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和谐学习环境研究》(精)
《构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和谐学习环境研究》
课题实施工作报告
刘 晶
《构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和谐学习环境研究》的课题实施以来,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效果。现将课题实施工作加以总结:
一、课题的由来
2002年,我校课题《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发展》顺利结题。这一课题是我校1999年度省立项课题《小学和谐教育研究》的子课题,也是2000年嘉兴市立项课题。
几年来,该课题的研究不仅在理论构建上有所突破与创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情境”内涵的把握、对“和谐的教学情境”的阐述、对和谐教学情境的特征的表述以及对不同的情境的归类都从理论的层面上进行了创造性地探索,从理论上进行了概括),而且在操作范式上也从语文学科开始向学校各学科教学辐射,在“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理念的统领下,在语文、数学、常识、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等各门学科均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从而形成了“创设情境,主动准备;凭借情境,主动参与;感知情境,主动探究;体验情境,主动发展”的和谐情境教学模式基本结构,并根据和谐情境的特征,结合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开展了典型和谐情境教学具体操作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探索出了一系列适合各学科开展“创设和谐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操作策略。近年来该课题成果在嘉兴市乃至浙江省都得到了一定的推广,课题成果获省实验学会十年教科研成果一等奖,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嘉兴市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
通过《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研究,课题组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经历了课题研究的完整过程,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具备了课题研究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2003年我校申报了《构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和谐学习环境研究》的课题,并在同年被列为市规划课题,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的立项课题和浙江省教科院立项课题。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结合上一轮课题研究的经验、新课程的推进、研究进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以及学习思考的不断深入,对 1 课题设计作了多次的调整,以期课题的研究方向更明确,课题的理论框架更具前瞻性,研究内容的规划更具逻辑性,研究的过程设计更具科学操作性。
二、研究过程及主要措施
几年来,本课题一直把构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和谐学习环境的研究作为主要任务,采取边研究边应用边总结的方式,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为切入点,注重课题实验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推进和扩大课题研究的影响和纵深研究。主要研究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4年7月——2004年8月)。制订了课题研究方案,成立了课题组,做好具体的课题实施计划,总结了前阶段实验取得的成绩及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04年9月——2006年8月)。我们的探索实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从理论层面对“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和谐学习环境”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结合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我们对“和谐学习环境”从内涵、结构、特征、几个方面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它包括支撑学习过程的物质条件(学习资源),还包括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等非物质条件。
本课题的研究侧重于构建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和谐的学习环境的研究。我们所要研究的和谐学习环境就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和谐学习环境的构建,以及特定的每个学科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个性的和谐学习环境的构建。所谓一般意义的和谐学习环境就是要创建审美化的物理环境,构建和谐的心理环境,实现学习资源的优化组合。
这样的和谐学习环境应该具备这几个特征:
1、安全性。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种“安全感,使学生感到宽心、没有心理压力和负担,让学生有时间、精力去自由想像和创造。
2、愉悦性。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充满欢乐,感觉到心情舒畅,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情愫被放飞,从而积极地探索。
3、创造性。我们始终注重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让学生去感悟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形 2 成独到的见解和新奇的想法,通过思维碰撞,合作探究,比较,辩论,引导学生求异求优,标新立异,敢问、会问、敢于质疑,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创造,形成创新精神和能力。
(二)从实践层面上对构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和谐学习环境的策略进行了扎实而富有成效的探索。
1、构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一般意义上的和谐学习环境。
(1)营造一个安全的空间。在这个环境中,学习者应感到很舒服,可以提问题、有过错,真实地表现自己。
(2)营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一个愉快、和谐、美好的环境;一个让学习者在“学习之乐,生活之乐、和谐之乐”中健康成长的环境。
(3)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这是关键。我们要想方设法使这些资源(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组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得到最优化。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一种互相教育、互相感染、教学相长的关系。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地发展。
2、构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具有个性的和谐学习环境。(1)对话交流型的和谐学习环境(2)合作探究型的和谐学习环境(3)审美体验型的和谐学习环境(4)实践活动型的和谐学习环境 实施策略:
(1)对话交流型的和谐学习环境
①基本要素:平等性、合作性、互动性、创造性
②操作策略:搭建民主的对话平台、创设丰富的对话情境、提供充分的对话时间、尊重多元的对话结果、实施真诚的对话评价、开展有效的对话延伸
(2)合作探究型的和谐学习环境
①基本要素:情绪安全感、丰富的学习资源、真实的学习任务、自信心、归属感。
②操作策略: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合作、探究学习——消解“问题”——评价效果
(3)审美体验型的和谐学习环境
①基本要素:审美感、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审美情感。
②操作策略: 创设情境,感知美的形象——运用情境,理解美的实质——带入情境,接受美的熏陶——想像情境,享受美的体验
(4)实践活动型的学习环境
①基本要素:实践活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活化、创造性。
②操作策略:社会活动式、虚拟活动式、模拟实践式、综合研究式、自由拓展式。
在具体教学时,还要注意各典型和谐学习环境具体操作模式的组合,形成高效运作的实施模式,我们可采取多种组合形式,来创造出多种教学方法模式。一是“相嵌式”。即将各典型和谐环境的具体操作模式“相嵌”在一起,形成新的教学方法。二是“粘连式”。将各典型和谐学习环境的具体操作模式连结在一起,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如把合作探究型、审美体验型及实践活动型的学习环境连结在一起,让学生在这一系列的环境中创新学习。三是“裁剪式”。将各典型和谐学习环境的具体操作模式中的某些环节裁剪掉,重新组成新的模块。四是交织式,如把审美体验型和实践活动型的学习环境交织在一起,让学生在“审美体验——实践活动——审美体验——实践活动”中去自主学习。
(三)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尽管有了一些成效,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1.通过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通过课题研究,如何使我们的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3.通过课题研究,不仅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如何更有效地激发教师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性,从而促进教师自身全面、健康发展。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6年9月——2007年3月)。撰写了课题研究报告,做好了课题实验的总结和成果推广应用工作。课题组也对课题研究以来所做的工作,特别是所形成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
三、研究效果
研究本课题三年来,实验班学生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他们学习兴趣变浓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同老师走得更近了,与同学更亲了,绝大多数同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了积极的学习倾向、个性化的学习风格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大大促进了他们全面、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广大家长也纷纷称赞本课题研究好。
有生命的存在并不等于有生命的质量,而对生命质量的关注和追求,则是文明进步的标识,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我们的课堂,尊重儿童以其独特视角来感受人生体验有何等重要。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充分的心灵自由去理解和运用知识,释放他们的生命活力,学生才能真正地学好,身心才能得以全面地发展。
关注了这一理念,一年多来课题组的老师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努力着。在课堂中尽量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样的课堂满足了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做到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在这样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之中,在这样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的同时,使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质疑问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使学生主体作用得以更好地发挥,探究的能力也得以充分地提高。从而真正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在校内浓厚的学术研讨的氛围的熏陶下,在孜孜以求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老师逐渐适应了时代的要求,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了头脑并逐渐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带着微笑进课堂,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兴趣,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生活入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知识的过程和体验。教学过程逐渐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可以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质疑,教师则从高高在上的“严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鼓励者。
本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初步研究效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但这些研究成果也只是阶段性、暂时性的经验或规律发现而已,仍然需要在今后实践研究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通过实践我们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我们觉得实践还需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第二篇:构建自主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技校服装专业学生自主学习策略探讨
周丽宏
{佛山市高明区技工学校,广东 佛山 528500} 摘 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成为复杂的认知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自主学习就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模式。本文主要从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设疑启思、提供机会、学法指导等方面探讨技校服装专业自主学习策略。
关键词:自主学习策略;服装专业教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的作者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指那些不善于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主学习的人。” 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身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作为教师,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粗浅谈谈自身的感受与体会。
一、营造氛围,形成自主学习意识
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形成自主学习方式的重要条件。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抛弃“师道尊严”的古训,树立民主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爱好、个性和人格,充分信任学生,关爱学生,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心情舒畅,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有明确的角色转换意识,通过言语、表情、举止等让学生产生亲近感,使其“亲其师、信其道”;改变教师讲、示范,学生听、模仿的单一模式,平等地进行双向交流。教师还要以建议、协商的口吻来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因素,使其平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如要学生回答问题,可以说“你来为同学们分析一下好吗?” “你愿意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吗?”代替“你来回答”。课堂上有学生不遵守纪律可以说“请大家安静一下好吗”,而不冲其个人大声吆喝“安静”等等,让学生感到一种请求和协商,而不是一种强迫和命令,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二、激发兴趣,引发自主学习动机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求知的源泉,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精心设计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有个好的开端,像一场戏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序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迎接新知识、探求新知。教师要发挥创造性,使课堂导入新颖、别致、巧妙,增强求知欲,引发自主学习动机。如在进行“衬衣结构设计”教学时,我不采取“温故知新”的方式引入课堂,而是抓住学生好动、对新奇事物感兴趣这一特点,运用多媒体让学生首先观看第六届广州服饰博览会专场衬衣SHOW的拍摄光碟,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进行“裤子结构设计”教学时,我运用历史典故——胡服骑射给学生讲述赵武灵王如何废弃下裳——长袍而改装为胡服——裤子的故事引入课题,给生硬、枯燥、单调、无味的结构设计教学增添了不少生机,致使学生的学习激情高涨,学习兴趣十足,学习自主性由此得到充分发挥。
2、善于运用激励
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教师对学生有积极的态度或高期望,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经常用语言、手势等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就能尽情地表现自己,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的潜力,用内心的体验与行为参与到学习中去。正如盖杰和伯全纳在他们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容易被人忽视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特点,多表扬少批评,多激励少打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励其奋发向上的动机。服装实习教学中,为引领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自主研究零部件的制作程序,只要学生在积极用脑,思考的方向基本正确,即使有不少漏洞,笔者都会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常用 “你考虑问题较全面,进步很大”“你真聪明”“你肯动脑筋,很不错” “结合成品再思考一下,你一定会想到如何去做”“老师希望你再动动脑筋,相信你一定会想到做法”等语言表扬与鼓舞学生,使他们产生一种学习内驱力——渴求思考,引发自主学习动机。既使学生操作有误,笔者也从不直接给予否定,而是给予一种建议、一种引导,常说成“假如这样来考虑,操作起来会不会更简洁一些?”“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反推过来试一下(课堂上经常运用反证法引导学生思考其工艺流程)”帮他们树立信心,从而改变思维方式,使其朝正确的思维轨道上自主探索、自主发展。
3、灵活运用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很多,传统的“感知——表象——理解——记忆”已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需要,不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活动就会变得疲倦,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除讲解与板书之外,还应穿插使用幻灯投影、故事讲述、音像资料、角色扮演、实验演示、游戏竞赛以及表演操作等教学形式,以调动学生饱满的情绪状态和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引发自主学习动机。如“服装图案设计表现技法”教学中,笔者先借用幻灯图片分析与讲解了各种图案设计表现技法及其综合运用,设计了以下游戏竞赛活动,分别在黑板的不同位置画了几片相同树叶造型,并请各组同学派代表运用设计表现技法进行加工改选造设计,组员可以进行建议或再改造,使其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各组同学七嘴八舌,争先恐后,自由设计、加工与改造。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习兴趣盎然,自主学习达到时高潮。
三、设疑启思,激发自主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心理特点,精心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引与点拨之下,让学生自己思疑、解疑,使“生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求知识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如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学生学习了垂直立领的结构设计后进行内倾斜立领结构设计教学时,我利用幻灯片让学生观察了内倾斜立领和垂直立领的款式并提出如下问题:
①内倾斜立领与垂直立领在款式上有何区别?
②内倾斜立领与垂直立领的款式区别反映在结构上何处会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 ③如何实现内倾斜立领与垂直立领平面结构的转化过程?
学生顺着教师的提问积极思考,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探究欲望更加强烈,都纷纷拿出垂直立领的平面结构,通过剪切、折叠等方法,努力实现二者的结构转化,整个过程成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了充分发挥。
四、提供机会,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要满足儿童这种强烈需要,就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1、提供操作机会。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服装材料是人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理论性极强,课堂教学往往单调、枯燥而又乏味。教师如果不结合教学内容,不为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无从谈起,自主学习便无法启动。如在学习各种纺织面料特征时,教师先拿出预先备好的几组面料小样,要学生以组为单位,引导他们通过看、摸、拉、揉的方式逐步了解其外观特征,并结合生活实践,让他们交流各自的感受与体会。然后要各组学生分别点燃其织物,观察各种材料燃烧的速度、火焰的颜色、发出的气味及声音等,并要他们仔细研究燃烧后的残余物,从而详细、全面地总结出各自的特征。最后让学生收集各种面料,并按性质进行分类。这种三段式的操作、层层递进式地教学,有利于学生内化新知。正如皮亚杰所说:“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只有提供平台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烧一烧、闻一闻,使他们的多种感观参与活动,从而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这样以动促思,动中释疑,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2、提供合作、交流与探讨的机会
建构主义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并指出交流是协作学习过程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学生通过面对面地促进性的合作、互动、交流、探究及语言实践,发展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服装车缝实训教学中,教师往往忙于示范,然后要学生按其示范的步骤与方法反复操作练习。笔者一改常态,先不急于示范,而是以自学、预习的形式先安排学生独立自主或三五成群地一起研究成品或半成品的制作。学生可以看书,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将成品或半成品按步骤拆出来,教师适时进行启发与点拨。然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概括与总结其制作步骤与方法。这种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技能的转化过程,而且让学生学到了具体的学习方法,实现了教学的真正含义,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
自主学习的最大障碍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包办,使学生没有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能满堂灌,要给学生留够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同时,所设计的问题或活动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如“要学生以海洋生物如海螺、贝壳、海藻、海花以及鱼纹样进行服装创意设计”时,让学生自己展开想象,不仅极大地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另外,要根据特定的学习内容,确定最佳的合作学习形式,如小组活动中,学生可以走动、自己选定活动场所,自由选择最佳合作伙伴等。
五、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学习也贵在得法。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的方法。如预习、读书、听课、观察、质疑、讨论、练习、阅读、记忆、复习等方法,尤其要善于运用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只有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引与点拨,才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变“学会”为“会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构建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断地设疑启思,加强学法指导,多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定能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泽平等.关于探究性学习的实验研究.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18期. [2]许镇松.先学后导教学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总第281期.
作者简介:
周丽宏,女,1976年6月出生,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学士学位,出生于湖南常德,现于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技工学校从事服装教学工作,于2007年被评为服装设计工艺讲师资格。联系方式:*** E—mail:zhoulihong__2006@126.com
第三篇: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 也谈语文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内容提要]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及综合应用知识的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关键词] 发展 能力 质疑 引导 整合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由此可知,现在的小学生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具备一种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以成就社会所需的人才.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潜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教学建议,其实质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养就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能力呢
一,允许质疑,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相逢何必曾相识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方是长进”,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张载说“学则须疑”,都强调阅读时要既学且问,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的,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只有当学生感到自己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启动.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中,学生提出:与落花生作对比的桃子,石榴,苹果并非“只讲体面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而是既体面又实用,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问得多好呀!虽然,这学生对“父亲”的话理解得有失偏颇,但从中反映了学生对课文敢于挑战,敢于质疑,这就是难能可贵之处.发现,质疑,正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理解课文的良机.此时,就可以以此为研读点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辩论,最后达成共识:人要踏踏实实的做人,做有用的人.而他们达成的共识远比老师说一即一的认知可贵可行.又如在学习《狼和鹿》一文时,有学生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为什么凶残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鹿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元凶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兴趣点全都集中到这问题上了.于是我顺其自然,让大家围绕着这问题品读课文,大家都很自觉地进行了阅读探究.生:鹿群失去天敌后大量繁殖.灌木,小树,嫩叶……一切能吃的绿色植物都背鹿给吃光了.鹿就成了破坏森林的大坏蛋了.生:没有了狼的威胁,鹿再也不用练习逃跑,奔跑了,这样,鹿的体质就会越来越弱,这样鹿就很容易得病,这成了鹿毁灭自己的原因.生:鹿群,狼,森林之间自有他们的自然之道.这是一种生态平衡,我们人类不能随意地去阻止.不能因为怜悯鹿而大量的捕杀狼.……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通过质疑---深入探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主体位置,即便是不大会发言的人,此时也能仗着众多的支持者发表意见.我想,通过他们的畅所欲言,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识水平和语文素质已经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在课堂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积极的评价激励学生多问
几个为什么,以激起学生主动思索,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困惑就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就是我们教师的机遇.抓住它,才能生成一份美丽,收获一份别样的惊喜.所以,课堂上的“旁逸斜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满腔热情地支持学生,相逢相盖便相亲,实事求是地对待学生的问题.课堂上,清醒于自己的视野不如醉心于孩子们的天地中.此外,在课堂中,要允许学生失败,提倡学生“标新”,采用积极评价语言,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成为学习的主人.二,巧妙引导,创造学生探究机会――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自己去深入探究,深入思考了,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探究性学习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独立解决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这更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1,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探究问题的课堂氛围的创设,关键在于:要保证学生有探讨研究的空间;要选准有研究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而且是处在儿童信息临近区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使教学过程明快,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同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例如《赤壁之战》这类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最好能摆脱“情节分析”.集中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揭示课题,初读并初步感知故事内容之后,让学生质疑问难,再师生共同筛选,确定以下三个问题:
(1)黄盖为什么会想出火攻这个办法 这个办法好不好
(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80万曹军,原因何在这三个问题覆盖了全文,要求学生潜心阅读,从全文的字里行间,从赤壁之战这一整个事件中去寻找答案,综合性地依据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需要经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内化吸收,再组织好语言,作出正确的表达.如此,由于问题集中,教学环节减少,就能留出整块时间供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主动去获取和处理信息.这样,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索,感觉,体验的空间,一个情感,思维自主感受和发挥的余地.的确的,语文是“读”出来的,是“悟”出来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优化学习过程,创造合作探究机会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有的善于思维,有的善于表达……如果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与互相交流,那就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在合作中培养团结精神,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和谐相处,从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达到共同提高.首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主动意识,打下小组学习的基础.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读书时间,自主学习时间,允许快者快学,慢者慢学,让学生各有收获.其次,指导学生互相合作,确保小组学习到位.课前分组时,要注意分组灵活,分工明确.课中分组讨论时,我们必须及时了解情况,予以辅导,点拨.讨论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补充式.由小组长指定一位同学作中心发言,其他同学将其见解与自己的理解作比较,进行补充,再由小组长综合归纳,达成共识.(2)辩论式.由小组长负责,各组员提出不同的意见并说明理由,经过争论,比较,综合归纳.(3)连锁式.小组成员依次谈看法,提出各自见解,最后归纳总结.最后,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展示合作学习成果.根据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选好讨论内容和形式,在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汇报式,交流式,辩论式等多种方法探究课文重点,难点,疑点.全班讨论时,我们要做好引导,沟通的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情感,使他们运用直觉思维去感受,通过读,说,议,演等多种形式学习,体会语言文字.过程中要注意以读为本,让学生潜心读书,尝试着读,理解地地读,投入地读.合作学习把个人经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主动学习的潜能,增大了学生学习的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中共同提高.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能有效地开展,才能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实而不虚,才能使课堂充实而富生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清醒于所谓的正确答案中终不如醉心于求索的历程中.三,整合融合,拓展学生探究空间――万紫千红总是春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非教学的终点,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应该在获得结论的同时,自主地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出教材,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这些心得问题.因此,语文探究学习不应禁锢于课堂,局限于课本,与生活隔层脱离,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沟通与融合,使“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融入课外广阔的实践天地,千姿百态的社会活动,拓展学生探究学习的立体空间.因为,万紫千红总是春.1,向课后开放
课文及课外读物蕴藏着大量的综合性知识.课后开发阅读,可凭借课内的“引子”,尽力拓展,把学生知识的触角引向更广阔的阅读领域.例如在教学毛泽东的《长征》后,可开展“长征知多少”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查找,阅读搜集处理相关信息,并整理发言稿;在读完朱自清的《春》后,可引导学生阅读中外作家,诗人写春的作品……同时,加强课外动笔的实践,诸如诗歌的扩写,改写,故事的续写,读后感,仿写等,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学生阅读的越多,知识面就越广,视野就越开阔,思维也就越活跃.2,向各科开放
一切都是相通的,各课程间更是如此.语文这一学科的内容包罗万象,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在把握语文课个性的基础上,以语言文字为凭借,适时地向各科教学开放,与各科相互渗透,相互提高发挥整体协调共同提高的作用.如上《月光曲》一文时,可向音乐课开放,引导学生欣赏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通过直觉的听来感受《月光曲》的美妙,从而理解盲姑娘兄妹俩的陶醉及贝多芬那“纯熟”,“感情多深”的弹奏技巧;上古诗《山行》时,可向美术课开放,引导学生涂涂画画,将自己所体会到的诗情画意用图画来体现.你会发现,你会讶异于孩子们手中的“霜叶” 之绚丽的确甚于艳丽的“二月花”……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体前进,学生学得有趣,生动,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都易于发展.3,向校外开放
新课程认为,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社会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受生活并提升,完善生活是新课程的基本追求.所以,为了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教师要开放教材,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的校外生活:带学生踏青,秋游,在大自然中学语文;参观访问 ,开阔视野;调查考察,体验生活……如此拓展语文教学渠道,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外世界的语文教育资源,教师则适时地指点,引导,使学生在广阔的校外世界中尽情地学语文,用语文,在享受开放学习的乐趣中丰富文化积淀,丰富知识背景,养就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关心社会生活的态度.语文课程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全部身心体验语文.课堂演绎的是学生成长的故事,即便是错误的,也能折射出课堂的独特美.让我们一起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养就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回荡于课堂中.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3,邬强波.《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第四篇: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数学学习发展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数学学习发展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进入中学十多年来,我用真心对待我的工作,用真心对待我的学生。用真心,我感受到了学生给我的爱;用真心,我感悟着我和学生的点点滴滴……。下面谈谈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数学学习发展?
(一)、从思想和人际关系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要热爱学生,给学生以尊重。只有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需要关心爱护,需要温暖帮助。爱学生就要做到关心了解学生,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教育指导学生。了解的内容: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特长爱好,而且要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健康状况;不仅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而且要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等。俄国著名文学教育家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
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尊重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也是教师教学民主作风的体现。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作为一名教师,应时刻意识到自己与学生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而不能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心理倾向,更不能对学生任意发号施令或大声叱骂。当然,更不能由此而对学生放松了要求,尊重、爱护学生更应把严格要求学生作为工作的主要准绳。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我曾经问过许多学生,对于“你喜欢怎样的老师?”这一问题,绝大部分的同学是这样回答的:教学时严肃认真、态度和蔼可亲、对学生没有偏见的老师。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既是严父又是慈母。当然,对于班内的优等生,教师很容易做到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而对于一些后进生,教师则更应尊重他们的人格,怀着极大的热情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从学习、生活上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信心、从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我想这样的老师一定会深受学生爱戴,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容易建立。
2、了解学生,让学生当主人。
对学生要有研究。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而要做到这一点,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设身处地地体察学生的思想感情,努力克服“自我中心”的倾向,培养自己“非中心化”的能力,经常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去体验。教师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某一言行的看法和态度,以便和学生取得共同语言,并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教师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
3、改变自己,以身作则。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
其次,教师往往在学生的心目中有较高的地位。因此,学生容易产生一种“向师性”,即模仿教师的各种言行。因此,教师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学生就有明显的表率作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去教人,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去教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本身是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言语习惯、生活方式和举止风度等方面“以身教之”,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这样学生便于接受,也会觉得这样的老师可敬、可亲,那么和谐的师生关系也便于建立。
(二)、从教育教学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把社会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大课堂
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知识,让学生在解诀问题中巩固学到的知识;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
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教学中学到的方法来解决。这既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
以社会、生活为教育学习的大课堂,既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加深学习知识的兴趣。
2、给学生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通过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主关系,才能使学主放胆交流,敢于创新。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学生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改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不仅如此,教师还应根据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案、内容及练习,确实落实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教材通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注重培养学主的综合学习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用扬鞭自奋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在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学具摆出一个自己喜
欢的图形,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趣拼出不同的图案,而每个学生所拼的图案都是被认可的。
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师生关系可以更加和谐。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在课堂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通过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保护其创新的热情。总之,现代的教育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取得一个装知识的袋囊,而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相信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第五篇:构建和谐交通 促进交通发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任务,张春贤部长也已在有关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构建和谐交通的要求。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交通发展的新要求,努力构建和谐交通,不断促进公路水路交通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和谐交通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和谐交通,就是能够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交通,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的交通需求得到满足的交通,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对运输服务感到满意的交通。具体地讲,和谐交通就是公平共享、法治有序、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环境友善的交通。这就是和谐交通的基本内涵。
公平共享,就是要使全社会各地区、各阶层、各群体民众都能充分享受到交通发展与改革的丰硕成果,并使其交通利益都能得到实现、维护和发展,充分体现交通事业的社会性、共用性和公益性。这是和谐交通的价值取向。
法治有序,就是要有完善的法规体系,使所有交通参与者遵纪守法,保证交通的有序运行。这是和谐交通的制度保障。
便捷高效,就是要使交通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覆盖率、通达度和机动性,做到能力充分、衔接紧密,保障货畅其流、人便于行。这是和谐交通的基本要求。
安全可靠,就是要使“安全至上”成为全社会所有交通参与者的共同理念,不遗余力地减少交通伤亡、增进公众安全,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实现交通的可靠性,努力实现“零死亡”交通和全天候运输服务。这是和谐交通的发展重点。
环境友善,就是要建设低能源消耗、低资源占用、低环境污染、低财政负担、低使用成本的交通运输系统,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交通的发展目标,实现交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这是和谐交通的必然选择。
构建和谐交通的基本要求
构建和谐交通,要切实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构建交通行业与社会公众的和谐关系。要把交通发展的目标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提供让社会公众满意的服务,取得社会各界对交通发展的认同和支持;通过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提高社会各界对交通发展的知情度和参与度;通过树立和巩固亲民、负责、为民、务实的行业形象,不断增强交通行业对社会各界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构建交通行业与外部行业的和谐关系。交通行业是关联度很高的行业,交通主管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通过建立有效的协作对话机制,形成有利于交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推动力。
构建交通行业内部的和谐关系。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交通政策的制定主要在中央交通主管部门,但具体执行主要依靠各级地方交通主管部门,因此在政策的理解和贯彻执行中都有可能存在着逐级衰减的现象。要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文化创新等途径,激发各级交通部门和每个从业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全行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构建交通运输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严峻的资源约束要求我们必须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交通运输的增长方式,要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贯穿到交通发展的各个环节。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构建和谐交通,就要紧紧围绕交通发展的目标和这些要求,努力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快发展,为构建和谐交通奠定坚实基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交通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是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生产力滞后的矛盾。因此,必须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为构建和谐交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深化改革,为构建和谐交通注入强大活力。目前交通发展中存在的许多不和谐现象,究其根源很大成分在于体制性障碍的存在。构建和谐交通,就必须深化交通管理体制改革,逐步理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经营主体的责、权、利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健全法制,为构建和谐交通创造有序环境。当前交通法制化建设还不能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在交通行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加强行政能力建设,为构建和谐交通提供根本保障。构建和谐交通的重点是要提高各级交通部门的行业管理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即要着力提高交通运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公共服务和组织保障、运输和建设市场的依法监管、安全管理和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五个方面的能力。
促进交通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交通增添精神动力。交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要树立以人为本、质量为先、服务至上的行业价值观,形成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创新进取、团结协作、廉洁自律的行业精神,为构建和谐交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协调各种关系,为构建和谐交通营造良好氛围。构建和谐交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应善于处理行业内外的各种关系,将各方力量转化为交通发展的积极因素,共同推动和谐交通建设向前发展。
处理好影响构建和谐交通的问题
近年来,交通行业在政策、规划、建设、科技等各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构建和谐交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和谐社会”毕竟是一个新理念,它的丰富内涵和广泛外延,将会对社会、经济各领域派生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和谐交通的建设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完善管理方式,促进收费公路的健康发展。我国的收费公路政策在过去的20年支撑了公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它仍是公路建设资金筹措的重要基础和主要手段。但是发展到今天,收费公路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五乱”,即:乱设站、乱收费、乱转让、乱挪用和乱养人。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公路服务效率,损害了交通形象。《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出台,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了条件。充分利用宣贯《条例》的契机,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调整费率、产权归位、统贷统还”的思路,依据《条例》的具体条文规定,全面予以调整和规范。
巩固治超成果,建立治超长效机制。2004年,治超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反弹危险随时可能出现。对交通系统而言,要立足于全行业的力量,建立治超的长效机制。从国内外的实践看,主要措施应包括: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治理超限超载有法可依;严格执法,推行“一超三罚”制度;降低收费标准,规范运输市场;提高治超的技术水平,如合理布局检查站点,推广动态称重设备,试点推行道路运政IC卡;总结有关经验,实施货车计重收费。
多方解决农村公路发展的资金问题。现在,农村公路的投入是“还账式”的,随着建成规模的持续增加,农村公路建养体制不健全,建养资金缺少来源的问题将会很快显现出来。解决的思路可以归纳为:明确事权划分,稳定现有渠道,开辟新的来源,确立投入原则。明确事权划分,就是要根据农村公路的基本属性,明确政府是农村公路建养的责任主体,同时要根据农村公路的受益范围、各级政府的财权事权状况,区分不同地区,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责任比例,最终形成中央政府引导、地方政府为主、农村社区为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农村公路投融资体制。稳定现有渠道,就是通过法定的程序,建立农村公路发展专项资金,使目前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稳定下来,形成一个有法制保障的、相对可靠的来源渠道,包括总量和比例结构,并做到数量逐年增长,使用公平合理,监管有章可循。开辟新的来源,是指根据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农村税费改革的要求,开辟新的农村公路建养资金渠道,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供给能力,以适应和满足农村公路的发展要求。确立投入原则,要兼顾效率与公平,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不脱离现阶段实际,不增加农民负担。
努力做好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未来的五年,仍是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环保压力日益凸显,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从技术层面讲,有两个问题值得重点关注:工程地质病害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设计、施工等多个环节加以预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第二是生态保护问题,这在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尤为突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统筹交通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通过科技创新、精心设计、精细施工和严格组织管理,来实现最小程度的破坏和最大限度的恢复,从而达到交通发展与自然的相互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