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元宵节
古代元宵节:偷菜偷灯偷女人
宋代洪皓《松漠纪闻》载,人们从契丹人那承袭放偷习俗后,有妇女明目张胆地率领婢妾到他人家趁主人迎客之际偷窃物件。主人发现后,提家用茶食糕点上门赎取。清代广东文昌县也存在元夕偷青以受詈为祥,失者以不詈为吉的习俗。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隋朝时,隋炀帝就作诗《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歌颂元宵节了。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吃汤圆,赏灯猜灯谜天地人齐欢乐,不亦乐乎。
元宵节狂欢庆典的关键似乎就在一个闹字,喧声驱逐夜阑,灯光掩盖夜色,元宵夜里的人们,因夜禁的开放,夜间行动的空间和时间似乎比往常都要自由和开放。在古代,元宵节的到来,便意味着放偷节的到来,偷盗在元宵前后几天可成为名正言顺之事。放偷节起源于辽金时。《魏书东魏孝静帝纪》记载:(天平)四年(五三七)春正月禁十五日相偷戏。说的是北朝拓跋鲜卑族在元宵夜时,相偷戏盛行。
除了元宵,辽金两国是严禁偷盗的,一经查获,除依法论罪,更会如现今有些超市强上贴的偷一罚十标语一样,得按照所偷的东西的价值加上数倍赔偿。但在元宵的放偷节,人们却是可以肆无忌惮地偷窃的,官府不禁止,也不逮捕。崇祯八年()刊行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作者甚至提及金元时期,元夕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虽窃至妻女不加罪不仅偷物还偷人,且妻女为人所窃都不以为忤,这未免也太大方了一点,尚待考证。
南北朝的契丹族是于正月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夜连续三天放偷,女真族则于十六日夜进行相偷戏,相偷即为互相随便偷窃。相偷戏的传统从魏、齐绵延至隋,愈发热闹。其后的朝代也受到其遗风的影响,在元宵这天分别有些相偷戏。清初查嗣瑮在《燕京杂咏》中言:六街灯月影鳞鳞,踏遍长桥摸锁频,略遣金吾弛夜禁,九门犹有放偷人。
物主对这类偷窃行为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大多采取相当宽容的态度,因为你偷我的,我偷你的,偷窃在元宵只是嬉闹玩乐的一种方式而已。因此物主只是严加戒备,以防失窃而已,并不抓贼,在失窃后也只是去想方取回失物而已。
宋代洪皓《松漠纪闻》载,人们从契丹人那承袭放偷习俗后,有妇女明目张胆地率领婢妾到他人家趁主人迎客之际偷窃物件。主人发现后,提家用茶食糕点上门赎取。清代广东文昌县也存在元夕偷青以受詈为祥,失者以不詈为吉的习俗。
放偷节里,人们都偷些什么呢?各地偷青的不少。偷青即窃取他人蔬园里少许的青菜。江苏省《沙川抚民厅志》(清道光十六)提到妇女出门观灯时,或私摘人家菜叶,以拍肩背,曰拍油虫。
但也有偷青菜不止偷少许,而是偷菜偷空人家菜园的。一遇元宵佳节,不论男女老少,不待更深,饭后即出,到处汹汹,势同掠夺,各园主稍为疏防,即被一扫而空。这说的是光绪十二年()时,原驻防于柳州的广西提督率同家属进驻广西龙州县,随同的家属将偷青之风引进该地,演变到后来,就变成了此种现状。
除了偷菜,人们也还偷别的东西,比如偷灯。送灯或偷灯以祝愿生子的习俗很早就有。《岁时广记》引《本草》称,宋时人认为正月十五日的灯盏可以使人生子,若夫妇共同去别人家偷来,放置床下,当月可怀孕。
还有民谣唱:偷了刘家的灯,当年吃了当年生,有了女孩叫灯哥,有的男孩叫灯成。在旧时元宵节的晚上,家家户户门前都燃一些用豆面捏成的或用水萝卜刻成的灯。有女子婚后三年不育的,元宵节就上街去偷灯吃,一般偷刘姓和戴姓的,刘留、戴带,取其谐音,意为留住孩子,带上孩子。虽是迷信的说法,但也喜庆。
人们为何独在元宵放偷呢?据说元宵放偷是一种别致的馈赠形式,它是原始共产制的折射。总之,古人们在元宵不仅玩得不亦乐乎,也是偷得不亦乐乎的。(
第二篇:古代元宵节也是“情人节”
今天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也许有人想不到,元宵节不仅是闹元宵、赏花灯的“狂欢节”,而且在古代还曾经是“情人节”。
传袁世凯曾给元宵“改名”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中国民间有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早于西方的狂欢节
元宵节由来已久,最早是先秦时期楚国人的习俗,楚国人要在这一天祭祀他们心目中主宰宇宙一切的神“太一神”。后作为楚国人的后裔,汉文帝正式下令将祭祀“太一神”的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此后,元宵节逐渐流行了起来。
“元宵节在古代又称‘上元节’,这个节日与自然崇拜、月亮崇拜、天文历法都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的‘狂欢节’,而且早于西方很久。”杨太教授介绍说,因为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按照古代的天文历法,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头一个月圆之夜。也就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万物开始复苏的夜晚。
花好月圆“情人节”
元宵节各地都有很多传统风俗活动,吃元宵、赏灯、猜灯谜、放焰火、舞狮、舞龙、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等等。但元宵之夜不仅寓意一家人的团圆和美,更是爱情的萌生之夜。
杨太教授告诉记者,“元宵节其实更是一个浪漫的节日,不次于‘七夕’。因为元宵灯会在封建的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古代封建社会,年轻女子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唯有过元宵节是例外。年轻女子们可以结伴出来游玩,赏花灯。未婚男女们便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所以才说花好月圆嘛!”
吃元宵闹花灯不可少
元宵节的很多传统活动都被人们遗忘了,像祭门、祭户、走百病等已经鲜为人知了。但是吃元宵和闹花灯还是最必不可少的两件事。
元宵也叫汤圆,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个道理。在北方叫元宵,通常是在糯米粉中“滚”出来的;在南方则叫汤圆,是包出来的。做法不同,但是都寓意团团圆圆。正月十五闹花灯,过去一般要从正月十三扎彩灯开始。所以元宵节关于灯会的习俗其实是不只一天的。
元宵节——恋爱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已如约而至。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佳节都被赋予了各自的内涵,比如,春节有“迎春”之意、清明节代表“思念”、中秋节寓意“团圆”,而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则与爱情有关,更显情意浓浓。
要说最盼元宵节到来的,当属那些尚在闺中的少女们。在古代,闺中女子是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的,但过节可结伴出游。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男女青年交往的机会,明则看灯,实则看人。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之机,为自己物色对象,类似于现今的万人相亲大会。同样的,元宵节也就造就无数良缘美眷。比如,明朝文人阮大铖写的《春灯谜》,就描写了韦节度之女影娘与美少年宇文彦在灯会上一见钟情、继而定情。
于是,元宵节便被承载了“传情”的任务。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少女们都会睁大眼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缘分,可如果在相亲时间大门关上,仍没有寻找到意中人的话,或者错过了,那么这一年都不会再有这么好的机会了。所以就有了“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的无限失落。景还在,可已物是人非、旧情难续了。相比欧阳修的失落,辛弃疾则要幸福多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万般寻找却终不见,在即将绝望之际,偶然的一次回头,却意外地发现寻找之人正在灯火阑珊处,顿时,心中完全被幸福所占满,早已忘了寻人的劳累。这种场景经常在许多影视剧中得以重现,以此来说明幸福不是那样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
元宵节也成就了王安石的美好姻缘。传说,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真是有趣!
元宵节的灯、元宵节的火、元宵节那些观灯人,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缠绵的爱情故事,怎么不令人感动。
现代女性的爱情
一枚Darry Ring,代表了男士此生最珍贵的诺言。不是因为克拉的大小,亦无关奢华的铺设,最贵的物质是来源于你最真挚,最炽热的一颗真心,那才是最稀世的珍宝。堆积起的甜言蜜语在“唯一”面前不过如玻璃杯般轻巧易碎;再富丽堂皇的显耀在岁月的长流里也不过是浮光掠影
女人这辈子最大的期待就是找到一份坚定又有安全感的爱情。无意间看到Darry Ring这个钻戒品牌,男性凭身份证一生只能购买一枚,女性不能购买,也就是说,一个男人这辈子只能送给一个女人一枚Darry Ring。这种一生一次,一次一生的爱情,不是所有男人都敢用行动证明
第三篇:关于元宵节的古代诗词
《正月十五夜》
(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第四篇:古代节日—春节和元宵节
古代的节日
节日是按照一定的历法或季节顺序,在每年特定的时间里举行的庆典或仪式,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世界各民族中广泛存在,展示了各民族独特的历史、习俗、道德与宗教观念。
我国古代节日与我国悠久的历史密切相关,传统的农业社会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决定我国传统节日的内容与形式。从古至今,我国有过众多的节日,文化习俗也发生诸多变化。
春节与元宵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最初定在腊日,即阴历十二月八日。汉武帝时以农历初一为“年”。辛亥革命后始称“春节”。古代春节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是持续近一个月的盛大节日。事实上,从腊月初八就已拉开了春节的序幕。进入腊月,人们就为迎接新年而忙碌,准备食物与扫除,祭祀祖先与天地灵神,祈求吉祥。
腊月初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这一天也称腊八节。相传释迦摩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其后弟子每至腊月初七都取新谷果,洗涤器皿,终夜经营,直至天明,熬制成粥,供奉佛祖,诵经集会,喝腊八粥,以示纪念。后来民间争相效仿,以成风俗。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人们清扫房屋,祭祀灶神,正式进入过年的程序。
腊月三十称为除夕。这一天,家家都要贴上门神和春联。门神是家庭的保护神,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神荼和郁垒。历史上也有一些著名的武将被奉为门神的,如唐朝的秦琼和尉迟敬德。春联故称“桃符”,最初用桃木制成,去灾辟邪,以佑平安。五代桃符始有联语。至宋时,春节贴春联以成民间习俗,材质已改为纸张,王安石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明初一年的除夕,明太祖朱元璋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需加春联一副”,“春联”一词由此而来。这一天,家家皆备丰富的食物,齐聚一堂,以成宴会。宴会上,后辈向长辈行礼,长辈则要向儿童馈赠压岁钱。除夕夜还有守岁的习俗,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爆竹声不断。如苏轼之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春节放鞭炮,古人认为可取吉利,避不详。最初只是燃烧竹竿之噼啪之声,唐以后用竹筒装火药,宋以后改为纸制,称作“爆仗”。南宋出现了一发连百余响不绝的鞭炮,晚明出现烟火。
正月初一,人们开始走亲访友,登门拜年,祭祀祖宗和神祇。元旦朝会,则是封建时代的一项重要仪式。汉代,有官员和属国使臣都要向皇帝祝贺新年的仪式,仪式之后皇帝赐宴,还有歌舞杂技的表演活动。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春节的庆祝活动就结束了。元宵节故称“上元节”,有赏花灯的习俗,又称“灯节”。南北朝时,元宵张灯已蔚然成风。唐宋时,赏灯活动更甚。唐玄宗规定元宵及其前后一日为放灯日,其时街头巷尾,人头攒动,灯火辉煌,通宵达旦。北宋时将放灯时间增为五个晚上,南宋时又加一晚。明清时代,民间放灯仍十分热闹。盛大的社火活动,舞龙舞狮表演,赏月吃元宵,观赏歌舞百戏及猜灯谜等活动,使元宵节充满喜庆的气氛。
第五篇:形容元宵节热闹的古代诗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形容元宵节热闹的古代诗句,我们来看看。
1、处处城乡庆上元,烟花灯火表心欢。天寒难锁新春意,炉暖宜烹白玉丸。诗人是:东方骏《鹧鸪天·庆元宵》
2、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诗人是: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3、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诗人是:王守仁《元夕二首》
4、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诗人是: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5、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诗人是:佚名《折桂令·元宵》
6、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诗人是: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7、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诗人是: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8、五光十色花千树,姹紫嫣红不夜天。艳艳灯笼高高挂,唯求福祉百万年。诗人是:飒然《元宵》
9、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诗人是:李梦阳《汴京元夕》
10、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诗人是:蒋捷《女冠子·元夕》
11、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诗人是: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12、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诗人是: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13、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诗人是:周端臣《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14、岁岁闹元宵,轰天锣鼓敲。烟花分外美,民俗实堪骄。琴瑟伴歌舞,佳人摆细腰。万疆安泰日,户户醉酕醄。诗人是:东方骏《庆元宵》
15、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诗人是:崔液《上元夜》
16、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诗人是:王磐《古蟾宫·元宵》
17、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着词声。诗人是: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18、玉润珠圆春韵浓,听吟犹睹远方容。汤团蜜饯甜心里,网下难逢网上逢。诗人是:江雪涛《元宵情》
19、群品欣欣增气色,太平依旧独闲身。诗人是: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20、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诗人是:唐寅《元宵》
21、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诗人是: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22、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诗人是: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23、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诗人是: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24、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诗人是: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25、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诗人是:唐顺之《元夕影永冰灯》
26、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诗人是:毛滂《临江仙·都城元夕》
27、风缓月圆夜,炮竹连宿宵。不为去岁人,只作佳人告。岁岁复年年,何向寄柳梢。年年复岁岁,却报黄昏早。董郎犹有时,百鸟筑鹊桥。叹将杜宇心,泠风自知晓。诗人是:古堡长烟《元宵夜》
28、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诗人是: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29、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诗人是:元好问《京都元夕》
30、灯转华夏千年过,些小佳节继开来。香车宝马今何在?喜庆中原亿众安。诗人是:残简春秋《元宵有感》
31、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诗人是:姜白石《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32、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诗人是: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33、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诗人是: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34、明月一轮虚画屏,春寒催雨下空庭。江南过尽无人识,留得梅花试眼青。诗人是:荒漠之旅《元宵无月》
35、紫府东风放夜时。诗人是: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36、比拟寻常清景别,第一团圆时节。影蛾忽泛初弦,分辉借与宫莲。七宝修成合璧,重轮岁岁中天。诗人是:纳兰性德《清平乐·上元月蚀》
37、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诗人是: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38、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诗人是:失名《折桂令·元宵》
39、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诗人是:赵汝茪《恋绣衾·柳丝空有千万条》
40、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人是:符曾《上元竹枝词》
41、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诗人是: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42、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诗人是:姜白石《诗曰》
43、满城灯市荡春烟,宝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鳌仙有泪,神山沦没已三年!诗人是:丘逢甲《元夕无月》
44、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诗人是: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45、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诗人是:李商隐《观灯乐行》
46、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诗人是: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47、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诗人是: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48、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诗人是: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49、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诗人是: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50、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诗人是:王守仁《元夕》
51、火树银花元夕夜,彩灯万盏熠霞流。龙溪笑语连天际,凤垸欢歌满埠头。华夏巍巍萦紫气,尧乡荡荡灿红楼。良辰美景多宏愿,圆月昭昭照九州。诗人是:伯永《壬辰元宵夜咏》
52、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人是:符曾《上元竹枝词》
53、雨点稀疏掩月明,无妨今夜尽欢情。阑珊意散烟花闪,豪放心收爆竹鸣。鼓击锣敲迎福景,龙腾狮舞伴春声。万家灯火元宵闹,一碗汤圆瑞气盈。诗人是:杨璐《雨夜元宵》
54、元宵佳节月儿圆,全家团聚过大年。半醉半醒逛街市,偕妻携子游乐园。千树霓虹流光转,万家灯火照无眠。爆竹声声除旧祟,银花朵朵接财源。鱼龙狂舞阑珊处,儿童蹦跳笑声甜。诗人是:秦渝《元宵夜》
55、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诗人是:李商隐《观灯乐行》