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主义的儿童心理咨询案例-皮皮的故事-感受(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15:1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客体关系主义的儿童心理咨询案例-皮皮的故事-感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客体关系主义的儿童心理咨询案例-皮皮的故事-感受》。

第一篇:客体关系主义的儿童心理咨询案例-皮皮的故事-感受

让咨询师客户觉得有价值的一些体验和分享:

-------关于《客体关系儿童治疗经典案例解析》

一:人物-从课程涉及主要人物来看。

1、跟书的区别:可以更明白书中的意义与运用。丁薇老师说:“觉得这本书好,但想分享给朋友们,却讲不出来。自己没有把看书的看守,与生活中跟儿童相处的感受,治疗中遇到儿童问题的困惑放在一起。所以没看懂。给很多家长推荐,家长看后说-问什么要给我推荐这部书?我于是觉得这个书跟我的工作没有关系“。

2、治疗师的背景优势:基本上属于精神分析取向,略偏向家庭治疗流派,一个温和的、中间派 的治疗师。跟克莱茵的理论后来不认同。会参与到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旁观者。英国精神分析学会主席、皇家医学会小儿科部门主席,从小儿科开始,在接受了精神分析后,越来越深入地研究儿童心理学。他在幼儿发展理论上的共享享誉国际、备受推崇。

3、来访者父母的身份优势:精分取向的心理治疗师。

4、弹性治疗的应用性和实用价值:皮皮的父母和治疗师都强调自然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治疗次数的由于距离和皮皮自主性的关系,不是一周一次。强调皮皮自主成长。弹性治

疗充分的尊重一个儿童自然发展的。

二:情节-从案例的内容来看。

1、年龄差距5岁以内同一个家庭中的孩子容易相处潜意识中的竞争关系的普遍性。

2、由于语言表达能力的特殊性,儿童相关心理疾病的对于心理治疗需求非常迫。

3、此年龄此类症状对于一生影响的深刻性-心理疾病的影响因素在一个生命中发生地越早,对这个生命的心理影响越深刻。

4、便于对于一些成年后的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在追溯去童年原因的一个作用。

5、对于来访者极其家属在案例角色边界方面的指导和借鉴:不去泄漏父母的话,父母去干涉治疗过程。没有让父母一起参与治疗。可以为父母提供清晰的可能性。

三:实操技术-从儿童相关案例中的价值和可借鉴性以及误区来看。

1、治疗师如何巧妙的给儿童来访者提供一个稳定的客体。

2、如何让儿童通过与咨询师投射、移情和认同等咨访互动修通和面对自己的环境和角色。

3、对儿童自创词汇的解读以及在治疗中的巧妙运用。

4、如何面对和处理儿童的在心理咨询和成长过程中的防御、焦虑和退缩。

5、如何自然地从儿童自己的游戏中与儿童的心理模型的正向链接。

6、自然的从游戏中让儿童的心智成长、释放情绪、获取能量滋养。

7、治疗内容中关于人格阶段的发展,治疗师如何及时察觉和处理。

8、如何识别儿童对治疗师特殊的认同方式而不去误解和误会。

第二篇:厌学儿童心理咨询案例

厌学儿童心理咨询案例

关键词:厌学认知领悟治疗支持疗法改变认知

一、基本资料

张×,男,14岁(1988年4月27日生),江苏南京市人。初中一年级学生。

求助者没出世时,父亲就去世了,求助者是个遗腹子,在他出生后,其母带着求助者再婚,与继父无孩子。目前身体发育正常,本人无重大疾病历史,家庭无精神病史。平时神态冷漠,忧郁,脸色苍白,面无表情。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主诉:进入初中以来,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同学们看不起我,老师也不喜欢我,我不想学习,不想来学校。

个人陈述:我出生就没见过我的亲身父亲,妈妈对我很关心,但是我的事情她都要管,没有自由。我和继父关系怎么也亲近不起来,我和他们很少说话,小学老师是个新分来的老师很年轻,由于我学习不好,她经常用难听的话骂我,所以同学们都看不起我;初中老师也不喜欢我,因为我的学习成绩很差。其实我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想学习,不愿意呆在学校,整天想着电脑游戏可以给自己带来一点快乐。现在父母在外面做生意根本管不了我,我更加放任自己了。

三、观察与他人反映:

观察:来访者始终低头,眼睛无神,鞋底不停的蹭地面,说话速度慢,短短续续,不连贯。姑姑:侄子从小很可怜,没出世没了父亲,大家都疼他,什么事都不要他做,只是希望他能把书读好,可是小学六年只顾玩,本想到了中学人长大一点能好点,谁知道他比小学更加放任自己,在他妈妈下岗开了小饭馆以后,更是经常逃课出去玩,或跑回家玩电脑,学习就不要提了。每次说他,他明确表示不爱学习,不想学习。

四、评估与诊断:

1、心理测试结果:

SDS(标准分):53分,提示有轻微抑郁情绪;

SAS(标准分):57,提示有轻度焦虑情绪;

SCL-90:焦虑因子分2.9,躯体化因子2.0,抑郁因子1.6,其余各因子分均小于1; EPQ(T分):E40;P50;N73;L38:提示内向,情绪极不稳定。

2、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3、诊断依据:

按照诊断病与非病的“三项原则”分析[1]:来访者主观与客观世界是统一的;该来访者知、情、意是协调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觉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个性也是相对稳定的。所以不属于精神疾病。

4、鉴别诊断:

根据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儿童精神障碍,例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早发儿童精神分裂症、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家庭教育的不当、老师的偏心、同学的嫌弃、社会现实的影响使求助者心理严重失衡,产生了自私、懒惰、自卑、脆弱等心理偏差,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表现属于青少年成长中一般性心理问题的咨询范畴。心理测验结果支持上述诊断。

5、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缺失性孤独。没有了亲身父亲,缺少父爱;班上同学都看不起他,不愿与他交谈。

(2、)厌学。因为上课思想经常开小差,很多时候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就不愿意听,经常

受到任课老师的训斥,所以讨厌学习生活。

(3、)怕苦畏难,缺乏意志。整天想着不能吃苦,遇到困难,畏缩不前,班级活动、文体活动都不参加。

(4、)迷恋网络。妄想在虚拟世界寻求安慰与解脱。

五、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诊断与评估,经与家长和本人协商,共同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一)近期目标:改善不良认知观念,减轻焦虑畏难情绪,减少心身症状,能够正常参加学习。

1、帮助求助者重新认识周围环境,感受到来自父母和其他亲人的关爱与期待。

2、重新树立学习信心,力争学习有所进步。

3、提高自控能力,逐步戒掉网瘾。

(二)远期目标:完善个性,实现心理问题的彻底解决,实现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自我满意。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方法:用认知领悟疗法、支持疗法。

原理:认知领悟疗法就是通过反复解释,使求询者领悟其心理和行为的幼稚性,进而改变认知,减轻或消除症状的一种心理疗法。认知领悟疗法的治疗原理,是把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变成有意识的,使求治者真正认识到症状的意义,以得到领悟,症状即可消失。这也是心理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疗法的治疗原理。认知领悟疗法则是,直接和患者一起讨论分析症状临床表现的性质,使他们认识到病态情感和行为的幼稚性,领悟到这些感情与行为是幼年儿童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与他的实际年龄和身份不相称的,从而主动放弃这些想法和行为。

2、双方权利与义务:

(1)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及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A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的意愿选择咨询师。

B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以要求更换咨询师。

C对咨询方案、收费、时间有知情权、协商权、选择权

义务:

A 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B 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收费、时间等方面的规则。

C 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2)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

A、热爱本职工作,坚定为社会做奉献的信念,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

B、心理咨询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而歧视求助者。

C、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D、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

E、心理咨询师不得与求助者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尽量避免双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友、同事建立咨询关系)。更不得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尤不得对异性有非礼言行。

F、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求助者作出明确的说明,并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适合的心理咨询师或医师。

G、心理咨询师始终要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一个小时。

咨询收费:每次80元人民币

心理测验收费:

《SDS抑郁自评量表》80元《EPQ少年版》100元

《SAS焦虑自评量表》80元《SCL—90症状自评量表》80元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001年10月7日

目的: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确定主要问题,探询改变意愿。进行心理测试。方法及过程: 填写咨询登记表,摄入性谈话,了解情况,倾听求助者介绍他的日常生活。他在学校里属于不受欢迎的学生,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人际关系不好,同学们不爱搭理自己。目前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就是上网打游戏。经过引导,他回顾了自己小时侯的生活,那时不知道亲身父亲的事,过得也还好,上学后,学习成绩属于下游,没有自己喜欢的科目,经常受到老师的训斥,妈妈也被老师喊到学校,回来就是哭,埋怨我自己不争气。诉说这些的时候,他的表情很无奈,很忧郁,没有笑容。

作业:把这次与咨询师的谈话感受写下来,把自己的烦恼和对未来的想法写下来。下次带来一起讨论。

完成情况:求助者谈了自己的感受和现状,也尝试找了造成现状的原因。谈话基本符合咨询师的目的与要求。

2、心理帮助、实践锻炼阶段,即改变认知、行为矫正阶段(三次)

第一次咨询:2001年10月14日

目的:加强咨询关系,讨论上次谈话的感受,帮助求助者改变认知。

方法和过程: 认知领悟、支持疗法。求助者说“感觉轻松很多”,让他把自己心理的苦闷说出来,这还是第一次。咨询师耐心的倾听让他很感动,他认为咨询师的态度很亲切。咨询师的亲切态度让长期缺失现实父爱的求助者产生了移情,求助者感觉就象在爸爸身边——安全、亲切,愿意说出自己的烦恼和内心的其他感受。说明建立的咨访关系既是尊重、信任的,又是温暖、亲切的。咨询师在良好咨访关系基础上,帮求助者分析他的现实处境。现父母对求助者的关心与爱护,姑姑、叔叔等对自己的帮助,如何与他们相处? 求助者的学习基础、学校环境、面临的压力与机遇,也讨论求助者对未来的打算、想法。设定一个近期和一个长远目标。

作业:设定目标,实现这些目标有何好处?把目标和好处写纸上。

第二次咨询 :2001年10月21日

目的:A 建立学习信心B 学习方法辅导

方法和过程: 求助者新理了头发,表情放松,面带微笑。姑姑反馈:求助者两周来回家能主动和家人交流聊天,帮助妈妈做一点家务。支持疗法,讨论将来要实现的目标,求助者希望自己考上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学习电脑知识,然后找一个工作,挣钱减轻妈妈的负担,让自己的亲人都过上好日子。在此基础上,求助者还罗列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许多好处。接着,咨询师与求助者一起研究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分析求助者目前的学习成绩。除了语文成绩及格以外,其他都很不理想。尤其英语学科成绩差。咨询师告知了学英语的一些方法,要求

回去实践,下次来时谈体会。此外还跟求助者一起制定了日常作息时间表,其中给上网玩游戏留出了他能够接受的时间。

作业:实践学习方法,观察效果;严格按照时间表安排作息时间,以便下次来作进一步调整。第三次咨询:2001年10月28日

目的:A 继续增强学习信心 B 学习方法的进一步辅导

方法和过程: 姑姑的反馈:求助者几周来情绪比以前好。在家能主动跟家里人说自己学校里发生的事情,跟以前比较,明显爱说话了。求助者表情明朗,情绪愉快。自叙一周来用咨询师的方法学习英语效果很好,时间少见效快,增加了他学习的信心。时间安排上基本上是按照跟咨询师共同制定的作息时间走。求助者希望咨询师给予更多的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支持疗法,咨询师充分肯定了求助者的所作所为,鼓励其继续实践人际交往和学习方面的方法,接着又与其一起探讨了数学等学科的一般规律和学习技巧,进一步制定了薄弱科目的自学补习的具体计划,求助者听得十分用心,都记在了本子上,并表示一定会尽力在短期内把以前落下的学科内容补上来。

作业:把奋斗目标和作息时间表写在纸上,贴在床头,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在学习上继续尝试新的学习方法,早晨早点起来跑步,课余时间多跟同学在一起运动,锻炼体魄,以保证学习时精力充沛,又可以增进与同学的友谊,改变人际关系。

完成情况:求助者配合咨询师按照要求完成家庭作业,也坚持要学校去上学,主动与家人和同学交流,情绪状况明显好转,表示努力搞好学习。

3、结束与巩固阶段(一次)

2001年11月5日

目的:强化学习信心,指出努力的方向,基本结束咨询。

方法和过程:支持疗法 汇报学习成绩,期中考试在班级里是第38名(原来是45名,全班人数为45人,他倒数第一)。每天早晨跑步做操,体育课、活动课跟同学一起打篮球。因为补课任务多,时间紧张,本周只玩了一次电脑游戏,而且只有一个小时。求助者表示,以后不想再玩游戏了,感觉也没什么意思,玩够了。咨询师对求助者取得的成绩大加肯定和赞扬,对他的改变给予了足够的欣赏和鼓励,并与求助者一起畅想未来,表示会一直关注求助者,支持求助者。

由于求助者的学习时间紧,咨询师建议面询的周期可以拉长,也可以通过电话沟通。求助者表示会经常给咨询师打电话,必要时还会拜访咨询师。求助者又主动提出一些遇到的新问题以及青春期的烦恼跟咨询师一起讨论,咨询师都给予了热心的解答,求助者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完成情况:求助者表示,以后不想再玩游戏了,感觉也没什么意思,玩够了,而且开始关注青春期的问题,说明求助者的认知发生了改变。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效果:

姑姑:侄子精神状态改变很大,不再迷恋网络游戏,学习劲头比以前主动。父母不在家时,能坚持先写作业后看电视。回家比以前懂事了,有时也能帮父母做点家务。

师生反映:求助者自觉性提高了,作业基本能按时完成,上课也能坚持听讲,课后也能和同学讨论一些问题。

求助者自己:心情很好,不再感到孤独,大家都很关心我,现在我不怕来上学了,上课也不再觉得无聊了,我觉得老师讲的课还是有意思的,期末考试排到第34名。

咨询师: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基本上达到了预期咨询目标,初中毕业时,求助者顺利考入南京市同创计算机学校。

(二)反省与思考:

1、从结果来看,这次咨询基本上是成功的。

2、家庭、学校、环境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提高家长的素质和教师自身的素质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等,《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

2.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等,《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

3.杜文东.《医学心理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4.王玲.《咨询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5.郑希付.《临床心理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第三篇:儿童心理咨询的案例分析。

近年来,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有所增加,儿童心理咨询也成为了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心理咨询的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小学三年级男生小林,是个可爱的男生,他数学和英语成绩都能达到90多分,数学思维比较敏锐,英语成绩也能保持95以上的优异成绩。问题是,他的语文很糟糕,尤其是对写汉字有恐惧感。

他在学校表现:上课搞小动作,不听讲,不做课堂作业,出操时大家都做操,他就站在原地东张西望,或者自己玩自己的,就是不做。午睡时,其他同学在休息,他就去打扰同学,或者涂画黑板,造成班级扣分。他的班主任老师曾经多次请家长到学校,最近还惊动了校长请来了他的父母。

他的家庭情况:父亲在外忙碌,较少在家,母亲也有一间店面需要打理,但是尽量抽时间监督他学习。

家里还有个弟弟,比较霸道,常对他大吼大叫。他的父母对他要求很严格,他爸爸妈妈常斥责他,他父亲偶尔也打他。据观察,他的父亲是个脾气比较爆的人。他现在在家里写作业,常常是要做到11点多甚至12点,主要是语文作业花时间,写一个字休息30多秒,发呆或者说话。然后字体基本上是结构松散,笔画错乱。

案例分析

(一)从偏科和文字书写结构松散、笔画错乱等原因看,有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原因1、从生理原因看,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儿童的左右脑发育不均衡;左脑发育优于右脑,或者是两脑不能协同活动(不能对所接受的感觉信息进行合理加工)。因为左脑偏于对继时性信息的加工,而右脑偏于同时性信息的加工。也就是说语文学习偏于右脑,数学学习偏于左脑。

2、从儿童心理的原因看,孩子也许不喜欢语文老师,或者孩子的心理受到过语文老师的伤害。致使孩子由不喜欢语文老师而导致讨厌语文课。

(二)上课不能专心听课和不遵守学校规则的原因

1、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很可能是由于大脑皮层额叶(前额)比同龄孩子发育缓慢,还不能监控自己的行为。因为额叶是主控人的注意力的关键部位。也可能是前面说到的,由于大脑对身体感觉信息的统合出现障碍,在医学和心理学上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或学习能力障碍。

2、由于家长素质偏低,培养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孩子的养成教育不好,没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孩子自卑和恐惧心理形成的原因

1、父母教育过于严厉,简单粗暴。

2、住宿学校的管理过于严格,孩子不在父母身边,或多或少要失去安全感。

3、同学对他的歧视:孩子经常挨打、受欺负,甚至是被人吐口水。在这样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下成长,孩子的初期社会化过程受到严重不良因素的影响,致使孩子根本无法建立良好的自我意像。他肯定还有一些强迫行为,逐渐还有可能发展成强迫症。

孩子从六个月开始就有了朦胧的自我意识,就出现了镜像自我,如你对她笑他就开心的笑,你对他怒他就会哭。所以从六个月开始他们就在“别人是怎么看我的”心理镜像伴随下成长。别人的态度和语言评价就是他们自我评价的标准。进而逐渐形成积极或消极的自我意像或自我概念。

如果孩子所获得的多数是负面的态度和评价,就自然会渐渐失去自信和自尊。更容易出现“破罐子破摔”的自卑心理和行为。学前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又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说儿童时期的社会化过程非常重要,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四篇:一例母女关系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母女关系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 李某,女,16岁,高三学生,从小生长在澳大利亚,3岁时父母离异,8岁时母亲再婚。近半年多来,与母亲关系紧张,常常因为一些事,母女之间发生争执、愤怒争吵、威胁等行为。出现争吵之后情绪不稳、焦虑、行为冲动、不能安心学习、情绪低落浮动较大、身体不适等症状。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并且母女之间水火不容、情感冷漠,心理痛苦6个多月。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运用认知疗法结合行为疗法及主客观分析进行心理咨询,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情感、关系、沟通模式、文化 一、一般资料

1、一般情况:

李某,女,16岁,未婚,高三学生,在澳大利亚长大,父母为科学家,家庭经济状况较好。

2、个人成长史:

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从小性格略偏外向,特别追求完美,争强好胜。父母要求极严,甚至苛求。亲生父亲与母亲在她3岁时离异,母亲单独带到8岁,8年前与现在的父亲结婚直到现在。(父亲为英国人)。从小到大一直很乖,学习成绩非常好。

3、精神状态:

着装整洁,年貌相称,谈话中大都是对母亲的控诉与痛斥,情绪激动、气愤,情绪低落。知道与母亲生气并不好但当时不能克制并找不到宣泄方式感到痛苦,迫切希望治疗。

4、身体状态

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与同学交往良好。情绪激动时觉得胃部、身体不舒服,食欲降低。

5、社会功能:

与人交往较正常,学习状态不好但成绩影响不大。行为易冲动有些过头,甚至过激,但大部分仅仅限于与母亲关系上。

6、印象:

外表:很漂亮,在人群中很显眼、与众不同,典型东方人面孔。很有灵气的女孩。

表现:语速很快,领悟力很强,表情丰富。

性格:追求完美、自尊心强、嫉妒心强、自我为中心。

二、主诉:

与母亲冲突时很难控制情绪,气得要死,想尽办法气母亲,自己也非常气愤,情绪久久平静不下来,情绪低落,无法宣泄6个多月,严重影响母女关系及正常学习和生活。

三、个人陈述:

认为妈妈对自己要求苛刻,经常讲道理,因为很小的事就教训自己,说自己这不对那不对,不许我这样那样(坐姿、卫生等要求都很苛刻),小时候只能忍着,乖乖听话,可现在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可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与尊重所以很逆反,我为什么要听他们的她说的并不都对。并不想与母亲的关系这样敏感,可因为一点小事都会大吵,克制不了,只有让妈妈越生气自己才舒服。想改变这样的相处模式,因为觉得很影响学习和心情尤其会觉得在家里会感到压力。可只有自己改变而父母不改变,对他们的方式和态度觉得很不平衡很委屈。哭述:“我很矛盾、很痛苦,医生您帮帮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四、观察和他人反映:

周围的亲人朋友都说她性格比较外向,很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常常是第一名,很刻苦很聪明,有上进心,学习认真,有追求完美的倾向。家人介绍,在家发脾气时有过激行为如:骂人、摔东西甚至烧房子。

五、心理测验结果:

(1)做SCL-90自评量表测验,结果显示:焦虑、抑郁指数超过正常范围,其它分值均为正常范围。

(2)EPQ测验结果:P-45,N-55,E-45。

六、诊断

1、诊断结果: 严重心理问题

2、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来说是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现实刺激。母女冲突关系使求助者有着痛苦情绪体验,如恼怒、怨恨、情绪差等。

(3)与母亲关系冲突较大矛盾较深,反应强烈。有短暂地失去理智控制,如气愤、争吵;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都难以解脱;对生活有一定影响。并长期得不到改善。

(4)根据求助者情绪起伏较大、焦虑、行为冲动等心理问题持续时间较长,为6个月以上,时间较长,出现泛化已经不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所以考虑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3、鉴别诊断:

(1)与神经症相鉴别:求助者虽然存在焦虑、抑郁、情绪问题等症状但内容未充分泛化,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且求助者的心理冲突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与神经症性的心理冲突的变形不同,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2)与焦虑性神经症鉴别:焦虑症以焦虑为核心症状,但求助者不同。形成焦虑是有特定的情绪或处境所产生的,焦虑症的焦虑是没有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不安的心情。而本求助者却是对母女关系冲突中出现焦虑状态,因此排除焦虑症。

(3)与抑郁症相鉴别:求助者虽存在情绪问题,情绪低落、兴趣下降,但皆因内心冲突引起,且无自我评价低等症状,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好逻辑思维,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

4、病因分析:

(1)生物性原因:求助者女性,16岁,处在青春期,是各类心理问题的好发年龄。且比较叛逆。既往健康,现在除去与母亲冲突激烈常常争吵外无其他躯体疾病。可以排除躯体精神的原因。(2)社会性因素:

①家庭教养严厉,父母要求甚高。母亲本身特别追求完美强制性很突出。

②由于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被强制性的管制,在物质方面父母比较宠爱,到了青春反抗期对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强烈的逆反,想摆脱被控制,爆发压抑的情绪并获得父母的关注。进一步发展为只要母女之间讲话就会引发一场争吵甚至“战争”。③异国文化的差异导致西方的教养模式与中国家庭的教养模式的不同。而李某母亲是很传统的中国人又受西方的环境、教育影响形成了李某矛盾的人格特征。(3)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认知因素:

①成长中认为妈妈很优秀但不肯承认,家长有很多意志都强加在自己身上。

②个性特征:性格略偏外向,追求完美,敏感。

③来访者的年龄正处于自我意识趋于成熟,自我意识独立、逆反强烈的时期,特

别关注自己的想法和家长的对错。特别是自幼缺乏安全感,希望得到更多的关爱,而妈妈很少表达爱,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要求,所以来访者内心情感很难得到满足。

七、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和诊断,经双方共同商定,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改变母女之间的交流模式“讲大道理式的无效沟通”克服求助者对母亲的敌对性与攻击性。逐步的改善母女关系。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协助求助者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学习有效的交往技巧,培养求助者独立自理的能力,改变对亲情的错误认知,克服难以控制的不良情绪,注重自身有关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完善自己的个性,最终养成求助者健康的心理,掌握并灵活运用情感交流的模式、方法和正确途径,提高求助者的亲情意识及正向的情感解读与表达,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

八、咨询方案的制定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母女交流障碍上,这是人际关系中最亲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处在青春逆反期,与母亲冲突是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且母亲也没意识到改变教育方式的情况下,这样的心理问题影响了求助者的正常生活和学习,是造成求助者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家庭教育和自身素质方面,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较好、情绪不稳定、性格略外向。由于处在青春期这个特殊的生理、心理发育时期,身心变化巨大,一方面十分渴望获得母亲的关爱与照顾;另一方面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性,加之对母亲权利的反抗,缺乏情感的心理支撑,而求助者的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低,自我调整能力差,以致形成不正确的认识、观念,所以难以建构新的更有效的沟通模式改善母女关系,导致冲

突叠加发生并经常争吵。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通过与来访者的沟通和对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介绍,与来访者协商决定:采用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相合,门诊咨询与来访者资助的方式开展咨询。

九、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咨询关系建立和诊断评估阶段:

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了解李某的基本情况、成长经历,尤其是重大事件,并协助李某作相关的心理测验,确定主要问题,作出评估和诊断,与李某商定咨询目标方案。

2、心理帮助阶段

通过交流之后,我认为她的情况可通过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予以改变,首先为她作了原因分析:

①父母对你有很多要求与限制,这对你追求的自我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而没有良好有效的通过沟通达成一致,却采取了无效的反抗。

②少儿时,你母亲较高的要求尤其在学习方面,导致你对自已也有较高的要求与追求完美倾向,你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允许自己成绩不好,表现不好” 的心理印痕。这种印痕随日后的负性生活事件或情绪而被激活表现认知偏激,对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起作用。

③现在还有两岁就成年了,一方面有着独立希望摆脱家长的愿望;另一方面你已经内化了母亲的要求与管制,并形成依赖与习惯。有意无意地使你想冲破父母的管制有依赖于父母的照顾,还抑制不住自己的冲动。因而,常常处在一种想摆脱母女矛盾又不断制造矛盾的心理冲突之中。

④具有追求完美、不认输、不服气的个性是影响母女关系的内在因素,在与母亲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在母亲的斥责中;失去了母亲爱自己的信心,也强化了对母亲的愤怒,淡化了母女之间的感情。形成“妈妈越生气我就越高兴”的错误观念。进一步导致了你情绪难以控制、失去自我,感觉恶化,“症状”便日益严重。在这种想改变又未能改变,想摆脱又无力摆脱的困境中,早年的负性心理印痕被激活,(认为小时自己一直逆来顺受)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了综合作用。这就是为什么爱母亲又恨母亲不想“战争”又避免不了“战争”的缘故。由此我建议李某接受

认知疗法(主要从情感认知入手)和系统脱敏法系统性咨询,她愿意接受,并约定每周一次,每次1小时。

首先向其介绍艾理斯的ABC理论,启发她认识到她的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她对母亲的理解出现偏差所导致的,引导其母亲教训我,我就要对立的教训她,“她越生气我就越高兴摆脱妈妈的教训就是独立”的错误观念和认知,树立尊重自己的想法也要理解母亲的用意,积极发展建立有效沟通的意识,直至能够自主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及情感交流的模式。

其次给李某留有家庭作业《每天写五条从小到大妈妈爱自己让自己感动的事》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动摇了李某的“敌对、抵抗”观念,认为“妈妈是爱我的,只是她不会表达。妈妈也是为我好。只要我改变还是可以与妈妈友好相处的”。同时让她清楚情绪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去改变,而感情是发自心底的,特别母女之间的亲情是割舍不断的。以平和态度面对与妈妈的沟通。

最后对她的思考、领悟及行为上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在对心理问题原因,对人感情的影响进一步讨论,作出必要的指导。根据李某的实际情况,帮助她去掉一个“道理”,母女之间不能光讲道理,要讲“情”。

在咨询过程中为其布置了“大目标小步走”的情感认知、与母亲交流的家庭作业;加深对母女冲突产生原因的认识,淡化负性心理痕迹,提高挫折承受力,构建正确的沟通模式。要求其每天坚持写观察日记,着重观察由于自己认知的改变给与母亲相处中有哪些愉悦的感受与新的变化及母亲的变化。

在进行认知疗法咨询的同时,配合使用系统脱敏疗法,首先在门诊教会来访者全身深度放松(渐进性放松),要求其每天做二至三次想象——放松训练,即通过放松,使情绪和肌体产生由紧张到松驰的反应,在想象中将想爆发的冲突,与母亲的分歧,争辩等依据自己对这些状况的焦虑程度依次从引起轻微担心、焦虑到最焦虑的顺序突然呈现在自己面前,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反应,通过反复训练最后达到在想象中能够自如的与妈妈进行任何沟通交流。并使每天的生活愉悦轻松。

通过使用认知疗法、系统脱敏疗法的进一步帮助与指导,以及李某的积极配合,经过11次咨询,李某与母亲的关系有显著改善,主动开始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式,能主动与母亲进行情感交流,原来的争吵及过头的情绪反应也逐步减轻直至消失。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咨询第11次时,李某自述“妈妈越生气我就越高兴,她教训我,我就反抗”的错误认知和观念已经改变,认识到母亲很爱自己,与母亲之间还是有很深的感情的,自已也很爱母亲。继续坚持放松训练,巩固新的认知与沟通模式,逐步达到与母亲发生分歧也会以一种互相尊重平和的方式处理的方法与心态。

十、评估:

李某自述“让妈妈生气摆脱妈妈教训就是对立”的错误认知和观念已经改变,认识到与母亲的冲突并不是大的原则性问题,只是对妈妈的不理解缺乏沟通,对母亲控制的反感等。通过咨询已达到预期目标;我同李某交流时发现她不再像开始的时候一见面交谈,就不停的控诉母亲对她这样那样,要求这要求那,与母亲吵架时的激烈言辞,妈妈生气自己得意的心情,自己生气无法宣泄的愤怒。做SAS量表、SDS量表结果显示,焦虑抑郁情绪均已达到正常常摸以下,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两个月后电话随访,已没有原来争吵,可以随心所欲与妈妈交流,相处和谐感情更好。可以轻松愉快的生活学习,咨询效果得到很好的巩固。案例分析参考文献:

1、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2、侯沂、舒良,《现代精神病学诊疗手册》,山东,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年版。

3、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王长虹、丛中主编.临床心理治疗学[C].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5、中国心理分析——认识领悟心理疗法.钟友彬.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行为治疗的现状和趋向.梁宝勇.医学与哲学1984.5

7、唐登华:《与烦恼相处(精神的主客观分析)》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年2月第一版

8、http://《主客观心理治疗》

第五篇:行为偏激儿童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行为偏激儿童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彬彬,11岁,小学五年级学生,独生子,身高大约1.55米左右,长得很匀称。除三岁时患疝气,作过手术外,没有得过什么重大的疾病。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个体户。父母都是本科学历,是大学时同学,和老人同住,家庭和睦。

彬彬从小随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更多的时候是外祖父母带他,外祖父是位退休老教师,外祖母是国企退休的职工。在幼儿园大班前彬彬给人的印象是性格温顺,甚至有些胆小,很懂事很听话。这和彬彬外祖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他们经常教育彬彬要与小朋友团结,不可以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或告诉老师。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今天彬彬与某个小朋友发生了争抢的事(很多时候是小朋友与他争抢,老师也只是习惯性和家长说说),外祖父母就会再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争抢,有什么玩的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所有的玩的用的都是一样的。

上了学前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想用铅笔给彬彬画一个黑眼圈。彬彬想起妈妈说过:眼睛是不能随便碰的,特别是有尖的东西,会把眼睛戳瞎的,很危险!于是,他就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把那个小朋友给推倒了。那个小朋友吓得爬起来跑掉了。自那以后,他学会了动手。进入小学后,越发突出,一旦同小朋友发生口角,他就会用“暴力”的方式处理争端,老师和同学都说他“不好惹”。而且脾气变得很犟,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别人不能打岔,也总喜欢同人抬杠,认自己的死理,明明自己错了,就是硬着嘴不承认。在他的认识里,好的就是好的,怎么都是好的;不好的就是不好的,一点好处也没有。

比起同龄的孩子,彬彬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基本上小学五年来,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父母、外祖父母都爱看书,受家庭影响,彬彬也非常爱看书,小小年纪,已经将《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看过了。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中上偏优,四年级学习成绩有所下滑。最近2个月升了五年级,换了个班主任,比较严格,认为彬彬是班里主要的刺头分子,经常叫他到办公室训他,于是彬彬开始反感,不认真听课,成绩也下降了。来做心理咨询的一周前,和班主任老师的矛盾极端化了,不管家长怎么劝,就是不去学校上课。

事情是这样:一周前班主任的课上,数学课代表叫彬彬,和他说话。彬彬随口就回应了一句,被老师听到了,老师批评他上课说话,扰乱课堂纪律。但却只批评他一个,丝毫没说数学课代表上课说话的事。这让他非常气愤,课堂上就和老师叫上劲了。老师把他撵出教室,他背上书包就回家了。他说老师做得太不讲理,明明是他们俩个说话,为什么只批评他一个。老师偏心,小看他,故意瞅他毛病,和他过不去。这个学他不能上了,他看到这个老师就恶心,想起这个学校都恶心。这些事,他却并没告诉父母,父母见他怎么说都不进学校,到学校问他的同学才知道的。

不去上学,彬彬的脾气变得非常大,情绪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甚至摔东西,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父母从老师那里近一步了解到他的同学关系比较紧张,没有固定玩伴和要好的朋友。最近的学习成绩下降非常明显。

彬彬和心理医生这样说:“讨厌班主任老师,对自己不公平”;“现在没兴趣学习”;“爸爸妈妈说心理老师能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做个好孩子,我都不相信,懒得跟他们说”;“别人欺负我,我就要反抗,不想忍”。

彬彬的父母向心理医生述说有关彬彬的情况:彬彬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比较紧张。相比在幼儿园时,较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与现在的班主任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的事也时有发生。近一年中,即使在家里,与父母话也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

心理医生给彬彬所出现的问题情况作了以下总结,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偏激行为和交往不良倾向;

2.人际关系紧张(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及亲子关系); 3.学习适应性不良。

然后心理医生和彬彬及彬彬的父母定下了如下两个心理咨询目标:

1、小目标。减少彬彬的偏激行为;改善其当前人际关系;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2、大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社会(人际)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心理咨询调整过程与方法:

第一次心理咨询用了100分钟,心理医生首先通过父母及外祖父母了解孩子的情况,然后和孩子沟通,认同孩子身上优秀的一面,探知到他内心的痛苦,明确他想改变这种让自己不舒服状况的愿望;并帮他树立改变自我、好好学习、实现自己理想的信心。心理医生们和彬彬建立起了友好的心理咨询关系。规劝他回学校,给他留了一份作业,让他挑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刺,挑了刺都记下来,下一次拿来给心理医生看,心理医生将和他一同去评价他们做得是不是让人不舒服,教给他怎么样对付他们,让自己更爽。告诉彬彬父母有必要与老师去谈一次,让老师增加对孩彬彬的了解,并澄清彬彬的“委屈”。彬彬高高兴兴地走了。

第二次心理咨询是一周后,这次咨询用了70分钟。首先彬彬父母向心理医生陈述这一周彬彬的良好变化,彬彬告诉心理医生老师找他谈话了,向他道了歉,他说我也向老师道了歉。心理医生检查完彬彬的作业,给予彬彬一定的肯定与表扬。然后就拿出心理医生准备好了一个日常人际冲突的小故事,把它演绎成小心理剧,从多个角度来演绎冲突的变化与结果。他们一起玩得非常开心,在心理剧中彬彬认识到自己的偏激与不足之处,告诉心理医生他会改变自己。心理医生给他推荐了一些名人传记和历史故事让他去看。同时也和彬彬父母商定好,对彬彬良好改变的奖励方法与方式,诸如:买某本书、去游乐场一次、零用钱等等。本次的心理作业是找优点,父母与彬彬相互找对方的优点,不许说缺点。

一周后进入第三次心理咨询,这次咨询用时70分钟。这次咨询他们一起读卡耐基著的书。然后讨论,做人做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彬彬自己和自己建立了一个契约,进行自我培养。作业:看书卡耐基《人性的优点》,找自己任课的每一个老师五个优点,同时写一篇文章,教给自己如何交朋友。

第四次心理咨询还是一周后,这次咨询用时是60分钟。主要是巩固前三次咨询的内容,家长和彬彬反馈“感觉同学们开始喜欢我了”;“我不再讨厌班主任老师了”;“爸爸妈妈经常鼓励我”;“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发脾气也没用”。“孩子回家后愿意说话了,经常谈起学校里发生的事”;“回家后很自觉的做作业了”。“多表扬孩子还是有好处的”。

第五次心理咨询依然在一周后进行,这次咨询用时60分钟。彬彬的月考成绩出来了,他的学习成绩由班里差生一下进入班级前十五名内,高兴得不得了。心理医生带他作了一个团体音乐治疗。在音乐团体中,彬彬学会合理评价别人和自己,找到并树立起自己人生的目标与计划,进行自我管理。

第六次心理咨询是在两周后,主要是对心理咨询效果作一个总结,肯定彬彬人际交往良好、学习方法的有效性,鼓励他再接再历,做得更好,一生都快乐。后通过一年的回访和跟踪,发现心理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善了偏激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

下载客体关系主义的儿童心理咨询案例-皮皮的故事-感受(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客体关系主义的儿童心理咨询案例-皮皮的故事-感受(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行为偏激儿童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本站推荐)

    行为偏激儿童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一般资料 王XX,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独子。身高大约1.5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均为公司职员,大专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

    抑郁症儿童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合集五篇]

    抑郁症儿童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南皮二中贾连发 一:一般资料 小月:女,12岁,是河北某农村一名六年级学生。父母与奶奶、小月还有弟弟一家五口人,生活在一起。家族无精神疾病史。家庭......

    儿童学习故事案例

    单位:*********** 教师:**** 观察时间:3月15日 活动区域:益智区 观察对象:*** 记录过程: 今天我们的区域活动是益智区,在益智区我投放了新的玩具---软体积木。让幼儿展开想象品达......

    行为偏激儿童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行为偏激儿童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10特教本(1)班 黄雁11141001013 摘要:本案例是一位初一学生心境和品行混合为主的行为偏激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其主要症状是为早年的创伤性经历......

    林红英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案例报告(范文模版)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论文题目: 儿童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行为偏离缘于缺少爱 姓 名: 林 红 英 身份证号: ***022 准考证号......

    一例特殊儿童社交困难心理咨询案例.(共5篇)

    一例特殊儿童社交困难心理咨询案例 摘 要:这是一例特殊儿童因为社交困难而引起自卑、社交恐惧的案例。本文阐述了对求助者心理诊断和心理疏导的过程,主要采取了系统脱敏法。经......

    综合实践案例 在别人的故事里感受自己的幸福 3[精选]

    在别人的故事里感受自己的幸福 ──记《幸福的体悟》综合实践活动河西小学 孙治欣 活动背景: 人教版课标本第七册第六单元是有关爱的单元,选了《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