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众所周知,身心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和重要要素,正如一位哲人说过的,人类的财富,权利,地位,名声等都是0,人类的身体健康是1,一旦没有1,那么再多的0也是枉费,人类没有健康就会一事无成。当今世界上,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日益优越的条件,也为我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据调查现代社会有将近半数以上的人处于健康的“第三状态”或“亚健康”状态,可见强身键体是多么具有现实意义。在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良性因素中,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已远远超出其本质的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不断的赋予体育新的功能。
首先我们应该增强健康意识、促进智力发展,21世纪的现代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高智能,高速发展的社会,没有强健的身体条件就不能适应繁重的学习任务和高强度的工作需要。而我们的大学阶段,正是体质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通过有规律的体育活动,可以提高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增强操作思维和视觉思维能力,使注意力、记忆力、观察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得到提高,既可胜任繁重的学习任务,又可以消除长时间紧张学习带来的身体疲劳,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促进和提高学习效率。不仅能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的要求,还能减轻来自生活和学习的各种压力,减轻心里负担,真正做到锻炼身心的目的。
其次我们还要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未来的社会现代化程度随着科学的进步会越来越高,我们逐渐习惯于蜗居的生活,身体的活动也越来越少,给身体健康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对我们21世纪的大学生来说,大学体育教育是我们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因此,更需要通过系统的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建立现代的健康意识,掌握应具有的健康意识,养成健身行为,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选择适合身体条件和职业要求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坚持体育锻炼,促进和保持身体健康。并且大学生们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去认识体育、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使这种认识升华到信念、世界观的层面上,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最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会影响其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还将直接影响其终身发展。为了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们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争取将来为我们的祖国做出我们的贡献。
第二篇: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共)
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
现今社会,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健康问题。一些人长时间在电脑上工作、娱乐和“网络漫游”,又带来了有损于健康的“电脑网络综合征”;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逐渐改变着人们的饮食结构,人们在享受丰富美食的同时,由于营养物质的过量摄取,能量消耗的不足,造成了肥胖、心血管疾病等现代“文明”病的蔓延,且发病年龄日趋提前。由此可见,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
一、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
体育锻炼是通过科学的身体活动形式给予人体各器官、系统一种良性刺激,促使身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等方面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和变化,从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实践证明,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而且还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体质的强弱受多种因素影响,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之一。现任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主席霍尔曼教授指出:每天坚持中饭步10min心脏可以年轻20岁。科学的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系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作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不断增多。用脑过度会使脑细胞转入抵制状态。如不做调整,则会导致记忆力减退甚至神经官能症而严重影响健康。科学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有良好的刺激作用。改善大脑的供氧状况可消除大脑疲劳、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体育锻炼还能使大脑皮质及时、准确地调动植物性神经系统;尽早地进入工作状态,使大脑反应快,自动化程度高,功能加强。
二、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不仅对人的身体发生影响,而且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体育锻炼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够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能增进身体健康,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工作;可以陶冶性情、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体育锻炼中的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
研究表明,有氧锻炼或不强烈的身体锻炼有助于降低轻度和中度精神抑郁者的抑郁水平。体育锻炼甚至比放松练习和其他愉快的活动更能有效地降低抑郁。如果能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比单纯进行体育锻炼能更有效地降低抑郁。体育锻炼可以锻炼意志,而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才能坚持锻炼,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体育锻炼是一种欢快的活动,它使人身体健康,心情舒畅,有利于塑造一个愉快、开朗、健康的心灵,促进个性气质的健康发展。
三、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体育运动中传播、宣传的精神、原则、体育道德等,具有很高的社会理想价值,体育锻炼中树立公正、守法、民主、竞争、协作、团结、友谊、谦虚、诚实等道德观念,是社会不可缺少的规范文化,对于青少年乃至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教育意义
(一)规范行为。体育运动中有各种明确而详细的行为规范,如奥林匹克精神和原则、体育道德规范、比赛规则、竞赛规程等,这些规范是体育运动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而规范的培养是学生进入社会前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这一过程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的模拟学习过程,有助于他们理解遵守社会规范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培养自立。确定体育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的过程,有助于培养运动者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自立能力。
(三)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一个人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就必须学会接受适当的社会角色。而各种体育运动的场合,则有机会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和“做什么、怎么做”的社会意义,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基础;从而体验出人的主观努力是改变社会地位的重要意义。
(四)体育锻炼是“情商”训练的有效途径。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如生理、主理、社会适应和创造力。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健身、健脑,还可以调剂生活,促进心理健康,锤炼个性、品德和气质。
走过操场,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体育锻炼,参加体育锻炼,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愉快的心情,过好每一天。
第三篇: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 项文东 赵青春
562400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身心健康是成才的基础,大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未来高新科技队伍的健康水平和科技效益。由于忙于应对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其它一些事情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另外,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又使我们不得不长时间不能活动,所以,我们更需要体育锻炼来强健我们的身体。
确切的健康观念应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把人的健康与机体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对社会的适应三者紧密统一在一起的三位一体的健康观念。
在健康的三要素中,身体生理健康是基础。它是其他健康要素的发展前提和保证。身体健康首先应身体机能正常,各器官系统功能协调配合,代谢良好。较高水平的生理健康表现为体能良好,体能是一种满足生活需要和有足够的能量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它源于身体的能量物质储备器官,体育锻炼是提高体能的关键途径,增进健康的有效方式。
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健康的全面关注的表现。它是指一个人处于自我感觉良好,并与他人和社会保持和谐的状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密不可分,体育锻炼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调节心理平衡,降低紧张的心理。
社会适应能力是对健康概念的科学延伸,体现了时代发展对人的进一步要求。它是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扮演社会角色的能力。
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发泄内心的冲动、烦闷和单调,提高人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满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有益的需要,磨炼人的性格和意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显著地放松人们紧张的精神状态,改善人的自我感觉,消除沮丧和失望情绪。这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重要方法。体育锻炼是一种低消费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的手段。针对目前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状况,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及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探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和作用。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大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以及对未来工作分配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二)提高智力功能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功能,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三)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象。身体表象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她们的身高和低估她们的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变低(自尊指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五)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或任务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六)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在大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希望,是现代化建设的未来主力军,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及成材的重要保证。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改善心理环境、增强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是任何其它方式无法代替的。作为跨世纪的一代大学生,应自觉加强自身修养,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对自己身心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第四篇: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毛泽东曾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在很早就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至理名言。可见,一个强健的体魄对于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而强健的体魄则来源于体育锻炼。总之,体育锻炼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我们往往由于忙于应对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其它一些事情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另外,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又使我们不得不长时间不运动,所以,我们更需要体育锻炼来强健我们的身体。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一下现代健康的新理念“机体功能活动正常”就是健康,这是对健康的一种错误认识。确切的健康观念应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把人的健康与机体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对社会的适应三者紧密统一在一起的三位一体的健康观念。
在健康的三要素中,身体生理健康是基础。它是其他健康要素的发展前提和保证。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健康的全面关注的表现。
社会适应能力是对健康概念的科学延伸,体现了时代发展对人的进一步要求。
体育锻炼能增强我们的体质。天天深陷于繁重的学习生活,若想应对自如,一个强壮的身体是必不可少的坚强后盾。可想而知,假如自己的身体弱不禁风,迟早有一天自己会被压力压垮的,又何谈成绩。另外,强健的体质还能帮我们抵御许多疾病的侵袭,使我们免于疾病的干扰,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更好地进行大学生活。还有,比较长远地讲,一个强健的体魄对于我们寿命的延长也是大有裨益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善情绪状态:大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以及对未来工作分配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二)提高智力功能
(三)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积极向上心态。
(五)消除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六)治疗心理疾病: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在体育运动中的人际交往,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体育运动能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合作与竞争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结论
不难看出,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健身体、增强体质,还具有完善身体、健康心灵、健全人格、提高适应能力等功能,不仅从身体上,也从精神上、社会适应上达到人的健全、健康状态。总之,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意义重大。我们应该科学合理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塑造出一个更强壮、更健康、更美好的自己!
第五篇:浅谈中学生体育锻炼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浅谈中学生体育锻炼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韶关市第十三中学叶爱旗
摘要: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其“健身”的功效人所共知。但学生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影响认识较少,本文就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进行论述,为以后的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关键词:体育运动;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1前言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充满挑战,充满竞争的时代。在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现代人承受着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压力,特别是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了中学生许多心理疾病,并且这种现象日趋严重,这种疾病主要表现在:精神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睡眠障碍、网络及游戏成瘾、情绪失常等,这严重影响了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为此本文对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作进一步的论述,以更清晰的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全面地认识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功能。2心理健康的界定、标准 著名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JAHODA.M.)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positve mental health),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很有教益。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国学者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有幸福感和安定感,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应,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人格统一和调和, 对环境能积极地适应,具有现实志向,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能力。各界对其评定标准都有不同,至今尚无统一的说法。现代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学生中心理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尤其在经济比较发达、生活节奏快的地区更为严重。这当中,中学生占有很大比重。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对人的要求就越高,需要人们不断战胜自我,完善自我。人们愈来愈重的心理负荷,不可避免地要加剧心理冲突。现代科学研究表明,30%~75%的生理疾病与心理因素、生活境遇有关,心理因素对人们健康的影响比以往我们所想象的更广泛、更复杂。国际有关专家预测:21世纪是精神疾患更为严重地威胁人类的世纪。我国医学界和残联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精神病人的患病率正在迅速增长。目前,全国已有1000多万精神病人,而其平均患病年龄是25岁,每天自杀的人数为400人,自杀未遂者是它的10倍,有自杀动机的人就更多,而在这些资料数据中,中学生所占比例为50%以上。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承受不了巨大的学习压力而离家出走或自杀的不足为奇如:
江西丰城市第二中学高三(2)班副班长的卢某随着高考日期的一步步逼近,终于承受不住高考带来的巨大压力,于1998年7月3日上午在家中用一条绳索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是丰城市110在近期内受理的第二起因高考压力而引发的自杀事件。
据悉,卢某平时性格就比较内向,不太爱说话,但他在学习上却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所以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父母对他期望很高。上高中后,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重重压力使他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只知埋头苦读,生活中毫无乐趣可言。终于在临近高考的前几天,承受不了如此重大的压力,留下一封遗书,用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道出了一名高考学子的心声。
这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受不了沉重的学习压力而选择自杀。因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事研究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并从中得出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有着非常大的积极影响。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4.1 体育运动有利于个性心理的完善
体育崇高“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崇尚“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和塑造人良好的个性心理,这点许多人都能达成共识。因为参加体育锻炼本身就必须与克服困难、制约和调控自己的某些行为,以有利于在竞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珍惜自己获得胜利的权利。同时每一个参与体育活动的同学都承担着让对手尽其所能的义务,通过活动的方式表达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等人类先进的思想和愿望,在合理规范的竞争中锻炼自己的品行,并在成功与失败、荣誉与耻辱、竞争与退让、个人与祖国之间做出选择,在选择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对培养和塑造良好个性心理以及修正个性的不足,都是十分有利的。4.2 预防心理疾病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中学生中心理疾病的比率明显升高。到1998年底,全国大学生患心理疾病的比率已达到20%以上,而且还在呈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来大,在中国,因患心理疾病被迫退学的学生人数占因病退学总数的64%,高居病退的首位。大量研究表面,体育活动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美国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消除焦虑症的治疗方法。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对学生做跑步试验,发现跑步可以减轻学生在考试期间的焦虑情绪,而且发现适当的步行(达到最大吸氧量的35%~65%)也能降低焦虑状态和血压。有人认为有氧练习可以提高脑部血流和氧气的输送,从而不断提高心理状态。动物研究表明,有规律的运动可导致脑部结构发生持久性的变化,包括产生额外的血管分支和神经末梢,而且运动训练可以明显地改变脑电波的活动。脑部分泌的多种化学物质或神经介质,还有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素肾上腺等,以证明这些物质的失调与抑郁症及其他的心理障碍有关。运动可以通过维持脑内这些物质来治疗和预防抑郁症。
4.3 体育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不敢奋斗、不坚持、面对困难面对伤病低头、懒散、懈怠、无所作为,为体育运动所不齿;而敢于向困难挑战、敢于向自己的极限挑战、勇于拼搏,则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如果学生能在紧张、激烈的运动对抗,敢于向自身运动极限的冲击,必定产生强烈的生理、心理负荷,它就要求参与者必须动员较大的(有时是极大的)意志力,克服自身心理、生理与运动项目的矛盾,达到完成预定的任务。而这一运动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4.4 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快乐,调节情绪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实行。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长期的宠溺教育环境中养成现在的中学生比较娇气。因此当他们受到强大的学习、生活双重压力时就会出现不良的情绪如:忧虑、沮丧、惧怕、贪求、怯懦、忌妒和憎恨等,都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
研究证明,体育运动却可以调节人的身体机制进而影响恶劣的情绪。而在体育运动时,可使人的心理保持适宜的紧张度。人体各器官系统可以用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总保持在相应的紧张状态。体育运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锻炼,可以提高人体对快节奏生活的应变力和耐受力。使中学生可以减少和各种身心疾病。
4.5树立成就感
顽强、果敢,具有强烈的成就意识,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现代人特别注重自己的人生价值,注重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体育运动在体现人的价值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也使得体育成为了影响极为广泛,备受人们关注的事业。体育活动的成效应无疑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有益。人们在参加体育活动并坚持锻炼中,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得到增强,运动技能技巧得以提高。当取得这些成绩后,人就会产生自我成就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们重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提升自我,尤其能使有忧郁情绪的锻炼者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消除忧郁。
4.6体育运动能强化学生的自我概念和自信心
所谓良好的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研究表明,通过体育运动后运动者的自我概念清晰度明显提高,这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养成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其选择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和能力进行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其运动的内容,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运动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实力。由于学生能坚持体育锻炼使身体得到锻炼,情绪得到宣泄,而随着体育锻炼对形体的改变,这种改变让体型更健美,使人更自信,使锻炼者的心理处于一个较为健康的状态,这些无形之中使中学生建立了良好的自我概念。
4.7 体育运动有助于消除疲劳
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从而减轻疲劳、消除疲劳。所以,当学生学业负担重、心理压力大产生疲劳时,可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来进行心理调节,使人的情绪处于积极良好状态,从而有助于消除疲劳,提高学习效果。“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它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人的身心是相互影响、密切联系的统一体,积极向上、乐观愉快的情绪能加速消除疲劳。各类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运动项目很多,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锻炼价值,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有不同的影响。体育锻炼的效益常常是一种综合效益,这些项目的划分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其中不少项目有一定的交叉。可以从以下几点建议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锻炼:
5.1经常参加拳击、速降滑雪、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射击、跨栏等项目,进行这些项目,从而帮助你养成果断的性格,更好的应对强压力的学习生活。
5.2经常参加橄榄球、冰壶、篮球、排球、接力跑、曲棍球、棒球等集体项目,可以帮助你逐渐改变孤僻的习惯,加强自己的社交能力。
5.3经常参加竞走、摔跤、吊环等难度大、动作复杂项目可以改善的己逞强、易自负的短处,或找些高技术能力者进行比赛,从中发现不足而改变自己的个性。
5.4经常参加短跑、游泳、溜冰、单双杠、跳马等项目可以改变自己胆小、怕事的性格。锻炼你不断克服各种惧怕心理,勇敢面对困难,有更强的自信心应对繁重的学习。
5.5经常参加慢跑、太极拳、围棋、等项目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冷静,不易冲动,可帮助你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使急躁、冲动性格得到改进。以防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具备更好的自控能力。
6建议
6.1 根据美国运动医学院的指导方针,许多心理健康研究人员建议他们的受试者每次运动30—60分钟,每星期3—5天,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到大强度。换名话说,每天等量的运动,既可以提高心肺的健康,降低不良的生活习惯引起疾病的发生率,还可以提高大脑的精神健康。因此学生要坚持省体育局制定的阳光运动,坚持每天运动一小时的号召。同时应注意运动的适应症和注意安全,身体如果有疾病时就应该知道什么运动不适合参加什么运动能参加。如果体育锻炼与运动保健、医务监督相吻合,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6.2 心理健康问题是德育问题。体育教师不只是教授给学生体育技能,还要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性格、心理等诸方面的问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为祖国健身强身的自觉意识,使其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6.3 学校应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宣传及组织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中学生有兴趣、有期望地参加体育活动,使他们通过经常性地参加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增进学生间交流,发展良好人际关系,体现自我个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6.4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体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身的生理、心理基本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和影响健康的因素;
4做到自我治疗,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达到防患于未然,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6.5 切实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因此离开了健康也就失去了体育锻炼的意义。
7结语
中学生肩负着历史和人民所赋予的使命,同时他们是祖国的希望。因此,他们的身体以及心理是否健康,都会对改革开放和建设我们的祖国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体育锻炼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方面,是任何其它方式、其它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这一有利条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发挥功能,有效地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21世纪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喆《刍议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8):174-176
[2]骆军保,李义志《论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科技,2005(4):60-71
[3]刘彦等《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1)
[4]季浏等《身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报》1998(1).[5]马启伟著《体育心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7]杨玉晨,安雅然《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7):2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