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校本和谐德育体系,促进中职生和谐发展的探索

时间:2019-05-12 15:4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校本和谐德育体系,促进中职生和谐发展的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校本和谐德育体系,促进中职生和谐发展的探索》。

第一篇:构建校本和谐德育体系,促进中职生和谐发展的探索

构建校本和谐德育体系, 促进中职生和谐发展的探索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把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去,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要构建大中小学高校的德育体系,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自组织理论认为,世界上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过程都是由若干(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要素所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整体(这个整体被称之为系统),系统的自组织特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它的存在及由此而形成的自组织结构是有一定条件的,当一个开放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时,该系统内部仍存在着协同效应--即系统自身固有的,在没有外部(协同效应)指定的情况下,其内部诸要素之间通过合作、协调、同步互补,形成一定的结构和功能,自动地进行自我组织和协调,协同效应使系统增强自组织能力,并由无序变有序,是系统的内部动力。

学校德育作为一个系统,系统中教师与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方法、德育管理与德育评价等等许许多多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学校德育工作中如何使德育各要素之间通过合作、协调、同步互补,形成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构建校本和谐德育体系,使德育各要素之间形成协同效应,是学校德育实际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和谐德育是以解决学校德育工作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推进学校整体工作科学发展为目的,以学校为基本实践范围,运用和谐德育的基本原理构建的德育实施理论。

在科学发展观、自组织理论和和谐德育思想的指导下,岳阳市第一职业中专坚持以德育为首,以育人为本,时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着力于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积极探索构建适合中职生发展的校本和谐德育体系,不断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构建以良好行为习惯为核心,知、情、意、行有机结合的和谐发展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价值导向系统,是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德育内容的选定、德育途径及方法的选择和具体运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中职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中等职业学校要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为己任,强调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谐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岳阳市第一职业中专提出了培养‚‘合格+特长+专长’的高素质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确立了‚基础扎实、专业过硬、特长明显、情操高尚、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 人才规格。

思想指导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铸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在实际德育工作中,我们提出了以良好行为习惯为核心的德育工作目标,要使我们的中职学生与上高中、大学的同学们相比能:

1、更会做人:行为习惯更好,更能吃苦耐劳,情操更高尚。

2、动手能力更强:有较强实践与专业操作技能。

3、活动能力更强:各方面素质得到充分发展,有各种文娱体育活动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二)构建以职业素质为主要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融合的和谐德育内容体系。

德育内容是德育工作的媒介系统,它是其他德育要素发挥作用的凭借与依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职业素质是中职生走向就业的基本条件。职业素质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职业素质是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学生通过学校2-3年的培养,以一种什么样的面貌走上工作岗位,走入社会,决定着他们一生的发展。

根据学生发展和社会要求,我们总结了《工作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所在》、《把职业当成我们的事业》、《忠诚比能力更重要》、《没有任何借口》、《责任重于能力》、《细节决定成败》、《团队精神才能赢得胜利》、《纪律是成功的基石》、《服从,员工必备的一种素质》、《拖延是一种恶习》、《恪守商业机密》、《节约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服务是每个人的事情》、《一切以结果为导向》、《要十分注意我们的职业形象》、《全力以付》等十六个职业素质。通过这16个职业素质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

(三)构建以和谐班级创建为主体,德育课与班集体建设相结合的的和谐德育方法与途径体系。

德育途径与方法是德育工作的时空领域与实施系统,决定了德育工作的效率与合力。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构成单位。学校教育主要凭借班级教育得以实现。建设什么样的班级,如何开展高效的班级工作,对于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学校办学思想举足轻重。和谐班级,是在新形势下产生的一种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以民主管理为主要模式,以诸种教育要素之间的有效调控为基本保障,以学生的和谐、健康、全面、充分发展为基本目标的现代班级教育管理理念。我校在‚和谐班级‛创建活动中,提出了以下八个方面的目标与内容:

1、关系融洽。班级与班级、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班主任与学生、班主任与学生干部、学生干部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班集体等的关系协调、融洽;

2、班风优良。在班级形成‚团结协作、开拓进取、文明守纪、共同进步、积极向上‛的班风和‚勤学善思、艺精求真‛的学风,学生在校学习收获大;

3、行为规范。认真贯彻并落实‚9S‛管理的要求,全体学生形成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礼貌文明、讲究卫生、遵守秩序的良好文明行为与习惯;

4、管理民主。班级管理制度健全、管理体系完备、作风民主,能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5、活动丰富。班级建立各种课外兴趣活动小组,班级活动丰富多彩,通过富有特色班集体活动使学生明白道理、养成品质、锻炼能力,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6、和谐发展。班集体中每个学生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能有不断进步。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班集体特色发展。

同时,设计了《‚和谐班级‛创建活动实施手册》,详细记录班团活动开展、学习小组建设、班干部队伍建设、班级问题分析解决等 ‚和谐班级‛创建活动开展具体情况。

(四)构建以“文化晚餐”为主体,班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体育节、艺术节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和谐德育活动体系。

中等职业学术德育活动的着眼点是以学生个体为中心,寓德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我校努力探索常规化、传统化、特色化、艺术化相结合的和谐德育活动体系。

‚文化晚餐‛活动是我校在德育方法与模式的一个有效创新与尝试,他集学生自我教育、素质培养于一体。我校坚持了各班每天19:00-19:20开展‚文化晚餐‛,并纳入了《作息时间表》。

‚文化晚餐‛的积极意义:①每个小组一起,讨论并确定主题:可以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协调能力、团队意识、组织能力。②学生准备内容:可以培养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运用的能力;③活动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胆量和仪态仪表。

‚文化晚餐‛是将教师和学生双方在德育过程中双主体作用有效统一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一个策略。我们将《提高职业素质十六条法则》、‚9S‛管理、‚和谐班级‛ 建设、安全与法制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有关内容纳入‚文化晚餐‛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讨论,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同时,学校注重建立德育活动常规,坚持升旗、主题班会、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德育活动的规范化开展。

(五)构建以“9S”班级目标管理与学生操行评定为核心的德育评价体系。

德育管理与评价则是德育工作的机制保障系统。为了把企业文化进入中职职业学校深度发展,落实‚面向市场办学、贴近市场育人、服务市场为本、创造市场发展‛的核心理念,切实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我校在德育工作管理与评价中推行‚9S‛管理。

‚9S‛管理是由日本企业的‚5S‛扩展而来,是现代工厂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理念和方法,其作用是: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预防为主,保证安全。学校推行‚9S‛管理有助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升学生对以后工作的胜任力。

学校根据‚9S‛管理和学校工作的要求,制订了《岳阳市第一职业中专‚9S‛班级目标管理与学生操行评定考核细则》制度,在学生管理与评价过程中逐步落实‚9S‛管理的实施要求,将对学生行为习惯与纪律的要求细分到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0)、清洁(SEIKETSIj)、节约(SAVING)、安全(SAFETY)、服务(SERVlcE)、满意(SATISFICATl0N)、素养(SHITSIJKE)等九个方面的实施要求。

实施‚9S‛班级目标管理与学生操行评定考核过程中我们注重:

一是将班级目标管理考核与学习小组评价、学生个人操行(日常行为)评分相结合。每天学生表现情况与学习小组(团队)、班级管理紧密联系一起。每天学生表现情况汇总为每月学习小组、学生操行评定分数与等级。

二是完善学生日常行为检查制度和班级常规管理检查评比制度,做到每天有检查、每日有通报、每周有小结、每月有评比。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学生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管理。在德育工作过程中,我们习惯居高临下,教师以‚道德圣人‛和管理者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我们的德育太重形式而欠缺实际;重视道德的教条,而忽视在实际生活中实施品德教育;注重道德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动性。这样学生很难对教师提倡的道德标准与要求产生认同。9S‛班级目标管理有助于建立学生自治民主管理模式,是解决以上难题的有效探索。

同时,为了充分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与发展情况,引导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评价,我校建立了学生学期素质发展情况档案,内容包括每学期学生操行、担任学生干部、参加课外活动(社团、协会)、各学科成绩、职业资格证(包括普通话、计算机)、考勤、受到的奖励与处分情况、自我评价、班主任评语等。

德育作为一个系统,由许许多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要素所构成。我校探索通过职业素质培养、和谐班级创建、‚9S‛管理、‚文化晚餐‛等将各种德育要求有机整合起来,努力构建适合中职生实际和我校实际的和谐德育体系,使各德育要素之间能合作、协调、同步互补,形成合力,以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探索并构建和谐德育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现代德育科学理论和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学校推进教育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德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就需要我们全体德育工作者一方面要掌握和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德育规律;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更新观念,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与方法,创造性地运用规律,探索适合本校和学生实际的有效方法与途径。为此,我校将努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继续进行校本和谐德育体系的探索。在探索中求发展、求创新、求实效。

2011年月12月2日

第二篇:构建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构建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所谓德育评价,就是教师、学生群体(包括学生自己),依据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作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笔者认为,对于现行的德育评价,应当突破单一的评价模式,既进行定量精确评价,又进行定性模糊评价;既有终结性评价,又有过程性评价;既自我评价,又他人评价,创造性地构建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构建多样化的德育评价方式

多样化的德育评价指的是德育评价的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即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等等。有学者指出,在教育评价的方法论上,一直存在着两类不同的体系:一种是实证评价体系,另一种是人文评价体系。传统的德育评价的方法多注重整体概念和印象,缺乏对要素的细致分析。事实上,学生的品德的某些侧面和某些要素是很难进行量化处理的,不可能也不应该采用划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待千变万化的评价对象,也不能完全依靠定量评价手段。所以,德育评价应逐步趋于多样化: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量化评价;不能量化的部分,则应该采用描述性评价、作品评价、成长档案评价、课堂激励评价等多种方式。以动态的评价替代静态的一次性评价,视“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为同等重要,把期末终结性的总结评价与日常激励性的描述评语结合在一起。绝不能把德育评价简单理解为总结性地“打分”或“划分等级”。例如,几年前我所任教的二年级四班,在德育评价的方法和手段上,既有和学校常规管理相一致的“班级管理评价量化细则”进行量化评价,又采用了“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所推广的《德育》读本和《成长册》进行系统性评价,还利用每天的晨会时间、每周的班会时间进行随时性评价,还有期末“你、我大展示”的终结性评价。特别是结合一些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进行专题性教育与评价,更是受到低年级儿童的喜欢。

二、构建多元化的德育评价方式

多元化的德育评价指的是德育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就德育评价内容而言,德育多元化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注品德教育的过程。这种评价应该是多角度的。就评价主体而言,德育评价的多元化要求进行德育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传统的德育评价方法的主体是学校教师,而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新课程改革下的德育评价必须提倡多元化主体,包括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也可以把小组互评与对小组每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这种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过程。具体地说,家庭评价就是通过电话访谈、家访、家长会和

“家校联系卡”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学生生活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客观评价,为学校对学生进行具体、客观的评价提供依据;社会评价是指学校通过向学生身边的亲戚、朋友和邻居等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为人处事的能力、思想倾向、社会责任感和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以补充和完善学校评价的内容;学校评价是整个学生评价体系的核心,应该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三个方面。自我评价可通过谈话、成长日记和书面自我鉴定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公正、公开、客观地评价自己,这个环节中他们可以检讨自己的过失和缺点,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目标、增强信心、提高判断是非能力的目的。这个环节会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思想的成熟、经验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地完善。这 1 是整个学生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同学互评就是学生相互之间进行真实、公正、公开、合理的评价,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对同学的思想感情倾向、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等最为了解。基于中年级学生正处在身心全面发展的年龄段,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逐渐增强,他们会特别在意自己在同龄人心中的地位和印象,并且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克服缺点发挥长处,这个环节会促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向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整个评价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科学的、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的评价既要客观又要具有鼓励性,因此要多角度从不同侧面去评价,同时还应体现出评价主体的差异性。这种评价要以鼓励和肯定为主,要尽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即将结束时,学校要求各班班主任评选出本班的“学习标兵”、“体育星”、“艺术星”“礼仪星”“小巧手星”等各种称号的优秀学生。这种新型的评价制度,充分体现了德育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与这种多元化评价内容相适应的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于是,我先让学生自己评一评这一学期哪一方面做得最好,你希望自己得到什么“星”,并把理由写下来;然后让家长看一看,让家长再根据你在家的表现写出希望你自己得到什么“星”;最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进行评价、评选,评一评组内其他同学能得到什么“星”,并说一说为什么评他得到这颗“星”。我结合学生上交的两份材料,又综合采纳组内学生的评价意见,和其他任课老师商定、评选出本班的各种“星”的优秀学生。例如有的学生写道:老师,我希望得到“体育星”,因为我为了能参加运动会积极锻炼身体,在抗“甲型流感”的时候,我跟着我爸爸每天早晨到操场上跑步,所以我希望我能得到“体育星”。有的学生家长写道:老师,我的孩子认为能得到“劳动星”,我很赞同,他在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不过,我也认为他能得到“小巧手星”,在“三八节”时,他给我折了好多的纸鹤呢。

学生升入四年级后,我们在教室后面设立了“直面自我”班级文化专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在德育各方面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自我管理。这个版面实施的步骤是首先让每个小组(班内采取小组竞争制度)在每周二的班会时间互相交流评价本组在上一周进步的地方及还急需努力的方向,然后让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发言,其他小组随即提出评价意见,最后小组长以书面形式总结后上交田映雪和韩睿昊两位负责人,两人张贴在“直面自我”的栏目中,随时提醒学生下一周努力的方向。

在这样评比各种“星”及

“直面自我”的评价活动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德育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三、构建过程性的德育评价方式

过程性德育评价又叫形成性德育评价或进行型德育评价。德育过程性评价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进行的,并突出发挥评价在进行过程中的控制作用。它可以及时掌握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或者掌握学生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中的错误倾向和发生的问题,便于及时改进,所以过程评价的本质是反馈→调节→矫正的过程,要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特有的反馈作用,必须要求两个条件:一是必须与德育过程紧密结合才可能经常进行,反馈与矫正紧密结合才能取得改进的成效。二是必须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突出在工作过程中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即必须实现要我评价为我要评价,只有被评价者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才可能真正实现评价与德育过程的结合,否则,外部推动力再大,也不可能真正实现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也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四年级下学期初,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爱撒谎,随便答应别人,不守时不守信的坏习惯,我和学生一起制定了建立“诚信小档案”的德育评价活动。我和学生根据他们平时不良的不守诚信的行为,共同制定了如何做一个诚信小公民的标准,设计成表格的方式,表格每周一张,将这一学期的表格装订成册,形成每个学生的“诚信小档案”,每周五集体评价一次,学期末再结合平时的过程性评价进行一次终结性评价。这样,就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性的德育评价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附:

“诚信小档案”

第周(月

日——

日)

我的信誉是否良好:完全做到:

有时能做到:

尚未做到:

评价项目朋友的评价自己的评价老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

1、对人坦诚,不说谎。

2、不隐瞒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改正。

3、不论别人是否知道,都能保持诚实。

4、学习、竞赛、评比不弄虚作假,考试不作弊。

5、答应别人的事说到做到,不轻率地做出承诺。

6、承诺他人的事确实办不到,能恰当的处理。7、8、9、10、朋友们的签名:

需要提醒自己做得更诚恳踏实的地方:

本周(一学期)以来的进步和收获:

(7-10项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填写)

四、构建发展性的德育评价方式

发展性的德育评价指的是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德育评价发展性表达了一种从评价“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将来”和“发展”的新理念。在评价过程中,要对学生过去和现在作全面分析,根据他们过去的基础和现实的表现,预测性地揭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激励他们通过发展,缩小与未来目标的差距。

例如在二年级第一学期伊始,我让学生根据上一学期的学习状况说一说自己在这一学期想得到什么“星”的称号,并把自己的做法写下来。我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共同商定出具体可行的措施。我把这些材料整理好,随时用它来激励学生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这样,教师给学生创设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通过这种评价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发展。

第三篇:构建和谐交通 促进交通发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任务,张春贤部长也已在有关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构建和谐交通的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交通发展的新要求,努力构建和谐交通,不断促进公路水路交通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和谐交通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和谐交通,就是能够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交通,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的交通需求得到满足的交通,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对运输服务感到满意的交通。具体地讲,和谐交通就是公平共享、法治有序、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环境友善的交通。这就是和谐交通的基本内涵。

公平共享,就是要使全社会各地区、各阶层、各群体民众都能充分享受到交通发展与改革的丰硕成果,并使其交通利益都能得到实现、维护和发展,充分体现交通事业的社会性、共用性和公益性。这是和谐交通的价值取向。

法治有序,就是要有完善的法规体系,使所有交通参与者遵纪守法,保证交通的有序运行。这是和谐交通的制度保障。

便捷高效,就是要使交通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覆盖率、通达度和机动性,做到能力充分、衔接紧密,保障货畅其流、人便于行。这是和谐交通的基本要求。

安全可靠,就是要使“安全至上”成为全社会所有交通参与者的共同理念,不遗余力地减少交通伤亡、增进公众安全,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实现交通的可靠性,努力实现“零死亡”交通和全天候运输服务。这是和谐交通的发展重点。

环境友善,就是要建设低能源消耗、低资源占用、低环境污染、低财政负担、低使用成本的交通运输系统,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交通的发展目标,实现交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这是和谐交通的必然选择。

构建和谐交通的基本要求

构建和谐交通,要切实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构建交通行业与社会公众的和谐关系。要把交通发展的目标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提供让社会公众满意的服务,取得社会各界对交通发展的认同和支持;通过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提高社会各界对交通发展的知情度和参与度;通过树立和巩固亲民、负责、为民、务实的行业形象,不断增强交通行业对社会各界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构建交通行业与外部行业的和谐关系。交通行业是关联度很高的行业,交通主管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通过建立有效的协作对话机制,形成有利于交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推动力。

构建交通行业内部的和谐关系。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交通政策的制定主要在中央交通主管部门,但具体执行主要依靠各级地方交通主管部门,因此在政策的理解和贯彻执行中都有可能存在着逐级衰减的现象。要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文化创新等途径,激发各级交通部门和每个从业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全行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构建交通运输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严峻的资源约束要求我们必须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交通运输的增长方式,要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贯穿到交通发展的各个环节。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构建和谐交通,就要紧紧围绕交通发展的目标和这些要求,努力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快发展,为构建和谐交通奠定坚实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交通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生产力滞后的矛盾。因此,必须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为构建和谐交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深化改革,为构建和谐交通注入强大活力。目前交通发展中存在的许多不和谐现象,究其根源很大成分在于体制性障碍的存在。构建和谐交通,就必须深化交通管理体制改革,逐步理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经营主体的责、权、利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健全法制,为构建和谐交通创造有序环境。当前交通法制化建设还不能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在交通行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加强行政能力建设,为构建和谐交通提供根本保障。构建和谐交通的重点是要提高各级交通部门的行业管理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即要着力提高交通运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公共服务和组织保障、运输和建设市场的依法监管、安全管理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五个方面的能力。

促进交通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交通增添精神动力。交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要树立以人为本、质量为先、服务至上的行业价值观,形成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创新进取、团结协作、廉洁自律的行业精神,为构建和谐交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协调各种关系,为构建和谐交通营造良好氛围。构建和谐交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应善于处理行业内外的各种关系,将各方力量转化为交通发展的积极因素,共同推动和谐交通建设向前发展。

处理好影响构建和谐交通的问题

近年来,交通行业在政策、规划、建设、科技等各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构建和谐交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和谐社会”毕竟是一个新理念,它的丰富内涵和广泛外延,将会对社会、经济各领域派生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和谐交通的建设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完善管理方式,促进收费公路的健康发展。我国的收费公路政策在过去的20年支撑了公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它仍是公路建设资金筹措的重要基础和主要手段。但是发展到今天,收费公路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五乱”,即:乱设站、乱收费、乱转让、乱挪用和乱养人。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公路服务效率,损害了交通形象。《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出台,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了条件。充分利用宣贯《条例》的契机,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调整费率、产权归位、统贷统还”的思路,依据《条例》的具体条文规定,全面予以调整和规范。

巩固治超成果,建立治超长效机制。2004年,治超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反弹危险随时可能出现。对交通系统而言,要立足于全行业的力量,建立治超的长效机制。从国内外的实践看,主要措施应包括: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治理超限超载有法可依;严格执法,推行“一超三罚”制度;降低收费标准,规范运输市场;提高治超的技术水平,如合理布局检查站点,推广动态称重设备,试点推行道路运政IC卡;总结有关经验,实施货车计重收费。

多方解决农村公路发展的资金问题。现在,农村公路的投入是“还账式”的,随着建成规模的持续增加,农村公路建养体制不健全,建养资金缺少来源的问题将会很快显现出来。解决的思路可以归纳为:明确事权划分,稳定现有渠道,开辟新的来源,确立投入原则。明确事权划分,就是要根据农村公路的基本属性,明确政府是农村公路建养的责任主体,同时要根据农村公路的受益范围、各级政府的财权事权状况,区分不同地区,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责任比例,最终形成中央政府引导、地方政府为主、农村社区为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农村公路投融资体制。稳定现有渠道,就是通过法定的程序,建立农村公路发展专项资金,使目前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稳定下来,形成一个有法制保障的、相对可靠的来源渠道,包括总量和比例结构,并做到数量逐年增长,使用公平合理,监管有章可循。开辟新的来源,是指根据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农村税费改革的要求,开辟新的农村公路建养资金渠道,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供给能力,以适应和满足农村公路的发展要求。确立投入原则,要兼顾效率与公平,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不脱离现阶段实际,不增加农民负担。

努力做好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未来的五年,仍是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环保压力日益凸显,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从技术层面讲,有两个问题值得重点关注:工程地质病害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设计、施工等多个环节加以预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第二是生态保护问题,这在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尤为突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统筹交通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通过科技创新、精心设计、精细施工和严格组织管理,来实现最小程度的破坏和最大限度的恢复,从而达到交通发展与自然的相互协调统一。

第四篇:构建和谐学校促进学校发展

构建和谐学校 促进学校发展

[摘 要] 和谐社会是中国现代化社会的最高价值核心和最高社会境界;构建和谐学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嫠,就是要把学校建成一个能实现师生和谐相处,实现学校和教师、学生的双赢的理想、稳定、融洽的团队,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师生关系、干群关系和家校关系的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和谐社会,和谐学校,团体、发展

胡锦涛主席2005年1月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学习班上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理论。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和谐社会是中国现代化社会的最高价值核心和最高社会境界;和谐社会思想理论是中国人民在21世纪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继续改革开放,实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思想基础和新的思想理论。

教育发展是实现21世纪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学校

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对学校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谐校园终将成为和谐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典型和中心”,对和谐社会是强有力的支撑。只有和谐才能发展,只有和谐才能不断创新,构建和谐学校应该成为当前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理念和学校发展的着力点。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构建和谐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发展是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和谐学校的概念

“和谐”一词从字面意思上讲,是配合、和睦、融洽的意思,是多样性相互包容、相互协调而形成的一种状态、境界和目标。“和谐”贵在“和而不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就是一种尊重“不同”、保护“不同”、协调“不同”的理念和意识。

就社会而言,和谐意在建立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是我们的未来。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构成社会的各个团体、各个团体的成员要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之间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体现出团体与个人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学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学校,就是要把学校建成一个能实现师生和谐相处,实现学校和教师、学生的双赢的理想、稳定、融洽的团队。

构建和谐学校体系庞杂,但核心是公平主义,是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问题和如何优化配置校内外教育资源的问题,关键是民主法制。从目的来看,为的是师生能够快乐的教育与学习。从目标来看,意在追求稳定的基础上,着重于激励,着重于营造学校的活力和创造力,踏着稳定的基石,追求学校和谐。从手段来看,必须着眼于启动全校师生的力量。让每一个师生既能增强主人翁意识,爱校乐教(学),奋发努力,又能富有强烈的责任感,为创造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学校环境贡献力量,一定要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要为全体师生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鼓励师生一切事情从自己做起,共同为学校发展锐意进取。

二、和谐学校的特征

1、依法治校、协调合作

和谐学校首先表现出的应是以人为本,教职员工当家作主,教师的独立人格和民主权利得到充分维护和尊重,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意志表达权、民主监督权和话语权得到充分的维护和尊重。在民主得到充分发扬的基础上,学校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广泛调动。同时,和谐学校还应是服从于国家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法则,切实按民主集中制制定政策,从而在依法治校的基础上实现校内民主,实现团结协作。

2、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主题,诚信友爱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和谐学校是要能够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团体;能够抓住影响公平正义的主要矛盾,应对各类矛盾和利益关系呈现出的多元交织和错综复杂的局面;能够实现教职工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机会、机制公平;能够实现正气上升,教育、教学和管理符合科学发展观、;能够真正实现制度管理和情感管理的有机融合。

3、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和谐学校应是一所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学校。这体现在学校能用科学的方法管理教师,教师能用科学的手段教学,学校能依据市场化法则建立起竞争激励机制。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一所和谐学校要能摆脱和超越既得利益者的束缚,坚持“四个尊重”,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从而营造一种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创新劳动得到回报的和谐活力氛围。

三、和谐学校的构建思路

1、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构建和谐社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和社会协调等各个方面,千头万绪,从其内部联系来看,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五个统筹”。构建和谐学校,就是要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与学校发展统一考虑,寻求更大范围的统筹,学校发展要引领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只有在和谐中才能发展,也只有在发展中才会更加和谐。

2、以实现“三个和谐”为关键

和谐学校首先是人际关系和谐。我国古代名著《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切,在止于至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师生关系、干群关系和家校关系。

干群和谐

要做到干群和谐,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倡导做到“五要五不”,即:互相信任不猜疑、互相交流不隔膜、互相支持不拆台、互相谅解不指责、互相关心不冷漠。相互之间以坦诚和善待相处,营造既有直率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又有信任与支持的和谐氛围,从而聚合起一种能发挥整体战斗力的优势。(2)提倡做“三种人”:使领导宽心的人,不把难题上交;使下级舒心的人,不把责任往下推;使同事放心的人,不在背后搞小动作。(3)善于“经营”人心:在处理干群关系时,管理者要十分注重把人心当作一项伟大的工程来“经营”,用光明前景激发人心,用丰厚待遇留住人心,用人文关怀温暖人心,用教管结合净化人心,用坦诚相待交换人心,用高尚人格臣服人心。(4)正确处理几种关系:做到校长有权不独揽,支部监督不越权,工会协商不包办,副职执行有主见,中层办事要高效,一切围绕目标转。

师生和谐

师生和谐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尊其师、重其道;亲其师、乐其道。和谐的课堂氛围常常是良好师生关系最直接的体现。所以,教师要像热爱自己的子女一样热爱学生,并且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激励每一个学生,友爱每一个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依靠每一个学生。同时学校也应该要求学生热爱老师,虚心求教,尊师重道。尊师主要是要尊重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惟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民主、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

家校和谐

要建立和谐的家校关系,学校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加强家长和学校的沟通与联系。“走出去”,就是要求学校多对学生进行家访;“请进来”,就是邀请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的管理,参与学校各项制度和发展规划的制订,让家长为学校的发展出谋献策,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了解学生,这样,既能融化阻隔在学生、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冰山”,又能加深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和谐的家校关系也得以建立。

3、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

构建和谐学校,从根本上说应该着眼于人,这不仅仅是因为社会是以人为细胞组成的,而且因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因此构建和谐学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特别注重关注人的需求,致力人的健全,实现人的发展,千方百计地关心人,团结人,引导人,凝聚人,鼓舞人,使得每位教职工、每位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境和愉快的心境中充分发挥潜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

总之,构建和谐学校,就是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管理水平,推进教育创新,实施优质教育;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发展之路。全面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和谐学校,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惟一途径。

参考文献: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05年1月;

②《和谐社会——现代化社会的价值核心和社会境界》,胡应南著;

③《和谐社会一定是法制社会》,宁杰著

④《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进步论》,广东人民出版社

第五篇:构建和谐班级 促进个性发展 德育课题

构建和谐班级

促进个性发展

——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科研课题《小学班主任工作教育案例》开题报告

梅江区乐育小学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学校为了探索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教育案例,构建和谐班级,今年4月,我校德育课题《班主任工作教育案例研究》向广东省教育厅思政处和广东省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申报并得以立项,列为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科研课题。根据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的要求,接到立项通知后,学校组织课题组的成员进一步认真研究、完善课题的研究工作,为顺利实施各项方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现将开题工作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缘由及研究现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21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进入了以加强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阶段。“小学班主任是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加强小学班主任工作,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在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2、目前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现状

在部分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到,目前小学班主任老师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繁琐的事务性工作要花费中小学班主任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的精力,常常教育效果不高,加之班主任津补贴参差不齐,普遍较低,客观上挫伤了一部分班主任老师工作的积极性,以致班级工作常常在低水平、低效率上徘徊。班主任工作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班主任对教育案例的研究很重要,通过研究可以改变目前班主任工作低水平、低效率的状况。

(二)课题提出的缘由

1、关于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简要回顾

1998年7月,原国家教委又制定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条例》,提出了中学班主任的8条职责,小学班主任的7条职责。总的精神是要求班主任应对他们所管理的一个班的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以及学生的素质和班集体形成与发展承担重要责任。由此可见,班主任的工作内容要比一般教师更加丰富,对班主任的专业化素质要求也肯定更高,这就决定了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2、目前我国中小学“班主任教育案例”概念的提出及相关研究 教育部周济部长曾在记者招待会上指出,要把班主任由教书的“副业”变为育人的“主业”,他认为,要实现班主任从“副业”转变为“主业”的必由之路,那就是班主任专业化。(《德育报》2005-4-25)

梅州市、梅江区教育局制定班主任培训计划,举办了班主任培训

班,并进行了两届的班主任能力大赛,提高了梅江区班主任的能力。

3、《课标》也强调:“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立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教育的角度看,班主任是培养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什么样的班主任就塑造什么样的学生,他们参与班级教育的过程经历,体验感悟,将在其生命发展的历程中留下鲜明的痕迹。要培养出赋有创造性的特色学生,必须构建有个性化的班级教育文化,让学生无条件,无时不刻地进行班级教育文化熏陶。在此背景下,有效开展班级教育文化建设,已成为一项迫切的重点工程。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本质上就是对课程文化的一种颠覆和重新建构,班主任的教育是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学生个性化成长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因此,在新课改情境下,进行“班主任教育案例”是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其次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一所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这所学校全面的发展,它既包括群体的发展,也包括个体的发展。单个班级的发展势必促成全校的发展;单个学生个体的成长,也最终促成学校的长期发展。班主任教育案例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良好的班级能促成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中接受持久而稳定的熏陶,最终共同成长。再者是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班主任教育案例能促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能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创新能力。未来社会要求培养新型人才,其不仅重视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人才的潜能个性的发展,而这些素质单

靠一般的“灌输”是难以奏效的。多姿多彩的班主任教育案例活动,可以引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加信息量,同时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班主任教育案例现状

在现实中,学生从小接触到的班级文化几乎是千篇一律,千“班”一面,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审美疲劳,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创建具有特色的学校班级文化的常规管理和建设,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命力,使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美好家园。这是我们课题组需要研究的内容,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1、政策依据:

1998年7月,原国家教委又制定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条例》,提出了中学班主任的8条职责,小学班主任的7条职责。总的精神是要求班主任应对他们所管理的一个班的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以及学生的素质和班集体形成与发展承担重要责任。由此可见,班主任的工作内容要比一般教师更加丰富,对班主任的专业化素质要求也肯定更高,这就决定了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2、理论依据:

目前我国中小学“班主任教育案例”概念的提出及相关研究 教育部周济部长曾在记者招待会上指出,要把班主任由教书的“副业”变为育人的“主业”,他认为,要实现班主任从“副业”转变为“主业”的必由之路,那就是班主任专业化。(《德育报》2005-4-25)

市、区教育局制定班主任培训计划,举办了班主任培训班,并进行了两届的班主任能力大赛,提高了我区班主任的能力。

3、实践依据:

通过班主任工作个案的研究,能够团结班级各科任教师,通过他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学生心理变化的研究,适时做好学生心态调整工作,注重学生心理发展及心理变化特征,满足其要求纠正其方向。通过班主任个案的研究在沟通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教育过程中起到桥梁的作用。有得于使班主任成为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指导教学,指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开发他们的潜能,指导他们创造新生活,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通过课题的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2.通过课题的研究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

3.通过课题的研究积累班级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作为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管理的班主任,既是班集体的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又是学校行政领导的得力助手,汇聚各方面教育的力量的焦点,班主任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社会的角度看,班主任工作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工作;从学校的角度看,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组织者、管理

者和实施者;从学生的角度看,班主任是他们身心健康的促进者,班主任的言行会影响到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甚至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从学生的家庭角度看,班主任是自己孩子在学校最可靠、最可信赖的人,是自己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习、生活和健康的主要信息源,所以班主任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到班级的教育状况和学校的教育工作。因此学习、掌握、研究班主任工作的理论和工作技巧,就显得十分必要。

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要长身体、长知识、增长独立生活的能力,班主任的专门指导能够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班主任不仅能够教会学生去适应社会生活,同时还能够帮助他们开发潜能,指导他们去创造新的生活。其实人的潜能很大,优秀的班主任能够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真正的教育”是促使灵魂的转向,并用力将灵魂往上拉,引导达到高处的真实境界。这种心灵的提升,实际上就是人生态度的转变,人生境界的升华,而成功的班级文化建设好比一艘船,载着我们的学生乘风破浪、悠然自得地到达幸福的彼岸。

四、课题实施过程的设计和主要措施

(一)、课题实施过程的设计

(1)通过对班主任的研究,形成校本课程。

(2)通过班主任个案研究,培养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加深对工作的热情,使之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通过班主任个案研

究,使其成为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学生和家长的联络者。班主任要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来更新教育观念,规范教育行为。

(3)通过班主任工作个案研究,使用权他们形成经验丰富,令人尊重的教师,近而影响学生朝着健康向上、乐观的道路发展,潜移默化的教育他们,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4)使班主任朝着专业化发展,提高化们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底蕴。

(5)班主任个案研究促进班主任和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包括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培养审美观,身教胜于言教,以身作则。)

(6)班主任个案研究,提高对教育工作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教育理念、管理思想、学生观点和提高专业技能等等。

(二)课题实施的方法和步骤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综合运用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以一定的主题为核心,分层进行研究与调查,及时总结、及时反思、及时矫正、完善提高。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2年4月)

1、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申报工作。

2、选定实验教师和实验班级,根据所选教师和班级的具体情况确定研究内容。

3、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做好实验教师的动员和培训工作。

4、拟定课题研究计划,做好课题的开题工作。

5、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进行论证,形成课题研究方案,了解班主任在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和专业化特征。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2年4月—2013年4月)

1、实验教师根据课题的研究计划做好相关的工作:布置教室,设计班级标志,完善班级规章制度,营造正确的舆论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

2、做好过程性的指导、评价和反馈。

3、做好阶段性的研讨工作。

4、文献检索研究。充分了解班主任工作教育案例的相关理论知识。

5、搜集、整理优秀班主任工作个案;班主任作为主业及相关培训实践活动,搜集和整理班主任工作案例,能够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形成指导性和研究性理论与实践性的材料,使班主作更好的工作,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有作为的好学生。

6、各课题小组开展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深入阶段和课题结题阶段(2013年4月—2014年4月)

1、以校、级为单位开展班主任培训等实践试点工作。

2、各课题研究小组交流、观摩、展示成果

3、整理前期研究资料,形成成果主件和附件。

4、收集、整理课题的过程性研究资料,拟写好课题结题实验报

告。

5、拟写课题结题实验报告和整理课题核心成果资料。

6、做好结题申报,迎接课题专家组的验收、评估。

五、研究对象的选择

实验班级不作特殊的选择,以增强实验的可借鉴性、可模仿性和说服力。选取具有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教研工作经验,且年富力强、富有工作热情的老师担当实验教师。

五、课题的研究和分工

课题《小学班主任工作教育案例》按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顽强的意志、良好的品质,使学生的言行举止、品行修养螺旋式上升,从而达到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低年级:习惯与兴趣,由邹衍芬老师负责,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中年级:礼仪与自律,由蔡闻老师负责

高年级:诚信与自信、感恩与目标,由黄利清老师、张群新老师负责

六、预期的研究目标

1、中期成果

班主任的地位、作用和专业特征性论文,在实践过程中,深入对

教育案例的可行性、科学性、实效性进行对策研究。

2、最终成果

①搜集本校和其他学校的班主任案例,形成校本课程《班主任案例集》。

②开展课题探索研究活动,积累研究素材,总结课题经验,进行班主任工作课例展示。

③班主任结合本校本级本班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成《学生活动和作品集》。

④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班主任个案研究在对班主任工作和学生成长中的作用的研究》,通过德育科研的开展,提升学校德育工作品位,达到创建学校德育教育特色的目标。

3、期望成果

以校本课程《班主任案例集》为切入点,提高班主任的综合素质水准,形成本校办学特色,努力成为梅江区具有德育教育特色的示范性学校,并争取本课题研究成果在梅江区推行。

七、条件保障

1、组织保障。课题组由李占锋校长亲自主持,由曾利华副校长和教育骨干黄利清老师具体负责实施,成立完善的课题组。具体组成如下:

组长:李占锋

副组长:曾利华

组员:黄利清、张群新、蔡闻、邹衍芬、2、制度保障。课题组有较健全的科研制度,将参与活动情况和科研成果纳入课题组成员的考核。

3、师资保障。课题研究队伍年富力强,既有较丰富的科研经验,又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活力。

4、理论保障。课题组聘请专家为课题的专业引领团队,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持。

5、经费保障。学校划出一定的资金作为课题组专项研究经费。本课题从课题申报、立项、开展活动、人员培训学习、专家指导到论文发表、出版等到结题的经费学校将全部投入。

下载构建校本和谐德育体系,促进中职生和谐发展的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校本和谐德育体系,促进中职生和谐发展的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促进行业发展 构建和谐交通[最终定稿]

    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交通 泾川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 景广杰 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县交通运输局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培育健康有序运输市场,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推......

    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 也谈语文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内容提要]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

    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发展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校园......

    发展推动和谐 和谐促进发展 构建和谐企业

    以发展求和谐 以和谐促发展 全面构建和谐企业 “构建和谐企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

    《构建和谐德育之我见》

    构建和谐德育之我见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离不开构建和谐德育,那么什么是和谐德育呢?所谓和谐德育就是以满足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教育过程基本规律的基......

    构建学校生命教育德育体系 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石刚

    构建学校生命教育德育体系 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武当路小学 石刚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学生对“生命”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一桩桩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引导学生......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谢松保 2010年第4期 ——社会建设 2009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面临困难最大、挑战最严峻的一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深,省委、省政......

    构建群众文化团体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人群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归口社区管理的人群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