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弘扬围棋文化 立足校本研究 促进师生发展
弘扬围棋文化 立足校本研究 促进师生发展
——第五届全国中小学棋类教学实验课题工作会议 暨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棋类教学研究开题仪式发言提纲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棋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好!
沐浴在景明春和的阳光下,第五届全国中小学棋类教学实验课题工作会议暨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棋类教学研究开题仪式隆重举行,请允许我代表济南第二十七中学的全体师生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领导、专家、各位朋友多年来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国运兴,棋运兴,盛世中国,给古老的围棋带来了勃勃生机。围棋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哲思幽远,有极强的育人教化功能。它集德、智、体、美、劳、心育于一身,是素质教育的好形式。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有责任将围棋引入课堂,有义务弘扬这一传统文化,使之发扬光大。自2000年起,我校对此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成立了“正道棋校”,确立了“以棋育人,文棋并重,突出特色,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开发了围棋校本课程,有计划的开展了围棋教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寻找出了一条特色文化教育的路径。受大会的委托,汇报一下我校围棋教育开展的工作,不当之处,请领导、专家、各位朋友斧正。今天,我们汇报的题目是《弘扬围棋文化 立足校本研究 促进师生发展》。
一、调动社会各界力量 弘扬古老围棋文化
弘扬传统的围棋文化,充分挖掘围棋的育人功能,将围棋引入课堂,是一件推动素质教育的好事,但坐享其成是无法实现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有高度的责任心,审视度事,响应国家的政策,不等不靠,抓住有利的时机。1999年6月发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全国吹响了素质教育的进军号,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我们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着眼于学校实际,发挥自身的优势,确定了学校的围棋特色,创办了我市唯一一所围棋特色学校—济南第二十七中学正道棋校,后来升格为山东正道棋校。2001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文倡导三大棋进校园,进一步证明了学校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
学校开办围棋课程,把围棋引入课堂,必须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才能得以顺利发展。回顾正道棋校的发展历史,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鼎力帮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济南市人大副主任董承铭先生、山东省人大副主任莫振奎先生先后担任棋校的名誉校长;中国围棋协会主席陈祖德先生两次为学校题辞“合分纵横行正道,洞察黑白即文章”、“以棋育人、文棋并重”,给与了学校极大的鼓励;中国棋院院长王汝南先生亲临棋校视察,指导工作,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济南市的两位副市长、教育局、体育局的领导多次参加学校的活动;正道棋校建校初期,市中区还专门拨出资金用于棋校的发展,体现了政府对学校围棋教育的支持。
学校还注意到了社会资源的共享、各方优势的互补。与山东省棋类运动管理中心合作成立的山东唯一一所青少年棋类活动俱乐部。既发挥了我们学校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校,拥有稳定的爱好棋类的生源队伍,又具备将围棋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挖掘围棋育人功能的教育优势,又发挥了省棋管中心,具备棋类方面的人力资源与管理经验的优势;既克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围棋资源缺乏的不足,也弥补了棋管中心缺乏以棋育人的教育功能缺陷。我们还与济南市围棋协会结成了密切合作的关系,济南市围棋协会麾下的职业棋手,是棋校学生学习围棋的好教练、好老师、好榜样;济南市的大型围棋比赛都是由我们承办,既开阔了师生的视野,更是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提高机会。就是在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中,双方共利双赢,棋校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教育部门的认可,2004年7月,济南市教育局批准我校为济南市全日制(寄宿制)围棋特色学校。
围棋起源何时?众所周知的“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云”。济南是大舜文化的发源地,舜耕于历山之下,这是人人皆知的美好传说,古老地围棋发源地在济南。发掘这一资源,我们还发挥人大代表的优势,积极向市政府谏言,烘托济南市的围棋氛围。06年年初,人大代表、我校的张校长以《济南有宝待人鉴》为题,利用人代会的机会给市政府提案,发展济南的围棋文化,受到政府的极大重视。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幅泉水绕阁,茗茶飘香,文人雅士弈棋美好的泉城人文市景图将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到那时,我校的围棋教育也将成为济南教育的城市名片。
二、立足校本研究 促进师生发展
正道棋校成立初期,学校确立了“以棋育人,文棋并重,突出特色,全面发展”的办学
宗旨,把围棋文化研究列入学校校本研究的重点,经过七年的探索、努力,至今不仅把围棋正式进入课表、引入了课堂、开发了自己的校本课程,同时初步总结了围棋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形式所包含的普遍教育规律;进一步挖掘了围棋文化内涵,验证我校以“尊重”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极富特色的学校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围棋的校本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提高和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围棋校本研究中,我们考虑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棋类人才;是以教师审视教育的眼光,而不是棋手关注水平的视角在考察棋类走进课堂的应然性、实然性的。这样的目标定位决定了我们必须选择好研究方向和角度,促进研究工作纵深化、持续化的发展。因为学校是文化的园地,学校文化是教育的灵魂,围棋特色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它能提供独特性、智慧性、艺术性的文化内涵,促进学校整体风貌和育人效益的提高。
在开发围棋校本课程中,我们考虑到6岁至15岁孩子在知、情、意方面的巨大差异,由学区内小学段教师负责编写《围棋教育初级教程•文化篇》教材,按照学生认知特点,分设起源、成语、修养、权谋、神童、交流、诗词、逸趣、神奇、巾帼、理论、海外等围棋文化十三章来论述围棋5000年发展的历史渊源、人文内涵。由中学段负责编写了《围棋教育初级教程•方法篇》,现已投入使用。分基础知识与攻防基础两部分论述围棋规则、着法、形状、布局、攻防、手筋、死活、官子等方法要领。两套教材相互衔接、相互渗透,小学阶段立足学生的感性认知,课程多采用活动课的形式,以培养兴趣、丰富知识及围棋的普及入门为目标;中学阶段立足学生的理性认知,课程以学科教学、自学领悟、活动交流、竞赛提高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养成良好行为规范、锻炼坚毅性格品质、培养健康审美情趣为目标。通过教材的互补,完善围棋的育人功能。
在实施围棋校本课程中,学校突出弘扬围棋文化的主线,采取了适合学生的多种方式,如围棋综合实践活动、围棋知识竞赛、校园围棋棋王赛、师生擂台赛、围棋文化周活动;创办围棋文化室、围棋角、围棋报等,使学生既展现了个人才华,又学习了知识、扩大交际、增强实践能力,身心愉悦,健康发展。经过实验,语文老师认为学生在课堂回答问题方面进步很大,考虑问题较以前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写作水平也有了提高;围棋的多角度、发散性思维特点,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老师说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接受能力增强了,尤其在学习解应用题理解题意透彻,解题思路灵活;下棋过程中每一招棋的不唯一性、不可测性,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了分类谈论思想的形成,总体来讲学围棋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很强,知识越深,他们学得越好。
围棋校本的研究,还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围棋班教师深入挖掘围棋对本学科教学的促进作用,一批具备课程意识的学科专业教师脱颖而出。围棋教师在围棋课程编制中增强了围棋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的能力,在校本课程建设中走出了自己的新路;其他学科教师在本学科教学知识体系中可以利用与围棋教育的共性因素参与校本课程研究,注重拓展学生的智商、情商,学棋的孩子不仅仅从棋谱中去感悟变化,也阅读许多的围棋文化的书籍。如:语文教师策划围棋古诗词鉴赏、历史教师策划围棋中的三十六计、德育教师策划围棋的礼仪与修养、地理教师策划围棋中的天文观与地理观、数学教师策划围棋中的数字游戏等等,都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心理专业教师就利用围棋校本课程的特殊性,运用《瑞文标准推理测试》、《意志力的自我判断》、《情绪稳定性测试》、《挫折耐受》《简易应对方式测试》等心理测试量表进行了初中阶段的围棋教育对学生智力、意志品质、挫折耐受和情绪稳定性影响的前测分析。就是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三、多年努力结硕果 正道直行步步高
自2000年成立正道棋校,至今已经走过了七年的路程。七年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结出了累累硕果。
1.师生围棋水平不断提高,各种比赛捷报频传。
2004年我校学生陈博雅取得职业一段段位,05年升入职业二段;9人达业余5段段位。在省、市举办的围棋比赛中,我校取得冠军达15人次之多。2005年我校学生曲焜5段获得山东省第六届围棋棋王赛棋王称号。
2.学生学业成绩全面进步,各类竞赛频频获奖。
2003年棋校首届毕业班成绩喜人,棋校班薛文倩同学以695分的成绩获得全校第一名,50%以上的学生达到了省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在2004年中考中,棋校班有两名学生进入了济南市中考前十名。2005年中考棋校班有60 %的学生达到了省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围棋班学生在各级、各科竞赛中也频频获奖,三年来在全国物理、化学、英语奥赛中获特等奖、一等奖的有23人,在全国数学竞赛中有28人获奖,全国化学竞赛12人获奖,全国英语竞赛29人获奖,全国生物竞赛14人获奖,其中张佳姿同学获济南市第一名。
3.教师迅速成长。
目前拥有齐鲁名师培养人1人,省级教学能手2人,省骨干教师5人,市级教学能手2人,泉城名师培养人1人,市骨干教师16人,区首席教师3人,区级教学能手8人,区学科带头人、学科中心组成员13人。
2003年国家级心理研究研讨会上,我校的实验报告《围棋教育对学生智力、意志品质、挫折耐受和情绪稳定性影响的前测报告》以详实的数据资料、科学的实验分析而受到广泛关注,获得全国一等奖,并作大会交流。
2004年心理研究年会上张校长作典型发言,交流了正道棋校的工作,受到广泛赞扬。我校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家、省、市专家的高度重视,被确立为全国中小学棋类教学课题研究实验基地。
2005年5月我校夏树青老师在昆明举行的全国第二届棋类教学实验工作会议上的汇报引起与会领导、专家、代表的强烈反响。2005年围棋课题组以扎实的工作、良好的实验成果被评为市中区先进课题组,我校被评为市中区教育科研先进学校,课题组夏树青老师被确立为济南市首批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孙霞老师被确立为市中区教育科研骨干教师。
2005年11月我校张德云校长在西安举行的全国第四届棋类教学实验会议上的汇报《围棋研究的校本之路》得到了广泛的反响。
2006年4月在我校举行的山东省校本研究现场会上,以我校区级首席教师命名的“武树滨工作室”成员的教师沙龙,得到了来自全省的领导大为赞赏,他们一致认为“武树滨工作室”“放大”名师作用,创设教师自由呼吸的空间,让首席教师带动一批骨干教师对学校的重大科研课题进行攻关,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是培养学者型人才的良好途径。
4.学校发展得到广泛认可,学校文化特色显著。
棋校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一致认可,省、市各报纸、电视台对棋校的工作进行了多次专题报道。在第四次棋类教学实验课题工作会议上,我校展示了电视台给我们录制的专题片—《办学特色 以棋育人》,近期,济南市教育电视台又录制并连续播出了反映我校学校文化的专题片—《高擎人文大旗 铸就教育明天》、《创建、实践、借鉴》。济南日报也先后以《撑起素质教育一片蓝天》、《改革创新 昂首未来》、《弘扬民族文化 开发校本课程》为题,对我校的工作进行了报道„„
近期,我校的市级规划课题“以棋育人,文棋并重,创办一流围棋特色学校的研究”顺利通过了市级会议结题鉴定。专家组给与了我们高度的评价,大家一致我们的研究在同类研究中居领先地位,建议相关部门在适当范围内推广。本次的结题,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教科研工作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它就融入在我们的工作中。平时我们点滴的积累就是教科研工作的有利素材,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注意平时的经验积累。
在围棋校本研究中,我们迈出了可喜第一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更加努力,深入进行研究,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济南第二十七中学 李衍镇)
第二篇:立足校本研究 促进教师发展
立足校本研究 促进教师发展
我校认真总结几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经验,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制定了校本研究实施方案,动员全体教师像参与课改一样,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校本研究中来。确立了以校本研究为突破口,以行动研究为重点,降低科研重心,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会在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促使教师不断反思、总结、升华,把学习、教学、研究、交流紧密结合起来,使研究成为教师一种工作状态和生活习惯,促使教师尽快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者型转变。校本研究工作开展以来,学校学习、研究的氛围日渐浓厚,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局面。
一、以目标发展为导向,提高教师的需求层次.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关注教师的发展。因为只有教师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品德学识、理想追求、能力水平、教学风格,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校本研究能否深入扎实、富有成效地开展起来,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校本研究的认识、参与校本研究的积极性、自我发展的内驱力。课程改革实施几年来,一大批教师认真学习,积极实践,自我加压,不断进取。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不断加深,专业发展的要求不断增强,很快成长为骨干教师,成为推动课改的中坚力量。但也不可否认,由于受市场经济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极少部分教师缺乏职业理想和专业追求,疏于学习、懒于思考,职业倦怠、心浮气躁,有的缺少问题意识,不会反思,凭经验办事,有的把课题研究作为评职晋级的敲门砖,不去研究,徒有虚名等。凡此种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教师学习、研究和发展,我校提出了构建“书香校园”、“文化校园”的目标,号召每位教师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学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把学习、工作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一是给教师提供学习资料,给教师订阅大量的教育教学杂志,使教师有书可读。二是给每位教师建立学习笔记,规定学习篇目,及时进行检查评比。三是评选“读书标兵”,开展读书沙龙、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同时我们在广大教师中深入开展了“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什么样的课堂是好课堂?”的大讨论,引导教师明确好教师、好学生、好课堂的标准,明确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本学期我校又制定了“实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手册”,要求每位教师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并把规划分解到每个学期。以目标发展为导向,引领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需求层次,做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的教师,做有奋斗感的教师,做研究型、专家型教师。
在此基础上,我校举行了校本研究专题报告会,印发校本研究学习材料,组织教师学习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王积众、亓殿强所长主编的《中小学校本研究指南》一书。通过学习,使广大教师明确了校本研究的概念、内涵、形式和方法,树立了“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教学就是能力,交流就是互动,学习就是引领,效果就是成果”的研究理念,为我校校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行动研究为重点 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长期以来困扰教育的一个主要问题。一方面,大量一线教师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生涯中,因缺乏有效的职业发展刺激而形成职业倦怠和平庸化,用教师自己的话说“教得都快弱智了”。另一方面,大量教育理论研究著书在市场上遭受冷遇,使研究者信心大挫,一些在理论上被广泛接受的理念不但未能转变成教师的教学实践,一些接受新理念培训的教师反而感觉不会教学了。教育科研实效性差成为难解之结。我们在困惑中思考:一线教师搞理论研究,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而扎根肥沃的教学土壤,面对充满生机和差异的孩子,立足于变化着的课堂,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反思、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校本行动研究,正是教师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降低研究重心,以问题引导学习,以行动引导反思,成为一线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必然选择。
为了更好地开展校本行动研究,我们引导教师按照“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步骤开展研究。
1、问题。我们坚信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的问题意识需要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强化和培养。强调教师解决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教师从问题诊断入手:(1)我的教学现状如何?为什么会如此?(2)存在哪些问题?(3)关键问题是什么?它的解决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制约?(4)众多制约因素中哪些虽然重要,但一时改变不了?哪些虽然可以改变,但不重要?哪些是重要的,而且可以创造条件改变?(5)创造怎样的条件,采用哪些方法才能有所改进?(6)什么样的计划是现实条件下的最佳选择,为什么?学校印发了“校本研究问题调查表”,引导教师围绕学校管理、课题实验、教学研究、教材使用、课堂教学、教法学法、教学评价、教师发展、合作学习、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文化建设等领域,提出自己的问题,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中的困惑。教师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梳理,选出36个问题作为“校本研究重点问题指南”下发给全体教师,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有所选择,开展研究。
2、设计。教师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制定课题研究计划。计划既包括总体设想,也包括具体行动步骤。计划必须有充分的灵活性、开放性,并不断地进行修改,补充完善。如果是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就在接下来的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的备课中寻找和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3、行动。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变革。在变革中促进工作的改进,并不断调整行动,灵活、能动、创造性地执行事先的计划。每一个教研组都能结合自己的年级、学科特点选择一个课题,便于合作研究。考虑到教研组每学年要进行变动,所以研究的周期一般为一个学年。通过集体研究,力求解决教育教学的一个难点,形成自己的的研究成果。这样每学年每个教研组解决一个问题,加起来成效就很大了。学校及时组织交流汇报,各组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推动学校整体研究不断上水平。真正把教学、课改、教研、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研究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便于操作,不增加教师负担,大家的积极性激发出来,研究成果也就不断涌现出来。
4、反思。教师对研究的效果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计划下一步的行动。反思包括:(1)整理和描述,即对观察、感受到的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各种现象进行归纳整理,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发生的教育现象;(2)评价与解释,即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与解释;透过现象看本质,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3)指导教师反思的六种形式:教学后记、教育案例、教育随笔、教育论文、教育叙事、研究报告。
“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是一个循环圈,反思是一个循环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圈的中介。关键是保持对问题的追踪,即持续关注某一问题,直到得以圆满的解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的问题意识、反思能力、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加深,专业素养不断丰厚,研究型教师也就应运而生。
三、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制度建设是开展校本研究的保障,我校根据自己的实际,建立健全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指导的校本研究制度,并把制度的建设权和修改权交给教师。以制度化的方式保障教师对教学的自主决策和改进的权利,充分调动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把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
1、建立培训制度。积极组织骨干教师、教育干部参加省、市级培训。参加各种形式的观摩课、优质课、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建立健全了周六集体备课制度、周六学术报告厅制度、外出学习汇报制度、课题研究交流制度。聘请教育专家来校讲课、做报告。与东营市实验小学、龙口市实验小学建立友好学校,定期开展业务交流,信息沟通。
2、建立学习制度。我校始终把教师的理论学习、业务学习放在突出位置,抓实抓好,形成制度,讲求实效,学以致用。为每一位教师配发学习资料,订阅报刊杂志,建立学习笔记。规定教师每天学习不少于一小时,领导带头学习。定期开展学习心得交流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做到“十个一”:即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执教一节优质课、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承担一项校本研究课题、出一份高质量的试卷、设计一份优秀教案、转化一名落后生、开发一门校本课程、解决一个教学问题、讲一个“我的教育故事”。教、学、研三位一体,同期互动,更好地促进教师发展。
3、建立教学反思制度。教学反思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是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和途径,我们引导教师通过教学反思积累、升华教学经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我校为每一位教师配备教学反思笔记本,要求每周至少写三篇反思笔记。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课中灵活调整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课后从教材挖掘、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师生互动以及三维目标的实现等方面回顾教学过程,挖掘亮点、寻找斑点,写出教学后记。教学后记要延伸到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反思的习惯。
4、建立交流合作制度。加强教师间的对话、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倡教师跨学科交流,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共享研究成果。教研组、课题组定期开展交流,每位教师都要汇报自己研究的体会、收获、困惑,大家共同分析,相互启发,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合作共享、互助共进的“教研组文化”。
5、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定期召开学科研讨会、课题交流会,组织观摩课、示范课、研讨课等活动,举行教学能手、优质课、优秀教育论文、“我的教学故事”评选和课改实验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鼓励教师大胆冒尖,不断创新,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四、创新校本研究形式 , 提高校本研究的实效.1、创新研究形式。校本研究本身就是充满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的活动,而研究的基本形式又是教研活动的有效载体,可将其分为:课题研究模式、课例分析模式、案例生成模式、活动与交流模式等。我们在坚持以上各种研究活动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研究活动更富生机和活力。开展了如“教学反思”、“课后再设计”、“专题研讨”活动,还有“集体备课”、“校本培训”、“听课评课”、“优秀案例设计”、“观看录像”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开展了“网上教研”和“网上交流”等活动。总之,让研究形式灵活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使教师在活动中受到启发,得到锻炼。
2、加强基层建设。学校教研组是实施校本研究的最基层、最关键的实体,是教师备课、反思、交流的重要场所。教研组的学术氛围、研究风气对教师的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实施校本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把教研组建设作为校本研究这种新型教研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增强教研组在教师群体中的凝聚力,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研究型”教研组的口号,注意选好一个好组长、制定一个好制度、形成一个好风气、带出一支好队伍。努力把教研组建设成学习反思的园地、教学研究的场所、交流互助的家园、教师成长的舞台。
3、深化课题研究。发挥我校教育科研的优势,进一步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针对性。组织部分骨干教师集体攻关,争得上级科研部门指导,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获取科研前沿信息,扩大学校知名度,创建学校特色,为教师发展拓展空间。针对学校教育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作为小课题开展研究,着力于问题解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面向全体教师,以教育日记、教育案例、教育随笔、教育叙事为主要研究成果。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研究者,都能在校本研究中得到专业成长和持续发展。
4、评价激励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是艰苦的、复杂的。教师每天要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已经很不容易,再搞教学研究、写读书笔记、教育随笔等,负担很重。特别是目前的教师评价还不完善,有的学校以学生的成绩考核教师,教师的精神压力和工作压力都很大。我校坚持以人为本,为教师创造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科学的评价体系。特别注意保护教师投身课改、参与校本研究的积极性,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外出学习、交流、展示的机会,制定了教育科研奖励办法,大张旗鼓地表彰校本研究中的先进教师,评选“学习型”教研组、先进级部。
总之,我校通过各种形式推动校本研究工作的不断开展,使每一位教师在研究中感受着工作的乐趣和成长的快乐,全校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书香校园”、“文化校园”日渐形成。相信随着校本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师会得到更快的成长,我们的学校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三篇:立足校本教研 促进学校发展
立足校本教研
促进学校发展 宁乡县南田坪乡中心小学
刘怡书
(此文在2005年宁乡县校本教研工作现场会上作现场交流发言)
我校的校本教研正式启动于2003年上学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我们就如何认识校本教研,如何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如何通过校本教研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健康、主动、全面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我们有过困惑和忧虑,也有过沉重与徬徨,而更多的是欣慰和喜悦。现将我们学校所作的一些工作向大家汇报。
一、寻求发展,找准研究的切入点
像我们南田坪实验学校这样的农村小学,条件非常简陋,教育经费短缺,教育信息闭塞,学校该如何发展呢?近年来,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摸索着。1997年我们开展了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农村小学生品行星级评价”、“现代师生合作教学”、“现代活动教学”等的研究先后在省市获奖。由科研引路,学校已经发展成今天的长沙市示范性小学。2002年下学期,我们在全县率先引进了新课程,由于新教材内容丰富,思维空间大,注重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们感到疑惑和茫然,有时简直束手无策。语文老师夏雪柳捧着语文教材长叹着说:“闹元宵的课文仅只几幅彩图,我怎么教?”数学老师李斌辉焦急地说:“数学课本中例题少,图画多,怎样教才好?”艺术教师方曾丽妮看到教材中既要教学生唱、跳、演、剪、折、画,又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感到十分困惑。教师们议论起来了,有的说:“这样的实验,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多方面的条件都不具备。”有的说:“这样搞肯定会影响教学质量。农村学校如何实施新课程,面临着十分严峻而又现实的问题。对于种种现实困难,我们思考了很多,巴望着专家来校讲学吗?新课程实施中凸现出来的问题多而普遍,远水解不了近渴。送老师去培训吗?机会又少更受限于经费,信息也不灵。怎么办?我们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通过讨论、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我们虽然有课题研究的优势,但参加科研课题的老师范围小,只是小部分骨干教师,而且科研课题的研究是长期性的,我们农村的教师大部分还达不到参与课题研究的要求,而教学中的问题随机出现。治本应从问题入手,新课程实施应与问题研究同步走。教研组,行政组同志通过大量捕捉信息,翻阅资料,进一步形成了共识:新课程实施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校本教研上。我们必须多实践、多学习、多反思、多积累、多写作、多交流。
二、构建机制,确保研究工作有序进行
我们用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使研究一步步走上了正轨。首先,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教研组长为主心轴的联科互动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拟定了“校本教研管理制度”、“问题提出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学校管理人员参与校本教研制度”、“成果推广奖励制度”等十多种相关制度,编印成小册子,做到人手一份,使每个教师有章可循,有本可依。同时,我们还捕捉信息,借鉴他人经验,编出了《校本教研示例与指导》为教师提供研究的理论与示范。
三、扎实学习,夯实教师专业理论
读书,使人聪慧,使人明理,使人站得高,看得远,能为教育教学滋养底气和灵气。为此,我们确定了教师集中学习和教师个体业余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我们把星期三晚上确定为集中学习交流时间,由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学校名师轮流主讲,对当前教师急需了解和掌握的理论进行学习。在教师中开展读好一本理论专著,写好一本业务学习笔记,记好一本教育随笔的活动,这些笔记,要求是带有思考性的,不能抄写,要实实在在有提高。教师的笔记由校长一周进行一次批阅,分期中和期末予以评等记分。同时通过“导读——荐书读——送书读——换书读”的形式,在期末组织老师开展读书的系列比赛活动等,有效地增强了教师的书卷气,夯实了教师的理论功底。
四、筛选内容,确定研究范围
校本教研的范畴十分广泛,不能奢望捉住满天的麻雀,为此,我们于2003年6月,在全校师生中进行了抽样调查,筛选结晶出了三方面的内容,作为我们校本教研的主攻项目。① 教学策略。从80年代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喊推行素质教育,然而,在较长时间内,素质教育始终停留在那种敲敲钉钉、唱唱跳跳、吹吹打打的层面上,课堂教学依然禁锢在“你说——我听,你做——我看,你问——我学,你写——我抄”的教学模式之中,所谓教学改革实际上是教师的表现改革。特别是只注重“教什么,怎么教”,而忽视“学什么,怎么学”。忽略学生怎么思考,怎么发展,怎么成长。课堂中,全班统一学习的机会多,个人独立学习机会少;接受学习机会多,表达学习机会少;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参与学习机会多,潜能学生参与机会少。所以,我们把教学策略研究作为了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让教师科学地认识“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进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学策略的研究还包括师生关系、教学机制、教学艺术、教学实践操作等内容的研究。②学生发展。传统教学观认为,分数就是质量,分数就是水平,分数就是能力。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输入,成为教案的执行者。如有的教师教语文时,只注重字、词、句的机械理解和重复记忆,而忽略了学生的语感体验和知识的积累;数学教师教数学只注重数理和计算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学生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的全面发展仍然处在理论层面,故在学生发展研究中,我们要求教师重点抓住“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的研究,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把学习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鼓励学生自主构建、自主调控、自主评价、自主发展、合作发展。学生发展的研究内容还包括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创新精神、实践操作、情感态度、审美能力等方面的研究。③资源开发。教学有着广泛的资源,本阶段我们重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教材资源。“拿来用”、“唯书,唯上”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在研究中,注重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重组、创造。将可以概括升华的地方、“空白”的地方、可延伸拓展的地方予以完善和开发,让教材真正活起来。二是学科资源。我们充分把握各学科之间的特点,使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借鉴,有机重合,不断求新,在教学中有效地落实新课程理念。三是学生资源。学生是宝贵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关注他们、尊重他们、相信他们、激发他们的内驱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们达成一个共识,并于2003年下期响亮地提出:“问题就是课题”。真正做到研究内容来源于教学,研究过程植根于教学,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研究的归宿是让学生充分发展。
五、探索研究方法,寻找校本教研的多种途径
我们和教研组的老师一起学习了有关资料,借鉴教育科研的基本范式,拟定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反思问题”的校本教研基本模式,并根据模式的基本特征确定了下述多种研究方法。
1、“问题筛选法”。指对在新课程实施中凸现出来的诸多教学问题进行组合、分类、筛选及优化。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一次座谈会中,我曾经问老师们:你在教学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你有哪些教学问题需要解决?但有一部分老师是提不出问题的。那么问题究竟从何而来?问题应从教师的教学中来,为了培养老师的问题意示,我们逐步要求教师要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自己觉得不理想、不完善的地方;通过自己的读书学习,理论不能运用于实践的地方;学习了优秀教师的作法,自己达不到要求;教师在引导点拨,组织教学活动中所碰到的困难和疑惑等真正的教学问题。对于问题的管理,学校制定了“问题提出制度”,要求教师将教学问题不定期地交到教科室。这样使学校准确地掌握教学过程中真正的薄弱环节。然后,教科室将征集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如教学行为类、教学方法类、教学设计类、教学艺术类、教学操作类等,进入学校“问题资源库”,再由各教研组根据自己本组的实际,列出急需解决的问题、暂缓解决的问题和综合解决的问题,使这些问题在不同的时空点逐一研究解决,使新课程在我校能顺利的实施。
2、“临床诊断法”。这种方法,是指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邀请有经验的老师来会诊,然后针对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如数学教师王爱华在上数学课时,经常要借助学具进行教学,不少学生总将学具当成“玩具”,兴致勃勃地玩起来,全然不顾老师善意的提醒。教师只好停下讲课,严厉批评,整顿纪律,让学生不无遗憾地回到“正轨”上来。针对这一问题,王爱华老师先邀请数学组的老师,还邀请了长期担任班主任的部分老师一同来座谈,讨论的问题是“不让学具变玩具”,大家献计献策,有的说要加强组织教学,有的说要强化规则意识,有的说要杀鸡给猴看,严惩不怠,有的说要找学生个别谈心等。班主任的绝招给数学老师一些启示,然而,数学老师说试过,效果不佳。于是易召连主任组织全组老师听课,听课时大家共同关注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课后大家分析,一是学具平常都由老师保管,学生好奇,上课玩学具;二是学生注意力只能集中20分钟做一件事,学具一出现,犹如兴奋剂;三是学具呈现的长短问题,有的学生有剩余时间,只好玩学具。最后大家分头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自己管理学具,让他们玩,还挖掘一些学生生活中的玩具充当学具。这样通过听课、评课、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使用学具的情况,使用教具的效率等,诊断和总结出行动中的经验和不足,寻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3、“同题异教法”。同题异教法与外地的“一人教多课,多人教一课”相似。例如语文教学中质疑能使学生很好理解课文,挖掘课文。我校语文组把课堂学生质疑作为一个教学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发现问题。语文组长朱明老师有意地组织全组教师听了三节不同类型的课。三堂课对学生质疑采用了三种不同策略,第一堂教师在课中设臵了学生质疑环节,教师一一作答,经过10多分钟还没有把问题答完,下课铃响,课堂里还有许多小手高高地举着。第二堂,教师只按照自己在备课前设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对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老师避而不答,教师回答学生的是:“请同学们到课文里去找!”一堂课下来,教学显得非常牵强。第三堂课,教师怕控制不了课堂局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应对,所以整堂课教师没有带问题进教室,也没有带问题出教室,导致整个课堂是无问题教学。
第二步,提出问题。课题组听课后认真讨论,认为:应对问题的教学,的确是新课程实施中凸现的典型问题,于是,语文课题组统一认识,确立了“课堂教学中如何应对学生的提问”。
第三步,研究与反思。如语文组以《再见了亲人》一课为例,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应对学生的质疑”进行了认真的研讨。采取了“分散设计→集中研讨→轮流主讲(多人上一课)→多次反思”的办法,总结出:问题始于学生而回归于学生,对课文文字的理解,采用小组合作解决;对于课文文意理解,采用集中解决(如志愿军为什么把他们当亲人?),对课文的资源开发,采用分散解决,课后查资料,请教别人(如志愿军为什么要去支援朝鲜人员)。第四步,验证辐射。经过教研组的多次研究与专家的指点,结晶出课堂教学中的解疑办法,即“集中归类解疑法”、“分散互相解疑法”、“课后自然解疑法”,并在其他学科中试用,效果良好。
4、“专题研究法”。专题研究主要是对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结构等方面的综合性研究。研究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理论学习→研究探讨→归纳总结→推广辐射。如语文组易召连老师在语文问题教学的基础上,想进一步探索如何创设更科学、更开放的语文课堂。于是,语文组的老师们首先分头搜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源,全组成员集体学习资源,并重点关注名师名家怎样处理与研讨主题相关的内容。接着,确定授课内容,全组集体分析教材内容,各自独立备课,再由献课者授课,组内教师听课,重点关注与研讨主题相关的内容。课后授课者叙说备课思路和反思教学过程,组内成员结合自己的备课,围绕专题进行研讨,达成几点共识。然后,献课者根据共识再次备课、上课,其他老师听课,经过反思、研讨,教研员专业引领,最终形成了关于研讨主题的指导意见。经过课题组反复实践和探索,得出了“感知课文——感悟课文——质疑交流——拓展课文”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得到县市专家的认可。现已在全校语文教学中推行,并取得了初步成绩,陶冶老师《麻雀》一课的教学设计和易召连老师所写的论文《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湖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发表,陈怀宇老师参加全国语文赛课获一等奖,陶冶、易召连等六位教师,被大屯营、偕乐桥等七个乡镇邀请上示范课。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在全乡的小学语文课堂中都在普遍运用。
六、实施带动,加速校本教研的经验辐射
校本教研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缘于问题,又用以解决问题,一步步解开了新课程实施中老师们遇到的诸多困惑。我们也因此闯出了一条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校本教研的新路,尝到了不少甜头。特别是我校校本教研工作在全县教育工作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和推介。学校所撰写的《立足校本研究,提高学校品位》一文,在《湖南省中小学继续教育》刊物第六期中刊载,相继引来了全民乡九年制学校、坝塘镇、大屯营乡、城郊乡等10多个乡镇的领导和老师来参观和学习。此时,本乡的教师们也跃跃欲试,强烈要求把我校的校本教研经验辐射到全乡各校。作为一所中心小学,各方面的条件比本乡的其他学校好得多,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带动全乡各校,乡联校适时确定了实验小学的带动战略方案及具体安排。其作法分三步走:
1、带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学的问题是教师的问题,最终是教师教学行为和观念的问题。因此,我们通过对全乡教师的定期培训、集中学习、分散学习、自主学习,使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课程、新理念,自觉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其具体方法有:①定期导学。如:每月一次集中学习不动摇,每月进行一次学习交流不动摇,每期一次读书竞赛活动不动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达到四有,即每个教师有阶段性学习内容和目标,有一本读书笔记,有一本教学随笔或教学反思录,有一本教学问题集。②活动促学。我们通过教师的竞赛活动促学促培。每学期定期开展教案设计评比活动;评课说课竞赛活动;我最满意的一堂课的展示活动;最有价值的教学问题征集活动等。
2、带课堂教改的优化。每学期,我们实验学校均要有计划地组织送课下校活动,把研究课、展示课、特色课、创新课送到每所学校,在送课活动中,要求达到三个一:即评好一堂课、模仿一堂课、解决一个问题。同时,我校每期进行一次教学“开放日”活动,使实验学校教师的课充分展示,及时把我校的骨干教师学到的先进理念和教学经验播种到全乡。让全乡的老师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看得见、摸得着、有样学,真正使教师掌握教学技巧,教学相长。
3、促合作交流互动。我校和全乡各校的教师开展拉手结对六个一活动。即:互捕一条教学信息;互供一种教学资料;互备一个教案;互听互评一堂课;互撰一篇文章;互促一班教学质量。如易召连老师与新塘学校50岁的舒亮明老师结对,一期有7次对舒老师的课进行指导,在去年全乡的新课程展示活动中,舒老师所上的一年级语文课获得乡的一等奖,老师们称赞她“老教师,新教法,想不到会有这样大的变化”。确实,在实验小学的带动下,全乡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素质的提高等多方面均有可喜的突破。
七、坚持不懈,促进学校和教师的成长
在校本教研工作的进一步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1、构建了学习型教师群体。教师们在校本教研的实践过程中,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了今日的主动学习,正如王爱华老师在日记中写的:如果不学习,我就没有今天的优秀课,我就不能成为省级骨干教师。的确,我们在去年下学期期末督查教师的学习时,发现教师人手都有两本以上学习笔记,一本是业务学习笔记,一本是教育随笔,最多的有80次,最少的也有50次。从此,学习型教师群体业已基本形成。
2、形成了教学研究大气候。变“无序教研”为“校本教研”,学校的教育研究面貌焕然一新。原来的教研课,学校要三番五次的做工作请人上,评课是大家讲讲好话就散,研究忙乱无序,无实际效果,课堂改革是治标不治本。现在研究课,教师争着上,评课时,教师争着发言。到目前为止,全校资料库里经过整理的问题已达100多个,已集中解决了10多个。目前,正在集中展开研究的问题有10个,教师所写的课例、反思论文500余篇,现已编印成册。如《校本研究示例与指导》、《校本研究制度》、《问题资源库》、《校本研究案例分析》等7套校本研究资料。初步形成了教学研究的大气候。
3、孕育了研究型教师,提升了学校品位。经过两年的校本教研工作,我校有五位老师在国家级赛课活动中获奖;去年在新理念课堂升级达标中,我校6位老师参加,100%获得优秀课,且有易召连是县评委。有1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宁乡电视台、省教育电视台对我校作了专题报道。《湖南省中小学继续教育》刊物和《湖南教育》对我们教学研究工作作了专版推介。《宁乡日报》和《科技导报》等对我校的研究工作进了跟踪报道,学校成为了省、市教育科研研究与实验基地,去年县教育局确定我校为校本教研示范基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声望。
随着学校品位的提高,有湘乡、韶山、周边乡镇等地的200余名学生慕名来我校就读。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外地优秀教师也纷纷慕名而至,学校教师中,本科学历的达60%,其余的有专科学历,且教师平均年龄只26岁,是一所充满青春活力的学校。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我们学校的校本教研还显得非常的稚嫩,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许多的不足,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我们一定在大家的关怀、呵护下,努力探索,做快乐的教育教学研究者,做幸福的新课程实践者,为新课改的推进作出应有的贡献。最后,衷心祝愿各位领导、专家、同仁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第四篇: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立足校本打造特色促进发展
立足校本教研打造学校特色
武鸣县城厢镇城东小学
开展校本教研,是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和保障,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方法。学校领导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有针对性地及时研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创设教师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与交流的学校教研文化。
我校除了扎扎实实抓好备课、上课、练习、批改、讲评、辅导、检测等常规教学的管理之外,还着重根据学生生源实际,立足校本教研,打造学校特色,张扬学生个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品位。现把我们的一些做法介绍如下:
一、学习当先,提高为重。
抓教育科研,必须用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来武装教师。两年来我校重视强化教师的理论学习,树立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们采用参加各级培训、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组织教师学习一些与学校研究课题相关的现代教育理论,还积极参与各个科研强校的经验交流会,努力学用他人的先进方法引领我校的科研工作。通过学习,全体教师对教育科研、创新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明确如何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如何在工作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际,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较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提高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对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以校为本,编用教材。
编写校本教材是我校进行课程改革的一个项目,一年多来我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办学指导思想,按照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调动一切有利的因素,编印出三本促进学校发展的课程,并做好管理及有效使用。
(一)教材体现学校特色。
我们学校是一所寄住制和走读制合二为一的公办学校。
五、六年级的学
1生刚从走读生转变为寄宿生,以独立生活代替父母包办。学生年纪小,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控能力弱,环境适应能力不强,显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寄宿学校生活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学校依据几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集思广益,组织教职工以顺口溜、短诗等形式编写了《内宿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这套校本教材,把学生的学习、卫生、文明、安全等各种规范要求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作为内宿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读本。
开学典礼上我校免费发放给寄宿学生人手一册,并要求班主任利用每周班会课、劳动课、综合实践课进行解读教材,有计划地分章节组织学生诵读,要求学生把熟记的准则转变为自己的日常行为。班主任除了每天做好监控、提醒、检查之外,还充分发挥少先队监督员的带头作用,对学生说、坐、立、行、吃、洗、睡等行为进行检查、监督,值日老师利用集队集会的时间进行总结、表彰、指导整改,就这样我校以小事作为行为养成教育的突破口,做到长期抓,抓长期,抓到底。一年多来学生通过学教材、用教材,各种行为习惯明显改观。
(二)教材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
我校校本教材《》《弟子规》就是与区级子课题《以诵读经典诗文为突破口,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教材编印出来之后,学校师生进行诵读使用。坚持语文课前3分钟、周四第六节读书节、星期一集会及放学排路队时诵读经典诗文,确保学生每天诵读的时间。校园广播站利用课件活动播放经典诗文和乐曲营造诵读氛围。各班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采用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学习教材,综合起来主要以“五会”(即我会读、我会背、我会讲、我会画、我会摘、我会用)为主,充分激发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主动性,保持诵读的浓厚兴趣和高度热情。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学生坚持诵读经典,虽然没有能吟诗的境界,但在学习实际中,却能有意识地引用上经典诗句,在习作中,学生经常引用恰当的经典句子,使文章具体生动吸引读者。在口语交际中,也能引用经典,如教育同学珍惜时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劝告同学团结的“责人之心责己,爱人之心爱人”,这样真正使经典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提高经典活力,学生更乐于诵读经典,运用经典。
以《弟子规》作为学生行为规范的准则。
学校将《弟子规》译解印发给学生,分年级分层次、分阶段提出要求,理解意思,对照检查,矫正行为,养成习惯,培养品质。
(1)为给学习践行活动营造好氛围,要求学生晚上回家背诵《弟子规》内容给家长听,利用晨会抽查比赛识记情况;办手抄报展示师生学习践行体会;召开班级主题队会、故事会等形式宣传鼓励,渲染气氛,扩大影响,为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2)突出重点,积极践行,树立榜样,典型带动
学习弟子规,识记是基础,践行是关键,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目的。学校内,首先
要求学生学习《弟子规》要求的礼仪礼节,做到“三礼”——礼仪、礼节、礼貌;“三别”——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四带”——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给社会;“五无”——地面无痰迹,校园室内无纸屑,桌凳无刻画,墙壁无脚印,出言无脏话;“六不”——不追逐打闹,不乱吵乱嚷,不随便吃零食,不损坏公物,不打扰他人学习,不进网吧游戏厅。通过班会队会、升旗、校会、文艺汇演等活动,引导学生养成文明习惯,在生活中践行文明礼仪。在校外,坚持节假日布置“亲情作业”,要求学生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或者农活,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端饭、送茶、洗脚梳头,洗衣服,帮助邻居孤寡残疾人打扫卫生等,做到“父母呼,行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必告,反必面。”特别是要求学生学会生活自理,自觉遵照《弟子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保证学习践行的有效性、长期性,我们定期评选出学习践行模范,树立典型,榜样示范。经典的活学活用,使经典从古代走到今天,来到孩子们的身边,走进孩子的心里,变成孩子们自觉的行为习惯,流露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之中。„„
做到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
我校有许多老师曾参与各级教材的编写及一些课题的研究,这是个非常好的基础。如果校本教材的编写以课题研究为依托,这样校本教材的编写则会原则、目标明确,操作符合规范,再加上专家的指导、理论上的支撑,会使教材更具有教育性、可读性、校本性。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A类)重点课题
《诵读经典诗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二、开展教科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扎实开展校级研究课。一年来我校科研处进行了“教学设计、说课评点、课堂实践、评课研讨、案例分析”等一系列教学研讨活动,每次教研课前,执教者都能坚持“备课是基础,上课是核心,反思是提升” 的工作思路,认真备课、试教、整改,努力打造真实高效的课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每一节教研课都能顺利进行,做到教者、听者在课堂教学水平上都有新的提高。
(二)学校内同年级或同学段的科任老师进行集体备课,互相切磋,寻同求精,达到资源共享。另外学校十三位骨干教师主动与比较薄弱的教师结对子,互助备课,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积极实效地开展教改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区级子课题《以诵读经典为突破口,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研究》和《关于农村低中年级小学语言积累运用的研究 》圆满完成预期研究目标,顺利结题,并分别荣获课题成果一、三等奖。现国家子课题《小学语、数学科课堂有效性提问及有效性评价的研究》,校级课题《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正有条不紊地开展中,常规
课、教研课紧紧围绕研究主题,组织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根据教学得失进行分析、反思,强化了科研意识,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到常规工作课题化,课题工作常规化。
(赛课、课题奖)
三、抓好学生养成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我们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大部分是由原城东镇15个村校的四年级学生集中上来的,学生的管理从内容和方式上与一般完小有许多不同。特别是小学生年纪小,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控能力弱,环境适应能力不强,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寄宿学校生活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我们学校确立一个目标,利用两条渠道,通过三个途径、四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一)一个目标是:播下行为,收获习惯。
(二)两条渠道是:
1.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教育。即利用品德课堂及各学科课堂教育,渗透德育教育,潜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他们从小懂得该做什么样的事,该做什么样的人,学会怎样做好事,做好人,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利用班级管理对学生进行教育。如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对照进行教育训练,使其言行举止受到约束,逐步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三)三个途径是:
1.从小事抓起,从说、坐、立、行、吃、洗、睡抓起,以小事作为行为养成教育的突破口,做到长期抓,抓长期,抓到底。
2.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和值日监督员的带头作用,进行检查、监督,利用集队集会的时间进行总结整改,培养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3.建立帮教制度,对于问题学生学校及时和家长联系,家校共管,家校合力,做好教育转化工作。
(四)四种形式是:
1.编写教材。学校教导处依据建校以来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集思广益,组织骨干教师编写校本教材作为内宿学生行为习
惯教育的读本。
2.诵读教材。校本教材编印出来之后,学生人手一本,每天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诵读,把熟记的准则转变为自己的日常行为。
3.活用教材。班主任组织学生以教材为准则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创宿舍文化。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健康、文明、向上的宿舍文化活动,宿舍物品摆放整齐、装饰简洁大方,富有国学韵味,给学生创设了优良的生活环境。一本书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种习惯成就一个人的人生,城小的学生会从教材中受到启迪,在实践中完善自我。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师生活动,打造学校特色。
为打造学校的特色,学校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师生活动。其中学科竞赛以讲故事、诗朗诵、作文、书法,数学计算、解决问题,英语讲故事、书法、唱歌谣,绘画、科技小制作等形式进行;文体活动有学生篮球、乒乓球、拔河、广播体操等,有老师的气排球、摇呼啦圈等。这一系列竞赛主要鼓励师生重在参与锻炼,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几年来师生对校本活动充满热情,参与度很高,学生各种技能不断提高,学校从优中择优,并重点训练培养为参加更高一级别的竞赛做好准备。几年来学校各种竞赛活动喜获丰收。
1.学校文艺队舞蹈《快乐的瑶山妹》在2009年荣获南宁艺术节舞蹈类金奖
2学校文艺队舞蹈《猫鼠之夜》在2010年县中小学文艺汇演小学组荣获金奖
3.学校英语合唱队在2009年南宁市首届小学英语歌谣决赛中荣获二等奖
4.在2011年爱国读书活动讲故事比赛中吕家尉荣获县级特等奖、市级一等奖,危诚杰荣获南宁市三等奖,李耀磊荣获武鸣县一等奖
5.学校女子呼啦圈队荣获镇教职工运动会女子呼啦圈比赛项目团体第三名
6.学校女子气排球队荣获镇教职工运动会女子比赛气排球团体第三名
7.学校学生男子篮球队荣获镇中小学生篮球比赛小学男子组第三名
8.学校学生篮球队荣获2010年城厢镇中小学生运动会女队第三名
校本教研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为有特长的师生搭设施展才华的平台,促进了学校与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提升了学校的品位。
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使教师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全校上下形成更加浓郁的研究氛围。通过探讨研究,我校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不仅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方法新颖、教学效果良好,而且促进了更多教师的专业发展,成就了一批批中青年骨干教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创造一流的教育业绩,学校才能真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几年来,我们狠抓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回顾过去,在实践中,在研究中,我们不断探索,不断进取,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不断拓宽潜能,立足校本教研,打造学科特色,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相信,一小未来的校本教研一定会放射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彩!
2011年6月3日
第五篇:围棋校本课程研究小结
围棋校本课程研究小结
南安市东旭小学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我校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形成我校办学特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上级的直接关心与支持下,在教师们的努力下,我校被评为2008-2011年南安市围棋训练网点校,我们基于对校本课程的初步认识,克服没有任何开发校本课程经验的困难,在迷茫中探索,在研究中尝试,在挫折中生成,终于形成了初步的成果。下面就小结一下我校围棋校本课程研究情况:
1、科学合理的校本课程必然目标定位合理,适合学生个性的发展,利于教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所以,我们的围棋课程开发目标如下:
(1)通过对围棋的普及教学,使全校学生受到围棋文化的熏陶,基本掌握围棋这项受益终身的文体项目;
(2)在围棋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培养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与能力;
(3)探索切实有效的管理模式,推动我校特色办学的滚动发展;
(4)通过外请专职教师进行校本培训,使相关教师了解围棋文化和发展历史;初步掌握围棋的作战方法和教学技巧;逐步达成一专多能的培训目的;
(5)发挥本校教师(懂得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孩子心理年龄特点)和围棋专职教师的专长(围棋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强,对于编写循序渐进的围棋教材有一定经验),开发、编写出符合本校实情的围棋教材;培养教师初步开发校本课程、创编校本教材的能力;探索开发校本课程的一般规律;初步形成的“围棋特色学校”。
2、形成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陈建成副组长:林万发(教练)
成员:各班校本课程老师
3、调整课时安排,将围棋引入课堂。本学期每个班级每周至少安排一节围棋课(校本课程);每个班的第二课堂也都增设围棋教学。充分保证学校校本课程的教学时间与教学质量。
4、培训与研讨:每星期至少1小时对相关教师进行校本培训,每月至少一次对校本课程进行一次全校性的研讨。
5、有付出就有收获,经过老师们的努力,我校的围棋教学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努力,围棋初级班已经全部掌握初步的围棋着棋技巧;
(2)、2011年6月本校派出的代表队参加南安市围棋比赛获得一等奖两人次,二等奖两人次,三等奖三人次,并获得小学高年级组团体总第三名。
(3)、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锻炼,学习习惯有了很大的改观。据观察发现:学生比以前爱思考了;上课时经常坐不住的情况少多了。
6、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锻炼了学生,还带动了教师的参与与学习。教师在参与围棋教学的过程中,耳闻目睹了学生的进步,他们在事实面前认识到了校本课程对于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性,由当初的反对和随大流这一态度,转变成现在的越来越乐意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来。
7、围棋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还有其独特的意义:丰富了孩子们的业余生活;增添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情交流;推动了社区的文化建设,促进了家庭生活质量的提升,使家庭生活的情趣更趋高雅。
8、存在不足与反思:
学校经费无法保证,有的教师利用中午时间义务努力了一学期,也只能得到口头上的一句辛苦了;场地设施相对有限,没办法开展大规模的培训教学;家长对该课程的不理解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影响。不过相信通过教师不断辛勤的工作,学生不断的努力,所有的困难将会被克服。
回顾一学期的研究,虽然找到了一些比较成功和有效的教学措施,但是面对现实存在的不足,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