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弘扬象棋文化 建构校本课程体系
弘扬象棋文化 建构校本课程体系
——谈我校“全校一盘棋”
如皋市江安小学
周勇
中国象棋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它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它的跳跃性思维,充分调动脑力,借势而上,出奇制胜,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今天,中国象棋作为一门艺术,一种文化它不仅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落实课改精神,开发象棋校本课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教育要改革,课程是关键。中国象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弈棋是启智育人的一条良好途径,其特有的教育价值得到了教育界的一致公认。在新一轮课改中,我校在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致力于中国象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我们依托区域优势,传承社区文化,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象棋特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棋的过程中德艺双馨。
二、弘扬象棋文化,建构校本课程体系
(一)进行合理定位,明确课程目标
中国象棋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它是“课”,不是随意的练练比比,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带着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从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我们依据新课标的三个纬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将中国象棋课程目标定位为:让学生了解中国象棋,了解中国象棋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以及记忆力等思维品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象棋的技巧,提高棋艺水平。我校象棋文化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小学生象棋“棋艺”和“棋品”的培养。、小学生象棋“棋艺”的主要内容,“棋艺”是指象棋基本技能及基础知识,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主要分三个阶段:
(1)低年级(一、二年级)入门阶段。主要教会学生五子棋、像棋的走法和吃子的方”、胜、负、和的判定、对局规则、棋子的价值。
(2)中年级(三、四年级)初级阶段。主要教会学生常见的杀法、简单的残局、开局、游戏局、排局。
(3)高年级(五。六年级)中级阶段。主要教会学生较复杂的残局、开局、中局浅介、布局飞刀等。
2、小学生象棋“棋品”的培养包括三方面内容:
(1)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通过校本教材《象棋文化》的传授,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象棋,了解象棋、理解象棋的文化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他们在对弈时感到弈趣盎然,达到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的目的。
(2)高尚人格的培养。许多老棋手待人接物谦和有礼,提携后进不遗余力,他们的人品棋品真是无可挑剔。教师在教授“棋人棋事”(《象棋文化》中的一个章节)时,要教育学生学习象棋大师对象棋的执着追求,学习故事中人物的正直、忠烈,学习前辈的做人之道。
(3)心理品质的培养。在每一次的象棋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困境时迎接挑战的勇气;在紧张激烈搏杀时,需头脑冷静,沉着应战;在棋局优势在望时,须不骄不躁坚持到底;在棋势相持不下时,要有一种必胜的信念,经过一局棋的战斗,让学生有一种深刻的体会,从中可以领悟到许多人生的真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整合艺术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拓展发展思路。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象棋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当然也应该在学校,学校象棋文化教育又包括课堂教育及课外活动。为使象棋文化教育能全面、扎实地开展,我们将象棋活动引入课堂,每班每周一节象棋课,并且进行相关的课程建设,实现象棋文化教育课程化。课堂教育要做到课程化,象棋进入课堂一到六年级每周一节;在各学科中有机渗透。课外活动要做到形式多样。通过开展各级各类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象棋兴趣,提高学生的象棋技能,发展学生的象棋特长。在活动中提高学生棋艺的娴熟性,应变性及全面性,促进学生“棋品”的形成。
三、开发校本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棋类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塑造和美德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使用的棋类教材,我们学校依靠自己的优越条件和教学实践,积极开发棋类的校本课程。现在,五子棋、中国象棋的校本教材基本确定棋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校特色教育的发展和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都有帮助。通过象棋文化教育开发了学生的心智潜能,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提高了学生的品德,形成了良好的校风。
四、营造棋类教育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活动是青少年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丰富、健康、愉悦的文化活动所形成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将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2
激发他们的美感,并在实践活动中占领学生课外活动的阵地,发展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各方面的能力。长期以来,我校以“像棋”教育为办学特色,努力营造棋类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建立象棋的棋室,购置了大量的器具和定时钟,配备了电脑棋类软件供学生在里面进行训练。学校每年在各年级都开展棋类的比赛,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棋艺水平,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勇于拼搏的竞争意识。此外,我们还加强“像棋”的宣传,通过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等介绍棋类的有关知识和学校棋类活动的开展情况。此外,还通过象棋讲座、有奖残局解答,开展棋艺交流,丰富校园棋类文化氛围。通过实践我校学生喜爱并接受了这一新的课程,同时这一课程的开设不仅丰富了学生日益匮乏的业余生活,从更深远的意义上来讲,它还让学生在浓郁的棋文化中,受到了良好的棋品、棋德的熏陶。为此,校大队部针对队员们“爱下棋,学下棋”的特点,每月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相关活动如“我与棋缘”征文活动;“棋娱、棋趣、棋谜”故事会;“学习与下棋”辩论大赛等,各类活动缤纷互现,使整个校园充满了浓浓的“棋韵”。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我们展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模式,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更为其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第二篇:弘扬传统文化 建构班级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 建构班级文化 ——传统节日与班级文化融合初探
摘要: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丰富深远的文化底蕴。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支撑”,它是我们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重要源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中西方文化交流日渐广泛,西方的一些节日和习俗,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已传入中国并呈现出在几乎所有社会群体中扩散的趋势。而中华传统文化日渐式微,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
当前,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国际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强调核心素养框架的建构必须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之中。因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成了建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根”与“魂”。在班级中开展相应的传统节日活动,传承传统文化价值,加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关键词:传统节日活动、班级文化、学生核心素养
(一)青少年对节日文化认识和参与情况调研
(1)大部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层,对其内在文化含义不甚清楚。(2)一半左右的同学注重节日的情感功能,娱乐功能,休假功能。(3)微信已经成为了学生表达节日祝福最普遍的方式。
(4)我国传统节日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传统文化境遇尴尬。
(二)班级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外来多元文化思潮被多元经济形式裹挟着进入了中国社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也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班级物质文化环境随意化,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权威化,班级文化活动开展的形式化以及封建传统思想、西方外来腐朽文化等都对学生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多元化的价值观取向成为了当前社会的总体思想形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已刻不容缓。
(三)传统节日内涵的解读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纵观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节日所体现的精神不外乎精忠爱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人合一、贵和尚美等文化精神。
(1)精忠爱国 精忠爱国思想在清明与端午两大节日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清明扫墓从小处说,它以血亲为纽带,彰显“忠”“孝”二字,使一个家族具有凝聚力;从大处来讲,它使一个民族、国家更具有凝聚力。端午节赛龙舟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屈原代表着真、善、美,是爱国和忧民的化身,对屈原的纪念体现出一种赤诚爱国的文化精神。
(2)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春节迎新、清明踏青、中秋赏月、七夕观星、重阳登高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人们在亲近自然的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体现出骨肉情深或天伦之乐,形成一种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
(3)贵“和”尚美。“和”即和谐、统一,“美”即美好、团圆,贵“和”尚美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传统节日中常有流露。腊月里,人们扫尘、祭灶;除夕合家团圆。元宵节全家围在一起吃汤圆,这些都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的愿望。七夕乞巧,表达出人们希望婚姻美满的愿望。至于中秋吃月饼,更兼有生活团圆、婚姻美满之意。九九重阳,则有珍爱生命,健康长寿之意。
反观如今,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传统节日已经蜕变为“吃”的节日,国人记忆中的风俗似乎除了吃饭,鲜有其它。
春节吃饺子,十五吃元宵,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似乎只要吃过这些食品,节日就算庆祝过了
但如果春节不守夜,十五不观灯,重阳不登高,中秋不赏月,传统节日和其他日子又有什么区别呢?
(四)传统节日文化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1、学习和领会国家层面相关文件精神
(1)2008年,国务院新增清明、端午、中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2009年端午节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2014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4)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强调要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比较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异同。(1)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不同
中国的节日主要与节气有关,祈求自身吉祥幸福,这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比如我们过春节时有守岁除“夕”的习俗,这就是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
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缅怀上帝、求其保佑,以基督教的精神教育感化着民众。比如过圣诞节时人们会感谢上帝,祈祷一切美好的梦想会变成现实。(2)中西方节日文化价值取向有差异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注重“礼”字,它反映的是华夏主文化特征的核心文化。因此中国节日注重的是节庆活动中的集体参与。
西方节日文化注重一个“法”字,它是反映西方主文化特征的核心文化,“法”是从社会成员外在行为规则中引出来的范畴。因此,西方文化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注重人的人格和尊严。
以中国的七夕和西方的情人节为例,两者都与内心情感相关并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但是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七夕着重对民间牛郎织女的追忆而非对他人情感的表达,而西方人则借着情人节自由地传递情感,从而丰富现代人的生活。
有比较就有取舍,通过对中西传统节日映射出的文化差异的比较, 既可以帮助我们充分认识西方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克服文化差异, 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产生, 又可以更好地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在沟通过程中达到更有效的融合。
3、立足传统节日,构建“传统节日+ ”系列活动(1)欢天喜地过大年
第一阶段:了解剪春花、写春联相关知识。
第二阶段:在春节期间,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去长辈家拜年; 第三阶段:展示学生参与春节活动的相关照片。
第四阶段:开学之际,以春节习俗为主题,开展主题班会。(2)张灯结彩闹元宵
第一阶段:了解元宵节的传说,制作ppt并上传至班级邮箱 第二阶段:猜灯谜 第三阶段:观看龙狮表演(3)清明时节颂清明 第一阶段:和家人去扫墓,怀念亲人。结合春游,缅怀先烈。第二阶段:放风筝比赛。第三阶段:清明诗词朗诵会。
第四阶段:开展“英烈伴我成长”主题班会。(4)五月端午话屈原
第一阶段: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端午的习俗。第二阶段:开展“端午话屈原”主题班会。第三阶段:赠香袋,品粽子。
第四阶段:了解端午赛龙舟习俗。模拟龙舟比赛。(5)月到中秋分外明
第一阶段:说说有关于吃月饼的故事。第二阶段:收集中秋诗词,确定参赛作品 第三阶段:中秋诗词朗诵赛 第四阶段:评奖展示。(6)九九又重阳
第一阶段:了解重阳节的来历 第二阶段:秋游登高、赏菊 第三阶段:争做爱老志愿者 第四阶段:走访敬老院。
活动成效与反思:
1、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传统节日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积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形成尊重传统节日、热爱传统节日的积极态度,并能努力扩大传统节日、纪念日的社会影响。2、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
传统节日活动的增进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文化参与,尊重并学习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发展,提高日常生活的品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和研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3、提升班主任领导力
“班主任领导力”是指班主任在带班过程中所发挥的人际影响力。从问卷调查着手,了解学生的现状,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主题活动,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在活动的策划过程中,班主任运用“协商讨论”的方式,引导班级达成共识,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更进一步提升了班主任的领导力。班主任亲身参与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善于运用“激励”,如:尊重激励、情感激励、赏识激励、成功激励、目标激励、参与激励、信任激励、荣誉激励等,以此来满足学生的自尊感、价值感、成功感等精神需求来引导学生的进步。在激励的过程中,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从开展“传统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到构建“传统节日+”,在班主任的引领下,有效地坚持,把好的理念、好的计划付诸实践,并且持续不断地贯彻到行动中去,最终实现了了“践行智慧”的目标。
4、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任重道远
一个忽视自己传统节日的民族,是一个浅薄无知的民族;一个抛弃自己传统节日的民族,是一个走向堕落的民族。我们众多的传统节日,其实都是需要了解其内涵、光大其精神的。外在的形式是次要的,传承其精髓才是主要的。短信可以发,行为艺术可以搞,关键是要经过大脑思考,把握节日的精髓,尽可能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把节日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3 [2] 马兰霞.提升班主任领导力[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1 [3] 乔健.中国传统节日、纪念日活动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1 [4] 王文章.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现状与对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2.6
第三篇:移动网络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构论文
一、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现状
移动互联网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结合在一起,在给人们移动信息化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IT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1]。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1)移动设备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手机也和电脑一样,具有双核CPU,大内存存储和图像加速设备。以iPhone手机为例,其硬件条件已经和几年前的PC电脑相近。(2)移动设备的种类不断丰富,除了普通手机之外,还有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3)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日益智能化,Android、iPhoneOS和WindowsPhone等新一代平台为移动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4)移动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已经部署,第四代技术亦在积极研发试验当中,现有移动互联网已具有较高的移动宽带速度。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成为了当前IT技术发展的热点。移动互联网技术并非是昙花一现的技术,它是从PC单机到局域网、互联网发展历程之后的又一个革命性的技术方向。
二、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的培养现状
(一)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培养的意义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正处于逐渐起步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开展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
1.大力培养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有助于满足市场需求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是指开发移动互联网软件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我国2012年4月的手机用户已经达到了10.30亿[2],未来三至五年,中国的智能手机用户比例将从目前的10%上升至50%,除了PC电脑上的应用需要移植到手机上之外,还有因手机自身特性所引发的大量信息化需求,从而带动了市场对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的巨大需求。但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现有的行业人才状况就显得非常紧缺了。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迅猛与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培养的滞后是造成行业人才紧缺的关键原因,因此加快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
2.开展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的培养符合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由于IT行业快速发展形成的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以及我国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教育的过快发展,导致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3]。2011年各高校开设专业进行的统计表明,我国具有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有2359所,其中职业技术学院1228所,除了音乐、体育和医学类院校之外,绝大部分的高校均已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总比例约为86.22%[4],每年培养的计算机类人才数量很大。但在近几年的中国本科高校和高职“红黄绿牌”专业名单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被列为红牌专业,即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中综合考虑的前10个专业,属于高失业风险型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被列为黄牌专业。从国家12个重点兴产业对应的高职高专专业需求中可看出,计算机类专业已处于供大于求或者供求饱和的局面[5]。
三、从IT行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情况来看,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非常迫切且供不应求,这与传统产业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
当前新兴的移动互联网产业人才非常紧缺。移动互联网开发是计算机学科的一个新的发展分支,进行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的培养并非是全盘推翻原有的课程体系,而是在计算机类专业学科基础上,进行课程结构调整优化,引入目前最新的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从而使在校学生具备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技能,能够跟上业界的发展。有关资料显示,国内3G研发人员缺口有300-400万,其中Android研发人才缺口至少30万[6]。由于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紧缺,在技能要求同等情况下,从业者的薪水比传统的软件开发岗位要高30%。因此,开展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的培养有助于解决计算机类专业就业形势不理想的现状,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二)国外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的培养现状
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的格林威治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均开设了面向移动互联网开发的专业课程,它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如下的特色:
一是课程体系综合化程度较高,教学内容新,内容紧跟当前手机软件开发方面的热点技术。例如:iPhoneOS、Android、WindowsPhone等移动设备操作系统。
二是校企合作紧密,企业骨干深入参与到学校的课程授课活动中。例如:苹果公司员工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主讲10周的iPhone应用程序开发课程,并录制放到互联网上给予大家分享;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提供的手机课程除了校内教师团队主讲之外,还邀请IT和移动行业人士担任专题演讲嘉宾。
三是强调实践锻炼,学生能够参与到实际项目的开发。例如: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在传授手机开发课程的同时,由学生来制作和维护一款名为CSU-Pueblo的校园手机应用程序,受到了手机用户的欢迎。
四是教学设备先进,学校投资购买最新的移动设备。
例如:美国马里兰大学为学生提供苹果电脑、iPhone、iPad等实验设备。
(三)国内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的培养现状
国内高职院校在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的培养上呈现如下特点:
1.未设置移动互联网专业,且开设移动互联网专业方向的院校少教育部发布的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和目录外专业名单中都没有“移动互联网”专业,移动互联网开发只是作为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方向,并且开设的院校比较少。
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大部分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宽泛,培养目标和本科院校雷同,基础课程多,专业特色课程少,编程语言的使用杂乱,未能体现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对手机软件开发人才的岗位需求和岗位能力需求缺乏全面的调研,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
3.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滞后,难以满足人才培养需要虽然手机软件的潜在市场相当庞大,但是由于手机开发尤其是智能手机开发在国内的时间比较短,目前绝大部分高校计算机专业还没有开设面向手机软件开发人才的专门课程。大部分手机软件开发人才是依靠自学或者社会机构培养而成,数量相当有限,而且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缺少在实际项目环境下进行学习的机会。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将重点放在了知识较为陈旧的单机版手机软件开发上,缺少当前主流的手机Web应用。课程内容较少深入到当前热门的iPhoneOS、Android等开发技术。在教材方面,市场上面向高职院校学生的移动互联网开发方面的教材少之又少,远远跟不上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速度。由于行业涉及的技术内容更新快,能够跟上其发展的往往只有紧跟技术发展的企业,因此企业的培训资料值得高职院校借鉴学习。
4.师资力量不够,教师实践不足移动互联网开发是近几年产业界新兴的技术,绝大部分教师缺乏移动互联网开发的项目经验,只能闭门造车,照本宣科,缺乏企业中开发人员实际项目开发的敏感度。
5.硬件投入不足与PC电脑的投入相比,学校缺乏将手机、平板电脑作为教学设备的意识,尚未建立起仿真的企业级手机软件开发环境,学生开发调试程序通常是在手机模拟器上进行,缺乏在真机上开发程序的实际经验。在这样环境下教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往往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标准。
6.校企合作处于初级阶段高职院校大多与传统的IT企业开展合作,与移动互联网公司的合作较少,特别是缺乏大型移动互联网公司的参与。
五、移动互联网开发课程体系建设
现有计算机专业较空泛的培养目标无法满足社会对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的需要,对此应采用一专多能的多层次培养模式。针对IT公司对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结合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培养规律,得出了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条主线、四个课程群、三个实践平台”的课程与教学体系(见图1)。“一条主线”是把一门核心编程语言建立成为知识点传授的载体。专门且深入的编程能力培养是高职学生成为软件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核心编程语言可以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取Java和C#语言中的一个。整个课程体系都是以同一个核心编程语言为基础进行实施,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以一种语言进行传授,能让学生集中到课程中的知识技能上,不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学习其他语言;另一个是在不同的课程中以各种角度和形式呈现同一种语言的应用,能够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熟练掌握和迁移能力的获得。
“四个课程群”即整合优化学科与课程体系,构建基本能力课程群、专业能力课程群、实践能力课程群和综合能力课程群。这四个课程群培养层次渐次深入,其中,基本能力课程群开设软件开发的基础课程,侧重于编程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课程群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移动互联网开发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能力课程群是开设培养软件开发能力的课程,侧重于软件开发工具的基础使用;专业能力课程群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软件工程、手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Web开发基础等,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移动互联网开发的基础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课程群是开设软件开发实践类课程,侧重于完整的项目开发;实践能力课程群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框架开发技术、Web应用开发技术、手机平台游戏开发技术、手机平台网络开发技术等,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移动互联网开发的专业实践知识。综合能力课程群是开设综合的软件项目开发类课程,侧重于复杂的多种知识运用的项目开发。综合能力课程群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一系列与实践课程配套的软件工程项目,目标是让学生具备移动互联网开发的综合项目开发能力,通过项目开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技能,从而具备从事移动互联网开发工作的能力。
“三个实践平台”是指学生在国内外手机应用商店上开发个人作品,参加挑战杯、高校杯、Android大赛等各种层次的手机开发大赛,到手机软件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从而营造竞争的学习氛围和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与灵感。这三个实践平台通过不同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手机应用商店上发布个人作品可以得到软件用户的直接反馈,让学生更清楚自己作品的优缺点;学生参加各种层次的比赛,一方面可以从其他队伍的成功作品中吸取经验,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从专家评委的意见中得到启发和提升;学生在手机软件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可以直接了解到真实的企业工作方式和项目,为他们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象棋校本课程纲要
象棋》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象棋
主讲教师:宋远明
教学材料:《大师教你下象棋》、中国象棋一副
课程类型:棋类
课程性质:选修
课时安排:每学期16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二班学生
一、课程开发背景
学生的智力因素包括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直接作用,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形成,在学习过程中都是通过智力因素获得的。开展象棋活动,学生在下棋过程中要想赢棋,离不开对棋局变化的把握,对棋局变化的把握需要有一定的观察力,要眼观六路才能应对八方,观察力是学生成才不可或缺的能力。要想提高棋艺,对局结束学生要复盘,复盘必须有较强记忆力,与棋手多盘对弈重要的是记忆力,知识的获得靠的是理解和记忆。想象力在提高棋艺中更为重要,象棋棋子的形象能诱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象棋活动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下棋着子的每一步,都要经过缜密思考,要巧妙利用对手的失误,力避重蹈对手覆辙;要洞观全局战况,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离不开严谨的逻辑思维,成功的人才都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象棋经典文化是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大部分学生对象棋兴趣非常爱好,俗话说“棋道虽小,棋品最尊”。棋,通过方寸天地的拼搏,胜败各半,胜者不骄,败者不馁。所谓“棋如人生”,学生在下棋的过程中,人生观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凡事要成功,都得付出努力,都要靠自己的真本事;下棋有输有赢,人生亦有沉浮„„这些道理,学生虽不能立刻明白,但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课程目标
1、开发学生智力,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2、在学校棋类活动中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育质量的功能和途径。
3、培养学生胜者不骄,败者不馁,端正的棋风及持之以恒的意质品质。
三、课程内容简介
1、本课程分为:象棋历史与文化、象棋入门、战略战术三部分。分别适用初级和提高级两种棋艺水平的学生。
2、棋类活动对人的智力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通过棋类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习的进步、落实素质教育。
3、处理好学校棋类活动与文化课教学的关系,使其在功能上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
4、研究以棋为媒,加强学生的思想德育工作。
四、课程实施建议
1、每学期能够开展一次象棋比赛,并给予学生一定的精神或者物质奖励
2、学生保证按时参加活动、遵守活动纪律、保持活动室的卫生
3、争取社会各界对开展棋类活动的支持,与家庭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响应。
4、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5、活动对设备要求不高,方法容易掌握。一张桌子、二只凳子、一副棋子就可摆开阵势,展开对弈,而要对学生的智力有所促进,则需要反复锻炼,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课程评价建议
课程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 :注重评价学生的出勤、学习态度、合作及探究意识、情感态度、象棋能力。终结性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对象棋基础知识的了解及象棋对弈水平。
第五篇:苏寨小学课程体系建构情况汇报材料
苏寨小学课程体系建构情况汇报材料
一、背景与概况
我们苏寨小学位于新密市来集镇东南边缘,苏寨村境内,东临大隗观寨村南与 超化镇周岗村仅一河之隔。我校建于1949年,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经过苏寨村两委多方筹措资金,于2011年动工新建新校区,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得到了彻底的改善。于2012年1月迁入新校址,占地面积12000㎡,建筑面积3192㎡,餐厅建筑面积450㎡。配备有多媒体室、图书室、仪器室、档案室、音乐、舞蹈室、少先队室、体育器材室、办公室配备电脑,教室配备班班通现代化教学设施。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18人,现有教师17人,每人都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
二、课程目标
(一)、统一国家课程开设
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新课程设置》,学校出台了《来集镇苏寨小学课程规划与实施方案》,开足开齐了国家课程,从不随意增减每周的课时数,一、二年级周总课时26 课时,三至六年级30 课时,严格遵守上级部门规定的作息时间。
(二)严格落实、开发丰富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设置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一、二年级4课时;三至六年级4课时。体现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选择性。
1.学校在原有校本课程《国画》、《舞蹈》、《横笛》、《葫芦丝》、《书法》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并实施。
2.学校本着预防为主、教育在先的指导思想,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组织教师编写《学校安全教育手册》。课程从多方面介绍安全知识和注意事项。校本课程设安全教育课,扎实地进行教学。成为校本课程的有力补充。此外,组织学生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加强对安全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并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3.针对当下学生的阅读面只限于课本和教学辅导材料,阅读量小,视野狭窄,学生的语文基础单薄与阅读的功利性太强的现象,学校构建 “以人为本”、开放、自然、本色、注重情智生态平衡的“绿色文化阅读”课程。让“晨诵、午读”,成为师生的学习工作的方式。
4.为了丰富学生生活,提高活动的时效性。在课外活动组织校本活动课程。低年级学生主要踢毽子、跳绳,高年级学生在课外活动足球、篮球、田径等;学校集体印制《阅读悦美》周一—周五上午组织全校学生分级进行阅读。周一—周五下午组织全校学生分级进行练习书法。
三、我们的实践
(一)国家课程目标有效落实 学校课程建设践行国家课程改革理念,严格执行《河南省中小学课程建设方案》的规定。开足开齐三类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重视课程实施过程中改革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1.渗透创造教育理念,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继续开展创造教育课堂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改进教和学的方式,优化学科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理统整教材,拓宽课程资源
教材是服务教学的工具和材料,教师要善于分析不同地区教材的优势,有效统整不同教材,拓宽课程资源,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校以1—2个学科为突破口,开展统整教材的研究。鼓励教师积极创新,不断研究,在教学中凸显教师的个性实施。
3.加强校本作业研究,落实减负增效
开展“作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师设计高效作业练习、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意识与实践能力。开发“校本作业资源库”,形成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与特色发展的校本作业系统。
4.整合教育资源,促进综合发展
树立“综合发展教育观”,让教师学会跳出学科来教学,促进学生在每个学习活动中都受到综合教育的可能。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整合课外教育资源、能够变单科教学内容为综合教学内容、能够将知识内容与生活内容融合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
1.丰富校本德育课程,探索德育新途径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意识到作为学校头等重要的德育工作,也应更新理念,配合新课程的实施,开创学校德育的新途径。
(1)探索养成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结合德育现状,组织教师参加德育校本教材的编写,探索学生养成教育的方法,提高学生文明素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2)主题活动
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突破口,每月确定一个主题,开发具有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主题活动,切实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并促进少年儿童在少先队组织中健康成长。
2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学生活动渠道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为拓展学生的活动渠道,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学校开发多种符合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3.探索开展特色课程,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国画课、舞蹈课、横笛课、葫芦丝课是学校特色课程,学生按照兴趣每人选报一门。学校按照各班人数分配情况安排指导教师。每个班级每周安排一节课(每周四下午1:00-3:00),尽量使每一个都能受到科学教育,参与特色教育活动。
学校成立小本课程研发小组。组长:于瑞霞校长
职责:学校校本课程总体指挥与规划。
副组长:巩丽娟(副校长)于慧丽(教导主任)职责:开发与指导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施 成员:学校全体教师 职责:实施与开发校本课程。
开学初,学校先制定出校本课程总计划。各组要根据学校校本课程总计划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各组课程的教学计划,并根据各班学生年龄特点整合知识板块,编写各组适用的系列教材。
4.拓宽探究型活动渠道,探索新型教学方式
进一步将探究型课程与学校特色教育课程有效整合。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主动探究意识、高尚的情操,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5.自主拓展课程扎实开展,提供学生个性发展空间
通过科目化、制度化建设,有序组织、定点定人,广泛开展各类选修科目(兴趣小组),目前我校开展的校本课程有《国画》、《舞蹈筝》、《横笛》、《葫芦丝》,这些课程都在实施中。
四.课程管理
(一)基础性课程实施
通过基础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追求减负增效的目标,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奠定发展的基础。
1、规范常规管理,保障教学秩序
落实教学五环节,要求每位教师做到:备课除了备文本,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上课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度;精心设计练习,及时批改订正。探索评价方式,合理评价,并做好有效的质量分析。
教导处将对教师的备课、学生的作业进行不同形式的不定期的检查,并及时反馈,不断完善,要求教师按要求完成各级各类研讨课,完成听课任务,分学科开展随堂课的诊断,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监控,确保教学秩序正常进行。
2、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学质量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围绕教学深化教研组的常规建设,积极探讨以教研组为依托的教师合作机制形成的有效途经;积极开展教研组长培训活动,提高教研组长的能力,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广泛听取学科教师的意见,认真落实教研活动,提高活动效率。切实制订学科教学工作计划,并有效实施和认真总结。教导处成员与教研组长一起深入年级,大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并进行教学指导,不断提升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性。
(二)发展性课程实施与管理
学校成立以于瑞霞校长为组长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和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方案的编制;与上级课改管理机构保持联系,接受指导并获取信息,制定教师培训计划;承担课程实施的管理、监督和评价工作,把握课程实施的方向;负责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专业支持和经费保障。课程开发研究小组主要负责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组织各科教师开展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活动;与第一线参与实践的教师保持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提出调整意见;总结经验教训,收集课程实施案例,做好课程实施成果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为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编制课程方案、制定教师培训计划提供来自第一线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