;只有3.51%的教师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完全是浪费时间,不会对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帮助。
14、怎样的校本课程才是好的校本课程方面:
78.95%的教师均认为受到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才是好课程; 59.65%教师则认为是那种教师愿意而且能够承担该课程的教学的校本课程才是好课程; 17.54%的教师认为能够得到家长和社区人士支持的校本课程才是好课程; 19.30%的教师则认为那些能够得到专家认可的校本课程才可谓好的校本课程;另有3.51%的教师认为能够让学校领导满意的校本课程才是好的校本课程。
15、课堂教学中讲授有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方面:
22.81%的教师认为教师讲授的条理性和清晰度差是讲授有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57.89%的教师认为讲授的启发性差是原因所在;68.42%的教师认为教师讲授的生动形象不够才是有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33.33%的教师则
第四篇:立足校本研究 促进教师发展
立足校本研究 促进教师发展
我校认真总结几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经验,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制定了校本研究实施方案,动员全体教师像参与课改一样,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校本研究中来。确立了以校本研究为突破口,以行动研究为重点,降低科研重心,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会在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促使教师不断反思、总结、升华,把学习、教学、研究、交流紧密结合起来,使研究成为教师一种工作状态和生活习惯,促使教师尽快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者型转变。校本研究工作开展以来,学校学习、研究的氛围日渐浓厚,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局面。
一、以目标发展为导向,提高教师的需求层次.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关注教师的发展。因为只有教师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品德学识、理想追求、能力水平、教学风格,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校本研究能否深入扎实、富有成效地开展起来,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校本研究的认识、参与校本研究的积极性、自我发展的内驱力。课程改革实施几年来,一大批教师认真学习,积极实践,自我加压,不断进取。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不断加深,专业发展的要求不断增强,很快成长为骨干教师,成为推动课改的中坚力量。但也不可否认,由于受市场经济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极少部分教师缺乏职业理想和专业追求,疏于学习、懒于思考,职业倦怠、心浮气躁,有的缺少问题意识,不会反思,凭经验办事,有的把课题研究作为评职晋级的敲门砖,不去研究,徒有虚名等。凡此种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教师学习、研究和发展,我校提出了构建“书香校园”、“文化校园”的目标,号召每位教师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学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把学习、工作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一是给教师提供学习资料,给教师订阅大量的教育教学杂志,使教师有书可读。二是给每位教师建立学习笔记,规定学习篇目,及时进行检查评比。三是评选“读书标兵”,开展读书沙龙、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同时我们在广大教师中深入开展了“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什么样的课堂是好课堂?”的大讨论,引导教师明确好教师、好学生、好课堂的标准,明确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本学期我校又制定了“实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手册”,要求每位教师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并把规划分解到每个学期。以目标发展为导向,引领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需求层次,做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的教师,做有奋斗感的教师,做研究型、专家型教师。
在此基础上,我校举行了校本研究专题报告会,印发校本研究学习材料,组织教师学习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王积众、亓殿强所长主编的《中小学校本研究指南》一书。通过学习,使广大教师明确了校本研究的概念、内涵、形式和方法,树立了“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教学就是能力,交流就是互动,学习就是引领,效果就是成果”的研究理念,为我校校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行动研究为重点 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长期以来困扰教育的一个主要问题。一方面,大量一线教师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生涯中,因缺乏有效的职业发展刺激而形成职业倦怠和平庸化,用教师自己的话说“教得都快弱智了”。另一方面,大量教育理论研究著书在市场上遭受冷遇,使研究者信心大挫,一些在理论上被广泛接受的理念不但未能转变成教师的教学实践,一些接受新理念培训的教师反而感觉不会教学了。教育科研实效性差成为难解之结。我们在困惑中思考:一线教师搞理论研究,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而扎根肥沃的教学土壤,面对充满生机和差异的孩子,立足于变化着的课堂,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反思、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校本行动研究,正是教师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降低研究重心,以问题引导学习,以行动引导反思,成为一线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必然选择。
为了更好地开展校本行动研究,我们引导教师按照“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步骤开展研究。
1、问题。我们坚信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的问题意识需要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强化和培养。强调教师解决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教师从问题诊断入手:(1)我的教学现状如何?为什么会如此?(2)存在哪些问题?(3)关键问题是什么?它的解决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制约?(4)众多制约因素中哪些虽然重要,但一时改变不了?哪些虽然可以改变,但不重要?哪些是重要的,而且可以创造条件改变?(5)创造怎样的条件,采用哪些方法才能有所改进?(6)什么样的计划是现实条件下的最佳选择,为什么?学校印发了“校本研究问题调查表”,引导教师围绕学校管理、课题实验、教学研究、教材使用、课堂教学、教法学法、教学评价、教师发展、合作学习、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文化建设等领域,提出自己的问题,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中的困惑。教师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梳理,选出36个问题作为“校本研究重点问题指南”下发给全体教师,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有所选择,开展研究。
2、设计。教师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制定课题研究计划。计划既包括总体设想,也包括具体行动步骤。计划必须有充分的灵活性、开放性,并不断地进行修改,补充完善。如果是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就在接下来的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的备课中寻找和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3、行动。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变革。在变革中促进工作的改进,并不断调整行动,灵活、能动、创造性地执行事先的计划。每一个教研组都能结合自己的年级、学科特点选择一个课题,便于合作研究。考虑到教研组每学年要进行变动,所以研究的周期一般为一个学年。通过集体研究,力求解决教育教学的一个难点,形成自己的的研究成果。这样每学年每个教研组解决一个问题,加起来成效就很大了。学校及时组织交流汇报,各组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推动学校整体研究不断上水平。真正把教学、课改、教研、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研究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便于操作,不增加教师负担,大家的积极性激发出来,研究成果也就不断涌现出来。
4、反思。教师对研究的效果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计划下一步的行动。反思包括:(1)整理和描述,即对观察、感受到的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各种现象进行归纳整理,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发生的教育现象;(2)评价与解释,即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与解释;透过现象看本质,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3)指导教师反思的六种形式:教学后记、教育案例、教育随笔、教育论文、教育叙事、研究报告。
“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是一个循环圈,反思是一个循环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圈的中介。关键是保持对问题的追踪,即持续关注某一问题,直到得以圆满的解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的问题意识、反思能力、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加深,专业素养不断丰厚,研究型教师也就应运而生。
三、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制度建设是开展校本研究的保障,我校根据自己的实际,建立健全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指导的校本研究制度,并把制度的建设权和修改权交给教师。以制度化的方式保障教师对教学的自主决策和改进的权利,充分调动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把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
1、建立培训制度。积极组织骨干教师、教育干部参加省、市级培训。参加各种形式的观摩课、优质课、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建立健全了周六集体备课制度、周六学术报告厅制度、外出学习汇报制度、课题研究交流制度。聘请教育专家来校讲课、做报告。与东营市实验小学、龙口市实验小学建立友好学校,定期开展业务交流,信息沟通。
2、建立学习制度。我校始终把教师的理论学习、业务学习放在突出位置,抓实抓好,形成制度,讲求实效,学以致用。为每一位教师配发学习资料,订阅报刊杂志,建立学习笔记。规定教师每天学习不少于一小时,领导带头学习。定期开展学习心得交流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做到“十个一”:即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执教一节优质课、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承担一项校本研究课题、出一份高质量的试卷、设计一份优秀教案、转化一名落后生、开发一门校本课程、解决一个教学问题、讲一个“我的教育故事”。教、学、研三位一体,同期互动,更好地促进教师发展。
3、建立教学反思制度。教学反思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是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和途径,我们引导教师通过教学反思积累、升华教学经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我校为每一位教师配备教学反思笔记本,要求每周至少写三篇反思笔记。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课中灵活调整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课后从教材挖掘、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师生互动以及三维目标的实现等方面回顾教学过程,挖掘亮点、寻找斑点,写出教学后记。教学后记要延伸到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反思的习惯。
4、建立交流合作制度。加强教师间的对话、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倡教师跨学科交流,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共享研究成果。教研组、课题组定期开展交流,每位教师都要汇报自己研究的体会、收获、困惑,大家共同分析,相互启发,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合作共享、互助共进的“教研组文化”。
5、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定期召开学科研讨会、课题交流会,组织观摩课、示范课、研讨课等活动,举行教学能手、优质课、优秀教育论文、“我的教学故事”评选和课改实验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鼓励教师大胆冒尖,不断创新,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四、创新校本研究形式 , 提高校本研究的实效.1、创新研究形式。校本研究本身就是充满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的活动,而研究的基本形式又是教研活动的有效载体,可将其分为:课题研究模式、课例分析模式、案例生成模式、活动与交流模式等。我们在坚持以上各种研究活动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研究活动更富生机和活力。开展了如“教学反思”、“课后再设计”、“专题研讨”活动,还有“集体备课”、“校本培训”、“听课评课”、“优秀案例设计”、“观看录像”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开展了“网上教研”和“网上交流”等活动。总之,让研究形式灵活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使教师在活动中受到启发,得到锻炼。
2、加强基层建设。学校教研组是实施校本研究的最基层、最关键的实体,是教师备课、反思、交流的重要场所。教研组的学术氛围、研究风气对教师的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实施校本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把教研组建设作为校本研究这种新型教研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增强教研组在教师群体中的凝聚力,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研究型”教研组的口号,注意选好一个好组长、制定一个好制度、形成一个好风气、带出一支好队伍。努力把教研组建设成学习反思的园地、教学研究的场所、交流互助的家园、教师成长的舞台。
3、深化课题研究。发挥我校教育科研的优势,进一步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针对性。组织部分骨干教师集体攻关,争得上级科研部门指导,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获取科研前沿信息,扩大学校知名度,创建学校特色,为教师发展拓展空间。针对学校教育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作为小课题开展研究,着力于问题解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面向全体教师,以教育日记、教育案例、教育随笔、教育叙事为主要研究成果。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研究者,都能在校本研究中得到专业成长和持续发展。
4、评价激励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是艰苦的、复杂的。教师每天要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已经很不容易,再搞教学研究、写读书笔记、教育随笔等,负担很重。特别是目前的教师评价还不完善,有的学校以学生的成绩考核教师,教师的精神压力和工作压力都很大。我校坚持以人为本,为教师创造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科学的评价体系。特别注意保护教师投身课改、参与校本研究的积极性,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外出学习、交流、展示的机会,制定了教育科研奖励办法,大张旗鼓地表彰校本研究中的先进教师,评选“学习型”教研组、先进级部。
总之,我校通过各种形式推动校本研究工作的不断开展,使每一位教师在研究中感受着工作的乐趣和成长的快乐,全校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书香校园”、“文化校园”日渐形成。相信随着校本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师会得到更快的成长,我们的学校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五篇: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阳光体育运动策略研究.
第2期(总第91期 2008年6月 贵州体育科技
G uizhou Sports Sci ence and Techno l ogy N o.2 Jun.,2008 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 阳光体育运动策略研究 闫领先
(河南理工大学 体育系,河南 焦作 454000 摘 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现状进行全面了解,旨在为阳光体育运动的贯彻落实提出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以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策略 1 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就将健康解释为: 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健全,才算是完美健康的人。[1] 培养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坚强的意志和昂扬的精神的新时代才子,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而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如今,生活富裕了,文化水平提高了,但青少年学生的体能和健康素质不但没有相应提高,而且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滑坡。我国从1985年开始进行了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学生的体能水平比1995年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2];教
育部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表明,最近二十年,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主要表现在学生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20年下降,学生肥胖率比5年前增长了50%,城市中超重与肥胖的男生已接近了1/4;眼睛近视的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为76%、大学生高达83%。在2005年高校招生中,有85%的考生报考专业受限;在近两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3]。今年,重庆全市17万余名考生中,仅4万余名考生体检合格,约13万名考生因近视、体重超标、转氨酶偏高等原因体检合格受限,600余名考生体检不合格。更可怕的在体能下降的同时,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意志也在弱化。中小学生中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还有3% ~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5]。20世纪末,国家教委在调查的12 6万名大学生中有20 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6];中国心理卫生协会1991年调查表明,在大学生中心理障碍的发病率高达25.4%[7];1998年,崔玉华等在首都北京的7所重点大学和1所普通大学作调查表明,有心理障碍者占26.4%[8];在对北京海淀区16所大学的调查发现,因精神方面有问题而休学的占休学人数的37 9%,退学的占退学人数的64.4%,各居第一位[9]。2006年,在北京8所重点大学实施的有关重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790名大学生中,有46.2%表示觉得自己的压力很大,44.7%的人表示压力一般,另有4.2%则几乎被压力压垮,有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处于郁闷、无聊和迷茫的情绪中[10]。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鉴于此,探析改善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之策略,对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改善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阳光体育运动之举措
在生活富裕、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的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而体能和健康素质却相对滞后。其原因如下: 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尚未建立,现代健康的观念尚未树立,全民健身的氛围尚未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尚未深入人心;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和社会还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技能、轻体能的倾向;应试教育和就业择业制度的变更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体育设施和 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总之,当前学校体育工作情况不容乐观,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鉴于此,本人就改善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阳光体育运动之举措提出如下建议: 2.1 提高学校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视程度,加强领导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但具体执行单位是学校,学校是实施主体,直接监控实施的过程、细节、存在的问题,因此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纳入学校教育工作和体育工作规划,并把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教育工作和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切实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尽快改变学校体育 形式上重要、实践上次要 的不良现状;其次加大学校的权利,使其在实施过程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更加有利于健康促进措施的实施。
2.2 营造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舆论环境,迅速掀起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高潮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和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意义,切实把在全体学生中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认真组织、积极动员全体学生参加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逐步在全校形成人人参与锻炼的良好气氛。
要加强舆论宣传,推动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学校要借助媒体在广大师生中广泛宣传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战略意义,掀起学习、普及身体健康知识、体育运动知识、体育欣赏知识、运动营养知识等的高潮,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 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等口号深入人心。要结合校工会在全校教职工中开展的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身运动,在教职工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带动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
2.3 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经费投入,保障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
体育建筑、场地、设施使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大力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提高学校体育教师和体育教学水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从体育经费投入、条件建设、师资配备、课程指导、督导检查等各个方面加大学校体育工作力度,为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和有关体育场地、设施的维护提供经费保障;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工作重点,积极促进教育与体育的结合;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联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力量共同发挥作用,共同挖掘社区和学校的资源潜力,加大健康促进的物质保障,为学生营造健康、安全、优美的学校物质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山区的贫困地区,政府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更应该加大资金、师资、条件设施等的投入力度,使这些地区的学生尽可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2.4 以体育教学为基本平台,端正办学思想、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上体育课的主动性
首先,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加强素质教育,努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其次,改革原有的 教师为主体、考试为目的 的上课制度,真正保证让每一个学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为使体育课真正发挥它的应有功效,学校要加快体育师资队伍培养步伐、在保障正常上课秩序的前提下,通过多种形式对体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不断提高体育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打造高素质体育教师团队,为实现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提供人才支持,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上一轮课程结束前,体育教师给学生讲授不同项目体育运动的特点、适宜的人群等相关知识,让学生依据个人的体质和爱好自由选课;彻底改变以往的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不良局面。
2.5 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运动,调动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首先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学校要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日常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纳入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形成制度。并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课程体系,积极组织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探索学生有兴趣、学校有特色的群体活动,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
吸引力,进而增强广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激励他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掀起校园青春健身活动的热潮,真正形成 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周周有安排、月月有比赛 的活跃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其次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让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 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为确保每个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锻炼,各级各类学校在继承 两操一课 的优良传统基础上,明文规定除当天开设体育课的班级外,其他所有班级的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为法定课外锻炼时间,安排体育教师组织辅导,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辅导等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并负责到人,使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有指导、有监督、有目标、落到实处。并对他们的活动进行考核 在每个活动场所入口安装,全年课外活动参加次数凡不低于108次的学生,并对达到合格等级的学生颁发 阳光体育证章 ,优秀等级的颁发 阳光体育奖章 ,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荣誉感和自觉性。
2.6 全社会都要支持学校体育工作,推进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 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来自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群体的关注、支持和帮助。为确保使学生 想练就练,随处可练 ,学校和社会体育场馆设施应当应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学校的体育场在节假日也要向学生开放,充分发挥各项体育资源对促进学生健康和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积极作用。新闻媒体要宣传健康、科学的现代生活方式,普及体育健康知识,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开展咨询活动,为学校体育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通过学校、社区和新闻媒体的共同努力,在广大家长中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健康观、成才观,注重从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饮食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炼。学校、社区要和家庭加强沟通与合作,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家庭、社会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学校的新闻媒体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赛事的报道力度,进一步引导和推动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蓬勃开展。
2.7 积极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青少年学生肩负着改造和建设社会、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任,而社会总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尤其是我们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各行各业的体制在改革,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不断地变化,青少年学生不仅要意识到社会的迅速变革,而且必须认清形势,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体验生活,了解社会,以便更好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适应于社会的发展和各种体制的改革,从而造福于社会。结束语
青少年学生肩负着历史和人民所赋予的神圣使命,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身心是否健康,对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全国人民共同支持和关心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状况,真正贯彻落实 人本主义、健康第一 的教育理念;重视与强化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学校要明确目标导向,真正构筑起以健康为目标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体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内容和多种多样的阳光体育活动,最大限制地动员学生投入到健康促进的大潮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适合于未来社会需要的 身心 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青少年体质下降的调查报告[N].2006.11.30.中国 青年报 第6版.[2] 杨洪辉.施伦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J].山东体 育科技1998.4:65~69.[3] 樊富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2.54.[4] 崔玉华.大学生自杀者社会心理健康的作用[J].中国
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3:177~179.[5] 刘仁盛.健康促进新理念与体育健康教育关系论析 [J].体育与科学,2004.2.78.[6] 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系列报道之二青少年心理健康 问题调查[N].教育在线,2007.4.30.[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 质的意见(全文[N].新华网,2007.5.24.[8] 关于印发 河南理工大学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 案 的通知,河南理工大学文件校办[2007].11号, 2007.4.3.[9] 陈至立.周济等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广大青 少年全面健康成长[N].中国教育新闻网.2006.12.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