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校校本教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3 00:0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立足学校校本教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立足学校校本教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范文模版]》。

第一篇:立足学校校本教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范文模版]

立足学校校本教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高淳县固城中学:傅君

摘要: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前提之一。农村中学的教师队伍有其特殊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就要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一些现状和表现,特别是要研究造成教师不愿意做教科研的原因。所有这些问题,也只有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得以解决。教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植根于教育教学的校本教科研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立足点之一。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科研 校本教研的途径 发展性教师评价

一、现 状

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一些现状和表现:

农村中学的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心理学需要更新,但知识更新不同于学历提升。

农村中学的教师,超过45周岁一心想做事的人就不多了。特别是在职称评上中高或中一以后,大多数教师喜欢用老眼光老办法来对待问题,业务上满足于上好课,总以为:考得蛮好嘛,干吗要变呢?——难以接受新观念。

从教多年的农村中学教师,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但多数是停留在经验的层面,只停留在“心中有”状态。——经验有待提升,变成“口中有、手中有”。

教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个道理已被理论和实践所证明。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教科研现状如何呢?

教师写论文做研究,多数为了职称,出于思考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遇到的问题很少,一但评上,“教科研”念头便隐退其后。个人课题刚刚起步,教师个人的教科研很需要引领和指导,更谈不上用教科研指导教学实践了。取得的教学业绩,离“低耗高效”状态较远。——教科研意识不强,氛围不浓。

更有甚者,由于教科研工作的不得法,造成有的教师不愿意做教科研。“两张皮”。有的人将教科研理解为高深的理论研究,或者认为需要高深理论的指导,科研离开了教育教学实践,造成“两张皮”现象。脱离了鲜活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教科研,给教师感觉遥远,对教学帮助不大。

想法不务实。有的人想法不务实,立课题求大求全,结果研究没有实效很少收获,挫伤了自己的研究热情和自信。一线教师的教科研完全可以从自己或同事遇到的小而具体的问题着手。

研究的做法不求真。有的人研究的做法不求真,功利心强,流于形式,不脚踏实地的做事,当然不会有实效。这是“假的教科研”,非常有害,要彻底抛弃。应试教育是不可取的,但学生的应试技能是应该提高的,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是理所当然的,这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可是,有的人搞教科研,从心理上就回避考试方面问题。他擅长教学非常有经验,结果却到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苦苦地找课题,苦苦地研究,耗时费力,事倍功半。

学校教科研管理方法不科学。有的学校,把教科研当群众运动搞,不问课题的内容,硬性规定,“抓壮丁”。教师呢,无奈何,“累、烦、厌”的情绪伴随,效果可想而知了。

所有这些问题,也只有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得以解决。

二、拓展校本教研的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以上问题,在我校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存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因此,校本教科研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立足点之一,并且,校本教科研应该植根于教育教学。

1、创建学习型教研组

学校要根据新课改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出本校的教研制度及校本教研计划。开学初组织教师学习各科新课标要求,按时组织教师之间的听课评课活动,交流心得与反思,同时对教材和教法开展实质性的研讨活动。学科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组织形式之一,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教学心得、研究教学方法的途径。教师的教学成果来自于教研组的团队合作,大家可以通过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的实践与反思,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通过教研活动,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促进教师发展。因此,我认为学校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把教研活动认真开展起来,每周定时组织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如: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大家共同探讨教材教法(学科不同,教法可借鉴);还可以利用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组织教师共同学习省外教育专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秀教师精彩的课堂讲座;这些形式的教研活动既有同伴互助又有专业引领,这样才能帮助广大农村教师尽快成长。

2、撰写教学案例——教师成长的阶梯

“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上海一位特级教师的成长经验就是“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第一次备课——摆进自我,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方案;第二次备课——广泛涉取,分类处理个案中与其他文献的不同见解(我

有他有,我无他有,我有他无)后修改方案;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备课”,这一做法,坚持三年,就成为了上海市著名的特级教师。因此,每位教师要学会备课做到课前有预测、对策,要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预测,要针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或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测,并找出对策;课后进行反思,找到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反思自己的观念是否更新,与他人的经验是否有差距,学生是否有收获,然后写出每节课后小结,到半学期或一个学期再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把它上升为理论,这样教师就由学习的人转变为思考学习的人,再由思考学习的经验转换为教学实践,从而发展为能力,这就是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过程,也是造就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必由之路。

3、在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

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例如:“怎样备课”、“怎样写教案”、“怎样上好一节课”、“如何听课、评课”、“如何引导学生课堂质疑”、“怎样发挥学生教学资源的作用”等,这些问题虽细小、具体,却是教师几乎每天都可能碰到的教学实际问题,应成为校本教研的主旋律。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养成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现象、教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的习惯,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学校要求教师写教后记、案例分析,并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反思进行理论总结。

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专业发展不能无视教师原有的经验,要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反思和实践,实现智能的重新建构。教师只有不断的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环境,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先进的教育理论也只有在教师个体与其自身具体实践情景和经验的研究结合起来的条件下,才能得到有效的运用。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反思型教师。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及时进行反思,要善于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方法。在日常教学中记下自己的教学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并与学校教师进行交流,这样使教师由个体反思向群体反思、由肤浅反思向深度反思转变,这种不停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教师可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和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在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快速成长。

4、建立教研集体,完善规章制度

校本研究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学研究的问题是要从学校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而不是预设和推演的。因此,我们要变教室为研究室,变教师为研究者,发挥集体智慧,促进每位教师自我反思创新,将学校建成具有浓郁研究氛围的学习化集体。

学校作为教研的主体,教务主任、教科主任要主动承担校本教研的组织、领导之责,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是基本研究单位,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及区、校骨干教师是骨干力量,全体教师都是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为了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保证校本研究有序开展,学校要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如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制度,教研论文评选、奖励制度,课堂教学评优制度,考核与奖惩制度,教师学习制度等。学校以教研组、年级组为单位,制定详实的活动计划,每一项计划都要做到人员、内容、组织保障、检查督促四落实。校长、主任都要具体包保一个教研组、年级组,参与活动。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和强化规章的约束,促使教学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

5、加强理论培训,促进观念转变

要注重对教师进行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新的课程理念,使广大教师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该做什么,成功的课应该具备什么。在教学目标上,不仅传授知识,还要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健康个性,体现认识、情感、技能、目标的统一。在教学关系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在教学内容上,从知识、能力、品德、方法等方面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把握教材、处理教材。从而使教师转变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质量观、评价观。着重研究教学与课程的整合问题、师生关系的互动问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等问题。老师通过学习使实践活动有了理论的支撑,目标更明确,有利地促进了全体教师对新课改的精神实质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促进了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6、同伴互助,资源共享

(1)抓好集体备课。实行以年级为单位的集体备课,加强集体备课与教学研讨。要求教师以新理念指导教学,采用每位教师负责一个单元的备课方式,活动时,中心发言人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等方面介绍教学设想,然后,全体成员再针对本班学生实际及自身的教学风格进行参与式讨论。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学案),然后由一人主教,备课组集体听课,听完课之后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再次进行修改,反复磨合,直至满意为止。

(2)广泛开展教师之间听课、评课活动。同一学科教师之间要互相听课,同时,鼓励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听课,为教师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搭建平台。学校要定期就教育教学中疑难问题开展集体教研活动,要求教师将本人在教学中遇到的疑

难、困惑问题,随时记录下来,通过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专题研讨等形式进行集体“会诊”,找出解决的办法。

(3)加大力度,提高教师的电化教学水平。目前,郊区各间学校都有电脑教室或多媒体教室,电教组应该对40周岁以下的教师进行课件制作培训,还可以举行课件制作比赛,通过制作课件培训,就会改变过去只会制作演示文稿的局面,在评优课中,大量运用了动画课件,使老师们的电脑课件制作水平上一个新的层次。同时,还注意课件的整理积累,收集较成功的课件,以利于保存和其他教师使用,达到资源共享目的。

7、搭建实践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提升

从教师的需要出发,开展特色活动。例如 “四课”活动(即:组内研究课、个人精品课、骨干教师公开课、优秀教师示范课);教学评优;基本功大赛;说课比赛;师德演讲比赛等。达到“以赛促研,以研促学”的目的。

三、以发展性教师评价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评价,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能有效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面向教师未来的激励性评价。评价的是故去,着眼的是未来。学校可以改变评价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做法,注意研究制定形成性评价制度,注意在评价中尊重差异,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出发,在“尊重、平等”的氛围中开展评价。教师根据前后的评价结果,知进步知不足,有信心有方向,加快专业发展脚步。

提倡人文关怀,让教师个性发展。每学期每位教师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强化终身学习意识。树立终生学习,持续发展自己的理念,设计自己的发展蓝图,明确个人的发展目标。能结合工作实际,适合自己特点的个人发展要求,选择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按计划实施,促进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管理》2003年11月《改善教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学校管理》2012年2月《“六有”撬动教师专业发展新引擎》。

3、《学校管理》2011年9月《依托教科研推进校本研修,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第二篇:立足校本教研 促进学校发展

立足校本教研

促进学校发展 宁乡县南田坪乡中心小学

刘怡书

(此文在2005年宁乡县校本教研工作现场会上作现场交流发言)

我校的校本教研正式启动于2003年上学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我们就如何认识校本教研,如何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如何通过校本教研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健康、主动、全面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我们有过困惑和忧虑,也有过沉重与徬徨,而更多的是欣慰和喜悦。现将我们学校所作的一些工作向大家汇报。

一、寻求发展,找准研究的切入点

像我们南田坪实验学校这样的农村小学,条件非常简陋,教育经费短缺,教育信息闭塞,学校该如何发展呢?近年来,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摸索着。1997年我们开展了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农村小学生品行星级评价”、“现代师生合作教学”、“现代活动教学”等的研究先后在省市获奖。由科研引路,学校已经发展成今天的长沙市示范性小学。2002年下学期,我们在全县率先引进了新课程,由于新教材内容丰富,思维空间大,注重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们感到疑惑和茫然,有时简直束手无策。语文老师夏雪柳捧着语文教材长叹着说:“闹元宵的课文仅只几幅彩图,我怎么教?”数学老师李斌辉焦急地说:“数学课本中例题少,图画多,怎样教才好?”艺术教师方曾丽妮看到教材中既要教学生唱、跳、演、剪、折、画,又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感到十分困惑。教师们议论起来了,有的说:“这样的实验,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多方面的条件都不具备。”有的说:“这样搞肯定会影响教学质量。农村学校如何实施新课程,面临着十分严峻而又现实的问题。对于种种现实困难,我们思考了很多,巴望着专家来校讲学吗?新课程实施中凸现出来的问题多而普遍,远水解不了近渴。送老师去培训吗?机会又少更受限于经费,信息也不灵。怎么办?我们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通过讨论、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我们虽然有课题研究的优势,但参加科研课题的老师范围小,只是小部分骨干教师,而且科研课题的研究是长期性的,我们农村的教师大部分还达不到参与课题研究的要求,而教学中的问题随机出现。治本应从问题入手,新课程实施应与问题研究同步走。教研组,行政组同志通过大量捕捉信息,翻阅资料,进一步形成了共识:新课程实施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校本教研上。我们必须多实践、多学习、多反思、多积累、多写作、多交流。

二、构建机制,确保研究工作有序进行

我们用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使研究一步步走上了正轨。首先,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教研组长为主心轴的联科互动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拟定了“校本教研管理制度”、“问题提出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学校管理人员参与校本教研制度”、“成果推广奖励制度”等十多种相关制度,编印成小册子,做到人手一份,使每个教师有章可循,有本可依。同时,我们还捕捉信息,借鉴他人经验,编出了《校本教研示例与指导》为教师提供研究的理论与示范。

三、扎实学习,夯实教师专业理论

读书,使人聪慧,使人明理,使人站得高,看得远,能为教育教学滋养底气和灵气。为此,我们确定了教师集中学习和教师个体业余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我们把星期三晚上确定为集中学习交流时间,由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学校名师轮流主讲,对当前教师急需了解和掌握的理论进行学习。在教师中开展读好一本理论专著,写好一本业务学习笔记,记好一本教育随笔的活动,这些笔记,要求是带有思考性的,不能抄写,要实实在在有提高。教师的笔记由校长一周进行一次批阅,分期中和期末予以评等记分。同时通过“导读——荐书读——送书读——换书读”的形式,在期末组织老师开展读书的系列比赛活动等,有效地增强了教师的书卷气,夯实了教师的理论功底。

四、筛选内容,确定研究范围

校本教研的范畴十分广泛,不能奢望捉住满天的麻雀,为此,我们于2003年6月,在全校师生中进行了抽样调查,筛选结晶出了三方面的内容,作为我们校本教研的主攻项目。① 教学策略。从80年代开始我们就一直在喊推行素质教育,然而,在较长时间内,素质教育始终停留在那种敲敲钉钉、唱唱跳跳、吹吹打打的层面上,课堂教学依然禁锢在“你说——我听,你做——我看,你问——我学,你写——我抄”的教学模式之中,所谓教学改革实际上是教师的表现改革。特别是只注重“教什么,怎么教”,而忽视“学什么,怎么学”。忽略学生怎么思考,怎么发展,怎么成长。课堂中,全班统一学习的机会多,个人独立学习机会少;接受学习机会多,表达学习机会少;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参与学习机会多,潜能学生参与机会少。所以,我们把教学策略研究作为了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让教师科学地认识“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进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学策略的研究还包括师生关系、教学机制、教学艺术、教学实践操作等内容的研究。②学生发展。传统教学观认为,分数就是质量,分数就是水平,分数就是能力。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输入,成为教案的执行者。如有的教师教语文时,只注重字、词、句的机械理解和重复记忆,而忽略了学生的语感体验和知识的积累;数学教师教数学只注重数理和计算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学生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的全面发展仍然处在理论层面,故在学生发展研究中,我们要求教师重点抓住“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的研究,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把学习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鼓励学生自主构建、自主调控、自主评价、自主发展、合作发展。学生发展的研究内容还包括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心理健康、创新精神、实践操作、情感态度、审美能力等方面的研究。③资源开发。教学有着广泛的资源,本阶段我们重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教材资源。“拿来用”、“唯书,唯上”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在研究中,注重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重组、创造。将可以概括升华的地方、“空白”的地方、可延伸拓展的地方予以完善和开发,让教材真正活起来。二是学科资源。我们充分把握各学科之间的特点,使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借鉴,有机重合,不断求新,在教学中有效地落实新课程理念。三是学生资源。学生是宝贵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关注他们、尊重他们、相信他们、激发他们的内驱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们达成一个共识,并于2003年下期响亮地提出:“问题就是课题”。真正做到研究内容来源于教学,研究过程植根于教学,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研究的归宿是让学生充分发展。

五、探索研究方法,寻找校本教研的多种途径

我们和教研组的老师一起学习了有关资料,借鉴教育科研的基本范式,拟定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反思问题”的校本教研基本模式,并根据模式的基本特征确定了下述多种研究方法。

1、“问题筛选法”。指对在新课程实施中凸现出来的诸多教学问题进行组合、分类、筛选及优化。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一次座谈会中,我曾经问老师们:你在教学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你有哪些教学问题需要解决?但有一部分老师是提不出问题的。那么问题究竟从何而来?问题应从教师的教学中来,为了培养老师的问题意示,我们逐步要求教师要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自己觉得不理想、不完善的地方;通过自己的读书学习,理论不能运用于实践的地方;学习了优秀教师的作法,自己达不到要求;教师在引导点拨,组织教学活动中所碰到的困难和疑惑等真正的教学问题。对于问题的管理,学校制定了“问题提出制度”,要求教师将教学问题不定期地交到教科室。这样使学校准确地掌握教学过程中真正的薄弱环节。然后,教科室将征集的问题进行整理分类,如教学行为类、教学方法类、教学设计类、教学艺术类、教学操作类等,进入学校“问题资源库”,再由各教研组根据自己本组的实际,列出急需解决的问题、暂缓解决的问题和综合解决的问题,使这些问题在不同的时空点逐一研究解决,使新课程在我校能顺利的实施。

2、“临床诊断法”。这种方法,是指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邀请有经验的老师来会诊,然后针对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如数学教师王爱华在上数学课时,经常要借助学具进行教学,不少学生总将学具当成“玩具”,兴致勃勃地玩起来,全然不顾老师善意的提醒。教师只好停下讲课,严厉批评,整顿纪律,让学生不无遗憾地回到“正轨”上来。针对这一问题,王爱华老师先邀请数学组的老师,还邀请了长期担任班主任的部分老师一同来座谈,讨论的问题是“不让学具变玩具”,大家献计献策,有的说要加强组织教学,有的说要强化规则意识,有的说要杀鸡给猴看,严惩不怠,有的说要找学生个别谈心等。班主任的绝招给数学老师一些启示,然而,数学老师说试过,效果不佳。于是易召连主任组织全组老师听课,听课时大家共同关注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课后大家分析,一是学具平常都由老师保管,学生好奇,上课玩学具;二是学生注意力只能集中20分钟做一件事,学具一出现,犹如兴奋剂;三是学具呈现的长短问题,有的学生有剩余时间,只好玩学具。最后大家分头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自己管理学具,让他们玩,还挖掘一些学生生活中的玩具充当学具。这样通过听课、评课、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使用学具的情况,使用教具的效率等,诊断和总结出行动中的经验和不足,寻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3、“同题异教法”。同题异教法与外地的“一人教多课,多人教一课”相似。例如语文教学中质疑能使学生很好理解课文,挖掘课文。我校语文组把课堂学生质疑作为一个教学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发现问题。语文组长朱明老师有意地组织全组教师听了三节不同类型的课。三堂课对学生质疑采用了三种不同策略,第一堂教师在课中设臵了学生质疑环节,教师一一作答,经过10多分钟还没有把问题答完,下课铃响,课堂里还有许多小手高高地举着。第二堂,教师只按照自己在备课前设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对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老师避而不答,教师回答学生的是:“请同学们到课文里去找!”一堂课下来,教学显得非常牵强。第三堂课,教师怕控制不了课堂局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应对,所以整堂课教师没有带问题进教室,也没有带问题出教室,导致整个课堂是无问题教学。

第二步,提出问题。课题组听课后认真讨论,认为:应对问题的教学,的确是新课程实施中凸现的典型问题,于是,语文课题组统一认识,确立了“课堂教学中如何应对学生的提问”。

第三步,研究与反思。如语文组以《再见了亲人》一课为例,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应对学生的质疑”进行了认真的研讨。采取了“分散设计→集中研讨→轮流主讲(多人上一课)→多次反思”的办法,总结出:问题始于学生而回归于学生,对课文文字的理解,采用小组合作解决;对于课文文意理解,采用集中解决(如志愿军为什么把他们当亲人?),对课文的资源开发,采用分散解决,课后查资料,请教别人(如志愿军为什么要去支援朝鲜人员)。第四步,验证辐射。经过教研组的多次研究与专家的指点,结晶出课堂教学中的解疑办法,即“集中归类解疑法”、“分散互相解疑法”、“课后自然解疑法”,并在其他学科中试用,效果良好。

4、“专题研究法”。专题研究主要是对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结构等方面的综合性研究。研究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理论学习→研究探讨→归纳总结→推广辐射。如语文组易召连老师在语文问题教学的基础上,想进一步探索如何创设更科学、更开放的语文课堂。于是,语文组的老师们首先分头搜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源,全组成员集体学习资源,并重点关注名师名家怎样处理与研讨主题相关的内容。接着,确定授课内容,全组集体分析教材内容,各自独立备课,再由献课者授课,组内教师听课,重点关注与研讨主题相关的内容。课后授课者叙说备课思路和反思教学过程,组内成员结合自己的备课,围绕专题进行研讨,达成几点共识。然后,献课者根据共识再次备课、上课,其他老师听课,经过反思、研讨,教研员专业引领,最终形成了关于研讨主题的指导意见。经过课题组反复实践和探索,得出了“感知课文——感悟课文——质疑交流——拓展课文”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得到县市专家的认可。现已在全校语文教学中推行,并取得了初步成绩,陶冶老师《麻雀》一课的教学设计和易召连老师所写的论文《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湖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发表,陈怀宇老师参加全国语文赛课获一等奖,陶冶、易召连等六位教师,被大屯营、偕乐桥等七个乡镇邀请上示范课。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在全乡的小学语文课堂中都在普遍运用。

六、实施带动,加速校本教研的经验辐射

校本教研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缘于问题,又用以解决问题,一步步解开了新课程实施中老师们遇到的诸多困惑。我们也因此闯出了一条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校本教研的新路,尝到了不少甜头。特别是我校校本教研工作在全县教育工作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和推介。学校所撰写的《立足校本研究,提高学校品位》一文,在《湖南省中小学继续教育》刊物第六期中刊载,相继引来了全民乡九年制学校、坝塘镇、大屯营乡、城郊乡等10多个乡镇的领导和老师来参观和学习。此时,本乡的教师们也跃跃欲试,强烈要求把我校的校本教研经验辐射到全乡各校。作为一所中心小学,各方面的条件比本乡的其他学校好得多,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带动全乡各校,乡联校适时确定了实验小学的带动战略方案及具体安排。其作法分三步走:

1、带教师素质的提升。教学的问题是教师的问题,最终是教师教学行为和观念的问题。因此,我们通过对全乡教师的定期培训、集中学习、分散学习、自主学习,使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地掌握新课程、新理念,自觉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其具体方法有:①定期导学。如:每月一次集中学习不动摇,每月进行一次学习交流不动摇,每期一次读书竞赛活动不动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达到四有,即每个教师有阶段性学习内容和目标,有一本读书笔记,有一本教学随笔或教学反思录,有一本教学问题集。②活动促学。我们通过教师的竞赛活动促学促培。每学期定期开展教案设计评比活动;评课说课竞赛活动;我最满意的一堂课的展示活动;最有价值的教学问题征集活动等。

2、带课堂教改的优化。每学期,我们实验学校均要有计划地组织送课下校活动,把研究课、展示课、特色课、创新课送到每所学校,在送课活动中,要求达到三个一:即评好一堂课、模仿一堂课、解决一个问题。同时,我校每期进行一次教学“开放日”活动,使实验学校教师的课充分展示,及时把我校的骨干教师学到的先进理念和教学经验播种到全乡。让全乡的老师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看得见、摸得着、有样学,真正使教师掌握教学技巧,教学相长。

3、促合作交流互动。我校和全乡各校的教师开展拉手结对六个一活动。即:互捕一条教学信息;互供一种教学资料;互备一个教案;互听互评一堂课;互撰一篇文章;互促一班教学质量。如易召连老师与新塘学校50岁的舒亮明老师结对,一期有7次对舒老师的课进行指导,在去年全乡的新课程展示活动中,舒老师所上的一年级语文课获得乡的一等奖,老师们称赞她“老教师,新教法,想不到会有这样大的变化”。确实,在实验小学的带动下,全乡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素质的提高等多方面均有可喜的突破。

七、坚持不懈,促进学校和教师的成长

在校本教研工作的进一步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1、构建了学习型教师群体。教师们在校本教研的实践过程中,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了今日的主动学习,正如王爱华老师在日记中写的:如果不学习,我就没有今天的优秀课,我就不能成为省级骨干教师。的确,我们在去年下学期期末督查教师的学习时,发现教师人手都有两本以上学习笔记,一本是业务学习笔记,一本是教育随笔,最多的有80次,最少的也有50次。从此,学习型教师群体业已基本形成。

2、形成了教学研究大气候。变“无序教研”为“校本教研”,学校的教育研究面貌焕然一新。原来的教研课,学校要三番五次的做工作请人上,评课是大家讲讲好话就散,研究忙乱无序,无实际效果,课堂改革是治标不治本。现在研究课,教师争着上,评课时,教师争着发言。到目前为止,全校资料库里经过整理的问题已达100多个,已集中解决了10多个。目前,正在集中展开研究的问题有10个,教师所写的课例、反思论文500余篇,现已编印成册。如《校本研究示例与指导》、《校本研究制度》、《问题资源库》、《校本研究案例分析》等7套校本研究资料。初步形成了教学研究的大气候。

3、孕育了研究型教师,提升了学校品位。经过两年的校本教研工作,我校有五位老师在国家级赛课活动中获奖;去年在新理念课堂升级达标中,我校6位老师参加,100%获得优秀课,且有易召连是县评委。有1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宁乡电视台、省教育电视台对我校作了专题报道。《湖南省中小学继续教育》刊物和《湖南教育》对我们教学研究工作作了专版推介。《宁乡日报》和《科技导报》等对我校的研究工作进了跟踪报道,学校成为了省、市教育科研研究与实验基地,去年县教育局确定我校为校本教研示范基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声望。

随着学校品位的提高,有湘乡、韶山、周边乡镇等地的200余名学生慕名来我校就读。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外地优秀教师也纷纷慕名而至,学校教师中,本科学历的达60%,其余的有专科学历,且教师平均年龄只26岁,是一所充满青春活力的学校。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我们学校的校本教研还显得非常的稚嫩,与兄弟学校相比,还有许多的不足,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我们一定在大家的关怀、呵护下,努力探索,做快乐的教育教学研究者,做幸福的新课程实践者,为新课改的推进作出应有的贡献。最后,衷心祝愿各位领导、专家、同仁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第三篇:立足校本研究 促进教师发展

立足校本研究 促进教师发展

我校认真总结几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经验,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制定了校本研究实施方案,动员全体教师像参与课改一样,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校本研究中来。确立了以校本研究为突破口,以行动研究为重点,降低科研重心,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会在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促使教师不断反思、总结、升华,把学习、教学、研究、交流紧密结合起来,使研究成为教师一种工作状态和生活习惯,促使教师尽快由经验型向研究型、学者型转变。校本研究工作开展以来,学校学习、研究的氛围日渐浓厚,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局面。

一、以目标发展为导向,提高教师的需求层次.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关注教师的发展。因为只有教师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品德学识、理想追求、能力水平、教学风格,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校本研究能否深入扎实、富有成效地开展起来,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校本研究的认识、参与校本研究的积极性、自我发展的内驱力。课程改革实施几年来,一大批教师认真学习,积极实践,自我加压,不断进取。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不断加深,专业发展的要求不断增强,很快成长为骨干教师,成为推动课改的中坚力量。但也不可否认,由于受市场经济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极少部分教师缺乏职业理想和专业追求,疏于学习、懒于思考,职业倦怠、心浮气躁,有的缺少问题意识,不会反思,凭经验办事,有的把课题研究作为评职晋级的敲门砖,不去研究,徒有虚名等。凡此种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教师学习、研究和发展,我校提出了构建“书香校园”、“文化校园”的目标,号召每位教师静下心来,认真读书学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把学习、工作与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一是给教师提供学习资料,给教师订阅大量的教育教学杂志,使教师有书可读。二是给每位教师建立学习笔记,规定学习篇目,及时进行检查评比。三是评选“读书标兵”,开展读书沙龙、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同时我们在广大教师中深入开展了“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什么样的课堂是好课堂?”的大讨论,引导教师明确好教师、好学生、好课堂的标准,明确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本学期我校又制定了“实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手册”,要求每位教师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并把规划分解到每个学期。以目标发展为导向,引领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需求层次,做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的教师,做有奋斗感的教师,做研究型、专家型教师。

在此基础上,我校举行了校本研究专题报告会,印发校本研究学习材料,组织教师学习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王积众、亓殿强所长主编的《中小学校本研究指南》一书。通过学习,使广大教师明确了校本研究的概念、内涵、形式和方法,树立了“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教学就是能力,交流就是互动,学习就是引领,效果就是成果”的研究理念,为我校校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行动研究为重点 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长期以来困扰教育的一个主要问题。一方面,大量一线教师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生涯中,因缺乏有效的职业发展刺激而形成职业倦怠和平庸化,用教师自己的话说“教得都快弱智了”。另一方面,大量教育理论研究著书在市场上遭受冷遇,使研究者信心大挫,一些在理论上被广泛接受的理念不但未能转变成教师的教学实践,一些接受新理念培训的教师反而感觉不会教学了。教育科研实效性差成为难解之结。我们在困惑中思考:一线教师搞理论研究,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而扎根肥沃的教学土壤,面对充满生机和差异的孩子,立足于变化着的课堂,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反思、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校本行动研究,正是教师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降低研究重心,以问题引导学习,以行动引导反思,成为一线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必然选择。

为了更好地开展校本行动研究,我们引导教师按照“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步骤开展研究。

1、问题。我们坚信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的问题意识需要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强化和培养。强调教师解决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教师从问题诊断入手:(1)我的教学现状如何?为什么会如此?(2)存在哪些问题?(3)关键问题是什么?它的解决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制约?(4)众多制约因素中哪些虽然重要,但一时改变不了?哪些虽然可以改变,但不重要?哪些是重要的,而且可以创造条件改变?(5)创造怎样的条件,采用哪些方法才能有所改进?(6)什么样的计划是现实条件下的最佳选择,为什么?学校印发了“校本研究问题调查表”,引导教师围绕学校管理、课题实验、教学研究、教材使用、课堂教学、教法学法、教学评价、教师发展、合作学习、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文化建设等领域,提出自己的问题,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中的困惑。教师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梳理,选出36个问题作为“校本研究重点问题指南”下发给全体教师,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有所选择,开展研究。

2、设计。教师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制定课题研究计划。计划既包括总体设想,也包括具体行动步骤。计划必须有充分的灵活性、开放性,并不断地进行修改,补充完善。如果是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就在接下来的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的备课中寻找和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3、行动。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变革。在变革中促进工作的改进,并不断调整行动,灵活、能动、创造性地执行事先的计划。每一个教研组都能结合自己的年级、学科特点选择一个课题,便于合作研究。考虑到教研组每学年要进行变动,所以研究的周期一般为一个学年。通过集体研究,力求解决教育教学的一个难点,形成自己的的研究成果。这样每学年每个教研组解决一个问题,加起来成效就很大了。学校及时组织交流汇报,各组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推动学校整体研究不断上水平。真正把教学、课改、教研、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研究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便于操作,不增加教师负担,大家的积极性激发出来,研究成果也就不断涌现出来。

4、反思。教师对研究的效果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计划下一步的行动。反思包括:(1)整理和描述,即对观察、感受到的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各种现象进行归纳整理,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自己在教育实践中发生的教育现象;(2)评价与解释,即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与解释;透过现象看本质,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3)指导教师反思的六种形式:教学后记、教育案例、教育随笔、教育论文、教育叙事、研究报告。

“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是一个循环圈,反思是一个循环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圈的中介。关键是保持对问题的追踪,即持续关注某一问题,直到得以圆满的解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的问题意识、反思能力、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加深,专业素养不断丰厚,研究型教师也就应运而生。

三、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制度建设是开展校本研究的保障,我校根据自己的实际,建立健全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指导的校本研究制度,并把制度的建设权和修改权交给教师。以制度化的方式保障教师对教学的自主决策和改进的权利,充分调动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把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

1、建立培训制度。积极组织骨干教师、教育干部参加省、市级培训。参加各种形式的观摩课、优质课、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建立健全了周六集体备课制度、周六学术报告厅制度、外出学习汇报制度、课题研究交流制度。聘请教育专家来校讲课、做报告。与东营市实验小学、龙口市实验小学建立友好学校,定期开展业务交流,信息沟通。

2、建立学习制度。我校始终把教师的理论学习、业务学习放在突出位置,抓实抓好,形成制度,讲求实效,学以致用。为每一位教师配发学习资料,订阅报刊杂志,建立学习笔记。规定教师每天学习不少于一小时,领导带头学习。定期开展学习心得交流活动。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做到“十个一”:即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执教一节优质课、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承担一项校本研究课题、出一份高质量的试卷、设计一份优秀教案、转化一名落后生、开发一门校本课程、解决一个教学问题、讲一个“我的教育故事”。教、学、研三位一体,同期互动,更好地促进教师发展。

3、建立教学反思制度。教学反思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是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和途径,我们引导教师通过教学反思积累、升华教学经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我校为每一位教师配备教学反思笔记本,要求每周至少写三篇反思笔记。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课中灵活调整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课后从教材挖掘、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师生互动以及三维目标的实现等方面回顾教学过程,挖掘亮点、寻找斑点,写出教学后记。教学后记要延伸到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反思的习惯。

4、建立交流合作制度。加强教师间的对话、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倡教师跨学科交流,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共享研究成果。教研组、课题组定期开展交流,每位教师都要汇报自己研究的体会、收获、困惑,大家共同分析,相互启发,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合作共享、互助共进的“教研组文化”。

5、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定期召开学科研讨会、课题交流会,组织观摩课、示范课、研讨课等活动,举行教学能手、优质课、优秀教育论文、“我的教学故事”评选和课改实验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鼓励教师大胆冒尖,不断创新,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四、创新校本研究形式 , 提高校本研究的实效.1、创新研究形式。校本研究本身就是充满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的活动,而研究的基本形式又是教研活动的有效载体,可将其分为:课题研究模式、课例分析模式、案例生成模式、活动与交流模式等。我们在坚持以上各种研究活动形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研究活动更富生机和活力。开展了如“教学反思”、“课后再设计”、“专题研讨”活动,还有“集体备课”、“校本培训”、“听课评课”、“优秀案例设计”、“观看录像”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开展了“网上教研”和“网上交流”等活动。总之,让研究形式灵活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使教师在活动中受到启发,得到锻炼。

2、加强基层建设。学校教研组是实施校本研究的最基层、最关键的实体,是教师备课、反思、交流的重要场所。教研组的学术氛围、研究风气对教师的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实施校本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把教研组建设作为校本研究这种新型教研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增强教研组在教师群体中的凝聚力,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研究型”教研组的口号,注意选好一个好组长、制定一个好制度、形成一个好风气、带出一支好队伍。努力把教研组建设成学习反思的园地、教学研究的场所、交流互助的家园、教师成长的舞台。

3、深化课题研究。发挥我校教育科研的优势,进一步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针对性。组织部分骨干教师集体攻关,争得上级科研部门指导,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获取科研前沿信息,扩大学校知名度,创建学校特色,为教师发展拓展空间。针对学校教育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作为小课题开展研究,着力于问题解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面向全体教师,以教育日记、教育案例、教育随笔、教育叙事为主要研究成果。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研究者,都能在校本研究中得到专业成长和持续发展。

4、评价激励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是艰苦的、复杂的。教师每天要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已经很不容易,再搞教学研究、写读书笔记、教育随笔等,负担很重。特别是目前的教师评价还不完善,有的学校以学生的成绩考核教师,教师的精神压力和工作压力都很大。我校坚持以人为本,为教师创造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科学的评价体系。特别注意保护教师投身课改、参与校本研究的积极性,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外出学习、交流、展示的机会,制定了教育科研奖励办法,大张旗鼓地表彰校本研究中的先进教师,评选“学习型”教研组、先进级部。

总之,我校通过各种形式推动校本研究工作的不断开展,使每一位教师在研究中感受着工作的乐趣和成长的快乐,全校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书香校园”、“文化校园”日渐形成。相信随着校本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师会得到更快的成长,我们的学校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四篇: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研修是指以学校教育、教师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切入口、着眼点;以预定目标和学校、教师的发展规划为基本方向,以满足学校内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根本目的。我结合自己实际工作拟定以下几种想法:

第一、从实际出发,确立研修主题。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要想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就必须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解决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项学习活动中我校本着以教师为原则,再让教师通过研修得以解决的原则,以教研组为单位,鼓励教师提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急需解决实际问题,问题提出后,教研组长再整理出本组成员最为关注的一个确定为本组的研修主题。

第二、积极采用有效的研修形式。

1是采用自主研读的形式进行学习。我们安排老师在空闲时间自己品味、阅读有关文章,并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然后在研修时间进行交流研讨,这样的学习形式灵活机动,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可快可慢,教师既有宽松的学习环境,又有心理压力,自然学有成效。2是利用身边的案例进行研讨,也就是让组内教师提供自己教学中真实的案例,让大家联系主题围绕案例进行研讨,由于案例来自自己的实践教学,教师有话可说。实践证明,这样的研修形式,老师愿意主动、积极参与,自然能取得好的效果。

第三、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主导作用。

为教研组长提供了发挥自主能动性的平台,让他们充当研修活动的主角,组织本组的校本研修活动:包括结合本组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研修计划;活动周历表;并按照活动安排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活动。一方面要认真开展随堂课的听课、评课活动,与教师面对面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把有关信息及时反馈,增强与教师信息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要组织主题鲜明、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的教学研讨活动,让教师们结合课堂教育教学、结合课改的先进教育理念,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抓住课堂教育教学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进行争论、商榷和研讨。通过研修使教师的备课、说课、教学反思、研究课堂教育教学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锤炼与提高。

通过在校本研修实践中的摸索,我们深深认识到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须作到以下四点:

1.在教育教学上,我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新规律。钻研教材,写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多听同组同事的课,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2.在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愉悦学习的好的教学模式.多向别人学习,积极听课,做好听评课记录,取长补短,不断进步。在校本教研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自己的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有效地学习方法。

3.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系统分析的能力。个别同学的特点是比较浮躁,在问题面前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系统分析。

4.教师课后及时反思,善于积累总结教育教学中一些典型的事情写成教育叙事,并从这些事情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好的做法积累经验,实际教学中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认真钻研。以此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五篇:立足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立足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生的发展是学校的根本目的,而教师的发展起着决定因素。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得好,学校的发展就水到渠成。农村小学教学资源匮乏,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因此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立足校本教研,就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简捷途径。

在农村的教学实践中,一些学校的教师对校本教研的内涵,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例如把上几次公开课,搞几次讲座或编辑论文集代替校本教研。而校本教研是有着学校特色和个体性格的,“以校为本”限定了它的基础范围,它关注的是本校教师专业发展中遇到的教育教学困难及问题。外校的先进经验都是它山之石,只供借鉴学习,而不能代替本校的校本教研。农村小学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要清醒的认识以下几点:

一、理解校本教研的意义

校本教研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校本教研关注的是学校发展,凸显教师主体,回归教学实践。

校本教研强调学校特色,讲究鲜明个体。学校与学校不同,当然形成的问题也就有了差异性。师资的水平,能力的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一致。

二、构建校本教研的制度

学校要根据本校的特点,结合具体实际,研究校本教研的理论基础,研究本校教学的结构状况,研究家长、学生的愿望,编制适合本校校情的校本课程,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

三、形成校本教研的合力

校本教研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把大力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作为目标,相互合作,人人发展,发展人人,齐心协力,先进带动后进,集体帮助个体,充分发挥团队的聪明才智。

我校专业引领的基本思路是立足本校,结合实际,体现学科特点,彰显教学风格。基本模式是“领导引领+学科骨干教师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对于普通教师来说,通过引领、反思来促进自己的发展;对于整个教师队伍,通过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对于骨干教师来说,在指导和引领教师的同时也向教师个体和群体学习,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唤醒教师的研究意识,让教师的素养在良好的“研究氛围”中成长。

农村教师往往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对于教研更是缺乏主动意识。因此要注重培养教师的“研究氛围”,让教师的素养在良好的“研究氛围”中成长。即以新理念为向导,以网络平台作载体,以常规教研带弱师,以主题教研促强师,以教学反思促个体进步,以课例研究求共同发展,通过多种模式的研究活动,更新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专业引领,指引研究。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还很难真正把握新课程教育理念。为此我们定期进行教师集中学习,除了学习专业文献,还组织教师观看专家讲座,名师精彩课堂,在业务会上做主题研究,学校还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每两周举行一次“教师素质提升”例会,内容有专题论坛,随笔交流,课堂教学经历故事讲述,书斋细语等。每位教师都能把教学中的感受、困惑、收获、喜悦与大家共同分享,同时,我校规定每学期每位学科带头人都要精心准备两节示范观摩课,并且根据教学工作计划,每位教师都要讲一节推门课,同科教师互相听课、评课,以达到取长补短、互相学习的目的。教师要根据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优点与缺点进行理性的思考,写自学笔记,进行探索实践。我校每两周举行一次集中学习,有固定地点,有主持人,有具体内容,通过不同程度的学习,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我校把教学反思一直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校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反思。要求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写出真实有用的反思。既有教学设计中的反思,又有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还要有教学结束后的反思。反思出成功之处,失误之处,反思出学生的不同见解,出现的问题,反思今后教学设计如何行之有效。学校对反思材料检查记录,对反思出来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提取形成综合材料。反思使教师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

第四,同伴互助,共同进步。

我校定期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引导教师间进行业务交流,教研组有同伴互助帮扶计划与实施记录。教师自由结合,结对帮扶,交流互助。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校成立听课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听课小组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进行指导。每次听课后,及时进行课后总结,评课研讨,发现教学过程中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源,供大家分享,对其他教师起到了借鉴帮扶作用,提高了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第五、行动研究,实施课题。

为了保证各学科校内教研活动均衡发展,每学期初根据市教研室工作精神,适时规化校本教研工作。学校把“提高小语实践”作为课题,有专人负责实施,制定课题实施计划。积极开展“晨读”和“习作”两个方面的语文实践活动。对于晨读,让学生每天晨诵,主要诵读的内容是古典经典的名篇;习作是农村小学教学中的难中之难,我校在汲取以往的经验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下措施:1、强化练笔训练,教师结合学生实际以激发学生练笔兴趣为前提出练笔题目。2、开展“其实作文很简单”口头三分钟说话练习的校本课。3、利用班报、手抄报等提高师生练笔的欲望和练笔的自信心;4、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能在书的海洋里遨游,同时规定写读书笔记,让学生读有所悟;5、提高教师的课堂指导水平。通过这些措施并结合农村作教学实际,引导学生从“要我写”转变成“我要写”,在平淡真实的生活,在质朴纯真的乡村中,切切实实地提高农村孩子们的习作水平!

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稳步提高。在以后的教学管理中,积极开展以教学为中心,自我反思为形式的多样化校本教研活动,以此来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加快研究型教师群体建设的步伐,力争把学校打造成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校园。

以上是我的一点体会,愿与各位同仁共同交流,共同探讨,不周之处请指正。

下载立足学校校本教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立足学校校本教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立足校本培训 促进教师成长专题

    立足校本培训 促进教师成长 光丰小学校本培训工作经验介绍 加强校本培训是时代的要求,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校本培训的根本目的,是树立教师现代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在基础教育......

    立足校本研修 促进教师成长

    立足校本研修 促进教师成长 为了实现大连市“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目标,提高教师培训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十一五教师教育工作开展以来,我校结合......

    浅谈如何通过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浅谈如何通过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我们成长的沃土 我们知道现在的教师需要不断的成长除一自身的努力还要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说校本研修就......

    认真反思 促进专业发展——教师校本培训

    认真反思教学 促进专业发展 ——教师校本培训 一、教学实践中的存在的现象 1、不愿反思(观念方面的问题) 态度问题——消极的人生态度和工作态度。今朝有酒今朝醉,当一天和尚......

    依托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依托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县二中教学工作汇报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社会、家长关注的焦点,是学校的生命线。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走“成就教......

    抓学校教科研管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抓学校教科研管理,促教师专业化成长 定海区大丰中心小学康碧波 2006.12.20 科研兴教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主旋律,着眼点。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要合上时代的节拍,必须在教育思想、......

    校本培训促进教师发展

    校本培训促进教师发展 校本研训作为一种以学校培训为主阵地、将教师教育活动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的培训模式,能够有效整合本校的培训资源,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动性,实现......

    立足校本教研 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范文大全)

    抓好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好力保中心学校 张德恩 一所学校的成功,来自于教师的能力和他们的精神,而这种能力与精神并非全部来自职前培养,学校的现实环境才是培植、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